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滋植《国际贸易》课后习题详解(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 最新版 习题课后答案

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 最新版 习题课后答案

《国际贸易》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B4、A5、B6、C7、D8、D9、D 10、D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3、AD4、ABCD5、CDE三、名词解释1、国际分工:是国与国之间在可交易性货物与服务的生产与提供方面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的产物。

2、贸易差额: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货物或服务)总额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之间的差额。

3、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4、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服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和地区同别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商品、服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5、总贸易体系亦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过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贸易。

专门贸易体系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是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贸易。

6、国际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的和用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世界各国与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又称国际贸易值。

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额,即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除以当时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的方法,得出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7、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货物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类货物贸易额与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之比,以比重表示。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即各类货物进出口贸易额与该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8、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各洲、各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对外贸易国别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对该国的进出口额占该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教学文案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教学文案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第三章国际价值与世界市场价格一、单选1.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也是由抽象的社会劳动所决定的。

1.商品 B.国别 C.劳动 D.时间2.形成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因是()。

A.援助B.垄断C.经济增长D.各国生产率不同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当时,()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B.产业资本C.垄断资本D.生产资本4.最早从理论上阐述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的是经济学家()。

A.李嘉图 B.俄林 C.穆勒 D.马歇尔5.()已成为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大小的指标,也是反映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重要指标。

A.国际价值B.国际价格C.产品的差别D.贸易条件6.()指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收入水平,以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购买能力。

A.收入贸易条件B.自由市场价格C.垄断价格D.商品贸易条件7. 帝国主义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B.产业资本C.垄断资本D.生产资本8.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B.产业资本C.垄断资本D.生产资本9.穆勒在《》一书中,分析了两国贸易中两种商品的实际交换比率是由什么因素确定的。

A.国富论B.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C.政治经济学原理D.论贸易和转变10.()价格基本上能客观地反映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供求状况,并且能得到各国普遍承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贸易价格。

A.垄断价格B.转移价格C.世界“自由市场”价格D.管理价格二、判断1.国际价值形成的最重要条件,就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2.形成商品国际价值的国际必要劳动时间,是指世界各国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

3.比较成本论说明贸易利益是如何在双方间进行分配的。

4.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背离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5.贸易条件改善,贸易利益随之而增大;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利益随之而缩小。

高兴成《国际贸易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理论篇 第五章【圣才出品】

高兴成《国际贸易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理论篇 第五章【圣才出品】

第5章国际价值与价格5.1复习笔记一、国际价值及价值规律的重大变化1.国际价值的概念国际价值是国别价值的对称,是指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性一般社会劳动的凝结,反映了世界市场中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国际价值的确定关于国际价值的确定,目前比较成型的解释有:(1)国际价值是国际贸易中商品的国民价值的加权平均数;(2)国际价值是各国实际国民劳动投入量与平均国民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乘积,亦即用反映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别的一种指数调整后的某种商品的国民价值;(3)国际价值是由主要供货国的生产条件所确定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国际价格的确定国际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围绕着国际价值上下波动。

决定、影响国际价格形成的因素很多,但要使商品的价格大体上等价于商品的价值,有三个基本要素:(1)商品交换的经常性;(2)商品供给与需求大致相等;(3)没有人为或自然的垄断。

二、相互需求方程式虽然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解决了两国可以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贸易,但是不能说明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换比例的变动范围、交换比例的确定及确定因素。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方程式回答了这些问题。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是李嘉图的学生,是19世纪中期英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原理》。

他用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重要补充。

1.国际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穆勒在比较利益理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阐述了贸易双方获利范围的问题。

举例如下:假设投入等量的劳动和资本,韩国和日本分别生产棉布和化纤布的数量如表5-1所示。

表5-1韩国和日本生产棉布和化纤布数量棉布(米)化纤布(米)韩国1 1.5日本12分析表5-1,根据比较利益理论,韩国应该分工生产棉布,日本应该分工生产化纤布。

容易得出结论:贸易双方棉布交换化纤布,不能等于或低于韩国国内的交换比例1∶1.5,也不能等于或高于日本国内的交换比例1∶2,只能在(1∶1.5)~(1∶2)之间(开区间而非闭区间)。

