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春风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春》 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春》 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春》教案教学设计春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以上教学重点中,第一点与第二点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

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

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

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其次是师生相互质疑。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媒体设计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

小班语言诗歌欣赏春风教案

小班语言诗歌欣赏春风教案

小班语言诗歌欣赏春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春风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能够听懂、朗读和理解与春风相关的小班语言诗歌。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春风的感受。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春风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感受力,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春风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欣赏春风的小班语言诗歌。

2. 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春风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欣赏春风的小班语言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春天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特点和感受。

2. 学习诗歌教师给学生朗读一首关于春风的小班语言诗歌,让学生跟读,然后让学生谈谈他们对春风的感受。

3.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朗读诗歌,然后评选出最好的小组朗读。

4. 制作春风画让学生用颜料和画笔,画出他们心中的春风,然后在画作下方写上一句与春风相关的简短诗句。

5. 诗歌朗读比赛让学生依次朗读自己的诗句,然后评选出最好的诗句,并给予奖励。

6.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到的感受。

四、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春风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并画出自己心中的春风。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春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但是在课堂上,有些学生的表现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下一节课,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关于春风的教案范文中班

关于春风的教案范文中班

关于春风的教案范文中班春风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春风的形成原理、特点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春风的形成原理和作用。

2. 难点,学生对春风的作用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春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讨论春天的特点和气候变化。

2. 学习春风的形成原理,通过课件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春风是由于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空气密度变化引起的。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春天会有风?风是如何形成的?3. 探究春风的特点,让学生观察春天的风是怎样的?温暖、轻柔、带有花香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观察春风对大自然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 讨论春风的作用,让学生分组讨论春风对植物生长、农作物种植、人们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 拓展,通过课外阅读、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春风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特点和作用。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春风的形成原理、特点和作用,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环境的情感。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课后习题。

2. 搜集春风的图片或视频,写一篇感受春风的作文。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春风的形成原理、特点和作用,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环境的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实验和观察环节的设计。

2020春六年级语文下册《春风》导学案(无答案) 沪教版

2020春六年级语文下册《春风》导学案(无答案) 沪教版
3.反复诵读文中精彩的语段,领会其表达的精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在文中圈点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冰砚()冰溜()冰碴()
乍暖还寒( ) 粗犷(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靸鞋( ) 刮折( )呜呜吹号( )
(2)根据解释写出文中的词语:
( ):评论好坏。
( ):将养,休息和调养。
( ):消除心中的气愤。
2.整体感知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句子,感受作者对春风的感情。
【合作探究】
1.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2.作者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北国的春风,请分别勾画出来,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并概括在下面。
3.江南的春风与北国的春风有什么不同?试概括在下面。你更喜欢哪种春风?为什么?
评阅等次
【拓展延伸】
春天的雨与大夏天的雨肯定是不同的,你感觉到了吗?请写两个描写春雨与夏雨的句子(要求用修辞手法)。相信你一定能够写的很棒!
【作业布置】
词句品味积累
1.把“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改为“哄哄吹号,呜呜呼啸”好吗?为什么?
2.
3.
2“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中的“轰” 与“嘎”对调好不好,为什么?
课题
《春风》
课时
2课时
笔记栏
【导学目标】
1.找出描写北方春风气势和力量的词句,体会北方春风的特点。(重点)
2.学习文中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北方春风的赞美之情。(难点)
【学法指导】
1.边朗读边用双色笔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句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段。

2024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24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读课题。
3 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作者去ft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o 2 读后交流,了解大意o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 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o
2
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 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 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 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ft,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ft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
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 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 “ft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ft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
d飘飘洒洒的雨丝 /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 /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ft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ft雨的喜爱之情 。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ft雨的色彩美o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6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6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6篇)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6篇)篇一1、能正确地看拼音写词语,能根据意思写出词语,进一步理解和积累本单元的词语。

2、训练正确地进行多种病因修改;体会排比、比喻、拟人句子的作用,积累佳句,有余力的模仿样句写句子。

3、读懂短文,积累好词佳句,划准中心句,能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并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完成第1、2、4、5(1)(2)题,继续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准确修改病句,归纳说理。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指导并完成1——3题,掌握积累好词语的知识要求。

教学过程一、揭题,讲清目标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积累好词语”的训练要求,理解积累本单元更多的词语。

二、看拼音写汉字1、学生独立做,指名板演2、反馈订正三、根据意思写词语1、完成书中练习中的4个词2、补充下列解释:1)青绿色的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2)招引朋友、同伴。

()四、照样子写词语。

家家户户aabb:活动活动abab:闪闪亮aab:金亮亮abb:五、修改病句。

1、小黑板出示:缺主语病句修改1)从这件小事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3)读了《一件小事》使我提高了认识。

搭配不当的病句修改1)联欢会上的音乐歌舞真好听。

2)天黑了,风雨越刮越猛。

3)小河两岸荡着醉人的桂花香。

4)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的。

5)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6)《养花》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关联词语使用错位的病句修改7)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8)即使你是天才,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

9)尽管刮风下雨,民警总是站在马路上,指挥来往的车辆。

2、出示题目——各自阅读思考试改——四人小组议论,找出一类病因及修改办法——个人修改订正。

2、独立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修改病句。

3、交流讲评:说病因,讲修改办法及修改病句的结果。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指导完成4——4题。

2、积累佳句,划出中心句,进行说理训练。

教学过程一、单元听写二、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的写法。

初中语文 春风教案

初中语文  春风教案

初中语文春风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2. 重点词语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起春天的景象,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2. 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美丽。

