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三版)毛赞猷_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资料

地图的基本特征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数学法则的结构,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和符号系统的运用。

地图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图形认知和空间认知)。

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国家基本比例尺1:100万、1:50万、1:25万、1:10万、1:5万、1:2.5万、1:1万、1:5千这八种。

地图类型:按尺度划分、按区域范围划分、按地图图形划分、按地图维数划分、虚地图:存在于人脑中或电脑中的地图。

实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地图的应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建设、政治文化、教育及日常生活。

现代地图的生产,可以分为实测成图和编绘成图两种,后者包括:常规编图、遥感制图、数字制图。

第二章法线是测量地球的基准线。

地理坐标是用经线、纬线、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

经纬度有三种提法:天文经纬度、大地经纬度,地心经纬度在地图学中,认为大地经纬度来定义地理坐标更好、因为大地经纬度定义的地理坐标,是在规整的椭球面上构建的,每条经纬线投影到平面皆呈直线或平滑曲线,便于地图投影的研究与应用。

大地控制网简称大地网,由平面控制网和高成控制网组成.平面控制网一般可由三角测量或导线测量完成,高程控制网:一种称绝对高程,另一种称:相对高程。

投影,数学上的含义是两个面(平面或曲面)上的点与点(或线与线)的对应关系。

地图投影的变形具体变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长度(距离)变形、角度(形状)变形和面积变形地图投影的分类:(1按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类:几何投影(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根据球面与投影面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正轴方位投影、横轴方位投影、斜轴方位投影。

2)按投影变形性质分类(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等角航线与大圆航线投影选择依据:制图区域的地理位置、形状和范围,比例尺,地图的内容,出版方式、方位投影适用于区域轮廓大致为圆形的地图正方位投影适用于两极地区图,圆锥投影适用于编制出于中纬地区沿线方向东西延伸地域的地图地图比例尺的含义:我们把地图上所表示的空间尺度。

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整理资料

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整理资料

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整理资料第一章导论地图的功能1. 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2. 地图的传递功能3. 地图的模拟功能4. 地图的认知功能第二章地球体与地球投影地图投影的概念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地图投影的变形1. 性质地图投影引起变形的具体表现:长度(距离)变形角度(形状)变形面积变形2.变形椭圆:地球上一个无穷小圆——微分圆,在投影后一般会变为一个微分椭圆,利用该椭圆去解释各种变形的特征。

这种图解方法称为变形椭圆,也称底索指线。

特别方向: 变形椭圆上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及经向和纬向。

3.长度比4.角度变形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制图区域的地理位置、形状和范围 12.比例尺3.地图内容4.出版方式斜分比例尺(微分比例尺)(重点掌握)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制成可以量取比例尺基本长度单位的1/100。

读数:2.640第三章地图数据源本影:是地物本身未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阴暗部分的影像。

落影:是在地物背光方向上地物投射到地面的阴影在像片上的构像。

地理属性信息可通过量表系统进行描述和区分,它是制图对象分类分级的理论基础。

量表系统是按从定性到定量的四级(或四类)精确度描述和区分制图对象的属性特征,由低到高依次为:1.定名量表2.顺序量表3.间隔量表4.比率量表第四章地图概括地图概括的四个步骤:1.选取——空间数据的排序、分级或分群。

2.简化——显示空间信息的重要特征,删除次要的细部。

3.夸张——提高或强调符号的重要特征。

4.符号化——将空间信息通过分类、简化、夸张等方法所获得的记号,根据其基本特征、相对重要性和相关位置制成各种图形。

确定选取指标的几种数量分析方法1.图解计算法(苏霍夫)2.开方根规律法(特普费尔)3.等比数列法(鲍罗金)影响(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1.地图的用途与主题2.地图比例尺3.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4.制图数据质量5.制图图解限制第五章地图符号化地图符号的分类1.几何特征分类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体状符号2.视觉含义分类形象符号抽象符号3.比例分类依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地图注记:地图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标注和各种文字说明,它是地图的基本内容之一。

(2020年7月整理)《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提纲.doc

(2020年7月整理)《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提纲.doc

《地图学》复习提纲练习一:《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复习指导第一章导论一、填空: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能够存贮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

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5、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6、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

