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合集下载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2002年12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ec. ,2002第25卷第6期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S ocial Science Vol. 25No. 6【教育学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侯怀银(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太原030006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 中国教育学; 发展摘要:本文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进行了具有实证性质的考察和研究。

提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段; 以模仿为主要特征的初建阶段; 以“中国化”年的发展, 教育学的主要学科都已在中国形成, 。

, 的形成时间进行了考察。

:1000-5935(2002 06-0001-06据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和中国教育学自身的发展逻辑, 我们可以把教育学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以引进为主要特征的初现阶段(1901年~1915年1901~191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最后10年, 是西学东渐的一个高潮, 也是中国主要从日本引进教育学的阶段。

从1901年到“五四”运动前(约到1915年左右 ,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典型地呈现出引进性。

作为学科, 教育学对中国来讲是外来的, 而不是内发的。

外来学科在一个国家的传播, 不仅仅取决于这一学科本身, 同时还要受到特定社会背景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制约。

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不可能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广阔的历史背景。

它虽然直接表现在学术上, 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是时代的客观需要。

教育学在中国被引进与中国的现代化属收稿日期:2002-08-18后发的外生型有关, 也与西方文化在近代的传播先物质、制度后观念有关, 而师范教育的兴起则为引进提供了直接需要。

随着师范学校的兴办, 设置教育学类课程成为必然。

师范学校也就成为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重要载体。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到现代教育三个阶段,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公元前21世纪-1840年)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父母亲自教导子女。

随着社会的发展,孔子创办了私塾,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以经书为教材,注重礼仪、音乐和文字的学习。

这种教育形式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二、近代教育(1840年-1949年)近代中国的教育经历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教育的冲击。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教育,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最著名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新学”运动,提倡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思想。

同时,中国传统教育也受到了冲击,私塾逐渐减少,学堂和学校开始兴起。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堂条例》,确立了现代学校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三、现代教育(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951年,中国实行了全面的义务教育制度,确保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教育。

此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包括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

此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三个阶段。

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近代的学堂教育,再到现代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不断进步,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节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共二十一页
(一) “教育学”学科的设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师范教育在我国的出现, 诞生了教育学这门学科或课程了。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维新运动的 产物。 “师范馆”(1902年)修业4年,设置“教 育学”课程,且分4年规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包 括教育宗旨、教育之原理、学校(xuéxiào)管理法以及 “实习”,还规定了每星期的课时。
由于(yóuyú)他的教育观点与赫尔巴特有明显不同, 顿时在我国教育界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气氛。
共二十一页
在广泛学习和研究国外教育学的基础上,当 时我国学者自编的教育概论、教育哲学、教育 原理等专著(zhuānzhù)也日益增多。 如:
余家菊著的《教育原理》(1925 ) 孟宪承的《教育概论》(1933) 吴俊升、王西征的《教育概论》(1935) 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1933) 罗廷光编的《教育概论》(1938 )
黄济和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1996年)
共二十一页
中国教育学发展(fāzhǎn)的三大世纪问题
• 1.政治意识形态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问题
• 2.教育学发展中的“中外”关系问题
• 3.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
共二十一页
政治意识形态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问题
• 1.强国的政治需要与教育学的引进 • 2.教育学“引进”的中国范式
前苏联的教育学强调制度化教育,这对 于稳定我国建国初期学校的教学秩序,提高 教育质量,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教育 学建设的角度看,苏联教育学填补了当年社 会主义教 育理论的空白。
本身有许多(xǔduō)不足,如操作性较强, 理论性较差;教条性较强,辩证性较差; 等等。 这些在热忱学习下未多察觉、分析 和取舍。
萌生 • 3.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对教育学的强控制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划分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划分
总体来说,这是中国教育学科建设从恢复到繁荣并开始走向独立化的时期
时期
主要内容
划分
建国前
第一阶段1901年到1919年
翻译日本著作
其内容基本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学说为依据和框架
第一次中断: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研究与教育学科建设中断
第二阶段1919年到1949年
教育学在向外吸取上呈现出以杜威实用主义思潮为主流影响,其他西方主要教育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多元并存的特点
教育学作为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解释和毛泽东有关教育语录的诊释的独特意识形态化的现象。
以批判的方式重新介绍了一些西方教育理论。但此举尚未成气候,其微弱成效很快又被“文化大革命”的汹涌浪潮冲刷干净。
第三次转向:由外学转为向内树。使教育学科的知识性和学术性所剩无几,政治性却大为增强。
这是在意识形态强烈控制下,第一次出现的所谓“教育学中国社会主义化”的努力。
第一次转向:学科建设由向日本学转为向欧美学,并由此带来各学科在内容体系、形态上的变化
建后
第三阶段1949年到1957年(或1956年)
批判杜威、批判解放前国内“资产阶级教育思潮”
全面引进苏联教育学科领域教科书
第二次转向:由学西方转向学苏联
第二次中断: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学发展中断了与解放前的联系
第四阶段1957年到1966年
第五阶段1966年到1976年
文化大革命
第三次中断
第六阶段1977年至2000年
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学术观点趋向多元,学术视野日渐拓展,国际交流日益加强,且形成了教育学科的当代体系。
学科建设中的反思批判意识普遍增强,中国教育学科建设因“元研究”的出现而开始进入“自为时期”。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诸多弊病,诸如“引进”情结、“编教材”情结、缺乏原创性研究问题等依然引人注目。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开始,逐步讨论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教育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

