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中的技巧与情感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通过表演、唱腔、音乐等多种手段来展现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表演中,有三个要素至关重要,它们是表演技巧、形体表现和情感传达。
表演技巧是指演员在表演中运用的各种方法,包括表情、眼神、音量、语调、姿势等方面的表现。
表演技巧全面展现了演员的功底和能力。
演员需要深入理解剧本和角色,为角色精心设计表演技巧,使观众能够真正地了解剧情发展,感知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
在执行表演技巧时,演员需注意身体语言的使用,如观众伸手感受撕心裂肺的痛苦时,表演者需要适当的运用身体语言,如震惊、痛苦的表情、身体的颤抖和眼泪等等,来使观众更好的情感共鸣。
在戏曲艺术表演中,演员的形体表达技巧也非常重要。
演员的身体语言和相应的调整不仅影响角色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特色的突出,还直接影响到剧情节奏和观众的感官体验。
演员的形体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动作的运动感和节奏感。
戏曲中运动姿势的要求较高,需要充分表现角色的内在感情,体现形象特点,提高表演的艺术水平。
演员以掌握形体表现和表现技巧为基础,根据剧中角色的形象来设计动作和表情,充分展现出角色的特点,从而使观众对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艺术的效果。
情感传达是戏曲艺术表演的一个高度关键性要素。
情感传达是演员通过自身的表演技巧,将角色的情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情感可以是愤怒、怒火异常、悲伤、失落、欢乐等等。
演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剧中人物,了解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变化,来传递人物内在的情感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表演中切实地体现人物的内心,从而让观众真正感受人物的真实情感和命运,产生情感共鸣。
只有娴熟的情感传达技巧,才能让观众在短短的时间内产生强烈的情感表达。
总之,戏曲艺术表演的三大要素:表演技巧、形体表现和情感传达。
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在三个方面全面加强自身的技术和美学修养。
对于观众来说,无论是从故事情节还是角色形象等方面,都能产生深厚的感情共鸣,使观众更好地品味到戏曲艺术的内涵。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演员培训与技巧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演员培训与技巧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戏曲中,演员的培训与技巧至关重要,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演员培训与技巧。
一、唱腔训练唱腔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需要掌握各种唱腔技巧。
唱腔训练包括发声、咬字、音准、节奏等方面。
演员需熟练掌握各种唱腔,如昆腔、高腔、梆子腔、二黄腔等,并根据角色特点选择合适的唱腔。
二、表演技巧1.身段:戏曲演员需要掌握各种身段动作,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形象。
身段动作包括手法、脚步、眼神等,演员需根据角色特点进行训练。
2.表情:表情是戏曲表演中表达角色内心情感的关键,演员需训练眼神、微笑、哭闹等表情技巧。
3.翎子功:翎子是戏曲演员头戴的装饰品,翎子功是指演员运用翎子表现技巧,如挥、拨、挑、甩等。
4.水袖功:水袖是戏曲演员衣袖的一部分,水袖功指演员运用水袖表现技巧,如拂、扬、抛、接等。
5.扇子功:扇子是戏曲表演中的常用道具,扇子功指演员运用扇子表现技巧,如扇动、抛接、翻转等。
三、念白技巧念白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口语表达方式,演员需掌握正确的念白技巧。
念白训练包括音准、节奏、语调、语气等方面,演员需根据角色特点进行训练。
四、戏曲舞蹈戏曲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需掌握各种舞蹈动作。
舞蹈训练包括身段、步伐、手势等,演员需根据角色特点进行训练。
五、戏曲乐器戏曲演员需熟悉戏曲乐器,如二胡、京胡、琵琶、笛子等,以便在表演中进行伴奏或合奏。
演员需掌握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并与唱腔、表演相结合。
六、角色塑造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需根据角色特点进行塑造,包括性格、形象、气质等方面。
演员需深入研究角色,将其融入自己的表演中。
七、舞台经验舞台经验对于戏曲演员至关重要,演员需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经验。
舞台经验包括舞台布局、灯光、音响、与其他演员的默契等方面。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演员培训与技巧包括唱腔训练、表演技巧、念白技巧、戏曲舞蹈、戏曲乐器、角色塑造和舞台经验等方面。
戏曲演员对眼神和心理节奏的理解与感悟

戏曲演员对眼神和心理节奏的理解与感悟
戏曲演员在表演中非常注重眼神和心理节奏的运用,因为这些元素能够有效地表现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
在表演中,眼神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表现角色情感、思想、意志和动作的窗口。
不同的眼神可以传递出不同的信息和情感,从而影响到观众的反应和感受。
