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声现象实验(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一、单选题1.如图是八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有高度不同的水.用筷子分别敲击瓶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主要是由瓶内空气振动产生的B.声音主要是由玻璃瓶振动产生的C.a瓶的音调最低D.d瓶的音调最低2.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A.教室安装隔音玻璃B.工厂安装噪声监测装置C.医院病房区域禁止喧哗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声耳罩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声调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4.“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规定得到我市市民的一片叫好,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也还给了市民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A.从人耳处减弱噪声B.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C.从声源处减弱噪声D.以上三种减弱噪声的方法都用了5.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分辨人B.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降低音调D.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时“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7.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C.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8.常州民乐团合奏江苏名曲《茉莉花》时,观众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A.声速B.响度C.音调D.音色9.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声现象 实验题 【附答案】

声现象实验题【附答案】1.探究声音的传播。
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吗?猜想:可能需要。
实验器材:耐高温的广口玻璃瓶、密封盖、小铃铛、铁丝。
实验观察:(1)紧密封严瓶盖,摇动铃铛,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
(2)对玻璃瓶进行加热,密封的瓶盖、瓶口之间稍有空隙,经过一段时间,拧紧瓶盖并停止加热。
(3)冷却后,瓶内近似真空状态,再摇动铃铛,铃声__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4)从实验中你能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小明同学设计了探究声音的传播和介质状态的关系实验.材料:三个可以密封的塑料袋,沙子,水,硬币.实验:在三个袋子中分别装满沙子、水和空气,密封后平放在桌面上.把耳朵分别贴在袋上、袋上和空气袋上(另一只耳朵塞上塞子),用硬币轻轻敲打桌面(距袋较近),比较三次听到的响声有什么不同,并由此回答:(1)声音的传播和物态是否有关?(2)传声效果如何?3.如图所示,小明与小华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5)此“土电话”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月球上使用.4.在探究声现象的实验中:(1)甲图装置能探究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而产生的,此装置还能探究声音的________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2)乙图装置,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乒乓球会跳动,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若在月球上敲击右边的音叉,则左边乒乓球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跳起,原因是________.5.某中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对“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吗?”进行探究,设计并进行了实验,用到的器材有:耐高温的广口玻瓶或烧瓶、密封盖、小铃、细铁丝或棉线.如图所示:(1)将瓶口紧密封盖,摇动小铃,_____听到铃声.(填“能”或“不能”)(2)对烧瓶加热,密封瓶盖与瓶口间稍有空隙,经过一段时间,拧紧瓶盖并停止加热.冷却后,瓶内近似真空状态,再摇动小铃,比较听到的两次铃声的变化,可知_____.(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6.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中,(1)小明和小强在家中开展探究,他们准备通过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选用了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实验过程中他们应将手机铃声响度________(选填“调大”或“调小”),因为手机铃声响度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实验在家中难以进行,同时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________(选填“随材料而改变”、“保持不变”或“根据实验情形而改变”),(2)小明从家中找出下列一些材料开始探究:一张报纸、一件羽绒服、一个薄塑料袋、一些包装家电泡沫板,小强认为小明选择的这些材料中存在一个明显问题,不能有效地说明这些材料的隔声性能,请指出这个明显的问题:________.(3)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由此数据可将这些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7.小明、小花和小强一起在实验室做了如下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头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花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激起水花;小强在吊着的大钟下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敲响钟后,把纸在笔尖下迅速拖过,纸上便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1)他们在探究什么问题?(2)分析上面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如果由你来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你将怎样设计?8.做以下实验,并做好记录:(1) 将铅笔的一端轻轻塞在自己的耳朵处(注意安全,不要伸入耳朵内),用指甲轻轻刮笔的另一端,不仅自己听,还请邻近的同学一起听.结果是自己________听到刮笔的声音,邻近的同学________ (选填“能清楚”或“不能”) 听到刮笔的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固体传声和空气传声相比,本领强的是________.(2) 为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工人把一根金属棒一端放在自己的耳边,另一端沿着地面移动.根据上面的结论说明工人这样做的原因____________.9.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______中传播.(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比______传声性能好.(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停止,______停止.(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______(填“易”或“不易”)传声.10.小张同学在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_____,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_____,这说明音调是由_____决定的;(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较小,再用力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声音的响度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这说明响度与_____有关.当锯条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它是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1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B: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C: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枝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1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两个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2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12.