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房效应

合集下载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

定义
破窗理论1
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 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 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 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 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 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 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 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 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 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 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 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 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 威尔逊(James Q. Wilson) 及乔治· 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 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社会表现
举个很常见的表现例子:就像大街上的垃圾一样,如果有人 扔了垃圾,没有人指责或者把垃圾捡到垃圾桶里,那么下一 个也会乱认垃圾下一个的下一个。。。大家都会布满垃圾, 这样既不利于我们的生活,也不利于我们的健康!!!
理论典故
“破窗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 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 的》,下面是这一段的译文: 你是否见过这位善良的 店主——詹姆斯· B· 萨姆纳先生生气的样子?当时,他那 粗心的儿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户玻璃。如果你置身于 这样的场合,你恐怕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每个看客,看 到这种局面的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如此这般地安慰 这位不幸的店主:“不论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天下总有 人会得到好处。人人都得过日子呀,如果玻璃老是不破, 要玻璃工干什么呀。 这种千篇一律的安慰已经形成为一种理论,我们将用这 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理论,我们会发现,很不幸, 就是这样的理论在指导着我们绝大多数的经济制度。”

心理学十大效应

心理学十大效应

对于每样新鲜事物,一个人做,那叫“傻子”;两三个人做,被称为“从众”;十几个人乃至百千人做,则可以称之为“流行”了。
增强适应能力 加速知识传播 利于团队建设 寻求认同与支持
从众的优点:
扼杀科学 埋没真理 扼杀创造性和积极性 埋没优秀作品
从众的缺点:
正确看待从众
鲶鱼的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
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从众效应
盲目从众
随大流
有几个女子发现这个女孩的白色连衣裙很好看,于是也穿上了白色连衣裙。
于是穿白色连衣裙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并不适合穿白色连衣裙的人也穿上了。
有一个女孩,发现自己穿白色连衣裙很好看于是穿上了白色连衣裙。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在将台塑产量扩大6倍的同时,王永庆又创办了一个加工台塑产品的公司,即南亚塑胶工业公司,专为台塑进行下游加工生产。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台塑和南亚的业务开始好转,奠定了他在塑料工业的基础。
在冰淇淋哲学中强调顺境和逆境的关系。
人生在世,不可能凡事都一帆风顺,难免要经历逆境与顺境。逆境和顺境都是外因,但作用不同,取得同样的成就,当事者所付出的代价也不相同。在逆境中向目标前进,犹如逆水行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顺境仅是一种相对优越的境遇,并非一劳永逸。经历逆境时,一些人会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怨天尤人,觉得生活太不公平。逆境对人的压力大部分来自内心,可以成就一些人,也可能毁灭一些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去把握顺境和摆脱逆境。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概念:温室效应(西班牙语Efecto Invernadero)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来源: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即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以CO2为主,约占百分之六十左右。

除了CO2外,导致温室效应的痕量气体还有CH4、CFCS、N2O等,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微,但增温效果强,如:CFCS浓度仅为CO2的百万分之一,增温作用却为CO2的1/4;CH4浓度仅为CO2的0.5%,增温作用却为CO2的三分之一等。

这些气体增长率高,作用时间长,在大气的寿命很长,因而引起的温室效应也相当可观。

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从大气中吸收CO2,当动物呼吸以及有机物腐烂或燃烧时,CO2又渐渐地回到大气中去。

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

资源与能源大量消耗,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所排放的大量CO2增加。

据则算,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约为240亿吨,CH4等微量气体也随着人类的各种活动而增加,畜牧业是CH4气体的主要来源。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

玻璃天花板效应(Glass Ceiling Effect)

玻璃天花板效应(Glass Ceiling Effect)

玻璃天花板效应(Glass Ceiling Effect)[编辑]什么是玻璃天花板效应?玻璃天花板效应是一种比喻,指的是设置一种无形的、人为的困难,以阻碍某些有资格的人(特别是女性)在组织中上升到一定的职位。

玻璃天花板一词出现于1986年3月24日的《华尔街日报》的[企业女性]的专栏当中,用来描述女性试图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所面临的障碍。

“天花板效应”是莫里森和其他人在1987年的一篇文章——《打破天花板效应:女生能够进入美国大企业的高层吗?》(Breaking the Glass Ceiling:Can Women Reach the Top of America’s Largest Corporations ?)中首先使用的概念。

一年以后,玛里琳·戴维森和加里·库珀在其《打碎天花板效应》(Shattering the Glass Ceiling)一书中也讨论了这个问题。

玻璃天花板基本上的意涵为,女性或是少数族群没办法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并非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或经验不够,或是不想要其职位,而是一些针对女性和少数族群在升迁方面,组织似乎设下一层障碍,这层障碍甚至有时看不到其存在。

