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民史与典型移民事件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

1.人口与分布朝鲜族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
由于长期在与朝鲜或韩国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活,逐渐转变为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成为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为192万3842人,其人口总数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14位。
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
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为177万519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92.27%。
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万568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59.55%,黑龙江省为38万8458人,占20.19%,辽宁省为24万1052人,占12.53%。
其余人口则分布在内蒙及关内的一些省市。
朝鲜族有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均在吉林省。
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成立,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2002年延边总人口为218.8万,其中朝鲜族人口为83.4万,占延边总人口的38%、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0%以上。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相望。
2002年,该县总人口为85,41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12,5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4%。
此外,还有40多个朝鲜族民族乡,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

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说明:1、本表起于约公元前21世纪,止于1949年。
2、本表所列,限于移民史实或与此密切相关的内容。
3、古地名受次出现时,一般均注明今地。
县级或以下地名注其驻地或所在地,府、州、郡或以上地名一般仅注治所。
4、分裂时期或当年不止一个年号时,仅注与内容有关的政权纪年或年号。
5、限于篇幅,所记移民过程、迁入和迁出地等往往从略,详情请阅相应的正文。
185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年黄巾起义后,关中人大批外迁,南出武关(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南),北徙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县东南)。
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杀,董氏余党攻入长安,以后又相互攻击,造成大量死亡和外逃,以至关中无复人迹。
数十万人东迁至今江苏徐州一带投奔徐州刺史陶谦,数万户进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刘焉,一部分南出武关,经南阳,迁入荆州。
孙策渡长江南下,经营江东,江淮间不少人随之南迁。
193年初平四年投奔陶谦的难民大部分被曹操屠杀。
204年建安九年曹操攻下袁氏所据阴安(今河南南安县西南),迁其民于河南(今河南中部)。
301年永康二年、永宁元年“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山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
聚集在荆州(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的流人有10余万户,部分来自中原。
部分系由巴蜀而来。
625年武德八年扬州治所从丹杨(今南京市)移到江北(今扬州市),居民随同迁移。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开始招募内地汉人迁入今河套垦种。
664年唐麟德元年在昆明之弄栋川(今云南姚安县北)置姚州都督府,每年募兵500人前往镇守,前后达80余年,许多人留居于此。
669年总章二年漳州(今属福建)境内“蛮夷”起事,光州固始人陈政奉命率将士113员、府兵3600人前往平乱,其兄弟后又率58姓军校前来支援,陈氏子弟及部下以后定居漳州一带。
688年垂拱四年越王贞起兵失败,因受牵连而连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5000口,全部流放丰州。
