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第一章-第三章
刑法学名词解释分章节整理完整版(总则)

犯罪动机: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第九章:正当行为
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一般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
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直接客体: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第十三章: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指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犯罪人应当承受而国家司法机关也强制犯罪人接受的否定评价和制裁标准。
……………………………………………………第十四章:刑罚概说
刑罚: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意外事件: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愿意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的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刑法学讲义

演讲人
202X-06-08
扉页
扉页
一.
第一章 刑法基 础知识
第一章 刑法基础 知识
刑法:犯罪人 的大宪章
刑法:犯罪人的大 宪章
001 刑罚的起源 002 刑法是道德伦理的最低要求 003 不受约束的刑罚权,比犯罪 更可怕
刑法的基本原 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
004 罪刑法定原则:对权力的严 格约束 005 空白罪状怎么填 006 罪刑相当原则:罪刑的标尺 007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并 非多余的重复
刑罚的裁量与 消灭
刑罚的裁量与消灭
038 量刑 039 自首 040 累犯和缓刑 041 刑罚的消灭:减刑和假释
第四章 危害公 共安全罪
第四章 危害公共 安全罪
危险方法类犯 罪
危险方法类犯罪
042 危险方法类犯罪 043 投放危险物质罪 044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事故犯罪
事故犯罪
生命健康
060 故意杀人 061 自杀行为 062 协助自杀 063 故意伤害罪 064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性自由权
性自由权
065 强奸罪 066 性同意年龄 067 强奸罪的加重情节 068 职场中交易与强奸 069 猥亵与强奸
侵犯自由
侵犯自由
070 非法拘禁罪 071 绑架罪 072 拐卖妇女、儿童罪 073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
婚姻家庭类
婚姻家庭类
074 婚姻自由 075 虐待和遗弃 076 家庭暴力 077 侵犯名誉和民主权的犯罪
第七章 侵犯财 产罪
第七章 侵犯财产 罪
强制占有型的 财产犯罪
强制占有型 的财产犯罪
06
083 索赔是 正当权利
刑法笔记第一至三章

3、虐待案(刑法260第一款);4、侵占案(刑法270条)。
(二)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1、故意伤害案(刑法234第一款);2、非法侵入住宅案(刑法245);3、侵犯通信自由案(刑法252);4、重婚案(刑法258);5、遗弃案(刑法261);6、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一节规定的,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7、侵犯知识产权案(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七节规定的,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8、属于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人身、民主、财产权利)规定的,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
对上列八项案件,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对于其中证据不足、可由公安机关受理的,或者认为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当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已经作出不予追究的书面决定的案件。
第三章犯罪构成犯罪构成的概念、一般要件和分类1、概念:法律规定的、决定行为是犯罪的、若干要件的总和。
2、一般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
3、犯罪构成分类:(1)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
属于根据基本犯罪构成定罪的:①既遂犯;②实行犯或共犯中的实行犯。
属于根据修正的犯罪构成定罪的:①未完成罪(预备犯、中止犯、未遂犯);②共同犯罪中的帮助犯、教唆犯和共谋者。
(2)加重的犯罪构成和减轻的犯罪构成。
属于法条知识,能够辨认即可。
例如: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中“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基本犯;“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减轻犯。
再如:第234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刑法学课件1-7章

第四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一、基本含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大小,
是决定刑罚轻重的重要依据,犯多大的罪就处多 大的刑,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当, 罚当其罪。
从解释方法角度分类