(完整版)国际贸易课后题参考答案

(完整版)国际贸易课后题参考答案

课后计算题参考答案第三章复习思考题4:表1 分工前两国劳动生产率(1)本国黄油的生产率较高,外国布的生产率较高,所以本国绝对优势产品是黄油,外国是布,本国应专门生产黄油,外国生产布。

表2 分工后两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表3 贸易后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假设交换比例为1:1)(2)两国的贸易利益为本国多得0.67单位黄油;外国多得1.4单位布。

(3)本国国内布与黄油的交换比例为1/10:1/6,即:0.6;外国国内布与黄油的交换比例为1/5:1/12,即:2.4.因此,黄油与布的合理交换比例介于0.6-2.4之间。

(或者,黄油与布的合理交换比例介于0.42-1.67之间)注:两国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应在双方国内商品交换比例的之间;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例=两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之比。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5:表1 分工前两国劳动生产率(1)生产可能性方程为:L=a Lx x+a LY Y,其中L代表总劳动力,a Lx代表X商品的生产成本,x代表X商品的产量,a LY代表Y商品的生产成本,Y代表Y商品的产量。

因此,把已知条件代入上述等式,得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方程为:2=10X+4Y,即:Y=0.5-2.5X;同理,得出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方程为:1.2=3X+2Y,即:Y=0.6-1.5X。

(另一种简洁算法为:画出几何图形,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横轴的交点为投入所有劳动生产X的产量,与纵轴的交点为投入所有劳动生产Y的产量,则生产可能性方程为Y=纵轴Y的产量-斜率乘以X)(2)无贸易时的生产组合意味着求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交点,即:生产可能性方程与效用函数的交点,在这一交点上,生产可能性方程与效用函数的斜率相等,由(1)可知本国生产可能性方程的斜率为2.5,外国生产可能性方程的斜率为1.5,而两国的效用函数均为U=XY2,效用函数的斜率为效用函数分别对X和Y求导后的比率,即:U X’/U Y’= Y2/2XY,则本国:Y2/2XY=2.5,即:Y=5X,外国:Y2/2XY=1.5,即:Y=3X,把Y=5X与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方程Y=0.5-2.5X联立,解出X=1/15,Y=1/3,所以本国无贸易时的国内生产组合为(1/15,1/3);把Y=3X与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方程Y=0.6-1.5X联立,解出X=2/15,Y=2/5,所以外国无贸易时的国内生产组合为(2/15,2/5)。

国际贸易课后部分习题答案word精品文档13页

国际贸易课后部分习题答案word精品文档13页

第五章案例分析题答题要点1.●从合同条款看,只规定了品质规格条款,并未规定凭样交货。

但是,在签约前曾寄交了样品,签约后又电传确认了货物品质与样品相似。

这个电报可以理解为:交货与样品相似是合同中品质规格条款的补充。

因此,从整个交易过程判断,这笔交易是既凭规格又凭样品的买卖。

●根据国际贸易的习惯做法,凡是既凭样品又凭规格达成的交易,卖方所交货物必须既与样品一致,又符合规格的要求。

否则,买方有权拒收货物并提出索赔要求。

因此我方以该项交易并非凭样品买卖为由而不予理赔是站不住脚的。

几点启示:●凡能用一种方法表示品质的,一般就不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来表示。

●慎用凭样品买卖的品质表示方法。

●对于凭样品成交的合同,应该妥善保存复样。

●为了进行商品宣传也可寄送样品,但应明确表示该样品仅供参考,即参考样品。

2.货物的品质是合同的主要条款。

按照《公约》的规定,卖方所交付的货物必须和合同规定相符,否则买方有权主张损害赔偿、要求修理、交付替代货物以至拒收货物并撤消合同。

因此,买方有权拒收货物并要求退款。

3.合理。

我方尽量争取及时补货,并在降价幅度上与买方进一步协商。

但是,如果是散装货物,则对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UCP 500》第39条(B)款:除非信用证规定所列的货物数量不得增减,只要支取金额不超过信用证金额,货物数量允许有5%的增减幅度,但信用证规定货物数量按包装单位或个体计数时,此增减幅度则不适用。

