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移民史中的“贵族文化”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考古资料显示,在山西襄汾陶寺基地中,葬的好坏、墓坑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寡,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这说明()A.初具国家形态B.进入奴隶社会C.实行分封制度D.出现阶级分化2.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始于()A.夏禹B.夏启C.商汤D.商纣3.《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位)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同一件事有两种不同记述说明()A.宗法制度早在夏朝就遭破坏B.标志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前后两种史料记载都有道理D.对启取得最高统治权都认同4.“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此现象可印证历史上的()A.天子世袭制B.内外服制C.宗法分封制D.嫡长子继承制5.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转型发生在()A.春秋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6.商鞅变法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的合法性,规定凡民有二子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赋”。
这些规定()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抑制了土地兼并加强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7.《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B.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C.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D.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8.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孔子主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一单元综合微评

C 这些作物引入美洲( )
A.导致种植园经济走向衰退 B.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C.加剧了美洲地区对奴隶的需求 D.加速了美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甘蔗和咖啡引入美 洲,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美洲地区 对奴隶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并未反映种植园经济走向 衰退,排除A项;甘蔗和咖啡引入美洲,无法证明提高了 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排除B项;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洲社会的近代化,排除D项。
综合微评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
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一文献记载
A ( )
A.分析了早期农业产生的原因
B.证实了食物生产出现的因素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 安全的重要力量,故选D项;题干内容无法体现中国是世 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排除A项;对外进行粮食援助并 不代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得到较大提高,排除B项;中国 进行对外粮食援助,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 要力量,与综合国力无关,排除C项。
13.(历史解释)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 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 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 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 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 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
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食谱几乎构 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 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 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 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 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
北师大 历史七年级 22课北方民族的汇聚

评价一个人 或一场改革的标准
一是否顺应历史 发展趋势,促进 历史前进; 二是否有利于整 个中华民族的进 步。
北魏孝文帝是 我国古代杰出的 少数民族政治家。 他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也是 唯一自觉、坚定 和比较彻底地推 行汉化政策的少 数民族统治者。
北魏有个孝文帝, 迁都洛阳定大计。 穿汉服,学汉语。 改汉姓,学汉礼。 卑汉联姻受鼓励, 民族汇聚大统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迁都洛阳 2.改穿汉服 3.学习汉语 4.采用汉姓 5.提倡与汉人通婚
迁都洛阳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1 、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2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和发展。
改穿汉服
胡服
汉服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 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 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 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 臣旧族,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D.使孝文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巩固统治 C 促进民族融合 B 加速经济发展 D 推动文化发展 )
)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三国鼎立
魏
蜀
吴Hale Waihona Puke 263年,魏国灭蜀。 266年,司马炎废魏自立,改国号为晋,
三国尽归司马炎(西晋)
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国时代结束(220——280年)!
