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资料介绍简短

合集下载

端午节的资料和风俗简介

端午节的资料和风俗简介

端午节的资料和风俗简介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呀,那可是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呢。

传说它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哦。

屈原是个超级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面临着各种危机,屈原呢,一心想让楚国变好,可是却遭到了那些奸臣的排挤和陷害,最后他实在太失望啦,就跳进了汨罗江。

百姓们可舍不得他呀,就纷纷划船去打捞他的遗体,还往江里扔粽子,怕江里的鱼儿吃掉他的身体。

就这样,慢慢就有了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啦。

不过呢,还有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古代百越族对龙图腾的崇拜呢。

二、端午节的风俗1. 吃粽子粽子的种类可多啦。

有甜粽子,像豆沙粽,那豆沙甜甜的,糯米又软软糯糯的,咬一口超满足。

还有咸粽子,像肉粽,里面的肉肥瘦相间,和糯米混在一起,那香味简直绝了。

而且包粽子也是个技术活呢,要把粽叶折成一个小漏斗,再把米和馅料放进去,最后用粽叶包好系上绳子。

2. 赛龙舟这可就热闹啦。

好多地方都会在端午节的时候举办赛龙舟比赛。

一条条龙舟就像一条条长龙在水面上飞驰。

船上的人都齐心协力地划桨,船头还有人击鼓指挥呢。

岸边上全是围观的群众,大家都在呐喊助威,那场面可壮观了。

3. 挂菖蒲和艾叶在端午节的时候,很多人家的门口都会挂上菖蒲和艾叶。

这可不只是为了好看哦,菖蒲和艾叶都有特殊的香味,可以驱虫辟邪呢。

而且菖蒲的样子长长的,艾叶也是绿油油的,挂在门口就有一种节日的氛围。

4. 喝雄黄酒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特色呢。

大人们会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子的额头上,说是可以驱邪避灾。

不过雄黄酒可不能多喝哦,因为它有一定的毒性。

5. 佩香囊香囊可精致啦,通常是用彩色的丝线绣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里面装上香料。

挂在身上,既能闻到香香的味道,又有辟邪驱瘟的寓意呢。

三、端午节的意义端午节可不只是有好玩的习俗和好吃的东西哦,它还有很深刻的意义呢。

它体现了咱们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习俗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让我们时刻记得自己的根。

而且从纪念屈原这件事上,也能看出咱们中国人对爱国精神的推崇,屈原那么爱国,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端午节传统文化资料

端午节传统文化资料

端午节传统文化资料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关于端午节传统文化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源起与历史: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阳节”,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的故事。

相传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自刎以抗议暴政的日子就是端午节。

二、节日习俗:1. 龙舟竞渡:端午节最精彩的活动之一就是龙舟竞渡,这是模拟古代人民搜救屈原遗体的传统活动。

参与竞渡的队伍会划动双桨,使船只奔驰于江河湖海之上,展示出激烈的竞争和巧妙的合作精神。

2. 吃粽子: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是大家一起品尝粽子。

粽子是用粳米、糯米或其他谷物加上糖果、豆沙、咸肉、蛋黄等包裹在竹叶或者菰叶中蒸煮而成的传统食物,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3. 悬挂艾草和菖蒲:端午节期间,人们常常会在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或者佩戴艾草和菖蒲作为饰品。

这是为了驱邪避祸、祈求平安和吉祥。

4. 穿线穿针: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将五彩的线穿在手腕上,或者将五彩线穿在端午节前在门口的篱笆上。

这样相信可以避邪和驱散灾祸。

5. 赛百步:古代士兵为了摆脱瘟疫,会在端午节前夕赛跑百步,这一习俗也流传至今。

三、文化意义:1. 祭祖与缅怀先人:在端午节,人们会前去祭祖,以表示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

祭祖是我们缅怀、敬仰祖先的一种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尊孝的体现。

2. 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精髓。

3. 团结与友善:端午节是一家团聚的时刻,人们会相互探望家人、朋友,传递温暖和关爱。

这种团结和友善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相关作品与文化遗产:1. 屈原的《离骚》:这是屈原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以其豪情壮志和辞章华丽而著名。

《离骚》里的“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名句,被后世赞颂为精神独立,视死如归的豪情。

端午节民风民俗资料

端午节民风民俗资料

端午节民风民俗资料
端午节,也称为龙舟节、重阳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各地在这一天都有不同的民俗习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端午节民风民俗的资料。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源自中国南方的春秋时期楚国屈原的故事。

据传屈原死后,人们在江上投下许多米粽以示哀悼,后来为了防止米粽被鱼吃掉,就演变成了划龙舟的形式。

赛龙舟现在已经成为全国性的体育比赛项目,吸引了很多参赛队伍和观众。

2.吃粽子
粽子也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糯米、豆沙、肉类等各种食材制成,味道鲜美。

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这也是许多家庭团聚的时刻。

此外,还有一种食俗是将鸡蛋放在粽子里一起蒸煮,这种“蛋黄粽”更是广受欢迎。

3.戴香囊
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民俗习惯是戴香囊,一般是把五颜六色的线、绸带或丝绸材料做成一个小袋子,里面放入芳香的植物,如菖蒲、艾草、干柿子等,然后挂在脖子上或者别在腰带上。

传说这样可以驱邪避瘟,保佑平安。

4.挂艾叶
在一些地区,端午节还有挂艾叶的习俗。

人们会将艾叶捆成束,挂在门窗上或者放在家里的角落里,既能驱毒又能消病防疫。

5.蒲公英戴花环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端午节也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习惯。

例如在云南的苗族传统中,端午节会用蒲公英制作花环,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花枝招展地去赛龙舟。

