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与均衡

合集下载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表现中的应用(四)——对称与均衡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表现中的应用(四)——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同形同量的形态,如果用直线把画面空间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它们之间不仅质量相同,而且距离相等.中外很多古代建筑、教堂、庙宇、宫殿等都以“对称”为美的基本要求.对称的构成能表达秩序、安静和稳定、庄重与威严等心理感觉,并能给人以美感。

图4-01是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的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

图4-02是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的河南嵩山少林寺。

图4-03是世界十大教堂之首的巴黎圣母院。

我们可看到对称与均衡法则在这些建筑中都有着很好的运用,并得到了美的效果。

图4-01图4-02图4-03图4-04是一个图书馆的项目,我们可以看到主题建筑的造型是对称的、建筑前面的喷泉是对称的、喷泉两边的配景植物和走廊是对称的、包括整个地形也是对称的,整张画面构图中对称手法的大量应用给以人安静、稳重、秩序井然的感觉。

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建筑表现的构图中运用对称法则要避免由于过分的绝对对称而产生单调、呆板的感觉,于是我们在整体对称的格局中加入一些不对称的元素,如画面中无续的人物、前景凌乱的植物投影、左右两侧的配景建筑和植物,这些不对称的元素不仅没有破坏整体构图的对称与严禁,反而能增加构图版面的生动性和美感,避免了单调和呆板。

图4-04均衡是同量不同形的形态,是指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形式诸要素之间保持视觉上力的平衡关系。

均衡是根据形象的大小、轻重、色彩及其他视觉要素的分布作用于视觉判断的平衡。

平面构图上通常以视觉中心(视觉冲击最强的地方的中点)为支点,各构成要素以此支点保持视觉意义上的力度平衡对称的事物基本上是均衡的.也有些画面并不一定对称,但它仍然很美,那就是因为它还符合“均衡”的法则.图4-05就是一幅运用均衡法则的画面,可以看出我们着力表现的是图面的左侧,这里的建筑离我们的视点最近,可以比较清楚的观察到其具体的细节,所以我们在这里添加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6.对称与均衡ppt课件

6.对称与均衡ppt课件
荷拉斯兄弟之誓欣赏与分析建筑单体的对称群体建筑的均衡欣赏与分析中式风格最重视的就是对称与均衡所以室内的场景设计还有饰物的陈列等都很注重格局的齐整以求达到端庄稳重的效果知识讲堂我知道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
6.对称与均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场景绘制中对称构图与均衡构图的知识。 2、学会绘制花盆、桌椅、沙发等等室内场景中的物品。
3、均衡与对称是两种基本构图方式,通过你的观察,它们两者是不是绝对孤 立存在的?
8
知识讲堂-----我发现
在画面上,对称与均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前者端庄静穆,有统一感、格 律感,但如过分均等就易显呆板;后者生动活泼,有运动感,但有时因变化过强而易 失衡。因此,在设计中要注意把对称、均衡两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9对称式构图10源自11均衡式构图12
13
实例制作
均衡构图与对称构图 和谐 、和美动画场景
场景物品绘制步骤 1、绘制基本轮廓 2、绘制细节 3、上色 4、去线
15
设计一室内场景:(要求) 主题、情节不限。美观、原创即可。 画出草图,自我设计!
16
愿同学们 学习更上一层楼!
17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 但两者都不是平均,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
3
欣赏与分析 人物分列两边成 视觉对称均衡
大卫:《荷拉斯兄弟之誓》
4
欣赏与分析 建筑单体的对称
群体建筑的均衡
5
欣赏与分析 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 又揉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 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
6
欣赏与分析
中式风格最重视的就是对称与均衡,所以室内的场景设计,还有饰物的陈 列等都很注重格局的齐整,以求达到端庄稳重的效果

