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胡安顺绪论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二单元

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二单元

古代汉语教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第二单元文选臯陶謨《尚書》【尚書介紹】《尚書》,儒家經典著作,保存了虞、夏、商、周時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傳由孔子選編而成。

“尚”即“上”,指上古。

西漢時期,《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由秦博士伏生傳授,共二十九篇(或说为二十八篇,是将其中的《顾命》《康王之诰》合为一篇计)因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故稱今文《尚書》;另一種是漢武帝末年在孔子的舊宅壁中發現的,共四十九篇(据《汉书·艺文志》),由孔子的十一代孫孔安國獻給朝廷,其中二十九篇與伏生的傳本基本相同,因用戰國時期的古文字寫成,故稱古文《尚書》。

西晉永嘉之亂(西元311年)後,今、古文《尚書》相繼失傳。

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向朝廷獻出古文《尚書》五十八篇,一般稱作《孔傳古文尚書》,後收入《十三經注疏》。

其中三十三篇的內容與伏生傳本基本相同,多出的二十五篇叫做“晚書”。

經宋代以來特別是清代學者的研究,學界一致認為《孔傳古文尚書》中有三十三篇確屬伏生所傳,另外二十五篇則是後人的偽作,稱作《偽古文尚書》。

《尚書》集中反映了上古帝王的統治思想和經驗,歷代封建統治者多將它作為統治人民的教科書,但其文字比較難懂,所謂“詰屈聱牙”。

古代注釋家為閱讀《尚書》作了許多工作,最早為《尚書》作注的學者是孔安國,其注稱作《傳》。

唐時孔穎達在孔氏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尚書》作了注,其注稱作《正義》。

唐以後的注本主要有清人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等。

【題解】本文時是臯陶和大禹一次談話的的記錄。

臯陶在談話中提出了一整套修身、用人、安民、治國的主張,反映了儒家勤政愛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和倫理道德禮儀等級觀念。

其中“知人則哲”“安民則惠”的思想對後代一些帝王產生了重要影響。

本篇選自《尚書·虞夏書》。

注釋分前後两部分,〇之前是孔安國的《注》,〇之後是本书編者的《注》。

曰若稽古①。

臯陶(yáo)曰:“允迪厥德,謨(mó)明弼諧②。

古代汉语_胡安顺_第3单元

古代汉语_胡安顺_第3单元

古代汉语教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第三单元文选鄭伯克段于鄢《左傳》【《左傳》簡介】《左傳》,《史記》始稱《左氏春秋》,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明的編年體史書,共十八萬餘字。

作者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今人則多認為成書于戰國初期,可能非出自一人之手。

西漢後期古文經學家認為它是為解釋魯史《春秋》而作,故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左傳》以春秋時期魯國十二國君的世次及在位時間為綱記事,起自魯隱西元年(西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468年),記載了二百五十五年間列國在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禮俗等方面的重要活動,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特別是春秋時代社會歷史的重要文獻。

《左傳》一書宣揚了儒家的倫理道德和封建正統觀念,同時也表現出了許多進步的思想傾向,如輕天命重人事的思想、民本思想及愛國思想等,對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

除了在史學方面的重要價值外,《左傳》在文學、語言等方面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代表著先秦書面語的典範。

作者善於用簡練的語言記述紛繁複雜的事件和戰爭,尤長於通過語言和行動塑造鮮明的人物的形象,其外交辭令更是寫得委婉動聽、剛柔得宜。

這些對後代的史學、文學和語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自西漢起即有人對《左傳》作注,東漢以後對《左傳》作注的人更是接踵相繼。

晉杜預將《左傳》分年編附於《春秋》之後用以解釋《春秋》,同時加進自己的注解,稱作《春秋左氏經傳集解》。

唐孔穎達對《春秋左傳》和杜預的《注》同時作了新的注解,合稱《春秋左傳正義》,後人收入《十三經注疏》。

清人的注本主要有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等,有今人的注譯本主要有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沈玉成的《左傳譯文》等。

