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的发展变化十
滁州未来发展潜力如何

滁州未来发展潜力如何
一、地理优势
滁州位于安徽省中部,处于长江经济带和京沪经济走廊的交汇点,地理位置优越。
滁州沿江而建,交通便利,水路、陆路贯通,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二、人才优势
滁州地处人口密集的长三角地区,周边大城市人才辐射效应明显。
同时,滁州
本地也有不少优秀的教育机构,为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产业优势
滁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产品,农业产业潜
力巨大。
同时,滁州还有发达的工业基础,制造业规模庞大,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四、文化底蕴
滁州自古就是文化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古代文人墨客众多,留下大量珍贵文化遗产。
滁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五、科技创新
滁州近年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了一批科研院所和孵化基地,吸引了大量
创新人才和项目落地。
科技创新为滁州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生态环境
滁州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绿化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
这样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金进入滁州,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
七、政策扶持
政府部门对滁州未来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鼓
励企业创新发展,吸引人才落户。
政策扶持为滁州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综上所述,滁州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地理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文化底蕴、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和政策扶持共同构成了滁州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滁州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滁州未来几年发展的新期待

滁州未来几年发展的新期待
滁州,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北部,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地区。
随着经济的快
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滁州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未来几年,滁州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期待和期望。
城市建设
在城市建设方面,滁州将继续加大投入,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未来几年,滁
州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交通,建设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经济发展
作为安徽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滁州在未来几年将继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步伐。
滁州将加强产业布局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生态环境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滁州将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未来几年,滁州将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文化旅游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滁州将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本地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未来几年,滁州将深化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社会民生
在社会民生领域,滁州将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
未来几年,滁州将加
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医疗服务和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诸多方面的发展中,滁州未来几年将迎来更多的新机遇和挑战,但相信在各
级政府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滁州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滁州市餐饮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趋势

滁州市餐饮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趋势滁州市餐饮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摘要:餐饮业在滁州市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滁州市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通过分析滁州市餐饮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探讨未来的发展潜力和调整方向。
一、现状分析1. 餐饮市场规模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滁州市餐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类餐饮企业数量增加。
从传统的小吃摊到高档餐厅,餐饮业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2. 餐饮业竞争激烈:由于市场规模扩大,餐饮业竞争日益激烈。
餐饮服务质量、环境、口味等方面成为竞争的关键。
企业需要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创新菜品、改善用餐环境等方式来吸引更多消费者。
3. 美食文化融合:滁州市的餐饮业也在积极推动本地美食文化的融合。
传统的滁州菜开始与其他地方菜系融合,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也提升了滁州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二、趋势分析1. 健康餐饮行业的兴起: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健康的饮食方式。
滁州市的餐饮企业需要将健康餐饮理念融入到菜品研发和服务中,推出更多健康餐饮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 线上点餐的普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线上点餐成为了餐饮行业的新趋势。
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网站方便快捷地选购餐品。
餐饮企业需要加强线上平台的建设,提升线上服务能力。
3. 外卖市场的扩大:外卖市场在滁州市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消费者通过手机APP可以随时随地订餐,各类餐饮企业也纷纷加入外卖市场。
餐饮企业需要做好外卖服务的规范管理,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性。
4. 融合创新的发展:餐饮业需要通过创新来应对市场竞争。
例如,可以引入新的餐饮概念店,提供更有个性的用餐体验;还可以与其他行业合作,创造更多利润增长点。
三、未来发展建议1. 加强人才培养:餐饮业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餐饮管理和厨师人才,提高整体的服务水平和品质。
2. 优化市场监管: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餐饮市场的监管,加大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检查力度,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滁州三十年的故事

滁州三十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江南小城滁州,这个被誉为文化名城的地方流淌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三十年的时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和成长,也见证了每一个居民的欢笑和泪水。
一、改革开放时代的滁州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滁州,这个曾经的农业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
各种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面貌逐渐焕然一新。
二、十年磨一剑滁州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重要据点。
于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滁州开始着手打造文化旅游产业。
十年的努力,让滁州成为了一个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
三、环保建设不断推进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也愈加凸显。
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滁州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环保举措。
从治理水污染到推广垃圾分类,从推进新能源车辆普及到改造长江沿岸污染企业,滁州的环保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四、人才强市,发展指日可待滁州的发展壮大,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支撑。
于是,滁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人才强市”战略,旨在聚集更多高素质人才资源。
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等措施,滁州逐步走上了人才强市之路。
五、脱贫攻坚,让生活更美好滁州的乡村地区多年来一直是贫困地区,为了扭转局面,滁州采取了一系列脱贫攻坚措施。
通过资金扶持、产业扶贫等方式,让贫困户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如今,滁州的乡村地区已经改头换面,走上了更加富裕和美好的发展道路。
三十年的故事,是滁州发展壮大的历程,更是每一个居民奋斗的足迹。
在未来的日子里,滁州将继续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滁州未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滁州未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引言滁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未来的发展规划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滁州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本文将探讨滁州未来的发展规划,为探索这座城市的未来之路提供思路和建议。
城市规划与产业升级在滁州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城市规划和产业升级是至关重要的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滁州将逐步向高端产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此外,城市规划也应着力推动城市环境的改善,提高人居品质,构建宜居城市,吸引更多人口和资本的流入。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未来,滁州还需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智能化、网络化和绿色化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能源等新型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在滁州未来的发展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滁州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滁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同样重要。
未来,滁州应该注重传承和保护本地文化遗产,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
同时,也要积极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社会治理与城市管理在滁州未来发展规划中,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也是一项重要议题。
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推动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提升为民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加安全、幸福的生活。
结语滁州未来的发展规划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科学合理规划,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优化社会治理,滁州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滁州的明天而奋斗!。
滁州未来的发展规划方向