直接信息是地图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地理信息,如水系、居民点等;间接信息是经过解译、分析而获得的有关现象或实体规律的信息,如通过对等高线的量测而获得有关坡度、切割密度的数据和图形。

8、地图按图型划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9、虚地图是指存在于人脑中或以数字形式记录存储在电脑中的地图。

前者例如心像地图,后者如数字地图。

10、实地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了的地图。

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等。

11、地图是伴随着文字出现的,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

古尼罗河、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和城郭的发展带动了天文测量、平面测量和地图制作技术。

古希腊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地中海贸易和战争使测绘用于航海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他们着重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绘航行地图,因而将地图测绘建立在天文——大地测量的基础上。

1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圆球的观念,埃拉托色尼估算出地球的一段经线弧长,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大小。

托勒密是西方重要的天文学家、地图学家,他的名著是《地理学指南》。

13、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一块公元前310年以前铜版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平面图实物。

新编地图学教程期末复习笔记

新编地图学教程期末复习笔记

地图的基本特征:数学法则: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比例尺、地图投影、坐标系统等)地图概括:地图必须经过科学的概括(地理信息的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符号系统:对地图表现的地里信息设计一套科学、完整的符号系统(铁路、公路、水系等)地理信息载体:地图承载地里信息,表现方式多样(纸质、实体模型、影像、声像等)地图的定义: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客体(一般是地球,也包括其他星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用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地图的构成要素:图形要素:地理信息的符号表达数学要素:地图可比性、可量性的基础地图投影:球面——→平面坐标系统:地理坐标系统,迪卡尔坐标系统比例尺:控制点:天文点、水准点、导线点、三角点等辅助要素:图名、图例、地图编号、编制和出版单位、时间、主要编图过程及参数等补充说明:用图表、照片、文字等形式对主要图件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的补充。

3S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三大组成部分现代地图的作用与功能•认识功能:可以组成整体、全局的概念,确立地理信息明确的空间位置;提供空间分布物体和现象的尺寸、维数、范围等概念,获得物体的定性及定量特征;建立地物与地物,或现象与现象之间的空间关系;易于建立正确的空间图像。

•模拟功能:•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

地图的应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建设:政治活动:文化教育;日常生活: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我国地图学思想和理论成就制图六体: 道里距离高下相对高程方邪地面坡度起伏迂直高低起伏距离与图上平面距离的换算什么是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与静止海平面相重合的面作为基准面向大陆延伸,并穿过陆地、岛屿,最终形成的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也称地球物理表面,由大地水准面包围的形体成为大地体)(静止海平面:无波浪、无潮汐、无水流、无大气压变化并处于流体平衡状态)大地体是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地图投影的概念?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类:分为几何投影、非几何投影几何投影:方位投影:以平面作为辅助投影面,使球体与平面相切或想割,将球体表面上的经纬网投影到平面上所构成的投影。

新编地图学教程学习笔记-最新

新编地图学教程学习笔记-最新

《新编地图学教程》学习笔记新编地图学教程•第1章导论■本章提要:心象地图是人类存储空间信息的手段,当它用量测方法和图形符号表示在实物上时,它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地图。

地图的基本特征是: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并经过地图概括的地理信息载体。

经过许多学者的讨论,形成了我们对地图的定义的认识。

地图学的定义近年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当前的定义是信息时代特征的反映。

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从手绘地图到印刷地图,从纸质地图到数字地图,回顾地图的历史,看到我国从上古到现代地图事业的蓬勃发展,更体会到人类创造文明的伟大。

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和地图的认识功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地图的功能应放在智能的深加工上来。

第1节地图的特征、地图的定义一、地图的基本特征■地图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地理信息的载体、数学法则的结构、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和符号系统的运用。

具体来说:(一)地理信息的载体。

地图能够存储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

(二)数学法则的结构。

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是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三)有目的的图形概括。

