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唐朝后期的政治矛盾斗争
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安史之乱

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安史之乱历史学考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因此考生们在备考的时候要理清知识点,加强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只有系统化的学习与理解,才能使记忆更加深刻,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史部分的知识点,供2018考研的考生们参考!安史之乱(一)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1.土地关系变化,阶级矛盾上升2.府兵制度瓦解均田农民逃避兵役,府兵兵源枯竭招募兵产生:长从宿卫与长征健儿军事布防格局变化:内重外轻——外重内轻(枝强干弱,尾大不掉局面形成)3.节度使权力膨胀节度使:唐初沿袭北周及隋朝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
唐睿宗景云二年(710),改称节度使,最初设于边州地区,安使乱后,内地亦设此职,辖区范围自十余州或二、三州不等。
4. 统治集团腐败,社会危机加深小结:均田土地关系变化导致府兵制瓦解,而府兵制瓦解又导致节度使权力的膨胀,造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军事格局的形成,再加上朝廷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必然给地方节度使篡夺中央政权造成可乘之机,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二)、安史之乱的爆发性质: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少数胡族将领为争夺李唐最高皇权而发起的叛乱,封建王朝内部地方和中央争劝夺利的一场内战。
(三)、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的影响(1)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人口流亡,中原农耕生产陷入停顿(2)对外民族斗争退出守势763年,吐蕃军队一度攻占长安。
对外民族斗争由主动变被动,由进攻型转为防守型。
白居易《新乐府?西凉枝》:“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被动挨打,领土不断被吞食压缩。
(3)形成地方藩镇割据藩镇:是由节度使极其军队在安使之乱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地方行政军事尸体。
藩镇割据:由节度使发展而来的地方军阀和中央政权相对抗闹独立的一种军人割据。
(4) 造成中央宦官专权宦官参与军事,执掌兵权:出任监军,监督控制将帅;地方设监军院,宦官人员常驻地方;出任神策军护军中尉最高军职,掌典禁军。
唐末政治危机的表现

唐末政治危机的表现
唐末政治危机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末年(约公元880年到907年)出现的政治动荡和内乱。
这一时期,唐朝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并面临着内部动荡和外部威胁。
其中,最主要的政治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乱频发:唐末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内乱和叛乱,包括军阀混战、地方军阀割据、少数民族叛乱等。
这些内乱不仅破坏了统治集团的权威,也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富流失。
2. 朝廷权力分裂:唐朝末年,朝廷权力中心出现分裂,出现了多个争夺朝廷权力的政治集团。
这种权力分裂导致了政治动荡和内乱,使得朝廷难以有效地统治国家。
3. 外部威胁增加:唐末时期,中国面临着来自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威胁,包括黑水军、突厥、契丹等。
这些外部威胁使得唐朝的军事实力受到挑战,也加剧了内部的政治动荡。
总的来说,唐末政治危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在中国历史上,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认为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
这段时期涵盖了唐朝末年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十个割据政权的崛起。
这个时期被人们称为“乱世”,因为各种政治纷争导致国家内外的不稳定。
首先,唐末时期的政治动荡主要源于安史之乱。
这场叛乱爆发于755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藩镇武将联合起来反对唐朝中央政府。
这场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不仅粉碎了唐朝的中央集权,还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崩溃。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政权逐渐衰落,让后来的五代十国政权轻而易举地崛起。
其次,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动荡的另一个因素是诸强割据。
在这个时期,十个割据政权诞生并竞相争夺,形成了政治格局的分裂。
这些割据政权大多是由原唐朝的藩镇武将或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所建立的。
他们利用了当时的权力真空和社会动荡,成功地在地方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这些政权间的斗争使整个国家陷入了动荡和战乱之中。
另外,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动荡还受到外族入侵的影响。
在唐末时期,辽、契丹和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开始频繁入侵中原地区。
唐朝中央政权由于内乱和弱化,难以有效抵御这些外族入侵。
随着战乱的加剧和士兵的不断减少,唐末时期的中央政权渐渐失去了对北方边疆地区的控制,使得十国政权加紧了统治北方的步伐。
此外,文化和经济的转变也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动荡的表现之一。
在唐末时期,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导致了文化的衰落和转变。
以诗词为代表的唐朝文化逐渐式微,代之以徽章的局促和自然主义的风格。
这种文化的变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不稳定性。
同样,经济的破产和物质贫困使得社会分化加剧,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增加,为政治动荡埋下了更多的种子。
