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名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共21页文档
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简介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
后普遍使用汉文,歌舞、体育是达斡尔人喜爱的活动。
传统的曲棍球近年发展很快。
历史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达斡尔,意为“耕耘者”,最早见于元末明初。
我国历史文献中有称达呼尔、打虎儿、达瑚里、打虎力、达呼里、达乌尔等不同音译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研究认为达斡尔族人可能是辽契丹族的后裔。
清代,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并不断被征调镇守边关,甚至被远戍新疆,因而除东北外在新疆塔城还有数千名斡尔族人。
在新疆的达斡尔族是17世纪80年代末,在清政府为平定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时,随西征大军从连云港龙江布特哈地区进入新疆的,当时他们被编入"索伦营"参加了平叛的历次战役立过不朽的功勋。
达斡尔族人喜爱并擅长打曲棍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誉为“曲棍球之乡”。
礼仪敬老、互助和好客。
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
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待,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
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节庆主要节日是春节。
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
过年之前家家都要进行充分准备,杀年猪,打年糕。
年三十用各种杂物码起一个垛,晚上点燃,老年人要把大块肉和饺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兴旺,年三十吃饺子有的要在一个饺子里放上白线,意味着吃到这只饺子的人可长寿两百岁;有的在一个饺子里放上铜钱,吃到的人意味着今后不缺钱花。
达斡尔族传统节日

达斡尔族传统节日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它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每个民族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达斡尔族传统节日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达斡尔族传统节日1.阿聂节阿聂节: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是达斡尔族最大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认真对待。
全家从过了腊八就开始忙,母亲仍给子女赶制过年的新鞋新衣,做“西日格勒”点心等;男子汉们则进城办年货—酒、年画、对联纸、鞭炮等。
二十九那天,忙着写对联,贴对联。
大小门上、隔柵上,到处贴上新鲜的对联,墙上的年画和窗户上佛龛下的彩色挂笺,更是给家家户户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2.除夕除夕,即大年三十,达斡尔人称“布图”。
“布图”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封闭的意思,一层是完成的意思。
全年过完了,老天爷把这一年在三十夜里封闭掉了;全年过完了,一年的事情至这最后一天全完成了。
除夕的高潮要从傍晚开始到深夜。
傍晚,太阳未落之前,各家各户就点燃上了大门正前方的粪垛。
一屯十家百户的烟火,使整个屯子笼罩在层层缭绕、徐徐升腾的蓝灰色暮霞之中,呈现出一种和睦吉祥、安居乐业的节日气氛。
男女老少都换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都在吉祥、和偕的气氛中围坐炕桌,进入过年的第一餐——除夕晚餐。
并祷告新的一年里人畜安康,五谷丰收。
初一是春节的高峰。
清晨人们争先早起。
在院内西置一桌子,摆上供品,祭祀天神,并开始拜年活动,直到初五。
首先是晚辈到长辈前拜年问安,长辈用吉祥语言祝福,然后互相串门,走亲戚拜年。
节日期间,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有打曲棍球、跳舞、唱歌、玩踝骨、玩纸牌等等。
欢度阿聂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这一天,正月十五,达斡尔人称“哈钦”,认为这一天是天神“恩都日巴日肯”归界的节日,是小年。
哈钦一过,阿聂的活动就要收尾了,人们相遇也不再请安了。
从正月十六日起就该干活了。
3.清明节:达斡尔人叫“寒稀”。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去莫昆或贝功墓地扫墓,上坟,摆供,叩头。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达斡尔族是中国的传统特色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鄂温克族、新疆地区为主。
那么关于达斡尔族的风俗文化习惯,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达斡尔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往下看看吧!达斡尔族节日风俗阿涅节阿涅是达斡尔语,意为大年,达斡尔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举行,节期十五天。
初一早晨,人们梳妆打扮,先向天神、娘娘神、灶神及祖神烧香叩拜。
祈求庇佑和恩赐丰年,再向长辈行敬酒磕头礼并接受老人们的新年祝福。
做第一顿年饭(饺子)时,或包进一根红线,认为吃到者会长命百岁;或包进一枚硬币,认为吃到者不缺钱花。
内蒙古等地达斡尔族还俗以包进八个小面团或一摄面粉,分别象征八女满堂和心地善良。
早饭毕,青年男女各由同辈兄长带领,逐户拜年。
若某家长辈过世未满三年,晚辈拜年者要向设在南炕的灵位磕头敬烟。
初二至初五外出拜年。
阿涅期间,妇女聚在一起,喜跳民族舞蹈“鲁日给勒”,少女们则摆玩“哈聂卡”(纸人)或“萨克”(踝骨),成年男子举行赛马等活动,少年男子则要分成两队,举行“坡列”(曲棍球)比赛,晚上还要举行火球比赛。
抹黑节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全国人民都开心热闹的日子。
而对达斡尔族同胞来说,他们还有一个更加欢乐有趣的正月十六“抹黑节”——达斡尔族传统节日。
据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
按照达斡尔族的风俗,这一天族里的长者都要早早起来,给每个族人的额上抹上一个黑点。
年轻人手涂抹油的锅底黑灰,争相涂抹在对方脸上,以此互相取笑逗乐。
因此,这天早晨,少男少女们的面孔,常被抹得黑油油的。
达斡尔人认为,这种抹黑娱乐,象征着吉祥、好事不断。
敖包沃贝,达斡尔语即敖包祭。
达斡尔族传统节日。
每年春秋两季各择吉日举行一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带达斡尔族则选定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节期一天。
敖包,即高岗或山上用石块堆积而成的圆锥形祭坛,在达斡尔族心目中,它象征着民族保护神或山神。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民族风俗与文化

