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性标准

合集下载

电磁兼容安全标准和规定(3篇)

电磁兼容安全标准和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是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化。

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问题日益凸显,为了确保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不产生干扰,也不受其他设备干扰,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电磁兼容安全标准和规定。

本文将对电磁兼容安全标准和规定进行概述。

二、电磁兼容安全标准体系1. 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是全球电磁兼容领域最具权威的标准化组织,负责制定和发布国际电磁兼容标准。

IEC标准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产品类标准和专用标准。

(1)基础标准:描述电磁兼容现象,规定电磁骚扰发射和抗扰度的测试方法、测试设备和布置,同时定义试验等级和性能判据。

如IEC61000系列标准。

(2)通用标准:适用于多种产品和设备,如IEC60950-1《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第一部分:通用要求》。

(3)产品类标准:针对特定产品系列和专用产品的EMC测试,如IEC61000-4-2《电磁兼容性(EMC)试验和测量技术第4-2部分: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4)专用标准:针对特定行业和产品的EMC要求,如IEC61000-6-1《电磁兼容性(EMC)试验和测量技术第6-1部分:辐射抗扰度试验》。

2. 国家标准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产业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电磁兼容国家标准。

如我国的国家标准GB/T 17743《电磁兼容通用要求》。

3. 地方标准部分地区根据地方特色和产业需求,制定了一些地方电磁兼容标准。

三、电磁兼容安全规定1. 发射限值发射限值是指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向周围空间发射的电磁骚扰信号的电平限制。

发射限值通常分为骚扰限值和干扰限值。

(1)骚扰限值:规定设备发射的电磁骚扰信号不得超过的限值。

(2)干扰限值:规定设备发射的电磁骚扰信号对其他设备或系统产生干扰时,允许的最大限值。

2. 抗扰度要求抗扰度要求是指设备在受到电磁骚扰时,仍能保持正常工作性能的能力。

我国现行的电磁兼容标准(EMC)

我国现行的电磁兼容标准(EMC)