综上所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安史之乱、诸强割据、外族入侵和社会经济的转变都为政治乱象埋下了伏笔。
这个时期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给中国带来了历史上少见的不稳定局势,也为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末五代的政治局势

唐末五代的政治局势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
从唐朝末期到五代,中原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乱和政治动荡,各个政权的更替也不断上演着。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时期。
一、唐末政治局势唐末政治局势的动荡不仅是由于内部政治失衡,也与外部的侵扰有关。
唐朝统治时期的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得唐朝在政治局势上呈现出逐渐走向瓦解的趋势。
唐朝晚期,政治失衡和地方割据现象明显,各地回乱不止,吐蕃、契丹等各族逐渐崛起,中央政府日趋衰落。
唐朝统治时期内部政治失衡,首先表现在官僚集团的内部动荡上。
隋唐制度虽然对官制有明确的规范,但是实际政治却受到了官僚集团的影响。
这些集团利用自己的权力获取利益,对统治集团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新旧两派之间形成了激烈的斗争,朝廷的政治局势也开始动荡起来。
二、五代政治局势唐末的政治动荡导致了唐朝的灭亡,五代的政治局势则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展开的。
五代是一个比较短暂的历史时期,但是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五代的政治局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各地割据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各个政权更替也比较频繁。
五代早期,各族势力逐渐崛起,以契丹为代表的民族政权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辽宁、河北等地区先后建立起了国家政权,成为中原地区的一大威胁。
辽国的建立对中原地区的政治局势起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也是五代晚期中原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代时期的政治局势动荡,不仅表现在统治阶层的割据和争斗上,也表现在百姓的苦难上。
五代时期的战乱和政治动荡,导致了百姓的生活水平的下降,造成了人口大量减少。
三、结尾唐末五代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局势十分复杂,不仅表现在官僚集团的内部动荡上,也表现在各个民族政权的兴起和更替上。
这段历史时期虽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但是也是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和探讨的历史时期。
第三讲唐朝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三)、军事布局的改变 723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府兵和白丁
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的府 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 由国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 宅,士兵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兵役制度的改革在军事上起过积极作用,在一 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导致朝廷 和地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 集中大部分府兵,足以压制四方的关中仅剩 下十几万彍骑护卫,其军事训练不足;而不 断和少数族打仗的边疆军队却集中了精兵强 将达五十余万。
早已丧失强大中央武装的唐朝廷只能依靠藩镇之间互 相制约来维持内外局势的平衡,而再无解决藩镇势 力的可能。
2、政治经济后果与文化影响
战争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原富庶繁荣的关中、 中原地区几经浩劫,户口急剧下降,黄河流域从此 失去了全国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
唐中央集权体制大为削弱。朝廷中宦官势力抬头,专 掌禁军,左右政治。地方上安史虽灭,其降将旧部 仍控制河北,其它地区也藩镇纷起,北方割据形势 已无法改变。
德宗削藩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唐王朝险些灭亡,经 过这些事变,对藩镇也是一味姑息。
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三、唐后期的政治困扰
(一)、藩镇割据与反藩镇的斗争、元和中兴 (二)、宦官专权与反宦官集团的斗争 (三)、牛李党争
(一)、藩镇割据与反藩镇的斗争、元和中兴
763年十月,吐蕃攻破长安,代宗出逃陕州(河南三 门峡),十二月,代宗回长安。不久,仆固怀恩和 回纥联军攻唐,765年,仆固怀恩病死,退兵。
另外开元天宝年间,唐廷陆续在沿边设置了九 处节度使和一处经略使。节度使长期统帅招 募来的士兵,军队渐成私人武装,成为一种 隐患。
内重外轻
唐朝后期的政局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式封建统治的基本特征,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式封建统治的基本特征, 君主一方面巩固统治,一方面却易于产生腐败, 君主一方面巩固统治,一方面却易于产生腐败, 自乱中央朝政,这在王朝的中后期是常见现象, 自乱中央朝政,这在王朝的中后期是常见现象, 唐玄宗后期也是如此。 唐玄宗后期也是如此。 经济: 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统治 的经济基础,然而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痼疾,唐末 的经济基础,然而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痼疾, 更加严重,它一方面导致了均田制的破坏, 更加严重,它一方面导致了均田制的破坏,个体农民 无法维持,租庸调制崩溃,政府财政困难, 无法维持,租庸调制崩溃,政府财政困难,阶级矛盾 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激化,农民起义爆发;一方面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 使得割据势力壮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展,使得割据势力壮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①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洛阳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 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洛阳周围几百里内, 县成了废墟。 