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知识讲解人教版新课标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孤独之旅》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孤独之旅》课件

风 好像世界已到了末日

撅断千万支芦苇 吹、卷鸭栏、惊散鸭群
恶劣 烘托 可怕
折射 人物 心理 变化 渲染 气氛 推动 情节 发展
人物赏析
Ø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 及超出自我的品质。
(1)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 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 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作家作品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1974年考入 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协全 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 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 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 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 《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 究》《面对奥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 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及改编的电 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
语言分析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 ,“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 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 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 愈为逼真。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森下来。……千万支 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好像身临 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
杜小康
故事情节
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 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 强的故事
环境
无边无际的芦苇荡。
深层探究
1、环境描写的作用: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 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 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语文:第10课《孤独之旅》课件1(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

语文:第10课《孤独之旅》课件1(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

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时间计划1课时,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 悉小说内容)
(一)、导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谈谈自己成长中有关“孤独”的感受,或展 示自己所收集的描写“孤独‘的经典语句并剖析作者当时写 作的情景。(教师引)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我们总会感到 凄凉,酸苦,尽管每天都希望阳光灿烂自在无忧,可是小小 少年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的成长而来。可以 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可往往经历过孤独的洗炼会使生命更加 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跟随曹文轩先 生的笔触,去体验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吧。

说教材: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课题的理解;细节描写和 环境描写的作用。
• 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 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
说教法
• • • • 情境创设法 讲授法 情感体验法 合作探究法
说学法:
• 快速默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结合,采集初步信息了解情节 。 • 重点朗读法,注重情感语气,体会“孤独”。 •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 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全 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各组由文科组长主持合作研讨。 【"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生语文 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 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
1).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 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 法即可. ) 2).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 【设计意图】: 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让学生与文 本对话,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的课文,并能加以概括 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孤独之旅》课文译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课文题解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作者简介曹文轩,汉族,男,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

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大王书》等。

主要学术性著作《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

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

作品大量被译介到国外,《红瓦黑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

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中国台湾《中国时报》年度开卷奖、“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小说奖等奖项。

200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多次在各地进行演讲。

2012年4月27日受邀前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春城实验小学进行“推开写作之门”主题讲座;2011年10月在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进行主题讲座;2012年10月16日受邀前往重庆外国语实验学院和红光中学进行讲座。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精品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精品教学课件

课后作业
01 完成课后练习题 02 课时练习题(选取)
孤独之旅不仅指杜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 放鸭的这一旅程,更是指杜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离家的孤独、离别母亲与伙伴的孤独、 空旷浩茫的环境的孤独、 单调乏味的生活的孤独、心灵寂寞的孤独都让杜小康感到恐惧和无助。 但最后他在孤独中长大了,坚强了。孤独之旅,正是杜小康从不成熟到 成熟的蜕变,是他获得心灵成长的成长之旅。
当堂检测
1.下列标蓝字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跌(diē)落
雍(yōng)
撩(liáo)逗
B.万重(chóng)山 蹲(dūn)
掺(cān)杂
C.扎(zā)成把
给予(jǐ yǔ) 稠(chóu)密
D.旋(xuàn)风
回应(yìng) 肥硕(shuò)
狗吠(fèi) 聚(jù)集 抠(kōu) 白嫩(nèn)
自主学习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眺望( tiào ) 纯粹( cuì ) 兴致( xìng )
嬉闹( xī ) 撅断( juē ) 旧茬( chá )
撩逗( liáo ) 犬吠( fèi ) 掺杂( chān)
mì食 ( 觅 ) 肥shuò( 硕 )
xiù觉( 嗅 ) 锤liàn( 炼 )
máng然( 茫 ) qū 除( 驱 )
自主学习
芦苇荡
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青森森一片 浩浩荡荡 空气中满是芦叶清香 掺杂一缕一缕香草香 芦叶边飞着无数萤火虫
烘托
广阔无边 [害怕、胆怯]
宁静美好
反衬
[恐慌]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营造一种空旷寂静的氛围; ③衬托了杜 小康的孤独与恐惧。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知识
点归纳
背景知识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作家。

课文选自《草房子》。

选入课文时,作者作了删改。

题目是作者加的。

字词综合运用
1.字音
撅juē嚼jiáo 掺chān
2.字形分辨
戮(杀戮)戳(戳穿)截(拦截)
粹(纯粹)醉(麻醉)碎(粉碎)
3.释词
嬉闹:嬉笑打闹。

驱除:赶走;除掉。

厚实:丰富;富裕。

撩逗:招引;挑逗。

倦意:疲乏的感觉。

朦朦胧胧:不清楚;模糊。

歇斯底里:本文指暴风雨失去常态,肆无忌惮地袭来。

重点难点
1.重点: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多处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或紧扣文题,突出"孤独"字,或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理。

2. 难点:小说题目"孤独之旅"的意义是什么?
"孤独之旅"包含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指杜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一是指杜小康心灵的成长历程.。

孤独之旅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

孤独之旅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

孤独之旅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兴趣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奠基石,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孤独之旅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孤独之旅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眺tiào望觅mì食撩liáo逗狗吠fèi撅juē断戳chuō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2)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孤独之旅》作者是曹文轩,节选自《草房子》。

