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中国模式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1概述与问题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人人富裕、全民奔小康,还有势不可挡的老龄化浪潮,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

老龄化、病残化、失能化问题日益凸显,“未富先老”已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6年,我国65岁(含65)上老年人数目达到1.5亿;2019年末,我国65岁(含65)以上老年人数目达到1.76亿,占总人口的12.6%,老龄人口以每年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消息,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社会人口老龄化、病残率升高,给我国传统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

尤其是部分慢性病患者有长期护理的需求,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生活方式改变、单纯的医疗和养老资源不足以满足需求的矛盾面前,迫切的现实需要促使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和医药卫生体系进行改革。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2019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养老产业发展;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度强调加快医养结合发展步伐,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2021年3月两会顺利召开,包括毕胜、欧宗容、高莉在内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表示,要积极发现医养结合中的问题矛盾,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从老年人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出发,真正实现“医”“养”系统化的有机融合。

自医养结合模式推出以来,相关各类政策密集出台,医养结合实践也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医养”内容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拓展,部分试点已经拥有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作者简介:葛雪飞(1997-),男,安徽亳州人,硕士,安徽工业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为应急物流管理。

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

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

7.引进外資的自由化 8.私有化 9.放宽规制
被 认为 是 发 展 中 国 家 长远发 展 的 正确 策 略
10.以成本获取产权的方法
约翰.威廉姆森为国际经济学研究所高級研究员
2019
一、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2)中国模式问题的 提出是国际社会对“华盛顿共识”进行反思的结果
* 拉美國家、俄罗斯和东欧等国家 于二十世紀末实践采用
• 中国模式指的是,在过去25年间成功地回应了 各种经济难题,保持了连续和快速的增长。
二、国内外“中国模式”问题研究综述---1)对 “中国模式”概念的论述
• 学者们关于“中国模式”概念的理解,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3、从自己的学科研究领域的角度来界定中国模式的含义,主要的观点

• 中国模式或北就共识实质就是中国作为 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 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 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
采用有关概念作国家 发展的結果:
贪婪与恐惧 缺乏监管 自由放任政策必然后果 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厄运?
2019
一、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3)乔舒亚.库伯.雷 默的《北京共识》拉开了世界高度关注“中国模 式”的序幕
• 北京共识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华盛 顿共识,其核心价值正在全世界产 生涟漪效应,并将给 世界特别是广 大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
• 中国模式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惊人的经济增 长速度、解决亿万人民温饱问题、拥有一个不断 扩大的市场,还在于采取审慎行事的循序渐进方 式适时推进政治改革、确保社会稳定、坚决捍卫 国家主权和利益。
• 中国模式开始作为一种软力量而对国际社会产生吸引力。 中国模式的经验有可能成为全世界获取发展和转型思想的 灵感宝库。

近年来关于_中国模式_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_中国模式_研究综述

2010年12月江 南 社 会 学 院 学 报Dec.2010第12卷第4期J OURNAL OF JI ANGNAN SOC I AL UN I VER SI TY Vo.l12No.4近年来关于 中国模式研究综述*维 振(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 中国模式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和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凸显了 中国模式研究的初始性特征。

正因为如此,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关键词: 中国模式;研究综述;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26(2010)04-0060-05近年来,关于 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了海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学术界围绕 中国模式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和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现将有关观点梳理和归纳,以期对进一步研究 中国模式提供可借鉴之处。

一、关于 中国模式的历史背景(一)关于 中国模式的国内背景王心富认为,一是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二是基于时代主题的深刻变化;三是基于我们党独立自主的优良传统。

[1]常修泽认为,中国发展模式的基本背景基于中国相对独特的五个 起点特征:一是二元结构特征显著;二是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均不足;三是经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民主传统薄弱;四是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需要 攻坚;五是正在寻求与世界 亲和。

[2]还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应对汶川特大震灾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上展现出的举国体制,让全球对中国政治体制刮目相看。

[3](二)关于 中国模式的国际背景德里克从 全球现代性角度阐述 中国模式的国际背景。

他认为,一是不公正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夺和压迫之上;二是全球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消除或减轻两极分化,反而导致发达国家内部不平衡;三是全球资本主义在形成新的全球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全球工人阶级;第四,全球资本主义严重削弱了民族国家主权。