【題解】文章記述了春秋初期發生在鄭國國君莊公和其弟共叔段以及母親姜氏之間的一場圍繞政權的重要鬥爭,展現了一家人為了權力而忘記親情不惜同室操戈的生動畫面,揭露了鄭莊公陰險深沉存心殺弟、共叔段貪婪愚蠢不知進退、姜氏偏心狠毒不明大義的醜惡面目,反映了當時諸侯國上層內部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和激烈性。

2021天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2021天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天津大学考研指南——中国语言文学考研那些事很多人会问:考研有好处吗?如果因为竞争压力大,我备考了,最后没考上,岂不是浪费了那么久的时间?我告诉你,只要你是认真努力地去准备了,结果已经不重要了。

不管结果如何,我考研绝对没后悔。

考研当中最大的收获不单单是那一纸通知书,而是一种心态。

首先说说我对初试公共课的准备。

先说政治,我是名文科生,但我觉得我可能是个假文科生,对知识点那是相当不熟悉,所以政治这门课我是一章一节又自己看了一遍,毕竟政治单科不过线会很麻烦。

然后我又买了网课,打印出来相应的讲义,之后就是按着讲义听课,从九月份开始,看《政治新时器》,到十一月份看完所有的科目。

在做题的时候,选择题要提前练习,比如拿1000题(听课期间做完),大题在后期做套卷的时候整理思路,然后记忆。

再来说说英语,早期5月前都在背单词和那黄皮书练手,推荐一个背单词软件,超级好,感觉比所有软件都棒,墨墨背单词,首先是它的设置很好,每天都要先复习完才能看新的单词,第二每天的奖赏机制特别好,最后的段子也好幽默,我是一直到最后考英语,都基本在每天都背,感觉用书的效果不是太好。

我一般边散步边背词,效果挺好。

据说背单词在心情愉悦的时候记忆力最好,而且间断背词会更好,好好利用下自己的碎片时间吧。

这段时间还利用何凯文的长难句,给自己的英语语法结构打了基础,后期翻译和阅读都好了很多。

6月-12月,就是不断的做真题,我大概做了3,4遍,不算多,每天早上再读昨天的文章,也有认识的大神,把近10年的阅读理解都背了,挺厉害的。

读的目的是培养语感,很多时候语感可以帮你解决很多问题。

再强调很重要的一点,身体很重要,每每都要说的话题,我前期在健身房,后来时间和天气原因也就没再去,结果加上复习比较苦,身体有些扛不住,挺影响的。

冬天冷,一定要多穿,之前学长还打趣的说,看图书馆穿的和熊一样的,肯定是二战的。

敲黑板!后期千万不能生病!现在锻炼还来的及!我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复习方法,慢慢摸索之后都能形成自己的方法。

2024版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31P)

2024版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31P)
词类划分
古代汉语的词类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叹词等。
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以主谓宾为基本框架,同时包含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句子的语序相 对固定,一般遵循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谓语之后的原则。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普遍,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这使得 词语在句子中能够表达更为丰富的意义。
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成 分,古代汉语中常采用 倒装句式,如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等。例如, “何陋之有?”即为宾
语前置的倒装句。
固定句式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固定 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如
“无乃…乎”、“得 无…乎”等,这些句式 在表达上具有独特的语
气和含义。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法的比较
词类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类划分上存在差异,如古代汉语 中的“之”、“其”等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作为代词使 用。
01
《诗经》、《尚书》 选读
选取代表性篇章进行解读,探讨 其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及注释方 法。
02
《论语》、《孟子》 选读
通过选读孔子、孟子的言论,理 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及其在古 代汉语中的表达。
03
《左传》、《史记》 选读
选取历史散文中的精彩篇章,分 析其叙事技巧、语言特色及注释 方法。
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02
文字学基础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
汉字的起源:图画记事、刻画符号、原始文字
2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 楷书、行书
3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由表意到表 音
六书理论与汉字的构造
六书

论古今字与汉字职能的分化

论古今字与汉字职能的分化

论古今字与汉字职能的分化一、分化字的界定王宁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有很多新颖之处,尤其是在讲解字、词的章节,内容丰富、观点独特,正如教材的前言里所说“本书吸收了传统训诂学的原理,文字、词汇和古书注释占了教材中章节大部分。

