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桃米村社区营造案例精编版
乡村振兴背景下海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与文化传承

. All挑R战i。g寻h觅ts村落Re的s“e活rv化e”d之.路[2],既要提高农村居民的
生活水平,也要通过保护开发传统村落遗址、发展乡 村旅游等方式, 让城市居民在感受乡村文化的过程 中,促进城乡文化互通共融。
1 传统村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海南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生态适应 性,是乡土生态文明的典型范本。然而,在追求现代化 的过程中,和国内许多古村、古镇一样,海南传统村落 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1.1 传统村落建筑缺乏维护,新居建筑风格突兀
博学里是相对较早的有组织地发展民宿和生态 种植的火山口古村落。 村内规划曾效仿台湾桃米村 “青蛙共和国”社区营造理念,并于 2012 年邀请韩国 艺术家来博学村进行艺术创作,以“蜜蜂共和国”为主 题设计现代雕塑、墙体彩绘、手绘路牌、景观小品等。 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旅产业包括乡村旅游等受 到巨大影响, 曾以海南第一条乡村山地自行车赛道、 火山自由行闻名,并深受背包客喜爱的海南第一家民 宿“花梨之家”也因此关闭了一年多。村内寂静萧条, 村口活动室门楣上悬挂姚明题字“博学生态村”的匾 额,但内部早已成为堆放杂物的场所。村内以“蜜蜂共 和国”为主题设计的现代雕塑与墙体彩绘颜色脱落锈 蚀,相当一部分作品已寥落残存。 1.2 村民观念落后,素质有待提升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还需要学习先进经验,培 养与引进人才。
一是要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及留住年轻的原住民, 让广大村民享有相应的议事权和经营权,充分调动其 积极性、创造性,主动参与到家乡的产业开发与建设 中,让村民在旅游发展中得到相应的收益,以提高其 保护村落的自觉性。加强对乡村基层干部及村民的培 训,有条件的可组织相关人员去国内外其他保护比较 完善的传统村落进行学习考察,激发村民对家乡独有 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干部和群众都广泛参与到对古村 文化和古村建筑的保护中。
乡村振兴视阈下闽台社区营造路径研究——基于AGIL理论分析

November 2020No. 11, Total 167th2020年11月 第11期总第167期海峡科学Straits Science 乡村振兴视阈下闽台社区营造路径研究——基于AGIL 理论分析吴柳叶(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社区营造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选择。
台湾桃米村是社区营造的典型案例,该文基于AGIL 理论,分 析台湾桃米村社区营造的过程,以期提升福建社区营造能力,推进乡村振兴。
研究发现,台湾借助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激发了社区居民的主体活力,有效推动了乡村发展。
福建和台湾同根同源,“五缘”相通,但社区营造能力存有较大差距。
鉴此,福建地区乡村振兴可借鉴台湾桃米村的经验,激活乡村各要素,推进乡村社区共同体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区营造AGIL 理论[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1问题的提出社区营造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这一战略旨在解决“三农”问题,以期实现农业农村现 代化,改善城乡的不均衡发展。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乡村地区统筹发展问题。
乡 村振兴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社区营造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 营造推动了乡村社区的发展,加快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步伐。
福建与台湾相隔着台湾海峡,海运便利,地理位置 优越。
但是,福建地区“山-海”格局限制其发展进程,尤其在乡村地区表现更为明显。
福建乡村受山地、丘 陵的地形阻滞,大多交通不便,跟外界的交流也甚少,加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乡村民众大多思想比较闭塞, 经济落后。
社区营造是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 与资源,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社区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过程⑴。
