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围城中知识分子形象

合集下载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导师修改意见:文字中的红字部分与网上大量雷同,要修改,没有标注出来的不代表没有雷同,请修改老师重新修改下,因为是学士学位论文,比较重视查重。

一定要小于30%目录摘要.。

...。

.......。

.。

.。

.。

..。

.。

...。

..。

.。

.。

.。

.3 一、有理想但性格懦弱的知识分子.. (5)(一)空想家方鸿渐 (5)(二)浮夸的赵辛楣 (6)二、有理想但虚伪的知识分子 (7)(一)刻薄的苏文纨 (7)(二)酸腐的曹元朗 (8)(三)无耻的李梅婷 (8)(四)老谋深算的高松年 (8)(五)拙劣虚假的韩学愈 (9)三、自主爱情中的知识女性.。

..。

.。

.。

.。

...。

.。

.。

....。

..。

...。

....。

9(一)追求纯粹爱情的唐晓芙。

.。

...。

.。

.。

.。

.。

..。

....。

9(二)为爱不择手段的孙柔嘉。

..。

...。

.....。

.。

.。

.。

..。

.。

10总结。

..。

....。

.。

.。

.。

.。

...。

.........。

....。

.。

.。

.。

..10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11摘要钱钟书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围城》写于上世纪40年代.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深受读者喜爱.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在那个非常时期里,男女之间不同的爱情观,对婚姻的不同解读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态度。

这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纵观《围城》,共有大概七十多自个物,其中最有特性的人物也有十多个,能够称得上黑格尔的那句名言:“每自个都是一个全体,自身即是一个国际.”在作者生花的妙笔之下,《围城》中的人物个个神采毕现,有着完好的特性。

而经过对这些人物的精心描画,《围城》也达到了必定的高度.这篇文章企图在前人研讨的基础上,对《围城》中的人物作一个对比全面的整理、剖析与阐释,而不是只是局限于某一自个物身上。

这就使我的研讨角度扩大到《围城》中的各类人物,包含土生土长的老教授、留学归国的青年人、还有年轻美貌的小姐们。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他的描写和言行,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特点和性格。

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他一直处于自卑的状态中,总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他的自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牺牲他人的忠诚。

在小说中,他先后背叛了自己的恩师陈察院、朋友唐温贞,将他们出卖给了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追求着自己的爱情。

他始终困惑于选择陈岚和沈从文之间,不愿意做出妥协,以至于最终失去了两个女人。

方鸿渐的这种自私也使他成为了一个软弱的人。

其次,方鸿渐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

他总是推卸责任,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愿意承担责任。

在与陈岚分手后,他怨恨陈岚对自己的背叛,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负责任和不成熟。

在与沈从文分手后,他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自私和优柔寡断负责。

他总是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别人,对自己的错误从不反思。

这种缺乏责任感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和幸福。

此外,方鸿渐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他往往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在面对抉择时往往左右为难。

他的优柔寡断在两个爱情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对陈岚和沈从文之间的选择一直犹豫不决,而且在面对感情的问题时总是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他缺乏对自己的坚持和自我定位,总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迷失自己。

这种优柔寡断使得他在人生的拐点上错失了很多机会。

总的来说,方鸿渐是一个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优柔寡断的人。

他经常被社会和他人的期待所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

他在人生的重要选择面前往往犹豫不决,缺乏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的这种性格和态度使得他无法脱离围城,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通过对方鸿渐形象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这种形象也可以代表了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

他们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往往面临着各种的选择和困惑。

他们常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难以做出决断。

正因为如此,《围城》中关于方鸿渐的描写也一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一个处在精神危机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在西学东渐、出国镀金成为时尚的驱动下,这位出身于封建世家的方鸿渐抱着好奇、游历与获取功名的理想走出了国门。

然而,他在国外并无任何专长,最后从爱尔兰人手中骗了一张假博士文凭。

回到国内后,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家庭、亲友、社会,无不使他领略世态的冷酷。

他不谙世事,从十里洋场到内地的三闾大学,险恶的处境,恶劣的人际关系,一次又一次地教训和打击了他。

他在家庭中难以存身,在学校里也无法立足,跑回上海后依然毫无出路。

最后,他只能像关在铁笼中的野兽,虽然拼命挣扎,最终却永远找不到出路。

由于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方鸿渐对不如意的社会环境和生存困境,总是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不愿承担对社会和对自身的责任,而惯于依附他人,失去了存在的自主性。

方鸿渐是病态的现代文明的病态产儿。

作品通过对方鸿渐的病态人格和失败人生的描写,既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弊端和危机,也启示人们要有生活的勇气和存在的自觉性。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从《围城》看中国知识分子与现代社会

