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啃老族”现象反思童年家庭教育的缺失
反对“啃老”,先反思“啃老”困局

反对“啃老”,先反思“啃老”困局杭州市法制办的《杭州市老年人权益保障规定(草案)》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最近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该法规提出,禁止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啃老”,一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作为一种现象,“啃老”不时出现在新闻的字里行间。
引起人们关注的落脚点更多在于“啃老”事件本身及其在道德与法律层面上的解读,却很少有人关注“啃老”存在的困局。
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此做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社会转型带来的“啃老”客观需求。
这是“啃老”存在问题的时代客观性。
“啃老”作为当下凸显的社会现象,离不开当下社会转型所营造的压力。
社会转型带来直接的影响便是打破农业社会“安土重迁”的固化格局。
工作的变动、人口的流动、迁移的便捷带来工作的非固化以及居所的“漂泊”则是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每位子女与父母的角色会发生一定的“位移”。
在农业社会,子女和父母住在同一屋檐下,衣食相依,同舟共济。
如今,城镇化提速推进,子女和父母难以永远固守在一个屋檐下。
这种“偏离”带来的不仅是观念、情感上的冲击,更多体现在经济支援上的“割裂”与“索取”,其中的“索取”在外打拼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感同身受。
日前,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赶集网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
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
生活成本的高昂与收入之间的严重分离,致使不少打拼者难以在外立足。
面对高房价以及结婚、生子等诸多生活压力,年轻的打拼者难以扛起生活的重担,“啃老”就成了一种客观需求。
传统“家”文化撑起了“啃老”的底座。
这是“啃老”存在问题的文化基因。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里面,父母所拥有的一切都将是子女的,他们捆绑在一起,尤其在独生子家庭里更为凸显。
这种捆绑,不仅是道德、伦理上的生死相依,而且是经济层面上的不可分割。
在这样的逻辑里,养儿防老就是天经地义。
“养”与“防”互为因果。
“养”是前提,“防”是结论。
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影响 (2)

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影响一、家庭教育缺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普遍,而农村青少年的成长又是与其家庭密不可分的。
因此,研究家庭教育缺失现象对于了解农村青少年的成长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家庭教育缺失现象分析家庭教育缺失现象是指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不够到位或者说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正确的家庭观念:部分家长没有强烈的家庭观念,认为子女的成长仅仅靠学校的教育就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忽略了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2.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部分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只是简单地强迫孩子学习,导致孩子们缺乏学习的欲望。
3.缺乏家庭温暖:家长在工作忙碌的同时,更是疏忽了对孩子的关注和照顾,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温暖。
以上问题导致了农村青少年的教育状况不断恶化,有些孩子会出现早恋、贪玩等不良习惯。
这些问题在农村地区尤为普遍。
三、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青少年成长的影响1.缺乏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农村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够强烈,对于生活中的问题缺乏自我判断和抗压能力。
例如,学生小明在家不够关注学习,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来推动,对于任何挫折都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面对。
2.缺乏道德底线和责任心:由于没有家中的引导,农村青少年容易缺乏道德底线和责任心,缺乏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感,出现了不守纪律、不讲卫生等行为。
例如,农村的一些青少年在校外玩耍时不注意卫生环境, Throwing garbage everywhere。
3. 缺乏正确的人生规划意识: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很多农村青少年对于人生的规划意识不够明确,缺乏对未来的展望,对于自我发展的认识不够清晰。
例如,有些孩子没有对未来有个清晰的规划,眼光只落在当下,导致出现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的情况。
四、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青少年成长的启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家庭教育必须得到重视,家长要增强家庭教育观念,加强家庭教育的引导和教育技能。
从“啃老族”看中国教育的缺失