因此,如果组织中的女性或少数族群想顺着职涯发展阶梯慢慢往上攀升,当快要接近顶端时,自然而然就会感觉到一层看不见的障碍阻隔在他们上面,所以他们的职位往往只能爬到某一阶段就不可能再继续上去了。

这样的情况就是所谓的玻璃天花板的障碍。

[编辑]玻璃天花板效应产生的原因时间的因素人们认为,即使是最优秀的女性,也往往没有时间穿过长长的企业晋升渠道达到企业的高层。

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基本的条件是:硕士学位加上25年的工作经验。

20世纪70年代,正是当今高层经理们毕业的时候,那时仅有不到5%的法律和工商管理硕士的学位授予了女性。

而现在美国有40%的法律学位和35%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被女性获得。

所以,有理由相信女性在企业中占据管理职位的数字将会在未来有所上升。

从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说明

从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说明

从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说明1、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正面影响第一、人类植树造林,可以改变空气湿度,增加有效降水;第二,建造人工湖泊,跨流域调水,可以帮助气候干旱地区变得湿润~等等吧~~2、人类活动是怎样影响气候的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要明白什么是温室效应。

大约在30多年前,我国北方在冬天是很少吃到新鲜蔬菜的。

然而,现在不同了,无论冬夏,人们都能吃到品种繁多的新鲜蔬菜,还能欣赏到盛开的鲜花。

这些蔬菜和鲜花怎样度过严寒的冬季呢?这就是利用了温室效应。

人们用玻璃盖成房子,或用透明的塑料薄膜做成大棚,太阳光(短波辐射)可以射进室内或棚内,室内或棚内的空气被“晒”得温度增高后无法与外界流通(它向外的辐射是短波辐射,无法穿过玻璃或薄膜),因而室内或棚内的温度会逐渐增高。

这就是温室效应。

北方冬季的蔬菜和鲜花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温暖如春的人造气候里生长的。

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沼气等所起的作用与玻璃和塑料薄膜类似,但也有区别。

来自太阳的质量将地球表面加热,地球同时向外辐射同等的能量。

如果没有大气,地球将像月球一样寒冷。

但地球有大气,其中的水蒸气强烈吸收波长在4~7微米之间的辐射,二氧化碳吸收13~19微米之间的辐射,这几部分辐射留在了接近地面的大气层中,通过复杂的过程,辐射转化为热量,使气温升高。