东魏
北朝: 北 魏 南 北 朝
北齐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一,岩宿文化(约8500年前)1.相泽忠洋--发现粗陋的黑曜石打制石器(岩宿遗存)2.日本化石人的发现3.日本人的祖先:①北京猿人东渡说、②华南古人迁徙说、③南方移民渡来说4.旧石器文化5.原始艺术与习俗:①粗陶、②远古的"维纳斯"、③拔齿习俗二,绳纹文化(8500~2500) 6000年之久1.绳纹时代石器文化取得的成就:弓箭与玉石器2.绳纹的遗址*大森贝冢(标志日本近代考古的开端)*渔具和舟*木器和漆器*原始编布*粗陶(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早期粗陶(尖底或圆底深钵)前期粗陶(煎饼式,平底取代尖底,尖锥型向圆筒型过渡)中期粗陶(浮雕式涡旋纹取代平面式,火焰式)后期粗陶(形状多样化)晚期粗陶(几何线条)3.艺术品:陶俑(土偶),绳纹“维纳斯”4.风俗:屈葬,拔齿三,弥生文化(前3~5世纪)1.弥生文化标志:水稻农耕,金属文化(铁器,铜器,铜镜,装饰品,铜铎)2.弥生人(倭人)的起源:①土著人种说,②外来移民说,③混血人种说 外来移民说:①朝鲜半岛直接渡来说②北亚人种间接来说③江南农民直接渡来说,3.金属文化传播:①移民携带而来,②中国朝廷赐给,③倭人能过交易获得,4.水稻传播:①华北迂回传播说,②南方迂回传播说,③朝鲜间接传播说,④江南直接传播说5.氏族集团逐渐消失,部落国家出现(对马国,一大国,末庐国,伊都国(女王国),奴国,邪马台国(女王国)邪马台国(女王国) 女王:卑弥呼6.遗使入汉7.海外贸易(与朝鲜半岛的贸易,与江南的贸易,朝贡贸易)四,古坟文化(4~6世纪)1.古坟源流箸墓传说(前方后圆)埴轮粗陶,三角缘神兽镜 (随葬品)2.移民之波(上田正昭倡导的古代"移民四次高潮论",弥生早期的移展浪潮之后,第二,三次移高潮均发生在古坟时代.3.内政与外交大和联盟从应神天皇执政的5世纪开始,大和朝廷与半岛的关系出现质变,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倭五王开始在中国史书中登场.4.汉字与书籍汉字萌芽五,飞鸟时代(538~710年)1.儒教与佛教儒学:认为是应神天皇时赴日的王仁.从百济定期招聘五经博士,后增加了医博士,易博士,历博士.佛教:钦明天皇时传入,被称作"公传".不仅因为传播者是百济国王,更因为容受者是日本朝廷.2.圣德太子飞鸟时代近200年,共历14代天皇,依次:钦明,敏达,用明,崇峻,推古(圣德太子),舒明,皇极,孝德,齐明,天智,天武,持统,文武和元明。
陕西人移民海外教育规划_移民搬迁点脱贫规划_朱溪水库移民村规划图_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_侨外

2017最新!海外教育规划|陕西移民投资必备噔噔噔噔!今天,小编要高兴地向大家盘点一些海外投资移民小贴士,究竟是谁打动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评委呢?陕西的每一寸土壤都饱负历史的厚重内涵,以文明见证者的姿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繁华都市的街头巷尾,总是会有谈论移民投资出国咨询的人,当然通过在百度文库的搜索,肯定能够解决您的燃眉之急。
看了小编的介绍,是否觉得很有意义的呢~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带你来看看有关的情况~近年来,国家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重要性在国民意识中与日俱增,下一代的教育与成长已然成为家庭的重心之一。
侨外海外教育规划师分析指出,社会对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内教育局面正面临尴尬的转型阶段,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内教育乱象频发,应试教育弊端、家长师生矛盾等教育问题被频频曝出。
作文抄袭屡禁不止,问题根源出在家长和老师身上侨外移民认为,在孩子成长到成型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正确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今社会的成人功利化考量却在不断“摧毁”孩子的天赋。
例如近年来屡见不鲜的作文抄袭事件: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在作文比赛中如此描述自己参加2008年汶川地震悼念活动时的感受:“那一刻,我也在默哀中泪流满面”,然而2008年该学生才刚满一岁而已。
去年此时,因在某知名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而被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最终因被认定作品涉嫌抄袭而取消资格,引起一片哗然。
此前的一份调查更令人担忧,某征文比赛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在超过4万名家长中,多达60%的家长曾帮助孩子完成过作文。
作文应该是培养孩子思考能力,锻炼孩子阅读、分析和组织能力的教育方式,如今在部分家庭和学校,却因过多重视如何获得高分,让作文教学变得程式化、模版化,甚至为分数或比赛让孩子丧失了诚信的美德。
侨外海外教育规划师发现,成人的功利化考量潜移默化中正在给孩子以负面影响。
在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以成绩好坏为标准的区别对待,这种现象迄今为止仍未得到改变。
