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详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面貌,表现了深沉地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被称为诗史,《北征》可以说是他诗史的代表作,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作这首诗的背景。
安史之乱中,即唐肃宗至德二年二月,朝廷进驻凤翔。
四月,杜甫由长安逃至皇帝处,被授左拾遗。
五月,肃宗罢房琯相,杜甫疏救之触怒肃宗,八月,肃宗以墨制放杜甫回鄜州省亲,实为疏远杜甫。
《北征》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全诗共140句,记录了杜甫由凤翔归家的所见所闻所感。
北征
《杜诗祥注》:公遭禄山之乱,自行在往鄜州,鄜州在凤翔东北,故以《北征》命题。
【鹤注】此诗述在路及到家之事,当在羌村后,至德二载九月作,故云:“菊垂今秋花。
”班彪作《北征赋》:“用以为题。
”
北征从命题到手法都是学赋的,班昭有《东征赋》,潘岳有《西征赋》,班固有《北征赋》,《北征》与《北征赋》实同名而异体,而写作手法上,初记岁时,后叙行程,则又是效仿赋的格式,起句以皇帝年号开始,其声正大。
北征以赋之手法写诗,铺叙层次井然,段落分明,全诗共为四段,第一段写辞阙之心理,二段写沿路所经,抒发感慨,三段写抵家团聚,家人困苦的生活,四段写对军国大计的谋划。
(首段从北征问家叙起。
)
首段写杜甫得肃宗恩准回家探亲,感谢圣恩,却不忍离开,害怕君主有遗失的复杂的心理。
皇帝二载秋(1),闰八月初吉(2)。
杜子将北征(3),苍茫问家室(4)。
(3)《楚辞》:“驾玄螭兮北征。
”(仇)
《舆地图》:“鄜在凤翔东北。
仇注:班彪作《北征赋》,用以为题。
(浦)(4)阴铿诗:“苍茫岁欲晚。
”苍茫,急遽之意。
《诗》:“宜其家室。
”(金圣叹:中间只插苍茫二字,便将胸中为在为亡无数狐疑,一并写出。
)
维时遭艰虞(1),朝野少暇日(2)。
顾惭恩私被(3),诏许归蓬荜(4)。
拜辞诣阙下(5),怵惕久未出(6)。
(chuti 均为第四声恐惧惊骇之意)(5)《晋史论》:陈王就国,则拜辞陨涕。
班彪诗:“上书诣阙下。
”
金:此云被昭已,犹不肯归。
不只见其笔力之曲,且服其笔力之大。
然总是一片极厚心地,亦生不出如此大力曲势。
(6)曹植诗:“皇恩过隆,只承怵惕。
”
虽乏谏诤姿(7),恐君有遗失(8)。
(7)《孔丛子》:“犯颜谏诤,公正无私。
”
(8)公为拾遗,故恐君有遗失。
《前汉·张安世传》:“无所遗失。
”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9)。
(9)《文心雕龙》:“经纬区宇,弥纶彝宪。
”傅亮表:“密勿军国,心力俱尽。
”密,秘也。
勿,黾勉也。
杨伦:杜诗镜铨:伏结末意,紧接上句,斡旋得妙。
金:承上「恐君遗失」句未免过戆(gang),因更转口作好语,此解只做周旋上解之第四句。
东胡反未已(10),臣甫愤所切(11)。
(10)东胡,指安庆绪。
(仇、浦)
(11)钟惺曰:臣甫,用章奏字面,如对君语。
《家语》:敬姜曰:“无挥涕。
”挥涕恋行在(12),道途犹恍惚(13)。
(12)行在,见《窜凤翔》诗。
皇帝在外临时居住的处所
(13)《法言》:“人心恍惚。
”
首段写杜甫得肃宗恩准回家探亲,感谢圣恩,却不忍离开,害怕君主有遗失的复杂的心理。
金:始别行在,上到北征,写得全不是归途语。
「挥涕」句,是初出行在,「恍惚」句是已在道途。
措句庠序有法,「合」字言无处不然。
乾坤含疮痍(14),忧虞(15)何时毕。
(此历叙征途所见之景。
既逾越阡陌,复回顾凤翔,自此而过邠郊、望鄜畤家乡渐近矣。
大约菊垂以下,皆邠土风物,此属佳景。
坡陀以下,乃鄜州风物,此属惨景。
【周甸注】途中所历,有可伤者,有可畏者,有可喜者,有可痛者。
【申涵光】丹砂数句,混然元化。