构图学:对称与均衡

构图学:对称与均衡



视觉重心与均衡





图1 物理重心
图2 视觉重心偏上





因 素
下面画面上物体的关系均衡吗?
色调的不均衡,可从调整形体 大小进行补偿;形体的不均衡,也 可从调整色调的深浅进行补偿。两 者在不可变动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 画幅边沿关系的改变,进行调整, 这是最常用的办法。
均衡与对称
说一说你生活周围有哪些印象深刻 的画面,也体现了均衡与对称
构图原则
二、对称与均衡
等形等量的平衡 • 支点置于对称轴上 • 视觉中心在对称轴上
对称
对称的情感特点
1) 安稳、平衡——静态美 2) 秩序、条理——条理美 3) 重复——统一的形式美 4) 呆板、单调
庄严,肃穆
庄严,肃穆
均衡
均衡
试分析右图在布局 上出现的形与量之 间的状态关系?
( 等量不等形 ) (
摄影中对称与均衡的应用
庄重、肃穆 静态的安定感
幽雅、恬静、柔媚 画面生动活泼
在不均衡中出现刻 意的安排,画面更 加活泼
均 衡 的 应 用
均 衡 不 等 于 平 均
均 衡 的 应 用
均 衡 仅 在 左 右 还 在 上 下
均 衡 的 应 用
平 衡
( 等形不等量 ) )
( 不等量不等形 )
统一中求变化
变化中求统一
衡的特点
(1) 给人以内在的、有秩序的动态美; (2) 比对称更富有情趣——动中有静,静中寓动 (3) 庄严感、稳定程度不如对称造型

视觉重力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doc

对称与均衡.doc

对称与均衡在邮票艺术的视觉语言中,均衡是一件艺术作品整体的一种稳定、匀称、和揩的感觉,是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一种心理要求。

为什么对画面构图要求均衡呢?因为在人们生活和大自然中普通存在均衡的状态。

譬如人们一般左手活动比左手多,产生动比静重的感觉。

因之往往把钢笔或纪念章放在左衣襟上。

摆放物品一边太重、一边太轻也就会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

设计处理画面,安排人、物、景,往往依据这一均衡要求,寻找最美的构图。

我们看黄永玉先生的特27-幅木刻"保护森森"邮票画面,右侧的树又高又大,而左侧行时,看上去就十分均衡了。

因为视觉形象的份量一般根据面积大小、色彩深浅来消减或增加,又因为生活给予人们潜意识的影响,动的比静的东西显眼,人比动物显眼,深色比淡色显眼,也就是构图上的重,这种比较有时只能意会,难以绝对正确的衡量。

如2000-7之二《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图1)横向表现的大桥向远方延伸,而右边桥墩明显地高大粗壮,似乎一边倒,但左上角点缀的树枝一下子压住"阵脚",也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左右上下均有了呼应,画面就达到了均衡。

在一些庄重严肃的题材中,设计者往往利用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有意采取对称的平衡,从四平八稳的对称均衡中显示出一种古拙的庄重美。

如1997-18《天坛》(图2)4枚图案均为正面对称结构,天支的庄严、静穆、神秘尽显画中。

当然,均衡不等于对称,对称式的均衡常常的稳定有余而活泼不足,容易呆板。

所以高驻地者多求变化中的均衡。

这就类似"中国秤"的平衡方式,利用秤砣在调整力臂的情况下,实现这一平衡,必然要寻求新平衡的具体方式,以实现内在联系的协调。

有时,设计者还会有意违反均衡的法则,如纪72《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之十四(图3),把骑自行车的女运动员安排在左侧,右侧留白,造成一种运动感,仿佛瞬间就会冲过去。

T.100《峨嵋风光》之五(图4)将主体山峰和卧云庵置于右侧,渲染出云托雾的情景。

对称与均衡美术教案

对称与均衡美术教案

对称与均衡美术教案《对称与均衡美术教案》嗨,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一起走进超级有趣的美术世界,去探索对称与均衡这个神奇的领域。

