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研究

合集下载

文化跨界与交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承

文化跨界与交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承

文化跨界与交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承摘要: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重要的精神载体,在以其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感动世人的同时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文章以黑龙江流域内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0个世居本省的少数民族为窗口,一窥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更好地创新与传承这些民族音乐文化,寻求传承途径的探寻与拓展空间,将其发扬光大,以至流芳百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音乐少数民族创新与传承哈尔滨石油学院/张建明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锐艺术研究 民族文化追索 2020·3“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

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魄”,文化能够跨越历史与时空,是一个民族的精魄,文化的多样性源于民族的多样性。

在黑龙江这片极具魅力特色的沃土上,生活着53个少数民族的人群,经过历时推演和变迁,形成了时代口口相传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

本文试图通过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保护思索与研究,探寻更多元化的传承路径和发展模式,更好服务于保护该流域及地区的传统特色音乐文化。

一、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守护与拓展随着高科技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之间发生碰撞,或造成文化休克(即culture shock )等交流障碍,或产生文明冲突,全球文化的同质化倾向愈发严重,民间少数民族的文化正在遭受“无妄之灾”,其中,音乐这种在民间多数以口头方式代代流传的文化首当其冲。

纵览黑龙江全境流域,拥有着质朴粗犷、旋律平稳、铿锵有力,多采用八角鼓伴奏的信奉萨满教的满族音乐,汇聚了不同音乐类型、不同实际用途的雅乐、民俗音乐和宗教音乐的朝鲜族音乐,以口语化的说唱艺术“胡仁乌力格尔”为名称的蒙古族传统民间音乐,以及众所周知的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斡尔族的乌钦、鄂伦春族的摩苏昆、赫哲族的伊玛堪的曲艺音乐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传承保护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与伦比的价值与意义。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化艺术遗产保护工作 已初见成效 。 对于今后 的传 承和保护工作 , 笔 者 有 以下 几 点建 议 : 第一 , 首先我们要明确保 护什么 、 传承什么 、 发展什么 , 把保
问文化 的传承与发展 贡献力量 。
★本 文是 2 0 1 3黑龙 江省 艺术 科 学规 划青 年 项 目《 达 斡 尔族
有 自己的语言 , 但没有 自己的文字 , 现如今普遍使 用汉文 。在漫 长 的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 , 逐 步形 成 了具 有 民族 特 色 的 、 多 彩 多 样 的
教学方法上结合实际 。 在教学过程 中不断 向学生渗透 , 在寓教于 乐中使 学生接受 民间音乐 。
音乐文化 。 达斡尔族 的民间音乐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 , 是生 第 五 ,在 自然环境优美的达斡尔族聚居地大力发展旅游 产 活 的真实写照 , 内容 丰富, 风格 独特 。 达斡尔族人民从古至今“ 能 业 , 利用“ 敖包会 ” 和“ 库木勒” 节创建知名 的人 文和生态旅游 区, 歌善舞 ” , 民间 曲调丰富多彩 , 有类似于汉族 的民歌 、 小调类的山 使 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达斡尔族的文化 。在发展 文化
黑龙江省 的达斡尔少数民族 主要 聚居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
区, 具 有 悠 久 的 历史 文化 传 统 和独 具 特 色 的 民间 音 乐 。 达 斡 尔 族
第 四 ,在 基 层 学 校 选 择 教 师 进 入 艺 术 类 高 等 院校 进 行 学 习 和 研究 , 使 基 层 教 育 工作 者 从 理 论 上 更 了解 和 掌握 民 间 音 乐 , 在
重要性 。并在经济上给与一定的扶持 , 将此项工作 长期 、 有效 的
进行下去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是一个 有开始没有结束 的工作 。对 于祖辈 留下 的一份厚重的文化财富 , 现代人有责任 、 有义务将它 们加 以保护 , 并传 承给后人 。非物质遗产 的保护 , 应该说不单纯 是政府一个部 门的事 , 而是社会各界都要关注 , 建立非物质文化 保 护空间 , 政府加大资金投 入 , 鼓励 年轻人学 习非 物质文化 , 潜 心研究非物质文化理论 ,不要让先 辈留下的文化财富遗失在我 们这代人手里 。