)4.不可以在信用证下超金额议付。

信用证应该更改为:“Amount of Credit & quantity of merchandise 5% more or less acceptable.”,否则多装部分与买方商议改为其他方式比如汇付或者托收进行支付。

5.如果出口目的是促进销售,增加利润、处理库存积压商品,可以接受这种定牌中性的包装,但是如果在菲律宾市场上公司有品牌国际化的战略,则不宜接受。

如果接受的话,需要注意是否存在工业产权争议。

李滋植《国际贸易》课后习题详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圣才出品】

李滋植《国际贸易》课后习题详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9章区域经济一体化1.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根据经济上结合程度的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哪些形式?答:(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指在地域上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所实行的某种程度的经济结合。

区域内的成员国为了谋求共同的利益和经济发展,通过协调、缔结条约或协定,取消妨害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障碍,实施共同政策与措施,发挥各国的优势,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逐步消除各国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安排方面的差别,以便在经济上联结成一个单一的经济实体。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经济上结合程度的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分为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

①优惠贸易安排。

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松散、最初级的一种形式。

在优惠贸易安排成员国间,通过签订协定,规定成员国之间在进行贸易时互相提供比与非成员国进行贸易时更低的贸易壁垒。

②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是指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

在区内各成员国取消他们相互之间的贸易壁垒,使商品能够在区内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独立的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在自由贸易区内.成员国之间的边境通常仍保留有海关等机构,以避免其他国家的商品通过贸易壁垒较低的成员国进入整个自由贸易区。

③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是指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壁垒,并撤除成员国之间的关境,合并成一个统一的对外共同关境,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所结成的同盟。

④共同市场。

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是指除共同市场成员国相互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外,成员国间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可以自由流动。

国际贸易(第四版)第03章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国际贸易(第四版)第03章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可知,毛呢与麻布的国际交换比率介于10单位毛呢=15~20单位麻布之间 而10单位毛呢=15单位麻布和10单位毛呢=20单位麻布正好是英国和德国 的国内交换比价
假定英国、德国间毛呢与布的交易比率10:17 德国对毛呢的需求10000码 英国对麻布的需求17000码
德国换得8000码的毛呢 英国对麻布的需求13600码 德国提高毛呢的价格到10:18
两者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2)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量的差别性
商品的国别价值量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的。
国际商品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
3)产生国别价值量和国际价值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4)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各种因素 (1)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反比变化 (2)国际价值量与劳动强度:正比变化 (3)国际价值量与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
E Ⅲ
Y 贸 易 量
HⅡ
G
F
C
B
提供曲线
E
H
PW=1
PW=1/2 PW=1/4
X产量 O
GC
X贸易量
2)国际均衡相对价格的一般均衡分析
Y
甲国提供曲线


PW=1

C’
E
I
PW=1/2C
D
X贸易量
德国对毛呢的需求9000码 英国对麻布的需求16200码 新的交易比率更接近德国国内的交易比率(10:20)。
结论:
(1)国际间商品的交换比率必定界于两国国内交 换比率之间。
(2)在由两国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所决定的界限 内,国际交换比率取决于两个贸易国家各自对对 方商品需求程度的强弱。
(3)均衡的国际交换比率形成的必要条件是贸易 双方的出口商品总值等于进口商品总值。

国贸课后习题答案

国贸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试一试】单项选择题(P2)1.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货物额是指()。

A.世界出口货物总额 B. 世界进口货物总额C.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 D. 世界贸易量2.一般情况下,随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将会()。

A.提高 B. 下降C.不变 D. 变化方向不确定3.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用()来反映。

A.对外贸易额 B. 贸易差额C.对外贸易量 D. 国际贸易量4.转口贸易又称()A.直接贸易 B. 间接贸易C.过境贸易 D. 中转贸易5.能指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与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并能反映出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程度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B.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C.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D.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参考答案:1. A、2. A、3. B、4. D、5. A课堂讨论1-1;1994-2002年我国贸易条件系数为何持续下降?(P5)参考答案:(1)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长;(2)外商投资企业的“转移价格”效应;(3)出口企业恶性价格竞争。