我呀,一开始听到“对称与均衡”这几个字的时候,脑袋里就像一团乱麻。

啥是对称呢?难道就是两边长得一模一样?那均衡又是什么鬼?我就像一个在黑暗里摸索的小探险家,满心都是好奇和疑惑。

我跑去问老师。

老师笑着说:“来,咱们先看看这个。

”老师拿出了一片树叶。

哇,这片树叶好特别呢。

老师说:“你看,这片树叶的左右两边是不是差不多一样呀?这就是对称的一种表现。

就好像你照镜子,镜子里的你和你自己是很相似的,这就是大自然里的对称。

”我瞪大了眼睛,好像有点明白了。

然后老师又拿出了一幅画。

画上有个大天平,天平的两边分别放着一些水果。

老师问我:“你看这个天平,两边的水果虽然种类和数量不完全一样,可是看起来却很稳定,这就是均衡。

”我歪着头想了想,说:“老师,那是不是就像我和我的小伙伴玩跷跷板,我胖一点,他瘦一点,但是我们也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跷跷板平平的呢?”老师开心地笑了,说:“你可真聪明,就是这个道理。

”那咱们怎么在美术里体现对称与均衡呢?老师说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形状开始。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他说:“这个圆从任何角度看,它都是对称的。

如果我们在这个圆的中心画一条线,左右两边或者上下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就像我们的脸,眼睛、鼻子、嘴巴都是对称分布的。

要是有一天你的脸突然不对称了,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那可就奇怪啦,就像一个怪物似的!”我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接着老师又画了一个三角形。

他说:“这个三角形呢,也是对称的,不过和圆不太一样。

它有三条对称轴。

这就像我们的三角尺,规规矩矩的。

那我们怎么把它变得有均衡感呢?”老师在三角形的一个角旁边画了一个小圆圈。

他说:“看,现在这个三角形就有了一点变化,这个小圆圈虽然打破了它完全对称的感觉,但是整个画面看起来还是很稳定,这就是均衡。

就好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候不需要完完全全的一模一样,有点小变化反而更有趣。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6.对称与均衡》说课稿1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6.对称与均衡》说课稿1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6.对称与均衡》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6. 对称与均衡》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对称与均衡的概念,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对称与均衡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创作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在理解对称与均衡的概念,以及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两个概念,提高他们的美术创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对称与均衡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运用对称与均衡的元素进行美术创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演示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称与均衡的概念及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对称与均衡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美术创作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创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绘画工具,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对称与均衡特点的美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理论讲解:讲解对称与均衡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3.实践演示:教师进行现场绘画演示,展示如何运用对称与均衡的知识进行创作。

4.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美术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互相学习、交流。

6.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欣赏、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对称与均衡的概念、特点及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对称与均衡PPT

对称与均衡PPT


关系。
• 在整体形象上,避免形成一种拘紧的小集团式的图形。按照
点的特性要将各点的位置,内外穿插开,有些变化,可发挥
点的张力作用.利用一个点,占据大面积的空间,使图形呈
现强烈的块面和疏密对比。使其外形更加活泼。(点的特性:

点在空间具有扩张性,即点与点之间,有一种无形的连线。

就象“北斗七星”可以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勺形”的道理一
美 进行自由排列,充分地表现个性,达到平衡的稳定性.


对 称 和 均 衡 避免等距离排列 避免等距离排列 疏密对比 主次 点的张力作用
13
形 均衡——点的均衡构成

以十个等大的圆点为基本形,按照作者不同的设计意图, 有意识地进行自由排列,充分地表现个性,达到平衡的稳定性。
美 法
注意:
• 在空间关系上,适当安排疏密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疏密对比
取得较好的视觉平衡,
对 称 和 均 衡
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 自然、安定、均匀、协 调、整齐、典雅、庄重、 完美的朴素美感,符合 人们的视觉习惯。
4
形 式 均衡 美 法 则


在衡器上两端承受的重量由一个支点支持,当双
和 方获得力学上的平衡状态时,称为均衡。


5
形 均衡

在平面构成设计上的均衡并非物理学上的力的平衡关
长度、宽度,以及它在画面
中所形成的空间对比来完成
的。一幅好的作品,首先要 对 选定其重心的位置,在一般 称 情况下,重心的部位越接近 和 画面的中心.其安定感越好。 均 衡
15
形 式 美 均衡——线的均衡构成 法 则
重心的位置偏离 画面的中心情况下, 调整画面的力动关系, 对 可延长线的长度,适 称 当增加力臂的作用。 和 均 衡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6课 对称与均衡 ︳冀美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6课 对称与均衡  ︳冀美版

