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学

合集下载

动物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2分共20分)1.微生物:是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1分)一群结构比较简单、繁殖迅速的最微小的生物总称。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2.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多个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单个,肉眼可见的细菌细胞集聚体称为菌落。

(1分)菌落彼此相连形成片叫菌苔(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3.IMVIC试验:是一组区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生化试验(1分),I——吲哚试验,M—M.R(甲基红)试验,VI—二乙酰试验,C—枸橼酸盐试验(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4.免疫活性细胞:在免疫细胞中,受抗原刺激后,能特异地识别抗原决定基(1分),并能分化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5. 巴氏消毒法: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体食品及物品内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1分),而又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消毒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是由巴斯德创立的,故称为巴氏消毒法。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6.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1分),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基的特异性抗体。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7.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这个生态系是由微生物和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8.灭活疫苗:又称死苗。

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后,病原微生物仍保持其抗原成分的免疫原性。

(1分)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并用其制成的疫苗,称灭活苗。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9.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1分)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10.外毒素与内毒素:前者由某些病原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环境中的一类毒性代谢产物。

动物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动物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的是:A. 动物的遗传特性B. 动物的疾病治疗C. 微生物与动物的相互作用D. 动物的生理结构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微生物的特点?A. 体积小B. 繁殖快C. 需要复杂的营养D. 适应性强答案:C3. 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的作用不包括:A. 参与消化B. 增强免疫C. 产生毒素D. 维持体温答案:D4. 动物微生物学中,下列哪种微生物是有益的?A. 沙门氏菌B. 大肠杆菌C. 乳酸菌D. 金黄色葡萄球菌答案:C5. 动物微生物学研究的微生物类型不包括:A. 细菌B. 病毒C. 真菌D. 植物答案:D6. 动物微生物学中,下列哪种微生物是致病的?A. 酵母菌B. 枯草杆菌C. 李斯特菌D. 放线菌答案:C7. 动物微生物学中,下列哪种微生物是严格厌氧的?A. 大肠杆菌B. 乳酸菌C. 链球菌D. 酵母菌答案:B8. 动物微生物学中,下列哪种微生物是兼性厌氧的?A. 假单胞菌B. 酵母菌C. 乳酸菌D. 葡萄球菌答案:B9. 动物微生物学中,下列哪种微生物是需氧的?B. 假单胞菌C. 乳酸菌D. 酵母菌答案:B10. 动物微生物学中,下列哪种微生物是嗜热的?A. 嗜冷菌B. 嗜热菌C. 嗜酸菌D. 嗜碱菌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动物微生物学研究的微生物包括:A. 细菌B. 病毒C. 真菌D. 寄生虫答案:ABC2. 动物微生物学中,下列哪些微生物是致病的?A. 沙门氏菌B. 李斯特菌C. 酵母菌D. 金黄色葡萄球菌答案:ABD3. 动物微生物学中,下列哪些微生物是有益的?A. 乳酸菌B. 枯草杆菌D. 假单胞菌答案:ABC4. 动物微生物学中,下列哪些微生物是严格厌氧的?A. 乳酸菌B. 假单胞菌C. 酵母菌D. 枯草杆菌答案:AD5. 动物微生物学中,下列哪些微生物是兼性厌氧的?A. 酵母菌B. 假单胞菌C. 乳酸菌D. 枯草杆菌答案:AB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动物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动物微生物学

动物微生物学

动物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1分)一群结构比较简单,2.菌落与菌苔:2.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多个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单个,菌落与菌苔肉眼可见的细菌细胞集聚体称为菌落.(1分)菌落彼此相连形成片叫菌苔(1分)。

3.IMVIC试验:是一组区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生化试验(1分),I——吲哚试验,M—M.R(甲基红)试验,VI—二乙酰试验,C—枸橼酸盐试验(1分).4.巴氏消毒法::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体食品及物品内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1分),而又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消毒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由巴斯德创立的,5.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这个生态系是由微生物和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6..外毒素与内毒素:前者由某些病原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环境中的一类毒性代谢产物.(1)后者是一类由革兰氏阴性菌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在细菌生活状态下不释放或不分泌到外界环境中去,只有菌体细胞自溶,死亡崩解,或人工方法(超声波处理,反复冻融,研磨等)破坏其细胞的完整性时,才释放出来的毒素..2.干扰素:脊椎动物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能够抑制病毒增殖的蛋白质物质。

