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移民史
葛剑雄关于中国移民史分期及其特征的观点

葛剑雄关于中国移民史分期及其特征的观点
中国移民史是一个悠久而又复杂的历史,葛剑雄先生对此有着深入的
研究。
他将中国移民史分为三个时期,并阐述了每个时期的特征。
第一个时期是从古代到清朝末期的移民时期,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是
由于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而迁移。
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集中
在东南亚,他们主要从中国大陆迁移到东南亚,以追求更好的生活。
第二个时期是从清朝末期到20世纪初的移民时期,这一时期的移民主
要是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而迁移。
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集中在
拉丁美洲、美国和加拿大,他们主要从中国大陆迁移到拉丁美洲、美
国和加拿大,以追求更好的生活。
第三个时期是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移民时期,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是
由于经济和文化原因而迁移。
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集中在欧洲、澳大
利亚和新西兰,他们主要从中国大陆迁移到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追求更好的生活。
总的来说,葛剑雄先生对中国移民史的分期及其特征的观点,使我们
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中国移民史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到现在,中国移民
的历史一直在发展,他们不断地迁移到世界各地,以追求更好的生活。
中国移民的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毅力,也见证了中国
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

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说明:1、本表起于约公元前21世纪,止于1949年。
2、本表所列,限于移民史实或与此密切相关的内容。
3、古地名受次出现时,一般均注明今地。
县级或以下地名注其驻地或所在地,府、州、郡或以上地名一般仅注治所。
4、分裂时期或当年不止一个年号时,仅注与内容有关的政权纪年或年号。
5、限于篇幅,所记移民过程、迁入和迁出地等往往从略,详情请阅相应的正文。
185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年黄巾起义后,关中人大批外迁,南出武关(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南),北徙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县东南)。
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杀,董氏余党攻入长安,以后又相互攻击,造成大量死亡和外逃,以至关中无复人迹。
数十万人东迁至今江苏徐州一带投奔徐州刺史陶谦,数万户进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刘焉,一部分南出武关,经南阳,迁入荆州。
孙策渡长江南下,经营江东,江淮间不少人随之南迁。
193年初平四年投奔陶谦的难民大部分被曹操屠杀。
204年建安九年曹操攻下袁氏所据阴安(今河南南安县西南),迁其民于河南(今河南中部)。
301年永康二年、永宁元年“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山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
聚集在荆州(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的流人有10余万户,部分来自中原。
部分系由巴蜀而来。
625年武德八年扬州治所从丹杨(今南京市)移到江北(今扬州市),居民随同迁移。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开始招募内地汉人迁入今河套垦种。
664年唐麟德元年在昆明之弄栋川(今云南姚安县北)置姚州都督府,每年募兵500人前往镇守,前后达80余年,许多人留居于此。
669年总章二年漳州(今属福建)境内“蛮夷”起事,光州固始人陈政奉命率将士113员、府兵3600人前往平乱,其兄弟后又率58姓军校前来支援,陈氏子弟及部下以后定居漳州一带。
688年垂拱四年越王贞起兵失败,因受牵连而连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5000口,全部流放丰州。
704年武周长安四年因境内逃户众多,合州增置铜梁县(今属四川)。
历史三次大规模的迁移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历史三次大规模的迁移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的不足而对少数民族的招诱。
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内迁。
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五胡”。
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这次战乱虽然仅仅持续了七年(755——763年),但是,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为战乱的结束而终止。
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南迁的中原地区人民仍相望于道。
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状况。
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和约,大举南侵。
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人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忽必烈继承汗位以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地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进入今天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四普定义的迁移人口是指“1985年7月1日的常住地与1990年7月1日常住地比较发生了跨县、市变动的人”[3];五普定义的迁移人口是指1995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期间“来本乡、镇、街道居住,且其后外出从未超过连续六个月以上的人”[1]。
中国移民史与典型移民事件

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了较长
时间的人口,任何参与了这一迁移过程
移
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 民身份。但把移民作为争论的对象或一
民
种社会现象,即以一群人或一个群体。
的
➢依据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特点,中国
移民史上的“移民”的定义是“具有肯
定
定数量、肯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肯
1、促进了耕地和粮食产量的增加, 经济得到快速恢复。
2、先进技术和物种的传入,如湖广 地区的精耕细作法,烟草、糖蔗、楠 竹的种植,豆豉和造纸业等。
3、番薯和玉米的种植。
闯关 东
➢ 什么叫闯关东?
