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偷窃的心理问题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指学生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学生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给予关注和适当的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原因:1. 财物欲望:学生偷窃的一个常见原因就是因为对某种财物有强烈的欲望。
可能是由于其他同学也拥有这种财物,而学生不能得到,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通过偷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2. 社交关系:有些学生可能在学校里缺乏良好的社交关系,与同学之间的互动较少。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为了在同学中树立自己的形象,他们可能会选择通过偷窃来获取一些特殊的财物。
3. 家庭环境:学生的家庭环境也可能对其偷窃行为产生影响。
有些学生可能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他们可能因为缺乏某种必需品或者家长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从而选择通过偷窃来解决问题。
学生偷窃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1. 物品丢失:学生可能经常宣称自己的物品丢失,并且常常要求其他人替他们寻找或者补偿。
2. 不正常的所得:学生可能会在没有合理解释的情况下突然拥有一些昂贵的物品,如手机、钱包等。
3. 心烦意乱:学生可能因为偷窃行为而感到内疚和焦虑,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心烦意乱的样子。
针对学生偷窃行为,心理辅导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与学生进行沟通:心理辅导师需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了解他们的感受和原因。
通过倾听和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并找到改变的动力。
2. 提供合适的教育和指导:心理辅导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关于道德观念和正确行为的教育和指导。
通过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
3. 培养社交技能:对于那些由于缺乏社交关系而选择偷窃来获取注意的学生,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他们培养社交技能,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偷窃行为的发生。
4. 家庭辅导:对于家庭环境对学生偷窃行为产生影响的情况,心理辅导师可以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庭的情况,并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支持。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也是一种不良的社会行为。
偷窃行为不仅会给被盗者带来经济损失,还会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对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引导,对预防和纠正学生偷窃行为至关重要。
1. 缺乏道德约束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健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就容易缺乏道德约束力,出现偷窃行为。
2. 物质诱惑现代社会物质丰富,物质诱惑随处可见。
学生在接触丰富物质的难免会受到物质的诱惑,产生偷窃的念头。
3. 缺乏自我控制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容易受到外部诱惑,从而产生偷窃行为。
4. 矛盾冲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可能是家庭矛盾,也可能是学习生活中的矛盾。
这些矛盾冲突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逃避现实的念头,从而选择偷窃行为来解决问题。
5. 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卑等,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偷窃的念头,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
1. 经常“偶尔”丢失物品学生经常“偶尔”丢失物品,比如书包里的文具、手机、钱包等,尤其是频繁丢失贵重物品。
2. 低价值观学生对财物的价值观模糊,认为偷窃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对偷窃行为感到理所当然。
3. 缺乏责任感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缺乏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常常推卸责任,不愿承担错误的后果。
4. 知情不报当学校或家庭出现失窃事件时,学生明知道情况却选择不主动报告,甚至为了保护自己或同伴而隐瞒真相。
5. 情绪失控学生在情绪失控时容易产生偷窃行为,可能是因为受到挫败或刺激而失控,产生偷窃冲动。
1.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和家庭应该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和消费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避免因为物质诱惑而产生偷窃行为。
2. 健全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积极履行教育职责,建立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生偷窃行为案例分析

学生偷窃行为案例分析引言: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初中生,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也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乖乖牌学生。
然而,最近小明突然被发现偷窃了同班同学的钢笔和手机。
这一事件引起了同学和老师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分析原因:1.心理压力:小明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他可能觉得自己必须保持成功的形象,并担心不能保持好成绩会导致他被别人看不起,因此通过偷窃来缓解心理压力。
2.物质诱惑:偷窃行为可能源于对物质的欲望。
小明可能喜欢其中一种特定品牌的钢笔或手机,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他购买,因此选择了偷窃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