达斡尔民族音乐研究

达斡尔民族音乐研究
在 中声区时 自如 , 低音区浑厚 , 有动听的喉音 , 在乐句结尾 长音处 , 声音先取直声后有颤动 , 具有特 殊的达斡尔族 山
歌韵味。 达斡尔族 民间艺术工作者在本民族 山歌基础上加
满。 此类歌 曲就是“ 萨满” 在进行祭祀 、 、 求神 治病等活动中
演唱的歌 曲。演唱时“ 雅德根 ” 领唱 , 每个“ 雅德根 ” 都有 自
“ 音” 特别 , 起 很 从喉部 和胸腔开始 发音 , 强起音后 又轻 下 来 ,好像刚想大声喊 叫时声音还没完全发 出又马上止住 、
变成轻柔 的发声状态 , 这种起音在中低声区使用较多。旋
速度也快慢不一 , 很有特色 。由于其 萨满种类 的不 同以及 萨满演唱者的个人独特的唱腔 , 即使是 同一 曲调 的萨满歌
尔人 , 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 师。 讲
( 91 )男, 1 6 一 , 黑龙江省齐齐哈
I e y Res ar Th or e ch
I学 — — _ l 埋 — — — l 化
变过来的 , 但演 唱时采取夸张手法 , 其 曲调带有 神秘 的 使
色彩。 演唱时随意性强 , 节奏随着“ 萨满” 的扭动长短不一 ,
己的编唱能力及风格 ; 有些 “ 雅德根伊若” 曲是 由民歌演 歌 23 D
黑龙江省教育厅入 文社会科学研 究项 目达斡尔民歌 的传承与发展 ( 课题编号 1 3 2 8 I 20 ) 5
作者简介 :董云秋( 4 )女, 1 7一 ,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 9 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艺术系讲师;  ̄
和价值, 并建议 为传承达斡尔民族音乐要采取 积极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民族音乐: 歌唱方法 特点: 中图分类号: 1 . J 62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02 28 20 )1 -0 0- 0 1 0- 59(09 l- 23-2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哈库麦勒”音乐初探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哈库麦勒”音乐初探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哈库麦勒”音乐初探作者:张竹岩李亚光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3期【摘要】达斡尔族民歌的体裁及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民间歌舞“哈库麦勒”、民间歌曲“扎恩达勒”、民间说唱“乌钦”等。

其中“哈库麦勒”这种艺术形式流传最为广泛。

本文将主要从“哈库麦勒”的音乐部分入手,对其音乐的题裁、调式、节奏节拍以及旋律特征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达斡尔族;哈库麦勒;音乐特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是齐齐哈尔市辖区的近郊区之一。

清朝初期,达斡尔人从黑龙江上游到嫩江沿岸定居。

1988年7月11日,由民政部批准(民[1988]行批13号)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最终更名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达斡尔族人能歌善舞,每逢佳节、办喜事和群众性活动的时候,大家都聚在一起歌唱舞蹈。

这种歌舞形式嫩江流域梅里斯区达斡尔族称之为“哈库麦勒”。

其中“哈库麦勒”在歌舞当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达斡尔族人表达丰富感情的过程当中,它的音乐理所应当产生不同的风格特点。

一、“哈库麦勒”音乐中题裁的分类“哈库麦勒”音乐,具有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内容。

它就好比一幅有声的画卷,真实而优美的描绘出达斡尔族的历史、生活、变迁,形象生动的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的痛苦和欢乐。

较为常见的题材有反抗阶级斗争类、渔猎类、赞美自然类、婚姻生活类等。

(一)反抗阶级斗争类解放前,达斡尔族人民只能过着吃柳蒿芽、穿野兽皮、住荒郊野外、深山老林的贫苦生活。

承受了阶级斗争和民族压迫的达斡尔人,在欺压和凌辱中只能用歌声诉说内心的不平。

如《大葱的辣》;大葱的辣啊,让你胸口难受啊;大蒜的辣啊,让你鼻子难受啊。

(二)渔猎类达斡尔族先民曾经在黑龙江流域过着以狩猎、捕鱼为生的原始类生活,这个时期产生的“哈库麦勒”歌曲,大多是与渔猎内容相关的题材,如《农夫打兔》(片段);老婆老婆快来看哪,草根里“猫”着小白兔;抓过来斧子我扔过去呀,就差两指没打上。

(三)婚姻生活类在“哈库麦勒”音乐中,有很多表现妇女婚姻类的歌曲,并且这种题材的歌曲占有较大的比例。

论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

论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

论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摘要】内蒙古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间的音乐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从内蒙古地区的音乐传统入手,分析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满族的音乐特色。

