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的现代女性知识形象4

张洁的现代女性知识形象4
张洁的现代女性知识形象4

张洁小说中知识女性形象的意义

10级中文开平本科函授班姓名:陈惠燕学号:

内容提要:当代女作家张洁的小说被看作是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书和沉思录。从《爱,是不能忘记的》中钟雨对爱的执者。揭示了婚姻和爱情相分离这一社会现象问题。引起人们对无爱婚姻的反思;《无字》主要写了有着血脉联系的四个女人;即外祖母墨荷,母亲叶莲子,女儿吴为和外孙女禅月。她们对人生、命运有着不同的认识,向我们展示一部浓缩的中国女性史,即中国女性从最初的“为奴隶的母亲”到初具自我意识,再到已具独立人格和意识,直到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全过程。《祖母绿》中的曾令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的圣徒。为了爱情牺牲一切的超凡人格。张洁笔下的这群富有才情的知识女性体现了张洁对女性命运及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

关键词:

张洁是一个当代的女作家,对当代知识女性命运的关注是其创作的焦点。她塑造的知识女性,充满了对自我完善,自我解放的自觉。她们有强大的承受社会命运的自动性。在张洁的小说里,我们能读到女性充满睿智的定位,自我人格价值的肯定。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知识女性形象抒写了心中的理想世界。张洁喜欢把知识女性置于婚姻、家庭、爱情和事业的两难选择的典型环境里来剖析这些原因。以其抗争的态度去关注,思考着女性作为社会人的价值问题,去关注女性的命运,探索女性的命运。我们可以从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无字》、《祖母绿》等几部作品中的知识女性来探讨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感受和思考,以及这些知识女性的价值定向,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爱在知识女性的执着表现

《爱,是不能忘记的》讲述了一则爱情与婚姻相分离的悲剧。爱情,是每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但在中国,几千年的父权制使女性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利。因此,女性主动对爱情的追求一直在被主流文化所压抑。《爱,是不能忘记的》向人们叙述了一则温柔的伤感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钟雨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年轻时曾盲目地陷入了无爱的婚姻,但她最后还是选择放弃这段无爱的婚姻。当她重新追求与一位老干部倾心相爱时,却面对着现实无法挣脱的世俗。钟雨她所追求的是超世俗的精神之爱,她认为爱情是心灵的呼唤,精神的感应。而造成钟雨只能追求这种超世俗的精神之爱的是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这正也说明女性在追求理想爱情和追求女性自我价值中是受着社会的影响和约束的。整篇作品最震撼心灵的是:女主人公钟雨与老干部之间只是一场可望而不可即的刻骨铭心的爱。他们一生在一起的时间不足24小时,手也不曾握过,但他们相恋着,他们的精神却已结合在一起。钟雨在精神上得到了爱情,她的爱是强烈的,她爱着已婚的

老干部。为了看一眼他开来的那辆小车,以及从汽车的后窗里看一眼他的后脑勺,她怎样的煞费苦地计算过他的上下班可能经过的那条马路的时间,二十多年啊,那个人占有着她的全部的情感,可是她却得不到他,她只有把这些笔记本当作是他的替身,在这上面和他倾心交谈,每时,每天,每月,每年。而老干部在百忙中也不会忘记注意各种报刊,为的是看看她发表的作品。看,在钟雨的精神世界里是多么富足啊。每时、每天、每月、每年,这个老干部都把她的心填得满满的。爱,不一定要拥有,有时爱情永远保持那种憧憬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他们彼此之间已经有了一种克制与理智的永恒。钟雨的爱在自我克制和自我充溢中得到升华,为了另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完整,她决然舍弃了自己的爱情让这种爱的激流化为一种心灵上的交流和精神上的默契。从内心深处去感受那种爱的喜悦与颤栗给予的精神慰籍。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当老干部去世后,她还将希望寄托于天国:“我是一个信仰唯物主义的人。我知道,你一定在那里等待着我,我就要到你那里去和你相会,我们将永远在一起,再也不会分离,再也不必怕影响另一个人的生活而割舍我们自己。亲爱的,等着我,我就要来了……”。这份爱的份量已超脱了所有尘世俗规。钟雨对爱的那份执着,向我们讲述了爱的真谛:爱情只要能获得“爱的回声”就是最完美的。虽然她只能在精神上得到爱情,享受灵魂完美的幸福,但这份爱却是那么的充实,那么的长久,每时、每天、每月、每年,这个老干部都把她的心填得满满的。不依赖于物质存在的,真实的爱情。钟雨经历了对理想爱情倾心的呼唤,在她身上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她是爱的化身,也意味着女性精神本体的自由,隐含着深刻的社会内涵。新一代的女性若在精神上争取解放和新生,就一定得以有爱婚姻作为前提。这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二、二、张洁的知识女性在追求自身价值的探索过程

