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二单元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专硕考研参考书目--新祥旭考研

2018年陕师大教育学专硕考研参考书目2018年陕师大教育学专硕考研参考书目准备好陕师大专硕333参考书目:司晓宏、张立昌:《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张斌贤、王晨:《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901学科思政:张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刘天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07学科语文:黄伯荣:《现代汉语》(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重排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版王力主编、吉常宏:《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年5月版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修订版)(上、下册),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版刘正伟:《国际语文课程与教学比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隆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贺卫东:《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912学科数学: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850学科物理:程守株:《普通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914学科化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三所高师院校合编:《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胡宏纹:《有机化学》(上、下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917学科生物:吴湘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908学科英语:张汉熙、王立礼:Advanced English《高级英语》修订本(1-2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911学科历史:赵克礼:《历史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张岂之:《中国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916学科地理:潘树荣或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909学科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大出版社,2001年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906学科体育:沈建华等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20学科美术: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904现代教育技术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张文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乜勇:《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918现代教育技术: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902小学教育:张立昌:《课程与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19 心理健康教育: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版戴海琦:《心理测量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版徐光兴:《学校心理学—教育与辅导的心理》(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915科学技术教育:周青编:《科学课程教学论》(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921学前教育:李少梅:《学前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932特殊教育:方俊明:《特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931职业技术教育: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教育学专硕如何准备:。
古代汉语_胡安顺_第3单元

古代汉语教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第三单元文选鄭伯克段于鄢《左傳》【《左傳》簡介】《左傳》,《史記》始稱《左氏春秋》,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明的編年體史書,共十八萬餘字。
作者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今人則多認為成書于戰國初期,可能非出自一人之手。
