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论文导读:翻译流派的发展。

出现了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思潮。

使人们重新发现并审视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亚明在20世纪20年代写的《译者的任务》一文。

关键词:本亚明,解构主义,翻译一引言翻译流派的发展,深受时代潮流的影响。

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西方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出现了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思潮。

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影响日益扩大,并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解构主义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的思想。

解构主义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一方面批判现代哲学家最顽固的堡垒—结构主义,另一方面,又批评解释—接受理论的不彻底性,从而完成对西方形而上学的瓦解。

他们给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正如根茨勒所说:“解构主义学派的研究对于理解翻译过程的理论问题尤为重要”(Gentzler,1993:146)。

解构主义与以前的翻译流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抨击逻格斯中心主义,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

他们不再象结构主义学者那样机械地把原文看成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而是认为由于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差异,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

发表论文。

Derrida可以说是解构主义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

Derrida等解构主义者认为“翻译文本书写我们,而不是我们书写翻译文本”(Translated text writes us, not we the translated text)。

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存异”。

另外,该派还超越了微观的翻译技巧的讨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上审视了翻译的性质与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翻译观念。

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

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

- 244-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许译申【摘要】本文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展开述评,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纯语言”、“理想的翻译”、“忠实原则”、“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出现在上文中关于沃尔特•本雅明的诸多翻译思想,表明其翻译理论及观点对传统意义上的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沃尔特•本雅明 《译者的任务》 纯语言 可译性沃尔特•本雅明可谓是德国翻译史、乃至世界翻译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翻译理论家。

他一反常态,对传统翻译理论、观点提出质疑、挑战,并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翻译思想。

沃尔特•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诸如“纯语言”、“后来的生命”、“可译性”、“不可译性”等重要概念,并阐述了蕴含其中的独特的翻译思想。

一、 沃尔特•本雅明本人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上半叶德国翻译研究史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散文作家、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哲学家。

其翻译理论和观点丰硕、新颖,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观与众不同、甚至相去甚远,自成一家。

沃尔特•本雅明本人翻译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巴黎风貌》,并于1923年为此写了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或称《翻译的课题》)(Die Aufgabe des Ubersetzens)的序言。

本雅明在该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独特、新颖、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观点。

二、 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1.纯语言。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对“纯语言”的定义为:所有超历史的语言间的亲属关系都存在于每一种语言各自的整体意指之中—然而,这种意指不是任何单一的语言可以通过其自身实现的,而只能通过各种语言一切互补的意指集合来实现,这个意指集合即是:纯语言。

【语言哲学】瓦尔特.本雅明简评

【语言哲学】瓦尔特.本雅明简评

瓦尔特.本杰明(又译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1892年7月15日生于柏林,1940年9月27日在西班牙布港逝世。

本杰明可能是属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最重要的文化理论家,生前并不出名,他的影响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广泛传播。

可是,关于他的著述的确切含义是一直有争论的,有一些人把他看作是超脱凡世以至赋有堪称异才的悲剧性人物,另一些人则把他誉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支持者。

在本杰明的最早作品中贯穿着对神学的深刻的兴趣。

他的第一篇主要文章是评论哥德的小说《亲和力》,这篇文章的意图是要用他自己的迹近清教徒主义的伦理来对抗20世纪初期文化理论中的非道德的象征主义。

这种思想意图在他的《德国悲剧的起源》这篇博士论文中,进一步发展为对精神生活中的那种不问政治的“禁欲主义”展开全面的批判,然而看起来却是在反对17世纪路德教派的戏剧。

这篇作品是本杰明在33岁的时候写成的,最透彻地阐述了作者的理论观点。

然而,这篇东西也正如他所说的,“是我的德国文学阶段的终结。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本杰明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理解问题进行研究,其出发点是认为学院式的文学史所提供的经典准则只能起很小的辅助作用。

