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顺古代汉语内部资料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_胡安顺_第3单元

古代汉语_胡安顺_第3单元

古代汉语教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第三单元文选鄭伯克段于鄢《左傳》【《左傳》簡介】《左傳》,《史記》始稱《左氏春秋》,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明的編年體史書,共十八萬餘字。

作者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今人則多認為成書于戰國初期,可能非出自一人之手。

西漢後期古文經學家認為它是為解釋魯史《春秋》而作,故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左傳》以春秋時期魯國十二國君的世次及在位時間為綱記事,起自魯隱西元年(西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468年),記載了二百五十五年間列國在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禮俗等方面的重要活動,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特別是春秋時代社會歷史的重要文獻。

《左傳》一書宣揚了儒家的倫理道德和封建正統觀念,同時也表現出了許多進步的思想傾向,如輕天命重人事的思想、民本思想及愛國思想等,對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

除了在史學方面的重要價值外,《左傳》在文學、語言等方面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代表著先秦書面語的典範。

作者善於用簡練的語言記述紛繁複雜的事件和戰爭,尤長於通過語言和行動塑造鮮明的人物的形象,其外交辭令更是寫得委婉動聽、剛柔得宜。

這些對後代的史學、文學和語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自西漢起即有人對《左傳》作注,東漢以後對《左傳》作注的人更是接踵相繼。

晉杜預將《左傳》分年編附於《春秋》之後用以解釋《春秋》,同時加進自己的注解,稱作《春秋左氏經傳集解》。

唐孔穎達對《春秋左傳》和杜預的《注》同時作了新的注解,合稱《春秋左傳正義》,後人收入《十三經注疏》。

清人的注本主要有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等,有今人的注譯本主要有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沈玉成的《左傳譯文》等。

【題解】文章記述了春秋初期發生在鄭國國君莊公和其弟共叔段以及母親姜氏之間的一場圍繞政權的重要鬥爭,展現了一家人為了權力而忘記親情不惜同室操戈的生動畫面,揭露了鄭莊公陰險深沉存心殺弟、共叔段貪婪愚蠢不知進退、姜氏偏心狠毒不明大義的醜惡面目,反映了當時諸侯國上層內部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和激烈性。

(完整版)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九单元

(完整版)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九单元

古代汉语教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第九单元文选更法《商君書》【《商君書》簡介】《商君書》是一部記錄商鞅政治思想和主張的著作,舊題商鞅撰,實由商鞅及其後學合撰,《漢書·藝文志》稱《商君》,著錄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六篇。

商鞅(約前三九○--前三三八年),戰國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衛人,氏公孫,名鞅,或稱衛鞅。

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後入秦說秦孝公,任左庶長、大良造等職,説服孝公變法,因功封於商(今商洛市東南),故稱商鞅。

惠王即位後,遭到舊貴族勢力的攻擊,被車裂而死。

《商君書》討論的內容主要包括如何發展農業生產,保護土地私有權,建立獎勵軍功制度和信賞必罰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君權等等,同時也涉及到變法的理論根據、法的起源和運用等問題,反映了商鞅進步的歷史觀、法治觀以及注重耕戰的思想。

《商君書》整理本主要有清人孫詒讓《商子校本》、今人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高亨《商君書注释》、蔣禮鴻《商君書錐指》等。

【題解】本文是《商君書》的第一篇。

文章記載了秦孝公時期發生在秦國朝廷上的一場圍繞變法與否的大辯論。

商鞅在辯論中據理對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守舊派進行了有力的駁斥,結果以商鞅的勝利而告終。

本文是了解商鞅思想的重要材料,從“疑行無成,疑事無功”“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複,何禮之循”這些言語中可以看出當時商鞅變法的理論和決心。

本文的语言简练、精彩,富于哲理。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①。

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②,求使民之道。

①孝公(前三八一-前三三八年):秦孝公,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獻公子,惠文王父。

