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获奖教案_1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品读重要词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2.品读重要词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历史上,苏轼无疑是性格极其丰富的文人之一。
有人说他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是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是黎民百姓的朋友,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
可以说苏轼他就是一个宝藏,值得我们去探寻!那么,我们就来读读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透过这首词看看苏轼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二、作者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世称苏东坡、苏仙。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三、诵读经典,体会意境(一)听歌曲《但愿人长久》请你来找茬!(正音)(二)诵读词作,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1. 齐读,读准字音。
2. 请学生自由读,读出节奏。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结合注释,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自由的朗读这首词,然后请学生分读、点评。
)3.欣赏示范朗读,注意揣摩和学习朗读者的语气、节奏、情感。
(放音频,并指导朗诵技巧。
)4. 配乐读,分读。
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阙。
四、品读经典,探究情感说说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请以这个句式:“我从(字、词、句),读出了一个_____的苏轼。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教案_18

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岫岩县第一初级学孙华伟水调歌头(课时1)一、教学内容分析《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词上阕写中秋赏月,因月引发对于于仙境的奇想,通过“天上”与“人间”的相互比较,指出“何似在人间”。
下阕望月怀人,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结构上,由月及人。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并非是作者的自慰和共勉,也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旷达心境。
设计意图: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能熟练的朗诵甚至是背诵此诗词,通过学习,了解诗词大意,能够解读词人当时的心境,本词词句优美,在朗读背诵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充分领略到古代诗词的魅力。
二、教育对象分析本课时的教育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大概了解到了一些古代诗词的知识,对古代诗词的意境、词句已经有了大概的理解,所以初一学生对于词并不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喜欢读诗词,但因为年龄及生活面的局限性,又使他们对词的意境、如何鉴赏难于把握。
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欣赏水调歌头的诗句,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训练学生的背诵诗词。
2、水平目标养成良好诵读诗歌习惯,培养学生朗读水平和联想、想象水平。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引导学生培养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情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学会欣赏古代诗句方法,培养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五、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情怀,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六、教法分析1、情景创设法通过欣赏邓丽君的演唱,导入一段情景,营造课堂氛围,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时学习,经过情景交融的感染,能够协助学生理解《水调歌头》的意境。
2、设疑导思法教师通过设置疑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水平,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水平。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10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诗词大意。
2.通过反复吟咏,细心体味,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知诗词大意,理解词句含义【教学难点】体会意境,把握主旨【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视频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齐唱)说起月亮,几乎很少有人会说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
有人说,随便拿起一本中国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于是乎,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诗人可以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生爱月有月的词人苏轼,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二、朗读词文走进词境苏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可见朗读对理解诗词的重要性,所以这堂课我们先从朗读入手来品析这首词。
(一)师范读老师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范读一下。
请同学们用心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二)生自由读你觉得老师在朗读的时候,上下阕的情感是一样的吗?(上:惆怅、忧伤、悲凉、忧郁、伤感;下:乐观)下面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三)找同学读(2个)(四)齐读三、小序入手读懂词情1.从小序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写作时间、地点、背景、缘由)2.分析下阙:从哪些词句上你能看出苏轼怀念弟弟?(解读词句,插入苏轼和弟弟手足情深的背景介绍)苏轼写此文已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
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哥哥赎罪,足以说明他们兄弟感情的深厚。
从他们诗文的往来也可以看出他们手足情深。
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难怪在月圆的中秋,苏轼渴望能和久别的弟弟团聚。
3.分析上阙:⑴这首词除了怀念弟弟,还有怎样的写作目的呢?(小序中的“兼”,说明还有其他目的,插入苏轼政治上失意的背景介绍。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13

2019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参赛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课班级:单位地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理解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朗读词的方法,通过朗读《水调歌头》,理解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赏析词的重点句子的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人生哲理。
(难点: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走近新课通过猜作者和交代写作背景导入新课,通过老师编写的“生于北宋间,家乡在眉山。
此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此家竟占三。
诗词与散文,苏黄辛欧阳。
文学书画家,造诣堪称高。
缘政见不同,贬谪至密州。
江城子记梦,无处话凄凉。
熙宁九年间,明月几时有。
”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字号、朝代、出生低、文学地位等等,了解写作背景,顺利导入新课。
二、预习汇报通过预习《水调歌头》你都知道了什么?(温馨提示:词前小序、文题解读、文学常识(作者)、写作背景、字音字词等)三、指导朗读一)、先听读范文,通过听读和视觉感受,理解文章大意。
1、提要求: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
要读准字音,读清句逗,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2、学生朗读。
二)、根据词义指导学生学会朗读。
1)、开篇问月,宜用升调来读,读出对月亮的向往。
“我欲”句宜用升调读出期盼,“又恐”句宜用降调读出惊恐、孤独,“起舞”两句感情已升华,应读得缓慢一些,读出知足常乐的感情。
2)、“转朱阁”三句属于过渡句,应读得轻缓;“不应有恨”两句应读得急促写,读出反诘的语气;“人有悲欢离合”三句要读得缓慢一些,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最后两句诗蕴含着词人的美好祝愿,要读得慷慨高昂些。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水调歌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2.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一、新课导入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思乡诗。
现代也有一些歌也是表达思念之情,让我们先听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改编。
(播放视频)二、简介宋词(通过微课介绍。
)1、词: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等、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阙",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2、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三、研习课文1、简介作者2、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教案_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目标: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
1. 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2.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3.通过诵读欣赏咏月诗词。
教学重点: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灯片1古典音乐响起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相关“月”的诗歌?生:回答相关月的诗词。
国诗人眼中的月亮,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向我们诉说什么。
板书:水调歌头二、出示幻灯片作者简介。
了解作者,熟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位列“唐宋八大家”。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长远。
作品《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三、反复诵读、体会情1、看着这首词,你是否想读读呢?初读文之前,给自己提什么要求呢?教师引导、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幻灯片)初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的读教师引导自由朗读个读,学生的教读(幻灯片)巡视、做出中肯的评价,边听学生读,边实行字词检测幻灯片)宫阙( què ) 琼楼玉宇(qióng ) 朱阁( gé ) 绮户( q ǐ ) 婵娟(chán juān ) 2、教师范读(幻灯片背景音乐)如果你认为老师读得好,那么请你像老师读的那样学一学,读一读 3、再读课文:要求有板有眼的读 4、齐读课文:要求:有情有味的读四、赏读课文品析语言(一)初步感知:读出情感了,我们还要懂得词的情感透过刚オ的读,你读到了些什么呢?或你有怎样的问题要提出来供我们一起探讨。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导学案_0

