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国际移民问题日益受
到关注。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旨在全面了解中国国际移民的现状和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中国国际移民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公
民选择赴海外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工作、学习和生活。

据统计,中国国际移民人口已经突破1000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其次,中国国际移民流向日益多样化。

过去,中国国际移民主要集中在北美、
澳洲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但近年来,随着中国与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合作不断加深,中国国际移民的流向也日益多元化,呈现出南向和西向的趋势。

再者,中国国际移民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中国国际移民规模的扩大和流向的多
样化,中国国际移民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除了传统的留学生和技术移民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选择海外创业、就业和定居,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移民结构。

此外,中国国际移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中国国际移民在海外面临着语言、文化、法律等方面的适应问题,同时也为中国与各国的交流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人员、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国际流动。

综上所述,中国国际移民报告的发布对于了解中国国际移民的现状和趋势具有
重要意义,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中国国际移民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向日益多样化、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国际移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中国国际移民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并对中国及其海外社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 经济驱动力:中国海外移民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个人和企业有更多机会在国际市场上发展。

许多人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以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生活质量和商业发展。

2. 投资和贸易:中国海外移民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实力,他们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和贸易机会。

他们在海外开展新的业务,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桥梁。

3. 文化交流:中国海外移民在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带去了中国的语言、艺术、文化和传统,促进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增强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4. 知识和技术转移:一些中国海外移民具有高学历和专业技能,他们在海外工作和学习,将他们的知识和技术带回中国。

这对中国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5. 思想观念影响:中国海外移民对国内的社会和个人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他们在海外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从而形成了新的观念和态度,这也为中国带来了一些变化和思考。

总的来说,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是经济驱动力强、投资和贸易机会丰富、文化交流多样、知识和技术转移积极、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这对中国和海外社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知识转化。

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国际移民问题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际移民不仅涉及到个体的选择和利益,也影响到国际社会的秩序与稳定。

本文将探讨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以及我国应对移民问题的对策。

二、国际移民的历史国际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人们因为战争、饥荒、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等原因而选择移民。

例如,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期,大量来自欧洲的移民涌向美洲,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机会。

这一历史阶段的移民浪潮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和文化,也为美洲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国际移民的现状近年来,国际移民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全球范围内的移民规模不断增加。

联合国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国际移民数量已达到2.7亿人。

其次,移民的地域流向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移民目的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依然吸引着大量移民,但新兴的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巴西等也成为了热门的移民目的地。

此外,国际移民呈现出多元化的动力因素,不仅仅是经济因素的驱动,也有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

四、国际移民对我国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重要的移民接收国。

国际移民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移民为中国带来了劳动力资源。

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力缺口,国际移民填补了部分劳动力缺口,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其次,移民对我国社会文化构成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移民族群的到来,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融合的问题。

最后,移民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社会保障问题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国制定相应政策来解决。

五、我国应对移民问题的对策为了有效应对移民问题,我国应制定综合性的政策。

首先,我国需要加强移民管理。

包括完善移民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边境管控和出入境管理,确保国际移民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中国国际移民调查报告分析

中国国际移民调查报告分析

中国国际移民调查报告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移民现象在中国愈发普遍。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国际移民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中国国际移民调查报告展开详细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国际移民的现状以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中国国际移民调查报告是由中国移民研究中心委托民调机构对全国范围内的移民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而得出的结论。

该报告旨在全面了解国际移民的规模、流向、原因以及移民者在目的国的工作、生活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报告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国际移民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二、中国国际移民现状根据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国际移民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其中,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和一线城市是中国国际移民的主要来源地,而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是主要的目的地。

报告显示,大部分中国国际移民主要是因为经济机会和优质教育而选择移民,其次是对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的追求。

三、中国国际移民的原因分析中国国际移民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经济因素是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希望通过移民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和待遇,以提高其生活水平。

其次,教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家长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选择把他们送到海外学校或大学深造。