从《围城》看中国知识分子与现代社会

从《围城》看中国知识分子与现代社会1. 引言《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于1947年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故事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

本文将结合小说内容,探讨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价值观与命运。

2. 知识分子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围城》中,方鸿渐作为知识分子,受到传统儒家价值观念的束缚。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下,他面临着个人追求幸福和对抗旧体制之间的矛盾。

通过小说中的角色形象和周围环境,可以看到知识分子怀揣自由思想却被社会压力所限制的尴尬处境。

3. 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尽管受到了很多限制,但知识分子仍然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重要责任。

他们拥有独立思考和反思问题能力,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决。

通过小说中的角色展示,可以看到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批评和改革传统的力量。

4. 知识分子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围城》还揭示了知识分子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不仅是知识分子受到社会压力的限制,也有他们挑战传统观念、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

通过小说中角色关系以及故事情节,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知识分子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既适应又影响社会变革。

5. 总结《围城》这部经典作品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无论是价值观念冲突、责任担当还是与现代社会互动,小说都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材料。

希望通过研究和理解《围城》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命运,并启发我们对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更加全面的思考。

《围城》的主要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

《围城》的主要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

《围城》的主要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摘要:《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通过对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揭示了处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无奈人生。

《围城》所围困的,不单单是方鸿渐,而是代表一部分知识分子,在面对爱情时屡遭挫折,在构筑家庭时节节失利,在面对事业时四处碰壁。

这类“被围困”的知识分子,其内心充满焦虑、压抑,但又无力抗争。

关键词:《围城》;知识分子;人生困境在钱钟书的《围城》里,讲述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一类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

“从《围城》中可以看到,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并未放弃对身陷围城时的奋力抗争,只是在他的人生围城中,经受了太多痛苦心境的折磨与挤压。

“麦加认为:“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所画的圈。

因为他不知道,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

”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一艺术形象,体现了“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冲出来”这一复杂的人性心理。

一、“被围困”知识分子的形象分析在《围城》中,似乎每个人都身陷“围城”,方鸿渐、赵辛楣、唐晓芙、孙柔嘉⋯毫无疑问,方鸿渐是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其作力“被围困”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压抑与抗争中发出更多的无奈之声。

(一)性格上的懦弱与虚荣钱钟书在《围城》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既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

以方鸿渐而言,相比旧时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虽然思想上较为进步,但言行上却不肯越雷池一步,新的脑壳,却装着旧有的观念,难逃欺世盗名的“镀金”之嫌。

出身乡绅世家,拥有留洋经历,却持着近乎扭曲的人生观。

从方鸿渐的日常琐屑中,看似可笑、可悲、可叹、可讽,实则是合情合理。

这种平淡叙事下,营造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正是推动人物命运发展的导线,也让更多的人看到“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的困顿与迷惘。

“站在人生的立场上,钱钟书用一支有温度的笔,向我们揭示了被围困知识分子的爱情与人生。

语言里有讽刺,也有温厚的引领,真实而自然地呈现被围困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现实困境

《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现实困境

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现实困境《围城》是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小说,它以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知识分子在封闭社会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本文将通过对《围城》中主要人物和情节的介绍,探讨其中所反映出来的知识分子在特殊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哲学思考。

1. 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在《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

他具备良好教育背景和才智,但却陷入了自我怀疑、优柔寡断的境地。

这种境况折射出围城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应该选择何种立场和生活方式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现实?2. 困境与选择方鸿渐很早就对官僚体制和社会舞台上虚伪、功利主义等问题有所认识,但他却无法逃离这个圈子,并获得内心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他的心灵困境表达了一部分知识分子被社会舞台所束缚、局限的境况。

与方鸿渐相对照的是孙少平,他代表了另一种极端选择——逃离围城。

他认为唯有离开围城,远离尘嚣和繁杂,才能找到内心真正的自由。

3. 独立思考与自主判断《围城》中还通过方鸿渐和李世英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探讨了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婚姻中所面临的不同挑战。

虽然方鸿渐深爱着李世英,却因提前预见到婚姻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优柔寡断。

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舆论对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影响,以及知识分子需要在复杂现实中独立思考并做出自主判断的能力。

4. 内心追求与现实压力在《围城》中,众多次要人物也反映出类似困境。

例如桑凤麟作为一个背负梦想并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却因经济困难而不得不在社会舞台上妥协。

这种内心追求和现实压力之间的矛盾也是知识分子面临的重要问题。

5. 结论通过《围城》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心理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封闭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他们需要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并在复杂的现实中寻找自己内心真正的归属感和意义。

