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

合集下载

试析20世纪英国移民身份和移民政策演变

试析20世纪英国移民身份和移民政策演变

引言引 言20世纪英国移民问题的出现与其早期殖民扩张不无关系。

近代欧洲在世界上建立了一个几乎囊括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体系,这个体系之得以建立,也离不开欧洲移民的“开拓”。

可以说,正是欧洲向外移民的历史,塑造了后世国际政治的重要面貌。

由于殖民时代所遗留的传统上的经济联系,欧洲国家的移民大多来自于这些前殖民地,如英国的印度、巴基斯坦移民和肯尼亚移民,法国的北非马格里布诸国移民和越南移民,意大利的摩洛哥和阿尔巴尼亚移民,西班牙的拉丁美洲移民等等。

德国有30%的移民来自土耳其,虽然土耳其不是德国的前殖民地,但传统的经济联系和地缘政治因素使得德国从土耳其输入最多的移民。

没有几千万移民的贡献,欧洲战后的“30年繁荣”必然大打折扣。

欧洲的移民从来源上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来自欧盟内部的移民;二是欧盟之外的欧洲国家移民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移民;三是来自以前殖民地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移民。

欧洲所谓的移民问题,不指向前两类,是针对第三类而言,其中又以来自中东的穆斯林移民最具代表性。

除了“种族歧视”这样的敏感字眼常被提及外,这类移民因信奉伊斯兰教而与所在国存在宗教和文化上的“冲突”,带来了国际政治的联想。

当今的欧洲移民问题,根源于不平衡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和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平衡,是导致移民“自然”流动的最基本动力。

而与种族、宗教、殖民历史和南北关系相联系的国际政治秩序的不平衡,则是出现移民“歧视”和“融合”问题的持久政策与文化缘由。

在这不平衡的国际政治秩序中,欧洲发达国家在权力上处于强势,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存留难以消解的“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优越论”,前殖民地国移民的种族和肤色也就成了或明或暗的政策性歧视的缘由。

而所谓的“融合”,不过是要求移民通过接受欧洲移居国文化来确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由此必然带来移民们的反弹,不时表现为移民与移居国间的紧张。

试析20世纪英国移民身份和移民政策演变英国是欧洲吸纳移民最多的国家之一。

人口迁移理论

人口迁移理论
19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迁移问题的探讨转向实证 研究,以及个人或家庭户的迁移动机、决策、后果的微观 理论研究。
在20世纪末,人口迁移的实证研究继续得到加强,而 且注意到自由迁移以外的其他迁移模式,更系统地探讨国 籍人口迁移问题。
17
3.1人口迁移的宏观理论
西方学者的迁移理论,不是一个完整的成严密体系的 “迁移理论”。西方现有的迁移理论,实际上是由许多互 为补充的理论观点组合在一起的,而且基本上只研究自由 或自愿迁移,而很少研究原始迁移一些迁移,如 指令性迁移等。
12
2.2国内人口迁移的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迁移成为社会 各界众所关注的问题,吸引了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 地理学等学科众多学者的关注。
杨云彦(1998)认为,70年代末以来关于中国人口迁 移的研究经历了起步、迅速扩散和稳定发展三个阶段,研 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对迁移进行综合性研究,主要包括全国或地区性人 口迁移的状况、过程、流向及其结构特征,以及迁移的一 般理论与方法等内容; 第二,对人口流动、暂住人口、民工潮等课题的研究; 第三,专题研究,包括环境移民、开发移民、库区移民、 婚姻迁移、跨国迁移和流动等。
本地劳动力不愿在辅助部门工作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 是工资结构上涨的刚性,在工会组织的压力下,主导部门的 工资只能上涨,不能下降,如果低级部门的工资上涨,主导 部门的工资相应上涨,因此为了解决工资通胀问题,有必要 引入低成本的劳动力;二是动机问题,本地劳动力不仅追求 高工资,而且追求名声和社会地位,不屑干辅助部门的工作; 三是经济二元性,主导部门技术密集,要求劳动力就业相对 稳定,而辅助部门劳动力就业不稳定;四是劳动力供给结构 的问题,在城市或发达地区的辅助部门,劳动力原来主要依 靠妇女和年轻人,现在这些人口也已转到主导部门工作,需 要由迁移劳动力来补充。