如图所示,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个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1)敲击直管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人耳的.三根直管中音调最低的是________号管.(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请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如图所示,有3个相同的玻璃瓶里都装有水,且水面高度不同.小李和小华两个同学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其中小李用嘴贴着瓶口往里面吹气,而小华对瓶进行了敲击.根据所学的声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小李使瓶产生的声音的声源是_____,发出的声音中音调最高的是_____(选填“甲”、“乙”或“丙”);(2)小华使瓶产生的声音的声源是_____,发出的声音中音调最高的是_____(选填“甲”、“乙”或“丙”);(3)小李和小华所进行的操作中,共同点是_____.14.在探究声音的特性时,进行如下实验:如图示,先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粗橡皮筋,观察先后两次发声时橡皮筋振动快慢及声音的特点,记录如下表:实验2如图所示,两次敲打音叉,观察泡沫球被弹起,第一次轻敲音叉,发现泡沫球被弹起的高度较小:第二次重敲音叉,发现泡沫球被弹起的高度较大,而且音叉前后两次发出的声音是前者较小后者较大。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Word版含解析)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__。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还需进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BC ADF 80 1.02 选定某一根琴弦,调节它的松紧程度,比较音调是否变化【解析】【详解】(1)[1]为了验证猜想一,即要保证材料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观察编号A、B、C的数据,它们的材料都是铜,长度都是60cm,横截面积不同,这三种规格的琴弦符合要求;(2)[2]为了验证猜想二,即要保证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铜,观察编号A、D、F的数据,它们的材料都是铜,横截面积都是0.76 mm2,长度不铜,这三种规格的琴弦符合要求;(3)[3][4]为了验证猜想三,即要保证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观察G、H可知,它们长度都是80cm,横截面积都是1.02 mm2,一个是钢材料,另一个是尼龙材料,此时编号E材料是铜,只要长度也是80cm,横截面积也是1.02 mm2即可验证猜想三;(4)[5]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需要选定某一根琴弦,调节它的松紧程度,比较音调是否变化。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现象实验(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既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已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小兰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________琴弦(只填字母代号);(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A .实验研究; B .分析归纳; C .提出问题(或猜想); D .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用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只填字母代号).【答案】D、E C、A、B、D【解析】(1)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关系,应控制长度、横截面积一定,材料不同,故应选D、E. (2控制变量法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实验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故顺序为CABD .点睛:(1)弦发声的音调可能与弦的材料、长度、粗细有关.(2)研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时,一定要采取控制变量法.2.如图所示的是小明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1)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________.(2)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________,音调最低的位置是________.【答案】空气柱a c【解析】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吹奏竹笛时,笛声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的;且音调的高低取决于空气柱的长短,空气柱越长,产生的笛声的音调越低,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2)可以看出在图示的三个位置中,当布团在a位置时,管内的空气柱最短,因为空气柱越长(短)竹笛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高),所以此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高;在c点是空气柱最长,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低.3.(1)由图(a)可知当线轴的甲轮刚接触到棉布时,其速度的大小将(变小/不变/变大),而乙轮的速度不变;(2)从图(a)、(b)两种类似现象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而发生折射现象的原因可能是.(3)下列几个研究案例中与本题的研究方法相同的是…A.用水波来形象地认识声波;B.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C.在探究发声的音叉是否在振动时,将一个乒乓球靠近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D.将闹钟放在钟罩内,通过抽气来探究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答案】(1)变小;(2)光由空气进入水中的速度变慢了;(3)A.【解析】试题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阻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同时要知道若物体不受力,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2)分析(a)和(b),要注意从中找出相同点,总结规律.(a)发生折射是由于速度发生了变化,从(a)联想(b)的原因.(3)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类比法.将物理现象与生活现象类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更容易理解.解:(1)在滚动过程中,由于甲首先到达细布,受到摩擦力而速度变小;乙此时仍在光滑的木板上,由于不受摩擦,所以乙的速度不变.(2)从(a)图看,由于甲端的运动速度发生了变化,甲端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偏折,所以(b)中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能是由于光的传播速度发生了变化,即可能是光由空气进入水中的速度变慢了.(3)此题这种研究方法为类比法,在前面电学中,将水流类比为电流、水压类比为电压、通过水波认识声波等都属于此种研究方法.选项B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了控制变量法;选项C在探究发声的音叉是否在振动时,将一个乒乓球靠近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运用了转换法;选项D将闹钟放在钟罩内,通过抽气来探究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运用了理想实验法.故只有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变小;(2)光由空气进入水中的速度变慢了;(3)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此题中关键要找出生活现象和物理现象的相同点,运用类比法将知识进行迁移,这也是我们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平时要注意总结.4.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1)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_____产生的(2)如图a所示,用较小的力轻拨塑料尺;如图b所示,用较大的力重拨塑料尺.