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第二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7.《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课件(第二课时)

3.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 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 (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 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 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 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 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研习课文 第三部分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 (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含义?
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
(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 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 的含义?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 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 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和创造着人类历 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 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 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 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 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 了文章的主题。
回顾全文
1.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 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 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6.有的同学认为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不妥, 多数同学同意。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 (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 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 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 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 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 脉不畅。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 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 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课件 第二课时

5.文如其人,朱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 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 湃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方法。有的同学 因此认为本文不是一篇好文章,请结合具体语句 说说你的看法。
赏读课文
1.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 颂”“赞扬”“感谢”
母亲鼓励作者去寻找新的生活。在作者幼 年以沉痛的三言两语启发了他幼年时期反 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形象分析
母亲的品质:识大体、顾大局
节衣缩食供养作者去读书,想着靠他作为读书 人来“支撑门户”,不受或少受“乡间豪绅地 主的欺压”。
作者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毅然 支持作者走上了革命征途。作者接受了马克思 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母亲更加积极地 支持他。
3.同学们,善待我们的母亲吧——不仅仅是今天。 当我们的母亲变得老态龙钟的时候,都请倍加善 待自己的母亲,因为无论世事如何改变,他永远 是属于你的唯一的——母亲!
谨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人物分析
母亲的品质:勤劳聪慧
“她身体高大结实”,除了煮饭,还要种田,种菜,喂 猪,养蚕,纺棉花。
②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 们身上。庚子年(190O)前后,四川连年旱灾, 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 大户”。(怎么理解“和平”一词?)
在这里,“和平”指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很 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最为严重、 惨烈,也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灾难不 会因为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不得不” 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逼迫着他们不得已而 “上梁山”——成群结队去“吃大户”。这是最 起码的自发的反抗行为,但连这样的行为也遭到 最血腥的屠杀。
回忆我的母亲第2课时课件(共21张PPT)

一课一德一行
幼儿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亲子默契考验小游戏,现场欢声笑 语不断。随后,孩子们又帮妈妈揉肩、捶背,为妈妈送上节日的 祝福!活动中老师还组织大家一起制作手工郁金香,通过亲子协 作,一朵朵郁金香在手中缤纷绽放,孩子们把充满祝福的花儿亲 手送给妈妈,妈妈们脸上都洋溢 着幸福的笑容。
一课一德一行
注意事例要新鲜感人。
一课一法一练
(2)用典型的细节突出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抓住 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细节,通过细节 突出人物的个性、品质。
(3)事例的先后安排要有序,事与事之间的衔接过渡要 自然。最能表现人物个性、品质,吸引读者的事例 要详写,其余的可略写,注意详略得当。
一课一法一练
从母亲缝制衣服的动作、布满老茧的手、 白发等细节,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一课一法一练
我又看了看垫在座位上的紫毛大衣,回想起了这件御寒之物的 来历。听父亲说,那天母亲环顾四周,家徒四壁,想起当初陪嫁的 那对银手镯还在,于是她蹑手蹑脚地走进房间,她怕惊醒当时正在 他们房间睡觉的我。父亲说她轻轻地拉开抽屉,把用手帕包裹着的 手镯稳稳地放在自己的手上,再缓缓地揭开手帕,端详着那对闪闪 发亮的银手镯,像是看着自己要出远门的孩子一样,眼里含着泪花。 最后,她把手帕盖上,紧紧地攥着手镯,轻轻地走出门去……
特色总结
3.夹叙夹议,深化主题。 作者在记叙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精当的
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全篇问题探究
1.[发散思维] 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民族和人民的热爱、 对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①作者深知母亲逝世是“无法补救的”,因此想以自己力 所能及的方式报答母亲的恩情。②作者从母亲的平凡,想到 “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进一步想到“正是 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回忆我的母亲》第二课时说课稿

《回忆我的母亲》第二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一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回忆我的母亲》,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一、说教材:本文是一篇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通过对母亲生平的描写,表现了母亲宽厚质朴、善良不屈的优秀品质。
更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无比的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读后让人难忘。
二、说学生:.本文内容生动、有趣,所以极其容易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以便能有效的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有感情的、熟练的朗读课文;技能目标:能归纳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奉献;四、说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五、说教法学法: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我打算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更好的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同时引导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积极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六、说教学的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特点、本课的实际情况、教学策略的分析等内容,为更好的实现此次的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一、激趣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大家请坐;师:母爱是伟大的,正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
师: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回忆我的母亲》。
二、课题分析: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步的为学习这篇课文扫清了障碍。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首先观察一下本课的课题,然后告诉我你从本课的课题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生:认真观察后,积极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生:积极举手回答;师:刚才的几位同学说的很好,从本课的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内容讲述的是和母亲有关的故事。
师:你最想从本课了解什么呢?生:积极举手,说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师:刚才的几位同学说的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问题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吧!三、品读课文,突破重难点:师: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课文,并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师:然后站起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并告诉大家,它为什么能打动你;生:积极寻找,并踊跃回答;师:大家找的都很好,说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确实能让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师: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把这些句子读一遍,好不好?师:带领大家进行阅读;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进行阅读;师:大家读的真好,请同学记住这些经典的句子,以便我们日后使用。
八上7回忆我的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指导》适配课件)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 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 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这一段,着力表现的是母亲“勤劳”的“一生”。先用议论句“一生不曾脱离过 劳动”来强调母亲“一生”勤劳。“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一句,一方面 表现出母亲勤劳至极,另一方面突出表现了母亲年轻时的勤劳。“虽到老年,仍然热 爱生产”是在表现母亲老年时的勤劳。母亲从“生我”到“老年”都热爱劳动,突出 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最后一句,作者又借外甥的另一封信来侧面表现母亲的 “勤劳一生”:这一年,母亲八十五岁,虽“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 喜纺棉”,也突出表现了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
读懂对“我”的情感
1.提问:对“我”产生巨大 影响的母亲逝世了,“我”怀 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2. 请 声 情 并 茂 地 朗 读 文 章 的第14至17自然段,体会“我” 的情感和议论抒情的作用。
(1)自由地朗读课文。 (2)组织讨论作者的情感 态度。 (3)再次朗读课文。 (4)讨论议论抒情的作用。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 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 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 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 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 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 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 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鼓励和支 持“我”走革命道 路。
朱德母亲的言行、鼓励和支持,是朱德 人生观、价值观和革命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 正因为朱德母亲对朱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才有了朱德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正因为 如此,朱德母亲逝世后,1944年4月10日, 延安各界为朱德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 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 “为母亲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 阶级完人”。
6《回忆我的母亲》.第二课时docx