端午节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民俗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传统的民俗活动仍然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是初夏时节最富人情味的节日。

那么大家知道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吗年年过端午,但是你知道端午的来历,有哪些习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篇1一、端午节介绍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

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1.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本是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的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的风俗1、端午节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

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

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2、挂艾叶菖蒲: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

3、佩戴香包: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可以有效地避免自身受到五虫的侵袭。

3.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的传说传说中,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那时屈原22岁就当了大夫,在楚怀王面前,楚怀王十分信任他。

不久,楚国的大*臣看屈原不顺眼,于是就不断的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听了谗言,不再相信屈原了。

过了几天秦国的人把楚怀王骗走后,把他软禁在那里,没多久,他就死了。

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成了王位称为楚襄王,楚襄王就把屈原赶到江南地区,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河是为了让鱼虾蛟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身体。

4.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2024年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 端午节介绍

2024年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 端午节介绍

2024年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_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_端午节介绍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图解端午节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吗?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_端午节介绍,希望能给大家供应帮助,欢迎阅读阅读转发!书目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端午节都有哪些名称端午节来历及传闻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吃粽子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用来包袱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效,如芦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够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总的来说,粽子具有清热除烦、健脾开胃的作用,特殊适合初夏食用。

须要留意的是,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简单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行贪食,这里我共享了“端午节怎么包粽子”,体验亲自包的乐趣。

插艾悬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艾叶(也叫艾蒿)是芳香化浊类中药,具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

现代药理探讨表明,悬挂艾叶和菖蒲的确具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

另外,艾叶、菖蒲还具有驱蚊的作用,渐渐让其燃烧驱蚊效果更好。

中医以艾入药,具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原料。

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作用。

可见,古人插艾悬蒲是具有肯定的防病作用的。

那么端午节插艾悬蒲的习俗详细是怎么由来的,请看“端午习俗之悬艾叶菖蒲”。

涂雄黄酒端午前后,我国南方许多地区都已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

而雄黄是一味具有杀虫作用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

另外,还有许多人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这个雄黄酒又有哪些渊源,请看“端午话雄黄酒”。

端午节知识点简写

端午节知识点简写

端午节知识点简写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午日节、龙舟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端午节的起源和民间传说有许多说法,其中最为广泛的是纪念屈原和龙舟竞渡的传说。

以下是端午节的知识点简写:一、传说起源端午节有多种传说起源,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有屈原投江、龙舟竞渡和驱邪避瘟三种故事。

1.屈原投江: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被贬斥而终日愁肠百结,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亡,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吃下他的尸体,就顺江划船撒下米饭、鸡蛋等食物,以此来保佑屈原安息。

2.龙舟竞渡:相传古代百姓为了抵御恶疫,就顺江用龙舟竞渡的方式来祈求神灵保佑身体健康,并为了吸引龙王的注意,用红、黑、白、蓝四色丝线系于身上,后并发展为了体育竞技项目和民间文化艺术品。

3.驱邪避瘟:端午节期间,人们会挂上艾草、菖蒲、香囊等符咒,据说可以驱邪避瘟,保佑身体健康,预防疾病。

二、传统习俗1.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的食品,制作材料有糯米、肉、蛋黄、豆沙等,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口味和风味。

2.赛龙舟: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相信可以保佑身体健康、平安吉祥。

3.佩香囊:佩戴香囊可以驱邪避瘟,常见的香囊材料有艾草、菖蒲、桂花、龙胆、娃娃菜等。

4.挂艾叶、菖蒲: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也是一项古老的传统习俗,具有很强的驱虫、驱邪、辟恶等现象。

5.饮雄黄酒:也有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饮雄黄酒,其实雄黄酒是有毒的,所以不建议大家尝试。

三、地域文化1.南方的端午节:南方人们过端午节比较重视吃粽子和赛龙舟,同时还有龙舟文化非常盛行的地区,例如江浙一带和广东地区等。

2.北方的端午节:北方的端午节在传统习俗方面有所不同,比较重视吃香菜粽、蒜苗粽、芝麻酱粉等,也有人把绿豆糕、芝麻糖果等食品作为端午节的食品。

总结: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节日之一,具有很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色。

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

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

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_禁忌马上就到端午节了,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并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1.扒龙舟扒龙船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

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

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

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

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3.端午食粽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端午节习俗资料介绍简短,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端午节习俗资料介绍简短端午节快到,送你一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五月五的情怀!下面就是我们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习俗,希望大家喜欢!端午节习俗介绍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相传钟馗为唐代人,到长安应试考中状元,因其貌不扬被废,愤而触殿阶而亡。

后来托梦给唐明皇,决心歼除天下魔鬼。

当时皇宫内正闹鬼邪,唐明皇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钟馗捉鬼图》。

并将此画悬挂后宰门用以驱妖镇邪,宫中遂得安宁。

唐明皇加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钟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剪除鬼魅,立下大功,后神话传说被玉帝封为”驱魔帝君”。

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7、躲五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

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

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9、驱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

”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

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

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10、滚吃鸡鸭鹅蛋全国各地均为流行。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尸骨被鱼虾所害,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11、煮大蒜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

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12、破火眼江苏南京一带端午节习俗。

是日,在一碗清水里放适量雄黄,丢进两枚铜钱,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玻雄黄有杀菌灭毒的功效,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

13、游百病贵州地区端午风俗。

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

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14、剪彩葫芦用彩色纸剪成葫芦状,于端阳节倒贴于门首,取将毒气倒出之意。

15、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

在碘酒未发明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叮虫咬的。

人们熟悉的《白蛇传》曾描绘: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

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

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端午节的句子1.五月初五,泪罗江边,你–屈原,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得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被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