平畫:討論謀畫。

平,通“評”。

評議;研究。

甘龍、杜摯:均秦高級官員。

御:侍候;陪侍。

②正法之本:變法的依據。

正,糾正;改變。

本,根據;原則。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iii;錯法務明主長iv,臣之行也。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v。

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一单元

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一单元

古代汉语教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第一单元文选九方臯相馬《列子》【題解】本篇選自《列子·說符》。

文章通過九方臯相馬的寓言說明了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質,不可為表面現象所迷惑。

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看到了一般人所不容易看到的東西,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①?”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②;天下之馬,若滅若明,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mǐ)轍③。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

臣有所與共擔纆(mî)薪菜者,有九方臯,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xiàn)之④。

”【注釋】①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名任好,五霸之一。

伯樂:姓孫,名陽。

古代著名的相馬專家。

年:年歲。

子姓:指子孫。

者:結構助詞,與“可使求馬”組成“者”字結構,義為“可以派去求馬的人”。

②良馬:指一般的好馬。

形容筋骨:指馬的外部特徵,這裏作狀語,義為“根據形體骨骼”。

形容,外表。

③天下之馬:指千里馬。

若滅若明、若亡若失:二句意思基本相同,指千里馬的本質特點似隱似現,很不容易被發現。

滅,無。

晉人張湛注:“天下之絕倫者,不於形骨毛色中求,故髣髴恍惚,若存若亡,難得知也。

”絕塵弭轍:形容馬跑得非常快。

絕塵,蹄不著地。

弭轍,沒有足跡。

弭:消失,不留。

轍,這裏指蹄印。

④所與……者:“所”字結構,義為“一起挑擔子打柴草的人”。

擔纆,挑擔子運送貨物。

纆,繩索,用於捆物。

菜,通“采”。

九方臯:人名,複姓九方,或作“九方堙、九方歅”。

見:使動用法,使……謁見。

穆公見之,使行求馬。

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①。

”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pìn)而黃。

”使人往取之,牡而驪(lì)②。

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③?”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④!若臯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麤(cū),在其內而忘其外⑤;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⑥。

古代汉语教案胡安顺陕师大内部资料

古代汉语教案胡安顺陕师大内部资料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文,一个是古白话。

文言文是指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上古书面语以及汉代以后模仿这种书面语的语言,例如儒家著作的语言,诸子著作的语言,《史记》、《汉书》的语言,唐宋八大家作品的语言、明清文言作品的语言,等等。

文言文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以前。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大,不学习便很难懂古代的典籍。

古白语是指六朝以后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接近于当时口语的书面语,如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歌辞、唐代的曲子词、演唱佛经故事的变文、禅宗语录、宋元话本、元代杂剧和明清小说等。

古白话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小,比较容易看懂。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言文接近于口语,东汉以后特别是唐代以后的文言文与口语发生了严重脱离。

唐以后的文言文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是模仿先秦两汉文言文的色彩很浓厚,另一方面是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当时的口语成分,无论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是如此。

这就是说,唐以后的文言文和唐以前的文言文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别,故不可将唐以后的文言文与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言文等同起来。

“古代汉语”课教学的内容是古代的文言文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古白话,重点是先秦两汉的文言文而不是唐以后的文言文。

古白话容易看懂,故一般不作为教学内容。

唐宋以后的文言文固然也要学,但由于即非源头,也相对好学,故不作为重点。

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工具性质的基础课。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哲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是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也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等相关学科教学或研究的基础与工具。

我们祖国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以便更好地为今天的四化建设服务,这既是历史的责任,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需要。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第一单元、工具书第一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音、义为主要目的的工具书。

“字典”一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广,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常見的字書有以下几种。

一、《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简称《說文》,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但直至二十一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子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文”,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文”。

首创部首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首,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首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大致以部首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示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

这就是段玉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用“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音。

《說文》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而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文》一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一番整理工作,写成《說文解字系傳》一书,世称“小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文解字》进行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大徐本”。