重庆八中高2024级高二上历史12月月考复习题

第1页,共6页 重庆八中高2024级高二上历史12月月考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约公元前500年,罗马开始成为独立城邦。最初国王拥有帝权,后来君主政体被废除,贵族成为社会统治者。从前由国王掌握的帝权这时转到两名执政官手中;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总是由贵族担任;元老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也是贵族团体。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A.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 B.罗马共和国的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 C.罗马经历了从帝国到共和国的演变 D.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2. 波斯帝国存在了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其崩溃时,各个地区、部落的孤立性和分离主义倾向依然存在,每个行省仍然拥有自己的一套度量衡制度和货币体系,在社会经济上仍可独立存在。这说明波斯帝国 A.内忧外患导致东方文明的衰落 B.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C.奉行十分开明的政治经济政策 D.行省制潜藏国家分裂的现实隐患 3. 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A.天主教权高于世俗王权 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 C.罗马教权取代世俗权力 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 4. 印加帝国每两省建立相互援助的对应关系。如某一省因干旱、冰雹、寒冻导致农作物减产,那么挂钩的省应马上拿出剩余产品,救济对方。当然,受灾省本身也有一些剩余产品,储藏在各省国库,受灾时,这些产品无疑要取出来应急。上述举措 A.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形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障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体现了救济手段多样化 5. 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带回越来越多的香料、辣椒和茶叶,股票价格逐渐上涨,股票交易量不断增加。1609年,阿姆斯特丹诞生了世界上以金融股票为主要交易对象的证券交易所。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导致了欧洲商业格局改变 B.使荷兰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 C.引发了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D.加剧了欧洲商业资本的竞争 6. 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己成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味品。这主要因为 A.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洲际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全球性市场的基本形成 D.经济发展缩小了贫富国家差距 7. 下表为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大陆移民对日本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大陆移民对日本的影响作者:李建钢王越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33期摘要魏晋南北朝中国大陆移民大量东渡日本,形成了中国人移民日本的高潮。
大陆移民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全面、深刻、决定性的影响,促使了日本社会飞跃式发展。
关键词大陆移民日本魏晋南北朝中图分类号: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16-02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大批中原汉人或南逃吴越,或北迁东北、朝鲜一带,这是中国人口南北迁移的第一次高潮。
北迁朝鲜的汉人又大量集团式东渡日本,形成了中国人移民日本的高潮。
此时日本的邪马台国和以后的大和国与曹魏、晋、刘宋、梁等王朝频繁接触,自238年到248年的10年间,邪马台国使者4次到中国,而曹魏也先后3次派使者出使日本。
大和国时期先后有五位倭王即赞、珍、济、兴、武,先后被刘宋、梁等王朝册封,史书上称为“倭五王时代”,中国大陆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通过移民和使节团输入日本,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对于从中国大陆传入的先进技术而言,先进的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更大,也更为深远。