★(1)文理解释。又称字面解释、文法解释。是对法律 条文的字义,包括词句、术语、概念从字面含义到语 法结构上所作的解释。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按照刑法条 文字面上的含义进行解释,既不扩大,也不缩小。 ★(2)论理解释。是指按照立法精神和刑事政策,联系 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其主要特点是,不 拘泥于刑法条文的字面意义,从条文的内部结构关系 及条与条之间的相互联系上,探求立法的意图,阐明 立法的主要精神。 ▲ ①扩张解释。又称扩大解释。是指将刑法条文作大于 其字面含义范围的解释,”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 ②限制解释。又称缩小解释。是指将刑法条文作小于 其字面含义范围的解释。
1、例如贪污罪、受贿罪法律规定的起刑点为 5000,但各个地方实际中所灵活掌握的数额远 远超过。 2、刑法第213条规定的假冒注册商标罪,其构 成要件有“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的规定,我们不能机械理解相同。
第三节 平等适用原则
• 一、含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
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第三节 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 • • • • • • 一、刑法的体系 (一)概念 (二)层次 编、章、节; 条、款、项; 二、刑法的解释 (一)概念 (二)原因 理解,实施,不足,完善 (三)种类 效力分类 方法分类
张明楷《刑法学》笔记整理

第一编刑法基础论第一章刑法概说司法法的指导原理是法的安定性,行政法的指导原理是合目的性。
本书认为,刑法的机能是法益保护与人权保障,行为规制机能基本上是法益保护机能的反射效果。
规范与条文并非等同总则规范基本上是裁判规范,分则规范当然也是裁判规范但大多是行为规范。
立法解释:在刑法实行过程中,立法机关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做的解释。
法治与人治的对立表现在:统治的主体是不是人?统治的方法是否恣意?法的制定者、执行者与裁判者必须分离。
刑法条文需要明确界限的问题与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难以甚至不可能区分。
本书认为,立法机关不宜做出立法解释。
针对司法解释,本书认为,合适的做法应是,最高法院以及高级法院开庭审理案件,制作有充分理由的裁决书,以其中的判决理由及判决理由所形成的规则指导下级法院。
“解释的实质的容许范围,与实质的正当性(处罚的必要性)成正比,与法文通常语义的距离成反比。
”(前田雅英)不是限制字面含义而是在刑法规定之外附加条件的,不是缩小解释,可能是目的性限缩。
遇到不明确的规定时,应当通过明确的规定阐释不明确的部分,而不应当以某种规定不明确为由而否定明确的规定。
对用语作相对解释,实质上也是体系解释。
历史解释并不意味着只是探讨立法原意,而是要根据历史参考资料得出符合时代的结论。
当不同的解释方法得出多种结论或不能得出妥当结论时,就以目的解释来最终决定。
虽然刑法在制定时是国民意志的体现,但解释者的根本标准,是解释时的国民意志。
第二章刑罚的基本原则一般认为,从法律规定上看,罪刑法定原则的最先来源是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第39条的规定。
现代意义上的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律渊源是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1791年的法国宪法与1810年的法国刑法典。
罪刑法定原则严格意义上的思想渊源,是三权分立思想与心理强制说。
现在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主要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或者说是民主与自由。
虽然习惯法不能成为刑罚的渊源,但它仍然是人们在解释犯罪构成要件和判断违法性、有责性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2020年国家司法考试刑法学全册复习讲义(全册)

第十二章 刑罚消灭制度 第十三章 刑罚各论概述 第十四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十五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十六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十七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十八章 侵犯财产罪 第十九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二十一章 贪污贿赂罪 第二十二章 渎职罪
1. 概念: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并且为犯 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研究犯罪 客体,便于正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之 间的界限和正确把握刑罚的轻重。
第三章 犯罪的构成
2. 种类:
犯罪客体
一般客体 同类客体
第三章 犯罪的构成
3. 一般客体是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 体,具体体现在刑法13条中。
第三章 犯罪的构成
四、对犯罪主体的理解
重点把握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方法和刑 事责任能力的有关问题。即刑法第17、18、 19条的规定。
犯罪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 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自然人或单位。新修订的刑法典30条规定了 单位犯罪。
第三章 犯罪的构成
刑 法 17 条 对 刑 事 责 任 年 龄 作 了 规 定 , 其 采取“四分法”:绝对无责任年龄时期、相 对有责任年龄时期、完全负责作年龄时期、 从宽责任年龄时期。
者不负刑事责任的特殊规定。因而,应当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章 犯罪的构成
五、犯罪主观方面指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 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态 度。由意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两部分构成,以犯 罪故意为例,可用下列逻辑图表达:
刑法学(1)复习