二、朗读课文(10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三、理解课文(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理解课文的大意,解释一些难懂的词语。

2.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品味课文(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尝试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可以用画画、写作、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

2. 每组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欣赏。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尝试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来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

2. 鼓励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亲身感受春天的美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同时,学生对课文的情感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1.学习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2.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人入迷时的情景;学习说明理由时,用逐条列举的表达方式。

3.积累古诗词《春日》。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学习依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语言应用: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和逐项说理的表达方式。

思维能力: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人入迷时的情景;学习说明理由时,用逐条列举的表达方式。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朱熹的诗《春日》。

难点: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和逐项说理的表达方式。

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优美的文章,今天让我们进入本单元的语文园地采撷更美丽的花儿吧。

板书:语文园地三二、交流平台1.默读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同学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吧!1)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

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2)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

3)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2.回顾单元学习的课文,你学会了哪些阅读策略和方法?总结:读书时,思考阅读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重点阅读、快速浏览相结合。

三、词句段运用1.读一读,想一想:三段话围绕哪个意思写的?人物对某件事入迷的样子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

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斤澜的《春风》学习感悟
《春风》的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5段),引出本文的话题。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北国春风一下子到来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段),再用江南的春衬托北国春风的粗犷。

结尾独句成段,意味深长。

《春风》的内容分析:
文章描写了北国春风的粗犷之美。

作者不仅从生活角度,环境角度,而且从生命意志的角度审视春风,把她描绘成季节的使者和自然命运的敲门人。

开篇交代关于北京春天的两种常见意见,直接了当地点明北国春天的短暂;第二个意见引出议论的焦点是春风,这也是本文的写作话题。

北京的俗语“春脖子短”,说法形象,点明北国春天的短暂。

第3段,作者以江南的春天作比较,再引用古诗词名句强调江南之春的柔美。

作者描写冬的景象言简意丰,如:“是水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是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渣……”。

句中“潭、溪、井、台”列举出北方水的几种形态。

“坚持”一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冰天冰地的景象。

作者写北国春风到来时的景象,用准确传神有力度的动词、拟声词,用短句,直接写出春风来得迅猛,出乎意料,气势浩大。

这些描写给人直观的感受,真切而直接。

作者还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

间接描写往往能从侧面丰富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吧。

嘎的一声,是碗口的病枝刮折了。

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

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着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用“河水开裂”、“碗口的病枝刮折”、“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从低到高,从小到大,气势越来越彰显出来,衬托出春风给北国带来的壮美。

写景离不开写人,北方春风的壮美与北国村民的豪迈息息相关。

“过草地、走沙漠、扑山梁”,又是短句,又是一连串动词,简洁,干脆,一如北国的春风。

文章无论写景还是写人,线条简洁,语言短促,像岩画或石刻那样,既粗犷有力,又具有地方特色。

《春风》的思考问题:
1.第1段中,“春脖子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脖子”的含义是什么?
比喻。

含义是“持续的时间”。

2.第3段“意见里说的景象”中的“景象”是指什么?
“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3.第4段哪句话暗示作者现在不太喜欢江南的春天?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

4.第5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

5.“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渣……”,句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句中“潭、溪、井、台”,列举出北方水的几种形态;省略号,则交代了冰的形状各种各样,远远不止这些,暗写冰在北国冬天很普遍。

6.北方春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7.南方春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8.举例说明,本文直接描写北国春风有什么作用?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鸣鸣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这样直接描写春风,给人直观的感受,真切而直接;北国春风像百万骑兵鏖战,写出春风来得迅猛,出乎意料,气势浩大。

9.举例说明,本文间接描写北国春风有什么作用?
间接描写往往能从侧面丰富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吧。

嘎的一声,是碗口的病枝刮折了。

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

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着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用“河水开裂”、“碗口的病枝刮折”、“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从低到高,从小到大,气势越来越彰显出来,衬托出春风给北国带来的壮美。

10.作者为什么怀念北国的春风?
北国的春风及时送走坚冰霜雪,伴随作者经历艰苦的岁月。

赏析材料: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杰作。

全篇97字,用触目惊心的描写,细腻地展示作者曲折
的心理活动,用精炼概括的词语,集中地反映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哀愁的语言,凄惨的旋律,无一不是她饱经忧患后低沉的倾诉,无一不是她历尽折磨后深长的忧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诸叠字是景语,又都是情语,情景交融。

“寻寻觅觅”,写主人公起床伊始若有所失,到处寻找,托出她空虚、不安和恍惚的心情。

“冷冷清清”,承上启下,寻觅毫无收获,更觉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写出冷清至极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凄凄惨惨戚戚”,极力渲染她凄苦、悲惨和忧戚的情态。

这7种叠字都具有浓厚的感情,即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悲愁之情。

这种感情,不仅与全篇的气氛完全一致,而且它们冠于词头,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使读者一接触此词就深受感染,并贯穿始终。

“点点滴滴”,拟黄昏时雨打梧桐声。

这两个叠字本来是不含哀乐感情的写景之句。

可是,在前面7个叠字那种凄厉气氛的笼罩下,这触景生情之笔也恰到好处地点染出作者长期积郁沉重的心理。

正是由于词人长期忧心忡忡,带着这种情感去写景,景语中饱蕴着感情,无一不是情语。

这种以愁情写出的凄景,即使运用一般的中性词语,也能表达作者体内心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