其表现首先在于儒学的传入。
日本应神天皇16年(据可靠资料推算大约在公元5世纪—6世纪初)朝鲜百济国的中国移民王仁到达日本,开始将儒学思想系统地传入日本。
王仁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日本书记》上称:“王仁来之,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故所谓王仁者,是书首之始祖也。
”,日本人对儒学异常渴求,王仁来日以后大和国又把在朝鲜任那地区占有的4个县转让给百济,换取百济的五经博士段扬尔来日,以后百济又先后派遣高安茂、马丁安、王柳贵等五经博士轮换赴日,单从姓名看,这些人当和王仁一样是中国大陆的移民,段扬尔等人为日本带去了《易经》、《诗经》、《书经》、《春秋》、《礼记》等5种儒学经典。
儒学的传入伴随的是汉字和大量儒家经典在日本的传播,对日本人学习汉字、汉文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十八)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十八)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1. (本题4.0分)结合所学,分析图表。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A.统一时期粮食总产量大于总需求量B.分裂对峙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C.生产力停滞使明清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D.明清高产作物引进未改变粮食紧张状况2. (本题4.0分)史学界一般认为,明代玉米传入中国。
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用下列材料探究玉米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下列推论正确的是()来源成书时间关于玉米的记载河南《襄城县志》嘉靖三十年(1551年)“玉麦”甘肃《平凉府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番麦”、“西天麦”(明)田艺衡(文学家)《留青日札》序作于1572年“御麦出西蕃,旧名蕃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
”(明)兰茂《滇南本草》(药物学专著)最晚成书于1476年“玉麦须(玉米雌蕊花丝),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A.《襄城县志》、《平凉府志》为官方记载,完全准确可靠B.《平凉府志》的记载晚于《襄城县志》,故可信度较低C.《留青日札》是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D.《滇南本草》作为史料,应注意与其他史料互相印证3. (本题4.0分)明朝中后期,雇人经营并亲自管理农业生产的土地所有者越来越多。
生活于松江府的潘允端,在其拥有的一两千亩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雇工经营的。
在其日记中,关于垦田、莳秧、种麦等工序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
据此可知,当时A.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C.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D.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4. (本题4.0分)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农事必知天地时宜,则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无不遂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民史 论文 文学院 历史系 范广寅 05123027
1
上海移民史中的“贵族文化”
范广寅
(05123027上海大学 历史系)
我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上海的“贵族文化”,并不是说上海有多少贵族,恰恰
相反,上海建成很晚,只有区区几百年的历史,一个皇胄贵族也没有,上海是一
个移民型的城市,海纳百川的性格,造就了上海的辉煌,也使得上海具备了多重
的城市品格,贵族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重而已。
说起贵族文化,就不得不说说苏州。苏州与上海属于春秋时的吴文化区,吴
文化其实非常类似今天的上海,也是移民文化的结晶。“泰伯奔吴”、“子青奔吴”、
“孙子奔吴”,这些杰出的“奔吴”移民,造就了吴国的强大和吴文化的辉煌;
而他们又都是各国的贵族,这也就使吴文化自始就有了贵族文化的色彩基因。这
种贵族文化的基因使得吴王夫差能灭越国而不灭、霸王项羽能杀刘邦而不杀„„。
南北朝时,大量的北方门阀贵族成批地迁移往吴国旧地,他们带来的雍容文雅、
长袖博带的文风,对吴地“其俗蒯轻,易发怒”的原文化习性作了大规模的更新,