我国现行的电磁兼容标准(EMC)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对应国际/国外标准GB/T4365-1996 电磁兼容术语 IEC50、IEC161(90)GJB76-85 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名词术语--GB/T6113-1995 无线电干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规范--GB 3907-83* 工业无线电干扰基本测量方法--GB 4859-84*电气设备的抗干抗扰度性基本测量方法--GB/T15658-1995 城市无线电噪声测量方法--GB8702-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T13926.1-92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的电磁兼容性总论--GB/T13926.2-92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的电磁兼容性静电放电要求--GB/T13926.3-92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的电磁兼容性辐射电磁场要求--GB/T13926.4-92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的电磁兼容性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要求--GB/T 14431-93无线电业务要求的信号/干扰保护比和最小可用场强--GB4824-1996工业、科学和医疗(ISM)射频设备电磁骚扰特性的测量方法和限值CISPRII(90)GB4343-199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电热器具、电动工具以及类似电器无线电干扰特性测量方法和允许值CISPR14(93)GB4343.2-1999电磁兼容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要求第2 部分:抗扰度-产品类标准CISPR14-2:1997GB/T6113-1995 无线电干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规范-- GB/T6113.2-1998 无线电干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 GB/T17618-1998 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CISPR24(97)GB/T17619-1998 机动车电子器组件的电磁辐射抗扰性限值和测量方法GB/T17624.1-1998 电磁兼容综述电磁兼容基本术语和定义的应用与解释IEC61000-1-1GB17625.1-1998低压电气及电子设备发出的谐波电流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IEC61000-3-2(1995)标准代号标准名称对应国际/国外标准GB17625.2-1999电磁兼容限值对额定电流不大于16A 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GB/T17626.1-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抗扰度试验总论IEC61000-4-1(1992)GB/T17626.2-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IEC61000-4-2(1995)GB/T17626.3-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抗扰度试验IEC61000-4-3(1995)GB/T17626.4-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IEC61000-4-4(1995)GB/T17626.5-1999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17626.6-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抗扰度IEC61000-4-6(1996)GB/T17626.7-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间波的测量和测量仪器导则IEC61000-4-7(1991)GB/T17626.8-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IEC61000-4-8(1993)GB/T17626.9-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IEC61000-4-9(1993)GB/T17626.10-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屁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IEC61000-4-10(1993)GB/T17626.12-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荡波抗扰度试验IEC61000-4-12(1995)GJB/Z17-1991 军用装备电磁兼容性管理指南-- GJB/Z25-1991 电子设备和设施的接地、搭接和屏蔽设计指南--GJB/Z54-1994 系统预防电磁能量效应的设计和试验指南--GJB/Z105-1998 电子产品防静电控制手册--GJB1210-1991 接地、搭接和屏蔽设计的实施-- GJB1389-1992 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标准代号标准名称对应国际/国外标准GJB2079-1994 无线电系统间干扰的测量方法-- GJB2081-199487~108MHz 频段广播业务和108~137MHz 频段航空业务之间的兼容--GJB2926-1997 电磁兼容性测试试验室认可要求-- GJB3007-1997 防静电工作区技术要求--GJB151A-97军用电子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GJB152A-97军用电子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GB12190-90 高性能屏蔽室屏蔽效能的测量方法--GB6833.1-86*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总则-- GB6833.2-87*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磁场敏感度试验--GB6833.3-87*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静电放电敏感度试验--GB6833.4-87*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电源瞬态敏感度试验--GB6833.5-87*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辐射敏感度试验--GB6833.6-87*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传导敏感度试验--GB6833.7-87*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非工作状态磁场干扰试验--GB6833.8-87*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工作状态磁场干扰试验--GB6833.9-87*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传导干扰试验--GB6833.10-87*电于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辐射干扰试验--GB7343-87*10kHZ~30MHZ 无源无线电干扰滤波器和抑制元件抑制特性的测量方法--标准代号标准名称对应国际/国外标准GB7434-87*架空明线载波通信系统抗无线电广播和通信干扰的指标--GB7495-87 架空电力线路与调幅广播收音台的防护问距-- GB13613-92 对海中远程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GB13614-92 短波无线电测向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GB13615-92 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GB13616-92 微波接力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GB13617-92 短波无线电收信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GB13618-92 对空情报雷达站电磁环境防护要求--GB/T13620-92卫星通信地球站与地面微波站之间协调区的确定和干扰计算方法--GB9254-199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CISPR22(1997)GB17743-1999电气照明和类似设备的无线电干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CISPR15(1996)*QJ 1211-870122;V06航天系统地面设施接地要求国内QJ 1213-870122;V06电磁屏蔽室屏蔽效能的测量方法国内*QJ 1539-880122;V751航天遥测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国内*QJ 1692-890122;V06航天系统地面设施电磁兼容性要求国内QJ 1693--890122;V06电子元器件防静电要求国内QJ 1760-89用频谱仪测量电磁干扰的方法国内标准代号标准名称对应国际/国外标准*QJ 1874-900122;V06接地、搭接和屏蔽的设计应用国内*QJ 1875-900122;V06静电测试方法国内QJ 1875A-980122;V06静电测试方法国内QJ 1950-900122;V06防静电操作系统技术要求国内QJ 2177-910122;V06防静电安全工作台技术要求国内QJ 2245-920122;V06电子仪器和设备防静电要求国内QJ 2256-920122;V06系统预防电磁能量效应的设计和试验指南国内QJ 2266-92 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国内0122;V06*QJ 2268-920122;V711地(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抗干扰性能要求国内QJ 2350-920122;V06电磁辐射敏感度的测试方法横电磁波传输室测量国内QJ 2892-970122;V06EMI 衬垫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国内QJ 3035-980122;V27电子机柜电磁屏蔽要求和测试方法国内标准代号标准名称对应国际/*QJ 1874-900122;V06接地、搭接和屏蔽的设计应用国内*QJ 1875-900122;V06静电测试方法国内QJ 1875A-980122;V06静电测试方法国内QJ 1950-900122;V06防静电操作系统技术要求国内QJ 2177-910122;V06防静电安全工作台技术要求国内QJ 2245-920122;V06电子仪器和设备防静电要求国内QJ 2256-920122;V06系统预防电磁能量效应的设计和试验指南国内QJ 2266-920122;V06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国内*QJ 2268-920122;V711地(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抗干扰性能要求国内QJ 2350-920122;V06电磁辐射敏感度的测试方法横电磁波传输室测量国内QJ 2892-970122;V06EMI 衬垫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国内QJ 3035-980122;V27电子机柜电磁屏蔽要求和测试方法国内。