”该书在第二章第二节讲解“汉字的使用”时,采用了分化字这一概念。

在教材附录的文选注释体例中说“分化字注源字。

先注义项,后注分化字或后出本字,用语:‘后写作X’‘后作X’或‘后分化为X’,不用古今字概念。

”教材中使用分化字这一概念,不用传统教材中古今字的概念,这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那么,分化字和古今字之间究竟有哪些区别和联系,本文将详细讨论。

我们先来看王宁版教材给分化字的定义:“由于词义的引申和文字的假借等原因,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能或承担着一个词义项。

为了使文字更为明确地记录语言,人们就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录职能,这就是文字的分化。

我们把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分化字,把原先兼有多个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源字。

”由此可见,文字的分化是用字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他所造成的结果是分化字大量产生。

与分化字相对应的是源字。

就此与古今字相对比,似乎可以说在古今字当中,古字对应源字,今字对应分化字,可事实没有这么简单。

古字和源字相对应是可以的,但今字和分化字就不同了。

今字肯定是分化字,而分化字不一定是今字。

因为分化字是文字分化造成的结果,而古今字的差异只是文字分化造成的结果之一。

王宁版教材主要讲了三种分化文字职能的方法:1、假借其他字分化职能;2、异体字职能的分工;3、造新字承担部分职能。

分化文字职能的方法不同,所造成的分化字与源字的对应特点也不同。

二、古今字与新造字、异体字分化文字职能的关系造新字承担部分职能,这种分化源字的方法所造成的源字和分化字的对应关系才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关系。

关于造新字的方式,王宁版教材给出了三种主要方法:1、在源字基础上增加构件;2、在源字基础上更换构件;3、对源字形作形体改造。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第一单元、工具书第一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音、义为主要目的的工具书。

“字典”一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广,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常見的字書有以下几种。

一、《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简称《說文》,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但直至二十一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子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文”,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文”。

首创部首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首,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首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大致以部首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示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

这就是段玉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用“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音。

《說文》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而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文》一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一番整理工作,写成《說文解字系傳》一书,世称“小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文解字》进行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大徐本”。

現在通行的本子是大徐本。

清代校理研究《說文》的學者人數最多,成就也最大。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第⼀单元、⼯具书第⼀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义为主要⽬的的⼯具书。

“字典”⼀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部分。

常⾒的字書有以下⼏种。

⼀、《說⽂解字》《說⽂解字》简称《說⽂》,東漢許慎撰,《說⽂解字》是我國第⼀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年(公元100年),但直⾄⼆⼗⼀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的“⽂”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

⾸创部⾸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的字排在⼀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致以部⾸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起。

这就是段⽟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列⼩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

《說⽂》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番整理⼯作,写成《說⽂解字系傳》⼀书,世称“⼩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解字》进⾏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徐本”。

胡安顺古代汉语内部全资料

胡安顺古代汉语内部全资料

陕师大古代漢語期末试题一、默寫:鈷鉧潭西小丘記(10分)“丘之小不能一畝------所以賀玆丘之遭也。

”二、説明下列漢字的結構,並指出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

(10分)亦所北莫象徒風朱岳鹿三、説明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並説明它古今詞義的變化是屬於詞義的擴大、縮小、轉移還是感情色彩不同。

(15分)1、飾幣馬,執扑而從之。

2、厲王虐,國人謗王。

3、聽事前除,雪後猶濕。

4、乃施法於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貳。

5、將使歸糞除宗祧以事君。

6、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

7、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8、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9、王命金工以良金寫蠡之狀而朝禮之。

10、宋以郜大鼎賂王。

四、説明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並説明是本義還是引申義。

(15分)1、表裘不入公門。

2、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3、肅肅鴇羽,集于苞栩。

4、兩載之間一火,皆立而待鼓音而然。

5、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

6、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

7、顏回端拱還目而窺之。

8、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9、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10、君子有酒,旨且多。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作狀語),並説明是屬於哪一種活用。

15分1、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

2、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3、東鄉坐,西相對,師事之。

4、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5、權曰:“昔走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6、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7、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8、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9、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10、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賓語,説明它們的前置條件。

(5分)1、舜喪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

2、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3、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文,一个是古白话。

