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人教版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阅读练习及答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阅读练习及答案《齐人有一妻一妾》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文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齐人有一妻一妾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齐人有一妻一妾》阅读材料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齐人有一妻一妾》阅读题题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餍:满足B.吾将?良人之所之也: ?:观察C.卒之东郭?间: ?:坟墓D.与其妾讪其良人讪:讥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良人出/问其与饮食者B.其妻问所与饮食者/与其妾讪其良人C.吾将?良人之所之也/卒之东郭?间D. 而未尝有显者来/而良人未之知也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则必餍酒肉而后反B.其妻问所与饮食者C.则尽富贵也D.遍国中无与立谈者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必餍酒肉而后反B.蚤起C.施从良人之所之D.卒之东郭间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B.此其为餍足之道也C.刘备,天下枭雄D.而良人未之知也6.翻译下面两句话(1)而良人未之知也(2)不足,又顾而之他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完全是按照空间顺序安排的。
B.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通篇运用譬喻,近乎成为寓言故事。
《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翻译及作者简介

《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翻译及作者简介《齐人有一妻一妾》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诙谐幽默,耐人寻味。
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先秦:孟子及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齐人有一妻一妾》译文齐国有个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
丈夫每次外出,都(说)是吃饱喝足才回家。
妻子问跟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
妻子对妾说:“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饭饱才回家,问是谁跟他在一起吃喝,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
可是,从来也不曾见有显贵体面的人到家里来。
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地跟踪丈夫。
(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打招呼交谈。
最后(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
不够,又四下里看看,到别的扫墓人那里。
这就是他天天酒醉饭饱的方法。
妻子回去,(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妾,说:“丈夫,是我们指望依靠过一辈子的人。
现在却是这个样子。
”于是两人一起在院子里大骂,哭成一团。
丈夫却一点也不知道,还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风。
孟子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孟子》选读中《齐人有一妻一妾》1

3、孟子晚年著书立说 、
• 孟子晚年退居讲学,晚年“ 孟子晚年退居讲学,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 》《书 述仲尼之意, 孟子》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现在的《孟子》包括《梁惠王》上下, ”。现在的《孟子》包括《梁惠王》上下,《公 孙丑》上下, 滕文公》上下, 离娄》上下, 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 万章》上下, 告子》上下, 尽心》上下。 《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篇名跟《论语》相似, 篇名跟《论语》相似,只是摘取每篇开头几个字 没有特别意思。 眼,没有特别意思。 •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 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 奉为“亚圣” 奉为“亚圣”。
2、孟子周游列国 、
• 青年时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 青年时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 政治主张,到过梁(即魏)、 )、齐 政治主张,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 等国,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 等国,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 齐宣王等国君。但是, 王、齐宣王等国君。但是,当时诸侯各国正致 力于合纵连横,以善攻击者为贤, 力于合纵连横,以善攻击者为贤,一些大国力 图富国强兵,用武力实现统一, 图富国强兵,用武力实现统一,因此他推行的 仁政学说跟各国国君都不合拍 被认为迂阔而 不合拍, 仁政学说跟各国国君都不合拍,被认为迂阔而 不切实际。所以他的抱负并没有实 并没有实现 不切实际。所以他的抱负并没有实现。
民本
• 1、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离娄上 离娄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离娄上》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上》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梁惠王上》 • 2、民心决定论 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 孟子·离娄上 离娄上》 也。《孟子 离娄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孟子·梁惠王下 梁惠王下》 忧;。《孟子 梁惠王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 离娄上》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 离娄上》
孟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齐人有一妻一妾》

学习“寓言故事”,就要“剥离” 其“虚托”的故事部分,结合创作的 时代背景,领悟其“蕴涵”着的哲理 或启迪指导我们的生活和人生。
结合本课寓意,完成一篇议论文。
要求:1、观点鲜明,中心明确。
2、不少于800字。 3、论证分析不少于两种方法。
