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目标定位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登高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
民
世
间
上
疾
疮
苦
痍
,
,
笔
诗
底
中
波
圣
澜
哲
2
.
3
•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 ,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 直漂泊,直到58岁去世。
•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写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 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
作 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
背 下这首诗。
景 •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
的途中。
4
• 登高
杜甫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国学
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和 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 上联:落木无边,
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
望远不解心中愁。
9
作业
•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试 着吟诵并体会诗歌的感情。
• 2、结合意象,选择《登高》中 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 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80字。
•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注意“ 常做客”中的“常”的书写。
10
5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 “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 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 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
.
6
• 泥融飞燕子, • 沙暖睡鸳鸯。(杜甫)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导入: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
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
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
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
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生:……(生沉默)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
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
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
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
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五、作业
• 学完《登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 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人的形象,可加入合理的联想。
三、知人论世,体会“沉郁”之感
• 1、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指情感深沉浓郁,忧愤, 基调的悲慨;“顿挫”指音调的跌宕起伏。 • 2、品味登高所抒之情:沉郁 • 读思考: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你 能品出几层含义?
3小结“悲”之因,体会诗之“沉郁”,诗人 之伟大
• • • 悲 • •
自己
漂泊 年老 多病 失意
国运艰难
国家
四、缘景明情,分析“情景交融”之法
• 方法指导:按照“意象”-----“意境”-----“情感”的思路鉴赏首联和颔 联。 •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联,在脑海中想象诗人登高所见之景 • (1)找出首联中的意象,明确意象特点 • (2)概括意境(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然后用词概括) • (3)体会情感
颈联八意
• 万里:极言离家之远 • 秋:秋景之凄凉 • 作客:客居他乡 • 常作客:极言漂泊之久 • 百年:年老 • 多病:疾病缠身 • 独:孤独 • 登台:思乡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又有几层深意?
• 艰难:国运艰难,人生艰难 • 繁霜鬓:年老 • 潦倒:失意多病,志不得伸 • 停酒杯:想借酒浇愁因病而不得
• 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盘旋的鸟 • 意境:萧瑟,凄清 • 情感:凄凉
颔联
• (1)意象:落木、长江 • (2)意境:a、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 b、赏析“无边”“萧萧”“不尽”“滚滚”的表达效果 • c、概括意境:壮阔 • (3)情感:开阔 • 2、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 3、总结全诗的情感基调:悲壮 • 4、再读,读出悲壮之感
《登高》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老病孤愁、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以及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一千两百多年前,那是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长江边大风凛冽、草木凋零、江水翻腾,孤猿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不整,蓬头垢面,年老体衰,疾病缠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而且此时,国家也正处于战乱之中,眼前悲凉的秋景,触发了他无比悲痛的愁绪,他不禁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旷世之作——《登高》。
这个老人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赏析杜甫的《登高》,感受诗人的悲和痛。
二、整体感知,感悟本诗情感基调(一)检验预习效果1.明确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分层: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二)理解本诗情感基调1.多媒体播放诗与画《登高》,学生欣赏,体味诗歌情感2.引导学生感悟本诗悲的情感基调:诗歌中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有哪些词?(悲、哀、独、恨)哪一个字最能概括最能代表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悲”)三、逐联赏析诗歌,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在学生体会到了本诗悲的情感基调后,引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又如何写悲呢?下面我们就结合诗句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首联一共描写了哪几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2.诗人用了哪些词来形容这六种景物?(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这些景物各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境,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自主分析这些景物。