蒙古族的音乐带有强烈的草原风情,达斡尔族的音乐具有独特的节奏和舞蹈元素,鄂温克族的音乐富有原始野性,而满族的音乐则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通过对这些音乐特色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内蒙古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

本文总结了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更好地认识内蒙古地区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我们的力量。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特征、音乐传统、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满族、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内蒙古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也逐渐受到关注和研究。

研究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地各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还能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对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通过对内蒙古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进行探讨,分析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满族的音乐特色,总结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为保护和传承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做出贡献。

部分将深入探讨以上提到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历史、地域和民族的独特性。

研究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探讨内蒙古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族文化研究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族文化研究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族文化研究摘要:达斡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少数民族,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达斡尔族人世代生活繁衍的聚集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传承着达斡尔族的民族精神也记述着达斡尔族的民族历史。

达斡尔族世代传承着宝贵的民族文化,并在传承的同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合时代性与民族性,与其他各民族共同构建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大厦。

关键词: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族;民族文化“达斡尔”一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意即“开拓者”。

达斡尔族人的先民分布于外兴安岭以南至黑龙江北岸的河谷地带。

17世纪中叶以后逐步迁到嫩江流域,他们以种植业、畜牧业、渔猎业为生。

黑龙江为达斡尔族人世居地,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达斡尔族人口数量在56个民族中居第33位,现有人口13.24万,其中43608人生活在黑龙江省,占我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2.46%。

生活在我省的达斡尔族人又有31800 余人生活在西部地区,约占黑龙江省达斡尔族总人口的73%,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卧牛吐达斡尔族镇、莽格吐达斡尔族乡;富裕县的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塔哈满族达斡尔族乡,富拉尔基区的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等。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达斡尔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达斡尔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体育、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

宗教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崇拜和宗教信仰,达斡尔族的原始宗教为萨满教,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自达斡尔族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直至现代医学普及至达斡尔族居住地的几千年时间里,几乎所有达斡尔族都虔诚的信奉着萨满教,每一个莫昆都有萨满来组织宗教活动,萨满是连接一个莫昆所有人的精神纽带。

作为人神沟通的媒介,在古代达斡尔族社会生活中萨满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道德习惯方面都发挥积极的作用。

萨满举行的宗教仪式充满想象力、内容非常丰富。

关于齐齐哈尔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新探索

关于齐齐哈尔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新探索

关于齐齐哈尔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fl镰海索引言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不断加剧,文化对经济的驱动作用日趋增强。

作为另一种形式的生产力,文化资源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征。

因此,如何开展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高自身软实力,成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文化资源”的概念界定文化资源是指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创造或继承的兼具文化特征、人文与传统价值的,满足人类文化需求、为文化产业提供基础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资源。

借用国际上公认的、较流行的分类体系,文化资源应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智能文化资源,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资源1■相对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1民俗文化资源"相对应,智能文化资源即现实文化资源。

二、齐齐哈尔市地域特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厚远凝重。

齐齐哈尔市拥有距今七千余年、被誉为“北方半坡”的以滕家岗遗址为代表的昂昂溪新石器文化;从1691年开始的以满文化为主的驻防八旗特色文化;揭开全国武装抗日序幕的江桥抗战遗址;解放以来形成的特色老工业基地文化等。

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资源独具特色。

齐齐哈尔拥有汉、满、达斡尔、柯尔克孜等35个民族,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以达斡尔族为例,其特有的传统婚俗、罕伯岱民歌、鲁日格勒舞、曲艺说唱乌钦被归入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的库米勒节、抹黑节、萨满舞、剌绣、体育竞技被归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清真寺、普恩寺故址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符号清晰,颇具研究价值。

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齐齐哈尔拥有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扎龙国家级珍贵水禽自然保护区,这里保留着中国同纬度最完整、最原始、最开闺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世界现存15种样类中,扎龙有6种。

哈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其原始自然性和完整性在世界范围内也极为罕见。

齐齐哈尔四季分明,空气质量优良,境内江河均未受污染。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民歌调查与研究》范文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民歌调查与研究》范文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民歌调查与研究》篇一一、引言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一个富有浓郁民族文化的地区。

在这里,达斡尔族以其独特的民歌艺术形式,丰富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通过对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民歌的调查与研究,深入探讨其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传承发展。