我行二句,俨若画图。
)
靡靡逾阡陌(1),人烟眇萧瑟(2)。
所遇多被伤(3),呻吟更流血(4)。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5)。
(金:忽然又回顾行在,笔势突兀。
此二句者,此二句者,不复能长也。
)
前登寒山重(6),屡得饮马窟(7)。
(写一路所经,遂与水经注争奇)(6)阴铿诗:“寒山但见松。
”重,重叠也。
(7)古乐府:“饮马长城窟。
”
邠郊入地底(8),泾水中荡潏(9)。
猛虎立我前(10),苍崖吼时裂。
(10)陆机诗:“猛虎凭林啸。
”又:“狐兽更我前。
”
菊垂今秋花,石带古车辙(11)。
(将今日菊花与古时车辙对比,前人之败,正是后人之戒)(此四句,骤读茫不知所解,及至解得后,便因而悟上解「入地底」「中蕩潏」等语,却是写秦中险阻。
遂令「屡得饮马窟」五字,不觉读之胆寒。
盖「饮马窟」云「屡得」,则只此处前人必设重兵也。
(11)《左传》:“周穆王周行天下,将必有车辙马迹焉。
”
青云动高兴(12),幽事亦可悦(13)。
(12)阮籍诗:“托志青云上。
”殷仲文诗:“能使高兴尽。
”
(13)钟惺曰,幽事六句,当奔走愁绝时,偏有闲心清眼,看景入微。
山果多琐细(14),罗生杂橡栗(15)。
或红如丹砂(16),或黑如点漆(17)。
雨露之所儒(18),甘苦齐结实(19)。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20),岩谷互出没(21)。
”
我行已水滨(22),我仆犹木末(23)。
鸱(音痴)鸟鸣黄桑(24),野鼠拱乱穴(25)。
(24)《诗》:“鸱鸮鸱鸮。
”注,“鸱枭,鸺鹠,恶鸟。
”《尔雅》:“茅鸱,怪鸱。
”郭璞注:“茅鸱,今鸠似鹰。
怪鸱,即鸺鹠,一名角鸱,鸣即雨,昼无见,夜即飞。
”《诗》:“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25)《汉书·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说文》:“江东大鼠,能人立,以前两脚拱头跳舞。
”
夜深经战场(26),寒月照白骨(27)。
(26)苏武诗:“行役在战场。
”
(27)张华诗:“平台寒月色。
”王粲诗:“白骨蔽平原。
”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28)。
(28)《哥舒翰传》:翰率兵出关,次灵宝县之西原,为贼所乘,自相践躏,坠黄河死者数万人。
庾信《哀江南赋》:“百万义师,一朝卷甲。
”散何卒,仓卒散失也。
浦:前半句+按:此禄山入关之始。
遂令半秦民(29),残害为异物(30)。
张上若云:凡作极要紧急忙文字,偏向极不要紧极闲处出神,乃夕阳返照之法。
如篇中青云幽事一段,他人于正事实事尚铺写不了,何暇及此,此仙凡之别也
该段一大特色便是杜甫对一路所见之景的描述,到处是人烟萧瑟,荒草杂生。
而杜甫却用描写山谷中植物欣欣向荣的景象,并言说幽事亦可悦,此为何也。
他是在言生之可悦,此处意在将人烟的萧瑟与植物的繁荣相比,而这些人又何尝不向往能够活下来呢
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杜甫在途中看到战争所带来的生灵涂炭的场景,作者刻画细腻,让人读之不觉感到难受,虽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但言语中无不流露了对安史之乱的厌恶,第三段写诗人回
到家中,看到妻子衣百结,儿子垢腻脚不袜,诗人不必亲自诉说家中有多困苦,我们早已明了。
就连“名不隶征伐”的诗人家尚且过的如此清苦,寻常百姓就更是可见一斑了。
诗人客观地描写与史家著史的原则非常契合,著史也是如此,追求的是客观,与客观中暗含褒贬,很符合春秋笔法的旨意。
且诗人
(此备写归家悲喜之状。
裋褐以上,乍见而悲,极夫妻儿女至情。
老夫以下,悲过而喜,尽室家曲折之状。
在贼四句,缴上以起下,所忧在君国矣。
)