➢清军入关以后,满族人大量移居关内,东 北地区留下了大片可垦的土地。清初又以 东北为龙兴之地,严禁汉人自由迁入垦殖, 并在辽东边墙插柳结绳,形成柳条边。由 于灾荒等缘由,华北等地的大量汉人迫于 生计,纷纷以各种方式走到关外去谋生, 这些活动是在封禁的条件进展的,故历史 上称“闯关东”。
客家 的独 特文 化
客家 文化
横断 山民 族大 走廊
➢ 概念
在中国西部甘青川滇直到东南亚地 区山脉南北纵列,金沙江、澜沧江、怒 江、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六江从北向 南奔涌,河谷深切。在中国历史上,横 断山纵列河谷受东亚历史气候和环境等 因素的影响,演出了一次次从北往南的 民族大移民,故被称为横断山民族大走 廊。
三、 四阶 段及 影响
➢第三阶段 1912-1930,东北移民进入缓慢增长期。
➢第四阶段 1931-1949,外籍移民和华北劳工的进 入。
➢影响 ➢汉族移民的进入,促进了东北的开发, 对边疆的稳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走西 口
➢ 何谓“走西口”?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排名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移民的名人不在少数,他们移民的初衷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他们现在肯定过得很滋润,其实中国人移居海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他们带来的影响却远远大于实际意义,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史上十位影响深远的移民者。
第十、张爱玲移居美国1955年,著名作家张爱玲移居到美国洛杉矶,后逝世于加州的公寓里,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
第九、梁启超移民到日本清朝光绪年间,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为躲清朝慈禧的追杀,梁启超移民到了日本。
在此期间先是主办了《清议报》,后又创办了《新民丛报》,主要观点就是保皇斥后。
1912年梁启超回到中国,担任了袁世凯的司法总长。
1929年梁启超去世。
第八、吴元盛移民加里曼丹岛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州梅县人吴元盛,因为谋划发动起义失败,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及今印尼的加里曼丹岛。
他先成立了聚胜公司,后成立了戴燕国并成为国王,此后戴燕国世袭四代,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被荷兰的殖民者灭亡。
第七、郑成功移居台湾南明末期,清军横扫大明王朝。
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驻军,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第六、张琏移民苏门答腊明嘉靖年间,因不满朝政腐败,张琏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
后因起义失败,南下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
第五、李俊移民泰国北宋时期,《水浒传》原型人物,混江龙李俊,在随宋江平定方腊后。
诈病归隐,与童威等人远赴海外,最终在海外创立基业,成为暹罗国主。
第四、陆自立移民爪哇岛南宋祥兴二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幼的黄帝跳海而亡。
其幼子陆自立移居至南洋爪哇岛,后创立了爪哇顺塔国,建立了一个华人的世界。
第三、鉴真移民日本唐朝时期,鉴真5次东渡日本,皆因遭官府阻拦或遇飓风皆未能成功。
第六次东渡成功,在日本传扬佛法,并建立了唐招提寺,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他还传授了日本豆腐、饮食、酿造等制作工艺。
对日本影响深远巨大。
中国移民史ppt

•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 别是: • 闯关东, • 走西口, • 下南洋。
• 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旧中国,山东人口稠 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 “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 • 走西口:“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因 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走过 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 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 • 下南洋: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 国、越南、缅甸等地。指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下 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 多数。
• 下南洋原因: • 在明末到清末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 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 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 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 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偷渡到南洋谋生。