他的这种转变也还受一个外来因素的影响,他的上述作品被法兰克福大学所否决,从而使他想在大学里干一番事业的希望破灭了。

从1925到1933年间,本杰明主要靠写新闻小品来维持生计,他开始跟布莱希特以及当时其他一些左翼知识分子密切交往。

尽管他决定不参加共产党,然而他在1926—1927年之交这个冬季里对莫斯科的访问,确立并加深了他对新苏维埃国家的文化生活的兴趣。

这反映在他这个时期写的生动而带有论战性的文章(主要是评论)中。

纳粹的上台迫使本杰明离开柏林,并把他的新闻写作的生计大部剥夺掉。

然而,他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那里获得一些研究任务,依靠这项报酬以及其他小额的收入,得以在巴黎重新开始创作。

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分析论文

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分析论文

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分析论文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分析论文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翻译界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翻译家,对翻译理论发展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他在1923年为波德莱尔的诗集《巴黎风貌》所撰写的序言《译者的任务》一文对翻译的实质、标准、方法等方面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其观点高屋建瓴,神秘独特,将译者从幕后推到了前台,从边缘推到了中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翻译的地位,一度被奉为“翻译的圣经”。

国外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本雅明的关注和研究。

美国女作家汉娜?阿伦特,英国翻译家保罗?德曼,法国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以及美国诗人、翻译家威利斯?巴恩斯等人均对本雅明及其翻译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德里达的名篇《巴别塔之旅》就是在他认真研究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之后的成果。

国外学者对本雅明翻译思想的研究注重从哲学及语言学角度的挖掘,认为本雅明的翻译思想重点是从语言的角度揭示翻译的哲学本质,即翻译行为所具有的形而上的本质与使命。

然而,受长期以来的实用主义影响,我国译界对交际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目的论、文化翻译理论等研究比较深入,对本雅明翻译理论的价值认识还远远不够。

因此,本文拟从本雅明翻译哲学的各个层面对其翻译哲学思想进行再探讨,并着力分析本雅明的翻译观对一系列翻译问题的启示,特别是对历来争论不休的一些问题的启示,从而进一步揭示其翻译哲学思想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一、本雅明翻译思想概要解读(一)“纯语言”观本雅明认为翻译是一种追求“纯语言”的方式,这一思想与他的语言宗教观密不可分。

本雅明理论的卓越与非凡正是基于这个包括一切的语言概念:大千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最终的目标是理解世界的构成,在不完整的人的语言和上帝的语言间达成和谐。

这种思想受犹太教神秘哲学思想影响很大,并在格尔肖姆?肖勒姆的宣传下,被广泛接受。

为了体现翻译的重要意义,一个前提便是首先要考虑语言理论,这是任何翻译和可译性概念的必要基础。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轫_读沃尔特_本雅明的_译者的任务_李红满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轫_读沃尔特_本雅明的_译者的任务_李红满

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1期(总第82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轫————读沃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李红满摘要: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方译论界一股颇为引人注目的热潮,但它的真正源头其实可以追溯到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雅明于1923年所写的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的论文。

本文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和探讨如“纯语言”、“后来的生命”等重要概念,发掘蕴涵在其中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从而揭开沃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沃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解构主义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1)01-0036-03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新的观点和模式不断涌现,层出不穷。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正是目前西方译论界出现的一股颇为引人注目的理论热潮。

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 aw rence Venuti)1992年编撰的翻译论文集《重新思考翻译》(Rethinking T ranslation)就大量涉及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而另一位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Edw in Gentzler)在他1993年的著作《当代翻译理论》(Contemporary T ransla-tio n T heo ries)中专门用一章来探讨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实质。

翻译理论研究的解构学派如今在欧美国家已悄然形成,主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保罗·德曼(Paul de M an),欧阳桢(Eug ene Eoy ang)等。

①解构学派把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的解构主义哲学引入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否认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颠覆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作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独树一帜,其地位和影响非同寻常。

汉英翻译中的“通天塔”

