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试题及答案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__中央音乐学院(3)--期末考试(试卷)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__中央音乐学院(3)--期末考试(试卷)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课程期末考试(试卷)1、单选题1.下列哪项属于对音乐实践问题的研究:A 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B 音乐感性材料的特点C 音乐与社会的关系D 作曲家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2.下列代表人物与学派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A 罗曼·茵伽尔顿:释义学的音乐美学B 伦纳德·迈尔:心理学的音乐美学C 克莱茨施玛尔:现象学的音乐美学D 苏珊·朗格:社会学的音乐美学3.以下关于音乐与语言之共通点的论述,哪一项不正确:A 音乐与语言都是一种符号B 音乐与语言都具有表情音调C 音乐与语言都具有非自然性D 音乐与语言都具有明确的意义4.以下哪项不是形式美的法则:A 和谐B 对称C 荒诞D 统一5.有关音乐在时间中存在的说法错误的是:A 音乐是一种虚幻的时间表象。

B 音乐的形式用它内部的状况和时值的变化创造了一种观念性的时间。

C 音乐的时间与现实的时间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结构和逻辑模式。

D 音乐的时间与现实的时间并无太大区别。

6.以下哪一项内容不属于音乐的自律性内容:A 勃拉姆斯音乐中的内向性。

B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给人带来的乐观、向上的感受。

C 电影《雪城》主题歌给人带来的悲观、压抑的感受。

D 钢琴曲《威尼斯船歌》描写了威尼斯运河上行船往来,碧波荡漾的景象。

7.下哪一项内容不属于音乐的他律性内容:A 管弦乐曲《牧神午后》运用松散的和声、缺乏倾向性的全音音阶,加弱音器的弦乐,象征了午后昏昏欲睡的牧神以及他的梦幻。

B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以不同的木管乐器对不同类的鸟鸣进行模仿,暗示了一幅鸟语花香的春天和面。

C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引子,通过大管低沉的音色、缓慢的速度和下行音调,使人们产生悲哀、压抑的感受。

D 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以一个贯穿全曲五个乐章的基本主题暗示他的情人。

8.下列有关音乐创作中的精神创作和物质创作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 精神创作主要是靠技巧来完成。

音乐美学基础考试(安师大)

音乐美学基础考试(安师大)

2012 音乐美学基础考试(安师大)今年教务处规定不准画范围,所以本篇内容为往届学生总结,与老师最后复习所讲很多一样。

大家可以参考。

另外,后面附有往年部分考题。

绪论1.远古时代关于音乐的种种传说暂且不论,仅有著述可考的,在我国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纪到 3 世纪的古希腊时期。

2.第一次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他写过一本题目叫做《论音乐美学的思想》的书。

3.音乐美学的概念: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

4.音乐美学的方法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第一章音乐的感性材料1.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体现这种艺术的特征的基础,也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要素。

2.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艺术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这一中介因素就是表现,它的具体方式包括模仿、象征、暗示等。

3.音乐的感性材料—声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声音,而是一种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对应性的声音。

第二章音乐的形式1.音乐的基本要素:音色,音高,音强,音质。

2.曲体组织:把音响按照一定的规律有序的组织起来,成为短至段落、长至篇章的艺术结构,这种符合一定逻辑的结构,在音乐学科中被称为“曲体”,它是音乐作品的骨架和形态。

3.联结信息:即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中的音乐意义。

(1)指向性内容:是指音乐形式以外的内容或蕴含内容所对应的音乐以外的内容。

(2)作曲家的用意:即作曲家的观念、想法赋予音乐的意义,可以看做是特殊的指向性内容。

(3)文化意义:文化传统赋予音乐的意义,是音乐自然携带的意义,但是这种意义并不都是蕴含性内容所表现的,而主要是音乐和音乐之外的其他文化事物联结产生的。

第三章音乐的内容第四章音乐的创作1.音乐创作:从美学意义上讲,音乐创作是一种受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的具体方式是把内心的体验改造成音响的形式。