西漢後期古文經學家認為它是為解釋魯史《春秋》而作,故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左傳》以春秋時期魯國十二國君的世次及在位時間為綱記事,起自魯隱西元年(西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468年),記載了二百五十五年間列國在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禮俗等方面的重要活動,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特別是春秋時代社會歷史的重要文獻。
《左傳》一書宣揚了儒家的倫理道德和封建正統觀念,同時也表現出了許多進步的思想傾向,如輕天命重人事的思想、民本思想及愛國思想等,對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
除了在史學方面的重要價值外,《左傳》在文學、語言等方面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代表著先秦書面語的典範。
作者善於用簡練的語言記述紛繁複雜的事件和戰爭,尤長於通過語言和行動塑造鮮明的人物的形象,其外交辭令更是寫得委婉動聽、剛柔得宜。
這些對後代的史學、文學和語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自西漢起即有人對《左傳》作注,東漢以後對《左傳》作注的人更是接踵相繼。
晉杜預將《左傳》分年編附於《春秋》之後用以解釋《春秋》,同時加進自己的注解,稱作《春秋左氏經傳集解》。
唐孔穎達對《春秋左傳》和杜預的《注》同時作了新的注解,合稱《春秋左傳正義》,後人收入《十三經注疏》。
清人的注本主要有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等,有今人的注譯本主要有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沈玉成的《左傳譯文》等。
【題解】文章記述了春秋初期發生在鄭國國君莊公和其弟共叔段以及母親姜氏之間的一場圍繞政權的重要鬥爭,展現了一家人為了權力而忘記親情不惜同室操戈的生動畫面,揭露了鄭莊公陰險深沉存心殺弟、共叔段貪婪愚蠢不知進退、姜氏偏心狠毒不明大義的醜惡面目,反映了當時諸侯國上層內部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和激烈性。
2021天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天津大学考研指南——中国语言文学考研那些事很多人会问:考研有好处吗?如果因为竞争压力大,我备考了,最后没考上,岂不是浪费了那么久的时间?我告诉你,只要你是认真努力地去准备了,结果已经不重要了。
不管结果如何,我考研绝对没后悔。
考研当中最大的收获不单单是那一纸通知书,而是一种心态。
首先说说我对初试公共课的准备。
先说政治,我是名文科生,但我觉得我可能是个假文科生,对知识点那是相当不熟悉,所以政治这门课我是一章一节又自己看了一遍,毕竟政治单科不过线会很麻烦。
然后我又买了网课,打印出来相应的讲义,之后就是按着讲义听课,从九月份开始,看《政治新时器》,到十一月份看完所有的科目。
在做题的时候,选择题要提前练习,比如拿1000题(听课期间做完),大题在后期做套卷的时候整理思路,然后记忆。
再来说说英语,早期5月前都在背单词和那黄皮书练手,推荐一个背单词软件,超级好,感觉比所有软件都棒,墨墨背单词,首先是它的设置很好,每天都要先复习完才能看新的单词,第二每天的奖赏机制特别好,最后的段子也好幽默,我是一直到最后考英语,都基本在每天都背,感觉用书的效果不是太好。
我一般边散步边背词,效果挺好。
据说背单词在心情愉悦的时候记忆力最好,而且间断背词会更好,好好利用下自己的碎片时间吧。
这段时间还利用何凯文的长难句,给自己的英语语法结构打了基础,后期翻译和阅读都好了很多。
6月-12月,就是不断的做真题,我大概做了3,4遍,不算多,每天早上再读昨天的文章,也有认识的大神,把近10年的阅读理解都背了,挺厉害的。
读的目的是培养语感,很多时候语感可以帮你解决很多问题。
再强调很重要的一点,身体很重要,每每都要说的话题,我前期在健身房,后来时间和天气原因也就没再去,结果加上复习比较苦,身体有些扛不住,挺影响的。
冬天冷,一定要多穿,之前学长还打趣的说,看图书馆穿的和熊一样的,肯定是二战的。
敲黑板!后期千万不能生病!现在锻炼还来的及!我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复习方法,慢慢摸索之后都能形成自己的方法。
胡安顺《古代汉语(下册)》 内部测试题

五、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作狀語),並説明是屬於哪一種活用。(15分)
1、 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
2、 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3、 東鄉坐,西相對,師事之。
A、曰 B、谓 C、谓之 D、为
8、《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 饥,菜不熟 馑。” 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如 C、犹 D、曰
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 葱。”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读曰 B、读如 C、犹 D、之言
10、《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毛传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读曰 D、犹
5.“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其八)所用的修辭方式是( )
a. 委婉 b. 誇飾 c. 並提 d. 倒置 e.起興
1、 舜喪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
2、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3、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4、 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國之將亂也?以其不嗜賢也。
5、 且古之志士,至於耄老,猶且居不求適,維道是奮。