台湾地区地理条件与[文章编号]1673 - 8683 (2020 )11 -0016-04福建相近,但台湾通过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基层治理实践使得乡村重新焕发生机,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内生 力,促进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社区自治。
闽台农村社区建设比较:实证与启示

闽台农村社区建设比较:实证与启示施玮;罗海成【摘要】农村社区作为中国社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是普遍存在的困境.基于前期扎根方法构建的"农村社区再造三维立体模型",选择闽台社区营造的成功案例展开比较,探讨福建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研究指出,福建农村社区建设需建立以核心组织为主导的农村社区发展共同参与主体、创建特色产业作为社区永续发展的物质支撑、遵循"资源盘点→愿景型塑→愿景实践→永续发展"的社区生命周期.研究对福建及大陆农村社区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期刊名称】《福建江夏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6)001【总页数】9页(P62-70)【关键词】闽台农村社区;社区营造;社区建设【作者】施玮;罗海成【作者单位】阳光学院管理系,福建福州,350015;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2;D422.857;D422.858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农村社区作为乡村社区共同体,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其建设与发展不仅要满足农民个人需求,还要满足地方经济、文化传承等地域需求。
早在20世纪90年代,各地已陆续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实践。
经过20多年的积淀,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
从农村社区建设的内部要素来看,所依托的建设资源日益丰富,尤其是突出了历史文化资源;从农村社区外部边界来看,社区正朝着个性化、差异化的目标发展。
但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由于固有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造成农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
而台湾地区从1994年开始的社区再造运动,重视政府、社区、在地居民、公益组织的合力,从社区特色资源着手营造出了一个个“小而美”的社区,其中有诸多可供大陆参考与借鉴的经验。
本文在前期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出的“农村社区再造三维立体模型”的基础上,选择闽台农村社区建设的成功社区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再造主体、再造领域、再造流程等维度的对比分析,指出闽台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异同,并以此为基点,探求适合福建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
十点乡村丨生态、特色加体验,桃米生态村,废墟变为“桃花源”

十点乡村丨生态、特色加体验,桃米生态村,废墟变为“桃花源”3月看青蛙,4月观萤火虫,5月赏油桐花,6-7月览独角仙(一种甲虫),8-9月上暑期生态课堂,10月份之后做教育团。
一年皆有景,四时均不同。
这便是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桃米生态村。
桃米村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经之地,面积18平方公里。
这里依山傍水,有六大溪流流经此地。
由于维护良好,桃米村水流清澈,植被葱郁,农田、村落、森林及多样性的湿地相交错,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蛙类23种、蜻蜓56种、蝴蝶151种、鸟类72种。
在桃米村,你可以漫步在桃米坑溪滨步道,沿途种满了淡紫色的马鞍藤,景致宜人。
村中有许多民宿可供入住,白天可以预约民宿主人进行生态解说,夜晚可以享受青蛙合鸣的热闹。
或者也可以到邻近的颜氏牧场清晨观雾听雨、夜晚赏茶望月。
如今的桃米村可谓是田园风光无限,充满一片祥和氛围。
但是在世纪之交它却经历了一场大灾难。
1999年9月21日的台湾大地震,给当地建筑和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桃米村便是此次大地震中遭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这场地震,让桃米村长久以来的传统农村产业没落、人口外流、垃圾填埋等问题一下子暴露于人前,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桃米村在政府、学界、社会组织及小区居民的努力下,以建设“生态桃米村”为方向,使桃米村从一个环境杂乱、发展无力的边缘社区,转型成为一个融有机农业、生态保育、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乡土生态建设典范。