《无字》以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女人的历史。小说主要写了有着血脉联系的四个女人。通过这四个女人的爱情、婚姻,家庭向我们展现了女性情感世界中的完整历程。即外祖母墨荷、母亲叶莲子、女儿吴为和外孙女婵月。外祖母墨荷是一个根本无女性意识可言的旧中国女性,她的命运典型地代表了中国旧女性的悲惨遭遇—生下来就被视为“人家的人”,“赔钱货”长大也就顺理成章地谨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嫁。至于所嫁的人、所嫁的家到底是什么样,就看各人的命了。这样的婚姻制度在当时的中国会有几个女性是幸运儿呢?墨荷是不幸运的,她的婚姻是无爱的,中国那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已深深地埋在她的心里,她已无反抗力。她承受着无爱的婚姻,无怨地成为家庭的奴隶,丈夫的奴隶。她认为婚姻只是个技术性的问题,与恩爱无关。繁重的家务,低下的身份,成为婚姻的一切。她唯一能做的是为自己制造一点欢爱想象着一个根本无从想象的男人。我想沉默、顺从、忍受,是那个年代所有女性生活方式的特产,墨荷只是一个代表作而已。最后她难产而死,连遗体也被婆家人毫无同情心地放火焚掉。墨荷的命运也正正反映了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沉默的甘为奴隶的旧女性,根本无女性意识可言。墨荷死了,她只能为唯一存活的女儿叶莲子留下一滴无声的泪。张洁对墨荷命运的安排也可以看作是女性寻找自身价值的开始。因此,寻找的重任便只能落到她唯一的存活的女儿——叶莲子身上。

叶莲子一个初具自我意识的亦新亦旧的女性,同样是个迷茫的女人,她受了一些教育,可以选择追求有爱的婚姻。但这桩婚姻并不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高明到哪里去。她一生所期待的、守望的就是那个叫顾秋水的男人,除了结婚一两年中给过叶莲子一些共处人生的经验之外,给予她们母女的只有抛弃和虐待。

然而叶莲子一生都守候在这个男人的影子里,到死也没法忘记他。经济上已完全独立的叶莲子精神上仍停留在“一家之主非男人莫属”的地步,这也使她无法完全建立起女性独立的自我意识。这也就注定她的情感生活会是悲剧。但较之墨荷,叶莲子毕竟有了支配自己生活的权利,可以自主选择丈夫,可以在对顾秋水完全失望之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在婚姻的围城外面。综观叶莲子一生,叶莲子是坚强的,虽然她被丈夫抛弃,但她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态度,独立支撑一个三代之家,用自己的全部精力铸就一首母爱诗篇。在探索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张洁只能让叶莲子带着遗憾谢幕。而让吴为登上女性的人生舞台。

女儿吴为是成长在新中国旗帜下的一代新人,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从事着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且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童年的经历使她确定了十分独立的人格意识,她对女性的境遇以及两性关系有着自己的观点,她为自己的爱情理想不断努力,她以为自己早已吸取了母亲的教训,却一生在精神上期待、守望着一个胡秉宸的男人,最后只能令她且疯且死。吴为还是重演了上两代的情感悲剧。随着吴为的幸福成为泡影,让张洁在自我价值探索中到了举步维艰的程度。女人要想获得真正的爱情,迈向幸福,必须把系于男人的思想枷锁解开,解放自己。不是所有的幸福都是来自于男人的爱,他们给予我们的爱其实是很少的。他们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我们不要对男人有太多的幻想,不要太依附他们;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找到属于我们女性的位置,做到真正的自我解放。而婵月就是一个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现代女性。她的所见所闻,个人经历使她有了大彻大悟的人生态度。对现实的领悟力和参透力塑造了她独立的人格。她有着个人的自由,不依赖别人不会给别人带来压力,并且会自己寻找快乐幸福。对她来说爱情只不过是一种奢侈。有幸遭遇,享受便是,而不能让奢侈风马牛不相及地承担沉重而严肃的任务。她虽然年龄很小,但自主意识很强;坚持“你不爱我”就分手。最终她如愿以尝。不仅嫁了个好老公,而且出国留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拥有了独立的经济基础和人格。她最后获得了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每个人对它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的衡量标准不一样。从婵月对生活的态度,肯定了女性自我价值的定位,带领我们走向智性境界的“最后高度”。不依赖别人、不给别人带来压力,并会自己寻找幸福快乐。这也是张洁的知识女性在追求自我价值探索的理想结果。从婵月的命运让我们感觉女性在寻找自我价值中终于见到胜利的曙光,是我们女人的希望。就是婵月的这种思想才让她追寻到了几代女人一生也没有得到的幸福。

从祖孙四代的命运描写,给我们的警示:守望、等待,把自己的人生系在一个男人身上,无论是婚姻还是爱情;现实的或是理想中的最终都可能从树枝落下,一生无果。张洁曾说:“西方的女权主义者向男性挑战,我对此不以为然。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仅属于男性,也不属于女性”;她对女性“依赖男性”“把自己看成是性对象”提出严厉的批评,同时她谈到妇女解放说“单靠女权运动是无法解决的,”要靠“她们自尊和自我价值”。①我们要想像婵月那样获得幸福,必须要解放自己。要向张洁所说的:要靠妇女的自强不息;靠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和实现。

三、张洁的知识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奉献的表现

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中钟雨揭示了爱情和婚姻分离的矛盾和痛苦。在不能实现的爱情中承受精神苦难,呼唤高尚的精神契合借以唤醒久已麻木的情感。并寄希望于理想天国的话。那么,《祖母绿》中的曾令儿则引导着我们去达到目标,让我们来感受由她带来“无穷思爱”的力量。