电磁兼容性标准

电磁兼容性标准

电磁兼容性标准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是指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不对周围的其他设备和系统造成干扰,同时也不受到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

为了确保电子设备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运行,制定了一系列的电磁兼容性标准。

电磁兼容性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电磁兼容性测试标准和电磁干扰限值标准。

电磁兼容性测试标准用于评估设备在电磁环境中的抗干扰能力和辐射能力,以及设备对外部电磁环境的影响程度。

而电磁干扰限值标准则规定了设备在工作时所能产生的电磁干扰的上限,以保证设备在电磁环境中不会对其他设备和系统造成干扰。

在国际上,电磁兼容性标准主要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化组织(CISPR)制定和发布。

这些标准涵盖了电磁兼容性测试方法、电磁干扰限值、电磁兼容性管理和评估等方面,为电子设备的设计、生产和使用提供了技术指导和依据。

在国内,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和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AQSIQ)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电磁兼容性标准,用于规范国内电子设备的设计和生产。

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同时也结合了国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国内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电磁兼容性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和辐射能力,保证设备在电磁环境中不会受到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

其次,它有助于减少电子设备对外部电磁环境的干扰,保证设备在工作时不会对其他设备和系统造成干扰。

最后,它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电子设备贸易和合作,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子设备能够在相同的电磁环境中正常运行。

总的来说,电磁兼容性标准是保障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推动电子设备技术的发展和促进国际间的电子设备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电磁兼容性标准,为电子设备的设计、生产和使用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电磁兼容国家标准分类和电磁兼容的通用标准

电磁兼容国家标准分类和电磁兼容的通用标准

电磁兼容国家标准分类和电磁兼容的通用标准(一)参照国际上的标准分类方法,电磁兼容国家标准分为四类,组成了中国的电磁兼容标准体系。

(1)基础标准属于基础标准的有电磁兼容名词术语、电磁环境、电磁兼容测量设备规范和测量方法等。

这类标准的特点是不给出指令性限值,也不给出产品性能的直接判据,但它是编制其他各类标准的基础。

如GB/T 4365--1995《电磁兼容术语》,GB/T 6113 系列标准《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规范和测量方法》,GB/T17626 系列标准《电磁兼容试验方法和测试技术》等等。

(2)通用标准通用标准是对给定环境中所有产品给出一系列最低的电磁兼容性能要求。

通用标准中的各项试验方法可以在相应的基础标准中找到,通用标准可以成为编制产品族标准和专用产品标准的导则。

通用标准对那些暂时还没有相应标准的产品有极好的参考价值,可用作进行电磁兼容摸底试验。

通用标准讲述住宅、商业、轻工业环境等两种不同环境,考虑到电磁兼容有电磁骚扰发射和抗扰度两个不同方面。

因此通过不同组合,通用标准实际上有四个分标准。

我国的电磁兼容通用标准选自IEC61000-6 系列标准,对应的通用国家标准的系列号为GB/T17799 。

(3)产品族标准产品族标准针对特定的产品类别,规定他们的电磁兼容性能要求及详细测量方法。

产品族标准规定的限值应与通用标准相一致,但不同的产品族产品有它的特殊性,必要时可增加试验项目和提高试验限值。

产品族标准是电磁兼容标准中所占份额最多的标准。

如GB9254-199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GB4343-1995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电热器具、电动工具以及类似电器无线电干扰特性测量方法和允许值》等。