C 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 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刑法的处刑比当时的法律轻
• 依照保护管辖原则,“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 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的, 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 的除外。 • 依照普遍管辖原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 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 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 的,适用本法。“
3、下列机关中,( BC)有权进行司法解释。
A 公安部 B 最高人民法院 C 最高人民检察院 D 全国人大常委会 4、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 种情况属于( BD )。 A 论理解释 B 文理解释 C 司法解释 D 立法解释
刑法的基本原则
• 刑法基本原则就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体现我国刑事 法制的基本性质与基本精神、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 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的准则。
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 教学科研单位 或者专家学者
学理解释
文理解释 方法 论理解释
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 概念、术语,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填空题:
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 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 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 扩张解释 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 限制解释 作狭义于字面意思的解释
1、刑法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 主要特征 (界定标准) 2、刑法基本原则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 质和基本精神 3、刑法基本原则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 刑事司法意义
• 罪刑法定原则就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 明文规定不处罚”。基本要
刑 法 学

第一部分刑法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刑法概述一、刑法的概念刑法的定义、形式和特征。
二、刑法的目的和任务三、刑法的体系和解释四、刑法与刑法学的意义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体现二、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体现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体现第三节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刑法的效力范围的概念和种类二、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确立刑法空间效力范围的学理根据: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管辖原则;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
三、刑法的时间效力刑法的时间效力的概念;刑法的生效时间;刑法的失效时间;刑法的溯及力;《刑法》第12条关于刑法溯及力的规定。
第二章犯罪概念第一节犯罪的定义一、犯罪的定义概述犯罪的定义,不同的定义反映出不同的犯罪观。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定义《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定义及其意义。
第二节犯罪的基本特征一、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三、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第三章犯罪构成第一节犯罪构成概述一、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内容;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犯罪构成的意义。
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
三、犯罪构成的分类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标准的犯罪构成和派生的犯罪构成。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第二节犯罪客体犯罪客体的概念及其内容;犯罪客体在刑法条文中的体现;犯罪客体的意义。
二、犯罪客体的种类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犯罪对象的概念和内容;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犯罪客观方面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述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犯罪客观方面的主要内容;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二、危害行为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危害行为的分类;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