曾令儿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妇女形象,她同以前所有的主人公一样历经了爱情的仓桑。虽然她只爱过一次,但这足已令她的爱情观念产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折。为了所爱的人,她愿意为他献出自己的一切:政治前途、功名事业、平等自由、人的尊严。明知道挺身而出意味着这一切都彻底葬送,却义无反顾怀着超凡入圣的快乐自觉承担着本该落在左葳头上的右派罪。在她看来,爱,似乎就是一种倾心的,不计回报的奉献。和钟雨的爱为了别人的快乐而“自我牺牲”是一脉相承的。为了爱,无穷奉献的实现,张洁把曾令儿置于一个非人的生活境遇里让其爱、无穷奉献表现的淋漓尽致。或许只有这样子才能使曾令儿的形象显得如此高大,如此无私。为了给左葳补课,记笔记,忙得连头发都没时间洗,为了从老虎头大海涡流救出左葳,她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又在政治的风险中代左葳受过。更为动人的是,她独自生了陶陶承担了一切舆论歧视,独自承受着非婚生育所招致的种种非难,经历了肉体和精神的惨痛折磨,没有怨愤;没有逃遁,坚贞无比养育了儿子。尽管命运给予她一次次诸如历尽艰辛养大了爱子,又被死神夺去那样惨酷的打击,却始终没有冻僵和改变她那颗无穷思爱的心。乃至20年后,当左葳的夫人卢北河向她抱怨“我们多年来,争夺着同一个男人的爱,英勇地为他做出一切牺牲,到头来,发现那并不值得”时。曾令儿的回答竟是:“别这样说,你爱,那就谈不到是牺牲”。爱的力量使她那样的刚强、隐忍,尽管“她只爱过一次;这足以令她凭着这仅仅是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战胜种种灾难。其实她并非没有痛苦和悲哀过,只是力量巨大的“爱”的潜能使她从痛苦的经历中挺起!作者再现了她情爱——母爱——无穷思爱的情感发展流向,一次次磨难,一次次思索升华。最终使她获得了博大宽阔的胸怀和美好的人格。从不止息的追求与奉献使她找到了自我生存的价值,较为全面地发展了自我,实现了自我价值。曾令儿和钟雨一样以向现实妥协,向自身妥协的方式将自己升华到理想天国中去,进入精神的炼狱,此时的曾令儿不是追求女性的意义,而是追求生命的超然与宁静。张洁替曾令儿辩解道,“她已超过人生的另一个高度。”②这的确是一种升华。

张洁的作品是我们女性的一盏明灯,她笔下的这群富有才情的知识女性,唤起了广大妇女来认识自我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并强调妇女自身克服弱点,在观念上都朝着为解放自我并去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以争得妇女的解放。作为女性,令我感概良多,我们中国妇女虽然都已从几千年的封建思想走到现今,但女性在爱情婚姻中到底应该处于何种角色,这还是张洁对女性命运及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

注释:

刘慧英:《女人,并非特殊━张洁访问记》香港《文艺报》1989年6月25日

张洁:《张洁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25页

参考文献: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小说散文集)花城出版社1982年出版

张洁:《无字》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2年1月

张洁《张洁集》(中短篇小说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内容摘要】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众多,其中不乏很多女性,本篇论 文主要围绕《祝福》中的祥林嫂,《伤势》中的子君,以及《离婚》 中的爱姑这三位典型的女主人公展开论述。通过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 思想却有着相似的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及腐朽,展现 出妇女在封建制度下的被绞杀的过程,表达出作者的激愤,不平,以 及无奈。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子君,爱姑,封建社会,地位,无爱的社会, 冷漠,束缚 一.祥林嫂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一生命运多舛,逃婚去鲁镇打工,好不容易赚 了钱,却被婆婆抓了回去卖到了山坳里,改嫁给贺老六,逼婚时想自 尽却没有成功,之后生了个儿子总算是过上了好日子,结果死了丈夫, 孩子也被狼叼走吃了,无奈之下又再次回到鲁镇的四叔家里打工,但 是因为身上晦气,所以受到排挤和歧视,最后死在新年的“祝福”中。 可以说,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她没有获得过春天的温暖。那么是 什么原因使得祥林嫂有这样的结局呢?下面我们从她逃婚--再嫁— 丧夫丧子--死去等几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情节来剖析。 1.逃婚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非常低,更何况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并且她没有子嗣,所以也就无法走“夫 死从子“这条路了,那么如此晦气的一个人,她的婆婆是不会把她留在家中的,因此她只有“改嫁”这条受人唾弃的路。由于“生为夫家 人,死为夫家鬼”这种束缚,因此她只能听从婆婆的摆布。为了自己 不受到唾弃,她选择了逃婚这条路,“逃婚”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妇女 思想超前的一种表现,但是祥林嫂却不是因为有着超前的思想,而是 她本身受到“禁锢”的影响。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 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 失节是大”。在《大明律》中,也曾提过“居丧嫁娶”为“杖八十”, 并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因 此,祥林嫂选择了逃婚这条路。 2.再嫁 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选择了名誉,维护了她“烈女不嫁二夫” 的名誉,于是她逃到鲁镇去打工,她在四叔家很勤快,有一天在河边 洗米的时候,被婆家用极为粗鲁的手段给抢了回去,从卫婆子的口中 得知“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 不几天就给装到了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春天时被迫逼婚嫁 给贺老六的,尽管她“喉咙哭哑了”,尽管她“头 上碰了个大窟窿”, “拜不成天地”,可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的将他和男人反关 在新房里”,也就是说,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 了。那么祥林嫂为什么有这么多极端的做法呢?为什么她宁死都不愿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 象进行社会反思。 读张爱玲的任何一篇小说,我都可以理解为何说她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她用漫不经心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或含泪或泣血或可怜或可恨的女性形象;她用瘦弱的指尖轻轻挑起千年来蒙在家庭、婚姻、爱情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让人看到触目惊心的真实,她把笔端伸向上帝看不到的地方,伸向太阳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让那些华美袍上的虱子赤裸裸的暴露给世人面前。 一个个可悲的女性,一个个吃人的女性,一个个可怜的女性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她们颤动,让读者为她们伤悲。因此张爱玲小说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她所反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不在于她的语言有多华丽;而仅仅在于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与大多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有太大的差别,她们以独特悲凉和屈辱震撼着读者,张爱玲也因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上折射出熠熠光辉。 一、人物形象具有的自传色彩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① 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出身:祖父是清朝的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外公则是天津提督,可谓是出身显赫,属于贵族后裔了;但张