704年武周长安四年因境内逃户众多,合州增置铜梁县(今属四川)。
20世纪5080年代云南边境地区的汉族移民

283
了130.12万人。叼0年中,沿边八个地州共增加人口618.5万人。在民族构成上,许多传统的民族 自治地方,汉族人口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如西双版纳州,解放初,傣族人口较多,约占总人口的 52%,哈尼、布朗、瑶、佤、基诺等民族以及汉族的人口约占48%。到1983年,西双版纳的汉族 人口由1955年建立自治州时的1.7万人,上升到19.17万人@。西双版纳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形成了傣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人口的增长给边疆地区的生态环境 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一时期,农民流动总体上是流向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过,由于边疆地区社会经济 的发展缓慢,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群众商品意识和竞争相对较弱,而且许多项目急待建设,这对一 些有技能和有商品意识的外来人员产生了吸引力,大量的内地建筑队、商贩、有技术专长的手工业 者不断流入边疆地区,停滞30多年的内地与边疆的人口自发流动又开始恢复,很快成为边疆移民 的主要形式。如西双版纳勐海县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方针的贯彻,县境内流 动人口迅速增长,1982年迁入勐海的人口有5202人,1985年迁入人口6468人,1990年第四次人 口普查登记,常住勐海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县的外来移民6594入。圆进入90年代以后,除工商移 民外,还增加了大批到边疆承包土地耕种的内地各族农民。
垦荒青年。1955年12月,昆明青年志愿垦荒队3552人分赴边疆各军垦农场或组建青年农庄。 其中550名来到黎明军垦农场,2230名到双江、勐撒、镇康等军垦农场,389名到潞江组建新城青 年农场,97名到遮放,89名到陇川,99名到盈江,98名到莲山组建青年集体农庄。1958年4-5
【精品】马邑移民明代山西人的一场重要迁徙

【关键字】精品马邑移民,明代山西人的一场重要迁徙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
著名移民专家葛剑雄在《山西移民史》的序言《家山何止大槐树》中指出,明初大量的“移民迁自山西各地,不可能都来自洪洞县,更不会全部出于大槐树”。
大槐树移民影响再广、意义再深,也只是移民史的一部分,大槐树只不过是对明初山西百万移民潮的一种集体追忆,而更多的迁徙仍然鲜为人知。
有意思的是,在明朝遗留下来的大量官方文献中,如《明实录》《明经世文编》等,并没有特别提到山西洪洞县的移民,更不用说大槐树了,而《明太祖实录》却清晰地记载了朔州马邑圪针沟移民。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进占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但以扩廓帖木儿为代表的元朝军队残部在长城一线活动,时常向明朝守军发动攻击,并掳掠边境居民。
同时,以“四大王”为首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逃入山西太原西北部的静乐、岢岚山中,以管涔山区为中心,聚众结寨,四处攻掠。
两股势力内外呼应,一度十分活跃,严重威胁到明朝的统治。
为了达到釜底抽薪、斩草除根的目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调集大军武力解决,一方面将移民作为清除关外忧患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故元四大王寇大同、武州,太原卫指挥桑桂等击之……桂与指挥郑亨等率兵击之,追至牛尾庄(今忻府区牛尾庄),四大王遁走,或其三大王脱忽的帖木儿,送京师(今南京)”。
“辛酉,太原都卫奏获胡寇张成等十六人,上命询胡人潜伏之所,欲用兵剿绝,勿容再聚其寨,外夷人皆令迁入内地”。
按照“外夷人皆迁入内地”的政策,朱元璋把归降和被俘虏的蒙古人,全部迁入到京师(今南京)、彰德(今河南安阳)、卫辉(今河南汲县)等地,后来又对蒙古人进行集中安排,除“隶军籍”外,一般“占籍为民”,即等同于汉民,就地安排下来。
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七年四月乙巳,大将军徐达已获故元官属一千三百二十三人,并招致河曲府山谷军民二千九十二户,计五千九百八十八人入奏。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7—1931年东北移民

弧inlpoIt纽t role ill nlis phenom锄on.By孤d l对ge,me perfomarlce w勰more
Shanhaig啪 prominent during the pefiod of 1 897-1 93 1.Re如gees inside
巩
日期:嘲年}A}于B
(’日
I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
⑨
硕士擘位论炙
MASTER’S THESIS