从a到b,塑料尺发出声音的_____变大(3)如图c到图d,拨塑料尺的力不变,使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用仪器测得c图实验声音为1.3×10■,d图实验声音为1.2×102■,两个数据的单位是_____可见随着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发出声音的_____变小(4)如图c到图f,拨塑料尺的力不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在塑料尺右端开小孔,开孔前后、两次发声的波形图象如图所示.可见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发出声音的_____改变.【答案】振动响度 Hz 音调音色【解析】【分析】【详解】(1)声音由振动产生,所以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振动产生的;(2)如图a所示,用较小的力轻拨塑料尺;如图b所示,用较大的力重拨塑料尺,即两次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尺子的振动幅度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所以从a到b,塑料尺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大;(3)如图c到图d,拨塑料尺的力不变,使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用仪器测得c图实验声音为1.3×102,d图实验声音为1.2×102,两个数据的单位是Hz,即声音振动的频率,频率决定音调,所以可知随着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4)如图c到图f,拨塑料尺的力不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在塑料尺右端开小孔,开孔前后、两次发声的波形图象如图所示,产生的声音波形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这些波形的细微变化,决定的是声音的音色,所以可知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发出声音的音色改变.5.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得出声音是由______产生.(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他知道声音是由鼓面的______发出的,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他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______.么异样(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______.b.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______.c.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______,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d.结论:______.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______是正确的.【答案】振动振动发声振动转换成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易于观察减小变大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①【解析】【详解】(1)[1]讲话是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都能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声现象实验(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同学们围绕着水瓶发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敲瓶(瓶内含水)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猜想与假设)A.瓶子振动;B.瓶内水振动;C.瓶内空气柱振动(进行实验)(1)将瓶子装满水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
(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
(得出结论)由上述实验分析可知,敲瓶发声,主要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
(提出新的问题)(1)瓶子发声的音调跟瓶内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2)随着瓶内水的增多,敲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和吹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又有何不同呢?(设计实验)(1)如图甲所示,先将8个空的玻璃瓶子放到桌子上一字摆开,再向瓶内注入不等量的水,从左到右,瓶内注入的水逐渐增多,最后用筷子从左到右依次敲击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2)用嘴从左到右依次吹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再得出结论)(1)敲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2)吹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拓展应用)如图乙所示. 用嘴分别对着5个高度不同的小瓶的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1)用嘴对着5个小瓶的瓶口吹气,5个小瓶均发出声音,则发出的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5个小瓶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C B瓶子低高瓶内空气柱空气柱的长短、粗细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解析】【分析】【详解】[1]将瓶子装满水后,瓶内没有空气,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所以可以将猜想C排除。
[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瓶内没有水,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瓶内水振动产生的。
江苏苏州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培优提高)

一、选择题1.(0分)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
在《枫桥夜泊》中曾写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下列对钟声的解释正确的是()A.钟声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B.钟声是由钟体的振动产生C.钟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钟声是通过水传到诗人的耳朵解析:BAB.钟声是由撞击钟体,钟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正确;C.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错误;D.诗人听到的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诗人耳中的,故D错误。
故选B。
2.(0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敲响桌面时看到桌面上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B.水中的鱼儿被行人的响声吓跑,说明水可以作介质传声C.用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分别敲击发声,可研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D.在考场应保持安静,是要求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解析:C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敲响桌面时看到桌面上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三大类,因为水能够传播声音,所以水中的鱼儿被行人的响声吓跑,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用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分别敲击发声,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不同,可研究的是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C错误,符合题意;D.在考场应保持安静,即减小不必要的声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0分)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B.响度是否与声源振幅有关C.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D.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解析:DA.卡片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这个实验不是用来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故A 不合题意;B.要想探究响度是否与声源振幅有关,那么要轻拨和重拨木梳的齿,改变木梳齿的振幅,不是快拨和慢拨,故B不合题意;C.探究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那么要改变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故C不合题意;D.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快拨时木梳齿振动快,频率大,音调高,慢拨时木梳齿振动慢,频率小,音调低,所以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这是探究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故D符合题意。