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综述

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综述

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综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多次社会治理模式改革,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社会治理的内容、形式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综述中国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的过程和成果。

一、社会治理的演变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安定和和谐。

社会治理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主导”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主导角色,以行政手段推进社会治理工作。

政府向各个方面下达指令,对各类社会问题进行管理、调节和协调。

由于缺乏市场机制和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效果不佳,时常出现矛盾和冲突。

2.改革开放时期的“市场引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社会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增多。

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市场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规范市场运行,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话语权发生了变化。

3.新时代的“共治共建”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社会治理也面临新的形势。

新时代要求实现“共治共建”,即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推动社会治理工作。

政府引导市场发挥积极作用,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转向更加开放、包容、民主、法治的方向。

二、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社会治理模式改革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中国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探索社区治理模式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探索社区治理模式。

以杭州市的“众人同心、共建和谐社区”为代表的社区治理模式,通过社区居民自治、政府参与和专业化服务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为社会治理模式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构建综合治理体系2000年以后,中国进一步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构建以“多元主体”为基础的综合治理体系。

综合治理体系通过建立多维度的治理网络,将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治理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Nhomakorabea摘
要 : 革 开放 后 中 国经 济取 得 的 巨大成 功 , 国模 式被 提 出 并 受到 广 泛 关 注 。本 文 首先 对 关 于经 济模 式 内 改 中
涵 的研 究 进行 了梳 理 , 然后 对 中 国经 济模 式的 内涵 、 景 和 转型 的相 关研 究进 行 综 述 。 通 过 对 这 些 研 究 的梳 理 与评 前 价, 以期 对 未 来研 究有 所 裨 益 。 关 键 词 : 济模 式 ; 经 中国模 式 ; 综述
成 整 体 的 认 识 和把 握 。
二 、 国经 济 发 展 模式 的 内涵 中

经济 发 展 模式 的 内涵
“ 式” 模 是一 个 非常 抽象 的词语 , 在英 文文 献 中 常用 m dl oe、 p tr、t e 者 fr 等 词来 指 代 ( aen s l 或 t y om 江时 学 ,9 6 。主 流经 济 19 ) 学 家们 一般 不使 用 模式 这 个 术 语 。二 战后 许 多 发 展 经济 学 家 在 不 同的场 合 下 广 泛 地使 用 , 才使 模 式 一 词 得 以 推广 。 至今 时 日 。从 模 式 角度 研 究 经济 问题 已经 成 为 现 代经 济 学 常 用 的方 法 之一 . 但对 于 “ 式 ” “ 济 发 展 模 式 ” 然 没有 形 成 一个 模 或 经 仍
21 0 2年 4月
湖 北 经 济 学 院学 报 ( 文 社 会科 学 版 ) 人
S ca ce c s o ilS in e 1
A r02 p. 1 2
Vo . . 1 No4 9
第 9卷 第 4期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王 玉 华
( 头 大学 商 学 院 . 东 汕 头 5 5 6 ) 汕 广 10 3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1. 计划经济模式(1949-1978):在建国初期,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模式,通过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工等行业,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和资源配置。

2. 改革开放模式(1978-2001):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放开了市场,引入了市场机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成功地推行了农村经济改革和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建设,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2001-现在):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力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这一阶段,中国逐步完善市场体制和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鼓励创新和科技进步。

中国还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4. 高质量发展模式(当前):中国正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高质量发展。

这包括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中国还在加强内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都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NGO研究综述

我国NGO研究综述

NGO研究综述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改革的深入,有关非政府组织问题的研究在国际政治和公共行政领域逐渐展开,一批相关的译著、论著和论文的出版和发表,显示出这一问题已为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

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名、赵黎青、苏长和、陈晓春等。

1998年l0月清华大学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研究所成立。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NGO研究的机构之一,研究所从2001年起,将研究成果和国外主要经典著作分为论著系列和译著系列,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NGO论丛。