课堂讨论1-2:结合以上表格数据,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是什么?(P6)参考答案:(1)从外贸依存度所反映的贸易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是贸易大国,但从商品结构看,尚属贸易弱国;(2)重要资源性商品、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存在贸易安全隐患;(3)服装、纺织及家电等产业出口依存度过高;(4)对发达国家市场依赖性过高;(5)贸易条件恶化,我国对国外的供给依赖远远大于国外对我国产品的需求依赖,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6)外贸规模增大,但对国内经济的贡献在相对下降。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试一试】单项选择题(P12)1.绝对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 D. 俄林2.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中,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3章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1.简述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答:虽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两国可以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贸易,但是不能说明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换比例的变动范围、交换比例的确定及确定因素。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回答了这些问题。

(1)国际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穆勒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阐述了贸易双方获利范围的问题。

举例如下:假设投入等量的劳动和资本,韩国和日本分别生产棉布和化纤布的数量如表3-1所示。

表3-1 韩国和日本分别生产棉布和化纤布的数量
棉布(米)化纤布(米)
韩国 1 1.5
日本 1 2
如表3-1所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韩国应该分工生产棉布,日本应该分工生产化纤布。

容易得出结论:贸易双方棉布交换化纤布,不能等于或低于韩国国内的交换比例1∶1.5,也不能等于或高于日本国内的交换比例1∶2,只能在(1∶1.5)~(1∶2)之间(开区间而非闭区间)。

即两国之间棉布和化纤布的交换比例,上限是1米棉布交换2米化纤布这个日本国内的交换比例,下限是1米棉布交换1.5米化纤布这个韩国国内的交换比例。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贸易条件的决定及贸易利益的分配
贸易条件是指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数量比例,即一个单位甲产品能交换多少单位乙产品,比如,1米棉布交换1.6米化纤布。

穆勒认为,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是由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

在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上下限的范围内,对对方产品需求相对强烈的国家,它的产品交换对方产品的能力就要降低。

因为它为了多取得对方国家的产品,要拿更多的本国产品去交换,从而使本国产品的交换能力降低,贸易条件就对它不利;相反,贸易条件就会对它有利。

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利益的大小决定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范围的大小。

在双方分配贸易利益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分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少,因为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说明它从贸易中取得的产品量越接近于分工和交换前自己单独生产时的产品量。

相反,则对对方国家不利。

(3)国际需求方程式
穆勒认为,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

他假设两个国家生产和交换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必须等于双方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总量的比例,这样才能使两国贸易得到均衡,这就是国际需求方程式。

穆勒的结论是,在比较成本所决定的界限内,两国间的交换比例是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强度决定的。

2.简述贸易条件的含义与种类。

答:(1)贸易条件的含义
就一国对外贸易而言,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这个比值通常要乘以100,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贸易条件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贸易利益变化的方向。

贸易条件上升一般被称为贸易条件改善,贸易条件下降则被称为贸易条件恶化。

(2)贸易条件的种类
①商品贸易条件。

商品贸易条件也称纯易货贸易条件,等于一国出口价格指数(X P )与进口价格指数(M P )的比乘以100,即:()100X M N P P =⨯。

②收入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是在商品贸易条件的基础上,把出口数量指数(X Q )加进来,以反映一国以出口收入为基础的进口数量。

收入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为:()X M X I P P Q =⨯。

③单项要素贸易条件。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是在商品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的生产率指数(X Z )提高或降低后贸易条件的变化。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为:
()X M X S P P Z =⨯。

④双项要素贸易条件。

双项要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到出口商品生产率指数的变化,而且考虑到进口商品生产率指数(M Z )的变化。

双项要素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为:
()()100X M X M D P P Z Z =⨯⨯。

3.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原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关系?
答:(1)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相互需求原理都属于古典贸易理论,都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事实上,古典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可以说,这是它们之间的相同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就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言,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

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深刻地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

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即便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方面都具有绝对劣势,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两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互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说明了贸易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换比例的变动范围、交换比例的确定及确定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