現在通行的本子是大徐本。

清代校理研究《說文》的學者人數最多,成就也最大。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第⼀单元、⼯具书第⼀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义为主要⽬的的⼯具书。

“字典”⼀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部分。

常⾒的字書有以下⼏种。

⼀、《說⽂解字》《說⽂解字》简称《說⽂》,東漢許慎撰,《說⽂解字》是我國第⼀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年(公元100年),但直⾄⼆⼗⼀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的“⽂”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

⾸创部⾸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的字排在⼀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致以部⾸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起。

这就是段⽟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列⼩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

《說⽂》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番整理⼯作,写成《說⽂解字系傳》⼀书,世称“⼩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解字》进⾏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徐本”。

胡安顺:音韵学教案(第04章)《韵镜》

胡安顺:音韵学教案(第04章)《韵镜》

第一节 《韵镜》的产生,作用和体例
一, 《韵镜》的产生 《韵镜》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已不可考,有人认为它在《切韵》著成不久后即产生了,是 据《切韵》而作.也有人认为《韵镜》成书于宋代,是根据《礼部韵略》的前身《景德韵略 》 而作.从《韵镜》所列的音节来看,有些与唐代或唐以前的韵书相合而不与《广韵》相合, 有些则与 《广韵》 相合而不与唐代及唐以前的韵书相合. 从分韵为二○六韵的情况来看, 《韵 镜》与《广韵》又完全一致.总体来看, 《韵镜》与《广韵》相合的成分要多一些. 现在所见到的《韵镜》是南宋三山张麟之在高宗绍兴辛巳年(公元 1161 年)刊行的.刊 行时张麟之作有一序,序中说: "读书难字过,不知音切之病也.诚能依切以求音,即音而 知字,故无载酒问人之劳.学者何以是为缓而不急与?余尝有志斯学,独恨无师承,既而得 友人授《指微韵镜》一编,且教以大略.曰: '反切之要,莫妙于此,不出四十三转,而天 下无遗音."此书于宋理宗淳佑年间(公元 1241—1252 年)传入日本,此后国内反而失传. ' 至清末黎庶昌出使日本时,才得到永禄本《韵镜》 ,后收入《古逸丛书》 .该书 1955 年由古 籍出版社影印出版.还有一种刻本也流入日本,叫宽永本,后也回到国内. 二, 《韵镜》的作用 《韵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展示中古音系 《韵镜》所列图表类似于今天的声韵配合表,它以七音为经,通过 "清,次清,浊,清浊"等术语将七音中所含的声母区分开来;以二○六韵为纬,通过四个 格子将韵中所含的韵母区分开来.在声,韵交叉处便是音节代表字.这样就将中古汉语的声 韵调(韵本身包含声调)及其配合规律展示出来.详见下页所附《韵镜》影印件. 2.帮助正音 《韵镜》中的每一个音节都是标准音,因此根据《韵镜》便可以校正读

【VIP专享】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二单元

【VIP专享】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二单元
臯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①。”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 ②。知人則哲,能官人③。安民則惠,黎民懷之④。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 (huāndōu)⑤?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⑥?”
【注 釋】 ① 歎修身親親之道在知人所信任,在能安民。○人:指官員。 ②言帝堯亦以知人安民爲難,故曰:“吁!”○吁:嘆詞,可譯為“對啊”。咸若是:都感覺是這樣。時,