况我堕胡尘(1),及归尽华发(2)。
经年至茅屋(3),妻子衣百结(4)。
(4)子夏衣若悬鹑百结。
王隐《晋书》:董威辇拾残缯,辄结为衣,号曰百结。
恸哭松声回(5),悲泉共幽咽(6)。
平生所娇儿(7),颜色白胜雪(8)。
(8)《杜臆》:白胜雪,乃饥色。
见那背面啼(9),垢腻脚不袜(10)。
(9)《韵府》:俗人谓父曰耶,亦作■。
《南史》:阴子春,身服垢污,脚数年一洗。
沈佺期诗:“穷囚多垢腻。
”说文》:
“袜,足衣也。
自三代有之,谓之角袜。
”
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11)。
海图拆波涛(12),旧绣移曲折(13)
(12)《杜臆》:海图四句,乃故家穷状。
《淮南子》:“起波涛。
”
(13)王褒《讲德论》:“曲折不失节。
”
天吴及紫凤(14),颠倒在裋(音树)褐(15)。
(天吴神和紫凤图案的
花纹,颠三倒四的在短衣上乱缝)
(14)【赵注】天吴,海图所画之物。
紫凤,旧绣所刺之物。
剪旧物以补豎衣,故拆移而颠倒也。
木华《海赋》:“天吴乍见而仿佛。
”《山海经》:“朝阳之谷有神曰天吴,是为水伯,虎身人面,八首、八足、八尾,背青黄色。
”又:“丹穴之山,有鸾鷟,凤之属也。
五色而多紫。
”
朱注:海圖、天吳、紫鳳皆所繍(古同绣)之物
(15)《诗》:“颠倒衣裳。
”《方言》:“关西谓裋褐短者为裋褐。
”《汉书注》:“裋,谓僮竖所著之襦。
褐,毛布也。
”《始皇纪》:“寒者利裋褐。
”浦:日字韵复,倒转者是。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16)
(16)淮南王安书:“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那无,奈无之意。
粉黛亦解苞(17),衾禂稍罗列(18)。
瘦妻面复光,癡女头自栉(19)。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20)。
移时施朱铅(21),狼籍画眉阔(22)。
生还对童稚(23),似欲忘饥渴(24)。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瞋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25)。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26)。
(此备写归家悲喜之状。
裋褐以上,乍见而悲,极夫妻儿女至情。
老夫以下,悲过而喜,尽室家曲折之状。
在贼四句,缴上以起下,所忧在君国矣。
)
(此忧借兵回纥之害。
妖氛豁,天意回矣。
回纥助,人心顺矣。
此兴复大机也。
但借兵外夷,终为国患,故云“少为贵”。
虚伫,帝望回纥。
气夺,群议沮丧。
赵次公曰:不用外兵,而有官军,此即当时之议。
前二段,分应北征问家。
后三段,申恐君遗失之故。
)
至尊尚蒙尘(1),几日休练卒(2)。
仰观天色改(3),坐觉妖氛豁(4)。
阴风西北来(5),惨澹随回纥(6)。
(6)《唐书·回鹘传》:回纥,其先匈奴。
元魏时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
隋曰回纥,亦曰韦纥。
至德元载九月,回纥遣其太子叶护,率兵四千,助国讨贼。
肃宗宴赐甚厚,命广平王见叶护,约为兄弟。
叶护大喜,称王为兄。
赵曰:随回鹘,当以回纥为正。
宪宗元和四年,始请易号回鹘,言捷鸷犹鹘然。
《后汉·郎f 传》:“助顺元气。
”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7)。
送兵五千人(8),驱马一万匹(9)。
(8)《晋·赵王伦传》:从兵五千人。
(9)《诗》:“驱马悠悠。
《国策》:张仪曰:“车千乘,骑万匹。
”此辈少为贵(10),四方服勇决(11)。
(回纥he第二声)
(10)《晋·石勒传》:“令我与此辈共事。
”《记》:“礼有以少为贵者。
”一说这种兵还是少借为好。