5.类毒素:外毒素经灭活后失去毒性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物质称为类毒素。

6病毒:形态微小,只含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微生物。

7芽孢;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的内孢子。

8培养基:人工配置的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基质。

9毒力:细菌不同菌株的致病能力。

10单细胞蛋白:由单细胞微生物生长繁殖后制成的含蛋白质较高的制品。

11荚膜;某系细菌生活过程中在细胞壁外周产生一层粘液样物质,包围着整个菌体。

动物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动物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微生物:指个体微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结构简单、繁殖迅速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分类:三菌四体一病毒,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主要特点: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2 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 适应强易变异发展史:1 法国巴斯德,弯颈瓶实验,研究发酵过程证实是微生物的作用结果并发明了加热消毒法命名“巴氏消毒法” 2 德国科赫发明固体培养基及细菌染色法第一章一,细菌的形态: 1. 细菌的大小:细菌个体微小,直接用肉眼观察不到,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

测量细菌的大小通常以微米为单位。

多数球菌直径在0.5 ——2 微米;杆菌一般长1——5微米,宽0.5 —— 1 微米;螺旋菌一般长2——20微米、宽0.4 —— 2 微米。

细菌的大小是以生长在适宜温度和培养基的壮领培养物为标准衡量的。

2 基本形态和排列:根据细菌的外形可将细菌分为3 类;球状,杆状和螺旋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连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杆菌: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球杆菌,分支杆菌,棒状杆菌。

螺形菌:弧菌,螺菌。

二、(1)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指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细胞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核糖体和内涵物等。

L 型细菌:某些细菌在遇到黏肽溶解酶或抑制黏肽合成的物质,大多数就会失去其细胞壁而死亡,也有一部分不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仍保持一定的生命力。

质粒:质粒是核体意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的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能在胞浆中自我复制,可维持许多代,细菌分裂时质粒可转移到子代细胞中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

三、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概念:病毒是目前所知体积最微小、结构中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它是在活细胞内增值、遗传和变异的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特点:(1)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一一DNA或RNA而其他微生物则同时具有两种核酸。

(2)病毒依靠核酸复制,而其他微生物则是核酸和其他成分一起参与繁殖过程,并以横二分裂方式增殖。

动物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的科学。

以下是该学科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
1. 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2. 灭菌:指杀死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3.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一种双链环状DNA分子。

4. 毒力:指细菌不同菌株致病力的差异。

5. 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后形成的集落。

6. 抗体:抗原刺激机体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7. 病毒:形态微小,只含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微生物。

8. 芽胞: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的内孢子。

9. 发酵:厌氧微生物的一种产能方式,有机物氧化放出的电子直接交给基质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放出少量能量和产生各种不同的中间产物。

10. 转化:受体菌在环境中直接吸收供体菌的部分DNA,获得供体菌部分
遗传性状的现象。

11. 多价苗:两种或以上不同细菌或病毒混合而成的疫苗。

12.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13.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营养物质的基质。

14. 无菌动物:一生中不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的动物。

15. 基因突变:指微生物DNA碱基发生了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16. 基因重组:指微生物DNA与外来DNA进行组合,获得新性状的过程。

以上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如需更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动物微生物学相关书籍或咨询该领域的专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
1.普通级动物(CV,Conventional Animal):
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

2.清洁动物(CL,Clean Animal):
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

饲养在屏障系统中。

空气要经过滤净化,饲养室要保持正压,进入室内的—切物品要经过消毒灭菌,工作人员进入要洗澡和穿灭菌工作服,动物饮水要经灭菌。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Specific Pathogenfree Animal):
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和对科研干扰大的病原。