吴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崇尚武风转向爱好文风,“旧时王谢堂前
燕,飞人寻常百姓家”,门阀贵族虽然随历史演进而消亡,但由他们开启的重文
轻武的文化却融人了吴地社会寻常百姓之家,这一由武转文的文化趋向,至宋室
南渡后,更为突出而定型。“当赵宋时,俗益丕变,有胡安定、范文正之遗风焉。”
而引起这次“俗益丕变”的依然是以跟随南宋朝廷定都临安(杭州)的官宦贵族
为主体的大移民。
影响苏州文化的三次移民(春秋、魏晋南北朝、南宋)均是以贵族、官宦为
主体的,这就使得苏州文化有着很浓重的贵族文化色彩。苏州文化的点点滴滴都
流荡着贵族文化的遗存:小桥流水、退思园林;评弹昆曲、茶坊画榭„„,无一
不透显着贵族恬适、闲逸、雍容、华贵的生活情趣;吴侬软语、丝绸锦织;钱庄
当铺、巧匠绣娘„„,恰是贵族庄园经济的有机组成;遇事持重、注重过渡;深
谋远虑、中庸创新——也正是贵族移民的文化特色。
苏州文化是在经历近三千年的移民碰撞后融合而成的,上海的“海派”文化
则是在不到两百年的移民大潮中汇合而成的。
上海曾是苏州辖下的华亭县下的一个镇。五口通商以后,西风帆至,来自国
内国外的大量移民涌入,而华洋、中西、南北的众多移民就融铸而成了今日上海
独特的海派文化。上海与苏州咫尺之遥,但其文化与苏州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是
因为上海的早期移民不是苏州人,而是伴随着西方人的轮船、商品而来的闽、粤
商人。直到太平军横扫苏杭之际,苏州移民才开始进人上海,进而影响上海文化。
这段时期进人上海的王韬在《瀛壖杂志》卷一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海派文化”:
“濒海之民,弁鄙近利,尤好争斗,久染闽、粤之风。比年陶于礼乐,风气稍变。
其俗喜夸诈,尚奢靡,与吴郡略同。”,“盖海滨之民,气质刚劲,举止率卤。读
书子弟亦皆俗氛满面,绝无深识远虑可与谈者,宜为其所讥也。”由此可见,在
海派文化开始形成的早期,当时的上海人给人一种粗俗的感觉,这与其移民文化
基因中,闽、粤移民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其后,因太平天国的影响,江、浙
移民相继进人,但吴文化的贵族之持重,使之在海派文化的形成中又逊后越人一
步。据晚清统计,上海有宁波、绍兴、钱唐、金华、徽宁、江西、湖北、湖南、
中国移民史 论文 文学院 历史系 范广寅 05123027
2
四川、南京、扬州、江北、镇江、苏州、无锡、常熟、通州、山东、天津、山西、
潮州、长汀、广东等二十二个商帮,而其中则以宁波帮居首,有会众六七万之多,
主要从事银楼、钱庄、洋药、药材等行业。其次则是广东帮,会众有五万余人,
主要是经营洋广货铺和洋行。与上海近在咫尺的苏州商帮在上海众多商帮中,其
影响与作用均在宁波与广东商帮之后。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商帮,将全国
各区域文化一并移人上海,从而使上海的海派文化形成了“海纳百川、能容乃大”
的文化特色。在这纷繁驳杂的海派文化蓝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底色中有
鲜明闽、粤、越、吴等区域文化的特色。
贵族文化亦是在这个时间里被融入上海文化中去的。在占据主流的移民中,
黄浦江沿岸的主要是从宁波坐船在十六铺码头登陆的宁波商帮更是主流中的主
流,他们给上海带来的是一种商业文化,这在上海文化中特别突出,精明、算计、
守信、好新、喜动等文化特色几乎成为上海人的代名词。贵族文化在这种环境下
看起来格格不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重农轻商的,贵族文化代表着农耕文明中上
层阶级的文化,他们的骨子里是看不起“重利而轻离别”的商贾阶层的。那是什
么促使这两种充满矛盾的品格在一个城市里能如此融洽地结合的呢?我认为是
西方人带来的西方文化。西方人在上海设租借,给上海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因子,
这种文化中也正好涵盖了西方式的贵族文化,带着高尚而奢华的骑士精神的遗存,
也带着航海地理大发现以来的急功近利。原来苏州贵族文化和宁波商贾文化是不
冲突的,当然这种文化的过渡,不是发生在苏州移民身上的。苏州人则有显明的
重土守成、“脱不下长衫”的贵族文化情结。他们只是把贵族文化带到了上海,
而真正吸收贵族文化的人群却是宁波人。他们令贵族文化中又有西方的咖啡的芳
香,又有苏式的小桥流水的恬静。这与宁波商人有钱,能享受高消费的生活不无
关系。宁波商人有一种自负情节,他们瞧不起苏北来的移民。当时苏北移民多为
低端体力劳动从事者,成就大者不过“扬州三把刀”这种档次。为了区别身价,
宁波人以贵族自居,学习西洋文化,吃洋菜,说洋文,住洋楼,与洋人打交道。
而这种改良过的贵族文化成了后来的海派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发展到现在,贵族文化渐渐成为一种由高消费支撑起来的小资文化。有些现
代的上海人月薪不过几千,却坚持每天要去星巴克喝一杯35元的拿铁。上海人
自嘲说,上海人喜欢撑“清水台型(清水门面)”。这清水台型正是移民文化中的
贵族文化基因留下的影子。
参考文献:
李坚:《上海的宁波人研究(1843-1937)》,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论文,2000
年
李国林:《小刀会起义与上海近代移民趋势变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4年 02期
高钟、吴季令:《移民文化与区域创新——以苏州与上海为例》,《上海商学
院学报》,2006年 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