1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1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1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形容词意动用法,使……变绿;
17、此天以寡人慁(hùn,扰乱、打扰)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存:动词使动用法,使……存在;
A、之言 B、谓之 C、犹 D、读若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为的翻译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为的翻译今天上课老师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翻译《论语》中的这段话: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同学们的见解大多是这样的: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
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忘记吃饭,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衰老到来都不知道,如此罢了。
”但是老师提出了一个和我们大多数人非常不同的观点。
摘录总结如下:1.其为人也一般都解释为他这个人,但这个不是太符合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因为我们通常用“也”“者”表判断,很少用“也”来表语气助词。
因此虽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我觉得更好的解释是把“为”读第四声,作介词,即他这个人老替他人着想。
这就是判断句。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为什么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呢?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
他应该是从多个方面评价自己的。
别人问你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得从多方面来评价自己呀,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低级趣味告诉他对不对?(1)发愤很多人动不动就把“发愤”作为一个合成词,但古代汉语当中,尤其在《论语》当中,他一般是单音节词占优势。
“发”和“愤”各有各的含义,发是启发,愤是思考。
所谓义愤填膺,“愤”是心里把他想明白,但是又说不明白,处于这样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
所以,这个发愤呢,实际上就是诱导人,启发人,就是一种教育。
启发诱导别人,就可以忘记吃饭——这正是孔子的一生的追求,就在于教育。
(2)乐以忘忧“乐以忘忧”中的“乐”读“yuè,“乐以忘忧”就是“以乐忘忧”,即用音乐来忘掉自己的忧愁。
“乐以忘忧”是个介宾短语,宾语前置,这是符合古代汉语的一个语法现象的。
从两个方面,第一是他的理想是什么,第二是他的心情是什么。
按照现在的解释,如果我们努力学习而忘记了吃饭,我们就快乐得忘记了悲伤。
这种语言有多啰嗦?这不是《论语》里的语言风格,完全是我们现代人说话不利索的表现。
第二单元 古汉语通论:(五)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一、填空:1.汉字是属于的文字。
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分析字形有助于对的了解。
2.六书的名称和次序,汉代有三种说法:(一)班固《汉书·艺文志》以为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二)郑众《周礼》注以为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三)许慎《说文解字·叙》以为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清代以后,一般人大致的名称,的次序。
3.六书中只有、、、是造字之法,至于和,则是。
4.对于、、、还可以作更合理的分类:一类是是没有表音成分的(包括、、);一类是是有表音成分的。
5.在文字的创造时期,是最基本的原则。
和在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以为基础的。
6.形声是方式。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
意符表示,声符表示。
7.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解释了六书,还各举了两个字为例,假借者,,,令、长是也;转注者,,,是也。
8. 部首的建立,是《》的重大创造。
明代的《》把部首减为部,部首次序和同部字的次序按笔画多少排列。
这是的部首,而《说文》部首是原则的部首。
研究文字学的人在讨论字的本义的时候,所根据的是部首。
9.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这种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
有很多字不能根据以后的构造来分析。
二、什么是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的区别何在?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三、按“六书”理论分析下列汉字的结构类型。
1.(车)();2.(及)();3.(本)();4.(旗)();5.(行)();6.(上)();7.(牢)();8.(理)()9.末();10都()。
四、指出文字学意义上的部首。
1.顧();2.鄙();3.题();4.陈()。
五、指出下列各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类(不考虑转注和假借)。