钱钟书借助小说表达出了对知识分子群体以及整个社会发展道路上存在问题的思考与警示。

【字数:约400】。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悲喜交织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围城》中几个重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探究他们的特点和作用。

1. 方鸿渐:本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典型的“围城人物”。

他是一个境遇尴尬、内心矛盾的人,一方面渴望自由和个性的表达,渴望逃离围城与外界接触;另一方面,他又因为恐惧和惯性而留在“围城”中,生活在封闭的社交圈子中。

方鸿渐的形象是一个鲜明的反面教材,道出了很多都市人的心理困惑和困境。

2. 孙少平:方鸿渐的朋友,一个平凡而善良的小人物。

孙少平是一个勤劳老实的人,虽然没有大志向,但对生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在小说中扮演着一个平衡因子的角色,他的故事反映了在围城中生活的普通人。

孙少平的形象给读者带来一丝温暖,体现出善良与真挚的力量。

3. 钟琴:方鸿渐的妻子,一个意志坚定的女性形象。

钟琴是一个独立自主、聪明机智的女性,她在婚姻中展现出对自己权益的追求和维护。

她虽然爱着方鸿渐,但也不愿为其委曲求全,力图在围城的桎梏中找到自己的自由与尊严。

钟琴的形象呈现出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力图获得自主权利的渴望,展现了女性围城中的反抗精神。

4. 方鸿勋:方鸿渐的哥哥,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

他以严肃、正直的性格为人所知,在小说中充当了道德的化身。

方鸿勋具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和责任感,他的形象表达了一种家族责任与个人价值的矛盾。

他的遭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中封建观念的束缚以及新旧价值观的冲突。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围城》深刻揭示了现代都市中人们困境与矛盾。

每个人物形象都展示出独特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在揭示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人性真实。

这些人物形象的精彩塑造为小说增添了生动的色彩,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同时,这些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吁人们要勇敢追求自由、真实和幸福,摆脱围城的束缚。

总之,《围城》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引人深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师大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围城中知识分子形象学生姓名:刘丽平指导老师:陈茜老师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就读学校:井冈山大学小学教育师范分院吉安师范学校完成时间:2013年11月6日前【摘要:《围城》一书中,钱钟书先生以幽默辛讽的笔触深刻地批判揭露了一批“五四”以来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不仅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下的这批知识分子的丑态诠释得淋漓尽致,而且还细致真实地描绘出当时广大知识分子的形形色色的生活形态,把其本质深刻地揭示了出来,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与自省价值。

此文将《围城》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为:1.有理想有良知但性格懦弱的知识分子。

2.有理想无良知且虚荣虚伪的知识分子。

这两类知识分子充分反映出了知识分子懦弱、浮夸、卑琐、虚荣、虚伪、招摇撞骗的劣根性,它对我们启示是深远的,也是无穷的。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2)引言 (3)一、有理想有良知但性格懦弱的知识分子形象1.性格懦弱的方鸿渐 (4)2.浮夸迷惘的赵辛楣 (12)二、有理想无良知且虚荣虚伪的知识分子形象1.虚荣刻薄的苏文纨 (14)2.庸俗无聊的曹元朗 (18)3.老谋心算的高松年 (19)4.厚颜无耻的李梅亭 (20)5.欺世盗名的褚慎明 (21)6.摆弄是非的陆子潇 (22)7. 招摇撞骗的韩学愈 (22)结语 (23)参考文献 (2)关键词:《围城》、钱钟书、懦弱、浮夸、卑琐、虚荣等知识分子的劣根性。

引言自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发生、发展以来,知识分子便应运而生,描写知识分子形象的佳作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由于作者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知识分子这一形象的内涵就大不一样。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首创是鲁迅,鲁迅笔下两类知识分子形象:一类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而不自知的旧时代读书人如陈士成、孔乙己,严格来说他们不是真正的现代知识分子;另一类是虽受西方文化深刻影响,具有独立社会人格和人生追求,大胆反抗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端积极追求自身幸福,但由于时代社会原因和自身精神缺陷而最终导致失败命运的知识分子如:狂人、吕纬莆、涓生、子君等。

同样的郁达夫笔下的知识分子也是一群心灵极度敏感,接受了现代科学精神新思想的旷世之子,极力张扬个性渴望尊重理解,热情追求爱情与自由,但由于当时屈辱的国际地位和落魄的现实处境,不得不时时陷于“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之中,最终成为“生则于世无补,死则于人无损”零余者形象。