3.异常家庭环境:学生的行为常常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可能小明成长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常常在家里争吵或者忽略对他的关心,导致他寻找其他途径来获得关注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解决办法: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应该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心和关爱,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与其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帮助他们调整心态。
2.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持:学校和老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压力。
老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课程和辅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强调道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加强对偷窃行为的谴责和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准则。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有关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4.心理辅导:针对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学校可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动机和需求,并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心理辅导师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倾听和引导,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结论:学生偷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综合努力来解决。
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环境、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加强道德教育和提供心理辅导等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偷窃行为,培养其健康的品格和价值观,从而开展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在学生群体中,偷窃行为时有发生。
偷窃行为不仅是对他人财物的侵犯,也是对自己道德品质的伤害。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社交压力等,而这些原因会导致学生产生不良的行为。
如何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偷窃行为,并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
学生偷窃行为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所疏忽或者压力过大,孩子就有可能出现偷窃行为。
2. 学业压力:学生在学校学习压力大,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习上有困难等问题,也会导致学生出现偷窃行为,以逃避学习方面的压力。
3. 社交压力: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交关系的问题也会导致学生偷窃行为,为了在同学中更受欢迎或者得到老师的认可,学生可能会做出不良的行为。
1. 经常缺少物品:书包里的文具、书籍经常缺少,这可能是学生在偷窃同学的东西。
2. 对他人物品的过分关注:学生经常观察同学的物品,表现出对某些物品非常感兴趣,这可能是学生在打探哪些物品可以偷窃。
3. 不敢面对同学和老师的目光:学生在偷窃后,可能会表现出对同学和老师的过分紧张,这可能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
我们来看一下对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辅导。
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偷窃行为进行干预,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关心倾听:对于出现偷窃行为的学生,我们应该做的第一步是关心倾听。
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压力、社交关系等问题,找出他们出现偷窃行为的原因。
2. 调整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于学习压力大的学生,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调整学习和生活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缓解学习压力。
对于家庭环境不稳定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
3. 强化道德教育:在心理辅导的我们也要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常常给学校和家庭带来很大的困扰,是一种不良的行为。
了解学生偷窃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是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步骤。
学生偷窃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物质欲望:学生可能因为某些物质的吸引而产生偷窃欲望,例如钱、手机、笔记本等珍贵物品。
2. 自我充实:某些学生可能因为内心空虚、无聊或需要刺激而选择偷窃,这样可以满足他们的自我充实和探索的需求。
3. 学业压力:学生在学校中可能面临着课业负担过重、竞争压力大等问题,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选择偷窃来减轻压力。
4. 家庭环境: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家庭中存在经济困难、家庭冲突、父母不关心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学生选择偷窃来寻求满足。
学生偷窃行为的表现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1. 无端财物减少:学生身边的某些物品或财物会经常出现无缘由地减少的情况。
2. 长期缺乏金钱:学生可能会频繁找家长借钱或者没有零花钱,无法解释金钱来源。
3. 虚报失窃:学生可能会偷窃他人的物品后,再声称自己也失窃了,以转移他人的注意力。
4. 社交问题:学生可能会因为偷窃行为而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排斥,社交问题逐渐加重。
对于学生偷窃行为,心理辅导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法。
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和行为,并提供正确的行为指导。