【精选】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声现象实验单元检测(提高,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用尺子来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小明做了以下实验:(1)用尺子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_____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2)用尺子来探究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保持人耳到钢尺的距离不变,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答案】慢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钢尺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解析】(1)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钢尺振动频率小于20Hz;(2)用尺子来探究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保持人耳到钢尺的距离不变;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故答案为(1)慢;低;频率;钢尺振动频率小于20Hz;(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故答案为:(1). 慢 (2). 低 (3). 频率 (4). 钢尺振动频率小于20 Hz (5). 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点睛】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2.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尺子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1)该同学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有关;(2)又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幅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快慢大致相同.实验发现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________越大,发出声音的________越大;(3)在实验中会发现: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答案】低频率振动的幅度响度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解析】【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详解】(1)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2)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小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由此可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3)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所以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但发出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人听不到声音.3.为了探究收音机接收电磁波的情况好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将一只袖珍收音机调好电台节目和音量后完成了以下实验:①将收音机放进一只铝锅内,发现声音明显变小,取出后又恢复了原来的音量。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观察表,试写出三个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结论.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有:(1)由第一第二列可得:_____.(2)由第三第四列可得:_____.(3)由第五第六列可得:_____.【答案】同种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温度有关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最慢声音传播的速度与频率无关【解析】【详解】(1)由表中第一第二列可以看出,同样是在空气中,温度不同,声速也会不同,故可得出:同种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温度有关;(2)由表中第三第四列可以看出,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且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最慢;(3)由表中第五第六列可以看出,频率不同,但声速相同,说明,声音传播的速度与频率无关.2.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音叉和示波器研究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关系。
在该实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敲击频率为512赫的音叉,第二次用同样的力敲击频率为256赫的音叉,结果听到第一次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
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_____ (选填“高”或“低”)。
图 (a)、(b)为该同学观察到的示波器上波形图的疏密情况,其中______________图为第二次实验时的波形图[选填“a”或“b”]。
【答案】高(a)【解析】【分析】根据“第一次敲击频率为512赫的音叉,第二次用同样的力敲击频率为256赫的音叉”可知,本题考查音调,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求解。
【详解】[1]由于第一次敲击频率为512赫的音叉,第二次用同样的力敲击频率为256赫的音叉,结果听到第一次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所以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示波器波形图上相等的距离内,(a)图波形稀疏,振动频率低,(b)波形较为密集,振动频率高,第二次实验振动频率低于第一次实验,因此图为第二次实验时的波形图(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同学们围绕着水瓶发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敲瓶(瓶内含水)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猜想与假设)A.瓶子振动;B.瓶内水振动;C.瓶内空气柱振动(进行实验)(1)将瓶子装满水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
(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
(得出结论)由上述实验分析可知,敲瓶发声,主要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
(提出新的问题)(1)瓶子发声的音调跟瓶内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2)随着瓶内水的增多,敲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和吹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又有何不同呢?(设计实验)(1)如图甲所示,先将8个空的玻璃瓶子放到桌子上一字摆开,再向瓶内注入不等量的水,从左到右,瓶内注入的水逐渐增多,最后用筷子从左到右依次敲击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2)用嘴从左到右依次吹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再得出结论)(1)敲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2)吹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拓展应用)如图乙所示. 用嘴分别对着5个高度不同的小瓶的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1)用嘴对着5个小瓶的瓶口吹气,5个小瓶均发出声音,则发出的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5个小瓶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C B瓶子低高瓶内空气柱空气柱的长短、粗细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解析】【分析】【详解】[1]将瓶子装满水后,瓶内没有空气,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所以可以将猜想C排除。