汉英翻译中的“通天塔”

汉英翻译中的“通天塔”在翻译的哲学理论中,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理论和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长久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本文以汉英翻译中的一些实例来阐释这两个理论,并进一步指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前者到后者,“通天塔”由形而上的抽象找到了通往形而下的具体道路,最终能够指导翻译实践。

标签:翻译的哲学理论纯语言阐释学通天塔一、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观翻译的纯语言哲学观于1923年由德国犹太裔思想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首次提出。

他在自己翻译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Boudelaire)的诗歌集《巴黎画景》(Tableau Parisiens)中写了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的序言。

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本雅明阐述了他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的语言哲学观。

文中他将纯语言定义为:“…all suprahistorical kinship of languages rests in the intention underlying each language as a whole——an intention,however,which no single language can attain by itself but which is realized only by the totality of their intentions supplementing each other:pure language.”[1]意为:每一种语言的意指之间都互相存在着超历史的亲缘关系,但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单独体现所有语言的整体意指,只有将各语言的意指全部相互补充才能完整地体现出这种整体意指,带有这种整体意指的语言即为“纯语言”。

这种对纯语言的定义很自然会让人联想到圣经中“亚当的语言”(Adamite language)或是“通天塔”之前的语言(pre-Babelian language),这可能是由于本雅明出生于德国犹太家庭,受犹太教神秘哲学的影响,致使他的翻译观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纯粹的诗意和哲学——论本雅明的翻译观

纯粹的诗意和哲学——论本雅明的翻译观

纯粹的诗意和哲学——论本雅明的翻译观
吕姣荣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1(000)029
【摘要】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观糅合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诗意和纯精神性。

他强调人的精神与事物纯粹的统一和事物本质的传递。

而他的纯语言翻译观则充分体现着本雅明作为一个哲学家、艺术家和翻译研究者对自己和对世界万事万物要求的纯粹的诗意和哲学。

翻译是一种通过纯语言的媒介来透明地传达原作意蕴的活动。

纯语言翻译观体现着本雅明毕生追求并执行的诗意和哲学,他的翻译观很好的为他以后的哲学观和艺术观的诗意和纯粹性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2页(P242-243)
【作者】吕姣荣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法哲学视域下的暴力批判——本雅明纯粹暴力理论研究 [J], 蒋迪;孟偲
2.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 [J], 吴慧坚
3.瓦尔特·本雅明反传统的和谐翻译观--也谈瓦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J], 董广才;赵诗海
4.作为寓言的本雅明——文化战略视角下本雅明翻译观的重释 [J], 杨镇源
5.纯粹语言、经验、理念与弥赛亚时间——本雅明哲学的几个主题 [J], 朱国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译者的任务》看沃尔特·本雅明的语言观和翻译观

从《译者的任务》看沃尔特·本雅明的语言观和翻译观

围绕 对 沃尔 特 ・本 雅 明 ( l rB na n 《 者 的 任 Wat ejmi) 译 e
务 》 T e a ko e r n ltr 一 文 的 辩 论 展 开 的[ 。 ( h s f h a sao ) T t T 3 ]
本 文 是从 解 读 本 雅 明论 翻 译 的 作 品《 者 的 任 务 》 译 来 探 寻 他 的 语言 观 和 翻 译 观 。本 雅 明 论 翻 译 是 在 语 言 哲 学 的 框 架 下 , 讨 翻 译 的可 译 性 、 探 翻译 的 语 言 和 语 言
西方 文 艺 批 评 理 论 界 的 一 次 巨 变 . 构 成 了 对 传 统 翻 也 译 理 论 的 巨大 冲 击 。 以法 国 解 构 “ 四子 ”1中 的 德 里 达 [ ]
(a q e e r a 、 柯 ( c e F u a l 、 兰 ・巴特 J c u s ri ) 福 D d Mi l o c ut 罗 h ) ( oa d B rh s R ln at e )和 美 国 的 保 罗 ・ 曼 ( a l n 德 P u DeMa )
问题 , 际 上是 讨 论 语 言 的哲 学 问 题 。 实
[ 键词] 沃尔特 ・ 关 本雅 明 ;《 者 的 任 务 》 译 ;语 言 观 ; 译 观 翻 [ 图 分 类 号] H0 6 中 —0 [ 献标识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 10 —2 9 20 ) 20 4—3 0 88 2 ( 0 60 —1 70
维普资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8 第 2期 卷
20 0 6年 6月
湖 南 医科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S c a c e c fHu a e ia n v r i o r a o i l in e o n n M d c lu ie st o S 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
作者:许译申
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展开述评,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纯语言”、“理想的翻译”、“忠实原则”、“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出现在上文中关于沃尔特·本雅明的诸多翻译思想,表明其翻译理论及观点对传统意义上的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沃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纯语言可译性
沃尔特·本雅明可谓是德国翻译史、乃至世界翻译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翻译理论家。