缩小了的地图不可能容纳空间所有现象。

地图所表示的,仅是大量的地理信息中选择某些信息加以分析和处理,经过人们的思维与加工形成地图。

(四)符号系统的运用。

地理信息的图形表达借助地图符号,它便于空间定位以显示各种现象及其属性的相互关联。

(填空或问答:地图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和动态变化。

(填空或名词解释:地理信息的空间结构)■地图投影、坐标系统和比例尺是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填空或判断)■这种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填空或名词解释:地图概括)■地理信息可视化拓展了静态地图的符号系统,动画技术制作了动态地图,虚拟现实(赛博地图)进行了地形仿真,但“地图是符号的模型”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地图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地图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地图学1·地图的定义:地图是根据构成地图数字基础的数学法则,构成地图可视化基础的符号法则和构成地图内容地理基础的综合法则将地球表面缩绘到平面上的表象,反映了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及其在时空中的变化和发展.2·地图的基本构成要素:1·数学要素.2:地理要素,3.辅助要素地图按主题(内容)的分类:1)普通地图(2)专题地图.普:是指以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表示水系,地貌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运输网、境界等基本地图要素的地图(专题:是根据专业方面的需要.以一种或几种地理要素为主题的地图).地形图是详细表示地面各基本要素的普通地图.3·地图的分幅:“矩形分幅 2、经纬线分幅1、矩形分幅按一定大小的矩形划分图幅,每幅地图都有矩形轮廓。

其规格为50cm×50cm或50cm×40cm。

图号以图廓西南角坐标公里数为单位编号,X在前Y在后,中间用短线连接。

如:1:5000, 10-111:2000, 10.0-21.0;1:1000, 10.5-21.5;1:500, 10.50-21.75。

2.其他编号方法分幅方法:(1)矩形分幅(2)经纬度分幅(梯形分幅)4·地图的功能.一)地图的模拟功能.(二)地图的信息负载功能(三)地图的修息传递功能.四、地图的空间认知功能.5·地图学的定义,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

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6·参考椭球球体的概念:地球的形状确定之后,还需确定大地水准面与椭球体面之间的相对位置,这种与局部地区的大地水准面符合得最好的一个地球椭球体,称为参考椭球体。

参考椭球面是测量计算的基准面,法线是测量计算的基准线。

7·地理坐标系中的三种经纬度:1、天文经纬度2、大地经纬度、3、地心经纬度8·地图投影的概念: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9·变形椭圆10·按地图投影的性质分类:等角投影,等面积投影,任意投影11·等角航线,大圆航线概念:等:在墨卡托投影图上,连接起,终点的直线就是等角航线大⚪:在地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大圆航线12·高斯克吕格投影变形的性质投影变形性质:以椭圆柱为投影面,使地球椭球体的某一经线与椭圆柱相切,然后按等角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各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投影到椭圆柱面上,再将其展成平面而得。

(完整word版)地图学期末复习纲领

(完整word版)地图学期末复习纲领

第一章 导论(1) 1。

如何全面理解地图的功能?获取信息的功能:作为表达空间现象一种主要的图形形式,人们可以通过地图分析、地图量测,获取制图区事物现象的空间位置、长度、坡度、面积、体积、深度、密度、曲率、分率等具体的数量指标名词解释:(1)地图: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地图是人类空间认知的结果,也是空间认识的工具)?2. 如何理解反映地面的像片(图像)、素描图和地图的区别?地图具有直观性、一览性、可测量性、几何相似性。

3。

如何理解地图的三个基本特征?(1)地图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数学法则、地图概括、符号系统(顺带解释一下地图的定义)(2)地图有三个基本矛盾,而解决这三个矛盾的法则就是地图的三个基本特征.地球曲面与地图平面之间的矛盾,用数学法则即地图投影解决;地球表层原貌与地图抽象性之间的矛盾用符号化法则即符号系统解决;地理要素(现象)的复杂性与地图概括性之间的矛盾,用综合法则即制图综合解决。

(3)其详细解释如下:A 数学法则: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地图是绘制在平面上的,必须准确地反映它与客观实体在位置、属性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就构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

B 地图概括:地图必须经过科学概括缩小了的地图不可能容纳地面所有的现象.地图上所表示的是在大量的地理信息中,根据需要选取最主要的信息加以处理,并经过人类的思维与加工即制图综合形成地图。

这种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就是地图概括。

它反映了人们对所选取地理信息内在的、本质的特征及联系的认识.C 符号系统:地图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地球上具有数量极其庞大的,包括自然与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信息。

透过完整的符号系统,把制图对象的地理位置及范围,质量和数量特征,时-空分布规律与相互关系,用十分概括与抽象的符号加以表示。

最新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资料-老师总结自己整理

最新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资料-老师总结自己整理

第 1 章导论地图的定义: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地图的构成要素:1.图形要素2.数学要素: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控制点 3.辅助要素4.补充说明方位角:由标准方向线北端开始顺时针方向到某一直线的夹角(0°-360°)。