音乐美学试题精华打印版

音乐美学试题精华打印版

音乐美学第一篇音乐表演美学原理二、选择题二、选择题1、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有哪些?(ABC )A 忠实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B 历史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统一C 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D 表演者与欣赏者的统一1、你怎么理解作品的真实性?所谓真实性,是指对音乐原作的忠实体现。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属于一定的历史时代与风格范畴,在体裁形式与表现内涵上也都有其各自的规定性。

充分了解作曲家的历史时代与风格范畴,切实把握音乐作品形式与内涵的规定性,是进行第二度创造的基础,是音乐表演获得真实性的基本保证。

追求音乐表演的真实性,必须把乐谱作为基本依据加以认真对待。

乐谱是作曲家创作意图的直接记录,随着记谱法的日趋完善,许多作曲家倾向于尽可能详尽地把自己的创作意图加以标示,因此对于作曲家写下的乐谱进行认真的研读与揣摩,对于获得真实性的音乐表演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我们也并不同意某些音乐家把乐谱作为唯一的依据,把音乐表演真实性的追求仅仅局限于照谱演奏的观点。

在我们看来,乐谱固然重要,但是不应把它孤立起来,对作曲家美学观念和创作意图的探讨,对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和风格范畴的研究,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音乐表演者必须从更广阔的视野、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只有把音乐作为在特定历史时代产生的文化意识,作为具有丰富内涵的作曲家的人生体验的艺术表现,才可能真正获得音乐表演的真实性。

2、简述现代音乐美学是怎样看待音乐表演创造的?现象学美学提出音乐作品是意向性对象的理论,从根本上为音乐表演的意向性活动规定了方向。

那就是,音乐表演的意向性活动的目的,在于对音乐作品这个意向性对象进行意义的填充和丰富,并由此体现音乐表演的创造性,这已如前述。

而从释义学的观点来看,音乐表演的创造性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历史释义学所提出的对音乐作品意义的还原和重建,要求表演者努力回到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从对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创作意图的追寻中,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的还原和重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表演者的创造性。

音乐美学考试题和答案

音乐美学考试题和答案
A 正确 B 错误
5. 对音乐作品进行感性识别的基本要领有哪些(A )。(单选)—5 分
A 充分把握音响效果的重复与变化 B 将音乐作品简化为乐谱从而进行识别 C 将整首作品拆分为段落进行识别 D 综合运用多种乐器来进行识别
6. 下列关于“美学”概念的起源和发展,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C )。(单选) —5 分
A 在希腊词源中,“美”的概念还包含了“使动”的意义 B 美学的概念最初出现于哲学范畴中 C 从中国六艺的概念来看,美学还需具备一定的技能 D 美学是与“情感、感受”发生关系的概念
A 正确 B 错误
18. 西方文化中,“美”的词源来源于古罗马文,其词根意为“为感性立言”。 (判断)—5 分 N
A 正确 B 错误
19. 韩锺恩教授认为在从调性音乐到无调性音乐的变革过程中,瓦格纳发挥了 在其中搭建桥梁的作用。(判断)—5 分 Y
A 正确 B 错误
20. 20 世纪音乐指产生于 20 世纪的音乐作品。(判断)—5 分 N
7. 根据韩锺恩教授的理解,约翰·凯奇在演奏《4 分 33 秒》意图给听众营造 怎样的听觉效果( A)。(单选)—5 分
A 偶然的、一次性的声音 B 预设的、感性的声音
C 完全的、绝对的寂静 D 观众的嘈杂和喧嚣
8.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对歌剧发展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选项中对他的成就叙 述正确的有哪些(ACD )。(多选)—5 分
13. 周海宏在《从不美到不是——音乐的底线》中阐述,音乐的边界由哪些因 素确定(ABCD )。(多选)—5 分
A 声音是基本的构成材料 B 满足人的听觉需要 C 经过人类加工活创作 D 结构样式包含感性的有序性
14. 前导主题在同一乐曲的不同乐章中出现时,不能有任何变化。(判断)—5 分N