[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瓶内没有水,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瓶内水振动产生的。
所以可以将猜想B排除。
[3]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敲瓶发声,排除由瓶内水振动和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则主要是由瓶子振动产生的。
[4]随着瓶内水的增多,敲瓶瓶身振动频率慢,敲瓶发声的音调变低。
[5]吹瓶发声是因为空气柱振动发声,水越多,空气柱越小,振动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了。
[6]嘴对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7]5个小瓶,长短、粗细不同,空气柱的长短、粗细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
2.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具体数据如下表:编号材料长度粗细松紧甲钢丝10cm0.2mm2紧乙钢丝10cm0.1mm2紧丙钢丝5cm0.1mm2紧丁钢丝5cm0.1mm2松(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_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_和________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答案】乙粗细乙丙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详解】(1)[1][2]因为甲、乙两根钢丝的长度、松紧度一样,甲比乙粗,乙振动的频率大音调高,该过程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发声体的音调与其粗细的关系;(2)[3] [4]如果探究发声体音调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必须控制两根钢丝的粗细、松紧度一样符合条件的是乙和丙两根钢丝;(3)[5]由图可以知道钢丝丙和丁长度、粗细相同,钢丝的松紧不同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拔动丙和丁两根钢丝,丙钢丝发出的音调高丁钢丝发出音调低,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
3.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发声的音箱上,感觉音箱在晃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1)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2)小明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与抽气机连通的密闭玻璃瓶内.①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________.②分析实验现象,运用的科学方法可得出结论________.【答案】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桌子上放一些碎纸屑变小真空不能传声【解析】(1) 小明把手放在发声的音箱上,感觉音箱在晃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都能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3)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就不传声了,也就听不到声音了,故可的结论:真空不能传声.点睛:利用转换法解答,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一些较明显的小物体的振动.4.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你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___.(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分析归纳②实验研究③提出问题④猜想假设⑤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华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是__________.(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A B C A D F 80 1.02 一根琴弦,用一定大小的力拉紧琴弦,拨动琴弦,测出此时振动的频率;改用不同的力拉紧琴弦,拨动琴弦,分别测出相应的振动的频率,进行分析比较③④②①⑤控制变量法.【解析】(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琴弦的横截面积,故选A. B. C;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琴弦的长短,故选A. D. F;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琴弦的材料不同,故表格应该填入与G、H相同的数据,即80和1.02;(2)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需要使用同一根琴弦,且控制拨弦的力相同、弦的松紧程度不同,来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3)探究实验的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因此顺序为:③④②①⑤(4) 实验中用到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故答案为 (1)A、B. C;A、D. F(或H、J);80;1.02;(2)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的力拨动琴弦,比较音调的高低;(3)控制变量法.点睛:本题需要用好控制变量法: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5.小玉所在物理实验小组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实验一:用手摸喉头,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实验二: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动,发声时,感觉梳子在振动。
实验三:敲击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水面,激起水花。
实验四:把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使它振动发声。
(1)他们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物理学把这种由几个现象得到一个共同结论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法。
(2)音叉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到,通过激起水花将振动放大反映出来,物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法。
(3)小玉发现,轻拨与重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大小不同。
她继续用钢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记录的现象如下表:(4)小马发现小玉记录的现象有问题,请你帮他指出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改正后,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张发现塑料片快划与慢划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
他选择如图甲所示的器材进一步探究,但忘记记录现象了。
请帮他完成实验记录: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________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如图乙所示,用薄塑料片在A、B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各划一次,则______(选填“A”或“B”)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6)小马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介质;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任何东西做介质。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两个实验:A.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小丽轻敲桌面,小冬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B.将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
小马发现这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其不同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猜想________(选填“①”或“②”)是正确的。
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