《人口迁移理论2800字》

《人口迁移理论2800字》

人口迁移理论国外人口迁移理论研究已趋于成熟,主要聚焦于两方面,其一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即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研究;其二是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即人口迁移的后果研究。

区域间人口迁移及其驱动力的研究代表性理论有:第一,人口迁移规律。

首次对人口迁移进行了系统研究的英国学者雷文斯坦(E.G.Ravenstein,1885)在《论迁移的规律》(The Laws of migration)中根据迁移机制、迁移结构和空间特征总结了7条人口迁移规律。

首先,迁移机制方面。

一是经济律,经济因素占主导地位规律,为获得财富是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原因;二是城乡律,迁移倾向的城乡差异表现在城镇居民的迁移流动意识往往远弱于乡村居民。

其次,迁移结构方面。

一是性别律,性别差异上的迁移规律表现在女性人口比男性更有迁移意识;二是年龄律,各年龄段人口迁移倾向不同,青年人是人口迁移的主体。

最后,空间特征方面。

一是距离律,是迁移与距离之间的关系规律,人口迁移主要是短距离流动,迁移方向是工商业中心,迁移人口数量和迁移者与工商业中心之间的距离反向相关;二是递进律,人口迁移具有阶梯性规律,城镇、农村、更远的农村在人口迁移过程中呈分级梯进,前者由后者迁入填补空缺,直到城镇化进程结束;三是双向律,在城镇吸纳迁移人口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一个逆向迁移流,即“补偿性逆迁移”。

第二,推-拉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唐纳德·丁·博格(D J Bogue)在赫伯拉(R.Herberla,1938)、米切尔(Mitchell)等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系统化地阐释了推-拉理论。

认为人口迁移由迁入地的拉力和迁出地的推力两种不同方向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概括了十二项推力因素和六项拉力因素。

如迁入地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设施、更舒适的生活等对人口迁移产生拉力;迁出地资源减少、设施匮乏、成本上升、自然灾害等不利条件对人口迁移产生推力。

李(Everett.S.Lee,1996)提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四因素,即原住地因素、迁入地因素,中间阻碍因素以及迁移者个人因素。

美国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国际影响

美国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国际影响

美国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国际影响美国历史上一直是移民国家,其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也始终是与国际形势和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紧密相联的。

在美国建国初期,移民政策基本上是开放的,而自20世纪初以来,美国的移民政策经历了多次重要的调整和改革,形成了基本的架构和规则,同时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移民政策的开放与限制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美洲大陆上的英国殖民地并未实行较为严格的移民限制,因此移民源主要是来自欧洲各国。

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独立宣言的颁布,移民政策开始从“开放式移民政策”向“有限制的移民政策”转变。

1783年,美国与英国通过《巴黎和约》结束了战争,同时规定英国移民不再享有独特的优惠待遇。

接着,1789年的《美国宪法》规定任何有案底的外国人不得进入美国,这是美国第一部移民法。

19世纪中期,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需要大规模的工人。

这时候移民政策又发生了转变,变成了优先鼓励并容忍移民的政策,以满足工业和城市化的需要。

1875年的《移民法》是美国第一个通过国会的移民法案,主要是为了消除对亚洲人的歧视,但同时也规定了一些限制条件。

1907年《移民法》采用了数字配额制度,规定每个国家的移民数量不得超过过去三年同一国家的移民人数的30%。

此后,移民政策一直严格实行数字配额制,而且更多地注重限制非欧洲移民。

二、移民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移民政策的变化和调整主要是与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的。

美国在20世纪初的新兴工业化时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移民政策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对移民的容忍和优先鼓励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二战后的经济重建时期,美国的移民政策则相对更为严格,更注重保护本国就业机会,同时也避免了纷繁杂乱的社会文化影响。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移民政策开始逐渐开放。

1965年通过的《移民与国籍法》终止了数十年的数字配额制度,允许移民按照其专业技能、家庭和配偶关系,以及国籍平等的原则来选择赴美,取代了旧的种族主义和贫困的选择标准。