三、危害结果危害结果的概念;广义的危害结果和狭义的危害结果;危害结果在刑法中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刑法学的研究方法
• • • • • • • • • 一、分析方法 二、比较方法 三、历史方法 四、理论联系实际 1、 结合司法实践 2、 结合中国国情 3、 结合世界刑法发展潮流。 本章重点难点: 1、刑法学的体系与刑法学体系的关系。
第一章 刑法概述
• • • • • • • • 第一节 刑法概念和性质 一、概念 各国不同的表现形式 1、 本质 一切法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都具有阶 级性; 2、 内容 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3、 形式 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 总和。 (二)概念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以国家名 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 和。
• • • •
• •
• •
(三)章、节、条、款、项及有关术语"但书"的理解 1、条、款、项在法条中的表现形式 2、但书的含义 (1)"但书"是指在刑法条款当中,如有用"但是 "连接用来表示的 这段文字,学理上称为"但书"。 (2)我国刑法条文中“但书”表示的具体意思: ①是前段的补充,如第13条,"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 认为是犯罪。“ ②是前段的例外,如第246条规定"侮辱罪、诽谤罪"告诉才处理, 又但书指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③是前段的限制,如第20条第2款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正当防 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 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 • • • • • • •
二、性质 (一)阶级属性 (二)法律属性 1与其他实体法相比,刑法具有的特点 (1)调整的社会关系--保护的社会关系最为广泛 (2)调整的方法--强制性最为严厉 3、 与其所属的程序法的区别 区别: A、内容 B、作用 联系:A、两者都服务于刑事责任的追究 B、两者相互 依赖而存在
·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 第一节 概述 • 一、概念 • 是指刑法所特有的,贯穿于全部刑法规范,对刑事立法和司法均 具有指导和制约意义的根本性准则。 • 二、特征 • (一)是刑法所特有的 ; • (二)必须贯穿全部的刑法规范 ; • (三)对刑事立法和司法均具有指导和制约意义; • (四)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精神 。 • 三、意义 • (一)刑事立法 • (二)刑事司法 • (三)实现刑法的任务 • 四、界定 • 理论上有2至6种原则说,但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只有3、 4、5三条。
刑刑法学
李法明 山东经济学院法学系
刑法学
刑法学的体系 与 总论
犯罪论 刑事责任论 刑罚论
(19章)
刑法的体系 总则(5章共 101条)
分论
(11章[概述+十类犯罪])
分则(10章共350条) 附则(1条)
刑法学纲要
• • • • • • • • • • • • • • • • • • • • 上编 刑法学总论 ·第一章 刑法学概述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四章 犯罪概述及犯罪构成 ·第五章 犯罪客体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第七章 犯罪主体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九章 正当行为 ·第十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 ·第十二章 罪数形态 ·第十三章 刑事责任 ·第十四章 刑法概说 ·第十五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第十六章 刑法裁量 ·第十七章 刑罚裁量制度 ·第十八章 刑法执行制度 ·第十九章 刑罚的消灭
• 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
• 一、含义及其历史沿革 • 二、理论基础 • (一)罪刑法定的提出,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背景,而且有 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 1、三权分立 • 2、心理强制说 • 三、类型及内容 • 四、中国实行罪刑法定原则的必要性 • 和现实可行性 • (一)价值取向 • (二)制度保证 • (三)现实国情
• 六、立法体现五、含义及要求 • (一)含义 • 对法的理解,刑法的三种形式。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及附属刑 法。 • (二)要求 • 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规定,不允许法官擅断。 • (一)罪之法定 • (二)刑之法定 • (三)取消类推,重新阐述从旧兼从轻原则。 • (四)进一步明确罪名、罪状和法定刑,严格限制自由裁量权。 • 七、司法化障碍及其克服 • (一) 障碍 • 1、观念障碍 • 2、立法障碍 • (二)克服 • 1、观念定位 • 2、司法解释
• (三)分类 • 1、从含义、范围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 广义上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法律的法律规 范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 A、刑法典 B、单行刑法 C、附属刑法 D、国际刑法 • 狭义上是指刑法典 • 2、从内容、范围上来看可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 • 普通刑法是指刑法典 • 特别刑法是指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 二、79刑法典的颁布 • (一)颁布情况 • 1、 1979年7月1日通过,7月6日公布,80年1月1日施行,共192 条,130余个罪名。 • 2、 1981年至1995年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24个单行刑法以 及百余部非刑事法律中设置了大量的附属刑法规范。如计量法、 国家安全法等修改内容如下: • (1)增加普遍管辖原则; • (2)增加了有条件的从新或从新原则--溯及力; • (3)增加了某些犯罪可以有单位构成--犯罪主体; • (4)共同犯罪的定罪与处罚作了一些补充规定; • (二)弊端 • 体现在:体系上的零乱,不便于掌握;法律适用上的矛盾;本身 的局限;形势的变化如:投机倒把罪、证券犯罪、计算机犯罪、 黑社会性质犯罪、洗钱犯罪以及反革命罪;口袋罪--投机倒把罪、 渎职犯罪和流氓罪;法定刑高低不恰当;类推制度的存在运行的 现实状况。