腋朝虎取受眉遘大葉夕鼎亦伐中莫行高人趾雷須車問甘和星從寸林下六、分析下列形声字的意符和声符并说明它们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2019年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816-语言综合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816-语言综合”考试大纲本《语言综合》考试大纲适用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体研究与文学教育等专业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包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大部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的基本课程之一。
《古代汉语》的主要内容包括文选和通论两部分。
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重点需掌握常用词及见于文选的古汉语常识。
通论部分包括工具书、词汇、文字、语法、音韵、诗词格律、训诂等。
《现代汉语》的主要内容包括元音、辅音、音节、语流音变、词的结构、词类划分、短语及其结构、单句及句子成分、复句等。
要求考生熟悉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规律,有较强的对现代汉语各类语言现象的分析能力。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古代汉语》:比较系统地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运用古代汉语知识阅读古文献的基本方法。
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古代文献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现代汉语》:比较系统地熟悉和了解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汉语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要求考生具有较系统和准确的对于现代汉语音节结构、复杂短语、单句句子成分、复句的层次关系等语言现象的分析能力。
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语言综合”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各占75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考试主要内容【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2.词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3.类书:《艺文类聚》《初学记》等;4.政书:“十通”,《会要》《会典》等。
(二)古汉语词汇的构成1.单纯词:单音词,多音词:叠音词、联绵字、多音节外来词;2.合成词:复合式: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附加式:常见的词头、词尾。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第一单元、工具书第一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音、义为主要目的的工具书。
“字典”一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广,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常見的字書有以下几种。
一、《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简称《說文》,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但直至二十一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子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文”,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文”。
首创部首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首,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首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大致以部首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示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
这就是段玉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用“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音。
《說文》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而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文》一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一番整理工作,写成《說文解字系傳》一书,世称“小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文解字》进行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大徐本”。
現在通行的本子是大徐本。
清代校理研究《說文》的學者人數最多,成就也最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教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第二单元文选臯陶謨《尚書》【尚書介紹】《尚書》,儒家經典著作,保存了虞、夏、商、周時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傳由孔子選編而成。
