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

合集下载

《矛与盾》原文及翻译

《矛与盾》原文及翻译

《矛与盾》原文及翻译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语气助词。

16、鬻:(yù):卖。

中心思想《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矛与盾的课文原文

矛与盾的课文原文

矛与盾的课文原文矛与盾的课文原文矛与盾是出自韩非子著作,说的是一个人同时誇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矛与盾的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参考!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誇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15、之:的。

16、鬻(yù):卖.17、者:...的人18、莫:没有什么19、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翻译】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誇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誇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矛与盾》原文及译文

《矛与盾》原文及译文

《矛与盾》原文及译文赏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15、之:的。

16、鬻(yù):卖.17、者:...的人18、莫:没有什么19、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

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

参考答案1、(1)卖(2)助词,无义(3)同时存在2.(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

(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4.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出自韩非子著作,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矛与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矛与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读: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语气助词。

16、鬻:(yù):卖。

中心思想《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矛与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矛与盾》原文及翻译2.文言文《矛与盾》原文及翻译3.矛与盾的课文原文4.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5.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6.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7.关于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8.《自相矛盾》原文翻译上文是关于《矛与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矛与盾》原文及翻译

《矛与盾》原文及翻译

《矛与盾》原文及翻译:
矛与盾
先秦·韩非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矛与盾的课文原文

矛与盾的课文原文

矛与盾的课文原文矛与盾的课文原文矛与盾是出自韩非子著作,说的是一个人同时誇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矛与盾的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参考!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誇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15、之:的。

16、鬻(yù):卖.17、者:...的人18、莫:没有什么19、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翻译】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誇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誇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矛与盾韩非子》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矛与盾韩非子》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矛与盾韩非子》文言文矛与盾•韩非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f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语气助词。

16、鬻:(yù):卖。

《矛与盾•韩非子》文言文翻译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矛与盾•韩非子》中心思想《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矛与盾文言文翻译

矛与盾文言文翻译

矛与盾文言文翻译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矛与盾文言文注释
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语气助词。

16、鬻:(yù):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与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互相抵触,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讨论。

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这两篇课文,它们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生回答。

(文言文)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矛与盾》。

2.板书课题。

矛与盾
3.解释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

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二、作者简介。

(生齐读作者简介)
三、新授。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诀窍,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把文言文学好呢?接着,我们看一看,学习文言文有什么好方法?
(课件出示学习文言文地方法,生齐读方法)
四、出示课文生字。

Máo dùn yù yùwú
矛盾誉鬻吾
1.讲读矛与盾生字。

2.区别yù誉与鬻。

五、讲授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每个字的发音及停顿。

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

2.读课文。

①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分小组读课文。

嗯,读的不错。

③男女生读课文。

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

④开火车读课文。

字音咬得真准。

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

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
3.思考:课文一共有几句话?(生回答四句)
请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
(生:这个人在卖矛与盾,同时夸耀他的盾非常坚固。


4.师:既然这个人夸耀他的盾非常坚固,哪位学生想模仿这个楚国人来夸夸他的盾?(指名回答)
师: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要声音大一些、自豪一点,不然生意让别人抢去啦!(另外一名生读第一句)
师:你真会夸,我想让你带大家一起夸夸好吗?(生:好的。

生齐读。


5.解释词语。

鬻(yù):卖。

者:……的人。

誉:夸耀。

之①:代词,指盾
物:东西。

吾:我。

陷:穿透,刺透。

也:表示语气,不译。

坚:坚固。

莫:没有什么。

之②:的。

6.同学们很会帮这个出国人夸耀盾,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二句,有谁读懂了。

(生回答。

这个楚国人在夸它的矛非常锋利。


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特别锋利。

请你们来帮他夸夸矛吧!
(齐读:又誉其矛曰……)
师:解释:于:介词,可不译。

利:锋利。

8.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盾,又夸了自己的矛,不知道同学想模仿楚国人来夸什么呢?自己在下面夸一夸,吆喝一下吧!(生自由呐喊)
师:同学们的夸奖声,比这个楚国人都底气十足,那么,接下来,我们请男生夸盾,女生夸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

(准备---开始,男:楚人……,女:又誉其矛曰……)
9.同学们真会夸,夸的我既想买矛,又想买盾,还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钱够不够,正当我准备掏钱的时候,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
(生:不能买。

因为这个人夸大其词,说话前后矛盾)
师:原来是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指名生回答,读第三句。


或:有人。

以:用。

何如:怎么样。

子:您,对人的尊称。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

(生齐读)
10.请同学们看书上的插图,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他们当中有老人、中年人、秀气的姑娘,你可以模仿其中一个人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黄嘉旺、武嘉俊、李冬读)
生①读。

师:这是一个秀气的姑娘在问呢,看你卖不卖得出去?
生②读。

师:哟,是个健壮小伙子在质问呢,看你待会儿怎么收场?
生③读。

师:这是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儿呢!
师:来,咱们一起来问问他.。

(教师引读前三句)
11.师:楚国人被旁人这么一问,有什么反应?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句话知道的。

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

(哪个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不。

应:回答。

12.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这几句话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完整地讲述一下课文。

(指名生讲述课文)
13.生齐读课文。

(读慢一点,读出吹嘘自己矛和盾的语气)
六、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 咱班上有40位同学,今天我有幸和你们成为朋友,大家面带微笑,再看看插图上这些围观的人,他们也都满面笑容,他们的笑容和同学们的,以及在座的几位老师的笑容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老师和同学的微笑,是出自对老师您的尊敬; 图上围观的人的笑容,是对楚国
人说话自相矛盾的嘲笑)
2.讨论:
①卖矛又卖盾的认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想一想办法,怎样才能卖掉矛和盾?
(可笑在: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集市东头卖盾,西头卖矛,
或者第一天卖矛,第二天麦盾。


②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请举例说说。

A:生:有个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师:这不是自相矛盾。

这则广告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达到引人注意的广告效应。

(教师补充事例)
B:某领导信誓旦旦地说要廉政,一日,有人送他礼物,他不收,于是别人又拿出一
万元现金出来,他接了下来,说:“我怎么能收你的礼物呢,下不为例呀!
C:人可以举起比自己重的物体,但永远不能把自己提起来
D:一面强调对中国贸易逆差问题,一面又不放宽对中国出口管制,这是自相矛盾
E:足者常乐和不断进取。

F:比如一个店子的老板一会说自己的钢笔多么好写的字多么清晰什么改正液也涂不掉;一会又说自己改正液多么好什么笔写的字都能涂掉!
G:一边说保护环境,却又一边砍树
H:妈妈一面熬夜看手机,一面花大价钱买护肤品美容。

七、表演课本剧。

(重新回顾课文)
八、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

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
九、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曾经的错误就是我们现在和
将来的智慧,楚人给了我们笑声,也给了我们思考,他让我们永远记住,人要说实话,
做实事。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懂得了说话办事,不要自相矛盾的道理。

也认识了在做的老师和同学们,感谢楚人,感谢在座的老师,也感谢同学们。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副对联:
北星人杰地灵咱们今日相会彼此珍惜缘分啊
楚人自相矛盾我们从此懂得实事求是谢谢啊
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大家!!
十、作业:小练笔:
围观的人走后,这个楚国人怎么办?
下课了,休息一会儿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