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分类辨析
二里头遗址出土兵器初探_郭妍利

68
图三 二里头遗址的玉钺、铜钺
1.82YLⅨM4:5 2.ⅦKM7:2 3.2000YLⅢC:1 4.82YLⅨM5:1 6.75YLⅥK3:13 7.84ⅥM11:5 8.81YLVM6:1 9.80YLVM3:3
5.ⅡH223:2
两侧有扉牙,刃部仿璧戚类,分为四等份的圆 弧刃,长 21、刃宽 23 厘米。
收稿日期:2006-04-06 作者简介:郭妍利 (1972 年-
66
) ,女 ,陕 西 澄 城 人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副 教 授 ,博 士 。
图一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镞
1.VH101:6 2.VH108:1 3.VT12B③B:1 4.VT214③A:14 5.VH20:1 6.VT24④B:1 7.VT17B⑤:2 8.Ⅱ· VH158:12 9.ⅣH12:8 10.ⅣT6⑤:54 11.Ⅱ·ⅤT122③:1 12.ⅣH79:2 13.ⅣH76:49 14.Ⅱ ·ⅤT116④:37 15.ⅧT14④B:5 16.ⅧT20⑤:4 17.Ⅱ·ⅤT119④:33(1~11 为铜镞,12~17 为骨镞)
骨镞 1
陶觚、角、豆、罐、盘、盆、盉等器 21 件 朱砂墓 《二里头》
二期 82YLⅨM10 1.92X0.36-0.20 骨镞 1
陶鬹、爵、三足盘、罐、盆、尊等陶器 7 件, 石圭形饰
《遗址研究》
82YLⅨM4
?
玉钺 1
铜铃 1、玉管饰 1、绿松石 2
朱砂墓被扰 《遗址研究》
ⅢKM2 2.77X1.77-0.96 蚌镞 1
铜钺目前仅发现 1 件(2000YLⅢC:1,见图 三,3),估计其年代为二里头四期,可能出自墓 葬中。该钺为长方体,体薄而平,刃较外侈,刃 部平直,钺身近肩部饰带状网纹一周,从钺断 碴看,其应有内,残长 13.5、刃宽 7.6 厘米。
古玉14 三代玉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传13王275年。 陕西宝鸡到潼关的关中地区是周王朝的政治、 文化、经济中心。玉器主要继承了商代的特点。
三、西周玉器
1、西周玉器特征
(1)数量及品种 早期出土玉器集中于关中地区,继承晚商的传统品 种,但数量减少。 晚期出土玉器地域广、数量大,一个墓出土数百件 如陕西宝鸡茹家庄 伯墓和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 出土近2000件。出现串饰项链、凤鸟玉佩等新品种。 葬玉少见,主要是蝉形。 (2)纹饰丰富 较商代更趋图案化、抽象化,刻线流畅、复杂,弯 线条增多且清晰、挺拔。 常见纹饰即有写实性、装饰性,又有想象性,如凤 鸟纹、鸟纹、鱼纹、夔龙纹,虺纹、饕餮纹、云纹、 雷纹、谷纹等。
1、二里头夏遗址玉器特征
(1)玉器种类中兵器和工具常见,可分为五类: 工具:斧、铲、多孔梯形刀; 仪仗器:戈、钺、 戚、矛、箭头; 礼器:牙璋、圭、琮; 饰玉:柄形饰、锥形饰、镯、坠; 杂器。 (2)玉材多为河南独山玉。 (3)工艺上雕琢技术较好,表面平滑,少见琢磨 痕迹,造型对称严谨。 纹饰以平行的阴刻细线为典型特征。
人形玉佩
黄褐色,体扁薄,双面线 刻蹲式人像,头戴冠饰, 面部内凹,有耳。手臂处 有龙首纹,有两穿孔,高 8.6cm,宽1.7cm。 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组 佩
玉缀面罩 出土于三门峡西周晚 期虢国墓,只有王、 侯才可佩戴。是汉代 “金缕玉衣”的前身。
四、三代玉器小结
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部落集团,因此,夏商 周三代具有共同的源头和血脉。他们在时代上相 互重叠,地域上相互并立,具有共同的生活方式、 相同的宗教信仰、相同的社会组织,在时代的竞 争中争霸建业。 历史特点决定了前三代在文化上具有同一体的 特征,正如《礼记· 礼器》所曰:“三代之礼一也, 民共由之”。 表现在玉器上,三代玉具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1、神权政治特征 2、国家礼仪特征 3、生活实用特征
试论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礼器符号类型与表意途径

ro N N— s— T11 一美术与设计版 F A1 I E一 — o2o A J G》T N 一J N S 11 三 l 开 ∽ N 1\. 鬲 _ D G ∞8 I
试论 二里 头夏 文化遗址 中礼 器符 号类 型与表 意途径 ①
余 琳 ( 华南 师范大学 , 广东 广州 5 0 6 1 ) 0 0
意上 有什 么区别?礼 器中新 因素的增添 为礼仪风
格带来 怎样的改变呢 ?