生态为底——恢复生态环境的“清溪活动”桃米溪是桃米村里重要的水资源,但曾经这里却堆满了垃圾,污染严重。
为恢复生态环境,桃米人以“清溪活动”作为重建家园的起点,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封溪治理,并为此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封溪誓师大会,为发展桃米生态村的旅游业奠定了生态基础。
桃米溪是桃米村里第一个以生态工法改造的河流,在改造的同时还建造了亲水公园与观景台。
亲水公园中种植了九穹树和野牡丹等植物。
夏日里,游客在亲水设施中戏水,清澈透明的泉水赶走了满身的暑气,沁凉、清爽之感使人觉得夏天也别有风姿!另外,桃米村的设施建设也体现了生态原则。
社区工作“社区营造”的8个常识性问题

关于“社区营造”的8个常识性问题,台湾用了10年才搞明白!台湾用10年搞明白,“社区营造”原来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作者:顾远(AHA社会创新中心主任)2015-09-21台湾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由政府自上而下地启动了“社区发展”政策,以应对快速城市化带给台湾社会的诸多问题。
80年代,在台湾政治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台湾的各类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其中不乏民众用激烈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诉求。
到了90年代初,有一批曾经的街头运动的参与者开始意识到,激进的社会运动往往只有“一时”之功,却难以从根本上塑造和改变社会文化,从而推动真正的社会进步。
他们于是转而将注意力投向基层的社区,协助在地居民用参与式的方式,动员在地的资源,解决本社区的问题。
如今,在台湾近八千个村里中有几乎一半的社区都参与了社区营造。
虽然不同类型的社区所做的社区营造有所差异,但它们也带来了一些共同的经验可以供借鉴。
1、将社区历史文化的发掘作为社区营造的第一步在传统的社区中,共同的信仰是凝聚社区感的重要元素,发掘社区历史文化的过程正是重新发掘共同信仰的过程,社区居民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增强社区感,培养共同的社区营造愿景,并从中发现社区所具备的优势和资源。
最典型例子的莫过于埔里镇鱼池乡大雁村的山楂脚社区。
这是一个在9.21地震中损毁严重又深陷老龄化的社区,社区居民自行创作了一幅百米马赛克拼图墙,记述了村民们对社区的共同记忆,也在集体参与中找回了濒临瓦解的社区感。
2、社区产业是社区营造的主轴社区产业弱化是社区凋敝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资源和工作机会都越来越多地集中于都会区,大量的传统社区沦为单纯的消费市场而在市场经济中被动地裹挟前行。
唯有复兴了在地经济,才有可能创作出工作机会和发展前景,才能留住年轻人,社区营造才可能有持续的力量,居民的参与也才会有持久的动力。
同样以山楂脚社区为例,当地再造了传统的红茶产业,带动了社区复兴;而两个原住民部落的社区产业发展则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返回部落。
社区与社区总体营造

臺灣的社區形成與發展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臺灣這塊土地先後 有多種不同族群活動於其上,各自依其傳 統和歷史緣由,在各地形成獨特的社區聚 落。
曾殖民者 荷蘭人、日 本人 族群 原住民 閩南人 社區聚落 原住民部落 閩南人聚落
客家人 外省籍人士
客家村 眷村ຫໍສະໝຸດ 地方感•地方感: 1.定義:不同族群的人們,在對其所生活 地方的情感依附及歷史、文化傳承的使命 感之下,逐漸發展出族群意識及其對地方 的濃厚情感。 2.功能: a.協調人與人、人與地的關係。 b.形塑人們的故鄉情懷。
案例:宜蘭礁溪的湯圍社區
(三)發展產業文化的功能
•社區總體營造採用「產業文化化, 文化產業化」的概念,將傳統地方 產業與文化相結合,使其成為社區 文化的一部分和社區重要的觀光資 源,如此不僅可使傳統地方產業存 續,社區也得以發展。
案例:宜蘭蘇澳的白米社區
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
•由以上三項功能類型當中,可以明瞭 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擬建造為重視生 態、生活與生產的三生聚落。無論每 個社區偏重何種特色,就整體而言, 永續發展的三生聚落,是社區營造的 努力目標。
•目的:經由社區居民的集體參 與,結合社區各項資源,維護社 區所擁有的特色,使社區得以永 續經營。
社區總體營造的功能
(一)保育生態環境的功能 (二)改善生活環境的功能 (三)發展產業文化的功能
(一)保育生態環境的功能
•要追求社區的永續發展,需重視 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因此 「生態社區」便成為重要發展課 題。