饲育在屏障系统中,是通过无菌动物、悉生动物、SPF动物而获得的。

笼具、饲料饮水都要经过特殊处理,并有严格的检疫、消毒、隔离制度。

科研实验主要使用 SPF 动物。

4.无菌动物(GF,Germfree Animal)
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

此种动物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它是经人工剖腹产净化培育出来的。

在隔离器中剖腹产取出其仔体,用无菌母鼠代乳或人工哺乳。

5.悉生动物(GnorobioticAnimal)
动物体内所携带生命体(病毒、细菌、真菌、原虫和寄生虫)是已知的,也叫已知菌动物。

动物微生物学研究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动物微生物学研究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动物微生物学研究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动物体内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动物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动物的生理和健康状况。

本文将探讨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其所扮演的角色。

一、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种类1. 细菌细菌是动物体内最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动物的内脏、肠道、皮肤等部位。

动物体内的细菌主要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两类。

有益菌包括乳酸菌、产生维生素的菌等,它们对动物的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有害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可以引起动物的消化系统疾病和传染病。

2. 真菌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常见的有霉菌和酵母菌。

动物体内的真菌主要存在于皮肤、毛发、粘膜等处。

它们在动物体内起到防止有害微生物生长、帮助消化等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真菌也可能引起动物的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在免疫力较低的动物中。

3. 病毒病毒是一种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的微生物。

它们极小且具有高度专一性,可以感染生物体的细胞并破坏宿主的正常功能。

动物体内的病毒常造成严重的疾病,如人畜共患病、传染性疾病等。

一些常见的动物病毒包括禽流感病毒、狂犬病毒、豪杰病毒等。

二、动物体内微生物的作用1. 消化和营养吸收动物体内的微生物在帮助宿主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肠道内的益生菌可以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蛋白质等难以消化的物质,提供宿主所需的营养成分。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产生维生素B和K,有助于宿主的健康。

2. 免疫调节动物体内的微生物对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

它们可以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并帮助抵御来自外界的病原体感染。

一些研究表明,在婴幼儿阶段暴露于丰富微生物的环境中,能够降低儿童过敏疾病发病率。

3.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动物体内的微生物不仅可以起到有益作用,还可能引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些有害菌和病毒感染宿主后,会引起动物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从而导致炎症、感染和疾病。

因此,动物体内微生物的平衡和稳定非常重要。

兽医(动物)微生物(总结)

兽医(动物)微生物(总结)

动物微生物学(总结)第一章绪论⏹微生物:肉眼看不见,分布广,有一定形态结构,在适宜环境中生长繁殖的细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及种类:⏹微生物之父:Louis Pasteur巴斯德⏹细菌之父:Robert Koch柯赫第二章细菌学总论部分一、1.细菌: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中的一大类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微小、形态和结构简单。

包含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及放线菌等2.细菌大小及其形态结构:✧大小:微米级✧形态:按其外形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3.菌落:单个细菌在适当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生长繁殖出数量巨大的菌体,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的群体。

4.细菌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核体)✧特殊结构: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胞5.细菌细胞壁的结构:✧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阳性菌特有:壁磷壁酸,脂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由外膜(脂多糖,外膜蛋白,磷脂)和内壁层组成。

其中脂多糖为阴性菌特有。

6.细胞壁的化学组成:7.革兰氏染色法原理及其步骤:(1)原理:✧阳性菌: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仍呈紫色。

✧阴性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2)步骤: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95%乙醇)——》复染(番红)8.核体(nuclear body):细菌不具有成形的核,无核膜、核仁,称为核质或拟核。

9.质粒(plasmids):细菌染色体外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

10.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黏液性物质,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医微生物学及实验部分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肉眼看不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个体微小、形态简单、结构略有分化,以二等分裂法繁殖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4、荚膜:一部分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在细胞壁外面产生一种黏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5、鞭毛:大多数弧菌、螺菌,许多杆菌和个别球菌在菌体的表面长出的由蛋白质组成的长约150~200um 线状物,称为鞭毛。

6、菌毛(纤毛):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在菌体表面还着生有一种比鞭毛数量多,长度较短,直径较细的毛发状细丝,称为菌毛或纤毛。

7、芽孢:一部分杆菌和个别球菌,在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可以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称为芽孢。

8、细菌呼吸:凡是由细菌引起,使代谢基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释放能量供细菌生命活动利用的生物化学过程。