国际移民理论及移民与输出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国际移民理论及移民与输出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摘 要 : 着 经济 全 球 化 的 不 断深 化发 展 , 际移 民也 日益 频 繁 和 快 速发 展 , 且 对世 界 经济 、 治 和 文化 产 生 重 大影 响 。 因此 移 民 问题 也 逐 渐 成 为 随 国 并 政
西方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章首先阐述 了国际移民理论研究的背景 , 并根据国际移 民产生的原 因介绍 了 目 西方主要 的国际移 民理论 , 前 最后根 据我 国是一个移 民历 史悠久的人 口大 国的实际, 结合西方的国际移 民 理论分析 了我国当前应 当如何利用好移 民这一优 势资源来促进我 国经济社会更好
国际移民现象在人类历史早期就已出现,0 2 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 流失亦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由于国际移民对世界经 和殖民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果说, 近代殖民扩张所 济、 政治和文化的广泛影响, 走在时代前列的西方国家于十九世纪就开始
催生 的人 口 规模性跨境迁移 的主要流 向是 从宗主 国、 较发达地 区流 向殖
更 快的 发 展 。
关键词: 国际移 民 ; 出国 ; 济 发展 ; 系 输 经 关
中图分类号:1 44 F 1.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6 1— 3 5 2 o )9一 O 4—0 17 56 (o 8 0 O 6 3


当代国际移 民理论研究的背景
府不胜烦恼。除历来的非法移民、 难民等麻烦, 普遍存在的人才和资金的
认为国际移民是由劳动力供求地理差异引 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商品与资金的流动, 国际移民也 日益成为世界 场角度分析国际移民的原因,
相当于资本来说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市场均衡工资较低, 而相对 政治、 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主角之一。大多数国家同时感受到了国际移民 起的, 所带来的好处与压力: 一方面, 移民对人 口增长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对老龄化问题 日 趋严重的经合组织国家而言, 移民甚至是其人口 于资本来说劳动力资源缺乏的国家市场均衡工资较高。由于工资差异引 起工人从工资较低的国家向工资较高的国家流动。同时, 由于资本相对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随着后现代主义、空间转向等理论思潮的兴起,空间不再仅仅被视为背景或场所,而是成为了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空间的传统认知,也对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回顾20世纪中后期西方空间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列斐伏尔、福柯等空间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接着,我们将分析这些空间理论如何影响文学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在空间叙事、地理文学、城市文学等文学流派中的体现。

我们还将探讨空间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空间描绘和空间感知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进一步塑造我们的文学审美和文化认知。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揭示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推动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反思当前文学研究中对空间维度的重视程度,并探讨未来文学研究在空间领域的新方向和新可能。

二、西方空间理论的发展脉络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空间理论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物质到文化、从静态到动态的重大转变。

这一发展脉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地理空间理论、社会空间理论和文化空间理论。

传统地理空间理论:在20世纪早期,空间大多被视为一种静态的、客观的、物理的存在。

地理学家们将空间视为地表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载体,并着重于描述和解释空间的物理属性和地理分布。

这一阶段的空间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空间的自然属性和物质性。

社会空间理论: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空间问题的深入研究,空间逐渐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构造。

社会空间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反映。

在这一阶段,空间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社会过程,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塑造的。

文化空间理论: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兴起,空间进一步被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

国际移民理论中的回流研究——回顾与评析

国际移民理论中的回流研究——回顾与评析

一、前言早在1885年,Ravenstein(1885)[1]就注意到迁移人口会重返家乡的现象。

19世纪末,约1600万欧洲人来美国淘金。

与此同时,近1/4的迁移者又重新返回欧洲的家乡。

Ravenstein由此感叹:“每一股迁移的潮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向迁移潮流”。

至此,国外学者关于移民回流的研究沉寂下来。

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发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迁移者并没有在迁入地永久居住的意愿,他们的迁移行为并不必然导致永久迁移所产生的“根本归属的转移和重新定位”[2]。

之后,回流作为非永久性迁移的必然结果开始受到关注。

80年代,学者中产生了有关对于回流现象及回流对移民来源国影响的相关研究和争论,这些争论仅以几卷批评论文及会议论文的出版而销声匿迹(Kubat1984;Council of Europe 1987)[3][4]。

此后,随着人们对“合作发展”以及“第三世界国家自愿遣返”的日益关注,移民输入国和输出国之间双边接纳协议的签订和实践,国际移民与来源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增强,移民回流研究得到发展(Cassarino,2004)[5],并成为国际移民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Cassarino,2004;Massey et al,1993;Poters,2010)[6-8]。

作为国际迁移的子过程,移民回流的研究经历了从单向到双向的发展历程,并主要来自由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及跨国主义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等所提供的一系列对比的命题。