音乐美学试题及答案

音乐美学试题及答案

音乐美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音乐美学中,音乐的“美”是指:A. 音乐的物理属性B. 音乐的社会功能C. 音乐的审美价值D. 音乐的创作技巧答案:C2. 以下哪位哲学家对音乐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黑格尔答案:C3. 音乐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A. 音乐的歌词内容B. 音乐的旋律线条C. 音乐的创作背景D. 音乐的表演风格答案:B4. 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A. 相互独立B. 相互补充C. 完全相同D. 互不影响答案:B5. 音乐的“情感表达”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实现的?A. 歌词的直接叙述B. 旋律的起伏变化C. 乐器的音色选择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音乐美学是一门研究音乐审美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对)2. 音乐的“美”仅仅是一种主观感受,与客观因素无关。

(错)3. 音乐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是相互独立的。

(错)4. 音乐的创作和欣赏不受文化背景的影响。

(错)5. 音乐的“情感表达”是音乐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对)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音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答案:音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的审美标准、音乐创作与欣赏的审美规律等。

2. 描述音乐与绘画在审美体验上的异同。

答案:音乐与绘画在审美体验上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

不同点在于音乐是通过声音和时间的流动来传达情感和意象,而绘画则是通过视觉元素和空间的布局来表现。

音乐的体验是动态的,依赖于时间的流逝,而绘画的体验是静态的,可以反复观看。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音乐美学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答案:音乐美学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美学提供了一套理论框架,帮助音乐家理解音乐的审美价值和创作原则;其次,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指导音乐家探索新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再次,音乐美学有助于音乐家与听众之间的沟通,增强音乐作品的感染力;最后,音乐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培养听众的审美能力。

音乐美学试题精华打印版

音乐美学试题精华打印版

音乐美学第一篇音乐表演美学原理二、选择题二、选择题1、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有哪些?(ABC )A 忠实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B 历史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统一C 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D 表演者与欣赏者的统一1、你怎么理解作品的真实性?所谓真实性,是指对音乐原作的忠实体现。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属于一定的历史时代与风格范畴,在体裁形式与表现内涵上也都有其各自的规定性。

充分了解作曲家的历史时代与风格范畴,切实把握音乐作品形式与内涵的规定性,是进行第二度创造的基础,是音乐表演获得真实性的基本保证。

追求音乐表演的真实性,必须把乐谱作为基本依据加以认真对待。

乐谱是作曲家创作意图的直接记录,随着记谱法的日趋完善,许多作曲家倾向于尽可能详尽地把自己的创作意图加以标示,因此对于作曲家写下的乐谱进行认真的研读与揣摩,对于获得真实性的音乐表演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我们也并不同意某些音乐家把乐谱作为唯一的依据,把音乐表演真实性的追求仅仅局限于照谱演奏的观点。

在我们看来,乐谱固然重要,但是不应把它孤立起来,对作曲家美学观念和创作意图的探讨,对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和风格范畴的研究,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音乐表演者必须从更广阔的视野、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只有把音乐作为在特定历史时代产生的文化意识,作为具有丰富内涵的作曲家的人生体验的艺术表现,才可能真正获得音乐表演的真实性。

2、简述现代音乐美学是怎样看待音乐表演创造的?现象学美学提出音乐作品是意向性对象的理论,从根本上为音乐表演的意向性活动规定了方向。

那就是,音乐表演的意向性活动的目的,在于对音乐作品这个意向性对象进行意义的填充和丰富,并由此体现音乐表演的创造性,这已如前述。

而从释义学的观点来看,音乐表演的创造性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历史释义学所提出的对音乐作品意义的还原和重建,要求表演者努力回到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从对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创作意图的追寻中,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的还原和重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表演者的创造性。

19.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复习题答案

19.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复习题答案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复习题一、选择题1.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 B )规律为宗旨的基础性的理论学科?A.哲学B.美学C.心理学D.社会学2.西方一般把音乐学划分为三大类:即体系音乐学、历史音乐学和(B)。

A.音乐美学B.音乐生理学C.民族音乐学D.分类音乐学3.下列( B )项属千对音乐实践问题的研究。

A.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B.音乐感性材料的特点C.音乐与社会的关系D.作曲家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4.下列哲学家与著作对应关系中哪项是错误的:( DA.黑格尔《美学》B.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C.尼采《悲剧的诞生》D.康德《艺术哲学》5.下列哲学家和主要思想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CA.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汉斯立克: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