此外,政治稳定、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也是人们选择移民的重要考虑因素。

四、中国国际移民的影响中国国际移民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方面,移民带来的资金流动和技术转移对中国和目的国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在文化方面,移民者对目的国的文化融合和多元化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

最后,在人力资源方面,移民人才的流失对中国本土的人才储备和产业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为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考。

我国对外移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对外移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对外移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陈晔康腾内容提要: 国际移民现象已成为国际化的重要表现。

2013年,全球有2.32亿人移民海外,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于2016年6月成为国际移民组织的成员国。

2016年9月,国际移民组织正式加入联合国体系。

2018年,我国组建了国家移民管理局。

现有关于我国对外移民的研究主要依赖对外移民的存量数据,其局限性不言而喻。

亚佰(Abel)和桑德(Sander)在2014年的《科学》(Science)上发表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量化国际移民流量》(Quantifying Global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Flows),对国际移民流量的情况进行估算。

借用该移民数据发现,2005年前后,我国对外移民的数量减少。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对外移民数量与移入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人口引力模型得到验证。

此外,移入国或地区开放程度和综合发展水平正向影响我国对该国或地区的移民;移入国或地区的自然情况,如国土面积、劳动人口比例等,对我国移民的影响不大。

关 键 词: 对外移民;流量;引力模型作者简介: 陈晔,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上海,201306);康腾,上海大学经济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上海,200444)。

中图分类号: C9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4536(2021)01-0097-14一、引言1998年,联合国发布的《国际移民数据统计建议》(Recommendations on Statistic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将国际移民定为“所有更改其常住国的人”。

* 感谢亚伯(Abel)和桑德(Sander)提供的相关数据。

本文中的“我国”是指“中国大陆地区”。

97国际移民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IOM)将其定义为,“离开本人祖籍国或常住国,跨越国界,为了定居性目的而永久性地或在一定时期内生活于另一国家的人”。

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

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

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自己的原居地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大国也不例外,许多人选择跨国移民,成为了世界各地的新移民。

在这个背景下,对于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跨国移民的定义跨国移民是指离开自己的原居地去往其他国家或地区居住和工作,成为新的国际移民的人。

在移民过程中,人们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环境适应、社会融合、文化冲突与接受、身份识别等等。

因此,跨国移民的研究并不局限于经济问题,它还包括社会、文化、政治以及法律等多个方面。

二、中国跨国移民的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其国内流动人口也很庞大。

根据最新的统计,中国内部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了3亿,其中不乏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选择外出的人们。

目前,中国的跨国移民主要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学习机会和生活环境等。

三、中国跨国移民的形势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跨国移民。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去到了国际上。

这种国际化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也渗透到了个人和家庭。

这也使得中国跨国移民的数量逐年增加。

四、中国跨国移民研究的重要性中国跨国移民研究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更科学、更具体、更有用的政策和管理建议。

中国各地也应加强对于跨国移民的政策制定,动态了解跨国移民的需求,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五、中国跨国移民研究的前景未来中国跨国移民研究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增强,跨国移民的数量将会继续增加。

未来的研究将会更加注重全球性、组织和管理以及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这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总之,“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这个话题非常广泛,并涉及到多个重要方面,包括移民数量、移民背景、移民形势、研究意义和前景等。

只有在加强相关研究和政策监管的同时,中国的跨国移民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全球化的趋势,为自己和需要他们的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跨境迁出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研究