地图学:由地理理论、制图技术和地图应用组成。

地图的功能:1.认识功能:(1)可以组成整体、全局的概念,也就是确立地理信息明确的空间位置。

(2)获得物体所具有的定性及定量特征。

(3)建立地物与地物或现象与现象间的空间关系。

(4)易于建立正确的空间图像。

2.模拟功能:1、物质模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地图特别是表示各种基本地理要素的普通地图,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是制图区域的一种实体模型。

2、概念模型是对实体的一种概括与抽象,它又可分为形象模型与符号模型。

地图兼具这两方面的特点,被视为是一种形象-符号模型。

3.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地图能容纳和贮存的信息量是十分巨大的,是空间信息的理想载体,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两部分组成。

地图的应用:1.经济建设2.科学研究3.国防建设4.政治活动、文化教育、日常生活地图的类型:1.按地图的图型分类:普通地图:表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它并不偏重某个要素。

主要表示水文、地形、土质植被、交通网、居民点和境界线七大要素。

普通地图按内容的概括程度,区域及图幅的划分状况等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

专题地图: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主体要素及它们之间互相关系的地图。

2. 按比例尺分类:大(≥1:10万)、中(1:10万~1:100万)、小(≤1:100万)4.按地图的视觉化状况分类:实地图与虚地图。

5.按地图的瞬时状态分类:静态地图和动态地图。

6.按地图维数分类:平面图形及立体图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基本概念1、地图: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表面上的空间信息,经概括综合,以可视化、数字或符号形式,缩小表达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用以传输、模拟和感知客观世界的时空信息。

2、地图学:研究对象是地图,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学科。

3、地图的主要特征: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科学的地图概括、符号系统、地理信息的载体。

4、地图的功能:认知功能、载负功能、传递功能、模拟功能5、地图的构成要素:图形要素(地图所表示内容的主体,包括各种图形符号、文字注记)、数学要素(确定地图空间信息的依据,包括比例尺、地图投影和各种坐标系、控制点)、辅助要素(说明地图编制状况及为方便地图应用所必须提供的内容,包括图名、图例等)、补充说明(对主要图件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补充,包括照片,文字等)第二节成图方法实测成图法(野外地形测图、摄影测量成图)、编绘成图法(常规编图、遥感制图)、数字制图法,我国中小比例尺地形图、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都采用编绘成图。

第三节分类1、按缩小的程度划分:大比例尺(大于1:10万)、中比例尺、小比例尺(小于1:100万)2、按地图的图型划分: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专用地图和特殊地图第四节地图学分为理论地图学(地图概论、地图投影、地图概括、地图符号系统、地图新理论)、技术制图学(地图编制、地图整饰、计算机地图制图、遥感制图、地图制印)、应用地图学(地图分析、地图应用、地图量测、地图评价、地图信息自动分析与处理)第五节发展历史1、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2、晋国的裴秀创立“制图六体”,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相对高程)、方邪(地面坡度起伏)、迂直(实地的高低起伏与平面图上距离的换算)3、清初康熙年间测绘《皇舆全览图》奠定了中国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改图以实测的经纬点为依据,采用梯形投影法,在图上绘出经纬网,这在地图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清光绪十二年开始全国规模《大清会典舆图》,它是中国传统古老的制图方法向现代制图方法转变的标志。

5、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约4700年左右的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和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伦地图。

6、阿那可西曼德提出地球是椭圆形的假设,埃拉托色尼第一次编制了把地球当作球体的地图;吉帕尔赫创立了透视投影法;托勒密所著《地图学指南》是古代地图制图学的一部巨著。

7、哥伦布三次航海探险、麦哲伦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墨卡托创立了等角正轴圆柱投影,用于航海。

8、现代地图及其制作的发展:地图值对象和形式正在发展变化、制图技术的发展(光学和机械学的引进,是地图学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光化学技术的应用是地图学的第三次革命、计算机应用是地图学新的技术革命。