一说是回纥人以年少为贵。
其中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较多,他们从杜甫后来所写的《留花门》中对回纥的反对态度,认为此处杜甫表达的是向回纥借兵的担忧。
如《杜诗镜铨》中邵沧来云:极写回纥助顺,而接以少为贵句,正留花门所以作也。
独此不极斥言者,以天子正赖之也。
而同时又有些人也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杜甫最擅长的是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以细节描写,暗含褒贬,所以杜甫不会在诗中如此直接的表示他的不满。
在此处应为杜甫实写“回纥人以年少为贵”,表面上并无褒贬,实则是写回纥人竟把年轻人的地位置于老人至上,此辈以力相尚,昧于礼,提醒国人在与对方交往时要头脑清醒。
个人觉得后一种理解更适合,如果读作第三声,则后面接上“四方服勇决”则显得连接不当,应为在叙述回纥人的风俗,而将自我情感暗含其中。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12)。
(12)《淮南子》:“破敌陷阵,莫能壅御。
”庾信诗:“箭飞如疾羽。
”隋炀帝取桃竹白羽箭。
赐佛罗酋长曰:“此事宜速,使疾如箭也。
”
圣心颇虚伫(13),时议气欲夺(14)。
(13)《大戴礼》:“圣心备矣。
”《世说》:桓温怅然失望,向之虚伫,一时都尽。
(14)《后汉·许劭传》:劭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
王
粲《羽猎赋》:“魂亡气夺。
”《魏志》:“吴人夺气。
”
(此陈专用官军之利。
是时名将统兵,奇正兼出,可以收两京、定河北,而擒安史,此为制胜万全之策。
【朱注】当时李泌之议,欲令建宁并塞北出,与光弼犄角,以取范阳,所见正与公同。
【綖注】公以乞师回纥为非计,故云:“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又谓官军直可乘胜长驱,故云:“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唯此议不行,回纥果为唐患,而河北迄非唐有,其云:“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盖为此也,公尝自比稷契,其经纶概见于此矣。
昊天六句,仍以天意决其必胜也。
)
伊洛指掌收(1),西京不足拔。
(1)陆机诗:“伊洛有岐路。
”《抱朴子》:“八极之外,如在指掌。
”
浦:伊洛指东京
官军请深入(2),蓄锐可俱发(3)。
此举开青徐(4),旋瞻略恒碣(5)。
(4)杜预疏:“此举十有八九利”青、徐,《禹贡》二州名,在山东。
浦:二州更在伊洛东
(5)恒山、碣石,在东北。
《书》:“太行恒山,至于碣石。
”浦:恒山、碣石,俱属燕,指安贼穴巢。
昊天积霜露(6),正气有肃杀(7)。
(6)《诗》:“昊天曰明。
”《记》:“霜露既降。
”
(7)《春秋演孔图》:“正气为帝。
”汉《郊祀歌》:“西颢沆荡,秋气肃杀。
”
祸转亡胡岁(8),势成擒胡月(9)。
(8)《翼奉传》:“转祸为福。
”
(9)《西阳杂俎》:禄山死,太白蚀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10)。
(10)崔骃《达旨》:“皇纲云绪,帝纪乃设。
”宋明帝即位诏:“皇纲绝而复钮。
”
(此借鉴杨妃,隐忧张良娣也。
许彦昭曰:祸乱既作,惟赏罚当,则能再振,否则不可支矣。
陈元礼首议诛国忠太真,无此举,虽有李郭,不能奏匡夏之功,故以活国许之。
欲致兴复,当先去女戎。
)
忆昨狼狈初(1),事与古先别(2)。
浦:谓玄宗去国。
(2)《吴都赋》:“古先帝代。
”
奸臣竟葅醢(3),同恶随荡析(4)。
(因租海)
(3)奸臣,谓杨国忠。
同恶,谓虢国夫人辈。
陆机《辩亡论》:“奸臣窃命。
”《汉书》:“韩彭葅醢。
”
(4)《书》:“同恶相济。