《水调歌头》公开课教学设计1.知识与能力(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过程与方法(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意,领会诗境,并积累咏月的名句。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美,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哲理,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情景教学法3.讨论点拨法4.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望月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还有人这样评价苏轼的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水调歌头》。
二、赏月1.组长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十分钟内完成,发布本节课组长任务:控流程。
)组长检查内容:体裁、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字音、字形。
2.巩固、提高教师在幻灯片上展示体裁: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
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很大。
代表作《赤壁赋》《题西林壁》。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
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被迫离开京城,在密州做地方官。
那时他已经41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
苏轼写作这首词时,已经在外当官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多次朗读中,学习诵读诗歌的方法,逐步理解文本及月这一意象的深刻内涵;
2.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语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在品析探究中,感悟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理性思考,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多次朗读中,学习诵读诗歌的方法,逐步理解文本及月这一意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在品析探究中,感悟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理性思考,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凝练的语言传递着人世间最美好真挚的情感。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诗歌的世界去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出示幻灯片)
二、课前训练
1、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根据图中的景物和画面意境猜猜图片描绘的是哪句诗词。
(同学们踊跃回答)
明确归纳知识点:所谓意象是指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意象被人们广泛使用,那便
是“月”,它常成为人们情感生活的载体,“月”不同的意蕴
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不同的情怀! 请同学们说
说自己所知道的借月抒情的诗句。
3、(幻灯片展示一部分诗句)明确古诗中“月”的内涵。
一起走近苏轼,随他对月高歌!
三、诵读月之韵律
1.(幻灯片展示作品内容,明确停顿)
教师提示:诵读诗词语速要慢,在抑扬顿挫中品味诗词的韵味,在诵读中思考、想象,体会作者蕴含在意象中的丰富情感。
注意按意义划分停顿,句末韵脚读出延长音,增加韵律美。
读准字音:阙què不胜shēng寒绮qǐ
2.教师提示,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根据诵读提示初读作品。
四、探寻月之深情
初读作品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赏析文本的门,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文本去探寻月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深情。
1.解析小序。
思考:小序交代了什么?了解“子由”
知识链接:苏辙,字子由,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宰相,与其兄苏轼、其父苏洵并称“三苏”,居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曾说苏辙“岂独为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苏辙称兄长苏轼:“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仕途上,兄弟二人进退一致,乌台诗案后,苏轼因政治争斗,被排挤打压险些丧命,苏辙为救哥哥连上四札,乞求皇帝,愿用自己的官位为哥哥赎罪。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苏轼任职密州之时,正值中秋佳节,兄弟二人七年未见面,月下独酌,离乡别亲、政治失意、前途未卜让此刻的苏轼内心情感复杂而又矛盾。
2.走进文本
理解上阙内容在月下问天中探寻月之深情
布置讨论问题:
①词人问的“青天”象征着什么?“欲”“归去”“恐”写出词人怎样的一种心理?
②为何“高处”会让词人“不胜寒”?
③月下问天,一番思索后词人最终决定“在人间”,这意谓着词人将做出怎样的选择,这体现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理解下阙内容在中秋问月中继续探寻月之深情
布置讨论问题:
①中秋月夜“无眠”的是否只有诗人自己?
②中秋月圆词人问月“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对月怎样的情感?
③中秋月圆人难圆,词人从自然规律反思人生遭遇“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对月的思索让你读出了怎样的苏轼?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苏轼怎样的情感,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五、品味月之深意
在理解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小结:苏轼《水调歌头》借月抒情言志,感情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虽有政治失意的怨恨但却并无颓唐;虽有现实的彷徨但却并无沮丧;虽有兄弟分离的孤苦却也不失美好的祝愿,蕴含词人高尚的品格、对亲人的思念与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六、再诵月之深意
1.明确:初读文本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与赏析的门!
再诵文本我们怀着的则是自然、人生的理性思考和对可贵生命的理解与尊重!
诵读提示:诗歌诵读的评判标准不是声音的洪亮,也不是字正腔圆。
而是看是否准确把握作品意象内涵,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
2.音乐响起,学生在理解作品,把握“月”意象内涵的基础上再读文本。
3.最后由教师为全体同学范读这首词。
七、课堂小结
读诗就是在品读诗人的心灵,每一个意象、每一个词句中,都埋藏着一颗平静、柔韧而又多情的心灵!然而会读诗和读懂诗是有区别的,只有深入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才是真正的读懂了诗歌!
八、拓展延伸
任务1、欣赏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思考:王菲演唱的明月是否就是苏轼词中的明月,两部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
任务2、积累赏析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九、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月下问天中秋问月
出穿世越入结合情境时世空积托物言志乐极观豁睿达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