二、达斡尔族民歌的概述达斡尔族民歌是达斡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这些歌曲以歌唱自然、劳动、爱情、生活等为主题,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力。

达斡尔族民歌的歌词多以即兴创作、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是达斡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为了全面了解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民歌的现状,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

首先,通过实地走访、采访当地达斡尔族民歌传承人,了解民歌的演唱技巧、表演形式及文化内涵。

其次,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达斡尔族民歌音频、视频资料,以便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最后,我们还对当地学校、文化馆等机构的达斡尔族民歌教学与传承情况进行调查。

四、达斡尔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一)音乐特点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达斡尔族民歌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

其旋律悠扬动听,节奏明快,善于运用滑音、颤音等装饰音,使得歌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达斡尔族民歌在调式、和声等方面也具有独特之处,使得其音乐风格独具魅力。

(二)歌词特点达斡尔族民歌的歌词多以即兴创作、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内容丰富多样。

歌词往往以生活、劳动、爱情等为主题,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同时,歌词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三)表演形式达斡尔族民歌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等个人表演形式,也有合唱、歌舞等集体表演形式。

在表演过程中,歌手们往往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得表演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五、达斡尔族民歌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发展达斡尔族民歌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瑰宝,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研究达斡尔族繁衍生息在黑龙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是齐齐哈尔市最主要的少数民族。

达斡尔族是农牧、渔猎兼营的少数民族,在开发这里自然资源的同时,达斡尔族也创造了古老而优美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创造着一部漫长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史。

本文以达斡尔族为例,对齐齐哈尔市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特色与文化发展态势进行简要的分析。

标签:齐齐哈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在各种论著中,对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考察与研究涉及不多,已有的著述,主要还是研究音乐作品自身,而忽视了文化部分,忽视物质性、社会性、心理性音乐在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现象系统化结构中的整体作用,尚未把数量众多的各不相同但又相互作用的音乐环节,在各种影响作用之下是如何作为整体在社会生活中生存来进行全局性的、综合性的把握,进行宏观的整体研究、对比研究和前瞻性研究。

可见,以达斡尔族传统音乐为例论述齐齐哈尔市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视角是独特的。

一、达斡尔族的音乐文化口头民间文学。

达斡尔族虽没有文字,但以世代口头流传形式创造了丰富的口头民间文学。

其中以“乌钦”流传最广,最受人民欢迎。

”乌钦”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有曲有词。

表演时,常是一个人用四弦琴自拉自唱。

“乌钦”的内容广泛,歌颂英雄除暴安良,赞美家乡美丽风光,反映民族历史源流,歌颂男女纯朴的爱情。

短的“乌钦”可以说上几天,长的可以演上数月。

《少郎和岱夫》《西小姐》《兵营之歌》《去海拉尔路上》等都是流传较广的“乌钦”。

还有“乌日格勒”,“乌日格勒”达斡尔语“故事”之意,它是寓言、传说、神话的通称。

其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歌颂了“巴特热”(英雄),抨击了“莽格”(恶鬼的形象),反映达斡尔族人民的爱与恨,追求与理想。

在发展过程中,达斡尔民间文学还吸取了汉族、满族、蒙古族民间文学的精华。

用达斡尔语和诗歌形式改译的《三国演义》《西游记》《西厢记》《聊斋志异》等说唱译本,在达斡尔族中流传甚广。

“扎恩达勒”是一种类似山歌、小曲体裁的民歌。

通常是在野外放牧、田间劳动、骑马赶车时吟唱。

其曲调悠扬,奔放。

可分为有词和无词两种类型。

无词的“扎恩达勒”是一种以“讷——呀,呢——呀”等无实在意义的衬词唱曲调的歌;有词“扎恩达勒”是在曲谱上填词的歌,有《美丽的嫩江》《牧歌》《快去撒网啰》《出嫁之前》《出征》《马上的哥哥在何方》《看年画》《想情人》等。

“雅德根依若”属萨满歌曲。

是“雅德根”或“巴格奇”治病跳神,以及集体祭祀活动时唱的歌。

歌词内容多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演唱时由“雅德根”或“巴格奇”领唱,其他人帮腔。

《野鸡经》是代表性的萨满歌曲之一。

清代达斡尔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都在达斡尔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哈肯麦”(又称鲁日额勒)是以女子为主的达斡尔族民间舞蹈。