”又:“今我民用荡析离居。
”
浦:谓国忠诸杨
不闻夏殷(5),中自诛褒妲。
(5)从夏殷为是,下有周汉也。
妹喜、妲已,桀纣所嬖,旧作褒妲,疑误。
浦:本应作妹、妲,夏妹喜,殷妲己也,痛快疾书,涉笔成误周汉获薄兴,宣光果明哲(6)
《书》:“明哲实作则。
”周宣、汉光皆中兴主。
《旧唐书》:上至马嵬驿,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以从。
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
命吐蕃使者遮国忠马,诉以无食。
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谋反。
”遂杀之,以枪揭其首。
上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
军士不应,使高力士问之。
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上令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浦:周宣,汉光武比肃宗。
桓桓陈将军(7),仗钺奋忠烈(8)。
(7)《诗》:“桓桓于征。
”注:“桓桓,武勇貌。
”
(8)《书》:“左仗黄钺。
”《后汉书》:“海内忠烈张元节。
”微尔人尽非(9),于今国犹活(10)。
(9)微尔,即微管仲之意。
(10)孙楚《与孙皓书》:“爱民活国,道家所尚。
”
(终以太宗事业,望中兴之主。
当时旧国思君,陵寝无恙,其光复在指顾间矣。
此章大旨,以前二节为提纲。
首节北征问家,乃身上事,伏第三、四段。
次节恐君遗失,乃意中事,伏五、六、七段。
公身为谏官,外恐军政之遗失,内恐宫闱之遗失,凡辞朝时,意中所欲言者,皆罄露于斯。
此其脉理之照应也。
若通篇构局。
四句起,八句结,中间三十六句者两段,十六句者两段,后面十二句者两段,此又部伍之整严也。
)
凄凉大同殿①,寂寞白兽闼②。
①庾信诗:“凄凉多怨情。
”《长安志》:南内,兴庆官勤政楼之北,曰大同门,其内大同殿。
天宝七载,大同殿柱产玉芝,有神光照殿。
②庾信《小园赋》:“寂寞人外。
”《三辅黄图》:未央宫,有白虎殿。
唐避太祖讳,改为兽。
白兽闼,即白兽门也。
都人望翠华③,佳气向金阙④。
③《上林赋》:“建翠华之旗。
”注:“以翠羽为旗上藻也。
”
④佳气,注见前。
《神异经》:东北大荒中,有金阙,高百丈。
蔡曰:金阙,谓以金饰阙门。
园陵固有神⑤,扫洒数不缺⑥。
⑤后汉郎f 疏:“园陵至重,圣神攸凭。
”
⑥张悛《为诸孙置守冢人表》:“扫除茔垄。
”《旧书》:天宝十
载正月,太庙置内官,洒扫诸陵庙。
煌煌太宗业⑦,树立甚宏达⑧。
⑦《淮南王歌》:“煌煌上天。
”
⑧傅毅诗:“靡所树立。
”陆机《高祖功臣赞》:“曲逆宏达。
”
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杜甫在途中看到战争所带来的生灵涂炭的场景,作者刻画细腻,让人读之不觉感到难受,虽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但言语中无不流露了对安史之乱的厌恶,第三段写诗人回到家中,看到妻子衣百结,儿子垢腻脚不袜,诗人不必亲自诉说家中有多困苦,我们早已明了。
就连“名不隶征伐”的诗人家尚且过的如此清苦,寻常百姓就更是可见一斑了。
诗人客观地描写与史家著史的原则非常契合,著史也是如此,追求的是客观,与客观中暗含褒贬,很符合春秋笔法的旨意。
史家笔法,每有触忌,则换词改说,以见微旨之所寄。
罗大经曰:唐人每以李、杜并称,至宋朝诸公,始知推尊少陵。
东坡云:古今诗人多矣,而惟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饥寒流落,一饭未尝忘君与?又云:《北征》诗识君臣大体,忠义之气,与秋色争高,可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