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滑动与滚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滑动与滚动》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动和滚动现象,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问题引导,有助于学生探究和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滑动和滚动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动和滚动的现象。

2.让学生掌握滑动和滚动的特点和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滑动和滚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滑动和滚动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滑轮、小车、木块等。

2.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滑动和滚动现象,如滑板、轮椅、滚珠笔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向学生解释滑动和滚动的概念,让他们初步了解这两种现象。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滑动和滚动现象。

每组选取一种实验材料,如滑轮、小车、木块等,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彼此的观察和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滑动和滚动的特点和区别。

5.拓展(5分钟)提出一些与滑动和滚动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轮子能滚动?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滑动和滚动概念的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滑动和滚动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的家具是如何移动的,是否使用了滑动或滚动现象。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滑动和滚动的特点和区别。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力与运动》中的第2课《滑动与滚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探究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讨论滑动与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理解滑动与滚动的定义,掌握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动与滚动的概念,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

难点:理解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区别,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小车、圆柱体、斜面、测力计、课件。

2. 学具:每组一个滑轮、一个圆柱体、一个测力计、一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如滑板、轮滑、自行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 新课导入(1)讲解滑动与滚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2)探究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并比较两者的摩擦力大小。

3. 例题讲解(1)问题:为什么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2)分析:圆形轮子可以减小摩擦力,使骑行更加轻松。

(3)解答:圆形轮子可以实现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了滑动摩擦,哪些地方使用了滚动摩擦。

5. 小结六、板书设计1. 滑动与滚动2. 内容:(1)滑动与滚动的定义(2)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3)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为什么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2. 答案:(1)生活中,如走路、滑板、拉抽屉等属于滑动摩擦;自行车、轮滑、汽车轮胎等属于滚动摩擦。

(2)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因为圆形轮子可以实现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精品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精品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这一章节中,深入学习摩擦力与滚动摩擦概念。

详细内容包括:解摩擦力产生原因,探究滑动与滚动不同,通过实验观察滑动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差异,以及解如何减小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摩擦力与滚动摩擦概念,解滑动与滚动区别,知道如何减小摩擦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与滚动摩擦概念,滑动与滚动区别。

2. 教学重点:减小摩擦力方法,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仪,小车,圆柱体,长木板,测力计。

2. 学具:每组一套摩擦力演示仪,小车,圆柱体,长木板,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让学生推动桌上书本,引入摩擦力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摩擦力定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关系。

3. 例题讲解:讲解滑动与滚动区别,以及滚动摩擦概念。

4. 实验探究:(1)让学生分组操作摩擦力演示仪,观察滑动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差异。

(2)讨论减小摩擦力方法,并动手实践。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P32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滑动与滚动2. 主要内容:(1)摩擦力概念(2)滑动与滚动区别(3)滚动摩擦(4)减小摩擦力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摩擦力概念,并举例说明。

(2)说出滑动与滚动区别,以及滚动摩擦特点。

(3)列举减小摩擦力方法,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1.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表面间不规则性,产生阻碍相对运动力。

例如,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摩擦力使我们不易滑倒。

2. 滑动是指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直接接触并相对滑动,如推拉门窗;滚动是指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通过滚动方式移动,如车轮在地面上滚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滑动与滚动》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引导学生探索滑动和滚动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滑动和滚动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滑动和滚动的特点,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知道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滑动和滚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发现滑动和滚动的现象。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滑动和滚动的特点。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滑轮、轮子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木板、小车等。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滑轮、轮子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让学生说出他们观察到的运动方式,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滑动和滚动的概念,让他们初步了解这两个概念。

然后,展示一些实例,如滑梯、滑轮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实例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滑动和滚动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用小车在木板上进行实验,观察小车的运动方式,并记录下来。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滑动和滚动的特点和区别。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6滑动和滚动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6滑动和滚动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6 滑动和滚动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第46页的“滑动和滚动”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滑动和滚动的定义;探究滑动和滚动对物体移动的影响;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能够区分两种运动方式。

2. 了解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能够分析滑动和滚动对物体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动和滚动的定义,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

难点:区分两种运动方式,分析滑动和滚动对物体移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圆柱形物体、平板、斜面、测力计。

2. 学具:小车、圆柱形物体、平板、斜面、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小车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两种运动方式的区别。

2. 例题讲解:(1)什么是滑动?什么是滚动?(2)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是什么?3. 知识讲解:(1)滑动: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相对滑动。

(2)滚动: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相对旋转。

(3)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减小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的相对速度,使物体更容易移动。

(1)推开门;(2)拉动抽屉;(3)自行车行驶;(4)轴承转动。

(1)比较小车在平板上滑动和滚动的距离;(2)测量小车在滑动和滚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3)观察圆柱形物体在平板上滑动和滚动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滑动和滚动(1)滑动: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相对滑动(2)滚动: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相对旋转2. 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减小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的相对速度,使物体更容易移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a. 推动家具;b. 自行车行驶;c. 轮子滚动。

2. 答案:(1)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如:滑板、滚铁环、汽车的行驶等。

教科版《滑动与滚动》优秀公开课教案2

教科版《滑动与滚动》优秀公开课教案2

教科版《滑动与滚动》优秀公开课教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滑动与滚动》一章。

具体包括:1. 物体滑动与滚动的定义及特点;2. 不同物体滑动与滚动时的运动状态;3. 影响物体滑动与滚动的因素;4. 实际生活中的滑动与滚动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动与滚动的基本概念,能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滑动与滚动时的运动状态。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滑动与滚动的基本概念及特点,不同物体滑动与滚动时的运动状态。