一
器与陶礼器的区别在于 ,前者多以特殊造型和典型 的材 质从 E常生活 中独立 出来 ,与器物 “ l 日用”的
属性 拉 开 距 离 ,专 门 承 担 起 在 礼 仪 中表 意 的 作 用 ,
、
专 属 礼 器
的兵 器 、农具 、饮 酒 器 等 。玉 器 自新 石 器 时 代 以 来
一
直 专 门 独 立地 出现 在 礼 仪场 域 中 ,是 最 为 稳 定 的
礼 器 形 态 :“ 自兴 隆洼 文 化 玉 器 生 产 ,经 过 红 山文 化 、小 河 沿 文 化和 龙 山 文化 的 继 承 发 展 ,成 为 二里
பைடு நூலகம்与 革 新 的 局面 , 玉 器 之 外 ,还 出现 了新 的 礼 器 类 在 型一 一 青铜 礼 器 与 陶礼 器 。礼 器 中 的不 同种 类 在表
种。 【 其中可以归为礼器的,有传统 “ 2 六器”类的玉 圭、玉璋等 ,仪仗类礼器玉钺 、玉 刀、玉戈等 ,装
饰 类 礼 器绿 松 石 饰 、兽 面 铜 牌 、玉 镯 等 。玉 石 类 礼
同一文化在发展、延续”『 中国自史前时期 已建构 。 】 起 礼 仪 体 系 ,到 二 里 头 文 化 时期 , 仪 得 以 进 一步 礼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位于河南省新郑市二里头村的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被认为是中国夏代文化的发源地。
该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起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遗址。
一、夏代文化夏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传说时期,据说该时期的统治者为夏禹。
夏代文化是指夏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显示了夏代文化的特征,如青铜器、陶器、玉器等,这些文物为研究夏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二、青铜器青铜器是二里头文化遗址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青铜器是指使用青铜合金制作的各种器具,如盆、爵、斝等。
这些青铜器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显示了当时人们的高度冶炼技术和精湛的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后来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陶器陶器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陶器是通过在高温下烧制粘土而成的,它们包括陶壶、陶罐、陶盆等。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学会利用工具和技术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玉器玉器是指用玉石制作的各种器物,如玉璜、玉佩、玉珮等。
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也发现了不少精美的玉器。
玉器在古代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贵族和权贵的象征,同时也被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
二里头的玉器不仅展现了人们对玉石的崇拜和使用,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五、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形式。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揭示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以部落或氏族为基础的。
人们组成大家庭或氏族的群体,通过共同的血缘关系和部落制度来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种社会制度为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影响了许多其他古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六、宗教信仰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还包括一些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物品。
夏、商代玉器及识别(二)

夏、商代玉器及识别(二)玉圭圭是一种长方形片状玉器,《说文》说它“瑞玉也,上圆下方。
圭以封诸侯,故从重土”。
按照《说文》的解释,商代玉器中那些长方形片状,一端微隆的器物都可称之为圭。