序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内地人民向边疆迁移的传统。移民可以划分为政府性移民和 自发性移民两种,不同时期两者的主导地位不同。有时政府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有 时自发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政府为了开发边疆,扩大耕地面积,调节人口与耕地的 比例①,鼓励内地人民向地广人稀的边疆迁移。或者由政府有组织、大规模地向边 境移民。中国历代政府出于国防的需要,移民屯垦多设于边患地区、要冲之地。通 过移民可以巩固边疆、开垦荒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部分 汉族人民为了生存发展、逃避战乱灾荒等自发地到地广人稀的边疆定居,成为当地 的一分子,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本文以<1897—1931年东北移民》为论文题目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特别是1897一1931年间的 移民更值得深入思考,这一阶段是近代东北移民的高峰期,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 大历史罕见,对东北的社会经济发展,边境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31—1945 年日本占领东北期间,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日本侵略,占东北人口多数的移民 起主要作用。从后面的学术动态简介中可以看出,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虽己有了一 定的学术积累,但与其他地区的移民史相比,近代东北移民史的研究仍十分薄弱, 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1897一1931年间的东北移民研究更为薄弱。 其次,笔者在读研期间就开始关注东北移民问题,收集移民资料,经过二年来 的积累,对东北移民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外,笔 者的先辈是东北移民。笔者本人是在东北出生长大的,对东北社会的状况比较熟悉, 搜集东北移民方面的资料容易些,具有研究东北移民问题的优势。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选择<1897一1931年近代东北移民》作为硕士论文选题。 《1897—1931年东北移民》分析了移民社会背景、移民进程及对东北社会经济 的影响。“移民潮"的形成,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趋动的结果,是人们为生存发展 而进行的移民。本文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关内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人们
《中国移民史》的史料及史实问题

《中国移民史》的史料及史实问题《中国移民史》(全六卷,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是新近出版的一部多卷本移民通史。
全书的重点是描述移民的过程,勾勒移民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它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移民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但是,也存在一系列直接影响其学术价值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史料问题。
作者对构筑移民史的许多基本史料缺乏全面的掌握和深入的理解,重要而关键的史料收集有失漏;未探究史源,或版本使用不当而致误者也颇多。
此外,对移民数字的估计存在偏差,对相关历史地理的状况认识不够。
这些都使作者所着力描述的移民过程,即迁徙的时间、地区、规模等,不尽可靠。
其次,研究对象不够确定。
以往的研究,大多将“移民”当做一个尽人皆知的概念,没有对它进行严格的界定。
有鉴于此,作者在对种种说法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明确地说:中国移民史》(全六卷,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是新近出版的一部多卷本移民通史。
全书的重点是描述移民的过程,勾勒移民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它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移民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但是,也存在一系列直接影响其学术价值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史料问题。
作者对构筑移民史的许多基本史料缺乏全面的掌握和深入的理解,重要而关键的史料收集有失漏;未探究史源,或版本使用不当而致误者也颇多。
此外,对移民数字的估计存在偏差,对相关历史地理的状况认识不够。
这些都使作者所着力描述的移民过程,即迁徙的时间、地区、规模等,不尽可靠。
其次,研究对象不够确定。
以往的研究,大多将“移民”当做一个尽人皆知的概念,没有对它进行严格的界定。
中国移民史与典型移民事件

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了较长