被誉为教育家的孔子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点,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他强调要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并开创了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学一直以儒家教育传统为核心。

而在清朝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行,将中国教育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诸多经过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不仅掌握了儒家经典,而且有了扎实的学问基础,成为传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力量。

20世纪初,随着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引进,中国教育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批日本和西方的教育学家纷纷来华,推动了现代教育学的发展。

例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思想对中国的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倡导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能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引入,以促进教育学的发展。

中国开始重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大量的教育学研究机构和高校的教育学专业相继建立起来。

研究领域也从单一的理论研究发展到了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学研究的同时,中国教育实践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近年来,关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育公平等问题的探索成为热点话题。

为了与时俱进,中国的教育学家们在教育实践中大胆尝试和探索,以期达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的目标。

然而,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教育质量的提升等,都对教育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的教育学界需要更加注重教育实践和研究的结合,加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的教育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经验。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国家衰落、社会动荡和教育落后的困境,因此发展教育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19世纪末)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迎来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启发。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认识到,西方的现代科技和教育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因此,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技术学习,引进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教科书和教育制度。

不过由于洋务运动的弊端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教育发展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维新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为了推动国家发展,他们积极主张教育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

在维新运动中,中国大力推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开始实施普及教育的政策。

此外,创办了多所西式学校,培养了一批文化和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观念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诉求。

他们积极主张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社会进步。

在教育领域,新文化运动提倡现代教育,主张以科学、民主和人性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如胡适、鲁迅等。

他们鼓励青年人接受先进的教育,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推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普及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五阶段: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交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重要里程碑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重要里程碑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重要里程碑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教育学逐渐形成,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里程碑。

1. 古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在古代,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中。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代表,他主张“学而时习之”,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培养人的德行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也对教育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形成了古代教育观念的基础。

2. 过程教育的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逐渐走向科学化。

俄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过程教育”理念,主张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出发,通过具体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引领着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对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行为主义的兴起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沃森提出了行为主义学派,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强调个体学习的可观察行为和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对教育的实证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奖励和惩罚等。

4. 学习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社会认知理论在教育学中崭露头角。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并通过认知活动进行。

此后,志愿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学习理论相继提出,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5. 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相继涌现。

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等。

这些新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6. 教育技术的应用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学的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机遇。

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索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育效果。

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成为重要研究方向。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从古至今,教育学不断地吸收和积累着世界各地的教育经验,推动和引领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其演进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古代教育观念与思想在古代,教育观念和思想主要集中在孔子和苏格拉底等思想家的教育理论上。

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等观点,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育的实践性。

苏格拉底则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内在的潜能,通过提问和对话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2. 进入现代教育学阶段进入现代,教育学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时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开始系统化和科学化。

3.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对立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成为教育学的两大主导理论。

行为主义强调通过外界刺激和反馈来引导学习,而认知主义则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思维和内在心理结构的作用。

这两种理论在教育实践中都有贡献,但也引发了关于教育目的和方法的争议。

4. 个别差异与多元智能的发现20世纪后半叶,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开始关注个别差异和多元智能的概念。

个别差异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能力,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不同种类的智能,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等,并倡导根据学生的智能类型来开展教育。

5. 教育技术的崛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在教育学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教育技术通过提供多媒体教学材料、在线学习平台和智能化教学工具等方式来改变教育方式和提升学习效果。