心理辅导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学生:心理辅导师需要与学生进行面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社交情况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2. 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关怀和倾听,心理辅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让学生敞开心扉,愿意分享自己的问题。
3. 情感疏导:学生偷窃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负面的情感,如愤怒、无助、焦虑等。
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疏导这些情感,寻找更好的应对方式。
4. 行为管理:心理辅导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再次偷窃行为的发生。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仅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也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造成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社会影响等。
针对这些原因,学校和家长们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走上正确的道路。
一、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对物质的欲望就会增加。
孩子们的偷窃行为可能是为了弥补家庭环境的不足,或是对父母的注意和关爱的一种尝试。
2. 个人性格一些学生天性喜爱冒险,喜欢尝试禁忌,他们可能会因此而进行偷窃行为。
一些个人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而通过偷窃来获得他们所需的满足感。
3. 社会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偷东西的行为是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
如果身边的同学或朋友都在偷东西,他们很可能会受到诱导,也想一试。
在一些学生群体中,偷盗甚至成了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1. 物品丢失频繁学生偷窃行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物品频繁丢失。
如果学校、班级内频繁出现物品丢失的情况,就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慎重的审查。
2. 针对性的行为变化偷窃行为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例如过分紧张、焦虑、慌张、甚至暴躁、缺乏责任感等。
3. 不良情绪学生的偷窃行为可能并非出自恶意,但却是一种不良情绪的释放。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自卑感、恐惧感、不安全感而进行偷窃行为。
1. 关心爱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首先需要的是关心和爱护。
学校和家长需要用耐心和关怀来对待学生,也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被有人关心和爱护的,这样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改善不良行为。
2. 重建正常的社会关系学生偷窃行为的背后可能是因为在社交上遇到困难,或者在同龄人中受到排斥,需要帮助他们重新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
老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社交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团体生活。
浅谈未成年人盗窃

浅谈未成年人盗窃
《未成年人盗窃问题的探讨》
盗窃是一种违法行为,而当未成年人参与其中时,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未成年人盗窃行为的背后往往涉及诸多社会、心理和家庭因素,需要特别关注和管控。
首先,未成年人盗窃行为往往与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和风气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社会环境中,盗窃行为可能被视为一种“勇敢”或“酷”的表现,有些未成年人也出于追求刺激、证明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盗窃行为。
因此,改善社会环境、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鼓励积极的行为至关重要。
其次,心理因素也是未成年人盗窃行为的原因之一。
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盗窃行为可能被用作一种逃避和排解压力的手段。
对这些未成年人,及早察觉其心理问题、给予帮助和关怀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家庭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盗窃行为的重要因素。
一些未成年人可能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他们或许因此而产生了盗窃的心理。
因此,对这些未成年人的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家庭建设健康和和睦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在面对未成年人盗窃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犯罪行为,而应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家庭因素,寻
找和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未成年人摆脱盗窃行为,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1. 引言1.1 学生偷窃行为的危害学生偷窃行为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秩序和正常教学环境。
当学生出现偷窃行为时,不仅会破坏学校的秩序,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氛围,甚至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与纷争,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学生偷窃行为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偷窃行为不仅会造成受害者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其对社会的信任度和安全感,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偷窃行为的危害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管理。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学生偷窃行为,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1.2 引发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问题: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是否和睦、父母是否重视教育、亲子关系是否融洽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家庭可能存在家庭纠纷、父母疏于教育、家庭经济拮据等问题,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求不轨的行为。