时间的人口,任何参与了这一迁移过程
移
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 民身份。但把移民作为争论的对象或一
民
种社会现象,即以一群人或一个群体。
的
➢依据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特点,中国
移民史上的“移民”的定义是“具有肯
定
定数量、肯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肯
1、促进了耕地和粮食产量的增加, 经济得到快速恢复。
2、先进技术和物种的传入,如湖广 地区的精耕细作法,烟草、糖蔗、楠 竹的种植,豆豉和造纸业等。
3、番薯和玉米的种植。
闯关 东
➢ 什么叫闯关东?
➢清军入关以后,满族人大量移居关内,东 北地区留下了大片可垦的土地。清初又以 东北为龙兴之地,严禁汉人自由迁入垦殖, 并在辽东边墙插柳结绳,形成柳条边。由 于灾荒等缘由,华北等地的大量汉人迫于 生计,纷纷以各种方式走到关外去谋生, 这些活动是在封禁的条件进展的,故历史 上称“闯关东”。
客家 的独 特文 化
客家 文化
横断 山民 族大 走廊
➢ 概念
在中国西部甘青川滇直到东南亚地 区山脉南北纵列,金沙江、澜沧江、怒 江、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六江从北向 南奔涌,河谷深切。在中国历史上,横 断山纵列河谷受东亚历史气候和环境等 因素的影响,演出了一次次从北往南的 民族大移民,故被称为横断山民族大走 廊。
三、 四阶 段及 影响
➢第三阶段 1912-1930,东北移民进入缓慢增长期。
➢第四阶段 1931-1949,外籍移民和华北劳工的进 入。
➢影响 ➢汉族移民的进入,促进了东北的开发, 对边疆的稳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走西 口
➢ 何谓“走西口”?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排名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移民的名人不在少数,他们移民的初衷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他们现在肯定过得很滋润,其实中国人移居海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他们带来的影响却远远大于实际意义,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史上十位影响深远的移民者。
第十、张爱玲移居美国1955年,著名作家张爱玲移居到美国洛杉矶,后逝世于加州的公寓里,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
第九、梁启超移民到日本清朝光绪年间,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为躲清朝慈禧的追杀,梁启超移民到了日本。
在此期间先是主办了《清议报》,后又创办了《新民丛报》,主要观点就是保皇斥后。
1912年梁启超回到中国,担任了袁世凯的司法总长。
1929年梁启超去世。
第八、吴元盛移民加里曼丹岛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州梅县人吴元盛,因为谋划发动起义失败,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及今印尼的加里曼丹岛。
他先成立了聚胜公司,后成立了戴燕国并成为国王,此后戴燕国世袭四代,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被荷兰的殖民者灭亡。
第七、郑成功移居台湾南明末期,清军横扫大明王朝。
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驻军,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第六、张琏移民苏门答腊明嘉靖年间,因不满朝政腐败,张琏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
后因起义失败,南下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
第五、李俊移民泰国北宋时期,《水浒传》原型人物,混江龙李俊,在随宋江平定方腊后。
诈病归隐,与童威等人远赴海外,最终在海外创立基业,成为暹罗国主。
第四、陆自立移民爪哇岛南宋祥兴二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幼的黄帝跳海而亡。
其幼子陆自立移居至南洋爪哇岛,后创立了爪哇顺塔国,建立了一个华人的世界。
第三、鉴真移民日本唐朝时期,鉴真5次东渡日本,皆因遭官府阻拦或遇飓风皆未能成功。
第六次东渡成功,在日本传扬佛法,并建立了唐招提寺,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他还传授了日本豆腐、饮食、酿造等制作工艺。
对日本影响深远巨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四川”。
第一阶段:元末明初时期
移民的构成:
湖广 填四 川的 两个 阶段
1、元末明初因避兵祸迁入的湖北移民
2、随明玉珍入川的湖北籍军人,主要 来自湖北黄麻地区,迁入地主要为川东 地区。 3、明政府也组织了一批移民入川。
清初时期
1、残存人口
明代后期四川约有人口500万,清代初年 残存人口约有50万,仅存其一。 2、移民的时限 自顺治年间始至乾隆后期结束。 3、移民的主要分布区域 川东、川中和川北地区 4、移民数量