《对称与均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对称与均衡属于美的形式法则中的一类,在美术构图中运用比较广泛。

艺术家在进行绘画、雕塑、美术设计时,会有意识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来安排画面,借助对称或均衡的构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设计构思。

小学生学习对称和均衡等基础的形式美法则知识,不仅能够提高他们赏析美术作品的能力,更可以在他们自己的创作中利用对称和均衡表现画面。

在本课的前两页,分别从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建筑艺术、摄影、雕塑、民间艺术这几个方面让学生认识对称之美。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思考能力,学习对称和均衡等基础的形式美法则知识,不仅能够提高他们赏析美术作品的能力,更可以在他们自己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去运用对称或均衡的知识来辅助创作,更好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教学目标】本课主要学习第1课时的内容。

1、学习对称与均衡的知识,理解对称与均衡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

2、运用对称与均衡的知识,赏析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尝试在自己的美术创作中运用,加强美术造型能力。

3、感受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无论是让学生赏析还是创作,其学习的核心都要围绕着“感受与认识对称均衡之美”来进行,主要学会运用对称法创作。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不对称均衡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图片发现规律通过欣赏图片,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图片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

问题一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中存在着许多对称,请大家想一想再举出一些例子。

(请同学们举例回答)问题二请问同学们,我们人类也非常喜欢运用对称法则去进行创造,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时人们运用对称法则创造出来的?总结:对称概念假设图形中间有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两边的图形形状完全相同,这样的图形就称为对称图形。

二、【讲授】发现对称式均衡出示一张图片,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分析此图片的构图与对称图片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平工艺美术学校平面广告设计专业
教案
课题对称与均衡课型
授课日期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电子商务班审阅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与感受图案作品形式美得同时,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激
发学生对设计工作的热情。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对称与平衡法则。

能力目标: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对称与平衡法则评析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称与平衡法则
教学难点:对称与平衡法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及运用。

教学方法通过理论与欣赏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手段对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一、问题探究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众多事物中确实存在着对称,
图案也不例外,而且图案中还有平衡,由此
进入知识呈现阶段。

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大自然中的花叶、动
物、人物存在着对称结构吗?
问题:人类对于对称的形式有着天然的亲近
感,并创造了无数具有对称形式的物体,你
能举出例子来吗?
让同学们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
物中体会到图案中确实存在着对称。

教师引导:其实在图案中不仅仅存在对称,
而且还存在着平衡,由此进入新课环节(知
识呈现)。

二、知识呈现
(一)对称
什么是对称?
图案的对称是指以假设的中轴线或中心点为
教学设计
依靠,向左右、上下或四周配置同型同量的纹样,称之为对称。

左右对称
上下对称
中心对称
(结合卖场POP设计实例让学生体会职场工作性质及特点)
教师引导:图案中不仅存在对称,而且还存在着平衡。

进入下一知识点——平衡
对称
(二)平衡
什么是平衡?
图案的平衡是指以假想的重心为支点,在视觉上保持重心周围纹样量的均衡,是异型同量的组合。

植物生长
动物运动
人物运动
平衡也叫均衡,它体现了自然界中生物的动态形式,植物的生长、动物人物的运动及各类物种的生态共存,均表现为一种平衡状态。

(卖场POP设计实例)
平衡
对称与平衡的关系
对称与平衡是图案最基本的两种组织、构成形式。

对称体现了静感与稳定性,具有端庄,安定
的美。

平衡则表现了动感和变化性,具有生动。


泼的美。

三、作品欣赏:
(一)出示中国传统图案《莲花》
学生观察、讨论:
1.运用了什么法则?
2.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教师点拨:图案上方的两只喜鹊一左一右呈
对称式凝望着下方腾空而起的鲤鱼、浪花、
喜鹊和梅花在画面上的位置、大小、疏密、
轻重等方面对比明显,因此形和量的平衡也
得以清晰的表现。

这幅图比较明显的体现了
对称和平衡之间的关系以及该法则在图案设
计中的灵活运用。

四、归纳总结:
1.什么是对称?
2.什么是平衡?
3.对称与平衡的关系
布置作业收集卖场中有关对称与平衡法则的各2张POP广告设计资料,并加
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