文言文是指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上古书面语以及汉代以后模仿这种书面语的语言,例如儒家著作的语言,诸子著作的语言,《史记》、《汉书》的语言,唐宋八大家作品的语言、明清文言作品的语言,等等。

文言文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以前。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大,不学习便很难懂古代的典籍。

古白语是指六朝以后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接近于当时口语的书面语,如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歌辞、唐代的曲子词、演唱佛经故事的变文、禅宗语录、宋元话本、元代杂剧和明清小说等。

古白话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小,比较容易看懂。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言文接近于口语,东汉以后特别是唐代以后的文言文与口语发生了严重脱离。

唐以后的文言文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是模仿先秦两汉文言文的色彩很浓厚,另一方面是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当时的口语成分,无论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是如此。

这就是说,唐以后的文言文和唐以前的文言文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别,故不可将唐以后的文言文与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言文等同起来。

“古代汉语”课教学的内容是古代的文言文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古白话,重点是先秦两汉的文言文而不是唐以后的文言文。

古白话容易看懂,故一般不作为教学内容。

唐宋以后的文言文固然也要学,但由于即非源头,也相对好学,故不作为重点。

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工具性质的基础课。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哲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是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也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等相关学科教学或研究的基础与工具。

我们祖国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以便更好地为今天的四化建设服务,这既是历史的责任,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需要。

完成这一重任,必须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没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读不懂古代典籍,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问题便是一句空话。

“古代汉语”这门课正是基于传承祖国数千年优秀文化为四化服务这一目的而开设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果把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知识比作一座宝库的话,“古代汉语”课就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语言工作打好基础。

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古汉语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感性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比较顺利地阅读一般的古代典籍。

对于师范院校的学员来说,要具备胜任中学古文教学的能力,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正确分析中学古诗文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帮助中学生准确理解古代的诗文。

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学员来说,这门课对他们的要求则更高一些。

“古代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和规定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要达到上述目标,学生必须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指标,例如应至少背诵20—30篇古文,熟读80—100篇古文,标点翻译5—10篇古文,了解约一千个常用词的词义,掌握汉字的基本理论和一些常见字的分析方法,熟悉古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懂得音韵、训诂的基本常识,古代诗词的各种规定,等等。

四、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文选阅读,一是古汉语知识介绍。

文选部分的设置旨在增强学员对古汉语的感性知识。

学习古汉语和学习其他语言一样,没有较多的感性知识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的。

感性知识越丰富、越具体、越多样化,进步就会越快。

知识部分的设置旨在使学员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学习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员掌握古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

教学内容是根据课程性质和需要所设计的教学任务,具有科学、实用、系统、简明等特点。

只有全面实施教学内容,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实施,有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去讲授,所谓传道受业解惑;有些则需要通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理解,去掌握;还有些尚需要学生在课外去阅读,去实践。

所以,不要误以为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在课堂上去解决。

那样做既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必要,反而会导致学生对教师对课堂产生依赖性,不积极思考和动手,影响学习质量。

五、怎样学习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门难度相对较大的课程,其内容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和现代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设有古代文选这一重要的部分。

所以,要想学好古汉语,必须端正学习态度,刻苦用功,讲究学习方法。

否则要想取得满意的成绩是不大可能的。

(一)端正学习态度。

所谓端正学习态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古汉语的重要性,充分估计到古汉语的难度,并且能从内心热爱古汉语。

而不能古汉语学习大则关乎到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保持民族传统、搞好四化建设的问题,小则关乎到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问题。

只有充分认识到到这种重要性,才不至于抱着被动过关的思想去应付学习,才能树立大志,鼓足勇气,积极进取,遇到困难不退缩。

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而且时间跨度有几千年之久,每个时代除了存在着语言风格方面的差异外,还存在着由于社会发展、思想习俗改变所带来的词汇的不同,所以要想通过短短一年“古代汉语”的学习完全解决几千年古代典籍的阅读问题是不可能的,“古代汉语”这门课的开设只是起到一个打基础的作用。

只有充分估计到古汉语的难度,认识到古汉语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才能重视长期积累,不满足于已取得成绩。

