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复习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及答案

专题一第1课1.下图是故宫里的一块牌匾,观察图片,你认为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来自于(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答案】 B【解析】“和”“仁”等思想显然来自于儒家。
2.(2014·福建六校联考)孔子曾对鲁国大夫季氏设置天子才能使用的64人大型舞乐队十分不满,因为按照西周规定,大夫只能使用32人的乐队。
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B.君主专制制度C.等级名分制度D.嫡长子继承制度【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所说的礼,是周礼,恢复到西周的等级秩序当中去,故选C。
A、B项是秦朝以后出现的;D项与材料无关。
3.右图是一幅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的精彩图片。
下列表述中属于“巨碗”上人物孔子思想精华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以德治民,反对苛政③维护周礼,贵贱有序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人物是孔子。
③是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体现了孔子思想落后的一面,与“思想精华”不符,故排除③,而①②④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
故应选C。
4.下图是一副“光盘”行动的宣传画,下列人物会对该画大力宣传的是( )A.老子B.孔子C.荀子D.墨子【答案】 D【解析】“光盘”行动旨在倡导“节约”,这与战国时期墨子的“节用”等主张一致。
5.“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答案】 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潮流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世异则事异”和所学史实可知体现的是一种变革思想,属于法家。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6.2014年9月28日10:00,值孔子诞辰2655年,在全球有华人的地方都举行了隆重的祭孔大典。
高二历史必修3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

高二历史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一、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X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X,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4、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思想家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他还主X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试题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
”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 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2.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①男女平等 ①议会至上①工商皆本 ①实行众治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3.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
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
”由此可见宋元之际()A.道教形成众多流派B.道家与儒家思想交锋激烈C.理学成为儒学正统D.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4.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
这主要反映出()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5.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D.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6.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7.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①荀子主张礼法并施①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①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8.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9.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解析-教学文档

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综述: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
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和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2、出现的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源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文化下移现象)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形成一些学者和思想流派,为学术繁荣创造了条件。
3、结果:道、儒、墨、法等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人民版 必修三 专题一 百家争鸣

三、法家思想
1、法家的变法运动 (1)魏国李悝
a、推行“尽地力之教”,提 高农业产量,…… b、主张用严酷的刑罚……加 强君权 c、《法经》是中国古代…… a、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b、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 c、加强中央集权
(2)秦国商鞅
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 ,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他 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 以此来取信于民。当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傅公 子虔、公孙贾。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 动颇大,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商鞅 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秦 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 ,派官吏逮捕他。遭车裂,族灭。
形成原因
经济: 为之奠定了物质基础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
开争霸兼并战争,造成思想界的相对宽松和 自由
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
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 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 术繁荣发展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38,)名况,字卿,著名 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因避西汉 宣帝刘询讳,因“荀”与 “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 称孙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 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 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 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 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
荀子的思想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 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 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 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 抨击。
2、庄子的思想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明主流思想的演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怒放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2、了解道、儒、墨、法诸家主要观念道家:老子:〔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强调一切顺应自然,倡议喧嚣有为,知足寡欲;〔2〕政治思想:〝有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3〕辩证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有无、贵贱、祸福是相互依存,不时转化的。
庄子:〔1〕人世万物都是相对的;〔2〕坚持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誉差异,就能取得肉体自在。
儒家:孔子:〔1〕思想中心是〝仁〞,以为〝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支持苛政和恣意刑杀。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教育上首创公家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文明上整理〝六经〞。
言论载于«论语»〕。
〔识P5图〕孟子:〔1〕开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政治上主张〝暴政〞。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君轻民贵〕〔3〕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主张用暴政来回复和扩大人的善性〕。
荀子:〔1〕政治上主张〝仁义〞和〝霸道〞,以德服人〔2〕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的结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力气的庞大。
〔3〕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墨家:墨子〔1〕主张〝兼爱〞,消弭亲疏、贵贱的区分同等的去爱一切人;〔2〕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形成灾难;〔3〕倡议节省;〔4〕治国主张〝尚贤〞,支持任人唯贤。
法家:韩非子〔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应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相对威望震慑臣民,提出系统法管实际;〔2〕把君主权利提高到极点,迎合树立大一统民主国度的历史趋向。
3、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百花怒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束缚运动,是中国学术文明、思想品德开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明开展的基础。
人民版必修三复习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心学是南宋时期陆九渊创立的一种儒学思想,后经明代王阳明发扬光大。心学认为“心即理”,人的内心就是天理的所在, 强调通过内心的自省和修炼来达到圣贤的境界。
理学、心学的影响
理学和心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儒学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们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加强 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内敛和自省,对于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影响
成为显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主张
80%
道家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庄子追求精神自由,提出“齐物 论”。
100%
墨家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 倡节俭,反对浪费。
80%
法家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 集权,提出“法不阿贵”的思想 。
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的影响
3
法家思想与儒家的对立
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治理方式、价值观念等方 面存在对立,这种对立在秦朝时期表现得尤为明 显。
04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与 融合
佛教、道教的传播及其影响
佛教的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广泛传播,大量佛经被译成汉文,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佛教思 想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观念深入人心。
创新性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还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当时 的学者们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 新和发展,如韩愈的古文运动、柳宗元的永州八 记等都是具有创新性的思想文化成果。
开放性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当时的 社会对于外来文化持开放态度,积极吸收外来文 化的优秀成果,如佛教的传入和本土化就是典型 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
生平:战国时期思想家,继承了孔子的学说
学 孟子 主张
①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这体现民本主义思想
荀子
生平: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
①强调“天行有常” ②认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重要思想 ③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 题组一
【例4】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日之 家可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例5】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例1】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
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例2】古代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儒 家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矛盾和谐、君民和谐以及 身心和谐。其中体现“人我和谐”的思想是 ( )
【例6】“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
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
难矣。”属于哪个学派的观点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疑难突破
一、对百家争鸣的全面认识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 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 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 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 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9】“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
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
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例1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 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 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①提出“仁”与“礼”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 会 ②主张“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 政③①②注主注重张重政“人有治的教 全与无 面人发类事展, ”,,对从开鬼礼创神、中敬乐国而、古远射代之、私御人、讲书学、之数风六个 方面培养学生
早 期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 《春秋》等,后人称之为“六经”
2、形成的原因 (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 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 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士大夫 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 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 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 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 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因而特别地礼贤下上;“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 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
精神:刻苦俭朴、苦干、自我牺牲的精神
墨
家
①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
的 主 张
主张
②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 系列主张
意义: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例7】“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A.墨翟 B.孟轲 C.苟况 D.韩非
生平: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老子
①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老
学说 ②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庄
③政治学说:“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之
学
生平: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庄子》
庄子
主张
①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齐物论”,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 差别,万物也如此 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例8】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 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中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 语,以吏为师。” 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 不察也。” 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一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诸子百家产生的历史背景。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 形成。
知识整理
孔子
生平: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 主张
教育 思想
法
生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吸收了道家思想,将
想
法家理论系统化
思想 ②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韩非子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认为历史是向前
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作用
①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 了理论基础 ②汉代以后,法家学派逐渐消失,被吸收到儒学体系 中,成为维护专政政权的工具
A.天人合一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例3】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在春秋时期孔 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孔子的“以德治民”主张在春秋时期受到统治者 的推崇
B.其主张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C.在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D.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