中国跨境迁出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研究

中国跨境迁出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研究梁海艳;代燕;骆华松【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年(卷),期】2016(028)006【摘要】人口国际迁移是发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人口跨国迁移行为,是人口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的迁移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跨境移民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其空间分布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高度集中于亚洲地区逐渐向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北美发达国家分散,通常以同乡地缘关系为纽带迁往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并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华人聚居区.跨境迁出人口主要受政治、经济、文化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中国入口跨境迁出有助于缓解国内劳动力就业市场压力,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提高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等积极影响,但大规模的中国人口跨境迁出容易导致国内科技人才的永久性流失,减少国内投资规模等不利影响.【总页数】11页(P23-33)【作者】梁海艳;代燕;骆华松【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曲靖655011;云南师范大学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云南昆明650500;曲靖师范学院城市学院,云南曲靖655011;云南师范大学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1【相关文献】1.2000-2010年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对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研究 [J], 蒋丽;吴缚龙2.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非均衡性测度——基于分县尺度人口普查数据:1990-2010 [J], 曾永明;张利国3.中国城镇迁入和迁出人口特征的对比分析 [J], 王嗣均4.中国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基于31个省级行政区域1990~2010年人口数据 [J], 王卓;张凌华5.黑龙江省省际迁出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 [J], 谭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朝鲜族跨国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中国朝鲜族跨国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中国朝鲜族跨国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综述朝鲜族是中国各民族中流动较早、流动比例较高、流动范围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

朝鲜族社会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社会变迁,每一次都伴随着朝鲜族人口的流动与适应。

随着全球化、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迁,中国朝鲜族始终调整、适应着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的各种变化。

本次研究综述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理论研究,一部分是现实研究。

其中将现实研究部分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朝鲜族流动人口研究、朝鲜族动人口的社会适应研究、宗教因素对朝鲜族社会适应影响的研究。

标签:朝鲜族;社会适应;宗教适应一、理论研究(一)流动人口动力机制理论研究:古典与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强调资源分布不均衡引起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流动人口产生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即遷入地和迁出地经济水平存在差异,而人口流动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可以减少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人口流动停止;新家庭经济理论,随着国家和政府开始重视流动人口和移民的身份以及生存状况,以及非法移民和流动人口身份认同问题等,流动人口的动力不再只考虑经济因素,逐步开始关注情感、文化等因素;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基于结构—历史—功能主义的范式,该范式提出人口流动不完全是由物质、劳动力资源的分布不均引起的,而是受到结构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而世界体系理论并不将视野局限于某个地区的人口流动,而是着眼于宏观视野、国际视角,将人口流动归结于整个世界资本的流动;以及“推拉”模型理论:基于城市二元发展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既受到来自城市社会的拉力,也有来自民族地区乡村的推力,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促使人口迁移的正面积极因素,也存在阻碍人口迁移的负面消极因素,同时也与少数民族自身的具体情况有关。

(二)社会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指基于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而形成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网络系统。

广泛应用于后期流动人口的迁入动机,以及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生存机制;虽然社会网络研究不能解释最初移民的原因,但是却可以解释移民流源源不断的原因,可以用来预测移民的趋势;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是一种促进人类交往的社会结构性资源,根植于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之中,不仅是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也是人们为获取各种效益的投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朴光星一、引言中国社会研究中有一个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却得不到主流学界广为关注的领域,那就是跨国移民研究。

说他重要是因为,其在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据国务院侨办办公室发布的数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中国利用外商投资中的60%以上来自华人华侨,其投资总额达3300亿美元1。

中国是世界上侨汇收入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世界银行2008年3月发表的《2008移民和汇款概况》,2007年中国的侨汇收入达25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又是经济开放度非常高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2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6.8%2。

中国在对外交流中取得的上述成就与本文要探讨的中国的跨国移民有密切的关联。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人口迁移现象愈益普遍,跨国移民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全球化时代的跨国移民与以前的国际移民不同,如果说国际移民具有“落地归根”的迁移属性的话,跨国移民则利用全球化时代的高度流动性和便于联系性,建构着跨越国界的社会网络和生活世界,跨国流动性和联系能力成为主要特征。

因此,在对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传统的国际移民。

移民活动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研究范式的转化,“跨国主义理论”(tansnationaltheory)取代“地域主义范式”成为国际移民研究的主要视角。

“跨国主义”是指“当代移民跨越地理、文化、政治边界建立的,维系与联结原籍地与定居地之间的多重社会关系和互动模式”3。

因此,以“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为视角的移民研究不像“地域主义”(Regionalism)为视角的研究,“地域主义”侧重于关注移民在移居地的生活、适应与发展变化,而“跨国主义”更多地关注移民跨地域建立的社会网络与其对移民群体及活动区域的影响。