爱玲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父亲吸烟土、逛妓院、养姨太太,幼时的张爱玲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直至父母离婚。张爱玲幼时没有家庭的温暖,封建大家庭中的尔虞我诈,在她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在创作中一举成名,在文坛上响当当,但是张爱玲的婚姻如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不幸福的。一九九四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她与汪伪宣传部次长,伪《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签订婚约,但这次婚姻让张爱玲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它只维持两年。晚年的张爱玲孤独落莫生活着,最终客死异乡。纵观张爱玲的众多著作,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她悲观敏感独特的性格,作品中的男性大多玩世不恭,抽鸦片,逛窑子;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不是以悲剧结束,这不能不说是由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影响的,“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 ②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她的作品大多以沪港两地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是出生在上海的,又长期生活在香港。读书期间,她亲身经历了港岛被围,抵抗及沦陷的全过程。而她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炮火却逐渐猛烈了,邻近的高射炮成为飞机汪意的焦点,飞机营营的在顶上盘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当时战争的真实与紧张。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经发表,就引起读者的哄动,书中的女性葛薇龙是一个寄居在姑妈家被诱惑而论为交际花的女性。无独有偶,张爱玲也因战争而中断学业,因此同她姑母住在一幢西式公寓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女性是家道中落的名门淑女,而张爱玲用不厌其繁的笔墨描写了大家族的种种陈设丫头佣人及大家族的