例如,愤怒、嘲笑、责备、祈求等情感,都可以通过眼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有些情节也需要通过眼神表现出来,比如角色的思考、猜测、决定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眼神的细微变化来呈现。
除了眼神,心理节奏也是戏曲演员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
心理节奏是指表演中角色心理状态的变化和转换,在完成不同情感、动作等之间的切换时,需要巧妙地利用语调、呼吸、动作等手段来表现内在的情感。
例如,在表现急切、紧张、焦虑等情感时,演员对语速和呼吸的掌控非常重要,这样可以让角色表现得更加真实、自然。
但是,要做到将眼神和心理节奏运用到极致是非常难的。
只有演员深入理解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才能在表演中将眼神和心理节奏完美结合,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戏曲演员需要长期的培训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真正的魅力。
戏曲表演中的情感表达与技巧分析

戏曲表演中的情感表达与技巧分析摘要:我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多种民间戏曲形式,戏曲艺术的诞生主要与当地民间生活习惯以及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
对于戏曲表演来说,其具备自身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表达技巧,这也是塑造戏曲美感的关键。
基于此,本文尝试对戏曲表演中的情感表达与技巧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戏曲表演情感表达技巧分析1.戏曲表演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戏曲表演中的情感表达主要是依托“情感体验”来实现,最早,情感体验这一概念是由俄罗斯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来的,他强调了演员的表演应该是在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实现情感表达。
在我国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中,有自身独特的表演模式,用梅兰芳先生的话说是“每出戏以及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想要演好戏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应该对人物所处的年代背景、性格以及内心情感变化情况有深入把握”,这也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不谋而合。
戏曲在进行情感表达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其所表现的情况状态有具体认知。
“情感表现”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戏剧表演理论,在艺术史上被称之为“表现派”,让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将角色与演员自身分为“第二自我”以及“第一自我”,要让“第二自我”推动“第一自我”。
梅兰芳大师将晚年已经将“梅斯布”表演体系融会贯通,这也成为了中国戏曲表演中的里程碑式跨越,使得我国戏曲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戏曲表演情感表达技巧分析1.通过外物寻求内心节奏对于戏曲表演来说,舞台语言以及台词对白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演员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台词对白都是来自于作者的生活感悟以及内心体会,演员想要实现对戏曲表演情感的有效表达,应该注意对创作者的内心活动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可以实现与创作者的灵魂交流,思其所思,这往往存在较大难度。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情感表达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知识构成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想要实现对戏曲表演情感的有效激发往往对演员自身综合素质有很高要求。
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

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戏曲表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核心,通过演员的表演,以及舞台、音乐、服装等元素的配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戏曲表演中,有四种主要的艺术手段,它们分别是唱、念、做、打。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四种艺术手段。
一、唱唱是中国戏曲表演中最为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
戏曲中的唱融合了音乐和语言,通过演员的歌唱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唱分为腔调和唱词两个方面。
腔调是指戏曲中特有的音乐旋律,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腔调体系,如京剧的平调、高调、快板等。