9、热原质:许多细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能产生一种多糖物质,将其注入人和动物体内会引起发热反应,这种物质称为热原质。

10、螺旋体:是一类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11、支原体(霉形体):是一类特性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12、立克次体:是另一类特性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13、衣原体:是一类介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14、真菌:是一大类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核微生物。

15、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形成新个体的过程。

16、有性繁殖: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形成新个体的过程。

17、病毒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而且具有感染性的成熟病毒颗粒。

18、包涵体:病毒感染细胞后,常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一种在光学显微镜可见的小体,称为包涵体。

19、干扰现象:一种病毒感染了动物机体(或细胞)后,能抑制他种病毒感染的现象。

20、自身干扰:干扰现象可发生于同一株病毒内缺损病毒对正常病毒的干扰,称为自身干扰。

21、干扰素:细胞受到病毒刺激后而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的糖蛋白。

22、烈性噬菌体:增殖后能使菌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23、温和性噬菌体:有的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复制,也不使菌细胞裂解,而是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中,随细菌的繁殖遗传下去,但可能在细菌某一世代中,才使菌细胞裂解,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

24、亚病毒:比病毒个体更微小,结构和化学组成更简单的感染因子。

25、卫星因子:必须依赖宿主细胞内共同感染的辅助性病毒才能复制的核酸分子。

26、类病毒:只含有感染性核酸而缺乏蛋白质外壳的感染因子。

27、朊病毒:只含有感染性蛋白质外壳而缺乏核酸的感染因子。

28、菌群失调症:由于消化道中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29、无菌动物:指体内外不携带任何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

30、无特定病原动物: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或禽胚胎)。

31、灭菌:杀死物体中所有微生物的过程。

(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芽孢等)32、消毒:杀死物体中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33、无菌法(无菌技术或无菌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防止任何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物体的方法。

34、抑菌作用:阻止或妨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作用。

35、杀菌作用:能使微生物致死的作用。

36、抗菌作用:包括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

37、光感作用:可见光具有微弱的杀菌作用,若将某些带有荧光的染料加入培养基中或涂在外伤表面可增强可见光的杀菌作用的现象。

38、共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互得其利。

39、拮抗:一种微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产生某些对他种微生物呈现毒害作用的物质,抑制或杀死他种微生物的现象。

40、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获取所需的营养赖以为生,并对后者具有损害作用的现象。

41、协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在同一生活环境中互相协助,共同完成或加强某种作用的现象。

42、病原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机体具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

43、致病性(病原性):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在特定寄主体内引起感染过程的性能。

44、毒力:指同一种病原微生物不同分离株的病原性在程度上的差异。

45、侵袭力: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组织或细胞,在其中生长繁殖并能深入扩散的能力。

46、类毒素:外毒素经0.3%~0.5%甲醛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可脱去毒性,但仍具有很强的抗原性,称为类毒素。

47、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48、抗原:凡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9、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抗原。

50、免疫球蛋白(Ig):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血清)、组织液和其他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

51、抗体: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的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的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2、免疫应答: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二、填空1、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的差异可将其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中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2、根据外形分,可将细胞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前者可分为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和葡萄球菌。

3、细菌的测定单位为微米,球菌一般测直径,杆菌和螺旋菌测长和宽。

杆菌分为单杆菌、双杆菌和链杆菌,螺旋菌分为弧菌和螺菌。

4、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核蛋白体、内含物。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5、用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前者染成蓝紫色,后者染成红色,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前者细胞壁厚,化学成分主要是肽聚糖,且革兰氏阳性菌所特有的物质为磷壁酸,后者细胞壁较薄,由外膜和一层很薄的肽聚糖组成,其中肽聚糖为革兰氏阴性菌所特有。

6、胞质膜作为细菌细胞的主要渗透屏障,选择性地调节着细胞浆和外界环境间的分子交换。

7、核蛋白体主要集中在细胞浆中,是一种由核糖核酸(rRNA)与蛋白质组成的小颗粒。

8、荚膜具有保护细菌的功能,它的存在能使细菌的致病性增强。

9、各种细菌的鞭毛数量和排列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种,即一端单鞭毛、两端单鞭毛、丛毛菌、周毛菌。