读张洁《方舟》

读张洁《方舟》 ——思考现代女性的精神困境 李爱萍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浙江省桐乡市环城北路832号314500 马格里特·阿特伍德在谈到“女人的小说”时又说:“男人的小说是关于男人的,女人的小说也是关于男人的,但观点不一样,男人的小说里可以没有女人,女人的小说里却不能没有男人。”③马格里特·阿特伍德的这句话虽然带有某种性别上的霸道,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强调了一个女作家在创作时必然面临的文本限制。寻求女人与男人之间的情感呼应和被呼应,是每个女作家,尤其是张洁创作的中心意向所在。 如果说张洁在写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时只是停留在对时代和时代中人性 的光明面的描写,还没有触及到爱情,在写作《爱,是不能忘记的》时,是在呼 唤爱情,寻找让呼唤的一方和被呼唤的一方适当而完美地进行回应的方式。那么, 在写作《方舟》时,张洁已经对爱情产生了质疑,对由爱情衍生出来的婚姻产生 了置疑,甚至对制造爱情的男性都已经开始质疑。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张洁还没有 她后来在《无字》中因为绵延不尽的爱一次次的在所爱的人那里遭到毁灭性的打 击后,所衍生出来的那种大恨。因此,《方舟》中的批判和嘲弄仍然是含蓄的、 谦和的,既有对吞噬女性个体有价值的情感的传统心理积淀的揭示,也有对普通 世俗人情中繁难困惑的透视,这些以平静的叙述语气书写出来的文字是三个女性 天然的受了委屈之后的暗自饮泣。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张洁再一次让男性从她的世界里隐去,和《爱,是不能 忘记的》不同,这一次,是张洁觉得这些男人已经没有资格和她的女主人公相提 并论。所以,这篇小说是专为在爱情中受到伤害的三个女人写的。是真正的女人 的小说。小说塑造了三个女性形象:荆华、梁倩、柳泉。这是三个性格迥异的知 识女性,但在最后得到的却是相似甚至雷同的结局。她们无一例外的被爱情抛弃, 又无一例外地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只有躯壳的婚姻,开始了惹人非议、让她们倍尝 艰辛的独身生活。 荆华,一个让人无法不被感动的女性。有着最古典的女子情怀和品质。她坚 韧、善良、包容。为了养活被打成反动权威的父亲和从此失去依靠的妹妹她嫁给 了那个一身蒜味的森林工人。因为森林深处的冰雪和冷风,她的腰椎被冻伤,几 乎成为一个废人,但是却仍然义无返顾地在暴雨和狂风来临的夏日午后,帮那个 只带给她们伤害从来没有给过她们温暖的曹主任把所有的蜂窝煤搬了上去,自己 却只能无望地忍受疼痛。作为一个极其有才华的马列主义研究员,因为时代,因 为生活,她却整整七年失去了本应是她生命中一部分的哲学。她的思想,她的才 华都被她为了亲人的牺牲抹杀掉了。她的婚姻自然是没有爱情的,甚至连一丝让 人温暖的亲情都没有,离婚是必然。疲惫之后,荆华最希望的是能重新找回那颗 仁爱、宁静的心。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南冰 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然而他对于自己沉溺在这种消沉和灰暗的精神世界中间,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 2005年第50卷第2期(总第199期) 2005 V ol.50 N o.2(G eneral N o.199)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 3 张 莹1,马 芸2 (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6;2.四川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1)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彻底告别了热情高歌的理想主义文本,始终坚持一方面用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超越女性意识感情,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寻找“女性自我”,用笔记录下女性“成长”的历程。本文分析了张洁真爱理想的演变过程、女性自我的寻找历程,试图梳理出张洁女性意识的变化成长。 关键词: 真爱理想;解构;女性自我;定位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5)02-0071-04 3收稿日期:2004-04-19 作者简介:张莹(1965—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马芸(1981— ),女,四川峨嵋人,四川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沃林格提出决定艺术活动的“艺术意志”来源于人的应世观物所形成的世界态度,即人面对世界形成的心理态度。沃林格把这种态度界定为“世界感”。所以,个体“世界感”的差异决定了在“艺术活动”中的差异。而女性作为普遍意义的人和纯然的女性在“世界感”上必定是双性的。虽然文学自来不缺关于女性的话题,但长久以来都只限定在男性的视野中。只有在女性作为自觉的书写者,从女性立场出发创作关于女性生活和心理的作品,才形成了真正的女性文学。张洁作为一名女作家,一方面在用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超越女性意识、感情,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则更是在纯然女性眼光下,观照女性自我世界,创作女性心灵外化的女性文学。像大多数女作家一样,张洁同样将男女情感作为自己女性文学创作的基点,关注着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心理世界。从第一篇涉及到两性关系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张洁始终没有放弃探讨“爱”以及“爱”中的男女两性,尤其是女性。 一 虽然女性对爱有天生的渴望,但几千年的父权制使女性始终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自然也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利。事实上,“由于女性意识、女性自我与当时主导意识形态相冲突,因此几十年来始终受到强大压抑和斥责,广大女性除了做与男人同样的人以外,不能有任何女性意识、特质或特定的流露,这种讳莫如深把女性降到‘空洞能指’的最低水平, 其背后深处深藏着那种千百年来顽固不化的传统文化精神 ———对女性的鄙视和忽略”[1](P56) 。而女性主动对爱情、婚姻 的追求更是被主流文学作品所避讳。作为一名女性,张洁必定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历史、社会对于女性的压制,她开始试图用笔探索女性心理、思考女性问题,延续自“五四”后断裂了的对女性的思考。 张洁的女性文学创作是从女性最初“寻找男性”、“寻找爱”开始的,长久以来压抑在女性心中对于理想爱情的呼唤在张洁的笔下终于喷薄而出。既然女性已经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已不在物质上依靠男性,那么,对于爱情她们更希望精神上的契合,追求心灵价值的美好。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相应地造就了一种“理想男性”的形象。就像《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钟雨和《波希米亚花瓶》中的梧桐,她们一个爱着与自己相处不足24小时,连手也不曾握过的“老干部”,一个爱着不能过年轻夫妇那种生活的简,都在享受精神上的爱。她们从旧式的婚姻中解脱出来,被“老干部”和简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吸引,爱的是“成熟而坚定的政治头脑”、“在动荡中的革命年代里出生入死的经历,他活跃的思想,工作上的魄力,文学艺术上的修养”……这是80年代新女性心目中的男性标准。她们开始自主地摆脱对有金钱、有地位的男性的依附关系,在婚恋问题上有了崭新的价值观念,这是女性在追求自我历程中的一个进步。张洁大胆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为自己也为女性喊出了“爱”的心声。

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大学理论物理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1930年9月11日,侯伯宇生于天津。从少年时起,侯伯宇就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科学救国,出更好的武器”。 建国前夕,侯伯宇放弃了台湾大学的学业和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志愿军,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全部捐出。1953年,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急需懂外语又有数理基础的人,侯伯宇放弃了回清华继续深造的机会,赴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当了一名俄语翻译。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他积极响应,考取了西北大学物理系。1973年,侯伯宇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并最终在西北大学扎根,一干就是37年。其间,国内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他都一一谢绝。他说:”西部更需要我,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侯伯宇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1983年,侯伯宇与美国学者合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的办法。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侯氏理论”,是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但他却从不接受新闻媒体对他的采访和宣传。有一次,他的学生在帮助他整理申报科学院士材料时,发现他居然舍弃了发表在影响非常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非常不解。他解释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实际上的学术价值却不及另一些论文,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上世纪80年代,侯伯宇一手创办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在教学过程中,侯伯宇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法,非常注重创新和提高课程起点,把授课内容与研究课题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讲授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最新、最先进的内容。