在中国国内,一般把跨国人口流动问题定位于“华侨华人研究”。

华侨华人研究因为其政治敏感性,在建国后长期没能受到关注,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交流的扩大开始受到重视。

但大多数研究侧重于历史性研究,而一些有关华人华侨社群研究也没能摆脱“地域主义”研究视角的局限。

上世纪9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移民研究中升温的“跨国主义”视角的移民研究,当时没能广泛地影响中国,进入本世纪以后其研究才开始受到重视,相继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这与改革开放后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所谓“新华侨”的急剧增加和他们的跨国活动能力空前增强、以及国外华裔学者的研究为主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到中国国内有关。

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在中国社会研究中仍处在边缘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研究人员少和相关研究成果有限两方面,其受重视程度远不及社会实际层面的意义。

这与把“跨国主义”理解为消解“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力量而产生的忧虑有关4。

但笔者认为,虽然“跨国主义”具有对其消解的一面,但同时也具有对其能力增强的一面,即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整合其国内外的资源,不断增强其对外影响和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中国经济起飞过程中华商所起的作用正能证明这一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跨国主义”对民族国家发展能力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其根据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融入全球化的能力对每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其中构建跨国人员网络将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因此,跨1黄乐枕等. 新华侨, 如何与中国经济一同增长[N]. 中国经济周刊,2006-9-5.2刘铮,周英峰. 中国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6%, 世界第四[N]. 中新网, 2008-10-27.3See Linda G. Basch, Nina Glick Schillier and Christina Blanc-Szanton, Nation Unbound: Transnational Projects, Pos-colonial Predicaments, and De-terrirorirorialized Nation-States. Langhorne, PA: Gordon and Breach, 1994, p.9: Alejandro Potes, Luis E. Guarnizo and Patricia Landolt, The Study of Trasnationalism: Pitfalls and Promise of an Emergent Research Field.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 ol. 22, No. 2, 1999, pp. 217-237.4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提出了“定居者”和“移民”的区分,批判一些学者对其世界主义和跨国身份的强调,论述了因各移民群体对“多元文化”的保持以及亚国民身份的“多重认同”使“美国国家特性”所受到的种种“挑战”(亨廷顿. 再论文明的冲突[J]. 新华文摘, 2003)。

亨廷顿对跨国移民的看法是像他的“文明冲突论”一样消极的,但也引起广泛的影响。

国移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界的关注。

为了推动跨国移民的研究和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本文准备对最近几年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做一个大致的梳理,考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视角、领域和观点,以供与同仁商榷。

二、跨国移民研究的主要领域与观点以“跨国主义”为视角的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但多数的研究成果出现于最近几年。

其主要关注点集中在跨国移民的特点、认同、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侨乡发展、民间外交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一)定义与特点全球化时代随着华人新移民群体的活跃与兴起,已有的“华侨华人”概念很难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学者试图提出新的概念来界定这一变化。

有的学者提出“跨国华人”(TransnationalChinese)的新概念,其中海外华人学者刘宏的论述具有代表性。

他把“跨国华人”定义为:“那些在跨国活动中,将其移居地与出生地联系起来,并维系起多重关系的移民群体。

他们的社会场景是以跨越地理、文化和政治的界限为特征。

作为跨国移民,他们讲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在两个或更多的国家拥有直系亲属、社会网络和事业,持续的与经常性的跨界交往成为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1。

刘宏认为,现在有三类“跨国华人”:一是“再次移民者”,即一批从传统的华人移居地(东南亚)迁至发达国家的早期移民,他们在新旧移居地之间形成跨国网络;二是早期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因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与大陆重新建立密切联系;三是改革开放后出国的新移民,与国内有较强的多重联系。