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祖先思想和智慧的所在,我们思想情操、文化心理、语言行为、审美情趣、传统习惯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古代汉语,故我们不仅要重视它,估计到它的难度,同时还要从感情上热爱它,维护它,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热爱古代汉语对于保持我们的民族传统来说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很难设想,一个不热爱古汉语或者对古汉语有畏惧感的人能将古汉语学得很好。

如果在津津乐道西方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时却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却不甚了了,那就是数典忘祖了。

古代语作为书面语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其中有许多词语被现代汉语继承了下来,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成语的情况就是这样。

还有许多词语及表达方式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借鉴,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突出的特点是凝练简捷,含蓄有致,其表现力用白话往往是无法代替的,适当运用,可以使文章增色,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左传·僖公四年》中的“风马牛不相及”、李斯《谏逐客书》中的“搏髀而歌”、杨恽《报孙会宗书》中的“拂衣而喜,奮袖低昂”如果用白话去表达则会大大逊色。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古代汉语,充分认识其价值,才不会对它产生畏难情绪,才能不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刻苦用功。

所谓刻苦用功是指在学习上投入了较多的时间。

学习古汉语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满足于教材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上为课时所限教师讲授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全部讲完,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学员通过课外自学去完成。

如果既能完成课内的学习任务,又能在课外挤时间将教材上的内容全部学完,甚至进而阅读了一些有关古汉语的课外书籍,这就算是刻苦用功,肯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如果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听讲,浅尝辄止,沾沾自喜,课后不复习,不认真独立完成作业,这就谈不上是刻苦用功,所取得的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刻苦用功的主要表现是自学意识很强。

根据文献记载,清代国学大师王念孙年十岁即读完了十三经,且旁及史书,黄侃年九岁即遍读经书,刘师培年十二即读完了四书五经,钱大昕年十八即能开馆授徒,显然他们的学问主要都是靠自学获得的。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国学大师的精神,建立自学意识,勇于吃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孜孜以求,坚持不懈,必然能够获得成功。

(三)讲究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端正,又刻苦用功功,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但是仅靠这两点还是不够的。

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课程目标,还必须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

关于古汉语的学习方法应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理论学习与文选阅读并重,不可偏废。

所谓理论知识,就是各单元所设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它是前人对古汉语各种特点和规律的总结。

因此,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例如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这一语法现象,就是前人对大量语法事实总结后得出的重要结论,明白这一点,凡是遇到同类的句子,就知道如何去分析了。

又如根据前人的研究,汉语许多词都有“音同义通”的特点,根据这一结论,我们就可以将一些声符相同或字形完全不同而音同的词在意义上联系起来,例如“浓、秾、襛”三词的声符相同,都有“多”义,“洪、宏、訇”三词的字形完全不同,都有“大”义:第一组浓:露水多。

《说文》:“浓,露多也。

”秾:花木茂密。

《诗·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唐棣之華。

”襛:衣多貌,盛装貌。

《说文解字》:“襛,衣厚皃。

”宋玉《神女赋》:“振繡衣,被袿裳,襛不短,纖不長。

”第二组洪:大水。

《诗经·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闳:.巷门。

引申为“宏大”。

《韩非子·难言》:“闳大广博,妙远不测。

”訇:大声。

《说文》:“訇,骇言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古代文选的阅读。

如果没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仅凭理论知识同样是看不懂古书的。

否则,就像只懂得游泳理论而没有下过水、只懂得军事理论而没有打过仗一样,注定要失败。

“古代汉语”课所介绍的理论知识只是一些已被发现的最基本的部分,它没有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古汉语知识都包括进来,例如一些尚未被发现的特点和规律就不可能去介绍,一些例外现象或专家有不同看法的结论也不可能一一去介绍。

这些问题都需要靠阅读去解决。

读得多了,自然就能理解和把握,甚至会有新的发现。

例如古代的入声字,如果仅凭辨识方法是很难记住的,但是只要多看入声字的材料,多读以入声字为脚韵字的古诗,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解决此问题。

鉴于以上所述,学习古代汉语对理论知识和文选部分应同时并重,不可偏废。

有一种观念认为,学习古汉语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至于文选阅读只需要投入少量的时间就可以了,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

事实上,文选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短期的突击行为是不可能奏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