每逢春节来临,从大年初一晚间开始,姑娘和妇女们都来到晚会上翩翩起舞。

“哈麦肯”分三个阶段;最初是二人对唱对舞,歌曲曲调委婉,节奏流畅,舞步轻缓;第二阶段,以舞为主,歌曲多为两个乐句组成,乐节不断重复,节奏逐渐欢快,跳跃,舞步也加快,加大;在高涨的情绪中进入第三阶段,对舞者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伸向对方,左右手交替动作,成对舞者相互对打戏嬉。

此阶段不再唱歌,舞者口呼有节奏呼号,此时,第三者下场起舞劝阻,全舞结束。

“哈肯麦”舞蹈动作取材于生产、生活,有担水、洗脸、摘豆角、鸟舞、鹰飞之式。

歌词内容丰富,歌颂劳动生活,表达美好的愿望。

“哈肯麦”歌曲很多,主要有《海奇姆哟》《昂齐》《摇篮曲》《小蓝花真美丽》《我不嫁给他》《想娘家》《盼亲人》等。

“木库连”是达斡尔独特的民间乐器。

它是用铁片或铜片制成,结构简单,小巧玲珑,含在口中,用手拨动簧片弹奏,其声悠扬悦耳。

达斡尔青年多以“木库连”弹奏来传递爱情,此外,达斡尔族中还有四弦琴、二胡等乐器。

汉族的文学艺术对达斡尔族民歌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民歌音调上,达斡尔族民歌手或是将汉民族的民歌音调全盘拿来填上达斡尔族歌词,然后按其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对语言语音和演唱风格予以改造,或是将汉民族的民歌音调局部拿来融汇在本民族民歌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格,如《四季歌》,最初传唱时名为《征战四季歌》,很容易看出汉族民歌《小放牛》的影子,它描写了参加征战的人在四季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目前流行的《四季歌》把描绘四季部分摘录出来,编为四段“扎恩达勒”。

二、齐齐哈尔市达斡尔音乐源流在黑龙江流域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自古就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据《竹书纪年》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黑龙江地区的肃慎先民们就派代表到中原地区向帝舜贡献弓矢。

世居在黑龙江流域的主体民族,世世代代活动于斯,繁衍于斯,创造于斯,谱写着一部漫长的文化史,传承着悠久的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文化。

而世居民族中的鄂温克、鄂伦春、赫哲与达斡尔等古老民族生活在黑龙江北方兴安岭及四周的草原、河谷地带,历史上曾被称为“森林里的人”。

他们长期交错杂居在一起,关系往来甚为密切。

生存在兴安岭这同一自然环境中的民族,由于生存地理上的封闭性,使这些民族在相距较近的生活地域中有着频繁的接触和往来,生产、生活交往以及相互通婚,是他们关系密切的重要原因。

自然环境能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数量、种类有极大差异,资源的贮存量及贮存形式往往决定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方式。

兴安岭的自然生态,决定着人们的产业结构,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特殊的生存方式和音乐文化行为。

特定的地理区域联系和文化联系以及相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使兴安岭的这些民族具有相似的社会文化结构,其文化形态上也具有相似性特征,包括构成社会文化结构的诸元素如经济、婚姻、家庭、教育、艺术等基本内容,其音乐文化的生成、演变和发展,也受其整體社会文化的制约,并表现出特殊的文化功能。

15世纪前叶,达斡尔族人居住在格尔必齐河以东到精奇里江(俄罗斯境内的结雅河)一带,从事畜牧业和渔猎生活,以后他们在那里建立了许多定居村屯,发展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16世纪中叶,沙俄派遣“远征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集居区,达斡尔族人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英勇斗争,表现了他们,热爱家乡、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强信念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从清代顺治初年起,达斡尔人逐渐被迫迁往黑龙江右岸,沿嫩江定居下来。

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他们仍沿用在精奇里江一带居住时的地名。

如齐齐哈尔的“雅尔赛”等,都是他们原住黑龙江左岸时的地名。

关于他们的这段经历,民歌《达斡尔的歌声多么嘹亮》中唱道:“达斡尔的歌声多么嘹亮,达斡尔民族居住在黑龙江;过着游牧生活放着牛羊,从事农业搬到了嫩江边上;时间多么快已过百年,子子孙孙都在这里成长。

”1953年8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在民族调查的基础上正式宣布达斡尔族为单一民族。