难点:影响物体滑动与滚动的因素,实际生活中的滑动与滚动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滑轮组、小车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带有轮子的玩具,如小车、悠悠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滑轮组工作时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滑动与滚动的现象。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物体滑动与滚动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物体滑动与滚动时的运动状态。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滑动与滚动的区别。

3.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影响物体滑动与滚动的因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摩擦力、重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4. 实例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如滑板、自行车等。

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5. 动手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使物体从滑动变为滚动,或从滚动变为滑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滑动与滚动的定义及特点、不同物体滑动与滚动时的运动状态、影响物体滑动与滚动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滑动与滚动的特点。

答案:滑动是指物体在表面上的滑动运动,滚动是指物体在表面上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2024年小学科学46《滑动与滚动》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46《滑动与滚动》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46《滑动与滚动》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滑动和滚动的区别及特点。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1.滑动与滚动的区别及特点。

2.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

教学难点:1.滑动与滚动现象的区分。

2.实验过程中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教学准备:1.滑轮组、小车、斜面、木块、圆球等实验器材。

2.记录表格、白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滑动与滚动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滑动与滚动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1.滑动与滚动的定义(1)展示滑动现象,如木块在斜面上滑动。

(2)展示滚动现象,如圆球在斜面上滚动。

2.滑动与滚动的特点(1)分组讨论:滑动与滚动的特点是什么?滑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接触面产生滑动摩擦。

滚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接触面产生滚动摩擦。

3.滑动与滚动的应用(1)展示生活中滑动与滚动的实例,如轮滑、自行车等。

(2)引导学生分析滑动与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探究1.实验一: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的比较(1)分组实验,测量木块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时的摩擦力。

(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的关系。

2.实验二:斜面坡度对滑动与滚动的影响(1)分组实验,改变斜面坡度,观察木块和圆球的运动情况。

(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斜面坡度对滑动与滚动的影响。

2.提问:滑动与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哪些?3.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滑动与滚动的现象,分析其应用。

教学反思:1.实验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小组的进展,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对于学生的疑问,要耐心解答,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3.作业布置要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轮子和滑板?它们有什么不同?生:轮子会滚动,滑板会滑动。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种运动方式的区别和特点。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力的作用》中的第5课《滑动与滚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探究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了解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滑动与滚动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

2. 通过实验,感受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了解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动与滚动的概念及其区别,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感受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块、圆柱体、斜面、测力计、粉笔、黑板。

学具:每组一个滑块、一个圆柱体、一个斜面、一个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滑块和圆柱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滑动与滚动的区别。

2. 新课导入(1)讲解滑动与滚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2)提问:如何减小摩擦力?引导学生思考。

3. 例题讲解(1)演示用测力计测量滑块和圆柱体在斜面上的摩擦力。

(2)讲解如何通过实验感受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滑块和圆柱体在斜面上的摩擦力,并记录数据。

(2)教师点评,强调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6. 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滑动与滚动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滑动与滚动2. 内容:(1)滑动与滚动的区别(2)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3)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一个人推着一个滑块在水平地面上前进。

(2)一个人推着一个装有轮子的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前进。

2. 答案:(1)摩擦力较大,因为滑块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

(2)摩擦力较小,因为箱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滚动摩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动与滚动
南苑小学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观察、实验,能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
有关。

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2、通过观察、思考,能说出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
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3、初步了解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出小车轮子滚动与滑动摩擦力的对比实验,并通
过实验,证实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记录真实数据。

2、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证实小车轮子的运动方式(滑动还是滚动)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并完成车轮滑动、滚动时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小车对比实验工具一套
学生:小车、弹簧测力计、载重物(钩码)、学习单、细铁丝
【教学过程】
一、观察体验车轮的两种运动方式。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汽车有哪些运动的方式?
2、滑动与滚动概念介绍,联系实际例子辨别这两种运动方式。

3、出示小车,实验时小车车轮有哪两种运动方式?滑动时怎么办,用什么
方法?
二、提出问题,设计完成实验。

1、引出问题。

我们前面刚学过《运动与摩擦力》一课,小车车轮在桌面上运动
时有没有摩擦力?
2、连续猜想。

车轮在桌面上滚动的摩擦力大还是滑动的摩擦力大?实验要怎么
来做?
3、设计实验
(1)研究的问题?
(2)需要些什么材料?
(3)实验的时候要改变的条件?
(4)保持不变的条件?
(5)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4、分组测量、整理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5、数据汇总,分析交流
小组完成后到台上汇总,展示数据。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得出的结论。

6、教师总结实验结论
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7、分析实际问题
(1)前几节课我们做小车实验时,静止的小车要受到一定大小的拉力才能运动起来,运动的小车失去动力自己会慢慢停下来?(那是因为摩擦力的作用)。

(2)那么汽车、自行车刹车都是采取阻止车轮转动的方法,为什么车轮停止转动,车子就能很快停下来?
三、概念延伸,拓展应用。

1、介绍常见的轴承。

(课件出示图片)在车辆的车轮与轴之间都安装了滚珠轴承。

观察滚珠轴承的构造,说说滚珠轴承的运动方式是什么?为什么在自行车的这个部位要用到这样的运动方式?
(其实很多部件中都用到了滚珠轴承,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机械装置,它可以减少摩擦力,以延长部件的使用寿命)
2、还有什么方法使滚珠轴承转动的更灵活,进一步减少摩擦力呢?
3、课外延伸
板书:
滑动与滚动
滑动大
相同的物体摩擦力
滚动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