第二章地球体与地图投影第一节地球体1、物理表面(大地体)由于地球的自然表面凹凸不平,应该寻求一种与地球自然表面非常接近的规则曲面,来代替这种不规则的地球面。

它实际上是一个起伏不平的重力等位面,是逼近于地球本身形状的一种形体,称大地体,即地球物理表面。

2、水准面与中立方向相垂直,可有无数个曲面,每个曲面上重力位相等,重力位相等的面被称为重力等位面,即水准面。

3、理想水准面它是一个无波浪、无潮汐、无水流、无大气压变化,处于流体平衡状态的静止海平面、它没有棱角,没有褶皱。

4、大地水准面以理想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向大陆延伸,穿过陆地、岛屿,最终形成的封闭曲面。

其意义: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可用重力学理论进行研究、可使用仪器测得海拔。

实际测量中以似大地水准面代替大地水准面,在海洋水完全重合,在陆地上只在山区有2-4m的差异。

各国选择一个平均还水面,以其作为统一的高程基准面。

5、数学表面将地球体绕短轴飞速旋转,以形成一个表面光滑的球体表面,称地球椭球体。

它是对地球形体的二级逼近,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6、总椭球体与大地体吻合最好的旋转椭球体,要其达到与大地体最密合的4个条件:①地球椭球体中心和地球的质心重合;②地球椭球体的短轴和地球的地轴重合;③地球椭球体起始大地子午面和起始天文子午面重合;④在确定参数a(长半轴)、α(椭球的变率)时要满足在全球范围的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平方和为最小。

7、地理坐标就是用经线、纬线、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有三种:天文经纬度、大地经纬度、地心经纬度。

8、天文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天文经度,在地球上定义为铅垂线与赤道平面间的夹角,天文纬度,是过观测点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间的两面角。

9、大地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大地经度,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大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间的两面角;大地纬度,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法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大地高,指某点沿法线方向到参考椭球面的距离。

10、子午圈截面含法线与椭球旋转轴的法截面11、卯酉圈截面含法线且与子午圈截面的法截面12、地心经纬度地心坐标系统(原点与地球中心重合)、参心坐标系统(原点与参考椭球中心重合);地心经度,等同大地经度;地心纬度,指参考椭球面上观测点和椭球质心或中心连线与赤道之间的夹角。

第二节对地观测系统1、大地控制网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

2、海拔(绝对高程)地面点对似大地水准面(海平面)的高度。

第三节地图投影1、投影的定义两个面上点与点的对应关系2、变形长度(距离)变形、角度(形状)变形和面积变形3、变形椭圆地球上一个无穷小的圆-微分圆,在投影后一般成为一个微分椭圆。

然后再利用微分椭圆区结石各种变形的特征。

4、按构成方法分类几何投影(将地球经纬网透视投影到平面或几何面上)、非几何投影(不借助辅助投影面,通过数学解析方法得到)5、几何投影方位投影(正轴,与地轴垂直、横轴、斜轴),纬线呈同心圆,经线为同心圆半径。

圆柱投影(正轴,圆柱轴与地轴重合、横轴,圆柱轴与地轴垂直、斜轴,圆柱轴与地轴斜交),纬线是一组彼此平行的直线。

经线是一组垂直于纬线的直线,且经线间隔相等。

圆锥投影(正轴、横轴、斜轴),正轴圆锥投影,纬线为同心圆圆弧,经线为它的半径,且经线之间的夹角与经差成正比。

6、非几何投影正轴伪方位投影,纬线为同心圆,经线除中央经线成直线外,其余经线均成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且交于纬线的共同圆心。

伪圆柱投影,纬线是平行直线,经线除中央经线成直线,其余经线均成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

伪圆锥投影,在圆锥投影基础上,规定纬线仍为同心圆弧,除中央经线为直线外,其余经线成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

多圆锥投影,借助多个圆锥表面与球体相切设计而成的投影,纬线为同轴圆弧,其圆心位于中央经线上,中央经线为直线,其余经线成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

6、按变形性质分类等角投影,投影面上某点任意两方向线夹角与椭球面上相应两线段夹角相等,适用于交通图、风向图、洋流图等。

等积投影,投影面与椭球面上相应区域的面积相等,适用于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等。