孟 子 是 棵 大 树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齐人”吗?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齐人”吗? 2007年9月13日《新京报》扮残疾行乞家中雇 保姆: 重庆一名20多岁的男子自称左腿残疾,每天与 同伴到市区行乞。记者连续跟踪调查两天后发 现,原来该男子并非残疾,行乞前先将左腿绑 起仅剩裤管,看上去颇似残疾以博得行人同情。 每天“下班”后,解开绳子正常步行回家。据 其养父称,儿子身体健全,除下雨外,他都要 出去装扮残疾人行骗,每天收获100多元。他 们请了一名保姆,除负责洗衣、做饭外,还跟 他们一块出门帮忙收拾行头,每月工资600元。
说 说 看
齐乞何能有妾妻
“寓言故事”说理
所谓“寓言”,往往虚构一个浅
显的人或动物的故事,传递较为 深刻的人生行为准则、价值取向、 事物因果关联等道理,对人事有 着劝谏或讽喻的作用。
寓言寓意
讽刺了那些以卑劣手段钻营富贵利
达、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抛弃 人格尊严的人。
学习“寓言故事”,就要“剥 离”其“虚托”的故事部分,结合 创作的时代背景,领悟其“蕴涵” 着的哲理或启迪意义,指导我们的 生活和人生。
翻译课文,判断对错并修改。
1、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 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译文:(走遍)整个国家,没有谁停下 来与他打招呼交谈。最后(他)走到东 门城外的坟墓中间,乞讨其他的。不 够,又四下里看看,到别的扫墓人那 里。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离娄下》3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翻译及寓意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翻译及寓意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翻译及寓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翻译齐国有个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
丈夫每次外出,都(说)是吃饱喝足才回家。
妻子问跟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
妻子对妾说:“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饭饱才回家,问是谁跟他在一起吃喝,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
可是,从来也不曾见有显贵体面的人到家里来。
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地跟踪丈夫。
(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打招呼交谈。
最后(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
不够,又四下里看看,到别的扫墓人那里。
这就是他天天酒醉饭饱的方法。
妻子回去,(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妾,说:“丈夫,是我们指望依靠过一辈子的人。
现在却是这个样子。
”于是两人一起在院子里大骂,哭成一团。
丈夫却一点也不知道,还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风。
《齐人有一妻一妾》公开课教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公开课教案第二单元《孟子》选读《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教学目标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3.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散文长于议论,雄辩滔滔,纵横捭阖.<寡人之于国也>就充分地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这一风格.其实,孟老夫子不仅长于议论,他还很擅长于讲寓言故事,在讲故事中阐发他的政治主张乃至人生哲理.这也是孟子散文的一道风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一风景!《孟子》文章的闪光点之一,是用寓言来说理。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二、齐读全文,正字音三、借助注解翻译,疏通文意学生翻译,质疑。
老师串讲重点字词,简要梳理故事情节。
重点字词1.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餍:满足、饱食。
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的人。
富贵:形作名,富贵的人2.显瞷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
瞷,窥视,暗中看。
前一个“之”是助词,消独,后一个“之”是动词。
显者:有名望的人。
所之:所去的地方。
3.施(yí):通“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国中:都城内卒:最后顾之:回过头看、环视之:去、往其:大概道:方法4.仰望:依靠、指望。
今指敬仰而有所期望。
讪(sh àn):讥讽相泣:相向涕泣,面对面哭施施(y íy í):喜悦自得的样子骄:轻视。
四、概括故事情节及寓意1、概括故事情节1) 开端:齐人对妻子的夸口2) 发展:妻子的怀疑与妻妾商议3) 高潮:妻子的追踪和真相的披露4) 结局:妻妾的羞愧和哭骂5) 尾声:“良人”无耻得意的丑相故事短小,情节完整、曲折、富有戏剧性。
五、寓言的含义及文体特点1) 寓言是带有劝戒或讽刺的故事。
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和寓意寄予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语言简洁干练。
2) 寓言的文体特点1.比喻性篇幅短小,明显的讽谕意义,以故事为喻体,以寓意为本体。
2.故事性以故事为载体。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齐人有一妻一妾

达的人,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哭泣,是 很少的。 ----辛辣地讽刺了官场上那些不顾礼义廉耻, 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揭露他们丑 恶的灵魂。
这篇寓言故事用了什么手法?
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 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是 真相与表象的对比。 二是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对比。 是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揭露了齐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 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 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 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宋国大夫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
和市场的赋税,今年还办不到,先减轻一些,等 到下年然后实行,怎么样?”孟子说:“现在有 个每天偷邻居一只鸡的人,有人告诉他说:‘这 不是君子的行为。’他便说:‘预备减少一些, 先每个月偷一只,等到下年就完全不偷了。’如 果知道这种行为不正当,便应赶快停止下来,为 什么要等到下年呢?”