而其余的波长在7~13微米的占70%的辐射进入到了宇宙空间。

7~13微米之间的辐射被称为地球大气的“窗口”。

地球从诞生那天起就存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所以也存在温室效应。

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平均温度会只有-17℃,比现在的15℃低32℃。

金星和火星也存在温室效应。

由于温室效应,金星的温度由-46℃升到了477℃,火星的温度由-57℃升到了-47℃。

最近100年来,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

并且,人类在大工业生产中排放的氯氟烃、甲烷、一氧化碳和臭氧等还吸收波长在7~13微米之间的辐射,堵住了“窗口”,这些都是加剧温室效应的原因。

玻璃效应——精选推荐

玻璃效应——精选推荐

玻璃效应
以前,有注意到⼀个很有哲理的现象.
在⼀个有玻璃窗的房间⾥,开灯..再关灯...你会发现什么?
灯⽕通明时,玻璃窗上会出现室内物品的虚象,让你看不清外⾯的事物;⽽关灯后,虽然⾥⾯是⼀⽚漆⿊,不过外⾯却豁然开朗....这和事情本⾝的原理是⼀样的,不是吗?有时你陷在困境⾥,虽然暂时⾛不出,可是总会有那⼀扇玻璃窗的,要看到未来的美好光景,这样就不会害怕了!可是有时候某些⼈被名利冲昏了头,尽管⾃⼰光芒四射,可是...他不会知道那只是玻璃窗上的虚象⽽已...
这个通过⾃⼰发现的有趣现象,我把它叫为"玻璃效应."。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我们的立场
2009 年联合国第五次气候变化谈判在 巴塞罗那开幕。发展中国家呼吁不能扼杀 《京都议定书》。 中国在开幕式上的发言中表示,“我们 在此重申我们的坚定立场——《京都议定 书》内容必须持续贯彻下去,并作为2012 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发 达国家减排的法律基石。”
参考文献
• 《浅谈温室效应及其灾难和对策》 阎志德(国家地震局兰 州地震研究所 兰州 730000) • 大众科技报/2007 年/3 月/1 日/第A05 版 (要闻)《浅谈 “温室效应” 》 于兆海 • 《直面《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的过去、现在和将 来。》王少立编译,(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 院) • 《普通化学》(第二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同济大学普 通化学及无机化学研究室 编著 • 《化学的100个基本问题》山西科技技术出版社 薛永强, 赵红,曹青,栾春晖 编著 • 新华社人民日报/2009 年/11 月/4 日/第014 版《2009 年联 合国第五次气候变化谈判在巴塞罗那开幕,发展中国家呼 吁不能扼杀《京都议定书》》(驻西班牙记者 张金江)
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 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 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 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 过去 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 约有5亿人得疟疾 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亿人得疟疾, 多万人死亡。 约有 亿人得疟疾,其中 多万人死亡。
《京都议定书》的困境
《京都议定书》的宗旨是通过具体措施和安排,限制全 球温室气体排放,其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 年到期。目前, 《京都议定书》面临着困境。 一方面,发达国家未能就2012 年后的中期减排目标 做出量化承诺。另一方面,他们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 化所应提供的资金支持迟迟没有具体方案。欧盟出于维护 自身利益考虑,提出在《京都议定书》之外制定一个气候 变化合作的新框架,但遭到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反对。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的责任和义务上仍 存明显分歧,许多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推卸责任,而发 展中国家认为各国都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发达国家理应承担主要责任。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

二、“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诱发因素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有很 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第一次”不重视。 任何事情的第一次都非常重要,对班级建设过程中 各种“第一次”的处理也同样至关重要。第一次班会课, 第一次作业,第一次大扫除……如果每个“第一次”, 班主任都能认真设计,严格实施,那么今后这些活动就 能很好地完成;反之,若有某个“第一次”不到位、不 严密,想再亡羊补牢,严格要求,难度就大得多,这样 下去就会形成“破窗效应”。
对一个组织的领导人而言,他也要学习像纽约市改善治安一样,努力的去 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如果团队里大家都充满了负面的言语、对公司的抱怨, 那大家就没有时间在反省自己与开创业绩上,这种低迷的工作士气若不扼 止,就会像病毒一样让好的员工也跟着中毒;而一个有智慧的领导人,他 会在领导人之前先去领导一个环境,环境里若是彼此间充满了鼓励与学习、 体谅与互动,那么资质普通的人,也会因进入有正向能量的环境中,受到 感染、受到启迪,而有令人惊艳的表现。 许多的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 都有可能形成破窗效应,所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带领组织成功的不二 法门,如果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清晰的价值判断、不人云亦云、不 趋世媚俗、深切知道团队的兴荣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我们要去做那第一个 修好玻璃窗户的人,而不去做跟着打破窗户的人,如果能建立一切从我做 起的积极态度、一切从身边开始的主动作为,这就是一个善的循环,也是 善用人性的智慧。
2.对错误行为的制止不及时。 在班级管理中,一些教师常常忽视了对班级中 出现的小错误、小行为的及时制止和处理,如教室 地面上有一张废纸、一口痰、学生一次迟到、一次 不卫生等。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破窗效应”。 3.对错误行为的教育不得法。 有时班主任对犯错误学生的批评只是轻描淡写 或蜻蜓点水,教育不能深入人心,学生很有可能出 现阳奉阴违的现象。表面上承认错误,接受教育, 实际上“心结”仍未解开,伺机再动。这样,也容 易产生“破窗效应”。 4.对规章制度的执行不严格。 一所学校,有校纪校规;一个班,也有班纪班 风。但是,如果对犯错误学生教育、惩罚不严格, 不能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就会使坏风气、 坏习惯、坏思想有机可乘,也会产生“破窗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表面温度为5800K,辐射大部分是可见光,属于短波辐射,因此可以不被玻璃吸 收,进入到屋子。 而屋子里表面温度小于800K,因此是红外线波长范围内的热辐射,玻璃全吸收了, 不透出去。 这样太阳辐射可以进来,地面辐射不出去,屋子就热了。
玻璃透过率: 中红外和远红外
红外线范围很宽,窗玻璃对波长较长的远红外线透过率很低,对可见 光附近的红外线则有很高的透过率。 太阳光的主要辐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和其附近红外和紫外区域,在这 个区域,窗玻璃是透明的。这些辐射能量可以穿过窗玻璃,被物体或 人体表面吸收,从而使人们感到暖和。
玻璃窗是不能透过红外线的,但可见光可以透过玻璃窗,而屋里的红 外线又透不过玻璃窗,所以人隔着玻璃窗晒太阳感到暖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