10、纤毛可分为普通纤毛或性纤毛两类,前者更纤细更短,数量较多,后者一般不超过4条。

11、未形成芽孢之前的菌体称为营养体或繁殖体。

12、芽孢是某些细菌抵抗不良环境条件以保存生命的一种休眠结构。

13、芽孢所特有的物质是吡啶二羧酸,杀灭芽孢的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法(121.3℃,15~20min)、干热灭菌法(160~170℃,1.5~2h)。

14、细菌的营养需要:水分、碳素、氮素、无机盐、生长因子,根据细菌对碳素利用能力的不同将其分为自养菌和异氧菌。

15、根据细菌的酶的存在的部位不同,将其分为胞内酶和胞外酶。

16、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方法有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因转位。

其中主动运输是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

17、按细菌的呼吸类型可将其分为厌氧菌、需氧菌、兼性厌氧菌。

18、细菌的呼吸类型包括厌氧呼吸、需氧呼吸、兼性呼吸。

19、厌氧菌可分为严格厌氧菌(破伤风杆菌)和不严格厌氧菌(乳酸菌),需氧菌又可分为微嗜氧菌和嗜氧菌。

20、细菌的生长繁殖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其中对数期病原菌的致病力最强。

21、细菌生长繁殖有各自的生长温度范围及最适温度,据此将细菌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和嗜热菌。

22、《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将螺旋体分为2个科,共7个属。

其中螺旋体科中有螺旋体属、脊膜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疏螺旋体属和短螺旋体属。

23、从外形上可以将真菌分为三大类:酵母菌、霉菌和担子菌。

24、幼稚酵母菌的细胞壁很薄,老龄变厚,是由葡聚糖、甘露聚糖、几丁质等多糖和蛋白质、脂类以及无机盐类等成分组成。

25、酵母菌一般以无性繁殖为主,在无性繁殖中以出芽生殖多见,少数为横分裂。

26、霉菌的菌丝分为两种,即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按功能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繁殖菌丝。

27、大多数霉菌是通过无性孢子来进行繁殖的,如芽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和孢子囊孢子;有性孢子有4种,即合子、接合孢子、卵孢子和子囊孢子。

28、担子菌是一类最高级的真菌。

29、大多数真菌最适宜的生长的温度范围是20~30℃,而哺乳动物消化道的真菌在37℃时生长最好,适宜生长在潮湿的环境里,大多数真菌适宜生长在酸性环境里,它们在PH3~6之间生长良好,而在PH1.5~10.0之间可以生长。

30、病毒的形态为球形或近似球形,测量单位为nm,最大的病毒是痘病毒,它的直径为300nm,最小的病毒为圆环病毒,直径为17nm。

31、裸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囊膜病毒除核酸和蛋白质外,还含有脂类和糖类等,实验室中常用脂溶剂处理来区别囊膜病毒和裸病毒。

32、病毒完整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33、人工培育病毒的方法有鸡胚培养法、细胞培养法和实验动物培养法。

常用的细胞培养法有静止培养法和旋转培养法。

34、按产生细胞和性质的不同,可将干扰素分为3类,即由白细胞等所产生的α干扰素、由成纤维细胞等所产生的β干扰素、由T细胞与NK细胞所产生的γ干扰素。

35、瘤胃中细菌种类很多,一般按其作用归类,常见的有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发酵淀粉和糖类的细菌、分解蛋白质的细菌、合成蛋白质的细菌、合成维生素的细菌。

36、瘤胃厌氧真菌有5个属,共15个种,都具有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的能力,有的瘤胃真菌还具有降解淀粉和蛋白质的能力。

37、瘤胃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协同、竞争、共生和吞噬。

38、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是宿主动物保持健康和发挥正常生产性能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营养、免疫、拮抗。

39、我国饮用水的卫生标准是: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ml,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L。

40、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

41、利用高温对微生物明显的致死作用有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前者有火焰灭菌法和热空气灭菌法;后者有煮沸灭菌法、流通蒸汽灭菌法、巴氏消毒法和高压蒸汽灭菌法四种。

42、波长为200~300nm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265~266nm波长的紫外线的杀菌能力最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