他一反常态,对传统翻译理论、观点提出质疑、挑战,并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翻译思想。

沃尔特·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诸如“纯语言”、“后来的生命”、“可译性”、“不可译性”等重要概念,并阐述了蕴含其中的独特的翻译思想。

一、沃尔特·本雅明本人
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上半叶德国翻译研究史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散文作家、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哲学家。

其翻译理论和观点丰硕、新颖,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观与众不同、甚至相去甚远,自成一家。

沃尔特·本雅明本人翻译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巴黎风貌》,并于1923年为此写了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或称《翻译的课题》)(Die Aufgabe des Ubersetzens)的序言。

本雅明在该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独特、新颖、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观点。

二、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
1.纯语言。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对“纯语言”的定义为:所有超历史的语言间的亲属关系都存在于每一种语言各自的整体意指之中—然而,这种意指不是任何单一的语言可以通过其自身实现的,而只能通过各种语言一切互补的意指集合来实现,这个意指集合即是:纯语言。

众所周知,语言因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差异而不同,但所有语言都是为“交际”服务的。

揭开语言之间差异的外衣,纯语言即为它们共同的东西。

换言之,纯语言是语言的本质性东西,它普遍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但与此同时又隐藏于各种语言之中。

于译者而言,寻找语言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译者的任务。

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找出纯语言。

但另一方面,纯语言本身并不会体现,译者找出纯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翻译,利用翻译将纯语言展现出来。

2.最理想的翻译法。

在本雅明看来,最理想的翻译法是逐行对照式翻译,即逐词对译。

“凡是伟大的作品,以最典型的《圣经》为例,其字里行间实际上都包含着翻译。

如果用另一种语言逐词把原文写在每一行的下面,伟大的作品也就能完美地再现于译文语言中,原文的效果也就会在译文语言中引起反响。

”换言之,《圣经》的隔行对照译本是一切译作的典范和理想。

此外,逐词对译的翻译方法是为了挖掘原作中纯语言的东西,也因此是最理想的翻译方法。

综上所述,根据本雅明的观点,翻译是向“纯语言”慢慢接近的过程;而译者的任务则是尽可能地靠近“纯语言”,延续原作的生命。

3.忠实原则的界定。

本雅明对“忠实”的界定为:“在译作中,对个别词句的忠实翻译几乎从来不能将该词句在原作中的本义复制出来。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创作,因此译作须忠实准确地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并将“忠实”作为译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除此之外,译作还应完全复写原作的思想,这样才是对原作的“忠实”。

但在本雅明看来,忠实于原作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任何翻译都一定是亚于原作的。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对此提出了挑战,认为译作与原作无“忠实”可言,并称“以追求与原作相似为其终极本质的翻译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原作后来的生命里——如果不是经历一种生命的改变和更新,就不能称之为后来的生命——原作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这里,本雅明将译作喻为原作后来的生命,是原作生命的延续,是译作让原作重获了更新和新生,这与传统翻译理论中认为译作是原作的模仿有本质的区别。