客家 人迁 移的 几个 阶段
第二阶段
明代时期,汀、赣的客家人逐步向粤 北、粤东迁移,构成了近代东江、北 江、韩江上游山区客家人集中分布的 形势。 第三阶段 从清初到鸦片战争前,在此期间原先居 住在粤北、粤东的客家人除迁入四川、 江西、台湾以外,还大量迁入珠三角地 区以及广东的其他府州。
1、第四阶段
迁台的移民数量
据统计,至乾隆41年,移民人数约为 90万。至1887年台湾建省时,移民及其 后裔人数达320万。
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开发,台湾
移台 湾的 意义 和影 响
成为清代后期商品粮和蔗糖的重 要产区;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0.1
缙云 山风 景名 胜区 历年 游客 增长 率
0.08 0.06 0.04 0.02 0 200 200 200 200 1 2 3 4 三维柱形图 1 三维柱形图 2 增长率(%)
移台湾的几个阶段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到清康熙年间 郑克塽率众回归。
二、清平定台湾后到19世纪70年代前
三、 19世纪70年代后到1895年日割占 台湾前。
大陆迁台移民的原籍地有三大板块。
1、泉州移民,入台最早。
移民 原籍 构成 及数 量
2、漳州人和厦门人,台平定后,大量迁入。
3、客家人,清中叶后迁入。
中国移民史与典型移民事件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03级历史地理 专业研究生
潘英武
移 民 的 定 义
“ 移民”作名词讲 , 一般来说是指迁离了 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了较长 时间的人口,任何参与了这一迁移过程 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 民身份。但把移民作为研究的对象或一 种社会现象,即以一群人或一个群体。
中 移 史 究 空 范 和 间 围
国 民 研 的 间 围 时 范
研究的空间范围 历史时期的中国,即以18世 纪50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以后,19 世纪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以前。
研究的时间范围
指从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以 来至20世纪前期。
移民的基本性质:
生存型和发展型
中国 移民 史上 的移 民类 型
第四 阶段 及影 响
从鸦片战争后到民国初,在这期间 由于土客械斗和太平天国起义,导致了 客家人再迁移。大部迁入广东西部和广 西地区,也有大量的客家人向海外迁移。
(注:械斗以广东新宁县为代表,持续了几十 年,死亡达百万之众。)
2、影响
促进了居住地域的经济开发,支援了 移出地的经济发展。
客家 的独 特文 化
第一阶段
闯关 东的 几个 阶段
从清军入关到1860年前,移民主要 集中在辽东和辽西地区、吉林西北部和 黑龙江西部。移民主要为流民、流人等 构成,到1776年,东三省大约有移民及 其后裔180万。
第二阶段
1860-清末,东北始开禁,移民垦殖 主要在吉林和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草原等 地,东三省的人口急速增加,据清户部统 计,1911年黑龙江为300多万,1908吉林 为554万,1908年辽宁为1100万。
至于那些宋以前迁入汀、赣的北方移 民,虽然属于客家先民较早的一部分, 但并非属于客家源流,因为他们未能将 北方的语言和风俗保持下来。第二,客 家大部氏族是南方人,他们或在宋之前 迁入汀、赣而成为客家先民的一部分, 或在广东依附于客家人,采用客家文化, 从而加入到客家的行列中。
第一阶段
宋末元初,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的 汀州和江西的赣州地区。
4、两汉时期少数民族的内徙和西迁,如匈 奴、月氏、乌孙等。
在这一阶段,移民的主流是北方
黄河流域向南迁往长江流域及更远 的地区,以及蒙古高原、东北、西 北的牧业和半牧业民族不断进入黄 河流域。
特点
安史 之乱 后的 南迁
第三 阶段 的移 民及 其特 点
这一阶段的时限:明初至太平天国起 义爆发前(1368年-1850年) 特点:由政府倡导组织或招募人口从 相对稠密地区迁入稀疏地区和经济不发 达地区,从此这类移民基本上取代了强 制性的迁移,但也有例外。由平原向山 区迁移成了移民的主流。
总的迁移距离不长,迁移的速 度相当缓慢。
第二 阶段
秦 朝 至 元 末 ( 公 元 前 220 年 - 公 元 1368 年)来自一、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对首都和西北边疆的移民、对岭南的征 服和对越人地区的移民、徐福的传说和 秦朝对海外的移民。
1、秦朝:大移民时代。有外迁和互迁、
2、西汉时期;主要有:定都长安后的移民、 陵县的设置和徙陵县、西北地区的移民。 3、东汉时期,对洛阳的移民、东汉初边民 的内迁。
主要移民迁入地
湘北的长沙府、常德府,湘中的衡阳府 和宝庆府(今邵阳);湖北的黄州府、 武昌府、德安府(今安陆)以及荆州府、 汉阳府、沔阳州(今仙桃市)、襄阳等。
明初 湘北 四县 移民 迁入 表
影响
1、促进了移入地区域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江西 填湖 广的 影响
2、方言文化上,至今在鄂东南、湘东 湘赣边界仍存有赣方言区。
什么叫闯关东?