达斡尔民族的特殊生活、生产方式,生存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独有的艰难迁徙之路,是达斡尔民族文化的源泉,也是达斡尔音乐的根基。

达斡尔音乐的深沉、悠扬、激昂、抒情,体现出这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个性。

三、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态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达斡尔族的音乐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一)近现代民歌达斡尔族近现代民歌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们比起传统民歌来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

我们试把近现代民歌与传统民歌做一比较,不难发现,近现代民歌已经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民歌的新特色。

1.突出的时代特色,紧密地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

达斡尔族民歌历来是反映现实的,但在近现代民歌中紧密反映现实的和强烈的时代特色更为突出,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贯彻“双百方针”,走上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轨道,民歌作品不仅数量多,质量好,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丰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2.音调的丰富发展,使民歌更加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达斡尔传统民歌音调富有特色,但它们毕竟是对过去生活认识的反映,要用它来反映现代生活,就会遇到许多困难。

近现代民歌从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求出发,在把握住达斡尔民歌以级进为主的五度结构旋律特点的同时,大量融进诸如跳进、回绕、波浪等旋律进行,使固有的音调有了发展。

在调式上,由已有的五声调式发展成六声、七声结构;节拍亦有了许多新因素。

这些都是以往民歌中所没有的特点。

3.创作队伍的形成和演唱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民歌的繁荣发展。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涌现出一批民歌作者,他们置身于群众中,在民族沃土中生根开花,创作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品。

近现代民歌的创作队伍的特点是群众、业余作者和专业作者的结合。

近现代达斡尔民歌由于它自身的先天原因和发展中的诸多困难,也遇到过许多困扰,自觉不自觉地偏离过正确轨道,出现过曲折,后来又受到通俗歌曲的冲击,有人甚至预言它会消亡。

困难和消亡并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只要我们正视达斡尔民歌的存在,认真总结经验,克服缺点,战胜困难,那么达斡尔民歌在新的高度上继续进步发展完全是可能的。

党中央弘扬民族文化的号召给民歌的发展造成了良好的氛围,民歌自身的发展为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继续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勇于创新,民歌的日益繁荣仍是指日可待的。

在齐齐哈尔政府的重视下,达斡尔族已涌现出一批专业音乐家,他们在为继承和发展达斡尔族音乐努力工作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二)近现代舞蹈每逢节日和敖包会,达斡尔人便跳起哈库麦勒舞,赞美新的生活,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

著名的舞蹈老艺人康菊欣、吴彩歌、何刚阿及其传人康喜荣,继承和发展了优秀的达斡尔族歌舞遗产。

近年来又新编了反映达斡尔民族新生活的《采黄花》《瑞雪》《赶集路上》《丹顶鹤的春天》《欢乐的乌菇斯勒》等舞蹈。

其中有的在省内舞蹈比赛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奖,有的拍成了影片。

(三)近现代说唱1953年,达斡尔族文化工作者孟希舜,深入民间采录乌钦,搜集整理40余首,流传于嫩江流域。

1956年春,单秀荣在齐齐哈尔市选拔节目会上演唱了长篇扎恩达勒《妈妈,我的苦难哟》前5段,引起人们对乌钦的注视。

其后,出现了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党和毛主席的新的乌钦作品,加之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挖掘整理传统乌钦,乌钦有了新的发展。

1959年1月19日至23日,齊齐哈尔市举办了群众文艺创作会演,郊区达斡尔族业余文艺工作者演唱了《嫩江两岸达斡尔族生活幸福》《共产党的恩情比水长》《歌唱梅里斯》《美丽的大草原》和《嫩江岸上》等新乌钦。

会上还有两个人表演唱,并且使用了小乐队伴奏。

1963年,作家程树榛在达斡尔族地区向乌钦歌手鄂力汗搜集一部乌钦《开山的钥匙》,发表于《黑龙江民间文学》上。

1964年夏,达斡尔族民间文学家、音乐家白杉,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海雅屯搜集了多额热布库说唱的长篇乌钦《文沁宝》(又名《文勒宝诺诺》),全文1000多行,韵文体,花辙,后又做过补充采录。

60年代,达斡尔族音乐家杨士清、何今声和何银柱,对乌钦音乐做过很多采录,有些乌钦曲调发表在杨士清编的《达斡尔族民歌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和何今声编的《达斡尔族传统民歌选》(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出版)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