任意投影,投影面上,长度、面积和角度都有形变,既不等角又不等积,适用于一般参考图和中学教学图等。

等距投影,在特定方向上没有长度变形的任意投影。

8、常用投影墨卡托投影(正轴等角圆柱投影),用于航海,编制海图,世界地图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图、高斯-克吕格投影(横轴等角圆柱投影)、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9、高斯克吕格投影条件:①中央经线和赤道投影为互相垂直的直线,且为投影的对称轴;②具有等角投影的性质③中央经线投影后保持长度不变10、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横轴等角割圆柱投影,UTM投影)条件:①中央经线和赤道投影为互相垂直的直线,且为投影的对称轴;②具有等角投影的性质③中央经线投影后长度比为0.999611、按位置选择投影两极地区:正轴方位投影。

赤道附近:横轴方位投影或正轴圆柱投影。

中纬度地区:正轴圆锥投影或斜轴方位投影。

12、投影变换一般公式、解析变换法、数值变换法第四节比例尺1、含义地图上所表示的空间尺度。

地图是地球空间的缩小2、表示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图解比例尺(直线比例尺、斜分比例尺、复式比例尺)3、变比例尺突出主区和节省图面,将主区以外部分的距离压缩,而主区仍按原规定的比例表示。

第三章地图数据源第一节地面测量数据1、小区域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三角测量、角度交会(前方、侧方、后方)、导线测量(闭合、符合、支)),适用于平原和工程地形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多用于丘陵和山地(地形测量中常用)2、测量工作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3、测量仪器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4、碎部测量步骤展绘坐标点、距离测量、碎部点选择与施测、绘图第二节多源遥感数据1、遥感从一定距离对地表或近地表地物所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紫外线到微波波段)进行探测,以达到识别目标的理论和方法。

2、航空像片性质中心投影、投影误差、倾斜误差(未垂直摄影)3、航空像片种类全色像片、红外像片、彩色像片、彩色红外像片4、判读标志形状、尺寸、色调、阴影、形态、位置、纹理、活动5、遥感数据处理辐射预处理、图像几何校正第三节GPS第四节制图数据与处理1、定性数据表示事物在性质上的差异,不考虑其数量变化。

(温暖、寒冷)2、定量数据用可计数的值表示某一事物。

(15℃)3、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地质、土壤、水文、植被等所有表征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数据。

4、社会-经济数据最典型的是定期的人口普查、经济普查成果,举凡统计局所进行的调查都是逐年的累计资料。

5、空间数据空间,表示事物空间位置或所处的地理区域,是定位特征。

时间,指事物产生、存在随时间的变化,其变化周期是长、短时间不同的演变过程。

属性,表示现象或事件的名称、类别、变量和数量等。

6、数据变化有序数据转换(将有次序或有等级关系的定性数据用定量数值表示。

例如编字典)、二值数据转换(采用0和1的二值生成0-1矩阵。

)、数据本身转换(将原始数据通过处理方法变成新值,以便于计算。

如对数变换)7、量表系统按从定性到定量的四级(或四类)精确度描述和区分制图对象的属性特征,由低到高依次为:定名量表、顺序量表、间隔量表、比例量表8、定名量表采用众数是最佳的数字统计量,它是一个群体中出现频率最大的类别。

检验公式(变率V=1-(众数的频率F/总数N)),V越大越好。

9、顺序量表按定量特征将制图对象排序,表现为相对顺序、等级。

选择中位数,并以四分位法研究数据的排序位置或编号的离差。

10、间隔量表常用算术平均值,描述数据的平均值离散度是标准差。

…、x-2σ、x-σ、x、x-σ、x-2σ、…11、比率量表按数据间隔排序,但呈比率变化,从绝对零值开始并能执行各种算术运算。

L , kLr , kLr2, kLr3, kLr4, kLr5, …,L为最小值;r为公比;k为常数12、相关分析现象相关、相关系数、回归残差制图第五节地理数据库1、数据库的特征⚫数据集成化,它集中控制和管理有关数据,以保证用户的数据共享⚫数据冗余度小,数据更新、修改时保证数据库内容的一致性⚫数据独立,指数据与应用程序相互独立⚫应用不同的数据模型以表述空间数据的组织和数据间的联系⚫数据保护,确保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多路存取及故障发现和恢复2、数据库基本模型层次模型(一对多),有序的树结构,节点代表数据记录,连线说明位于不同节点数据间从属关系,缺点:难以解决数据共享和拓扑查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