2. 学校环境问题: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家庭,教师的教学水平、同学间的关系、校园规则的执行等因素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些学校可能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师生关系紧张、同学间互相攀比等问题,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心理。
3.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是学生成长的第三环境,社会舆论、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对学生的塑造也至关重要。
一些社会的消极价值观、不良风气、物质至上的社会氛围等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作用,构成了学生偷窃行为的复杂原因。
要有效预防和干预学生的偷窃行为,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方面的因素,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学校环境、倡导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等策略。
2. 正文2.1 学生偷窃行为的表现1. 物品失窃:学生可能会在班级、宿舍或者其他场所中盗窃同学或老师的物品,比如钱包、手机、书籍等。
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通常会引起轰动和争议。
2. 考试作弊:有些学生因为自身学习压力过大或者想方设法获取好成绩,会采取作弊行为,比如抄袭、偷看同学试卷或者使用作弊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种方案,看好哈!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所有权观念低年级学生是个小小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一般没有很强的归属权观念。
与同学相处时,有时不分彼此,他们的行为只是拿别人东西,作为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关注,倾听学生的心声,要在适当的时候,专门教学生所有权的概念,并能尊重学生的所有权,加深他们所有权的意识,比如可以鼓励他们给自己的一些物品贴上标签,让学生意识到,哪些东西是他的,哪些不属于他,拿之前要先打招呼取得主人同意才可以。
二、弄清楚为什么会有学生“偷窃”对于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有所有权的意识了,知道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这时出现了“偷窃”的行为,可能并不是学坏,而另有原因:(1)想要的东西父母没有满足。
有次,美术课要带卡纸,有的学生带了,但有的学生忘了,忘了带卡纸的学生到美术课上就只能看着别人做作业了,那天中午午休时,班上一个学生突然哭了起来,说带来的卡纸全没了,我发动全班学生帮他找卡纸,在这过程中,我发现有个学生的眼神有点恍惚,我把他悄悄带到办公室问他,今天有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他先说没有,我耐心的对他说,老师跟你是好朋友,好朋友之间是可以互相信任的,如果自己的好朋友犯了错误我们也应该要帮助对方的。
后来他告诉我卡纸是他拿。
因为爸爸妈妈没有买很多漂亮的卡纸给他,他就有直接从别的孩子那拿了。
孩子的道德观念并没有那么强,所以对东西的占有欲很容易压倒做错事带来的心理自责。
(2)想借此吸引家长或老师的注意。
有些家长平时工作较忙,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孩子就有可能通过做一些出格的事让家长注意到自己,这是情感匮乏的表现。
(3)借此来表示报复和反抗。
有的学生出于对别人的嫉妒,或是受到了成人的批评和斥责,可能会借拿别人的东西来表示不满。
如果我们不能细致深入地了解这些根源,只是努力去制止表面现象,常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让他了解“拿别人东西”的危害年纪小的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观念,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理解,比如讲一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者把孩子心爱的东西没收了,让他体会一下自己丢掉东西的感觉。
对于心理年龄大一点的学生,可以直接找他聊天,告诉他偷窃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并说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和积小成大的道理,一旦学生认识到偷窃对社会的危害,树立起牢固的善恶观念,其内心的向善力量会帮助他早日克服坏习惯。
比如,我给学生讲过《一只耳朵》的故事,说一个人在小时候经常拿别人东西,他的妈妈知道后并未告诉他这是不好的事,还夸儿子能干,长大后他因为盗窃罪进了监狱,妈妈来监狱探望他时,他要跟妈妈说悄悄话,却一口把妈妈的耳朵咬了下来,妈妈问他为什么,他说,恨妈妈,为什么在他小时候拿别人东西时没有及时阻止他,让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下场。
这个故事,是我在上小学时老师讲给我们听的,时隔多年,记忆犹新,对心灵的触动仍在,也让我感受到,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
道不远人,而大道理就更不难悟识到。
所以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
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
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真实。
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
四、要以说服规劝为主,绝对不要态度粗暴,以免引起逆反心理上学期,班上有个家长跟我们交流时说,他去小商品市场批发了很多橡皮放在家里,最近一段时间发现橡皮少了很多。
找那位学生了解,原来他把橡皮拿来送班上别的同学了。
我很严厉的批评他,却发现了他眼中闪过一丝不屑。
很惊诧,心想,才二年级学生就知道叛逆是什么了?但又转念一想,“推以及人,将心比心”,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分享着共同的人性。