唱词则是指演员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来演唱剧中的台词,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音调的变化等手法,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二、念念是中国戏曲表演中的一种独特的表演方式。
念是指演员用特定的语调和节奏来朗诵剧中的台词,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念的方式有多种,如念白、念词、念白词等。
念白是指演员用平稳的语调来朗诵剧中的对白,念词则是指演员用特定的语调来朗诵剧中的唱词。
通过念的方式,演员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戏曲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三、做做是中国戏曲表演中的动作表演手段。
做包括身段、步法、手势等方面的表演。
演员通过精确的身体动作和灵活的步法来展现角色的形象和动作特点。
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做法,如京剧的大鼓、小鼓、拍子等。
手势也是做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通过手势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图。
做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丰富角色形象,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
四、打打是中国戏曲表演中的武打表演手段。
打包括武术动作、器械表演等方面的表演。
演员通过精湛的武术技巧和灵活的身体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战斗场面和动作特点。
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打法,如京剧的刀、枪、剑等。
打是戏曲表演中的精彩部分,它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增强戏曲表演的观赏性。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即唱、念、做、打,是戏曲艺术的核心要素。
戏曲表演艺术的五种技法

戏曲表演艺术的五种技法
戏曲表演艺术的五种技法,传统上被称为“手、眼、身、法、步”,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非常核心的五个表演要素和技术方法,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戏曲演员舞台表演的基本功:
1.手(手法):
-指演员通过手势动作来表现情感和情境,如挥、指、捧、扬、划等各种手势配合剧情和唱词,传递角色的情绪和故事信息。
2.眼(眼神):
-演员运用眼神的变化来传达角色内心的情感和意图,如喜悦、愤怒、悲伤、惊奇、疑惑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神可以揭示角色的精神世界。
3.身(身段):
-涵盖了演员在舞台上的各种身体动作和造型,包括举手投足、转身、坐卧、走跑跳、上马下马等,通过一系列细腻的身体动作来塑造角色形象和情境氛围。
4.法(规则与方法):
-这里的“法”有不同的解释,有时指戏曲表演中的各种规则、方法和规格,包括动作的规范化、程式化和风格化,有时也被解释为“发”(甩发技术),即通过头发动作体现情绪波动。
也有观点认为“法”是前四种技法的整体准则和内在规律,是演员在舞台上遵循的表演法则和艺术规范。
5.步(步法):
-包括演员在舞台上的行走、跑步、跳跃、转身等步伐动作,如云步、蹉步、跪步、醉步等,不同角色和场景会有不同的步法要求,以体现人物性格和情境特点。
唱戏腔的技巧

唱戏腔的技巧
唱戏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有独特的声音、节奏和情感表达方式。
唱好戏腔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训练,下面是一些唱戏腔的技巧分享。
1. 技巧一:声音
唱戏腔需要使用特定的喉音和发音方式,使声音显得清晰、响亮而有力。
在唱戏腔时,一定要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和节奏的掌握,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 技巧二:表情
唱戏腔需要通过表情来传递情感,因此演员在唱戏腔时应注重表情的塑造。
要根据剧情和人物角色的特点,灵活运用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以达到更加生动的效果。
3. 技巧三:情感
唱戏腔的情感表达是很重要的,演员需要在唱腔中表现出角色的情感,例如愤怒、悲伤、喜悦等。
在唱腔时,要根据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灵活运用声音和表情,以达到更加真实的表演效果。
4. 技巧四:节奏
唱戏腔的节奏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唱腔的韵律和流畅度。
演员需要注意节奏的掌握和把握,以达到更加自然流畅的效果。
在唱腔时,要根据剧情和情感变化,灵活调整节奏,以达到更加完美的表演效果。
总之,唱好戏腔需要演员在声音、表情、情感和节奏等方面进行专业的训练和技巧掌握,才能达到更加出色的表演效果。
戏剧表演中的台词节奏与情感表达探析

演员沙龙剧影月报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台词节奏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人物情感的表达,从而改变戏剧表演的整体艺术效果,因此台词节奏对于情感表达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情感的表达也会对台词节奏的控制起到辅助作用,关系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演绎。