(4)专用产品标准专用产品标准通常不单独形成电磁兼容标准,而以专门条款包含在产品通用技术条件中,专用产品标准的电磁兼容要求与产品族标准相一致(在考虑到产品的特殊性后,对其电磁兼容性要求也可作某些更改),但产品标准对电磁兼容的要求更加明确,还要增加产品性能和价格的判据。

a级电磁兼容标准和b级电磁兼容标准_解释说明

a级电磁兼容标准和b级电磁兼容标准_解释说明

a级电磁兼容标准和b级电磁兼容标准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探讨的主题是有关电磁兼容标准的问题,具体地分为A级电磁兼容标准和B 级电磁兼容标准两个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电子设备与系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电磁辐射,并且这些辐射可能会对其他设备或系统造成干扰。

因此,为了保证各个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相协调和正常运行,制定了一系列的电磁兼容标准。

1.2 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引言、A级电磁兼容标准、B级电磁兼容标准、比较A级与B级标准差异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和概述,并说明文章所涉及到的内容。

同时,还会强调本文的目的以及其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和解释A级和B级电磁兼容标准之间的区别并进行比较。

通过详细阐述两者定义和背景之后,我们将重点讨论A级与B级标准各自的要点。

进一步地,将对测量方法、频率范围以及其他因素进行比较与评估。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发现,并展望未来A级和B级电磁兼容标准的发展前景。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首先介绍A级电磁兼容标准,包括其定义和背景信息,并列举出A级标准的一些重要要点。

随后,我们将对B级电磁兼容标准进行类似的介绍与讨论。

通过对这两个级别的电磁兼容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差异对设备和系统设计与测试方面产生的影响。

文章最后将给出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并展望未来在电磁兼容领域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 A级电磁兼容标准2.1 定义和背景A级电磁兼容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和管理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的指导标准。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电子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它们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干扰问题。

为了确保这些设备能够正常工作且不会相互干扰,A级电磁兼容标准被引入。

2.2 A级标准要点一A级标准主要关注设备的辐射和传导干扰,旨在确保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电磁兼容标准

电磁兼容标准

什么是电磁兼容标准为了规范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所有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电磁兼容标准。

电磁兼容标准是使产品在实际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的基本要求。

之所以称为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产品即使满足了电磁兼容标准,在实际使用中也可能会发生干扰问题。

大部分国家的标准都是基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

IEC有两个平行的组织负责制定EMC标准,分别是CISPR(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和TC77(第77技术委员会)。

CISPR制定的标准编号为:CISPR Pub. XX ,TC77制定的标准编号为IEC XXXXX 。

关于CISPR:1934年成立。

目前有七个分会:A分会(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与统计方法)、B分会(工、科、医射频设备的无线电干扰)、C分会(电力线、高压设备和电牵引系统的无线电干扰)、D分会(机动车和内燃机的无线电干扰)、E分会(无线接收设备干扰特性)、F分会(家电、电动工具、照明设备及类似电器的无线电干扰)、G分会(信息设备的无线电干扰)。

关于TC77:1981年成立。

目前有3个分会:SC77A(低频现象)、 SC77B(高频现象)、SC77C(对高空核电磁脉冲的抗扰性)。

我国的民用产品电磁兼容标准是基于CISPR和IEC标准,目前已发布57个,编号为GBXXXX - XX,例如GB 9254-98。

欧盟使用的EN标准也是基于CISPR和IEC标准,其对应关系如下:EN55××× = CISPR标准,(例: EN55011 = CISPR Pub.11)EN6×××× = IEC标准,(例: EN61000-4-3 = IEC61000-4-3 Pub.11)EN50××× = 自定标准,(例: EN50801)我国军用产品采用的标准GJB是基于美国军标,例如GJB151A = MIL-STD -461D。

中国emc测试标准

中国emc测试标准

中国emc测试标准
中国的EMC测试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GB/T 17626.x系列标准,这是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
一系列电磁兼容性测试标准,其中GB/T 17626.2是最基础的标准,
规定了电磁兼容性测试的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

其他的标准如GB/T 17626.3、GB/T 17626.4等则针对特定的产品或系统进行了详细的
测试要求和方法规定。

2. GB 9254标准,这是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电子信息产品电磁兼容性限值及测量方法》标准,规定了电子信
息产品在电磁兼容性方面的限值要求和测量方法。

该标准适用于计
算机、通信设备、家用电器等广泛的电子信息产品。

3. GB 13837标准,这是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的《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标准,适用于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测试。