回忆一下 孟子名言
,有哪些?
1.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2.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 曾益其所不能。 3.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下。 4.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 夫。
“早” 都城 最后 坟墓 方法 依靠,指望 讥笑怨骂 喜悦自得的样子 轻视,看不起
故事情节
背景:妻妾良人共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
•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289),名轲,字子舆, 邹国人。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中 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由于他景仰并弘扬 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的又一位大师,后世尊称 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本于孔子而有所发展, 他的思想有三个鲜明的要点,一是张扬性善说, 二是宣扬民本思想,三是提倡仁政。
前一个是助词 的 /后一个是动词 到 往
B.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助词 的
C.而良人未之知也
代词 这件事
2.施
A.施从良人之所之
通“迤” 斜行
B.施施从外来
喜悦自得的样子
活动二 初步感知 梳理情节
梳理情节
故事情节 序幕 开端 发展
场地
齐人之家 齐人之家
人物 事件 交代背景引出人物
良人 妻 餍酒肉而后返 妻 妾 饮者尽富贵无显者来
墦(fán )
• 施施(yí ) 讪( shàn )
通假字:
• 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反”同“返”回来
•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蚤”同“早”早晨 “施”同“迤”斜
• 几希矣 “希”通“稀行”
字词检测
重点实词: 良人 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吃饱
瞷良人之所之 窥视
国中
都城内
助词 的/ 动词 去 到
•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 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 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有 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 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 《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 下。《孟子》的文学性较强,富有气势,长于论 辩,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
尽富贵 虚伪的吹嘘,自欺欺人 连续三个“之”(之东郭墦间,之祭者,又
顾而之他),乞(乞求),顾(回头看, 寻找新目标) 厚颜无耻,贪得无厌。 施施从外来 喜悦自得 骄其妻妾 (轻视) 不可一世
B.分析故事中采用的对比手法及作用
• 故事中有两重对比。 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
妾面前的“骄”;真相与表象的对比。人物内在 品格的卑劣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 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 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 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活动一 练习引导 夯实基础
字词检测
字音:
• 处(chǔ )室 必餍( yàn )酒肉
• 瞷(jiàn )
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 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 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 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取正当的手段。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 却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 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2)作者如何来刻画他的丑态?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 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 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 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高潮 结局
国中
良人 妻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东郭墦间
之墦间 之祭者 顾而 之他
齐人之家中 良人 汕其良人相泣于庭
鉴赏
问题讨论
1. 你觉得良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 如何来刻画他的丑态? 2. 孟子写这个故事有何寓意? 3.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们应 该如何做?
字词检测
卒之东郭墦间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最后 终于 / 坟墓 方法
与其妾讪其良人 讥笑怨骂
施施从外来
喜悦自得的样子
字词检测
词类活用: 则尽富贵也 形容词—名词 富贵的人
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文言句式:
意动用法 以….为羞
而良人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
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定语后置
一词多义:
1.之
A.吾将瞷良人之所之
• 故事先以齐人的言语夸张自己的正面形象, 又以妻子的视线层层揭开一个丑陋的真面 目,最后又一次描绘齐人:“骄”言时的 洋洋自得,虽再次回到开篇的状态,却给 予齐人最有力的一击。全文以时间为序, 将齐人反差强烈的两个形象作了三次铺展, 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2. 孟子写这个故事有何寓意?
(1)你觉得良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良人是一个内心极其卑劣下贱,外表却趾 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他为了在妻妾面 前摆阔气,抖威风,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 人请他吃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乞 讨。妻妾发现了他的秘密后痛苦不堪,而 他却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还在妻妾面 前得意洋洋
A 找出文中描写良人的词语
• 讽刺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 富贵名利的人。
3.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如 何做?
• 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不能否定在求 取财富与地位等生活大事时,作者的是非价 值标准依附在正面或反面人物的身上,在对 主人公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绘中,并将指斥 的矛头从寓言故事中伸出来,瞄准了许许多 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中人。
2.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3.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
4.其妻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5.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 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谢谢
课堂小结:
与饮食者尽富贵 起因:怀疑 未尝有显者来 经过:跟踪 发现真相 之祭者 乞其余------ 卑鄙行径 结尾:妻妾讪泣 齐人得意洋洋(对比)-----丑恶灵魂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 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重点句翻译
1. 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 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