闯关 东
清军入关以后,满族人大量移居关内,东 北地区留下了大片可垦的土地。清初又以 东北为龙兴之地,严禁汉人自由迁入垦殖, 并在辽东边墙插柳结绳,形成柳条边。由 于灾荒等原因,华北等地的大量汉人迫于 生计,纷纷以各种方式走到关外去谋生, 这些活动是在封禁的条件进行的,故历史 上称“闯关东”。
移民的五种类型
1、 自北而南的生存型移民。 2、以行政、军事手段推行的强制性移 民。 3、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 发性移民。 4、北方牧业民族或非华夏族的内徙与 西迁。 5、东南沿海对海外的移民
研究中国移民史的意义主要从 以下方面来阐述。
研究 中国 移民 史的 意义
1 、移民与中国疆域。 2、移民与中华民族。 3、移民与地区开发。 4、移民与文化。 5、移民与人口发展。
中国 移民 史上 的几 个阶 段及 特点
第一阶段:先秦时期(公元前 220年前)。
1、传说中的人口迁移。 2、盘庚迁殷:商人的迁移传统。 3、周人的分封与东迁。
4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楚与南方 诸国。
5、兼并与开拓:北方诸国 6、春秋战国时的其他移民 7、华夏的扩张和戎狄的退缩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何谓“江西填湖广”?
元末战乱等的影响,导致湖广地区的 人口锐减,为了稳定统治、恢复经济, 明代初年明政府从邻近各省区组织了大 量的人口迁入湖广地区,这些移民其中 以原籍为江西的最多,历史上把这场移 民运动称为“江西填湖广”。
江西 填湖 广
主要移民输出地
主要 移民 输出 地和 移民 迁入 地
赣北的南昌府、赣中的吉安府和赣 东北的饶州等地区。
罗香林著的《客家源流考》认为客家
客家 民系 来源 的几 种说 法
先祖东晋以后开始南迁,远者到达今江 西的中部和南部,近者到达颍、淮、汝、 汉诸水间。在唐末黄巢起义后及五代时 期再迁入汀、赣二州,于五代 宋初形成 民系,宋元之际开始自汀、赣迁入广东。
葛剑雄等著的《中国移民史》认为:
客家先民真正迁自北方,并将北方的语 言、风俗带入汀、赣,从而成为客家源 流的先民。主要迁自南宋时期,人数并 不很多,但他们带入比较先进的北方文 化,影响了周围的居民,大约在宋末开 始形成客家民系。
走西 口
何谓“跑口外”?
一般而言,清代至民国时期,人们 将走出古北口、喜峰口、张家口、 独石口到草原地区去垦殖的移民活 动称为“跑口外”。
跑口 外
过程
走西 口和 跑口 外的 过程 及影 响
1、清前期,主要移民地域为河北西北部和 山西大同以北的狭长边外地带及陕西以北 的伊克昭盟和乌兰察布盟地区;移民主要 来自华北西部,人数不是很多。
这一阶段的时限:太平天国起义至20世 纪上半叶(1851年-1950年)
特点 :这阶段的移民是填补空白式的,
第四 阶段 的移 民及 其特 点
即无论是内地还是边疆、平原还是山区, 只要还存在人口相对稀少的地方,周围 的移民就会迅速地加以填补。在全国范 围内,东北、台湾就是仅存的两个移殖 区。在较小范围内,各地因天灾人祸而 产生的人口相对稀疏地区也成为移民的 目标。同时沿海城市和新兴工矿城市吸 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 新的移民浪潮,也出现了向海外移民的 新高潮。
客家 文化
概念
横断 山民 族大 走廊
在中国西部甘青川滇直到东南亚地 区山脉南北纵列,金沙江、澜沧江、怒 江、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六江从北向 南奔涌,河谷深切。在中国历史上,横 断山纵列河谷受东亚历史气候和环境等 因素的影响,演出了一次次从北往南的 民族大移民,故被称为横断山民族大走 廊。
湖广 填四 川的 第二 阶段
至乾隆41年,移民占四川总人口的62%, 移民及其后裔人数约为617万。
1、促进了耕地和粮食产量的增加, 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移民 的意 义及 影响
2、先进技术和物种的传入,如湖广 地区的精耕细作法,烟草、糖蔗、 楠竹的种植,豆豉和造纸业等。
3、番薯和玉米的种植。
第三阶段
1912-1930,东北移民进入缓慢增长期。
三、 四阶 段及 影响
第四阶段
1931-1949,外籍移民和华北劳工的进 入。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