现已陆续出版了王名、冈室美惠子、李焱妍著《中国NGO理论探索》,王名、胡文安著《民间组织史考》,王名、刘国翰、何建宇著《中国社团改革》,孟延春著《社会资本理论》,邓国胜著《非营利组织评估》,美国朱莉·费希尔(Julie Fisher)原著,邓国胜等译的《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美国莱斯特·萨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对中国NGO的实践研究。

在此前后,其它一些著作、译作也相继出版,如赵黎青的《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苏长和的《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一种制度的分析》,何增科主编的《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吴锦良的《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美国里贾纳·E·赫茨琳杰的《非营利组织管理》,陈晓春的《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及《非营利组织营销学》,范丽珠主编的《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盛红生、贺兵主编的《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刘贞晔的《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一一种互动关系的分析》,以及王建芹的《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公开发表的论文。

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西方前沿理论的高度敏感性,对我国非政府组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界定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界定,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无统一的定论。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一、引言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与特点1.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起源和演变2.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七尺之居3.传统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家庭生产和小农经济三、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1.自然条件的影响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3.科技进步的影响四、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优点与缺点1.优点2.缺点五、如何促进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2.新型农村合作经济3.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六、案例分析1.乡村旅游对经济的带动2.肆意榨取土地对环境造成的危害3.大规模畜牧对草原的破坏4.农村电商的兴起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进七、结论引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在经过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正在从速度转向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发展历程,其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

本篇论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先介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与特点,接着分析影响因素,如何促进其发展以及案例分析。

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与特点1.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封建社会的阶段,中国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七尺之居”、“八税之缴”,其中“七尺之居”是指每户农户可以自己通过劳动生产养活家庭,并抽出一定的劳动力向山寨交一定的税收;“八税之缴”是指每个农户需要上缴八种物资给州县官府,比如粮食、布匹、木材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始终是集约化和节约化的农业生产和工艺制造。

2.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七尺之居中国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七尺之居”,这个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三畜八谷”,即以种植谷物、经济作物和养殖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农业文化和经济模式。

在传统农业经济中,农民家庭是一个小而完整的社会组织,以自然村或村落为单位,以家庭为基础,通过自给自足式的农耕生产,实现家庭的生活,这在所有的农业社区都普遍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0 1 0—2 2 1 一l 8
( ) 中国模 式” 一 “ 概念 的提 出 “ 中国模式 ” 这个概念首 先是 由美 国《 时代》 周刊
高级 编辑乔舒 亚 ・ 珀 ・ 默于 20 库 雷 04年 5月在 《 北
作者简介 : 赵志勋( 9 1 ) 男 , 17 一 , 河南省汝阳人 , 平顶山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处讲 师 , 主要从事 当代社会主义研究。

热点 , 有些学者开始从理论层面思考 中国发 展的模式 或道路 , 并用 “ 中国模 式” 的概念 来 解释 与 总结 中国 成功 的经验 。“ 国模式 ” 再度成 为 国 内外 学界关 中 亦
注、 讨论和热议 的话题 , 尤其是 随着 20 07年美 国次贷
危机引发 的全球 性 金 融危 机 、0 8年北 京 奥运 会 的 20 成功举办 、0 9年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 6 20 0周年 、0 0 2 1
“ 中国模式” 的提 出
“ 中国模式 ” 起源 于 2 0世纪 9 0年代 中后期 , 当时 讨论 “ 中国道路 ” 中国模式 ” 和“ 是对“ 华盛顿共识” 主
导的全球化的一种 防御 性论争 。20 02年在杭 州举行 的一 场“ 国道 路 ” 讨会 上 , 中 研 与会 学者 提交 的论 文
了近年来 学界对该 问题研 究的发展 趋势、 重要成 果, 旨在促进对该 问题 的深入研 究。 关 键 词: 中国模式 ; 发展 趋势 ; 究综述 研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17 (0 2 0 0 3 0 1 3— 6 0 2 1 )1— 0 7— 7 6 中图分类号 : 6 6 I 1 )