这种趋势将继续影响教育学的发展,使教育变得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

6. 迈向未来的教育学在未来,教育学将面临如下趋势和挑战:首先,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将促使教育学跨学科和跨国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教育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12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ec. ,2002第25卷第6期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S ocial Science Vol. 25No. 6【教育学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侯怀银(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太原030006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 中国教育学; 发展摘要:本文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进行了具有实证性质的考察和研究。

提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段; 以模仿为主要特征的初建阶段; 以“中国化”年的发展, 教育学的主要学科都已在中国形成, 。

, 的形成时间进行了考察。

:1000-5935(2002 06-0001-06据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和中国教育学自身的发展逻辑, 我们可以把教育学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以引进为主要特征的初现阶段(1901年~1915年1901~191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最后10年, 是西学东渐的一个高潮, 也是中国主要从日本引进教育学的阶段。

从1901年到“五四”运动前(约到1915年左右 ,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典型地呈现出引进性。

作为学科, 教育学对中国来讲是外来的, 而不是内发的。

外来学科在一个国家的传播, 不仅仅取决于这一学科本身, 同时还要受到特定社会背景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制约。

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不可能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广阔的历史背景。

它虽然直接表现在学术上, 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是时代的客观需要。

教育学在中国被引进与中国的现代化属收稿日期:2002-08-18后发的外生型有关, 也与西方文化在近代的传播先物质、制度后观念有关, 而师范教育的兴起则为引进提供了直接需要。

随着师范学校的兴办, 设置教育学类课程成为必然。

师范学校也就成为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重要载体。

师范教育的兴起不仅为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提供了基本的需要, 而且促进了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制度化。

国人从1901年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学。

最早引进的是学校卫生学、学校管理法, 而不是作为一门学[1]科的教育学。

教育学在这个阶段的引进的主要特点是引进时盲目认同, 无组织、无选择地引进, 本末不具, 派别不明, 惟以多为贵。

表现出过分强调实用性, 译述上较为肤浅、粗糙, 形成了片面追求短期效果的急功近利的倾向。

在这个阶段, 引进教育学被视为当务之急, 几乎成了全部工作的中心。

第一, 从具体学科的引进来看, 这一阶段所引进的学科主要有学校卫生学、学校管理法、教授学、教授法、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行政、教育学史、儿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项目(DAA010129作者简介:侯怀银(1963- , 男, 山西平遥人,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院长, 教育学博士, 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

1童教育。

第二, 教育学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发展突出地表现为引进性。

引进是国人的主要任务。

20世纪上半叶共引进了245本①, 而这一阶段就引进了118本, 除7本因年代不详外, 占整个引进数的48. 2%, 几乎占引进数的一半。

学校管理法、学校卫生学、教育学史就是在这个阶段全部引进的; 教育学共引进了47本, 占该学科引进总数的85. 5%, 绝大部分在这个阶段引进; 教授法28本, 占该学科引进总数的54. 9%; 教授学3本, 占该学科引进总数的42、9%;教授法、教育史、学校管理法、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法数字相同、教授学、学校卫生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史。

很显然, 教育学、教授法、教育史、学校管理法、教育行政引进数最多, 而这些学科也正是当时师范学校中的课程。

教育学的引进基本上被局限在师范教育范围内, 引进的学科与学校工作直接相关。

教育学科基本是应开设课程之需而设, 学科著作多[2]为师范教育课程用书, 由教员自己解决。

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最初目的就是为师范学校教学服务。

随着教育学的引进, 国人开始了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尝试。

请看下表:教育史14本, 占该学科引进总数的56%。

第三, 从各学科的引进数来看, 依次为教育学、表一20世纪上半叶国人撰写的教育学著作、教材、讲义书目统计表1901年~1914年1915年~1926年15171927年~1949年1671122114214145232931172812121361466611325115年代不详3合计5211693743169981241241351712513教育学教授法教育通论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学校卫生特殊教育初等教育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成人教育教育统计学农村教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中等教育教育原理183111①本文引进和撰写书目的统计, 主要根据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中心等藏书编制, 另外参考了以下材料《直隶教育杂志》:《教育杂志》; 《中华; 教育界》; 邵爽秋编订、彭仁山增订. 增订教育论文索引[M].上海:民智书局,1932; 平心. 全国总书目[M].北平:生活书店, 1936; 上海图书馆.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2卷上册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书局图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北京图书馆. 民国时期总书目(教育、体育[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等等。

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的撰写书目,还参考了以下材料:周谷平. 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 (3 ; 瞿葆奎. 元教育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等等。