Solinger(1999)[9]将回流研究方法主要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理性计算(rational calculation),即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探讨移民个体的动机(如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关于移民强调工资差距);第二种是强调导致移民的历史结构性条件(historico-struc-tural conditions),干旱、失业、外迁传统,或者与当地政府和城市的矛盾(如结构方法强调移民是历史结构变迁的结果);第三种是社会关系网络(social net-works)分析。

二战后的德国移民(1945-1985)---移民历史与理论

二战后的德国移民(1945-1985)---移民历史与理论

二战后的德国移民(1945-1985)---移民历史与理论摘要:一般来说,当人口迁徙一定距离,并在目的地居住一定时间之后,他们就满足了移民的定义。

移民改变了居住国的劳动力结构,在为其经济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对接受他们的国家带来了社会、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挑战,成为一个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历史及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

前者偏重于对于历史移民的梳理以及对移民带来的效益及应对政策的分析。

后者则侧重于分析移民的动因,即为什么会有移民。

在移民理论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推拉理论。

简洁、可操作性强是它的特点。

推拉理论认为寻找移民的原因需要从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入手,找到了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就找到了移民的原因。

随着研究的深入,推拉理论开始遭到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放弃推拉理论,寻求其他的解释;也有学者坚持推拉理论,对其进行修正。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对推拉理论进行补充,提出推拉阻模型。

本文认为,推力和拉力实际上都是促成移民的积极因素。

在移民的成因之中,还有一种消极因素,即阻碍移民产生的因素。

移民的产生是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个特定的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即可能扮演积极的角色,也可能扮演消极的角色。

一般来说,当积极因素的作用大于消极因素时,移民才会产生。

以往对于移民成因的分析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移民动因来源的分析。

大多数的分析停留在列举移民成因的阶段,对移民成因的解读方法有所欠缺。

这也是学者质疑推拉理论解释力的原因。

因而本文提出的推拉阻模型,借鉴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将推动或阻碍移民的因素根据其来源,分为国际、国家面和个人三个层面。

通过二战后至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德国移民的分析来验证推拉阻模型。

尽管推拉阻模型可能适用于所有层面,但鉴于个人层面上原因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从国际和国家层次两个层面对历史经验进行了分析。

在分析单个因素对于德国移民影响的同时,两个层面上的因素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本文关注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第4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42000(总第144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 (Arts &S ocial Sciences ) G eneral N o.144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李明欢Ξ(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20世纪西方关于国际移民问题的著述颇多,有关理论涉及到人口构成、社会传统、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心理素质、价值取向等多重因素。

参与国际移民理论探讨的学者,来自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展现了多学科、多方位相互借鉴、共同探讨的丰富内涵与多元构架。

纵观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相关学术动态,进而结合中国移民特点更准确地加入国际移民研究的对话。

关键词:20世纪;移民学;西方移民理论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0)04-0012-07人口迁移的历史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同样久远,然而,人口的“跨境迁移”则是国家形成并强化后的产物。

进入20世纪,一方面是国家疆界、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空前明晰化,另一方面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全球性拓展以空前规模将数十亿人口裹挟入其发展轨道,与此同时,科技进步以空间距离的“缩短”与“消失”改变着人们的地域观念并加速着人口的跨境迁移。

当今全球跨境移民已逾1亿,世界人口中大约1.7%生活于非出生国。

如果说,近代殖民扩张所催生的人口规模性跨境迁移的主要流向是从宗主国、较发达地区流向殖民地、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地区,那么,20世纪下半叶世界人口的跨境流动,呈现出从较不发达地区人口“奔向西方”的趋势。

源于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关怀,源于白色人种可能被淹没于有色人种之汪洋大海的恐惧,西方从政界到学界都对跨境移民问题投以密切关注。

20世纪西方关于移民问题的著述汗牛充栋,展现了多学科、多方位相互借鉴、共同探讨的丰富内涵与多元构架。

虽然,这种“丰富”与“多元”仍然是西方话语模式下的延伸,但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纵观20世纪在西方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国际移民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在了解西方相关学术动态的基础上,更准确有效地加入国际移民研究对话。

一、国际移民的启始动因移民为什么离乡背井?早在19世纪末,美国社会学家莱文斯坦(E.G.Ravenstein )就试图・21・Ξ收稿日期:2000-05-25作者简介:李明欢(1953-),女,广东汕头人,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对移民的迁移规律进行总结。