玉圭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由斧形器演化而来,因而有人称之为锛。
它原是一种与生产工具相对应的,反映器物崇拜的神器,是权力与能力的象征。
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圭,其上带有阴刻兽面纹饰,这种兽面纹饰又带有某种人格神的意义。
商代玉圭是在新石器时代玉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商早期二里头文化出土的玉圭,是在龙山文化玉圭的样式上增加了绳索类纹饰,到了商代中晚期,圭的形状、纹饰又有变化,而这种变化又较多地表现在端部和纹饰等方面。
《殷墟妇好墓》一书将妇好墓出土的圭分为五式,归纳起来,顶部变化有平顶,弧状凸起、弧状凹下,微隆,尖锋及阔顶几类。
有些还饰有双阴刻线条纹,这些条纹或为纵纹五道,或在有孔的一端饰横纹两道。
《周礼》把圭列为礼东方的礼器,“以青圭礼东方”。
但从商代玉圭在墓葬中的位置上还不能看出这种特定的方向性(墓葬形式的方向较明确)。
又兼其形制的不统一,因而要证明《周礼》所言用圭之法在商代就已实施还很困难。
目前发现的周代玉圭有两种:一种是由玉戈演化出的尖角形;另一种为窄长方形,这种玉圭是否由商代丰演化而来尚待进一步考察。
玉戈戈形状似刀,一侧有刃,顶端有一尖锋,下端似刀柄的部位称为内,玉戈的内部有孔,是用来穿绳系于其他器柄之上的,因而称为戈。
玉戈出现于商初,长度较大,到了商晚期,长度变小。
商代玉戈主要有几种类型:宽援(刃部称为援),窄内,内部比援部窄许多;援与内等宽;援与内之间有装饰的凸齿。
这类戈的内部有其他装饰纹样,一般来看,戈的中部有一条隐起的脊线,脊线两侧微凹,尖部刃与边部刃之间有一凸起的小隔线。
从形状上看,援与内等宽的戈与周代的圭已很近似,因而商代的玉戈或者说部分玉戈是后代尖顶玉圭的祖型。
玉戚、玉钺玉戚、玉钺长条形,两侧饰有“凹”形凸齿,一端为刃,另一端有孔,可系绳接器柄,有的器物刃部较宽,呈凸起的弧状,称为钺。
二里头出土文物

二里头出土文物
二里头出土文物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出土的夏代铜鼎偃师二里头陶埙洛阳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出土文物玉圭洛阳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内出土的玉钺二里头遗址发掘现场全景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精美随葬品:斗笠状白陶器、嵌绿松石石器等此尊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出土的夏代铜鼎
偃师二里头陶埙
洛阳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出土文物玉圭
洛阳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内出土的玉钺
二里头遗址发掘现场全景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精美随葬品:斗笠状白陶器、嵌绿松石石器等
此尊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是一件陶
质贮酒器。
泥质深灰陶,大口,长颈,广肩,深
腹,底内凹。
颈、肩及上腹部饰多周凹凸弦纹和
压印纹,下腹部饰绳纹。
器形健壮雄浑,颇具阳
刚之气。
大口尊的源起与功用
此类大口尊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流行时间较
长,至商代早期还被广泛使用。
这件大口尊制作
精美,是二里头文化的代表器物。
此类器一般形
体较大,高四五十厘米者很常见,做工精致,结
实牢固,可作长期使用。
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酒"字字形,均与大口尊相似。
大家知道,甲骨
文和金文多为象形字,其"酒"字最早可能就是取
大口尊之象形,这说明大口尊这类器物与酒应有
密切关系,可能是酿酒或贮酒之器。
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分类辨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考古遗存与传世文献学生姓名:何嘉颖年级、专业: 2014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指导教师:白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分类辨析一、玉钺(一)形制琢作左右上下均不对称的钺形,两侧边厚薄不一,近较厚的侧边有一单面钻凿的圆孔,原应嵌有松绿石,现已脱落。
器面钻双孔,一大一小,小孔属端孔,大孔属背孔,皆为单面钻。
此器既大且美,应为古代象征权力的瑞器。
(二)玉质深灰绿色不透明玉质,带有贝类遗骸沉积结构的蛇纹石,沉积层清楚。
(三)用途玉钺是由石斧或玉斧演变而来的,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商代、西周。
钺的形状像大石斧,多有大穿孔。