从“啃老族”看中国教育的缺失所谓“啃老一族”是指依靠父母等长辈资助,获取基本生活能力或超享受的一代年轻人。
“啃老族”,也叫“傍老族”,他们的年龄都在23-35岁之间。
据调查,目前“啃老族”的构成主要有六类人群:一类是高校毕业生,他们对就业过于挑剔,认为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最后挑来挑去没有工作。
二类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
三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然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缺乏真才实学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
四类是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靠父母活着。
五类是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
六类是文化低、技能差,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
七类是父母宠爱和观念偏差造就“啃老族”。
八类是迫于城市高房价等社会压力,父母承担子女各类生活费用等的年轻人。
最近有媒体公布三组数字,一组是目前中国已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
另一组是87.9%的“房奴”年龄在35岁以下。
再一组是来北京求职的外地应届大学生有5万多准备在京买房,据说,这后两组买房人的方式大部分是父母拿出积蓄付上10万元到20万元(甚至是养老的钱)的首付,然后由买房人自己还剩下的贷款。
啃老族引发的社会问题:1、啃老族不就业、不学习,常年依附家人,自身能力逐渐退却,游离于社会大环境之外,造成自身心理扭曲,引发自闭症、社交恐惧症,有的甚至会引发犯罪行为。
2、啃老族给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生活负担,让父母无可奈何;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老年人的生活并不非常富裕,有的仅仅依靠有限的退休工资维持生活,还要支付孩子的生活费、零花钱,甚至房贷,因此,使老年人常常处于焦虑之中,多数家庭会因此产生争吵,导致家庭不美满,危机四伏。
根据调研得出的结果很令笔者震惊,有95%以上的80、90后从内心里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父母是大贪官和大富翁,在他们看似幼稚的脸上,说出的话确是“这社会你的父母要么有权要么有钱,总得占一样才能让子女在‘官二代’‘富二代’的基础上去有所作为,就是自己努力了,又有什么用呢?”甚至他们大多数表示最差的也希望做“啃老族”,这样不劳而获也没什么不好。
批评教育啃老案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迁,啃老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所谓的“啃老”,是指成年子女在毕业后仍长期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不独立生活和工作。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子女的个人成长,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
以下是我对一例教育啃老案例的心得体会。
一、案例背景小王,男,25岁,大学毕业后一直未找到满意的工作。
他原本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但由于公司业务调整,他被裁员了。
此后,他一直没有再找工作,而是选择在家中“啃老”。
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面对儿子的现状,小王的父母十分担忧,但他们又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儿子摆脱困境。
二、案例分析1. 小王啃老的原因(1)就业压力: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和迷茫。
(2)心理因素:小王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恐惧、焦虑等,导致他不敢面对社会和工作。
(3)家庭教育:小王的父母可能过于溺爱他,没有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使他形成了依赖心理。
2. 小王啃老带来的问题(1)影响个人成长:长期依赖父母,小王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导致他无法独立面对生活和工作。
(2)加重家庭负担:小王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给家庭经济带来压力。
(3)影响社会风气:啃老现象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损害社会风气。
三、心得体会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社会应关注啃老现象,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同时,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 个人努力的重要性面对就业压力,年轻人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4. 政策支持的重要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青年“啃老”现象的道德反思

青年“啃老”现象的道德反思在人类已经进入民主文明的时代,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选择自由发展的今天,“啃老族”的思想和行为中再现消极避世的“庄子精神”,确实是一个需要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
“啃老族”们的消极避世并非是远离城市去荒芜之地,而是在城市中以上网、看电视、打牌、闲逛打发时间,心安理得于“失败者”、“退缩者”、“无为者”的形象,没有为自己的发展积极寻求出路。
消极避世中断了青年正常社会化的进程。
社会发展速度和知识更新的速度都在加快,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当不能在社会中找到用武之地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几年过后找工作的难度就会成倍的增长。
同时消极避世增加了其以独立的人格重新回归社会的难度,避世越久,难度越大,最终将会成为社会的边缘人而被社会所淘汰,这不仅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分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二、“啃老”现象之道德反思“啃老”现象的产生和“啃老族”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由小积大的社会问题。
其虽是青年人自我选择的结果,但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包含着许多非青年能够左右的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需为此进行深刻的反思。
1.家庭教育:引导自利还是培养自立中国父母基于亲子血缘关系,对自己的子女有着强烈的利他精神,这样忘我高尚的利他精神在其他国家的家庭文化中都难与之匹敌。
身为父母,自儿幼小开始,倾其所有给予照顾。
在只能生育一个子女的政策支持下,对于独生子女更是惟恐其食不精、衣不华。
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许多父母还要拿出本可用于自身养老的钱资助孩子上大学、找工作、买房、结婚、照顾第三代,并把这当成爱与责任,而对子女赡养照顾自己的要求却大大降低期望值。
可以说这是中国有孝文化以来的最低值时期。
我国古代的《孝经》规定子女对父母要奉养、关心、敬重,立身扬名以显父母。
现代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却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关心照顾子女,给予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物质帮助,却较少教育孩子怎样孝敬父母;另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予子女的教育观念和逻辑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毕业生啃老现象对教育的启发