因此要统一好台词节奏与情感表达,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带给观众精彩的表演效果。
一、戏剧表演中台词节奏与情感表达的关系1、台词节奏促进情感表达。
戏剧表演当中的台词节奏是影响人物情感表达的直接因素,一般而言,缓慢的台词节奏会更有利于舒缓情感,表达戏剧人物的细腻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清晰与深入人心;快速的台词节奏则更有利于突出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激烈,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同时台词节奏也与戏剧的情节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的情节需要不同的节奏来体现。
因此表演人员在进行初步表演时,首先要对整个剧本的结构与节奏进行掌握,在大体上划分节奏的快慢并与人物内心的情感相结合,推动戏剧人物的情感表达,在填充人物性格细节部分的同时又能够突出表现人物形象,从而增强戏剧整体的艺术感染力,提升艺术效果,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2、情感变化影响台词节奏。
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演员对台词节奏的掌控与艺术效果的呈现,表演的节奏通常是创作人员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就已经设定好的,因此在开始表演前,演员需要对人物的内心情感揣摩,以求融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当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做到能够把情感变化与表演节奏相融合,充分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感情经历与角色特点。
二、戏剧表演中对于台词节奏的控制1、将剧本融入生活,把握台词节奏。
创作的源泉是生活,剧本当中人物故事的情节起伏与爱恨交织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此想要更好的把握台词节奏,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剧本融入到生活当中,带入角色的经历,体会角色内心的酸甜苦辣,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感情与经历,因此在融入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困难,这时就需要通过对节奏的把握进入到人物内心的世界当中,同时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将剧中人物内心的情感与自身的情感对比,从多角度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在表演时将自身情感带入,填充人物性格的细节部分,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的立体与丰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表演中的技巧与情感
作者:赵小霞
来源:《大观》2014年第06期
摘要:戏曲表演的技巧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包括:基本功,武功,身段,唱腔,表情等多方面的技巧。
情感是戏曲表演的再现性与表现性的统一。
戏剧演员在运用技巧时,要从生活出发,要和人物的实情、实理取得一致,演员的技巧与人物的感情才能更好地结合。
用得得当,才可以为人物增强艺术魅力,使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戏曲表演;人物形象;技巧与情感
一、正确分析戏曲情感的内涵
要想在表演时对一部作品准确地进行情感调控,就一定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戏曲都有它自己特殊的风格、深刻的主题、饱满的情绪与情感。
既是词、曲作家情感的寄托,又是表演者情感的依据。
演唱者对戏曲理解的正确、深透与否,对于其表现得完美、动人与否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要深入分析叙述事物、刻画心理的关键词,这是演唱者二度创作的必不可少的准备。
同一段戏曲,不同的演唱者有着不同的演唱效果,这是除了技巧上的原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情感表现的问题。
完美的情感表现,不仅准确地表现戏曲的思想感情,更能够用自己的演唱情感表现给戏曲增添更丰富、更多采的情感美。
演唱者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不同的手法去进行再创造,都是为做好完美的戏曲演唱情感表现做准备的。
戏曲中的每个词和旋律都有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创作意图。
演唱者感受戏曲情感内涵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现情感。
为此,演唱者必须通过在感受戏曲情感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演唱情感表现的能力,使戏曲情感内涵与演唱情感表现达到完美融合的境地。
二、正确调控表演者的情绪情感
演唱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完成整部作品。
戏曲艺术的魅力与美感是取决于演唱的情感表现,声情并茂的演唱是给予欣赏者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是演唱表现最佳效果的体现,也是演唱审美的最高境界。
在舞台上演唱时,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
“感动别人”是艺术表演追求的目的与效果,“感动自己”是演员进行艺术创造所需要的内心感染力,它来源于演员心灵的投入。