商代玉钺多琢有兽面纹。
商周时期的青铜钺由玉钺演化而来,但青铜钺属兵器类,用于砍杀,而精工制作的大玉钺已失去原有实用功能而发展成为礼仪用玉或陪葬用玉,是象征氏族首领或军事首领的权力的礼器。
这种玉钺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多有发现。
大型玉钺、青铜钺更成为王权的象征。
二、玉圭(一)形制玉圭是传统的玉礼器之一, 系“六器”的核心器类之一。
二里头遗址墓葬共出土玉圭3件, 分属于二、三、四期。
第二期玉圭,乳白色,长条三角状,器身刻有三周浅纹,器长6.9厘米;第三期玉圭,近象牙黄色,局部有翠斑,通体磨光两面刃两孔间饰弦纹、菱形云雷纹, 上面圆孔上端的一面有三道朱条纹, 接近刃部的一面与顶端附有残存的麻布,长17.4 厘米、宽4.4 厘米;第四期玉圭,乳白色,长方形片状,宽的一端有两面刃, 另一端靠近顶端有一圆孔, 通体磨光, 通长2厘米、宽37厘米位于墓底南端1乃处, 居中, 当在墓主小腿部位,与l件玉刀、1件玉璧戚和数枚海贝集中放置在一起。
1(二)玉质第二期玉圭,乳白色玉质;第三期玉圭,近象牙黄色玉质,局部有翠斑;第四期玉圭,乳白色;(三)用途我国使用玉圭的历史悠久,最早发现于二里头古文化遗址的“玉圭”是由原始社会的一种铲形器工具如石铲、石斧、玉锛等一类的器物发展而来。
[资料]夏商周时期玉器 - 高古中古玉器琉璃 - 玉器珠宝翡翠玛瑙 - 盛世收藏论坛
![[资料]夏商周时期玉器 - 高古中古玉器琉璃 - 玉器珠宝翡翠玛瑙 - 盛世收藏论坛](https://img.taocdn.com/s3/m/7d401a11ba1aa8114431d9b7.png)
[资料]夏商周时期玉器- 高古中古玉器琉璃- 玉器珠宝翡翠玛瑙- 盛世收藏论坛(转载)夏商周时期玉器二里头文化玉器为代表的夏代玉器近几十年以来,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人们对中国古史中的夏文化的认识,才有了实物的依据,对夏代历史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
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分为四期,目前考古界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该文化的四期都是夏文化遗存;一是主张一、二期为夏文化,而三、四期则为商代早期的文化。
值得指出的是,迄今所发现的考古资料说明,该文化的三、四期发现有玉器,而一、二期尚无玉器。
据此,若按上述第一种说法,则夏文化晚期已发现玉器;若按后一种说法,则夏文化未发现玉器,所发现的玉器属商文化早期物。
笔者认为,迄今所知材料说明,前一说是可信的。
我们可视二里头文化即是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发现的玉器品种有钺、戚、牙璋、刀、戈、矛、圭、柄形器、珠、管、坠等。
其用途或作佩饰,或作仪仗。
其中仪仗器是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在造型上并无多大的变化,只是器形较宽,有的还饰有纹图,侧边有若干个齿状脊牙,玉钺刃边作多角等,而与此前玉器略有差别。
二里头文化玉器中,数量较多且为首次出现的是所谓“柄形器”。
鉴于此类器物前有榫,考古界推测其可能作某种器之柄而定为“柄形器”。
最近十年以来,因此类器从未发现其榫端有器物,故对其定名又提出怀疑,有的称其为刀具,有的称其为死去祖先的牌位。
笔者发现,这类物曾数次见到其榫前端有数十块小玉片等组成的某形体物,且制作精美,甚至有下面嵌托黄金片者。
出土时,有的置于棺椁内和盖上,有的置于墓葬周壁问的墓道口,显然有某种特殊作用和意义,可能是一种辟邪压胜物。
二里头文化玉器的饰纹,亦有新的发现,一件柄形器上的花瓣纹、人面纹、双钩饰纹和人面纹上的“臣”字形目等最引人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考古遗存与传世文献学生姓名:何嘉颖年级、专业: 2014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指导教师:白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分类辨析一、玉钺(一)形制琢作左右上下均不对称的钺形,两侧边厚薄不一,近较厚的侧边有一单面钻凿的圆孔,原应嵌有松绿石,现已脱落。
器面钻双孔,一大一小,小孔属端孔,大孔属背孔,皆为单面钻。
此器既大且美,应为古代象征权力的瑞器。
(二)玉质深灰绿色不透明玉质,带有贝类遗骸沉积结构的蛇纹石,沉积层清楚。
(三)用途玉钺是由石斧或玉斧演变而来的,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商代、西周。
钺的形状像大石斧,多有大穿孔。
商代玉钺多琢有兽面纹。
商周时期的青铜钺由玉钺演化而来,但青铜钺属兵器类,用于砍杀,而精工制作的大玉钺已失去原有实用功能而发展成为礼仪用玉或陪葬用玉,是象征氏族首领或军事首领的权力的礼器。
这种玉钺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多有发现。
大型玉钺、青铜钺更成为王权的象征。
二、玉圭(一)形制玉圭是传统的玉礼器之一, 系“六器”的核心器类之一。