叶绍钧的作品大多数以学校为题材,描写的知识分子大多数是教师。

如《倪焕之》、《饭》、《潘先生在难中》、《校长》等等【8】。

与这几位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相比较,唯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知识分子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多留洋归来,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特征中没有表现出以往知识分子的担当,反而表现出来众多的缺点,他们为生活奔波,为理想倾轧,勾心斗角甚至虚伪做戏,更有做出损国利已的事。

当然这当中也有例外如:方鸿渐、赵辛楣,他们虽然也这被这污浊的世界一点点侵蚀着,在不知不觉中向上靠拢,但是性格中的真挚善良还是一直存在的。

《围城》是一部以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小说。

钱钟书在自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人物。

写这一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根性。

”【2】1而这一类人物,就是当时的病态的知识分子。

(一)、有理想有良心但性格懦弱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类人以方渐鸿、赵辛楣为代表。

他们在爱情、事业、家庭方面处处碰壁,始终没有自我,与外界格格不入。

1.性格懦弱的方鸿渐:在这本书当中,方鸿渐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作者赋予其许多的言论、思想,甚至通过他来洞察世间百态,但方鸿渐并不因此而使人觉察到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惟独是他的身上有着某一类人的特征,或者说在他身上作者将某一些人的劣根性阐述得淋漓尽致。

方鸿渐还算得上是善良人士,至少他良心未泯。

赵辛楣曾说过方鸿渐“是个好人”,尽管“全无用处”。

这善良的本性使他为了给父亲挣足面子,为了"报答"周经理提供的留学经费购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授予"的“博士证书”,并且这善良又使得他后来必须不忍伤害苏小姐而整日担惊受怕。

克莱登大学显然是方鸿渐心中的刺,不大不小,却也拔不出来,只能任它在心窝上搅得隐隐作痛,还得战战兢兢怀疑别人是否看出他挨了一刀跑来惺惺作态地嘘寒问暖。

方鸿渐对文凭的看法是颇有意思的----“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2】这段话讲得十分精彩,极尽讽刺;只可惜方先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却不敢反抗,更无法从中脱离出来宣扬自己的个性,终究还是要考虑“父亲是科举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2】179。

”方鸿渐的善良在于他既然买了文凭却没有说服自己那是文凭的勇气,他羞愤于报纸关于自己"顷由德国克莱登大学荣授哲学博士"的消息。

同时也无法做到韩学愈的洒脱,骨子里的正直、怯懦不允许他如此,哪怕最后被校方看轻也只能忍气吞声。

小说中当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说到:“我愿意请先生来当政治系的教授,因为先生是辛楣介绍的,说先生是留德的博士。

可是先生自己开来的履历上并没有学位……”【2】187之后,鸿渐的脸红得像有一百零三度寒热的病人。

方鸿渐并不单纯只是因为害羞,单纯因为苏小姐所谓“大学同学的时候,他老远看见我们脸就涨红,愈走近脸愈红,红得我们瞧着都身上发热难过。

我们背后叫他‘寒暑表’,因为他脸忽升忽降,表示出他跟女学生距离的远近,真好玩儿!……”,他的脸红大多数是因为心虚,而他的心虚绝大部分原因和他的性格有关。

情场上,方鸿渐先前还是春风得意的,既能和鲍小姐在船上鬼混出个名堂(尽管这名堂最后已经成不了名堂),又有苏文纨这样堂堂一位货真价实的博士,在知道方鸿渐拿的是假博士文凭后,仍倾心于方,可见他还是有点魅力的。

然而在苏小姐好巧不巧地带出一位唐小姐后,一切开始走样了。

鲍小姐走时,方见到了所谓相似者原是个秃头,知道自己被摆布了,道出“女人是最可怕的!”这时候的伤害倒还是不痛不痒的;至于他和苏小姐的结束,更是解脱了,毕竟方鸿渐之前也只是"明知也许从此多事,可是实在生活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加上苏小姐在船上有诸多的暗示不得已“喜欢”苏小姐,但方显然没有真正理解到“女人是最可怕的!”这句话的内在实质,苏小姐被拒绝后羞愤地使出离间计,假文凭因此被唐小芙识破,方鸿渐阴差阳错失去了唐小姐。

方鸿渐因此死了一回,“觉得天地惨淡”,甚至对于爱情失去了信心,那种刻骨铭心痛只要一次就足够了。

这是方的不幸,同时也是万幸。

假使没有唐小姐,方鸿渐没有痛苦的失恋,也许往后他的婚姻要幸福得多。

但失恋以后,他至少对这个世界有了一点深层次的了解,并不是那么单纯的,后来和孙柔嘉的不愉快也不显得那么重要了。

之前,赵辛楣再三说孙柔嘉的“假天真”,方鸿渐并非真的不明白,明知道那是个陷阱,依旧毫不犹豫地往下跳.其中有方鸿渐逞强英雄护弱女的成分,有他神志不清的成分,事实上就有些心非所愿,虽然他对孙小姐的用情实在少得可怜。