他认为:人口迁移并非完全盲目无序流动,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

左右人口迁移的动力,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

在“推拉模型”中,“推力”指原居地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它可以是战争、动乱、天灾、生态环境恶化等对某一地区具有普遍性影响的因素,也可以是某一小群体遭遇的意外或不幸。

“拉力”则是移入地所具有的吸引力,它可以是大量呈现的新机会,也可以是仅仅对于某一小群体的特殊机遇。

纵观20世纪70年代以前发表的诸多研究移民问题的著述,虽然推拉因素孰重孰轻也见仁见智,但是,无论是以美国的古巴移民,还是以东南亚的中国移民为研究对象,研究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注意从他们的原居地寻找将他们“推”往异国他乡的排斥力,同时剖析将他们“拉”往异国他乡的吸引力。

在笔者看来,“推拉模型”之所以“常盛不衰”并“放之四海”,主要在于它只是设计了一个简易灵巧的大框架,往里进行实质性“填充”的学者们享有相当自由的想象空间。

伴随着一些研究者不断细化深化对“推拉”因素之罗列与剖析,该模型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

主要意见可归纳如下。

其一,“推拉模型”将“迁移”描述成某一群体被动地被“推”、被“拉”的过程,无视移民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其二,“推拉模型”无法回答当原先存在的“推拉”因素发生变化之后,为什么移民行为并不一定立刻终止;反之,在另外的个案中,某些“推拉”因素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移民行为却减少或下降了。

其三,在相似的“推拉”因素的作用下,同一群体中有的人走上了移民道路,有的人却依然故我,安于现状,原因何在?其四,移民行为完全是推拉因素作用下的“理性选择”吗?其中难道不存在偶然的恣意行为吗?总之,20世纪后期西方出版的移民著述中,学者们已不再简单地去寻找、罗列不同的或特殊的“推拉因素”,而更多地着眼于分析究竟是哪些因素、在什么情况下形成产生移民行为的“推力”或“拉力”,而相似的“推力”或“拉力”又如何在不同的对象身上发生不同的效应。

除了因严重天灾人祸而引起的突发性移民潮外,“主动移民”的动因问题尤其吸引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在西方学术界中较有影响的相关学说,可以撮要归纳如下。

第一,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以拉里・萨斯塔(Larry Sjaastad)、迈克尔・托达洛(Michael T o2 daro)等为主要代表。

该理论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移民行为产生的动因。

萨斯塔等学者以定量分析移出国与移入国之间的工资差距为基础,认为:国际移民取决于当事人对于付出与回报的估算,如果移民后的预期所得明显高于为移民而付出的代价时,移民行为就会发生。

由此推导,移民将往收入最高的地方去;而移出地与移入地之间的收入差距将因移民行为而缩减直至弥合。

该理论由于建立在比较具体的数据统计上而引起人们的兴趣。

但批评者指出:收入差距是引发移民的原因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原因,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且,事实上并没有多少移民能够对于迁移的付出与回报做出准确的计算从而追求最高收益。

第二,新经济移民理论,主要代表是奥迪・斯塔克(Oded Stark)、爱德华・泰勒(J.Edward T aylor)等。

斯塔克以自己在墨西哥的经验研究论证:同一收入差距对于不同人具有不同意义,因此,引发移民的动因不是两地“绝对收入”的差距,而是基于同参照群体比较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失落感”。

如同是100美元的收入差距,在同一地区,生活于收入底层的家庭比生活于高层的家庭更可能因此而移民;对不同地区而言,生活于收入不均地区者比生活于收入均等地区者更可能移民。

进一步说,在社会发展相对迟缓时,人们比较容易安于现状,当社会发生急剧变动时,人们习惯于在自己熟悉的人中选择那些原先自身条件不如己、可现在处境却比“我”好的人作为参照系,强烈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成为出走他乡、寻求社会地位提升的动力。

・・31第三,劳力市场分割理论。

迈克尔・皮奥雷(Michael Piore )从分析发达国家的市场结构中探讨国际移民的起源问题。

他认为,现代发达国家业已形成了双重劳动力需求市场,上层市场提供的是高收益、高保障、环境舒适的工作,而下层市场则相反。

由于发达国家本地劳力不愿意进入下层市场,故而需要外国移民填补其空缺。

在“双重市场理论”的基础上,艾勒占德罗・波特斯(Alejandro P ortes )和罗伯特・巴赫(R obert Bach )进一步提出了“三重市场需求理论”,即再加上一个“族群聚集区”。