据1935年中国太平 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 而出洋者占 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 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 下南洋的启示 •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 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 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 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而“闯关东”这一移 民浪潮,则是大大促进了满族与汉族的交流,进一步增进 了满汉两个民族的了解,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 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同时,“下南洋”的历史功绩在 现在越来越明显,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地位已经是不可动 摇,这对于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长久的 繁荣昌盛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 你知道几次 洪洞大槐树不可不知

中国历史上的十次大移民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因政治、经济、战争等三种主要原因,产生数次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对民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
就是今天,南方还有很多地名,还是古代中原的地名呢!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
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
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居民还要多。
二、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
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
三、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关于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说、戏曲中都有记载。
累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故事 有史籍明确记载的中国⼈⼝移居海外的历史,年代⾮常久远,来⼀起了解吧。
中国海外移民历史 中国⼈移居国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已有“丝绸之路”通往西域,有船舶东航⽇本,其中就有⼈留居他乡。
进⼊唐代,才有较多的中国⼈定居国外,这可视为华侨史的开端。
纵观1300多年来中国⼈移民海外的历史,⼤体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个时期,从唐代到南宋(618⼀1270年),为海外华侨逐渐出现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相当发达,⽽东南亚各地仍然⽐较落后,于是有不少中国商⼈到东南亚各地从事贸易。
其中有⼀部分⼈便在当地定居下来,成为第⼀代的华侨。
这个时期的华侨⼤多居住在今天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数⼤约为10万多⼈。
第⼆个时期,从元代⾄清代中叶(1271-1840年).为华侨出国⼤量增加和华侨在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渐确⽴的时期。
这个时期,明朝海禁开放,促进了海外贸易进⼀步发展。
东南亚部分地区已变为西⽅国家的殖民地或贸易中继地,迫切需要中国的廉价劳动⼒和⼿⼯业品,因⽽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商⼈和破产的农民、渔民和⼿⼯艺⼈出国,加之明朝⼤监郑和率两万多⼈的船队七下西洋,历访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进了中国同亚⾮国家的友谊,也为中国⼈出国经商和移居国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这个时期,东⾃⽇本、朝鲜,西⾄印度东部海岸,北起缅甸伊洛⽡底江上游,南迄印度尼西亚群岛,⼏乎到处都可见到华侨、其⼈⼝已达100万以上。
第三个时期,从鸦⽚战争到解放前⼣(1841⼀1949年)。
为华侨⼤规模移民⾼潮时期。
在这100多年⾥,中国约有700万⼈被贩卖到世界各地,从⽽奠定了今天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的格局。
这个时期,华侨出国的⼈数之多、规模之⼤、分布之⼴、遭遇之苦,均属前所未有。
究其原因,不外是国内、国外两⽅⾯。
在国内,由于政治⿊暗、战争不断、经济破产,导致民不聊⽣,百姓急于寻找⽣路;在国外,由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进⾏疯狂的经济掠夺和急需⼤量廉价劳动⼒从事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来绝大部分阜阳人和淮北人的祖籍都是山东枣林庄(在兖州)!
大槐树·瓦屑坝·枣林庄--从移民地名解读我国移民史
曹树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在今天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广泛流传着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我们祖先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根。
这一传说分布于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东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只不过,在有些地区,大槐树变成了老鸹窝———一个大槐树上的老鸹窝。
大槐树不仅仅是人们的口耳相传,它还被镌刻在古老的墓碑上,写在脆黄的族谱中。
在山东,每一个村庄的来历都被记载在村前新立的碑石上,而到处可见的大槐树移民记载,成为鲁西、鲁中和鲁南地区的一道特殊的人文风景。
天下不独有大槐树。
来自山西大槐树的移民迁入山东济南府境,开始遇到了另一支颇具规模的移民人群——来自北平枣强县的移民。
在今山东省齐河县,至少有75个村庄自称元末明初迁自枣强,虽然,同一时期来自山西的移民建立的村庄更多,达到一百多个,但是,到了山东滨县,迁自枣强的村庄多达400个,而迁自山西洪洞的不足20个。