④惠:愛也。愛則民歸之。 ⑤佞人亂真,堯憂其敗政,故流放之。○驩兜:或作“讙兜”,堯時的奸臣,四凶之一,後被放逐到崇山
(今廣西境內)。 ⑥孔:甚也。巧言:靜言庸違。令色:象恭滔天。禹言有苗、驩兜之徒甚佞如此,堯畏其亂政,故遷放之。
○何:何愁。遷:流放。有苗:即三苗,堯舜時代我國南方的部落名,被舜遷到三危(在今甘肅敦煌一 帶)。令色:偽善、諂媚的臉色。令,美善。孔:非常。壬:奸佞。
臯陶曰:“都!亦行有九德①。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②。”禹曰: “何?”③臯陶曰:“寬而栗④,柔而立⑤,願而恭⑥,亂而敬⑦,擾而毅⑧,直而 溫⑨,簡而廉⑩,剛而塞○11 ,彊而義○12 。彰厥有常,吉哉○13 !
【注 釋】 ① 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僞則可知。○亦:通“跡”,考察。行:行為。九德:詳下。 ②載:行。采:事也。稱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某事某事以爲驗。○亦言:義約為“經考察”。載采采:
用人、安民、治國的主張,反映了儒家勤政愛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和倫理道德禮儀等級觀念。 其中“知人則哲”“安民則惠”的思想對後代一些帝王產生了重要影響。
本篇選自《尚書·虞夏書》。注釋分前後两部分,〇之前是孔安國的《注》,〇之後是 本书編者的《注》。
曰若稽古①。臯陶(yáo)曰:“允迪厥德,謨(mó)明弼諧②。”禹曰: “俞,如何③?”臯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④。惇(dūn)敘九族,庶明勵 翼,邇可遠在茲⑤。”禹拜昌言曰:“俞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师大古代漢語期末试题一、默寫:鈷鉧潭西小丘記(10分)“丘之小不能一畝------所以賀玆丘之遭也。

”二、説明下列漢字的結構,並指出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

(10分)亦所北莫象徒風朱岳鹿三、説明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並説明它古今詞義的變化是屬於詞義的擴大、縮小、轉移還是感情色彩不同。

(15分)1、飾幣馬,執扑而從之。

2、厲王虐,國人謗王。

3、聽事前除,雪後猶濕。

4、乃施法於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貳。

5、將使歸糞除宗祧以事君。

6、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

7、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8、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9、王命金工以良金寫蠡之狀而朝禮之。

10、宋以郜大鼎賂王。

四、説明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並説明是本義還是引申義。

(15分)1、表裘不入公門。

2、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3、肅肅鴇羽,集于苞栩。

4、兩載之間一火,皆立而待鼓音而然。

5、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

6、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

7、顏回端拱還目而窺之。

8、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9、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10、君子有酒,旨且多。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作狀語),並説明是屬於哪一種活用。

15分1、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

2、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3、東鄉坐,西相對,師事之。

4、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5、權曰:“昔走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6、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7、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8、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9、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10、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賓語,説明它們的前置條件。

(5分)1、舜喪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

2、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3、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

何以知國之將亂也?以其不嗜賢也。

5、且古之志士,至於耄老,猶且居不求適,維道是奮。

七、翻譯下面句子。

(15分)1、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

2、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夫人將啟之。

公聞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3、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譬如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

八、標點並翻譯下面一段文章。

(25分)燕人畔王曰吾甚慙於孟子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爲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請見而解之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曰古聖人也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賈然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然則聖人且有過與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陕师大古代汉语试题A一、默写:(21分;1题10分,2题11分)1.“十三经”的名称2.《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二、解释术语:(15分;每小题3分)1. 传2. 正义3. 之为言4. 拗救5. 破读三、多项选择题:(12分;每小题4分)1.下列句子中,“及”用作连词的句子是()。

A、生庄公及共叔段。

B、故不能推车而及。

C、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D、无庸,将自及。

E、七月亨葵及菽。

F、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

2.下列句子中,“乎”用作介词的句子是()。

A.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B.求解乎楚、。

C.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D.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馀地矣。

E.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F.於是乎输粟于晋。

3.下列句子中,“焉”用作兼词的句子是()。

A. 制,巌邑也,虢叔死焉。

B.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C. 晋国,天下莫强焉。

D. 且焉置土石?E.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F. 我周之东迁,晋、焉依。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方式:(10分,每小题2分)1.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商鞅因景监见,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2.送君南浦,伤如之何!3.腥醲肥厚。