浅谈张洁小说的艺术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777921.html, 浅谈张洁小说的艺术风格 作者:齐松珍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6期 [摘要]张洁小说的艺术风格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体现在重抒发的创作个性上,尤其是取材和立意表现的尤为突出,她还擅于借助人物的塑造反映生活,章法灵活,笔法多变。 [关键词]重抒发塑造人物章法笔法 作者简介:齐松珍,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主任,中文高级讲师。 张洁的许多作品我是很喜欢的,因为好的作品比较细腻,感情色彩比较强烈,也可称之为是当代一位较有影响的女作家。张洁小说明显地呈现出重抒发的艺术特色,这也是她最为鲜明的创作个性。 下面我就从三方面来谈谈她在艺术风格上的这一特点。 一、张洁小说重抒发的创作个性,从取材和立意开始,就已经表现出来 从张洁已经发表的几部长篇和十几个短篇来看,她的作品很重视探究人特的思想感情活动。即使是一些反映当前尖锐的矛盾冲突的作品,她也不是从正面揭露现实矛盾,开展人特冲突,表现重大主题;而是将很大的艺术力量,用在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开拓和表现上。如《忏悔》所触及的,是当时社会上大量存在的纠正历史错案的问题。作者并不去揭露铸成错案和纠正错案过程中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却热心于去探究和表现受害者内心深沉的忏悔。又如《用三概弦奏成自己的歌》写小学教员帮助一个畸形孩子学习音乐。作者不正面提示畸形孩子教育工作中的具体矛盾,却用很多笔墨抒发这位教师对人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美丑面的思索。但这些还不是最能体现张洁创作个性的小说。 张洁还有别一部分小说,生抒发的特色表现得更为鲜明:如《爱,是不能忘记的》、《漫长的路》、《未了录》。这些小说探讨的问题是人们不大注意的一些社会课题。作者的笔锋深深地深进了人的感情最为隐秘的角落。《爱,是不是能忘记的》是张洁小产的代表作。它通过一个女作家与一位老干部的爱情悲剧提示了婚姻与爱情分离的社会现象,宣传了以爱情为唯一基础的人生理想。张洁通过《爱,是不能忘记的》,喊出了这种痛苦,尖锐地揭露出婚姻与爱情分离的不合理性,热烈地呼唤真正合乎道德的理想和婚姻。其实,这篇小说的侧重点并不在宣传改变已有婚姻现状,而是在于宣传建设未来的理想婚姻。《漫长的路》抒写了十年动乱期

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 [摘要] 女作家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 张洁的小说作 品倾注了对女性的满腔热忱和深切关注,塑造了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张洁作为先觉者,其作品中贯注一气的女性现代意识。张洁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的现代衍进,作出了杰出的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这是张洁之于中国女性文学的意义,也是张洁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 张洁女性意识女性问题女性形象女性文学 引言 女作家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于1979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调而引起注目,她早期的很多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和《方舟》等,都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而富于利他精神的恋爱心理,以及单身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的一部分作品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张洁的一系列小说作品,主要是以塑造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为主。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的地位不断提升直至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张洁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旗手” 的地位一再被人提及。近几年出版的几部影响颇大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便从张洁的文学史地位中凸显出这一点。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指出了“张洁作品的‘女性意识’和作为‘女性文学’的先导地位”,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也称“张洁那一路富于勇气的探索,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则肯定了张洁后期作品“对开拓女性文学的视野、冲决男权话语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之相应,从女性主义文学的角度研究张洁,考察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极其发展演变是近十年张洁研究的焦点之一。著名的女性批评家戴锦华的《“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一文以诗意盎然的语言、新颖独特的视角和睿智又深刻的观点成为这一阶段张洁研究中最华美的果实之一。她认为张洁的重要作品序列是“一个女性的话语由想象朝向真实的坠落”,并最终“宣告了所谓来自男性拯救之虚妄”①。荒林认为《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三篇小说“呈现了作家对女性问题思想的连续深人和统一性,表现了作家对女性新的价值确立的强大热情”②。另一位重要的女性批评家徐坤自觉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解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将其归入对“母系谱系的梳理与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母女的血缘相续“是‘我们’身体的源泉,亦是‘我们’身体未来归处的指向”。 ①戴锦华:《“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②荒林:《女性的自觉与局限—张洁小说知识女性形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潜社版)1995年第2期。 论者并由此判断作者的视线从此又重新回到了对女性自身生命的关注.周哗全面回溯了张洁过去二十年的创作中真爱理想建构与解构的全过程,认为这表达了女性对于平等美好男女关系最为坚执的追求,也形象反映了中国女性自我解放的艰难。梁旭东的《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崛起与张洁的<方舟>》也是较有分量的一篇研究论文,论者肯定了《方舟》在新时期女性小说崛起之初的先驱意义和启蒙意义,并称这篇小说“已经触摸到女性主义的内核” ③。同时,一些论者也指出张洁女性观中的矛盾、局限、欠缺与偏颇之处。牛玉秋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惊艳了时光的存在,她的文字、她的旗袍似乎已经牢牢地嵌入了上海的一砖一瓦中,烙进了上海的肌理中。同时在她的文字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本文将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增进我们对于张爱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出身经历性格结局 “一座城市的覆灭,成就了一段无望的爱情。”有多少人因为这样一句话的吸引而去找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来看?张爱玲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放到了香港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城市,让“自私的女子”与“自私的男子”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城市里相互依靠却又相互利用,最后终于互诉衷肠、表白心意,成就了一段传奇,成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向往。 而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却让人不怎么喜欢。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偏偏嫁给了他病怏怏的哥哥,做了他的嫂嫂,整日里面对一群善于搬弄是非的妯娌,连丫头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辱她。在这样的处境下,丈夫无法给与她庇佑,心上人也对她避之不及,娘家人只当她是全家的摇钱树,贪婪地频频伸手。于是之后的曹七巧变得相当厉害,斗败了妯娌,拽住了婆家的大权,主宰了儿子女儿的人生,报复了心上人的无情,将其他人的人生变得与自己一般痛苦。最后她的儿子恨她、女儿怨她,心上人远离她,所有的人都对她恭恭敬敬。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为女人,怎么就一个终得圆满,一个孤老终身呢? 流苏,一个听起来就比其他的七巧之类的名字要美得多的名字,出身世家,虽然家族早已败落,家中也是人丁旺盛,所以通晓人情世故,天真无邪却也不乏心机;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自小被派到柜台买油,接触到的是最最底层的老百姓,见识到的是最最平凡不过的家长里短,可以说是在人民内部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拥有的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真正天真质朴。两个人比较起来,似乎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曹七巧更讨喜一些,“买油西施”,人们如是称呼。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 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其中我最推荐的是《孤独者》,这本书中描写的沦落过程和沦落前后社会对于魏连殳的态度的改变颇有深意。而对于喜欢言情小说的同学们,我建议阅读《伤逝》一书,这书要是放到现在,起码是女频霸票俩月的内涵暧昧流神作。 接下来切入正题,即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在表现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时,主要写出了几种类型,即已经觉醒的狂人(《狂人日记》)、疯子(《长明灯》)和正在觉醒“我”(《一件小事》)。而在这几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作者都赋予了极其深刻的意蕴。鲁迅先生在描写这一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时候,多是注重了心理描写以及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鲁迅先生自己也在经历着一次心灵上的觉醒的过程。同样的,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到这些描写的时候,也不免会和主人公一起觉醒。而在这个觉醒的过程中,我们会再次感受到那个年代和那个社会制度之下的人群的生活。在感受了那个时代之后,我们便可以理解那个时代的很多思想,而那时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已经觉醒的“狂人”。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鲁迅先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和看过的外国作品构思而成的。这是个非常怪的人,在他身上同时具有“疯”与“不疯”这两面。如果说他是个疯子,可是他却能够从嘴里喊出“救救孩子”的伟大呼声,并且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如果说他“不疯”可是他又确实是一个非正常人,一个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人。不过我并