小樽社區營造總規劃的六個地區
小樽運河社區總體營造的影響-1
•在石造倉庫和歷史性建築物中,舉行一 系列演講、相聲等活動,將以往靜態的、 僅供參觀的文物保存,轉變為動態的、 將歷史建築物再生的、具有生活感與觀 光價值的新保存手法。 •進而使居民與小樽運河的關係更形密切, 不僅了解到小樽運河的歷史,也重新認 識了小樽這個城市。
田园综合体

横空出世的“田园综合体”,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导读:“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那么问题来了,田园综合体到底是什么?怎么搞呢?近年来,休闲农业的理念开始盛行,并逐渐向产业化迈进,毋庸置疑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助剂,成为新农业人的“新宠”。
1.田园综合体是什么?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田园综合体要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
可以说,田园综合体是在原有的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能更好地体现乡村独有的美丽和活力,为新时代的都市人打造别具一格的世外桃花源,实现城市居民的田园梦。
同时,提升田园综合体模式的商业价值,能更好地带动新农村的发展,促进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田园综合体的组成:景观吸引核: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
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水际风光区等等,使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和农业魅力。
☑休闲聚集区:为满足客源的各种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产品体系。
可以包括农家风情建筑(如庄园别墅、小木屋、传统民居等)、乡村风情活动场所(特色商街、主题演艺广场等)、垂钓区等。
休闲聚集区使游人能够深入农村特色的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乐趣。
☑农业生产区:生产性主要功能部分。
让游人认识农业生产全过程,在参与农事活动中充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居住发展带:城镇化主要功能部分,是田园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
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形成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以此建设居住社区,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社区配套网:城镇化支撑功能。
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称为产业配套,由此形成产城一体的公共配套网络。
2.田园综合体要做什么?首先关于主体的定义,田园综合体强调要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农民能够充分参与和受益;其次在产业内容上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
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经典项目

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经典项目作者:柒石来源:《中国房地产·市场版》2017年第09期一、中国台湾地区1.总体特征分享型经济模式,经营形态多元,大致可分为休闲农场、休闲渔业、展示中心、观光农园、农村民宿及森林旅游等。
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技工和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
2.典型案例大地震曾让台湾南投县埔里乡桃米村的房屋倒塌,而当地拥有29种台湾原生青蛙,台湾岛共143蜻蜓,在桃米发现56种,于是村民不断宣传当地种类丰富的青蛙和蜻蜓,用纸、布、石头等制作手工艺品,还建成了全球唯一一座纸教堂,把地震造成的洼地改成人工湖,湖边设有弹簧,托起一只小船,人在船上可以体验模拟地震的情景,村民将小船命名为“摇晃的记忆”。
周末和节假日,桃米村日接待游客近1500人,每年门票收入有200多万人民币。
3.可借鉴之处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成功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情景消费”,创造出大量的奇观、风景和主题。
注重定位、强调特色,在“体验经济”理念之外,还出现了“分享经济”理念,即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消费者为上帝”为“与客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意大利1.总体特征意大利农业旅游区的管理者们利用乡村特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