二里头遗址墓葬共出土玉圭3件, 分属于二、三、四期。
第二期玉圭,乳白色,长条三角状,器身刻有三周浅纹,器长6.9厘米;第三期玉圭,近象牙黄色,局部有翠斑,通体磨光两面刃两孔间饰弦纹、菱形云雷纹, 上面圆孔上端的一面有三道朱条纹, 接近刃部的一面与顶端附有残存的麻布,长17.4 厘米、宽4.4 厘米;第四期玉圭,乳白色,长方形片状,宽的一端有两面刃, 另一端靠近顶端有一圆孔, 通体磨光, 通长2厘米、宽37厘米位于墓底南端1乃处, 居中, 当在墓主小腿部位,与l件玉刀、1件玉璧戚和数枚海贝集中放置在一起。
1(二)玉质第二期玉圭,乳白色玉质;第三期玉圭,近象牙黄色玉质,局部有翠斑;第四期玉圭,乳白色;(三)用途我国使用玉圭的历史悠久,最早发现于二里头古文化遗址的“玉圭”是由原始社会的一种铲形器工具如石铲、石斧、玉锛等一类的器物发展而来。
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
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王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比如,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1陈雪香,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器探析,中原文物2003(3):p23-37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
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
三、玉刀(一)形制二里头遗址墓葬共出土玉刀4件,分属三、四两期。
三期l件。
三孔刀。
近石质, 灰褐色, 表面有朱砂痕。
扁平短梯形,平背,平刃, 背部有三个一面穿透的圆孔。
背长40.2厘米、刃长52.3厘米、宽9.8厘米一10.0厘米。
四期3件。
第一件,豆青色,长条梯形,直背,直刃,背短于刃。
两侧各有两组计四颗齿扉, 刀面近背部有三个等距穿孔。
长(刃部)53.5厘米、宽8.8厘米。
第二件,梯形,一端残断, 留有半个孔, 另一端磨成刃, 一长边也磨成刃, 靠近另一长边的中间有一圆孔, 残长14,1厘米、宽4.8厘米、厚0.4厘米、孔径0.6厘米。
第三件,七孔刀,扁平宽条, 呈扁梯形, 平背, 直刃较长, 刃圆钝, 两侧斜边, 中部有锯齿形饰, 两面有斜线划纹, 上部有7 个小圆孔。
长6 0.4 厘米一6 5.0 厘米、宽9.5 厘米、厚0.1 厘米一0.4厘米。
(二)玉质三期l件。
近石质, 灰褐色, 表面有朱砂痕。
四期3件。
第一件,豆青色。
第二件,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
第三件,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
(三)用途据考古挖掘研究,玉刀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刀,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脱离实用,成为权杖的象征。
七孔大玉刀虽然具有战形器的形状,但从其纹饰的精美程度来看,应该脱离了作为战争用器的可能,而是作为礼仪权杖的象征的可能性更大。
有的学者根据玉刀局部上有黄色沁,认为是血迹渗进玉里并且经过时间长期的洗礼后,导致变成了现在看到的这种颜色。
玉刀为什么会沾上血迹,既然不是用于战争,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与杀人有关,于是在此基础上认为七孔大玉刀不是作为礼仪权杖的象征,而是作为杀人的刑具。
四、玉璋(牙璋)(一)形制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分别出土过3件玉璋,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玉璋。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有玉牙璋,青灰色,通体磨光,光洁鉴人。
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两面磨刀刃,刃微凹,两阑出扉牙,长54厘米。
二里岗出土的玉璋,为淡青色,后部微残缺,前部为斜刃,后部两侧有牙状突起,安柄处钻一圆孔。
(二)玉质玉牙璋,青灰色,通体磨光,光洁鉴人(三)用途玉璋除用作六器之一外,《周礼,考工记》中还有“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的记载。
《周礼·考工记》又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
”说明玉璋还是天子巡狩的时候祭祀山川的器物。
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
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将璋投到河里。
《周礼·典端》载:“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近来,香港也有玉璋出土,随着数目的增多,对玉璋的认识也更加清晰。