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
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
塔城县。
达斡尔族民族风俗与文化
达斡尔族分布图
民族来源
达斡尔族民族风俗与文化
民族来源
• 3、语言文字
• 达斡尔族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 古语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
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普遍使用汉
家生孩子,坐月子….等等
• 生产禁忌:
达 斡 尔 族 民 族 风 俗 与 文 化 节日、禁忌、吉祥物
• 1.忌在鼠日开跨骑渔具。 • 3.女性,萨满,戴孝的人不能去渔场,乘船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 4.出远门前要是碰到不顺利的事,要改日而行。 • 5.猎人不能直呼熊和老虎,因为熊称为“老头”,老头称为“百兽之
二是受满服影响形成的服饰文化。达斡尔族与满族接触后,内地布匹大量流 入,其服饰用料有了质的变化。款式楚翔了达斡尔族传统服饰与满族服饰交 融发展的趋势。刺绣艺术也逐渐成为达斡尔族妇女、儿童服饰必不可少的装 饰,使达斡尔族服饰文化更加丰富完美,富有个性和民族特征。
王”。 • 6.不许在房木上用利器乱刮,不许钉钉子,不许敲到房梁。 • 7.不用白桦木和榆木盖房子,不用白桦木做排筏的舵。 • 8.三岁的马下马驹后就把母马卖掉,但要剪下一些尾毛和鬃毛并留下
来。 • 9.卖马不能将缰绳与马一起卖给人家。
• 3.吉祥物:
达 斡 尔 族 民 族 风 俗 与 文 化 节日、禁忌、吉祥物
达斡尔族民族风俗与文化
民族来源
• 1、历史源流
•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达斡尔
一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我国历史文献中有达呼
尔、打虎儿、达瑚里、打虎力、打呼里、达乌尔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节日

达斡尔族节日达斡尔族一年四季有许多节日,主要有春节(阿聂节)、黑灰节、元宵节、二月二、寒食节、端午节、中秋节、千灯节、祭灶节、布通节(除夕节)等。
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达斡尔族节日,希望大家喜欢! 达斡尔族节日春节:达斡尔语称“阿聂节”,是达斡尔族最大的节日。
初一凌晨,早早起床,女人们准备饭食,而男人们忙于烧香拜天拜神。
吃过迎春饺子,男人们便纷纷离家,成群结伙地到村里及外村去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逐户互拜。
客人一进门,先去揭主人家的锅盖,抢吃家家都备有的蒸糕,夸奖谁家的糕最甜,就是赞美谁家最善良。
一般拜年到初五为止。
节日前,妇女们要赠礼品,把最好的烟叶、奶皮、糕点、冻肉等分包包装好,送给老人、亲友。
姑娘们要把自己绣的荷包悄悄地在舞会上赠给意中人。
在“阿聂节”期间妇女们聚在一起跳舞,姑娘们玩纸人或掷拐。
男子举行赛马活动或进行曲棍球比赛。
从初一至初五,有些地方是整个正月里,妇女不得动针线,免得一年受累。
节期不许哭闹及大声呵斥,否则不吉利。
布通节:俗称“年三十”。
这一天,家家户户清扫庭院,张贴年画及对联,挂灯笼,供天神、娘娘神和灶神等。
准备敬赠亲朋长者的礼物,并在大门口正前方垒起一大堆干牛粪以备晚饭前点燃烟火。
傍晚,燃起牛粪堆,并往火堆上扔肉食、白馍、饺子等,敬献火神,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
达翰尔人认为焰火越旺盛,日子越红火,所以都尽量把自家的牛粪堆的高大些。
晚饭时讲究吃牛羊肉和牛羊头蹄。
家里每间房内都要点灯,每个神位前都要燃香烛。
除夕之夜有祭祖的传统,不设牌位。
在房屋西侧掬土插香,焚烧金银箔纸,供放祭献给祖先的酒、奶皮、点心等,面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以进孝道。
祭祖之后,每家都要包饺子冻储,便于正月随时煮食,也表示来年富富有余。
入夜,人人“守岁”,预示来年精神饱满。
黑灰节:正月十六这一天,一大早起来,少女们将双手擦上锅底黑灰,彼此往脸上涂抹。
这种习俗,一是象征着吉祥和丰收,二是认为这一天是鬼节,避免让鬼看见少女的真面目,三是过了十六,年已过完,人们开始劳动。
达斡尔民俗风情