)明确:急——风大而急,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寒冷高——秋天的典型特征,天高显出诗人的渺小孤单啸哀——啸声凄厉,内心悲凉清——凄清的小岛,给人孤寂之感白——冷色调,渲染一种悲凉之气回——盘旋,诗人无家可归,漂泊无依4.首联通过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景物展现了怎样的秋景?(悲凉凄清)透过这种秋景,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情是?(悲伤凄凉)(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是?(落木:无边长江:不尽)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2、掌握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意象,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登高》。
(翻开教材39 页)二、明确教学目标(PPT 展示)1、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2、掌握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三、熟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诗歌也需要反复诵读,体会它的情感,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诵读这首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情感)2、个别诵读(1)请一同学先读课文,其他同学品味情感。
(思考:这位同学有没有读错的地方,情感怎样?)(评价:节奏把握很好)(2)再找一同学读。
(进一步体会)(评价:越来越有味道)3、全班读,读出情绪。
(生齐读)问:读完这首诗歌,这首诗歌给你的总体感受怎样?(PPT 展示)如:悲伤、凄楚、孤独、痛苦(板书:悲)4、听录音,再次深入文本,进入诗歌,把握“悲”情。
四、走进诗歌,鉴赏诗文1、诗人为何而悲?明确:常年漂泊,疾病缠身........2、分析意象(1)问:中国古代的诗歌大多是由景到情,这首诗写了哪几种意象?每个意象有什么特点?(PPT 展示)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急高哀清白飞回萧萧滚滚(2)古人写诗都讲究炼字,下面咱们就从炼字的角度来分析前两联,你认为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儿?也就是说这个字写了什么样的景,传了怎样的情?教师示例分析: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学生分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一个意象进行分析,可小组讨论。
(找同学回答)重点赏析“猿啸哀”“鸟飞回”“落木”“长江” 整理学生答案,如:猿啸哀:猿的叫声比较悲,让听见的人感到悲伤,正是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学习目标
• 1、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内容。 • 2、合作探究,梳理诗歌层次。 • 3、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诵读指导
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首联
写景
颔联
颈联
抒情
尾联
景中情
情
景
交
融
情中景
之感,突显空阔、光秃的感觉,更突出秋的衰
败、凋零之感。 • 落叶,树叶,使用频繁,失去了语言的张力和诗
歌要求的审美特征。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全家人一 起去登高山、登高塔,祈求免除灾害,求长 寿。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意象、意境
意
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 想感情与 客观物象 融合形成 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 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 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 艺术境界
所见 所闻 ——环境氛围
风 急 落木
萧萧下
天 猿啸 渚 沙 鸟
高 长江
哀 清 白
飞回
滚滚来
苍凉 凄清 孤寂
落木
• 木,树也。木叶即树叶 • “木叶”文人喜好的传统意象。楚辞已有使用。 • “木”既有树叶的含义,又无树叶的繁密,浓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拨:【急风】,秋天的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而孤单。
【哀猿】,哀猿声声,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这是诗人触景生情。
【回鸟】,想象下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与毛泽东笔下的鸟和诗人王维笔下的鸟比较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一、导语设计(从现实出发,激发兴趣)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一些唐诗宋词,对诗歌有一定的感触和把握,但是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诗歌意象分析的方法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对于杜甫的诗歌,需要有更深层次的积淀,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更是很难把握。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加强朗读训练,采用四读法:音读、意读、情读、 美读,并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把握诗人的悲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使学生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带着感情,自由朗读,大胆展示,小组之间相互对抗,选出最能把握感情的一组同学。
四、探究诗歌中的景
(一)诗歌的前两联是写景,诗歌中的写景,与情有关系吗?难道就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吗?与情有关系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诗歌中的景物已经含了作者的感情,在景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来。
(二)自主合作探究:你觉得作者选取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七)品读诗文,带着感情去品读
诵读时点拨:第三联中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以“我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 的杜甫”为题写一段话。 要求:语言简洁,富有诗意。
六、课堂延伸,总结文章
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赤诚的“杜甫心”。即便贫病漂泊仍心怀天下,即便穷困潦倒仍身忧国运。失意时,依然不忘为国效力,困顿中还想挽狂澜于既倒,始终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杜甫!任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潦倒不忘苍生!透过他的诗句,我们触摸到了一个诗人心灵的震颤,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与高贵,这才是千秋诗圣!