在演唱中,语言的准确性,是戏曲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发音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戏曲情感内容表达的正确性。
戏曲表演“念”、“唱”的每一个字,都要经过十一个技术元素的锤炼,才能达到真和美的境地。
正确的咬字和吐字,生动的语言表情方法,是每一位演唱者演唱情感表现的极重要的手段,是演唱者的基本功。
语言表情应从戏曲作品的情感内涵出发,通过准确清晰的咬字,恰当的语气,语调和语言的色彩、演唱技巧、并和戏曲密切结合起来,将语言情感表现,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
如豫剧《穆桂英下山》游山唱段:“风和日暖艳阳天”之慢板、招亲“劝小将”之二八板,或轻松欢快,或缠绵多情。
表演则是
穆桂英与杨宗保争雁的对枪比武,以及穆桂英擒杨宗保上山后的枪花、鹞子翻身等武功,既是穆桂英作为山大王的的本色展示,也是对演员刀马旦硬实力的考验。
辕门斩子一折,70多岁高龄的刘忠河出场,炸堂儿的碰头彩。
杨六郎大帐坐定,绑子辕门待斩。
一进帐,佘太君上场,为孙子求情。
杨六郎坚持依军法办事,最后“咕嗵”一声,跪在了母亲面前,“念骨肉我赦了儿宗保,旁人犯法我可怎样对待?”命人剑悬帐a外,“为国家正军纪我难徇私情”,“老母亲再讲情儿自刎残生”。
有公义,有亲情。
刘忠河唱功犹似当年,声音饱满,唱腔豪迈,声情并茂,气势如虹。
尤其是那个直挺挺的硬跪,满堂彩。
王凤银扮演的佘太君,把一位久经风霜的老人家对子的疼惜、对孙的怜爱,刻画的入木三分,很感人。
吐字清楚,尖团字分明,唱腔工整且有情,不撒不漏。
三进帐,儿媳妇来了!“白虎帐跪下了穆桂英”。
军法是既定的,王命是强势的,事件是具体的,人情是柔软的。
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通过演员艺术化的表演,观众在法、理、情的剧情冲突和矛盾化解中享受欣赏艺术带来的满足感。
三、吐字咬字的技巧
(一)在戏曲中,对于“字正”有着特殊的要求,而其中的“字”便是豫剧中的“唱词”,倘若在进行豫剧表演时其字音发的不正确,那么字义也就变得不清晰了,这样观众在欣赏时反而会弄得一头雾水,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
演唱者为了使自己的发音达到咬字清晰、传送远,演唱者常常会运用“喷口”等方法,以用来对“字”在腔调中得到加强,其辅音清晰的独特。
(二)在进行豫剧表演时,为了满足剧情变化的真实性,演唱者常常会采用调动分节的艺术,把发音的各个环节进行充分调动的同时再进行出音、形声和收声的演唱方式,这样便又出现了快吐慢吐的演唱技巧。
在进行快吐发音时,一些有声母和单韵母的字在出声时要有着爆破般的力度,而且其声母更要做到五音分明的程度,韵母的四声则要准确明了,以便在吐字时可以做到瞬间爆发全音,干脆利落。
(三)所谓的慢吐发音是指包含了介母和韵母的字,在进行演唱时通常会按照出声和归韵的次序爆发出来。
而在这个慢吐上面,常香玉给予了严格的重视,她在力求声母与韵母在进行过度时达成浑然一体的高度同时,她还做到了其收音及归韵时的自然流畅,从而使观众在欣赏常派唱腔时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韵味。
四、行腔的技巧与规律
(一)以舞台独唱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常派唱腔在结合了唱腔中的独特性元素后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及思想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其中能够完美表达人物感情的重要方式则被称为板式变化,这也是行腔时的一个特殊手段。
声腔的调试色彩及旋律在不同的腔调的中都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在对不同的作品以及不同的剧情人物进行刻画时有着深刻的表明,其中常派在这个基础上恰好满足了适宜情节发展。
(二)同一种声调或是基本腔调在进行不同板式的调配时,它的主旋律虽然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不过它在发声时的速度、节奏等方面却会发生异
变,与此同时演唱时的情绪也就发生了变化。
在豫剧常派中,它的唱腔板式一般分为慢、中、快、散等四类,而且它的每一类都会依照其声速分为若干类。
(三)在豫剧中,慢板是唱腔中重要的板式之一,同时它也是最为细腻深刻,最能充分诠释作品中人物情感的板式;慢板在表演时的速度变化可以随着剧情的进展而变化,可以对忧伤和喜悦刻画的淋漓尽致,它的速度可以忽慢忽快、轻重交叉,在对那些欲言又止的情节进行刻画时,此技巧可以做的惟妙惟肖。
在慢板进行变化腔时经常会采用“三句腔”的方式,此腔是豫剧中西调特有的演唱方法,而且其曲调旋律较为深沉,很适合表现那种欢喜或是安静的场面。
戏剧表演中的技巧与情感,往往成为人物性格的闪光点,戏曲表演的技巧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情感体验是演唱者自我修养的重要课程。
演唱者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生活、艺术修养,多方面培养对戏曲作品的理解和表现能力,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演唱情感表现逐渐达到表演艺术的高峰。
戏剧演员要准确地运用好技巧与情感,使剧情更加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只有把握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特定环境,借助表演技巧,才能呈现出人物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朱晓燕.浅谈戏曲艺术的和谐美[J].戏剧文学,2010(05)
[2]张文河.浅谈戏曲表演的真实与夸张[J].大舞台,2010(03)
[3]陈小香.常香玉演唱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4]唐冬梅.浅谈戏曲表演艺术[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