滁州未来的发展规划方向一. 从历史出发,走向未来滁州,位于安徽省中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个有着漫长历史的古城,滁州本身就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城区的保护与开发是滁州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可以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和利用,打造具有文化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推动滁州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 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多元化目前,滁州的经济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如纺织、机械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亟需调整。
未来,滁州应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同时,也需要加大对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地级市,滁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未来,滁州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包括道路建设、公共交通、水利设施等方面,都需要持续改善和完善,以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
四.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滁州的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
未来,滁州应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绿色能源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五. 促进教育和科技创新,培育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未来,滁州应加大对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同时,也要拓展科技创新渠道,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结语滁州的未来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打造一个宜业、宜居的城市。
只有不断完善城市规划,促进产业升级,保护生态环境,培育人才和鼓励科技创新,滁州才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十年来滁州的变化

三十年来滁州的变化
前几天,我去了滁州玩,深切地体会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滁州的巨大变化。
听外婆说,三十年前外公在滁县水泥厂(现在改名叫皖东水泥厂)上班时,她去探亲,从火车站一下来就吓了一大跳:满街上都是小猪噜噜在街上乱跑,哪儿像现在这样漂亮的柏油马路上一个个行人、一辆辆汽车在交警的指挥下井然有序地通行着。
三十年前如果你家有一辆自行车,那么在全滁州市都是非常稀奇的。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三十年后的今天,在这儿家里有一辆汽车都算不上什么。
现在大家家里地上铺的不是地砖就是地板,可是三十年前滁州别说马路上是坑洼不平,就连家里的地面也都是烂泥。
外公还告诉我了一件好玩的事情,以前外婆带舅舅去外公单位,由于水泥厂的地上满是烂泥,所以舅舅勾着外公的脖子怎么也不肯下地,怕弄脏了鞋子。
可是现在情况有太大不同了,要不是听老人们的回忆,我们根本就想象不出当时的情景。
漫步在滁州,宽敞整洁的马路、商厦林立的市中心、拥有众多大型现代化工业的开发区、成片新建的居民区、穿着亮丽的人们、欢腾的节日气氛,几乎感觉不出它与苏州的区别,似乎就在家门口散步。
在吃的方面,三十年来也有很大的进展。
以前在滁州,人们平时都只吃粗粮,菜也只吃素的,只有逢年过节,人们才舍得吃
一点点猪肉,鱼腥虾蟹根本就没钱买。
而如今,大鱼大肉吃多了,人们反而花大价钱去购买各种健康食品,如绿色无公害的蔬菜和五谷杂粮等。
三十年来,滁州发生的巨变折射出中国发展的迅速,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打不败的脊梁,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滁州未来发展趋势