他们认为,这一在移民族群自身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圈对其原居地人群有特殊的吸引力:一方面,该经济圈的运作需要引进新的低廉劳力以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族群经济圈的形成,移民企业家的地位更显突出,原居地人群往往从这些成功者身上汲取移民的动力。

第四,世界体系理论。

随着谈论“全球化”成为一种时尚,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人口的跨境迁移与“全球化”态势相结合。

其主要观点是:商品、资本、信息的国际流动,必然推动国际人口迁移,因此,国际移民潮是市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结果。

例如,埃罗・理克特斯(Erol Ricketts )在对18个加勒比海国家人民移居美国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1970至1979年间从上述国家移居美国的人口曲线,竟然与1966至1977年美国往这些国家的投资曲线大致吻合。

莎里・E ・芬德利(Salley E.Findley )则从考察菲律宾农产品商品化进程的社会效应中发现:农业商品化进程对当地人口外移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因为产品进入国际流通网络后,促使当地人民对外部世界从无知到了解,进而因被吸引而移民。

萨斯凯・萨森(Saskia Sassen )将海地、墨西哥、东南亚国家流向美国的移民潮,置于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国家关系中加以考察,指出:贫穷、失业、经济发展滞后等因素并不一定直接引发跨国移民潮,更不左右移民去往哪一个国家,上述国家流向美国之移民潮,与美国在这些国家设立军事基地、增加资本投入、扩大文化影响密切相关,是美国大力加强在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的直接后果之一。

二、国际移民的延续衍伸跨境移民潮一旦在某一地区出现后,是否会持续发展?如何发展?这也是移民问题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有关理论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网络说。

移民网络是一系列人际关系的组合,其纽带可以是血缘、乡缘、情缘等。

移民网络形成后,一方面,移民信息可能更准确、更广泛传播,移民成本可能因此而降低,从而不断推动移民潮;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向外,甚至向国外特定地区定向移民可能融入某地的乡俗民风,从而不再与经济、政治条件直接相关。

学者们还注意到,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国家实行的为“家庭团聚”开绿灯的移民政策,促进了网络的延伸,产生了“移民增殖效应”。

弗雷德・阿诺尔德(Fred Arnold )等人曾以美国的菲律宾和韩国移民为例,提出连锁移民的比例是:平均每个来自菲律宾的移民将带入一个家庭成员;每个韩国移民将带入0.5个家庭成员。

格勒米那・亚瑟(G uillermina Jass o )和马克・罗森茨维格(Mark R osenzweig )的研究结论则是:每个新移民在移居十年后平均带入1.2个“劳工类”新移民。

①・41・①如果这几位学者的估算是正确的,那么,根据笔者的调查,中国人海外移民的亲缘纽带显然比上述民族要广泛得多。

其二,连锁因果说或称“惯习”说。

该理论基于如下假设:第一,某人认识的人群中移民的人越多,此人移民的倾向就越大;有过一次移民经历的人,再度移民的可能性相对更大,并可能带动其亲朋好友移民。

第二,移民汇回家乡的钱款,将增加原居地的收入不均,从而使那些没有移民汇款收入的家庭增强“相对失落感”进而引发新的移民,因此,移民行为有其自身内在的延续性。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的“惯习说”也被用于作为剖析移民之“理性”或“非理性”选择的连接点:在某一社会群体中,当“移民行为”内化为超越意识控制的、具有衍生性的“惯习”时,即使诱发初始移民行为的客观环境发生变化,被局外人断定为非理性的移民行为在该群体内仍会获得认可而得以延续。

其三,“移民文化”说。

按照“移民文化”的基本观点,在某些地区、人群中,伴随着人口跨境迁移而逐渐演绎出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在综合移出国与移入国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人生态度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新的、相当自主的、跨越国境的虚拟空间,并展示出如下主要特征:那些在物质上获得成功的移民被尊为样板;他们的行为方式在原生活圈内被奉为圭臬;成长中的年轻人从就业取向到人生目标均与移民国外融为一体,“移民”成为该群体共享的社会文化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