他指出,这一群体的跨界活动呈现出三种模式,即“哑铃模式”(在海外和中国国内都有事业)、“风筝模式”(在多个国家发展事业的同时和国内保持联系)、“太空人模式”(在多处的事业之间来回穿梭)。

有的学者则提出“华人散居者”(ChineseDiaspora)的概念,吴前进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她认为,“跨国民族主义”是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的一种跨地域的表现形式,以移民共同体为载体,具有“族群民族主义”(ethnicnationalism)和“公民民族主义”的双重特征。

移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少数族群,基于此解决了居住国的政治认同身份,成为华族(ethnicChinese)之后,其文化认同亦在冷战后时代开始获得新的生命力,特别是随着华人新移民在祖国和居住国之间来回穿梭,建构了全球化时代作为移民散居者的行为、关系和制度特征从而成为“华人散居者”。

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居住在母国之外的移民个人和群体,其行为方式日益呈现为价值理念多元包容和情感趋向彼此兼顾。

在此过程中,通过在母国和居住国之间的远程互动,移民在跨国网络中实现社会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吴前进指出,当代的华人移民与1965年以前的老一辈华人移民不同,所以“华人散居者”的概念不能再囿于旧有的窠臼。

这一概念的提升,有助于认识华人散居者如何在融入居住国的同时,重新参与想象中的回归运动,并体现其祖国民族主义情怀;也有助于认识他们如何把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建构到全球化的动态网络系统中,进而有效地把祖籍地与居住地资源结合起来,实现政治推动、文化交流和价值共享2。

“跨国华人”的概念以跨国联系与互动为切入点,强调跨国社会空间的形成;“华人散居者”的概念则以认同的变化为切入点,强调全球化时代认同领域的变化所带来的华侨华人活动空间和能力的变化。

尽管两个概念的观察角度不同,但所指涉的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试图说明全球化时代华侨华人生活及活动领域所出现的新变化,即跨国联系和互动能力的增强。

这些概念融进了新变化,提升了解释力,为跨国移民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

(二)关于认同认同(identity)是移民研究中的重要主题,在华侨华人研究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围绕全球化时代华侨华人认同问题,有些学者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新观点。

陈国贲提出了“华人世界主义认同”的概念,他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华人移民认同表现出的重要特征是“重根”,即同时具有多重认同和多种意识。

王苍柏却认为,“华人世界主义”依然没能摆脱出“中心论”和“同一性”的局限,进而提出了“外地域性认同”的概念。

按照他的解释,所1刘宏. 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 本土情怀, 区域网络,全球视野[M].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15.2吴前进. 冷战后华人移民的跨国民族主义[J]. 华侨华人研究,2006(1):20-21.谓“外”是指它在各种形式的疆域的限制之外,它不依赖任何地理和国家的实体或者种族和文化的归属,而是依靠在自己群体内部的社会关系之上。

王苍柏指出,“外地域性认同”是与“多维度”和“去中心”的崭新的华人移民模式相对应的新的认同形式1。

吴前进在她的研究中则指出,跨国移民的根本特点在于认同的多元化状态与和世界主义倾向。

一方面,他们“无以为家”,尽管拥有基本的族群价值观和身份意识,但缺少精神的根源感;另一方面,他们“处处为家”,属于世界主义新身份的一群,时时与这个世界的新发展取得协调,保持同步。

多元认同和全球意识的框架下,他们穿梭于祖籍国和居住国,为两国的文化交流、科技进步、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等打通方方面面的渠道,从而把本土资源和全球进程连接起来,推进和加强两国之间的互动和互惠。

这种互动以本土性为基础。

以全球化为归依,丰富和发展了多种文明,实现了人类价值体系的共享和共荣2。

范可在他的研究中提到了“跨国主义华人认同”。

他指出,华人的跨国主义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对“社会创伤”的内在感受,外在动力则是资本的全球性流动,所以不能简单的在民族主义框架里解释这种现象。

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华人控制了所在国的经济命脉,也出现了跨国资本,经济全球化与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