“尚”即“上”,指上古。
西漢時期,《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由秦博士伏生傳授,共二十九篇(或说为二十八篇,是将其中的《顾命》《康王之诰》合为一篇计)因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故稱今文《尚書》;另一種是漢武帝末年在孔子的舊宅壁中發現的,共四十九篇(据《汉书·艺文志》),由孔子的十一代孫孔安國獻給朝廷,其中二十九篇與伏生的傳本基本相同,因用戰國時期的古文字寫成,故稱古文《尚書》。
西晉永嘉之亂(西元311年)後,今、古文《尚書》相繼失傳。
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向朝廷獻出古文《尚書》五十八篇,一般稱作《孔傳古文尚書》,後收入《十三經注疏》。
其中三十三篇的內容與伏生傳本基本相同,多出的二十五篇叫做“晚書”。
經宋代以來特別是清代學者的研究,學界一致認為《孔傳古文尚書》中有三十三篇確屬伏生所傳,另外二十五篇則是後人的偽作,稱作《偽古文尚書》。
《尚書》集中反映了上古帝王的統治思想和經驗,歷代封建統治者多將它作為統治人民的教科書,但其文字比較難懂,所謂“詰屈聱牙”。
古代注釋家為閱讀《尚書》作了許多工作,最早為《尚書》作注的學者是孔安國,其注稱作《傳》。
唐時孔穎達在孔氏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尚書》作了注,其注稱作《正義》。
唐以後的注本主要有清人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等。
【題解】本文時是臯陶和大禹一次談話的的記錄。
臯陶在談話中提出了一整套修身、用人、安民、治國的主張,反映了儒家勤政愛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和倫理道德禮儀等級觀念。
其中“知人則哲”“安民則惠”的思想對後代一些帝王產生了重要影響。
本篇選自《尚書·虞夏書》。
注釋分前後两部分,〇之前是孔安國的《注》,〇之後是本书編者的《注》。
曰若稽古①。
臯陶(yáo)曰:“允迪厥德,謨(mó)明弼諧②。
”禹曰:“俞,如何③?”臯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④。
惇(dūn)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⑤。
”禹拜昌言曰:“俞⑥!”【注釋】①亦順考古道以言之。
夫典、謨,聖帝所以立治之本,皆師法古道以成不易之則。
○曰若:句首語氣詞,可譯為“關於”“至於”,或不譯,又寫作“越若、粵若”等。
稽古:考察古代。
②迪:蹈。
厥:其也。
其:古人也。
言人君當信蹈行古人之德,謀廣聰明以輔諧其政。
○臯陶:或作“咎繇”。
傳說爲虞舜的大臣,掌刑獄。
允:信實,誠信。
迪:實行,推行。
謨:謀略。
弼:輔佐,這裏指大臣。
諧:團結。
③然其言,問所以行。
○禹:即大禹,舜的大臣。
俞:《史記·夏本紀》引作“然”,表應答的歎詞。
④歎美之重也。
慎修其身,思爲長久之道。
○都:歎詞,表肯定,可譯為“應該如此”。
⑤言慎修其身,厚次敘九族,則衆庶皆明其教,而自勉勵翼戴上命,近可推而遠者,在此道。
○惇敘三句:使九族真正合乎等級順序,大家都明確勤勉效命的職責,這樣可以由近及遠地治理天下。
惇,敦厚。
敘:《夏本紀》引作“序”。
九族: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孫、曾孫、玄孫九代古時合稱九族。
庶:衆。
翼:輔佐。
邇可句:《夏本紀》作“近可遠在已”。
⑥以臯陶言爲當,故拜受而然之。
○昌:《夏本紀》引作“美”。
臯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①。
”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②。
知人則哲,能官人③。
安民則惠,黎民懷之④。
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huāndōu)⑤?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⑥?”【注釋】①歎修身親親之道在知人所信任,在能安民。
○人:指官員。
②言帝堯亦以知人安民爲難,故曰:“吁!”○吁:嘆詞,可譯為“對啊”。
咸若是:都感覺是這樣。
時,通“是”,代詞。
惟:連詞,可譯為“即使是”。
③哲:智也。
無所不知,故能官人。
○能官人:善於任用人。
④惠:愛也。
愛則民歸之。
⑤佞人亂真,堯憂其敗政,故流放之。
○驩兜:或作“讙兜”,堯時的奸臣,四凶之一,後被放逐到崇山(今廣西境內)。
⑥孔:甚也。
巧言:靜言庸違。
令色:象恭滔天。
禹言有苗、驩兜之徒甚佞如此,堯畏其亂政,故遷放之。
○何:何愁。
遷:流放。
有苗:即三苗,堯舜時代我國南方的部落名,被舜遷到三危(在今甘肅敦煌一帶)。
令色:偽善、諂媚的臉色。
令,美善。
孔:非常。
壬:奸佞。
臯陶曰:“都!亦行有九德①。
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②。
”禹曰:“何?”③臯陶曰:“寬而栗④,柔而立⑤,願而恭⑥,亂而敬⑦,擾而毅⑧,直而溫⑨,簡而廉⑩,剛而塞○11,彊而義○12。
彰厥有常,吉哉○13!【注釋】①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僞則可知。
○亦:通“跡”,考察。
行:行為。
九德:詳下。
②載:行。
采:事也。
稱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某事某事以爲驗。
○亦言:義約為“經考察”。
載采采:《史記·夏本紀》作“始事事”。
載,開始,開始做。
③問九德品例。
何:(九德)是哪些?④性寬弘而能莊栗。
○栗:謹慎嚴肅。
⑤和柔而能立事。
⑥愨(quâ)願而恭恪。
○願:忠誠。
恭:謙恭。
⑦亂:治也。
有治而能謹敬。
〇亂:“亂”有“治”義,此處義為“善於治理”。
⑧擾:順也。
致果爲毅。
○擾:順服。
⑨行正直而氣溫和。
⑩性簡大而有廉隅。
〇簡:大,指志向遠大。
廉隅:本義為有棱角,引申指品行端正。
○11剛斷而實塞。
○剛:果斷。
塞:指講求實際。
○12無所屈撓,動必合義。
○彊而句:堅強而做事合乎大義。
○13彰:明。
吉:善也。
明九德之常,以擇人而官之,則政之善。