C.尼采:判断力为人的审美活动,并要求人的审美判断能够提升到先天的综合判断的标准。

D.霍夫曼它(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浪漫主义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是惟一真正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因为它惟一的主题内容就是无限。

6.下列代表人物与学派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B )A.罗曼·茵伽尔顿:释义学的音乐美学B.伦纳德·迈尔:心理学的音乐美学C.克莱茨施玛尔:现象学的音乐美学D.苏珊·朗格:社会学的音乐美学7.艺术的感性材料与一般物质材料相比,最重要的特征在千其:( BA.非自然性B.非实用性C.非语义性D.非对应性8. 以下哪一项不属千音乐表现的方式:( D)A模仿B暗示C象征D拟人9.以下关于音乐与语言之共通点的论述,哪一项不正确: C C )A.音乐与语言都是一种符号B.音乐与语言都具有表情音调C.音乐与语言都具有非自然性D.音乐与语言都具有明确的意义10.以下各陈述中,哪一项正确:( A )A.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指音乐的声音与语言的声音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B.喷呐曲《百鸟朝凤》主要运用了暗示的方式来表现鸟鸣的声音。

《音乐美学》题集

《音乐美学》题集

《音乐美学》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A. 音乐的创作技巧B. 音乐的审美规律和审美特征C. 音乐的表演形式D. 音乐的传播方式2.下列哪位音乐家对音乐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贡献?A. 贝多芬B. 肖邦C. 汉斯立克D. 巴赫3.音乐美学中的“形式主义”观点主要强调:A. 音乐的情感表达B. 音乐的社会功能C. 音乐的形式结构D. 音乐的创作背景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音乐美学的研究范畴?A. 音乐的审美心理B. 音乐的审美标准C. 音乐的演奏技巧D. 音乐的审美教育5.“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音乐美学的哪种理论?A. 表现主义B. 形式主义C. 客观主义D. 实用主义6.下列哪位哲学家对音乐美学的理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黑格尔7.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与“他律论”主要争论的是:A. 音乐的创作方法B. 音乐的审美标准C.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 音乐的传播方式8.下列哪一项是音乐美学中“表现主义”观点的核心?A. 音乐是形式的艺术B. 音乐是情感的表现C. 音乐是社会的反映D. 音乐是理性的产物9.“音乐美学”这一术语最早由哪位学者提出?A. 汉斯立克B. 康德C. 黑格尔D. 叔本华10.下列哪一项不是音乐美学研究音乐与社会关系时可能涉及的方面?A. 音乐的社会功能B. 音乐的社会背景C. 音乐的演奏技巧D. 音乐的社会影响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始于______世纪。

2.“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一观点强调了音乐的______功能。

3.在音乐美学中,“自律论”认为音乐的内容主要存在于音乐的______之中。

4.“他律论”认为音乐的内容主要来源于音乐的______。

5.汉斯立克的《______》是音乐美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6.音乐美学中的“形式主义”观点主要受到______哲学思想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美学试题及答案1、音乐的审美功能:当处于沟通阶段的音乐知觉将音乐中的美感因素与人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沟通时,音乐中的审美因素被人体验到,人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这时音乐的审美功能就实现了。

这种功能一方面建立在天然生物需要满足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是与社会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却又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所牵制的一种精神满足。

是倾向性功能和非倾向性功能之间的中介。

2、审美经验,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反美音乐,虽然在感性直观上也可能很丰富,却具有无序的特征。

“反美”特指后现代主义音乐的特征,即无序或多元的特征。

“反美”的“反”,有两个含义,一是反对,即反对从传统到现代主义对有序的追求,一是反面,即从形式的反面探寻音乐创作新的可能性。

4、非音乐性的内容,所谓非音乐性的内容主要指那些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的内容成份,亦即接受者不是从音响中直接感觉到的,而是由于音响而产生想象或联想获得的内容成份。

这种内容成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绘画性的内容,另一个是文学性的内容。

简述音乐表演需要遵循的美学原则。

(1)针对忠实原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处理;(2)针对技巧和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处理(3)针对个人审美体验与表达或传递之间的关系处理前者主要适用于以乐谱为依据的表演;后者适用范围几乎囊括所有表演类型。