3、文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的感情的?
【夯实巩固】
1、识记“学深思”中1、2、3、4题。
2、理解记忆“合作探究”中1、2、3几个问题。
3、本文的写作特色:①事例典型,人物鲜明;②夹叙夹议,结构严谨;③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导学流程】
本文是一片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实事求是的回忆了和母亲一些相关的事例,记录了生活中的某些片段,体现出母亲伟大的品格和对自己的帮助。
【自深思】
1、朗读课文第8—13段,作者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
2、阅读第11、12段。思考:写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予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第6课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二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文讲述的母亲的主要事迹,了解母亲的优秀品质。
2、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作者在第14、15段中感叹道:“我应该感谢母亲。”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对母亲的感谢的?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作为全文的结尾部分,第16段表达了几层意思?
【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第二课时课件(26页)

对我的教育和我对母亲的怀念、哀悼略写,以议论为主,结合抒 情。 • 4、前后照应。
巩固练习 “母亲是个好劳动。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 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 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 能挑水挑粪” 。
认真阅读第9段
• 怎样理解“逼得母亲 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 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 ‘支撑门户’”这句 话?
认真阅读11段,思考下面问题
•“离开土地就不舒 •表明母亲已经养成了
服”“回家继续劳 劳动的习惯,劳动已
动,一直到最后”, 经成为她生活的必需,
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这是劳动人民所共有
的含义?
的勤劳的美德。
•直抒胸臆:两个 “永远”,语言平 实,感情浓烈,写 出了母子之间不言 而喻的一片深情。
认真阅读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 “竟”字表达了作者 因为没有报答勤劳、 坚强、可亲可敬的母 亲,而内心感到非常 愧疚和遗憾。
作者感谢母亲的原因有哪些?
• 一是“给教我与困难作斗 争的经验”。二是“给我 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 劳的习惯”。三是“教给 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 志”。这些都是作者回忆 母亲的根本原因。
认真阅读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 “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 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
•两个“知道”
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 表明母亲深明
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
的农妇生活。”这句话表 大义,盼望革
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 点?
命能够成功。
认真阅读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如何理解母亲年 老了,但她永远 想念着我,如同 我永远想念着她 一样。
七年级语文上册 5《回忆我的母亲》(第2课时)教案 语文版

5《回忆我的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 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
(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
)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
(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 9、10段中写的)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
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
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11 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
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
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
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课题名称回忆我的母亲第二课时
朱德
授课类型新授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2.体会课文质朴而又真挚的语言,体会以母亲的勤劳为
线索,以爱为感情基础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学习母亲优
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母亲的形象;认识本文选材的典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
方法。
教学方式
技术准备
教学过程研读课文——情深意切
通过朗读细细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
1.教师范读第1段,此段情深意切,要求学生认真体会。
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明确:写了两句。
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
第二句中“我爱我母亲”这句话定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勤劳”是母亲的本质特征,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永远回忆”,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引出下文。
这样写开篇点题,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情朗读第1段。
2.指定一两名学生朗读2~15段。
要求感情充沛,以情带声,尽量声情并茂。
读后教师可请学生加以评论,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然后教师再略做点评。
提问: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但其间穿插着评价母亲优秀品质的语句,请把这些关键性语句找出来。
明确:此类语句有:“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这些语句分别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把它们联系起来看,就形成了母亲的完整形象。
讨论:以上提取的语句都是由哪些具体材料来支撑的?试加以分析。
明确:“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能挑水挑粪”,这表明母亲的勤劳能干。
“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母亲曾经以节衣缩食的办法培养作者去读书,想靠儿子成为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不受或少受压迫。
在作者求学期间,“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后来“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投身于进步事业,这些都足以表明母亲识大体、顾大局,支持儿子走上革命道路。
“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更加支持儿子从事革命,“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又充分表明作为一个劳动妇女,母亲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美德。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文中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和慷慨激昂的词句去叙写、赞颂母亲,但是,在那平实的叙写中,在那简洁、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母亲的真挚深沉的爱。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赏析】这看似平常的语言,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产生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2.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赏析】在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
3.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赏析】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识大体、耐大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4.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赏析】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5.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
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赏析】“和平”指中国农民勤劳朴实、性情温和,很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最为严重、惨烈,也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灾难不会因为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
“不得不”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逼迫着他们
不得已而成群结队去“吃大户”,这是最起码的自发的反抗行为,但连这样的行为也遭到最血腥的屠杀。
下文所述“血溅四五十里”就是明证。
6.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赏析】这句话用“能”“一定能”表达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收束有力。
五、拓展延伸——母爱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
伴侣。
(郑振铎)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
六、本课小结
这篇回忆录,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和慷慨激昂的语句去叙写、赞颂母亲。
但是,在那平实的叙述中,在那简洁、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母亲的真挚深沉的爱,情真意切且感人至深。
谁都有母亲。
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
我们应该像母亲爱我们一样去爱她们。
作业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