张洁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张洁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张洁笔下的主要女性是当时社会中的“另类”,而又是“普遍类”,在此,我将从这几个方面解析在张洁小说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她们强烈 的事业心,要求独立和解放,争做强者。以及易被忽视的“女性自身 价值”。 关键词张洁的小说女性意识 “男人的雌化和女人的雄化,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世界性的问题”,张洁,她是这样的定义着当时的社会趋向,预言着后来的世界,女人必将强大起来。她作品中的女人们很多都不愿意雄化,却不得不被迫雄化。 在张洁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主要有女性的反抗精神,强烈的事业心,要求独立、解放。 首先,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张洁的作品中的女性,都是离了婚或是不愿意结婚的女性,而且离了婚的她们也不愿意再婚。她们在一起承受着各种的磨难,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无论她们的事业之路有多么的艰辛。如《方舟》中的荆华、柳泉、梁倩,三个离婚后的女人自小学毕业分开后,再次聚到一块儿。她们有着同样地痛苦婚姻,她们同样地离了婚,她们同样的在工作上有着重重困难,但又同样的不懈地为事业奋斗。 在小说《方舟》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热忠于事业的女性:柳泉、梁倩。 柳泉,在工作上一丝不苟,能够把所有的工作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在短时间内精准的记住那些外宾的住房,她可以轻松自若地翻译。她是那么的用心的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在工作中,她会自然地流露出那种自信,在工作之后的酒宴上,她表现出了那种“知识妇女,在意识到自己的聪明才智时才有的微笑”,可以使“每一个正直的男人肃然起敬的微笑”。这充分的透露着她在强烈的事业心的驱使下,工作上得到肯定后的满足与自信。 梁倩,在电影的拍摄上,精益求精,最求高的艺术造诣,竭尽能力的要想做出高的成就,摆脱父亲的名望的荫庇,她要通过自己独立的奋斗,让世人都看见她的成就,认可她的工作,她的付出,她的工作成绩,她要实现她的信仰:电影

论路遥笔下的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论路遥笔下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摘要:论文拟对路遥笔下中奋斗着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进行阐述,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剖析,探讨这些青年知识分子们在理想的追求过程中面对的现实的挫 折与磨难表现出的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优良品质,同时也传达出青年知识分子 追求独立、自由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和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们的强烈的自 卑心理和自尊需求。论文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所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关键词:青年知识分子;精神特征;独立;社会责任感;文学史意义