4.或有孤臣危涕,薛子坠心。

5.放勋乃徂落。

五、五言律诗第一句的平仄格式是---| |,七言律诗第一句的平仄格式是| |--| |-,据此写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各一首。

(10分;五律、七律各5分。

)六、翻译下段古文:(13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七、下段古文取自《十三经注疏》,给经文原文及注疏加上标点,同时给注疏文字标上符号并指出传、笺、疏、注音的作者(传笺疏注音())。

(15分)也陕师大古代汉语试题B一、默写:(21分;1题10分,2题11分)1.三十六字母2.《老子•小国寡民》二、填空:(9分;每空1分)1.在《十三经注疏》中,《诗经》的传者是_______代________;笺者是_____代________ ;疏者是_____代________。

2.《论语•季氏》:“吾恐季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也。

”玄注:“萧________肃也。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笺云:“泮_____畔。

”4.《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________ 怀王也。

”三、单项选择:(8分;每空2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填在题干的____上。

1.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是 ______。

A. 动词,面向海洋。

B. 名词,海神的名字。

C. 连联词,仰视的样子。

2.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于”是 _______。

A. 介词,表关涉对象。

B. 介词,表处所。

C. 介词,表原因。

E. 动词词头。

3.信之下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以”是 ________。

A. 介词,表原因。

B. 连词,表结果。

C. 连词,表目的。

4.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这种注解不仅解释古书原文,同时给前人的注解作注。

这种注解是________ 。

A. 集解B. 笺C. 疏D. 章句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翻译全句。

(12分;每小题3分)1.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2.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4.八月剥枣。

五、从押韵、对仗、平仄三个角度谈谈律诗的构成。

(20分)六、翻译下段古文:(20分)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

吾恐季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牆之也”。

七、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10分)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使书伐之。

初莒有妇人莒子杀其父已为嫠妇及老託于纪鄣纺(搓绳)焉以度而去(去:收藏)之及师至则投诸外或献诸子占(子占:即书)子占使师夜缒而登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譟城上之人亦譟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七月丙子齐师入纪胡《古代汉语(下册)》部测试题一、名词解释傳:箋:疏:正义:又叫“疏”,(1分)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1分)讀為: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曰、为、谓之谓貌、之貌犹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读若、读如章句:古注的一種。

这种注释不仅对字词进行解释,同时指出章旨和句意。

五音古無輕唇音:钱大昕关于上古声母的结论之一,三十六字母中的轻唇音在上古读成重唇音,轻唇音在上古不存在。

並提:修辞方式,将两句合为一句,使相同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之言:声训术语。

陽聲韻:陰聲韻破讀:三十六字母十三經:失粘三平調:丁種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則為第五字)必須是仄聲,如果用了平聲,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連續出現三個平聲,這叫做“三平調”,是近體詩絕對不允許的。

平水韵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是指同一聯中對句和出句的平仄應當相對(尤其是雙數字及句尾)。

孤平:乙種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為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句式就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韻腳字是平聲以外只有一個字是平聲這叫做“犯孤平”。

拗救借对流水对联二、选择题下面各小题之下,都列举了可供选择的几种答案,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歧注:“五谷稻黍稷麦菽也。

”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A、曰、B、谓C、谓之D、为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玄注:“藉借也”。

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之言B、谓之C、犹D、读若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玄注:“泮畔。

”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B、读为C、曰D、之言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嵬。

”王逸章句:“嵬,高。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之B、貌C、之貌D、为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玄注:“同门朋,同志友。

”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B、之为言C、谓之D、曰6、《诗经•风•屦》:“掺掺素手。

”玄笺:“掺掺纤纤。

”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B、之言C、读曰D、犹7、《楚词•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章句:“美人怀王。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曰B、谓C、谓之D、为8、《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