滁州未来发展趋势
滁州是安徽省的一个重要的地级市,也是全国经济转型发展试验区之一。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滁州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多元化、低碳化和智能化。
首先,滁州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多元化。
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滁州将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多种产业的发展。
其中,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将成为滁州未来发展的重点。
滁州将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研发环境和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其次,滁州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低碳化。
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滁州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大对节能减排的力度。
滁州将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滁州还将加强环保意识的普及,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再次,滁州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
滁州将加大对智能产业的培育和支持,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转型升级。
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滁州将加强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滁州将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总之,滁州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多元化、低碳化和智能化。
政府将加大对各个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滁州经济的发展。
同时,
滁州还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滁州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的发展变化十改革开放30年来滁州人民坚持敢为人先的精神怀着强烈的发展理念追寻奋力崛起之走过了奋进三十载、辉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温故而知新鉴往而知来。
回顾30年来滁州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找出一条符合滁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谐发展新。
(一)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滁州人民团结一致,锐意进取,不断探索符合市情的发展道,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人民按照党中央三步走战略, 通过不懈努力,己提前完成了前两步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三大战略”,瞄准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努力追赶跨越,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总量显著增加。
2007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443.93亿,比1978年增长18倍(按可比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0.7%全市生产总值己由1978年的全省第12位跃升到第7位;人均GD达到10814是1978年的12.9倍;全市财政总收入为45.49亿,是1978年的57倍,年均增长15%。
随着财力的大幅增长,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全市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0.83亿增加到2007年的59.8亿,累计支出319.6亿,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增加。
全市经济发展迅速提前实现“翻两番”。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全市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59.4:22.4:18.2调整到2007年的25.9:40.2:33.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3.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17.8、15.7个百分点,改变了过去以农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提升了二、三产业实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22亿增加至2007年的156.12亿,增长79.92倍,年均增长l6.4%,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由1978年的18.1%提高到2007年的35.2%,上升l7.1个百分点。
2007年生产家用电冰箱204.2万台,占全省的23%,彩色电视机72.5万台,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滁州是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也率先尝到体制创新的成果。
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9亿增加到2007年的201.5亿,增长49.6倍,年均增长6.3%。
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其中粮食、肉类、水产品产量均居全省l7 个市前3位油料产量居全省前5位确立了主要农产品产量全省龙头地位。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
我市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华联、苏果、麦当劳、商之都等大型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纷纷落户滁州,红太阳装饰城等一批大市场、专业市场相继建成开业。
伴随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催生旅游、房地产、物流、金融服务和社区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基础投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增强1978年,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仅有2000多万,而且全部是基本建设投资。
30年来,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及社会事业等领域进行了有步骤、分层次、大规模投资和改造。
特别是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一批重点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50亿,2005年达到114亿,2007年达到236.75亿。
2001年以来7年累计完成投资763亿,相当于前22年的1.2倍。
工业投入力度逐步加大。
工业投资规模实现快速增加改变了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不全、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大为增强并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防洪、排涝、灌溉等能力大为改善。
交通运输己基本形成以公为骨干,铁、水运组成的综合运输络。
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3、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温饱到小康跨越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到发展的成果逐步增多, 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总体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跨越。
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904,比1978年增加21.7倍,年均增长11.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1,比1978年增加34.7倍,年均增长1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8.97亿,是1978年的14.1倍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5增加到5406.8;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29.13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4.4平方米“楼上楼下,电灯”己是普通农户生活。
4、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招商引资成果显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调整,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90年代初期全市才有零星的进出口贸易,年贸易额不足千万美,直到2002年才首次突破一亿美,其后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翻一番,达到2.23亿美,2007年又在2004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4.75亿美。
经济外向度由1992年的0.5%提高到2007年的8.1%, 居全省第6位,出口贸易国家和地区达到132个。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发展内力不断增强。
198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仅为50万美,1996年突破千万美,2006年起连续2年过亿美其中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93亿美,为1988年的386倍,年均增长36.8%。
从2003年起招商引资连续突破20亿、40亿、70亿、100亿和200亿大关2007年达到208亿长三角地区成为引进境内省外资金主体。
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西门子、美国麦当劳、国际纸业等落户滁州,江苏万翔集团、浙江玻璃、湖南长丰汽车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国内外大企业纷纷来滁投资兴业。
5、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30年来,滁州经济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取得较快的发展。
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建立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4个, 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53 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327家技工贸总收入达76.4亿。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快文化事业发展健康有序。
城乡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环境、生态保护受到重视生态建设规划出台并实施。
社会福利、保障事业较快发展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稳步推进,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旺盛、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改革开放30年风雨历程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不同寻常的30年。
回顾我市改革开放坎坷征途一串串脚印还依稀可辨。
我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责任制开始已整整30年除与全国改革同步进行之外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在80年代中后期以天长秦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天长、凤阳为代表的个体民营经济迎头赶上为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在1993年滁州撤地建市后首次编制《滁州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以“加快中心城市——滁城建设”为重点的战略思想。
三是在“九五”时期提出“科教兴滁、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三大战略实现两个转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1993年3月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开发区。
四是在“十五”时期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这一主题大力实施“科教兴滁、城镇化、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思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在“十一五”时期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纵深推进“东向发展、工业强市和城镇化”三大战略有力地推动了近年来滁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革命它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此我们仅选取两个重要领域来回顾我市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
1、农村改革发展基本历程纵观我市农村30年改革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放权搞活解决“生存吃饭”问题。
我市全面实行以农业“大包干”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两权分离”冲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僵化体制模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得到迅猛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值得骄傲的是1978年冬我市小岗村农民冒着巨大风险悄然实行的农业“大包干”责任制正是小岗村的“破冰之举”掀起了中国农村的一次巨大变革。
第二阶段(1985年——l998年)多业并举解决“发展增收”问题。
我市积极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由传统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农民快速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l990年我市建立了由县、区、乡镇三级“六站一公司”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993年至l998年我市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农村劳动力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跨区域流动城乡二结构格局被突破。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多予少取放活解决“农民富裕”问题。
以建立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特征的农业和农村长效发展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民小康发展目标。
1999年来安县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我市终结了种地交“皇粮国税”的历史实行了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试点。
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321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之一。
30年来的农村改革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彻底改变市场经济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首要目标。
2、国企改革发展主要历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主要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战略性调整”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放权让利拉开了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序幕。
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从行政管理体系入手围绕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进行松绑、放权、让利。
“放权让利”作为一种浅层次的经营体制的变革是对企业自主经营权的第一次松绑激发了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1984年我市创立第一个企业集团——中国扬子集团扬子从此走向全国名扬四海。
第二阶段(1987年——1992年)两权分离开始了从经营权向所有权改革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