该标准规定了设备的辐射和抗
扰度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测试方法和评估准则。

4. GB/T 18655标准,这是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的《电动
工具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适用于电动工具的电磁兼容性测试。

该标准规定了电动工具的辐射和抗扰度要求,以及相应的测试方法和评估准则。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标准外,还有一些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也涉及到EMC测试,例如电力行业的DL/T 614-2007标准、航空航天行业的GJB 151A-1997标准等。

总的来说,中国的EMC测试标准体系相对完善,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产品和设备。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保障产品和设备在电磁环境中的正常运行,减少对周围设备和系统的干扰,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emc电磁兼容iec标准

emc电磁兼容iec标准

emc电磁兼容iec标准EMC 电磁兼容 IEC 标准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应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确保电子设备在不同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并减少对周围设备和环境的干扰,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许多电磁兼容(EMC)标准。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EMC IEC标准及其在电子行业的应用。

一、IEC 61000-4系列标准IEC 61000-4系列标准是EMC领域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涵盖了电磁兼容测试的各方面。

其中最知名的是IEC 61000-4-2,也被称为ESD(静电放电)防护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设备应具备多大的抗静电放电能力。

另外,IEC 61000-4-3是关于辐射骚扰的标准,IEC 61000-4-4是关于瞬态电压骚扰的标准。

这些标准都对设备的抗扰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IEC 61000-3系列标准IEC 61000-3系列标准主要关注电力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其核心标准是IEC 61000-3-2,规定了电力设备在不同电压和频率下的谐波限值。

这是为了保护电力网不受谐波污染的影响。

此外,IEC 61000-3-6也很重要,它是关于频谱分析测量的标准,用于分析电力系统中各个频率成分的水平。

三、IEC 61000-5系列标准IEC 61000-5系列标准涉及地线及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IEC 61000-5-2,规定了地线的无接触阻抗。

此标准确保设备的地线连接良好,以保持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IEC 61000-6系列标准IEC 61000-6系列标准是EMC标准中的家族标准,主要针对特定应用环境的电磁兼容性。

例如,IEC 61000-6-1是关于住宅、商业和轻工业环境的标准,IEC 61000-6-3是关于工业环境的标准。

这些标准确保了不同环境中的电子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以及设备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的兼容性。

五、IEC 61000-7系列标准IEC 61000-7系列标准主要关注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应测量的规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电磁兼容设计理论与方法
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

设备内部的电路相互不干扰,达到预期的功能;
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强度低于特定的极限值;
设备对外界的电磁干扰有一定的抵抗力。
具体工作中,以专业化、系统化的电磁兼容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为支 撑。
<7>
电磁兼容测量与试验技术
电磁兼容测量与试验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 测试方法 测试场地 测试设备 测试过程自控 电磁兼容测量与试验技术研究的基本项目: 传导发射(CE) 辐射发射(RE) 传导敏感度(CS) 辐射敏感度(RS)

电磁敏感备的敏感特性分析
电磁耦合途径的传输特性分析
<2>

理论、技术与方法
电磁兼容理论、技术、方法主要包括:

电磁干扰特性理论及抑制技术 电磁兼容工程分析与控制技术 电磁兼容设计理论与方法 电磁兼容测量与试验技术


电磁兼容性标准、规范与工程管理
电磁兼容性分析与预测
信息设备电磁泄露及防护技术
1.4 EMC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1>
研究内容
电磁兼容的研究内容涉及电磁干扰源的干扰特性、敏感设备的抗干 扰性、传输途径的传输特征以及电磁兼容性控制技术、电磁兼容性 分析与预测、电磁兼容性涉及、频谱工程、EMC标准和规范、EMC 试验和测量等。干扰分析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电磁干扰源的干扰特性分析
电磁干 扰分析
保密系统必须采 用适当的TEMPEST 防护
<16>
电磁脉冲及防护技术
电磁脉冲是十分严重的干扰源,对卫星、航空器、宇宙飞船、武器 系统、雷达、通信、电力和电子仪器设备等都有严重影响。
电磁脉冲的类型一般包括:核电磁脉冲(NEMP), 系统电磁脉冲等。 其特点主要为:频谱覆盖范围宽(可达很高频段);电场强度高(可 达40kV/m以上);作用范围广(可达数千公里)。其主要研究内容包 括:电磁脉冲环境,电磁脉冲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电磁脉冲模拟、测 量关键技术,电子设备的电磁脉冲效应及防护,高功率电磁环境等。
<17>
系统间和系统内的电磁兼容性
对于复杂电磁环境,往往涉及一个系统内与若干系统间的电磁相互 作用的问题,这就需要具体研究系统内与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问题 的分析与预测理论和技术。
<18>