毕业生啃老现象对教育的启发一、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啃老族的任性、娇气、骄傲自大、孤僻、冷漠等特征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及计划生育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孩子成为几代人的希望,于是无论是从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父母都对孩子关爱倍加。
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父母会倾其所有照顾孩子,于是孩子在“捧着”、“抱着”、“举着”、“背着”、“顶着”的“五着”下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但是,父母在把他们养的白白胖胖、健健壮壮的同时,却忽视了他们心灵的健康成长。
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马上帮他们得到;学习遇到了困难,父母马上帮其找家教,报培训班,而不是让他们自己试着解决;和同学关系出现了矛盾,父母马上找其家长,不是让孩子自己去协调。
这样孩子逐渐缺少了独立性。
结果就出现了小学生不会剥鸡蛋,中学生不会削苹果,大学生不会洗衣服的现象,进而出现了抱怨父母没能耐、不能给自己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现象。
长期以来,中国人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的影响,重智力轻能力,以分数论英雄,有学历崇拜的心理,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为家长之间谈论的主题,相互攀比,无形之中这种思想会影响到孩子,于是在孩子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孩子会与其同龄人相比,相对较差的工作他们不会去做,觉得丢面子。
再就是家长教育孩子时常会说:“你要好好学习,不然就只能拉大粪扫大街了。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本身都有职业歧视的观念,这种言传身教,孩子长大后自然也会有这种思想,尽管我们经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于是一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情愿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干也不去工作。
为人父母者思考的应是如何去爱、去关心。
笔者认为家长应从以下角度做出改变。
1.变家长中心为孩子中心。
在啃老族的家庭中,家长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无论是生活起居还是专业学习,看上去是以孩子为中心,实则以家长为中心,虽然是围着孩子团团转,但是为孩子包办一切,替孩子代劳恰恰体现了家长的能力,而孩子什么都不会做。
啃老原因及对策分析

L/O/G/O
Thank You!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和老人都是围 着小孩转,为孩子想是就应该,有时候明明是小孩子应该懂的事情, 可父母呀老人呀都要说孩子还小,不懂事,而这个“不懂事”的年龄 是越来越大。这样当然就会直接影响成年以后的行为方式。
啃老族的个人原因
从小缺乏独立意识,依赖性强,懒惰 既没学历也没有技能,又不愿意干脏活、苦活、累活 缺乏工作热情,不会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 对工资待遇不满,屡屡跳槽 为享乐和炫耀而过度消费,经济难以自我满足而啃误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是所有人社会化必经的场 所。啃老族的出现,正是源于家庭社会化和个体社会 化的严重失误,“啃老”是一个与家庭不能分割的概 念。 2、家庭社会化的偏差 1、个体社会化的失误
受到父母的百般 呵护,精神上尚未断 奶,没有形成独立人 格和个性。适应社会 的能力差,缺乏责任 感。 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采 取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态度。过 于溺爱孩子,想方设法满足孩 子,,“养身”胜过“养心”, 没有让子女产生“精神成人” 的意识。
啃老族类型
1 2 3 4
追求梦想型
丧失自信型 自闭型
家庭溺爱型
爱与碍
现在的啃老族的诞生多半是因为儿时父母过于溺爱
的行为而导致的。大多数啃老族们因为从小依赖父 母习惯了,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会上独立自理的能 力,而且也养成了懒惰和只接受别人的劳动果实的 习惯,因而长大了还只会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
啃老族”的行为与不当育儿方式有关
幼儿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对6岁以下儿童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子女 成年以后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在6岁以前基本定型,如果 儿童6岁以前养成过多依赖父母的习惯,那么以后再培养他独立、自信、 顽强的品格就会相当困难。 例如,对儿童正常行为的压制和约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 的品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依赖父母,做事情畏首畏尾。
关于啃老族的一些看法