牙璋:古代调动军队的符信。
古代皇帝调兵的令牌,共有两块,一凹一凸,皇帝一块,主将一块,用以调兵。
五、玉琮(一)形制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纹饰最美的史前玉琮,有“玉琮王”之称。
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祗的一种礼器,距今约5100年。
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二)玉质在选材上,良渚文化的玉材为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的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青赭色居多。
从出土的玉琮来看,除部分保留着晶莹的质感外,大部分玉琮的外表已沁蚀成粉白色,受沁的程度大大高于同墓所出的玉璧。
玉琮的表面色泽较均匀,不像玉璧那样存有灿烂多变的块状彩斑。
(三)用途关于玉琮的功能,学术界也是众说不一,至今尚无定论。
有学者认为琮是烟囱崇拜的礼器,是家族祭祀的对象;有的学者认为琮象征地母的女阴,是生殖崇拜的对象;有人认为玉琮是男根之函;有人认为琮是织布机上的部件;有学者认为,琮是沟通天地之间的媒介,琮外方象征地,内圆象征天,中孔穿的柱子为天地柱,象征天地之间的贯穿,琮上的兽面纹就是巫师的蹻,巫师乘兽蹻以此通天人之际;还有人认为良渚玉琮是良渚寺墩遗址的设计底本;琮是玉主,是宗庙中祭祀时所请神明祖先降临凭依之物;琮是兽面神神柱,属于图腾柱;琮是燎祭用具;琮是系于腰问的佩饰;更有人认为,琮是献给鬼神的猪、猪头、猪下颌的高贵替代物,是神的食物;琮是井乃至黄泉的象征,是神龙浮出的通道。
六、玉戈(一)形制玉戈形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二里头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岗期。
此期玉戈的特点为尺寸普遍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
最长玉戈出土于湖北黄陂的盘龙城商代遗址,长达97厘米。
援长48.8厘米、宽11厘米。
二里头遗址墓葬共出土玉戈3件, 分属于三、四期, 属于三期的2 件,第一件,鸡骨白玉。
援面微弧, 上、下边有刃, 双刃前聚成锋,无阑, 窄短内,与援有明显界限,中部有一单面穿透的圆孔。
在援、内分界处有一道蓝黑细线,可能是在作内时所划。
出土时一面印有粗和细两种布纹痕迹。
长219 厘米、宽4.7 厘米、内长1.9 厘米、宽3.8厘米。
第二件,青玉。
直内, 双重援, 援面中部微内凹, 上下边有刃,刃由两面磨成, 刃援间有一条折棱。
上下刃前端磨成斜刃, 相聚成锋。
内前部较宽, 有若干条平行浅刻细线, 后部较窄, 内末弧形, 前后部之间有一单面穿透圆孔。
此器轮廓规整, 边棱整齐,刃口锋利, 磨制极为精细。
长30.2 厘米、宽6.6 厘米一6.9 厘米, 内长8.4 厘米、宽4.5 厘米一5.8 厘米。
属于第四期的一件,淡青色, 双刃, 三角形援首, 近内处有阴刻平行线纹和小齿扉, 内部有一圆孔( 其旁还有一未穿透之孔)。
通长43 厘米, 援宽8 厘米, 厚0.5 厘米。
(二)玉质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戈,第三期第一件,鸡骨白玉;第二件,青玉;第四期的淡青色玉质。
(三)用途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种兵器,以玉为戈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两代。
由于玉石本身质地坚脆,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搏击,且大量出土的玉戈无使用痕迹,可知商周时期的玉戈应是一种仪仗器。
它不是一种实用性的兵器,而是专用的礼器,在祭祀活动中祈求力量和胜利,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威严与等级。
七、玉龙形器(一)形制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
龙头略呈浅浮雕状,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龙形器是一个在红漆木板上粘嵌绿松石组合而成,绿松石片形状各异、又细又小,直径小的0.2厘米,大的0.9厘米,厚度仅仅0.1厘米。
(二)玉质白玉、绿松石。
(三)用途是当时社会贵族中个别人使用的一种表明其有专门技能、特殊身份的特殊物品, 这种专门技能、特殊身份可能与驯养过“龙”有关。
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的拥有者与当时的王室或“王”者有一定的关系, 然而它不是当时社会的王室成员或“王”者使用的, 不具有“王”权的性质。
22朱乃诚,二里头文化“龙”遗存研究,中原文物,2006(4):p15-21.论文评语:指导老师: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