21901年~1914年1915年~1926年21927年~1949年54582214528301436年代不详合计7课程论中国教育史教育测验西洋教育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乡村教育教育概论幼稚教育民众教育比较教育教育测验与统计教育伦理学教育科学研究大学教育教育卫生学教育研究法教育科学纲要德育原理教学论教育生物学电化教育合计291937421414225912332092962331361639181913113221131711313112331832211210953979756由上表可见, 约从1903年开始, 在教育学、教授法、中国教育史、教育行政、学校管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等学科领域, 国人已开始了自编教材的尝试, 约编写了29本, 占编写总数的3. 8%。

但编写数大大少于引进数, 少89本。

引进的本数相当于编写数的4. 1倍。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把中国教育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称之为“以引进为主要特征的初现阶段”。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我们可以确定出在出版物中这一阶段出现的国人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或教材、讲义:冯世德《实用教育学》:《大陆》, 1903年, 第3、4、5、6、8、9、10、11、12期。

上海图书馆藏。

谢荫昌著《社会教育》:,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文明书局1913年版。

张学年《家庭教育学》:《湖南教育杂志》, 1913年6月15日, 第2年第10期。

俞庆恩著《:学校卫生讲义》, 上海江苏教育会1915年版。

以中国教育学者编写的第一本著作或教材、讲义为标志, 我们可初步确定出这些学科在中国的最早形成时间: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1903年、教授法(1903年、教育通论(1907年、学校管理(1909年、教育行政(1912年、社会教育(1913年、家庭教育学(1913年、学校卫生(1915年。

二以模仿为主要特征的初建阶段(1915年~1927年从日本引进教育学, 加快了中国学习西方教育3朱孔文编《教授法通论》:, 时中学社1903年版。

云窝《教育通论》:《江苏》, 1907年, 第3、4、6、9、10期。

蒋维乔著《学校管理法》:,1909年。

袁希洛编《教育行政数日谈》:,1912年版(出版者不详,学的进程, 但转道日本而不从学科发源地直接吸取西方教育学, 显然对上一阶段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有影响, 不利于国人对西方教育学的真正理解和选择吸收。

1915年以后, 为辛亥革命补思想启蒙课的新文育、师范教育、乡村教育、比较教育、教育测验与统计、德育原理、教育生物学等学科的建设上, 特别表现在教育学、教授法(教学法这两门学科的建设上。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我们可以确定出在出版物中这一阶段出现的国人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或教材、讲义:周维城著《特别教育》:, 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

杨鄂联编《初等教育》:, 南京高师附属小学、第一女师附属小学1922年印。

舒新城编《教育心理学纲要》:, 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张秉洁、胡国钰编《:教育测量》, 北京高等师范1922年版。

常道直《成人教育论》:《教育杂志》, 1922年, 第14卷第8号。

薛鸿志著《教育统计学大纲》:, 高等师范编译部1922年版。

:, 年版。

:, 1923年版。

(1923年在江苏全省师范:化运动潮涌而至。

“五四”运动倡导的新文化新教育, 使中国教育第一次全方位放眼世界寻求新发展。

中国教育界开始以比较健全的开放心态, 关注世界各发达国家教育的利弊得失与发展趋势。

人们认识到西学东渐以来的教育与西方近代教育的真精神相差甚远“, 中国教育必须取法西洋”而不是东洋的呼声, 成为时代的强音。

中国教育界经过明辨择善, 把教育改革的参照重心由日本转向美国。

在国内掀起一股学习美国教育的热潮。

与此相应, 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也由日本转向美国。

国人开始了主要从美国引进教育学的历程, 并开始把中国教育学的建设作为主要任务。

这一阶段共引进40本, (论、教育史、, 又开始了职业教育、、社会教育、教育社会学、德育原理、教育哲学、教育研究、教育实验法、教育原理等新学科的引进。

教育学在这一阶段的引进有了与上一阶段不同的特点, 不仅已能结合中国的实际, 适当进行选择, 而且开始了从欧美(主要从美国直接引进的历程, 引进更为迅速、全面并开始为教育研究服务。

在主要从美国引进教育学的同时, 国人重视了教育学在中国的建设。

这一阶段教育学的引进数和编写数分别为40本、109本。

编写数比引进数多69本, 编写数相当于引进数的2. 7倍, 编写数远远超过引进数。

这充分说明国人已开始特别重视教育学在中国的建设。

这种建设主要表现在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教授法(教学法、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卫生、特殊教育、初等教育、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成人教育、教育统计学、农村教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中等教育、教育原理、课程论、中国教育史、教育测验、西洋教育史、职业教[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