简述音乐审美能力形成的途径。

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主要有两个类型:通过在生活中长期接触音乐而形成,典型如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或大众音乐的审美能力;通过专门教育形成,如对音乐家创作的艺术音乐的审美能力。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音乐的声音善于表现情感,但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具有较弱的表义功能,不具语义性。

语言是一种具有约定俗成含义的符号,能够表达确切的含义,语言声音中的表情音调具有一定的表情功能。

语言中的表情音调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发展成为音乐的音调,从而为歌曲等音乐的创作提供借鉴。

音乐美学中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基本差别是什么?音乐美学中的他律论认为音乐的形式可以表现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实现世界中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其形式可以表现各种非音乐性的内容,而自律论认为音乐的形式不表现各种现实中的事物,甚至也不表达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之外没有其他内容。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观念上的对立,是因为音乐的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它的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我们不太容易发现这种联系。

如何理解音乐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我们认为音乐形式产生的根源是现实生活,趋势等音乐形式的产生无疑是伴随着现实生活内容的复杂而不断发展,音乐形式美的法则也是建立在现实中人们审美心理基础上;另一方面我们看到,音乐的形式绝对不是对现实的概括和美学提炼,而是不依它表现的对象的变化而改变的,比如乐律和调式等形式的独立性。

所以我们认为,音乐的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6. 简述人与音乐形成审美关系需要具备的条件。

人与音乐要构成审美关系,需要处于,审美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审美的能力,审美趣味的音乐类型,进入倾听过程。

1.审美目的或欲望。

2.合适的音乐类型3.直接的感性接触。

7.简述西方概念的“作曲”需要具备哪些美学原则1.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2.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3.继承与创新的结合8、如何理解音乐形式的存在方式?音乐形式所赖以存在的客观依据(即时间、空间和运动),与这些依据本身的物质性含义不尽相同,它们往往赋予音乐形式的存在以物质性和客观性以外的某些主观性和精神性的成份。

音乐中的时间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而是一种观念性的时间,一种时间表象。

音乐中的空间与客观世界中的空间概念也不同,而是在听觉经验基础上由主体想象出来的一种空间幻象。

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运动与其实际上的音响运动也不同,是一种由音调变换给主体造成的想象中的运动。

所以,音乐的形式存在于主、客观的统一之中,存在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之中。

9、音乐怎样表现感情?首先,人的情感可以体现为表情动作,在人体的三种表情动作——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中,言语表情和音乐关系密切,包含情感信息的言语表情的音调可以通过向音乐音调的移植,成为音乐表现情感的内在依据。

其次,人的情感和音乐虽然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是两者都是在时间中伸展变化的,而且两者在运动结构和形态上存在着很大的共同点。

这种情感和音乐之间的同构关系是音乐表现情感的另外一个依据。

最后,音乐和情感都具有非概念性和非视觉性,,这造成了音乐表现感情的单纯性和直接性,也是音乐善于表现感情的原因之一。

简述音乐创作的本质。

音乐创作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二、音乐创作是表达自身和他人内心的精神活动;三、音乐创作是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四、音乐创作是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

谈谈职业作曲的艺术创作的特点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职业作曲的一般性具有萌发、酝酿、突破、写作的过程性特点。

音乐创作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声音想象或演绎及其记录几方面。

一般性特点:(1)萌发。

在审美领域,职业作曲家受到外界或内心某些因素的促动,产生创作欲望,便萌发了创作意念。

(2)酝酿。

萌发了创作欲望,并非即刻就能进入具体创作过程,而往往需要一段或长或段时间的酝酿。

(3)突破。

灵感是为有准备的心灵准备的。

(4)写作。

当准备或动机出现,作曲家就可以开始具体写作。

特殊性特点:(1)声音想象实验。

音乐创作声音效果的想象。

作曲家为了选择自己需要的声音效果,往往采取音响实验的方法。

(2)声音演绎:套路。

经过长期的音乐创作实践,后人在一定时期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形成系统“作曲技法”,如西方作曲“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和乐器法。