Theory of Lu yao's Works in the Image of Young Intellectuals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ovel Lu yao struggle with the image of young intellectua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characters, explore the reality of frustration and suffering these young intellectuals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the ideal face to represent them in a difficult hardships demonstrated an unyielding fighting spirit. This paper also convey the youth intellectuals pursue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the valuable spirit and deep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ir strong inferiority complex and self-esteem needs. This paper also from the side reflects some realistic problem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Key words:Youth intellectuals; 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dependenc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history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提供了有关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一、课题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 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谭正璧先生的《论苏青与张爱玲》,对两位女性作家进行比较,他认为张爱玲是重视人情甚于世情的作家,他重世情因而有后来不能居上的看法,与傅先生看重其对人性情欲的挖掘刚好相左。或许谭先生指出了张氏部分作品内容的某种局限,但评论者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未必是没有局限的。不错,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媒妁婚姻、金钱婚姻、高等调情、通奸姘居及其它种种畸型变态的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正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超越了一般的海派小说家。对于此方面,谭先生显然注意得不够。 台大中文系教授张健先生主编过一部题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一书,这是其专门研究张爱玲的研究生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分析两大内容,亦有不少新锐敏捷的看法,但感悟多于理论,流畅却欠深透似为该书的共同点。 (二)选题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个论题,是因为在阅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后,感受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

禁锢下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张爱玲在从贵族到平民转换的生活经历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她在母亲与姑姑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寻求时代女性的归宿,再现时代女性的命运并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本论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二、方案设计: 此论文旨在研究在张爱玲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通过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几方面因素,将她笔下的女性主要概括为典型的几种类型,以及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从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大纲: (一)1、简要概括张爱玲的生平及其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家庭因素)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文化因素) 3、上海沦陷以及战争经历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社会因素) (二)张爱玲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1、插翅难飞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2、心灵扭曲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漂泊不定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4、红颜薄命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三)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及其笔下女性的特点。 (四)通过张爱玲创作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分析1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逐渐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摘要: 在鲁迅的笔下 ,有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 ,而对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更是种类繁多,形象各异。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大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生活在这一社会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 ,历史给他们提供了其先辈们所不可能有的机遇 ,同时,文化转型和社会的转型给他们极大的希望 ,也给他们极大失望与大痛苦 ,他们是“铁屋子”中被新思潮、新文化大潮“惊起”的“较为清醒”的人们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清醒后的路向,在生活和社会的重压下逐渐走向消沉。这种处境与心态让众多知识分子处于矛盾、孤寂、痛苦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旧社会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可悲性。在这里,我们针对有反抗意识或无反抗意识而逐渐消沉的小知识分子形象进行重点分析与研究! 关键字:知识分子反抗无反抗消沉 《在酒楼上》中的吕韦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端午节》中的方玄绰以及《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等,在他们身上存在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对他们来说,我想他们也曾有过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是由于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十分顽固,还有自身存在的种种弱点和缺陷,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们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消沉了。 通过分析他们失败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悲剧可以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同时也是他们自身意志的悲剧! 1、“觉醒—动摇—沦落”的知识分子 《在酒楼上》这篇小说中,它成功塑造了吕韦甫这个由觉醒逐渐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起初,吕韦甫可以说是一个较早觉醒的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他曾和他的战友们连日讨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有时候甚至会争论的打起架来,并且他们还英勇地在城隍庙内拔掉过神像的胡子,从这些壮举中,我们不难看出,年轻时候的吕韦甫思想是多么的进步,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文化的传播者。然而随着生活的不如意,再加上革命又处于低潮中,所以一个具有进步要求的知识分子终于将旧日的豪情壮志、人生目标、以及革命的精神统治抛却了,进而变成了一个情绪消沉,意志颓废,行动缓慢做事又敷衍的软弱的知识分子。昔日的吕纬甫是一个无神论者,可是消沉后的他,竟然为了敷衍母亲,千里跋涉回到故乡为一个三岁时便死去的弟弟迁葬,并且在看到旧坟中没有任何遗骸时,还是让工人把原尸体所处的泥土装到棺材中下葬。他的这一行为与之前的他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时也表现出了他消沉程度之深!但作者并未正面刻化他内心的矛盾痛苦 , 而是从他的“沉静”、“颓唐”的外貌刻化 ,从他语言行为的描写中,透出他的矛盾、痛苦、孤寂的灵魂信息。 与吕韦甫相比,《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也是一个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魏连殳可以说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极其复杂的,性格独特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通过他短暂的一生描绘了一个昔日“留过洋”,有过觉醒和战斗,却在种种压迫下逐渐

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 所属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院系年级:12级电气信息工程系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2013年 12 月

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 —《五四运动八十年祭》读后感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历史大趋势的必然产物。走在五四运动前列、起着先锋作用的,是一大群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从个性解放到改造社会,从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些青年学生曾经的梦想,今天读来,无疑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用的启示。青年知识分子应认识到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社会各方面都要热情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五四运动;思想;爱国;青年; 20世纪到来后不久,在中国大地上会发生这样一场以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为主要内容的规模空前的群众性运动。它不是突然发生的,更不是任何人所能制造出来的。可以说,这以前的全部历史,已为这场运动的到来作了充分的准备。 1840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屈辱。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中国人心灵上的创痛更加沉重。曾经亲身经历这场事变的吴玉章沉痛的回忆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进入20世纪时,八国联军武装占领中国首都北京,这一连串令人惊心动魄的事件,竟发生在短短五六年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人们不惜作出任何牺牲,一定要奋起革命,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带来了一次思想解放。 历史前进的路程是曲折的。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把战败国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种种特权转让给日本,直接导致5月4日爱国运动爆发。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其尖锐彻底的程度、所向无前的声势,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五四运动不仅凝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