电磁脉冲及防护技术
系统内与系统间电磁兼容性
<3>
电磁干扰特性理论及抑制技术
电磁干扰研究是电磁兼容研究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部分。其中,电磁 干扰抑制技术主要分为四种具体技术:

屏蔽(主要用于切断通过空间辐射干扰的传播途径) 接地(主要用于解决地线、接地体的设置问题) 搭接(主要用于构建系统中有效电气连接的问题) 滤波(主要用于抑制沿导线传播的传导干扰)
<5>
电磁兼容性的工程分析和控制技术
电气、电子设备结构日益复杂,技术更加密集,频谱占用拥挤。对于 实际工程中的电磁兼容问题,往往涉及多种耦合形态的相互作用研究, 从而有利于有效识别干扰机理。对于实际工程,特别是复杂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培养系统性分析的关键思路。 同时,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的不断发展,多种新的措施被 不断应用与电磁兼容控制中。
<11>



国际标准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61000系列1-6。 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系列1-25。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标准。 美国军用标准:MIL-STD系列。 欧洲电气产品标准委员会:EN标准(欧标)。
国内标准

国家标准:GB系列 国家军用标准:GJB系列
<8>
电磁测量暗室
电磁接收机
<9>
电磁兼容性标准、规范与工程管理
电磁兼容与其它专业技术的一个较大区别在于更多的与标准、规 范相关。
标准、规范
“统一”
Note:标准,一般性准则,由标准可导出各种规范。规范:即包 含详细数据,必须按合约遵守的文件。
<10>
EMC标准与规范 电磁兼容标准与规范是相关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其主要内容涉及: 规定电磁兼容相关名词术语 规定电磁发射和敏感性限值 规定测试方法 规定电磁兼容性控制方法或设计方法
实际问题
计算机
电磁模型
<14>

其中数理模型主要包括:干扰源模型、传输耦合模型、敏感 设备模型等。 电磁兼容性分析预测根据规模分成不同的级别。
问题规模增大
芯片级分析预测→部件级分析预测→系统级分析预测

<15>
电子信息设备电磁泄露及防护技术
电子信息设备通过电磁能量发射产生了信息的泄漏发射,使用专用的 接受设备,能够在数百米以外接收到计算机系统泄漏的信息。这就是 TEMPEST(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Pulse Emanation Standard )
<4>
此外,除了主要的四种电磁干扰抑制技术,与之相关的还有:新 材料、新工艺的研究;时-空-频使用管制的研究等。这些技术的 研究和应用都在于想办法去解决,如何降低发射设备寄生辐射, 以及如何增强接收设备抗干扰能力的问题。 随着对电磁资源的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电磁兼容 问题中也需要涉及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部门,在国际 上有,如国际电信联盟;在国内有,如中国无线电 管理委员会等。
<12>
在实际工作中,军用标准比民用标准严格得多。例如,对于传导 干扰发射限制,民用标准通常从150KHz开始考虑,而军用标准则 会从100Hz就开始要求。当然,这种区别也会增加电磁兼容相关工 作中的难度,因为非常低的频率和非常高的频率都是不易准确控 制的。
<13>
电磁兼容分析与预测
电磁兼容性分析是采用计算机数值仿真技术,将各种电磁干 扰特性、传输特征和敏感度特性用数理模型描述,并通过程 序对潜在的电磁干扰进行计算。电磁兼容分析与预测是系统 的进行电磁兼容设计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