(3)声音记录:乐谱。

除了许多后现代主义反美学的音乐不采用常规记谱方式外,常规审美范畴的音乐创作都将乐思落实在乐谱上1、音乐的审美功能:当处于沟通阶段的音乐知觉将音乐中的美感因素与人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沟通时,音乐中的审美因素被人体验到,人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这时音乐的审美功能就实现了。

这种功能一方面建立在天然生物需要满足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是与社会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却又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所牵制的一种精神满足。

是倾向性功能和非倾向性功能之间的中介。

2、审美经验,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反美音乐,虽然在感性直观上也可能很丰富,却具有无序的特征。

“反美”特指后现代主义音乐的特征,即无序或多元的特征。

“反美”的“反”,有两个含义,一是反对,即反对从传统到现代主义对有序的追求,一是反面,即从形式的反面探寻音乐创作新的可能性。

4、非音乐性的内容,所谓非音乐性的内容主要指那些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的内容成份,亦即接受者不是从音响中直接感觉到的,而是由于音响而产生想象或联想获得的内容成份。

这种内容成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绘画性的内容,另一个是文学性的内容。

简述音乐表演需要遵循的美学原则。

(1)针对忠实原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处理;(2)针对技巧和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处理(3)针对个人审美体验与表达或传递之间的关系处理前者主要适用于以乐谱为依据的表演;后者适用范围几乎囊括所有表演类型。

简述音乐审美能力形成的途径。

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主要有两个类型:通过在生活中长期接触音乐而形成,典型如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或大众音乐的审美能力;通过专门教育形成,如对音乐家创作的艺术音乐的审美能力。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音乐的声音善于表现情感,但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具有较弱的表义功能,不具语义性。

语言是一种具有约定俗成含义的符号,能够表达确切的含义,语言声音中的表情音调具有一定的表情功能。

语言中的表情音调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发展成为音乐的音调,从而为歌曲等音乐的创作提供借鉴。

音乐美学中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基本差别是什么?音乐美学中的他律论认为音乐的形式可以表现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实现世界中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其形式可以表现各种非音乐性的内容,而自律论认为音乐的形式不表现各种现实中的事物,甚至也不表达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之外没有其他内容。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观念上的对立,是因为音乐的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它的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我们不太容易发现这种联系。

如何理解音乐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我们认为音乐形式产生的根源是现实生活,趋势等音乐形式的产生无疑是伴随着现实生活内容的复杂而不断发展,音乐形式美的法则也是建立在现实中人们审美心理基础上;另一方面我们看到,音乐的形式绝对不是对现实的概括和美学提炼,而是不依它表现的对象的变化而改变的,比如乐律和调式等形式的独立性。

所以我们认为,音乐的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6. 简述人与音乐形成审美关系需要具备的条件。

人与音乐要构成审美关系,需要处于,审美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审美的能力,审美趣味的音乐类型,进入倾听过程。

1.审美目的或欲望。

2.合适的音乐类型3.直接的感性接触。

7.简述西方概念的“作曲”需要具备哪些美学原则1.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2.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3.继承与创新的结合8、如何理解音乐形式的存在方式?音乐形式所赖以存在的客观依据(即时间、空间和运动),与这些依据本身的物质性含义不尽相同,它们往往赋予音乐形式的存在以物质性和客观性以外的某些主观性和精神性的成份。

音乐中的时间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而是一种观念性的时间,一种时间表象。

音乐中的空间与客观世界中的空间概念也不同,而是在听觉经验基础上由主体想象出来的一种空间幻象。

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运动与其实际上的音响运动也不同,是一种由音调变换给主体造成的想象中的运动。

所以,音乐的形式存在于主、客观的统一之中,存在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之中。

9、音乐怎样表现感情?首先,人的情感可以体现为表情动作,在人体的三种表情动作——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中,言语表情和音乐关系密切,包含情感信息的言语表情的音调可以通过向音乐音调的移植,成为音乐表现情感的内在依据。

其次,人的情感和音乐虽然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是两者都是在时间中伸展变化的,而且两者在运动结构和形态上存在着很大的共同点。

这种情感和音乐之间的同构关系是音乐表现情感的另外一个依据。

最后,音乐和情感都具有非概念性和非视觉性,,这造成了音乐表现感情的单纯性和直接性,也是音乐善于表现感情的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