○彰厥句:表彰那些堅持九德的人。
有常,有常行,堅持不懈。
“日宣三德,夙夜浚(jùn)明有家①。
日嚴祗(zhī)敬六德,亮采有邦②。
翕(xī)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yì)在官③,百僚師師,百工惟時④,撫於五辰,庶績其凝⑤。
【注釋】①三德:九德之中有其三。
宣:布。
夙:早。
浚:須也。
卿大夫稱家。
言能日日布行三德,早夜思之,須明行之,可以爲卿大夫。
○宣:表現,實踐。
浚明:勤於政事。
浚,治理。
明,通“孟”,勤勉,努力。
有:這裏義為“成為”。
家:大夫的采邑,這裏指大夫。
②有國諸侯,日日嚴敬其身,敬行六德,以信治政事,則可以爲諸侯。
○嚴祗:莊重貌。
祗,敬肅。
亮采:輔佐,這裏義為勤於政事。
亮,輔佐。
采,政事。
邦:國,這裏指諸侯。
③翕:合也。
能合受三六之德而用之,以布施政教,使九德之人皆用事。
謂天子如此,則俊德治能之士並在官。
○翕受三句:全面實施政教,使有九德的人都得到使用,使賢能之士都擔任要職。
受,授。
敷施,實。
俊乂,人才。
東漢馬融注:“千人曰俊,百人曰乂。
”④僚、工:皆官也。
師師:相師法。
百官皆是,言政無非。
○百僚:百官。
師師:互相學習。
惟:思。
時:善。
⑤凝:成也。
言百官皆撫順五行之時,衆功皆成。
○撫於句:指行為符合天時。
撫,順應。
五辰:指四時。
古人以為木主春、火主夏、金主秋、水主冬、土分屬四時,故稱四時為“五辰”。
庶:副詞,差不多,接近於。
績:功。
“無教逸欲有邦①,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②。
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③。
天敘有典,勑(chì)我五典五惇哉④!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⑤!同寅協恭和衷哉⑥!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⑦!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⑧!政事懋(mào)哉懋哉⑨!【注釋】①不爲逸豫貪欲之教,是有國者之常。
○無教句:不要貪圖安樂才能長久地保有國家。
無:通“毋”,不要。
②兢兢:戒慎。
業業:危懼。
幾:微也。
言當戒懼萬事之微。
○一日二日:義同每日。
萬幾:後指紛繁的政務。
③曠:空也。
位非其人爲空官。
言人代天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才。
○無曠二句:不要使無德無才的人空居各種官位,官職為上天所設只是由人代理行事的。
天工,天的職任。
古人以為帝王是代天行事的。
④天次敘人之常性,各有分義,當勑正我五常之敘,使合於五厚,厚天下。
○天敘:這裏指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
典:規則。
勑:同“敕”,告誡。
五典:五種人倫關係,同“五常”,卽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五惇:將五者都落到實處。
⑤庸:常。
自:用也。
天次秩有禮,當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禮以接之,使有常。
○天秩:上天規定的禮法制度。
自我句:大意為,讓我們堅持五禮使這五種等級制度繼續下去。
自:介詞,作用同“由”。
五禮:五種人的禮儀。
五種人或說指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
據上下文,“有”當為“五”之誤。
⑥衷:善也。
以五禮正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
○寅:恭敬。
⑦五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
尊卑彩章各異,所以命有德。
○章:顯明。
服飾的色彩式樣有異旨在顯示等級有別。
章,“彰”的古字。
⑧言天以五刑討五罪,用五刑宜必當。
○五刑:秦以前指墨 (黥)、劓、剕(刖)、宮、大辟(殺)等五種刑罰。
⑨言敘典秩禮,命德討罰無非天意者。
故人君居天官,聽政治事,不可以不自勉。
○懋哉:盛大貌。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①。
天明畏,自我民明威②。
達於上下,敬哉有土③!”【注釋】①言天因民而降之福,民所歸者天命之。
天視聽人君之行,用民爲聰明。
○聰明:明察萬物。
自:來自於。
②天明可畏,亦用民成其威。
民所叛者天討之,是天明可畏之效。
○明畏:神明可畏。
威,義同“畏”。
③言天所賞罰,惟善惡所在,不避貴賤。
有土之君,不可不敬懼。
○達於上下:大意為,貴賤上下一視同仁。
有土:指有國有家的諸侯、卿大夫。
臯陶曰:“朕言惠,可知(zhǐ)行①?”禹曰:“俞!乃言可績②。
”臯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贊贊襄哉③!”【注釋】①其所陳“九德”以下之言,順于古道,可致行。
○朕言二句:我自以為所言合乎古道,不知是否可以實行?朕,秦以前一般臣下可自稱臣。
惠,順,順著。
行,實行。
,致,得到。
②然其所陳,從而美之曰:“用汝言,致可以立功”。
○乃:第二人稱代詞。
績:這裏用作動詞,建功。
②言我未有所知,未能思致於善,徒亦贊奏上古行事而言之。
因禹美之,承以謙辭,言之序。
○曰:“日”字之訛。
贊贊襄:贊助,輔佐。
“贊贊”與“襄”義同。
包犧氏之王天下《周易》【《周易》介紹】《周易》,又稱《易經》,簡稱《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
“周”為周遍,“易”為變易,合起來就是普遍規律的意思。
《周易》的基本內容是通過象徵性的符號預測自然和社會的发展變化,企圖“推天道以明人事”,這是不可信的,但其中也包含了不少變證法思想,影響深遠。
《周易》中的卦形有八卦和六十四個之分。
八卦由陰爻(yáo)“”、陽爻“”兩種符號疊加而成,每卦三爻,分別是:乾、坤、坎、震、巽、離、艮、兌。
六十四卦由八卦兩兩重疊而成,每卦六爻,如乾、坤等。
卦有卦辭,爻有爻辭,共同構成《周易》“經”的部分。
除“經”以外,《周易》還有一個重要部分叫“傳”,“傳”本是對經文最古的解釋,後來上升到與“經”同等重要的地位。
“傳”共十篇,漢人叫做“十翼”,內容包括彖、象、文言、系辭、說卦、序卦、雜卦七個部分。
“經”“傳”或統稱為“易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