这种“绿色农业旅游”的经营类型多种多样,使乡村成为一个“寓教于农”的“生态教育农业园”,人们不仅可以从事现代的健身运动,还可以体验农业原始耕作时采用的牛拉车,甚至还可以手持猎枪当一回猎人,或是模仿手工艺人亲手制作陶瓷等。
2.典型案例意大利现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的管理企业,它们管辖的景区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托斯卡纳、翁布里亚、马尔凯大区,南部的坎帕尼亚大区以及北部的威尼托、特伦蒂诺和利古里亚大区。
据意大利环境联盟执委会官员鲁杰罗介绍,这些景区为不同的游客提供了类型不同的个性化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地震造成的洼地,改造成一片人工湖;在湖边立起几个弹簧,托起一只小船,上 面立一根桅杆,人站船上,能够体验地震的摇晃感觉,并将小船名之为“摇晃的记 忆”。
产业生态
产业生态
生态住宿 业
生态餐饮 业
生态导览 服务业
生态农业
传统手工 业
教育产业
生态住宿业 建 “知识经济的社群”
邱富添自家的民宿一年客满100天,接客约2000人,一年赢利100万 新台币,是一般大学毕业生薪资的3倍,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活的质变。
生态餐饮业
基金会邀请台北大饭店的大厨教当地人制作具有当地特色的精美菜肴。小农户与 NGO 合 作将农业生产剩下的原料做成酱料,而制作酱料的过程也设置为体验式旅游项目。 提供自助餐的“社区妈妈”也是经过“新故乡”开设的美食班培训,而且考证合格才上岗 服务的。
生态农业
村里五分之四的村民经营的传统农业,农户们提供无毒蔬果。由
农事体验
传统手工业
教育产业
室内+室外
亲子+科普
平衡淡旺季
纸教堂内部授课教室
周末和节假日,桃米生态村日接待游客达到1500人;平时每天接待游客也在 500人左右,每年仅门票收入就有200多万元人民币。
自组织运作
“桃米小区游客运营管理中心”
架构起行政、生态、文化、美食、工艺等 15 个工作小组 订房、餐饮、旅游等服务 由村民将15%-20%的餐饮住房收入交给协会 形成一种“乡规民俗”自治机制
由村民相互扶持建盖了16家各具特色的民宿 并在造屋过程中形成“革命的感情”,实现互相分享, 这种感情的培养使村民将私产视为一定程度上的“公共产”。
2003年成立桃米纪念馆,将地震的遗迹留下做为警惕及教育,也成为一种地方特征
景观生态
由村民来创意村内公共空间环境、 设计社区标志,建设社区象征凉 亭——蜻亭、鸟亭、青蛙造型景观 灯,推广环保自然的理念。
灾后重建主要力量:
政府——“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NGO----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 NGO----世新大学观光系专家 村民——桃米村民重建委员会
灾后重建
建房子
+
创新产业
留住人
做什么
“桃米生态村”
环境生态 建筑生态 景观生态 产业生态
环境生态
桃米村保留了相当面积的自然及低度开发地区,包括社区周边规划的绿化空间紧密的 与大环境整合为一体,复杂而多样性的森林、河川、溼地及生态农地,维护了多釆多 姿的原生动植物群相及原野景观。
分享完毕,谢谢!
成功的关键
人才 不止是人才 人!才是关键
在小区营造的过程,不仅凝聚桃米小区居民的共 同意识,激发出在地共同的情感,由当地村民共同 维护桃米的生态环境,共同参与小区营造的过程, 且发展出具有生态教学意义的生态村,并带动周遭 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共同提升生活环境的质量, 打造出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生态村。
村落之中没有大片水泥硬化的集会广场及大面积停车场,公共建筑与民宿融入其中。 整个氛围都极为生态自然。
生态池三道过滤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流出来积在一个浅浅的水池里,种点水草、水仙、莲花, 成为蜻蜓繁殖和青蛙家园。
建筑生态
来自日本阪神的纸教堂。 志愿者手工完成。
是跨越宗教和国籍 “社区营造”的场所 是精神的寄托。
地震“震”出的空心村 ——台湾桃米村
位于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的桃米村与台湾其他村落一样,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因大量人口的流失产生文化消亡、产业凋 零、村落空心、良田荒废等问题。1999年台湾的“9·21大地震”将这座小村落几乎摧毁,也将以桃米村为典型的乡村问题暴露出来, 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生态导览服务业
制定调查和解说人员认证办法,依当地物种种类分为初、中、高三级,要求参加人员必 须完成初级训练课程,阅读指定的参考书,并分笔试、户外辨识及幻灯片解说考试。 小区营造、生态保育、环境伦理、生态工程等的教育训练。 解说员除了为游客提供深度详尽的生态导览解说服务外,还肩负着调查检测核心生态资 源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