关于“啃老族”的一些个人看法-----------------------在实习中偶然想到的实习期间在社区里看到很多不同的个案,我发现其中以子女教育问题最为严重。
而在昨天,有一位老人来社区求助,他的情况使我有了一些想法。
他家的情况是:他的儿子没有工作,并已离婚,有一女儿。
他家房子是两室一厅型,原本是他与老伴住一间,还有一间出租,但因儿子没有房子结果也住他家,并把孙女赶去和两老人住一间。
他儿子本有一套房子可分,但他儿子没要房子要了钱。
他儿子不去找工作,每天在家混日子,吃父母的用父母的,还恶待父母。
原本那件出租的房间可收租金一千,老人现在每月除了给儿子做饭洗衣还给他500元,结果他儿子居然说“你明明租金拿一千,怎么能只给我5百?太没良心了!”。
老人表示,他是打算要把儿子赶出去,后来因老伴觉得这样不妥,所以来社区咨询可以如何解决。
这个个案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这不就是当前很“热门”的一个词:啃老族!这个词是近几年才在中国社会出现的,并且该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那么到底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呢?我们的父辈甚至是祖辈为什么大多数都是靠着自己出去打天下而不是窝在家里问父母要生活费呢?我认为,“啃老族”产生的原因,最最根本的有两个: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二、计划生育使得独生子女成为普遍现象。
先来说说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第一,这是我的亲身感受!父亲跟我说过很多关于他小时候的事,那个年代,不要说在家里等着父母给生活费了,就是等着吃到一碗饭都不容易,谈何“啃老”?根本就没有东西可以让子女去“啃”嘛!那么,为了生存,所有的人都是抱着“必须要出去闯、要走出去”的想法和信念,所以我认为由于经济条件的关系,在那个年代要“啃老”是根本不现实的。
第二,现在打孩子由于从小生活条件就好,出来闯天下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能在家里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当然就不愿意出来靠自己独立生活了,而父辈的年代,因为从小生活条件就没有改善过,吃苦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所以就算出来闯得头破血流对他们来说也不过就是重头再来,不存在很大的落差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啃老族”现象反思童年家庭教育的缺失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袁爱玲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族(老养小)现象。
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早该自立却因种种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媒体称为啃老族。
有学者认为,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中国啃老族的队伍还将扩大。
而中国将在10多年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
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
二是以工作不适应等为由而离职者,占10﹪左右。
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打工,约占20﹪。
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占10﹪。
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占30﹪。
人们给啃老族这样画了一张像: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座不动,十分无用,生理上成人,而心理上仍未断奶。
有人说啃老族是对教育的报复,何其深刻!啃老族的家庭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第一,缺失了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
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
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
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
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陈会昌对3-9岁儿童的调查表明,我国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明显较差的方面有独立性等。
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他们从一生来就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l小公主,家庭围绕着他们转,父母长辈的一切都服从于他们,对他们倍加溺爱和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操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管,总认为只要孩子能快乐成长,家长干什么都行。
而且,大多数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只重视和关注子女身体衣着是否避寒保暖,生理是否健康等,而往往忽视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是否成熟的。
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无忧,未受过任何委屈,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长大成人后无法从精神上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对父母依赖至极。
甚至心安理得认为父母挣的钱我来花,吃老人的、用老人的天经地义,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
我们知道李嘉诚是亿万富翁,他的儿子去国外留学都是自筹学费。
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
做一个明智的父母,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立。
这个生存法则连狮子和狐狸都知道,狐
狸幼小的时候被其妈妈赶出巢,狮子幼小的时候也被妈妈逼着去捕捉食物。
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孩子护在身边,不敢放手呢?对于儿童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
第二,缺少抗挫折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之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吃苦,更别提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了。
在过分优越的环境中,孩子的生存能力也越来越弱化。
现在的啃老族就是活生生的明证。
从现在啃老族中的部分人看来,他们承受不了找工作中的挫折,一遇到失败,就不愿在尝试了。
第三,缺失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
社会学家夏学銮教授认为,啃老族的出现,反映出的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
家庭本应成为子女的第一大课堂,子女的勤劳、孝顺和责任感都应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向他们传输的。
而中国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也正是啃老族的主要组成人员,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上中期的这些年轻人,从小在捧着、抱着、举着、背着、顶着五着下成长起来,养成了事事由家长做、处处有家长呵护,任性、不能完全独立、缺乏责任感的性格。
啃老族中,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从小到大习惯啃父母,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主动让孩子ldquo;啃。
北京青年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崔慧敏认为,有就业能力和机会而不想就业,这样的年轻人缺乏责任心,也缺乏自信心。
(编辑: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