三、大家对杜甫有这么多的理解,大家知道,人们把杜甫称为“诗圣”,梁启超先生曾写过一篇关于杜甫的文章,叫“情圣杜甫”,他认为杜甫是一位情圣,情圣在我们心目中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他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么刚才我们同学已经举出了杜甫诗歌中的很多诗句来领略他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还要通过今天这首诗,进一步走进杜甫,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四)明确:“悲” 、 “作客” 、“百年” 、 “病”、“独”等
提示: 杜甫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长久的漂泊他乡的。他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却是独自一人,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我们首先看一下第三联,也就是颈联,课文的后面有一个研讨与练习,就是诗歌在探讨的时候,要品出很多的感情意味来,诗歌总是以非常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出无穷的含义,所以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通过简练的语言来品出很多的味道来,下面我们就品一品他写感情的颈联。罗大经说:他读出来八层意思,你们的年龄可能还小,以你们十几岁的年龄读这样的诗,你能读出几层意思?
小而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杜甫可以用一个“仁”字来概括,他的心中装着人民,除了自己,还有他人,就是仁,还有国家,还有百姓,就是仁。
尾联更让我们看到了杜甫胸怀的博大,博爱之心,千年让我们敬之仰之。
(六)联系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其去世前三年)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在此期间,诗人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初步感受,带着情感去读。
带着初步感受的情感去体会悲的氛围。
(二)提供氛围去读,进一步感受诗中的悲。
放古典音乐《平沙落雁》,让学生自主起来品读诗歌。
(三)我们同学在初步地感受的基础上,已经把诗歌的味读出来了,要把诗歌的味读足,我们还需要来品一品诗歌的感情,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来品一品这首诗歌作者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点拨: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明确: 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那鹰与鸟就是他们的化身了。
②.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的心情又如何,同学试着体会?
明确:a.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探讨: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
不是的,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教师给予肯定评价
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文本,知晓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旧知回忆来激发新知,从而使学生系统而完整的感知作者和当时的时局
初步探寻作者思绪
培养学生的朗诵诗歌的能力,通过先读,去感知作者的情感
培养学生主动体悟文本的兴趣与能力
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层层深入剖析文本,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通过想象、讨论和感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主动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在知晓中感知,在评论中领悟
让学生学会感同身受,明白律诗一般的鉴赏方法。
训练了朗诵和加深了感悟,
进一步在朗读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拓展学生的视野,举一反三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从杜甫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养料
我们知道,当我们看一幅画,欣赏一首诗歌,或我们看一个人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最初的一个感受,而作为一个诗人,他是有感情的,在他的诗歌当中,他一定要表达一种情感,你刚才听的是一个录音的朗读,那么接下来我想了解一下,大家听完这首诗之后,你认为这首诗歌的基本调子是什么样的?能够反映出杜甫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四、赏析文本中的情(读思结合,品味诗歌)
人们称杜甫的这首诗是“古今七律第一”,就是给它排在一个老大的位置上,那么也就是说它一定有自己的特色的,律师在写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它在八句之中,基本上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个大家能不能看到?前边先写景,后边写情,现在不是要探究它的感情吗?那么我们就从它的感情入手,看一下,作者在这首诗中到底要写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感情。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语优思。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悲,并感受人物的崇高。
教学方法
1.吟诵法2.自主探究法 、意象分析法 3.知人论世法、提问点拨法
教材分析
选自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课文,《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 “古今七律第一”。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登高》教学设计
课题
人教版必修三《登高》
课时
1课时
类型
诗歌品读
作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生找出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尝试去体会这些字词的深层含义
教师带领学生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师总结:1、
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2、寓情于景手法的运用。
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带领学生来感知意象,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当堂达标,使学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再次感悟理解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再读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从内容与感情上分析《登高》与《望岳》两首诗歌的异同。
八、板书
学生从身边的日常情况出发,进入诗歌的境界之中
学生回忆学过的诗《望岳》、《春望》,通过畅所欲言,引出对作者的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圣杜甫”,合理的引入杜甫的思想感情中
调动学生第一遍观察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朗读诗歌,发表见解
学生读,学生评价,多媒体播放录音 ,并让学生感知为何用此种感情来演绎
学生自读,各抒己见
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深化文本,从文本中读出更多的思想和情感
在读中,品味作品更深层次的感情
教师结合提到的诵读古代诗歌句式节奏的知识进行点拨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