共同的人性存在欲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和不断提升我们心中的向善性,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该放正自己的心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错误,从他的角度多想想,现在很多家长得知自己孩子犯了错误后,给予的是粗暴,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离家出走的孩子越来越多,如果成人能给予和风细雨的说服教育,孩子多易于接受,也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五、不要在别的学生面前讥笑孩子的行为,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孩子拿别人东西被人发现后,如果老师在发现后在班上大声说此事,别的学生可能就会以此来取笑这位学生,从而给孩子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我们对有偷窃行为的孩子要特意观察他们平时的表现和有无反常性格,了解他们偷窃的目的与动机。
不要一发现有孩子偷窃,便大动肝火,先在人群中来一番“愤怒声讨”让他们声名狼藉;再加以威吓,动不动便是要送你到公安局,关上几年什么的。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收效并不大。
相反对孩子出现的偷窃行为,应认真分析,找出病根,加以对症下药。
不追究他们的以前的行为,热情地爱护和关心他们,让他知道大家仍然相信他,他很快可以成为一个招人喜欢的好孩子。
与此同时,老师和家长要经常保持联系,共同配合,使之早日改正错误;恢复健康的心理。
牢固建立法律意识,做一个现代社会中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最后,我以肖川先生的一段话结束本文:告诉我们的学生,诚实的人是幸福而智慧的,他始终坦诚地把一切所想告诉自己的心灵并宽容地包容这些思想,所以他不会对自己置疑,也不会在喧闹声中迷失自己。
儿童偷窃的心理问题作者:曹文彬来源:xsk 点击:3924次评论:0条我们儿童一般来说都是偷过东西的。
现在的成年人,你回忆一下你的童年,你都偷过东西。
或者偷过自己家里的钱,偷过自己小朋友的文具等等,这个记录一般都有过的。
那么我们一般要把儿童偷东西这一件事情看成普通的,有时也要看做是正常的现象。
首先我们要分析我们儿童一般来说都是偷过东西的。
现在的成年人,你回忆一下你的童年,你都偷过东西。
或者偷过自己家里的钱,偷过自己小朋友的文具等等,这个记录一般都有过的。
那么我们一般要把儿童偷东西这一件事情看成普通的,有时也要看做是正常的现象。
首先我们要分析儿童,他为什么要偷东西,尤其是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物质极大的丰富,但我们的孩子还是会偷东西,偷钱,现在偷钱的孩子特别多,是这样,这个和我们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系,可能在我们社会三十多年前,偷小东西多。
我们来分析偷窃的心理,一般分析,可以这样定义,儿童偷窃一般是为了偷”爱”,也就是说当一个儿童母爱不足的时候,他就会用偷东西的方式来弥补自己母爱的缺实。
你比方说花想容颜一个同事的孩子,这个孩子专门偷亲属家的,偷她家的,偷钱,一偷就偷一千二千,一般拿钱给同学买吃的,就这样消费了,她当时说的时候,我就知道了,这个孩子他是代养的,也就是说,他出生之后,母亲要工作,他的母亲把他的孩子送到他的姥姥或者是奶奶家这样代养,也就是说割断母子之间的情感。
也就是说这母亲把孩子生了,你不能给别人代养,母子不能分离,如果你分离了,这些偷窃的问题心理的自然就产生了。
所以说我们现在就可以判定,孩子偷东西就是偷爱,比方这个偷窃孩子不是代养的,,那就是你家庭有了问题,也就是你把你的注意力都放在你家庭上面了,你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系,于是这段时间孩子就学会了偷窃。
我们虽然知道大多数孩子都有这样偷东西的记录,但是有轻有重,非常严重的、持续不断的,甚至到了初中还偷东西,他呢,就是幼儿的时候就是在儿童的时期有了母子分离。
在这呢,我有一个学生,他是湖北呢,他毕业到广东来呢,我给他找了三次工作,到各处就干了一个时期,他到一个学校,很快就要丢钱丢东西或者丢手机,后来他这个行为,他们家里原来就知道,我们培训的时候,到前面发言,他就发言,他就讲了他的童年经历,童年他的爸爸妈妈都是老师,没有时间料理这个孩子,就把他送到乡下去养,到大了,就把他要回来了。
在学院就在偷东西,那时人家就要开除他,爸爸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一年多来呢,我给他找了三次工作,前一段时间他的爸爸打电话让他回去了,他爸爸会担心,他还会出现其它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心理问题。
我经常告诉大家母子分离是最危险,作为一个妈妈你生了孩子,宁可不工作或者是不要工作,你也不能把孩子送给别人,你送给别人的整个结果就是对你的家庭和你的整个社会带来更大的负担,代养问题,他所产生的问题我在这里讲的是盗窃,他还能产生其它的问题,今天在这里我就不在说这事了,所以说一旦你的孩子有偷窃的行为,首先要先检查自己,作为妈妈你是否忽视了你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有代养的记录,那么你要做最大限度和孩子的心理沟通,就是作为妈妈,你要有忏悔心理和孩子做最大的沟通,这个沟通也要讲一些科学,也不能过多宠孩子,对不对,最大的沟通是你必须做的. 同时一旦孩子出现第一次偷东西的时候,你要判断一下,如果是一个四岁的孩子,或者是五岁的孩子,他这种偷和小学生的偷概念上的偷还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四、五岁的孩子,我们要制止,不要把这个事情说的很严重,因为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往往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属于谁的,以为谁拿就是谁的,这个年龄段有这个问题。
另外在家庭当中,你一定要给孩子零花钱,就是说你要告诉孩子,孩子,你要花钱,就必须要跟爸爸要,你不能私自拿钱,你要交待这事,同时家里也要保管好钱,你不要以为你是一家人,你就把钱到处乱放,孩子有偷东西的机会,时间长了,他也会养成偷东西的习惯。
一旦偷钱这个事情,我给你讲几个方法,这只是针对儿童.如果你是小学老师,二年级有一个孩子告诉你,张红偷铅笔,你就把这个孩子张红找去,你问他是不是拿别人铅笔,他可能说拿了,然后这个时候,你在给他一支新铅笔,这是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你是不是在鼓励孩子偷嘛,其实不是,给他一支铅笔,是对很高贵的行为相同的东西。
你这个给他铅笔这个行为是高贵的,和他那个丑陋的事情进行对比,可能下次他就不在偷铅笔,可能这一次就制止了他的偷,这是一个方法。
也就说你的孩子或者是你的学生偷了同桌一块钱,然后你顺手再给他一块钱,处理这样孩子的问题,不要当众面前说他你是小偷说他怎么怎么样,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没有羞耻感了。
一个孩子偷东西,被批评,被惩罚,然后就失去了羞耻感,这样纠正错误就难了。
另外比方说你的孩子是四年级、五年级,这样的孩子如果确认他经常偷东西,你要想这样一个方法,做为一个家长,你要找你当地的一个资深的名人,象李老师这样一个名人,我就讲一个故事,你说在南山区南头城小学,在给家长讲课,讲完之后,家长就围上我,就跟我问个不停,其中有一个人的家长就听着别人说孩子怎么怎么看书,怎么怎么好,等大家都走没有了,她就给我流泪了,说,李老师,我孩子上四年级,偷了二千多块钱,她把这个钱存到了小卖店,她经常从那里拿吃的,就这样的。
后面被发现了,接着就在有,偷的行为不知道怎么办,然后我就问她,有没有代养记录,这个男孩子胖胖的,黑黑的,我就说去把他叫来,不大一会,这个孩子就来了,当我站在他跟前的时候,他就明白了,肯定是偷东西这件事情,然后这个孩子眼泪就流下来了,我就抱着他,拍他的后背,然后我说,小朋友没有关系的,偷东西以后不偷就好了,接下来,我半年打电话,我一年打电话,过了二年打电话,这孩子一直没有偷,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什么原理,就是说他偷东西这个事,被一个名人知道了,名人然后告诉他,偷东西并不是非常不好的事,但是呢不偷,花钱要和家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