而他与苏小姐接触时,正赶上春风得意苏小姐又有情有义,但他并不心动,却在运气最差之时找到人生伴侣,可见太不明智了。

这也是方鸿渐的特有属性之一,或者说他看中的是这份平淡,更直白地说就是圈子过小而方的见解也未免天真。

方鸿渐的不明智不仅表现在感情上,在实际生活中的正直却懦,也注定了他做人的失败。

方鸿渐对唐小姐的感情是毋庸置疑的,他甚至将唐小姐的来信用“送给他吃的夹心朱古力糖金纸匣子”装着。

匣子本是装糖的,现在用来装信,这两者品味起来,不是甜在嘴上就是甜在心里。

但自从方鸿渐和唐小姐分开以后,个人的感情观变了,人生也开始走下坡路。

先前他虽不至于有什么功绩壮举,尽管玩世不恭、才疏学浅、恃才而傲,但至少有种读书人的气质,去三闾大学一路上一直到三闾大学,他的嘴里不再是整天不切实际的长篇大论,他的际遇也渐渐不好起来,高松年降其为副教授,学生瞧不起他,同事中的人际关系不好,仿佛他所拥有的一切都凭空消失,甚至他的脑子也迟钝。

韩学愈一事,看得出他的天真,撕破了脸,成了小人争斗中的棋子亦不自知,自以为和刘东方成了统一战线,最后和其妹相亲不成,还惹人嫌。

可见他将韩学愈的事托出全无好处,他大可以不戳破真相,与之共进共退,说不定能彼此不安好心地相扶持倒也不至于一事无成。

但这些不可能被加诸在方鸿渐身上,以至于他越来越“忧患穷困”、“人穷志短”,他甚至已经失去了与严酷的环境开玩笑的能力,当他疲于应付日常琐碎的一切,背着精神包袱与各种不得不打交道的人事周旋的时候,方鸿渐已经彻彻底底地失了先前的潇洒。

更确切地说方鸿渐如果生活在一个相对宽容的环境中,他应该是迷人的,他的优柔寡断可能被认为是温儒尔雅,这时候他的那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恰恰能为他创造一种典型成功人士的形象,然而在一个像三闾大学那样封闭狭隘、庸俗不堪的环境中,方鸿渐不得不向环境屈服。

在进入了婚姻的“围城”后,方鸿渐更是陷入了需要计算种种利害关系的“生活陷阱”之中,方鸿渐已成了一个为谋生而奔波的小职员,环境已将他“异化”成了一个谋生者的角色。

仅仅过日子就显得格外的不容易,首先是方鸿渐的老情人文纨,变着花样贬了柔嘉一通。

然后是柔嘉的妯娌们,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而柔嘉又有一个“高参”陆太太,动不动就指导柔嘉如何管教丈夫。

最后,还有一个仆人李妈,也是个多管闲事的人。

方鸿渐堂堂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也许并没有大男子主义倾向,但受制于一人已是常人所不易忍受,何况他受制的不是一人,而是几个斤斤计较带着浓厚市井之气的女人。

他终究被压缩成一个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一个或有或无又必不可少的“小人物”。

在三闾大学之后,方鸿渐的个性渐渐地被忽视,甚至遗忘了。

有趣的是,尽管在书的后半部,方鸿渐的神采渐渐模糊,但他所讲的一大堆的废话却成了方鸿渐的特色之一,使人印象尤其深刻。

方鸿渐小事不屑做,大事做不来;但他纸上谈兵的能力是不容小窥的。

书中作者安排了这样一种巧合,唐晓芙讨厌电话,而方鸿渐宁可写信,不愿打电话。

作者笔下的方鸿渐是一个思想大于行动的人,擅长口若悬河忽东忽西大发不必要的议论,同时也擅长纸上谈兵,这至少能使他少懊悔几次。

他常常在独自一个或事后时,思维很清楚;正面接触,甚至通电话时,便常常处于被动,忙着应付,手足无措,要么词不达意,要么信口开河。

他可以骗得周经理的资助,可以骗得博士文凭,都是通过信,若要当面交涉,怕一件也办不成。

正因为方鸿渐缺少一种必要的自信,他需要借助外物来权衡和掩饰自己的慌张,而这些也许他并不自知,毕竟大多数时候他心高气傲,有些不切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