阳信、沾化两县几乎是枣强移民的一统天下。
在青州府北部的临淄和淄博,也能看到同样的情形。
1990年春天,一个阳光下的中午,在安徽桐城县的公路边,见一老农正在晒稻谷,我随口问起他的“故乡”,老农不解我意,指着不远处的村庄答复我。
我问:“你的祖上呢?”答:“江西。
”我继续问:“是不是瓦屑坝?”老人惊讶不已:“你怎么知道?”他又补充:“我们这一带的人大多数是从瓦屑坝迁入的。
”在这之前,我已经从许多古墓碑和家谱中,得知了这个在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广泛流传的移民地名——江西省鄱阳县瓦屑坝。
江西省波阳县城西南约十公里的太莲子湖滨,有一个叫做瓦燮玲的地名。
据该村现存的《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记载,此“燮”是由“屑”雅化而来,而土字旁的“玲”意为小土沟,与“坝”相对应。
越过淮河进入颍州境内,这里是明代凤阳府的一部分。
询人故乡,皆曰来自山东枣林庄。
山东是移民迁入之地,何以有人口外迁。
反复思索,推测最有可能外迁人口的,可能为兖州府东部地区。
1991年冬天,我来到山东省兖州县,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这个在淮河两岸声名远播的村庄。
此村今名“安邱府”,明鲁王裔村安邱王分封于此,始有此称。
清康熙初年又称枣林庄,清末复称安邱王府庄,简称安邱府至今。
当我告诉当地人,在遥远的皖西北地区,在那淮河之滨,居住着成千上万的他们的乡亲。
兖州的朋友们感到了意外的快乐。
在湖北的江汉平原,广泛流传的地名是江西南昌的筷子巷和朱市巷。
在这一广阔的区域中,有许多人坚信不疑,南昌市的筷子巷和朱市巷是他们的祖居之地。
移民地名,是一个时代的遗迹,是活着的历史。
所有的移民地名都代表着曾经或者现在仍然存在的物质实体。
一棵树、一条巷、一个村庄、一座城门、一个县名,都是真实的可靠的历史见证:一批批来自这些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移民,在政府的组织下,在此集中,在此四散,踏上不归的旅途。
几百年过去了,大约到清代后期,这些地名演化成移民后裔关于故乡的全部概念。
而明初大移民则与宋金、宋元及金元之间的战争有关。
12世纪初,兴起于今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中游一带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在灭了契丹人建立辽朝后,又灭了北宋。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宋金对峙时期,虽然秦岭——淮河是两个政权的分界线,但事实上,战争在江淮之间不断进行,使得这一区域长期成为人口稀疏之地。
元代末年,群雄并起,朱元璋、
陈友谅、张士诚等一代枭雄,都是从江淮之间崛起的,战争也大多在这一区域内进行。
金朝统治下的华北人稀地荒。
女真贵族采用不断收夺汉人的土地拨归屯田军户,一段时间以后,肥沃的土地转为瘠薄,瘠薄转为荒芜。
至13世纪初,即使是风调雨顺之年,华北地区田之荒者也动辄百里,到处“草莽弥望,狐兔出没”。
13世纪初,新崛起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开始征战,1234年灭金。
在蒙古人的灭金之役的同时,北方发生大的瘟疫流行,人口死亡甚多。
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初,不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人提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元朝黑暗混乱的统治持续半个多世纪,北中国受到破坏最深。
北方地区安宁大约维持了一个世纪,14世纪中叶,蒙古高原和华北地区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当中。
鼠疫流行不仅造成中国北方人口的大量死亡,还随着蒙古人的征战,引发了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黑死病流行。
直到今天,在华北地区的许多地方,还有关于这一时期瘟疫流行的传说。
南宋与蒙古人的对峙持续45年。
最初南宋联合蒙古人灭金,以后却被蒙古人所灭。
蒙古灭宋的激战主要发生在四川及相邻的陕南、鄂西一带,战争同时也有大规模的瘟疫发生,四川人口大部分死于战争和瘟疫。
在湖南北部的长沙府,战争也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死亡。
在女真人南下的大约250年中,在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面前,汉族一直采取防守的姿态,从未取得过真正战略上的主动。
由此看来,1368年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实际上是南方的汉族对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胜利。
为了防止北逃的蒙古人南下,也为了恢复上述各战争破坏地区的社会经济,朱元璋决定对上述地区进行移民。
在战乱中得以保全的山西省承担了向华北地区移民的重任。
洪洞县成为山西移民最重要的集散地。
北平真定府人口损失较小,枣强县对外输出人口与此有关。
江南地区的人口输出地主要是江淮之间的空旷区域。
只有湖北麻城例外,在战乱中损失较小,战后成为向四川移民的主要地区。
此外,边疆地区的军事移民是明初大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绝对人口数量而言,明初大移民的规模不算最大。
但是,就相对规模而言,即就移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而言,明初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最大的移民活动。
明初大移民使人口稀少地区得到了有效地充实,明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在这一背景下展开,明代的军事和政治变革也在这一背景下展开。
明初大移民的发现使我们对于明代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有关明初大移民史实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槐树”、“瓦屑坝”、“枣林庄”及其他相关的地名。
这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趣味的事。
/club/viewthread.php?tid=10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