神奇灿烂的达斡尔民族风情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契丹后裔,“达斡尔”是契丹贵族“大贺氏”的转音。
“达”就是“原来”(长、上)的意思,“斡尔”就是“居住的地方”的意思。
也译为“耕耘者”。
历史上的达斡尔族世代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以北地区。
14世纪开始定居生活,16世纪跨入封建宗法社会,从17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开始陆续南迁,定居嫩江流域。
1954年被认定为单一独立民族。
目前,全国达斡尔族总人口13万人,其中莫旗有3万人,其它主要分布于海拉尔和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瑗珲地区、新疆塔城地区等地。
达斡尔族的生产方式最初以猎、渔、排木业为主,后来发展为农、牧、林各业。
达斡尔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
达斡尔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富有爱国革命传统。
自古就有“性多慧而勇毅,诚实无华”,“从来以骑射显著,多以才勇自效”的特点。
虽属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但在长期的游牧、渔猎、伐木和农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狩猎文化、森林文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
为建设和保卫中国北疆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达斡尔族具有淳朴的民族风情。
达斡尔人能歌善舞,达斡尔族民歌“扎恩达勒”曲调高亢嘹亮,舞蹈“鲁日格勒”擅长模仿各种动物和鸟类活动。
说唱艺术“乌春”以叙事见长。
猎、渔业生产是达斡尔人民古老的传统生产,狩猎时用人工训养的猎鹰,情趣盎然。
达斡尔族农业在历史上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特点。
达斡尔族妇女善于载种、加工烟叶,其栽培、管理、收晒、加工工艺精细特别,黄烟“琥珀香”享有盛誉。
同时,还善用兽皮缝制各种衣服、帽毡、靴鞋,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容器,不仅轻便实用,上刻各种图案,精美别致,极富民族特色。
大轱辘车是山地、草原、沼泽地、雪地运输的极佳交通工具,被称之为“草上飞”和“达斡尔车”。
社会礼仪在达斡尔人的亲戚关系中,以舅家的关系最为密切。
第一个外甥出生时,舅母必须送礼,甥家无论喜庆、丧事,舅家是必到的贵客。
少数民族节日达斡尔族三月三

少数民族节日达斡尔族三月三达斡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节日活动。
其中,三月三是达斡尔族最为重要和隆重的传统节日。
本文将为您介绍达斡尔族三月三节的来历、传统习俗以及现代庆祝方式。
一、来历达斡尔族三月三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水活动。
相传在远古时期,达斡尔族的祖先为感谢江河湖海的恩泽,决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水仪式。
这个仪式旨在祈求水神的庇佑,保护他们免受洪水侵袭并带来丰收和幸福。
二、传统习俗1. 祭水仪式:每个村落都会选出代表团队,穿着传统服饰,手捧祭品,集结到河边或湖边进行祭水仪式。
他们会恭敬地将祭品悬挂在竹竿上,然后行三鞠躬、三拜祭拜水神。
同时,还会有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
2. 赛龙舟:在达斡尔族三月三节期间,各个村落会举办精彩的龙舟比赛。
龙舟上坐满了欢呼雀跃的达斡尔族人,在激情四溢的鼓声中划桨竞赛。
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运动,不仅考验队伍的团结协作和力量,更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表达。
3. 空中草原赛马:达斡尔族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民族,驯马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骄傲。
三月三节期间,会有组织精彩纷呈的赛马活动。
骑手们身穿盛装,纵情驰骋在广袤的草原上,展示出马匹和骑手间默契的配合。
三、现代庆祝方式随着时代的演变,达斡尔族三月三节的庆祝方式也有所改变,融入了现代元素,更具有观赏性和互动性。
1. 文艺表演:各个村落会举办精彩的文艺演出,展示达斡尔族的民族音乐、舞蹈和传统才艺。
观众可以欣赏到优美动人的歌舞表演,也能够亲自参与其中,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2. 民俗游园会:传统的游园会在如今三月三节中也得到了复兴。
人们可以在游园会上品尝到传统美食、购买到传统手工艺品,并且还可以参与各种娱乐活动和游戏。
这些活动丰富了节日的庆祝内容,增加了人们的互动和参与度。
3. 创意比赛:为了与现代社会接轨,一些地方会举办创意比赛,例如风筝制作比赛、民族服饰设计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