4.原作与译作的关系。

原文和译文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中不可避免的话题之一。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原作与译作是“模式→复制”的关系,但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却将二者理解为平等互补的关系,认为原作与译作享有同等的地位,打破了传统原文与译文的二元对立,废除了原作、译作之分。

由上可知,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是将不同语言之间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以及其中的关联展现出来,寻找语言的本质——纯语言。

因此翻译并不仅仅是转换原作的内容、传达原作的风貌,因为上述内容和风貌只属于“信息”内容,并非译者所要展现的“本质”。

换言之,在本雅明看来,译文并不是原文内容、意义等的再现和复制,二者是平等、互补的关系。

5.翻译不是译意思而是译形式;翻译不是为读者而作。

在翻译研究或实践中,意译一直都被奉为翻译的准绳。

而本雅明却明确地提出,翻译不应以原文的意思为根据,而应当详细地再现原作意思的表现形式。

这是与传统翻译理论观点与众不同的翻译主张。

此外,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还明确地反对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活动。

他指出,“在欣赏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的过程中,观赏者的因素从未带给人什么收获,……然而艺术作品却从未关注过人对它的回应。

从来没有哪一首诗是为它的读者而作的,从来没有哪一幅画是为观赏家而画的,也没有哪首交响乐是为听众而谱写的。

”由此可知,本雅明将译作看作是一件艺术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传统译论的枷锁中、不必处处小心翼翼将读者对其译作的接受程度考虑在第
一位,译者只需跟原作者打交道,丝毫也不必考虑读者的要求,因为既然译文为一件艺术品,其“观赏者的因素从未带给人什么收获”。

人们通常将一部优秀的译作定义为“忠实流畅得以至于读起来让人不觉得是翻译而就是原作本身”。

但本雅明却对此表示异议。

他说“真正的译作是透明的,它不遮盖原作,不挡住原作的光芒,而是让纯语言通过自身的媒介得到增强,更加充分地在原作中闪闪发亮”。

本雅明主张译者应通过译作尽力展现语言之间的差异,并最终找到语言的本质——纯语言,且翻译的途径又可以使现存的语言最终迈向“纯语言”的理想境界,新的表达法也正是通过翻译催生出来的。

6.原文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本雅明的翻译观点继承了洪堡的唯心主义语言观,本雅明从该观点出发,论述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

在本雅明看来,翻译的可译性是指翻译的本质是回到原文,因为原文中存在翻译时所需的东西;翻译的不可译性是指原作中的某些单词、句子,甚至作者的意思都很容易被译者捕捉、传达,但原作中的一些本质的、灵魂性的东西却难以翻译出来,这就是翻译的不可译性。

简言之,原文的可译与不可译,取决于原文本身有无翻译的价值。

本雅明认为作品有无翻译的必要,或者说,在这个作品中有没有值得翻译的实质性东西,才是决定一部作品可译与不可译的关键所在。

对于某一作品,即使没有译作,也不可断言其不可译,只要事物本身具有要求人们不要忘记的实质,那么它就是可译的;否则该作品就是不可译的。

三、总结
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思想特立独行,不仅是德国翻译史、更是人类翻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的“纯语言”的概念,使我们了解到译者的任务是在翻译中尽可能地靠近“纯语言”、发掘语言间的共通之处,进而延续原作的生命;他的结构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原作者、原文至上的传统翻译观念;他对“忠实原则”的重新界提供给译者看待翻译的一种全新的视角;他对翻译的本质以及原文与译文的关系的独到见解也对传统翻译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沃尔特·本雅明对翻译理论独特诠释的论述、反传统的翻译观,使我们对翻译的本质有了全新的思考,也促使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定位译者的任务,从而为我们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A].W.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M].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2]汉娜·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启迪:本雅明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Benjamin,Walter.1923.The Task of Translaor[A].19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