3 8・
平顶山学院学报
21 0 2正
京共பைடு நூலகம் : 提供新模 式》 中提出 的。俞 可平等 国 内学者
用“ 中国模 式” 的概念取 代了“ 北京共识 ” 。中国人 民
摘 要 :0世 纪 8 _9 2 0 _ 0年代 , 国际范 围关 于中国模 式的讨论趋 于活跃 。学者们 多以比较 中俄 经济转轨
视 角来探讨 中国模 式。进入 2 世 纪 以来 , l 国际社会 开始从 国家整体发展 战略 和现代化道 路等视 角对 中国模式
进 行 更 加 广 泛 的讨 论 。 0 4年 5月 雷 默提 出“ 京共 识 ” 是 催 生 了 中 国模 式 的 深 入 讨 论 。20 20 北 更 0 8年 全球 金 融 危
改革开放 以来 ,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并 取得 了辉煌 成就 : D G P平均 以 9 左 右 的速度 持 续增 长 了 3 % 0多
证 明并将继 续证 明“ 中国模式 ” 客观 存在 的 , 符 是 是 合 当代 中国基本 国情 的发 展模式 , 并且极 大地 解放和 发展 了我 国社会 主义生产力 , 显著提升 了我 国的综 合
国道路》 标 志着“ , 中国模 式” 引起 学者们 的注意 。乔
舒亚 ・ 库珀 ・ 雷默 于 2 0 0 4年发 表 了“ 北京共 识” , 后
中国模式 日益受到关注。 …
之间 向市场经济转 变 。实施 “ 休克疗 法” 的结 果造成
了生产持续下降 、 失业急剧增加 、 通货持 续膨胀 、 社会 不断动荡 , 终导致 东 欧剧 变 、 联解 体 。 史 已经 最 苏 历
第Z 卷第】 7 期
2 2 年 2 月 01
乎顶山学院学报
J u M fPi g i g ha om o n d n s n Unie t v  ̄iy
V0. 7 No 1 12 .
Fb 2 1 e .0 2
近 1 来 中国模 式 问题 研 究综 述 O年
赵 志勋
( 平顶 山 学院 , 南 平 顶 山 470 ) 河 60 0
国力 。
年, 在世界经济发 展史 上实属 罕见 , 国际社 会影 响力 不断攀升 , 人 瞩 目, 世 以致 国外 新 闻媒 体 用 “ 中国奇 迹” 来描述 中国经济增长 的成绩 。伴随着我 国经济 的
崛起 , 国发展 的道路或模式逐渐成为学 术界研究 的 大
“ 中国模式 ” 就是 中国作 为一个发 展 中国家 在经 济全球化 背景下立 足 中国国情实 现社会 现代化 的一 种战略选择 ,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 中逐渐发展起来 是 的一整套 应对 全球 化 挑 战 的发展 战略 和治 理模 式。 其不仅是经济方 面的模式 , 更是一个涵 盖经济 、 政治 、 文化 、 外交 、 生态等领域 的 、 综合 的、 面的、 体的概 全 整 念 ; 中国模 式” “ 还是一个不 断发展 的动态模式 。
机爆发 , 一些曾经认 为西方经济体 系完美无缺 的 国内外学者对于被 许 多发展 中国家称赞并仿效 的中国模 式表现 出浓厚兴趣 。然而其 关于 中国道路 、 中国经验 、 中国模式 的 内涵、 特性、 临的挑 战及世 界性 的深远影 响等解 独 面
读, 因立场、 角和 心态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别。通过对近期 国内外关于中国模 式问题 的研 究现 状总结梳理 , 示 视 展

年上海世界 博览 会 的顺 利举 办 、0 1 纪念 中 国共 21 年 产党建党 9 年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 0周 更加彰显 了“ 中 国模式” 对世 界 的影 响 。同时面对 2 1 0 1年苏 共亡 党 2 0周年之 际 , 者们对 当时苏东 改革 “ 型模 式 ” 学 转 进
行 了深刻反思 ,0世 纪 8 2 0年 代末 9 0年代初 , 苏东各
国依据“ 华盛顿 共识 ” “ 的 休克疗 法 ” 完全 抛 弃 了社 , 会主义制度 , 全从西 方经 济学 的本本 出发 , 完 根本 不 考虑本 国的具体 国情 , 为只有彻底 的私有化和 市场 认 化才能有效 率 , 图通 过 “ 企 全盘 西 化” 的道 路 在一 夜
于 20 0 3年 出版会议论文集—— 《 现代化 、 全球 化与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