语文学习方法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奠基石,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大多数的孩子认为语文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

灵活性差,知识太死。

其实不然,语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开放性。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

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

二是情感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

”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情色彩。

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

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灵活性。

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

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

学习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机械死板的学。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结合工作实践总结以下两点:1、课本结合生活。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孤独之旅》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孤独之旅》重要知识点总结
天昏地暗:形容乌云密布或刮大风时飞沙漫天的景象。
仓皇逃窜:匆忙而慌张地逃跑流窜。
综合素养
素材积淀:经典的心理描写片段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注:西班牙语,意为“牙齿锋利的”,指凶猛的鲨鱼)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节选自海明威《老人与海》
纯粹(cuì)撩逗(liáo)胆怯(qiè)
掺杂(chān)逃窜(cuàn)xiē(歇)斯底里
戳破(chuō)驱除(qū)
多音字
嚼 扎
形近字
重点词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文中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寻常。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孤独之旅》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
作者档案
作 者
曹文轩
评 价
儿童文学家,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
作品风格
他的作品以优美、感人著称,无论是描写世间风物,还是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都因细腻、唯美而让读者怦然心动。
代表作品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
重点字词
生难字
tiào(眺)望觅食(mì)xī(嬉)闹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一、作者简介曹文轩,江苏盐城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等。

二、故事背景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

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三、理解词义1.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2.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3.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例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积极响应“光盘行动”的倡议,不能置之不理,肆意浪费。

4.嬉闹:嬉笑打闹。

5.撩逗:挑逗,招惹。

6.胆怯:胆小,畏缩。

7.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本文是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例句:他甚至歇斯底里地骂孩子,神经质地抱住老婆哭鼻子。

8.仓皇:匆忙而慌张。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开端:杜小康因家庭变故失学,跟父亲放鸭第二部分(2-35)发展: 放鸭经过,描述孤独之旅第三部分(36-49)高潮:暴风雨追鸭第四部分(50-52)结局:杜小康觉得自己长大了,变得坚强了。

鸭也长大了,下蛋了。

五、问题解疑1. “前行是纯粹的”,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含义?“纯粹”一词表明前行速度之快,强调父子俩离开油麻地是不可改变的,前行是绝对的,哪怕有痛苦,有磨难,也暗指前行是单调、寂寞。

同时也含蓄地说明了父子俩对生活别无选择。

2.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写鸭群的叫声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知识讲解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如果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成长,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但有时孤独可以使生命更加灿烂。

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学习目标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知识汇总
1、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某某某某农村。

1974年入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市作家协会理事,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读准下列加红字的音。

眺望(tiào)嬉闹(xī)空旷(kuàng)撩逗(liáo)胆怯(qiè)
掺杂(chān)给予(jǐ)撅断(juē)戳破(chuō)
3、解释下列词语。

【厚实】富裕。

【嬉闹】游戏打闹。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管。

内容分析整体感知
1、理解主旨。

文章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亲背井离乡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够吃苦、在精神上能够耐得住孤独的顽强毅力,告诉年轻人:人生需要在艰苦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独中磨练,这样才能长大。

2、理解结构层次。

开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跟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问题思考
1、文中说“这种孤独”指的是什么?“那点孤独”又指什么?两种孤独到底哪一种更严重呢?
“这种孤独”指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带来的自我封闭。

“那点孤独”是指退学回家独自一人的感觉。

而此时的这种不见生人的孤独更严重。

2、文中多次提到“孤独”,这孤独来自内外两方面,请谈谈“内在的”和“外在的”各有哪些?
“内在的”孤独是指人物欲战胜孤独的努力,却无法摆脱这种空荡荡的感觉。

“外在的”孤独是指身处荒无人烟的地方,无人交流。

3、《孤独之旅》这篇小说的引子部分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用:交待孤独之旅的缘由。

4、谈谈你对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杜小康是一个逐步成长的孩子。

他由幼稚、念家、害怕孤独,到对家庭有强烈的责任感,暴风雨中追寻鸭子,一步步走向成熟。

5、本文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多,也很精彩,请同学们找出一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并谈一谈他们的作用。

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渲染一种茫然而恐惧、寂寞而孤单、空旷而陌生的氛围,烘托杜小康凄苦、孤单的心情,交代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暴风雨冲垮了鸭栏,
惊散了鸭群。

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小说结尾“雨过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烘托了杜小康找到鸭群的兴奋和感受自己突然长大后的欣慰。

6、第一部分的尾部对芦荡里空气的清香和水边芦叶里无数萤火虫的描写是十分欢快的,这与本文所渲染的气氛不协调,这是为什么?
为了表现杜小康对周围新事物的好奇心,这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7、在文章中,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关系?
杜小康失学后,放鸭就成了他不能回避的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能够从它们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

在风雨中,他也努力地维护鸭群,因而感到了成长的艰辛和喜悦。

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他放鸭的结果,也是他人生的一段成果,从而让他从中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问题探究
体会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

这篇小说的语言也很值得品味。

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写景状物准确、细致,如“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描写得周到入微;对环境、人物描写生动、形象,且富有深层意义,如“鸭们也长大了”一段,实际上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体现这些语言特点的例子在课文中还有许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