• 三、97刑法典的颁布 • 8届人大5次会议于97年3月1日至14日召开。14日下午2720名代 表中2446票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第83号 主席令公布。修订刑法共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计15章, 452条,自97年10月1日实施。 • 四、97刑法后的单行刑法及修正案 • (一) 1998年12月29日9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惩治骗购外 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 (二) 1999年1月25日刑法修正案(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 • (三) 200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刑法修正案(二)(保护土 地) • (四) 2001年12月29日刑法修正案(三)(打击恐怖犯罪活动) • (五) 2002年12月28日刑法修正案(四)关于市场经济秩序、 社会管理秩序以及渎职犯罪等内容 • (六) 1999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 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 • (七)2005年2月28日刑法修正案(五)
• • • • • •
• • •
2、 按解释方法划分 (1)文理解释(字面、文法) 对法条字义,从字面含义到语法结构所作的解释 其特点是严格按照法条字面上的含义进行解释,既不 扩展,也不缩小。 (2)论理解释 A、按照立法精神及刑事政策,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 上所作的解释。 B、扩张解释(扩大) C、限制解释(缩小) D、当然解释
第三节 刑法的功能和任务
• 一、功能 • (一)概念 • 是指刑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可起的作用或者发生作用的机能。西 方称之为刑法的机能。 • (二)我国刑法的功能 • 1、 规范功能 • 2、 保护功能 • 3、 保障功能 • 二、目的和依据 • (一)目的 • 1、 刑法的目的不是刑法本身的目的,而是通过制定刑法和适用 刑法所要达到的目的。 • 2、 我国刑法的目的内容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 (二)根据 • 1、 法律根据是宪法。 • 2、 实践根据是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
•
• • • • •
• • • • • •
下编 刑法各论 第二十章 罪刑各论概述 · 第二十一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 第二十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 第二十三章 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 · 第二十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民主权利罪 · 第二十五章 侵犯财产罪 · 第二十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 第二十七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 第二十八章 贪污贿赂罪 · 第二十九章 渎职罪 · 第三十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相关问题:部门法的划分
宪法
平 等 关 系 行 政 管 理 关 系 宏 观 经 济 调 控 关 系 劳 动 关 系
调整对象 效力 诉 讼 关 系 其 他 关 系 调整手段
法律
刑法
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我国刑法的创制与完善
• 我国刑法的创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以79年为 界,另一个以97年为界。 • 一、79年以前的单行刑法及刑法典草案 • (一)单行刑法 • (二)刑法典草案
第二节 刑法学的体系
• • • • • • • • • • • 一、刑法学体系的概念 是指研究犯罪、刑事责任以及刑罚的理论学说体系。 二、我国刑法学体系的历史沿革 1、 以刑法典章节为依据 2、 绪论、总论、罪刑各论 三、本教案的体系 绪论、总论、罪刑各论 : 十大类罪。 作用: 1、 指导刑事立法 2、 促进刑事司法 3、 繁荣法学教育
• 三、修订刑法的中国特色 • (一)政策依据 •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办是有罪必罚,宽大体现区别 对待; • (二)继承了外国法律长处,但没有照搬照抄 • 1、 在体系结构上:犯罪概念(第13条)和刑法的任 务(第2条) • 2、 刑罚方法上: • (1)管制 • (2)死缓 • (3)减刑 • 本章重点与难点:1、刑法的解释。
· 上编 刑法总论 绪论
• 第一节、 刑法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意义 • 一、刑法学概念 • 是指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刑 罚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属于部门法学的范畴,是部门法学中最 重要的学科之一。 • 二、研究范围 • 1、 本质、任务、制定依据、基本原则、适用范围 • 2、 犯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 3、 刑事责任的依据 • 4、 刑罚的目的及适用 • 5、 犯罪形态及其刑事责任 • 6、 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及其刑事责任 • 7、 有关刑事立法、司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