县成了废墟。 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唐军将领拥兵自重, 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唐军将领拥兵自重,叛军降 将也各霸一方,不服朝廷管辖。 将也各霸一方,不服朝廷管辖。 边防空虚。唐朝调边防军主力到内地平叛,留下老弱残兵。 ③边防空虚。唐朝调边防军主力到内地平叛,留下老弱残兵。 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唐朝边疆地区不时告急。 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唐朝边疆地区不时告急。 北方人口的南移, ④北方人口的南移,他们对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 用。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 . 2.朋党之争 . 四、唐末农民战争 五、唐朝灭亡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 统治力量, 统治力量,加速了唐 朝走向衰落。 朝走向衰落。
2018考研政治敬告考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2018考研政治敬告考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来源:智阅网
敲黑板,敲黑板,注意听了!别的重点虽也不容忽视,有个重点一定要注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一个转变两个必须,即使2018考研政治大纲没说变,你也不能当做没变!铭记于心!此外,建议大家参考《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热点剖析及命题预测》,时刻把握时政动向,学会分析和总结。
2018考研政治史纲各章节重点归纳(02)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盾是:(C )(单选)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盾B、资产阶级与⼯⼈阶级的⽭盾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盾D、封建主义与⼈民⼤众的⽭盾 2.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切社会问题和⾰命问题的最基本问题是:(A )(单选)A、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B、中国近代社会近代化的历史过程C、中国近代民族民主⾰命的性质D、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3.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B )(单选)A、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B、争取民族独⽴和民族解放C、*封建主义的统治D、建⽴资本主义制度 4.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先产⽣的新阶级是:(C)(单选)A、农民阶级B、地主阶级C、⼯⼈阶级D、资产阶级 5.与其他国家的⼯⼈阶级相⽐,中国⼯⼈阶级⾃⾝的特点和优点是(BCD)(多选) A、不占有任何⽣产资料 B、⾝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命性 C、与⼴⼤农民有天然联系 D、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反对外国侵略的⽃争第⼀章 3.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鸦⽚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把独⽴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把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
⼀⽅⾯,鸦⽚战争以后,西⽅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步⼀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另⼀⽅⾯,西⽅列强侵略中国的⽬的,是要把它变成⾃⼰的殖民地。
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直是⼀个统⼀的⼤国,特别是中国⼈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盾⽆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个国家⽆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划分中国。
这样,它们才没有能够如英国在印度那样,对中国实⾏直接的殖民统治,⽽是通过其代理⼈对中国实⾏间接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唐朝后期的政治矛盾斗争历史学考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因此考生们在备考的时候要理清知识点,加强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只有系统化的学习与理解,才能使记忆更加深刻,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史部分的知识点,供2018考研的考生们参考!
唐朝后期的政治矛盾斗争
(一)藩镇割据与唐中央反割据的斗争
1. 割据型藩镇的特点
割据型藩镇主要有:魏博、卢龙、成德(河朔三镇)、淄青镇、淮西镇等等。
特点:(1)政治上节度使不由中央派遣而多由本镇自己拥立。
(拥立方式:父死子继,只终弟及;偏裨将校杀主自立)
(2)军事上,各自蓄养甲兵,拥有强大军事武装。
(3)财政上,截留本镇赋税拒不上交只能够上交中央。
(4)司法上,不遵朝廷法度自专刑法大权。
相关材料:节度使“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
”(《资治通鉴》卷225)
割据形式:搞独立王国,用兵自重,摆脱中央控制。
2. 藩镇割据的制约性
制约性:各不同类型藩镇之间相互牵制,彼此抗衡,形成错综复杂的制约关系。
宋代学者尹源论唐代藩镇:“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宋史?尹源传》)
3. 藩镇割据的阶段性
第一阶段(763—874)中央反藩镇割据斗争占有总体优势,政治、军事均处于主动地位。
第二阶段(884—907)藩镇势力占绝对优势,唐中央朝廷沦为藩镇掌控的傀儡政权。
小结:唐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冲突,是构成唐后期社会政治矛盾的一个最主要方面。
矛盾的最后解决,是以唐朝灭亡,藩镇取而代之建立后梁政权而告结束。
(二)宦官专权及朝官反宦官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