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赏析复习课程
高职大学语文上善若水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上善若水》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文章的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点:1. 理解《上善若水》的核心思想。
2. 鉴赏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难句和生僻字词。
2. 把握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哲理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道德经》的作者及其思想。
2. 提出问题:什么是“上善若水”?为什么说“水”是上善的表现?二、自主阅读1. 学生自读《上善若水》一文,要求理解文章大意。
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下难句、生僻字词及疑问。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文章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上善若水”的思想?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
四、讲解重点1. 难句讲解:对文章中的难句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2. 生僻字词讲解: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五、课堂小结1. 总结《上善若水》的核心思想,强调“上善若水”的价值观。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水所象征的品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上善若水”的思想。
2. 提出问题:如何将“上善若水”的思想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二、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的利他精神。
三、鉴赏文言文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等。
2. 学生朗读文章,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上善若水”?2.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分享如何践行“上善若水”的思想。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上善若水”的价值观。
《老子二章之上善若水》PPT课件

作品分析
水,生命之源。哪里有水的滋润濡养,哪里就会生机盎然;犹如哪 里有圣人相承,哪里就繁荣昌盛一样。水,自上而下,由天落地,一路 风尘,一路奉献;化作甘露,滋润大地;化作雨雪,降飘原野;水,经 蒸腾气化,历寒风凛冽,仍义无反顾,循环往复,奉献无限,汇入大江 大海。水有许多美好的品格和美德。
作品分析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 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 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 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课文阅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问题探究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3、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
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名句积累
• 知人者智, • 胜人者有力, • 大直若屈,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注释: (8)故无尤:尤,通“忧”,忧患。
作品细读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作品分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 者,道教的经典。本章以自然界水的无私品质来喻述道义,教化民 众,以此来歌颂“道”的功用。老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们,应该像水 一样,具有水的品格和美德。
文章翻译 (4)居善地,(5)心善渊,(6)与善仁,(7)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注释: (4)几于道:几,接近。几于道,接近于道。 (5)居善地:居,居住。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当友好讲。居善 地,即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方和位置。俗话说:“人往 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上善若水阅读评讲PPT课件

•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 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 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 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 补充示例:三个问题体现了作者对横幅“上善若水 ”内涵的思考(内容上);照应了文题,总领全文, 为下文由实到虚、逐层阐述“上善若水”的内涵作 铺垫(结构上)。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 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 本题考点:筛选整合信息。 • 明确信息筛选的对象、范围 • 问题落在第③段中的一句话——说都江堰“才真正是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 层深意。(6分)
• 本题考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概括作者对 “上善若水”阐释,还应回到文章思路中:第② 段,作者先阐释“何为上善”:水滋润万物,使 之生长,不与万物竞高下,是为上善;③至⑥段, 作者以李冰的事迹为例,阐释“孰为上善之人”; ⑦至⑨段,作者以李冰及其后继者来鼓励现代人, 向人们提出“做上善之人、做上善之事”的希望。
• ①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不与万物竞高下,是 为上善。②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 堰的李冰及其后继者可谓上善之人;③做人要做 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精品ppt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1w0ps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 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江苏卷高考散文《上善若水》详细分析课件

情感渲染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与水的互动,巧妙地传达 出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 者的情感。
修辞手法
比喻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如“水给我带来了无穷的遐想”, 将抽象的“遐想”具象化为“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排比
文章中运用了多处排比,如“水是温柔的,她给我带来了无 尽的缠绵;水是神奇的,她给我带来了无穷的遐想;水是生 命的源泉,她给我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和节奏感。
高潮与转折
01
在文章的高潮部分,作者通过描绘“海洋”的广阔和深沉 ,使读者对水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海洋 ”的形象也暗示了人生的广度和深度,使文章的主题更加 鲜明。
02
文章的转折点在于对“海洋”的描述,这一部分既是文章 的最高潮,也是文章主题的最好体现。通过这一部分的描 述,作者成功地表达了“上善若水”的主题思想。
语言风格
简练明快
01
文章用词简练,句式简洁,读来给人以明快之感,易
于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生动形象
02 作者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
法,使文章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韵律优美
03
文章在语言上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读来琅琅上
口,增强了文章的审美体验。
03
人物形象分析
主要人物形象
丰满的人物形象
象征与意象
水
文章中的“水”既是大自然的象征, 又是生命的象征。它温柔缠绵,激流 勇进,润物无声,给人带来无尽的遐 想。
童年与故乡
作者通过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传达 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这 些象征与意象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内 涵和情感色彩。
江苏卷高考散文《上善若水》详细分析ppt

-
12
• 17.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
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
••••••••••••问•••提 第都用与都老都的第平参 因 ① ② 仍 ③ 涝 ④及水岑譬还浮深智“百审信地江 涝江 大 之 江 子4文8取考功旱为 理 在 方 体(段段原是慧雾如云淘穿姓参3堰旱堰自同堰的化题毯息)都 念 发 法 现信 答 能 ”: :屏 变 二的仰那 滩 飨、在因, ”是然时仍“。及式筛江正挥科了息案多;它幕 古 江结赖玉 ” 其陆喷,流 的历 的 的 旧 上原绝堰确作学“:样上 今 成晶诗垒 , 利游要排选吐淌 科史 神 郑 生 善生需不, 。 都。圣山 劈 ”…的:用:上、着的 话 国 机 若着 学态求查及要污我 ” 之《, 山 。的…雪建 。 善持顺“遗 ; 渠 盎 水两 治的概:,在染仿而中史本 引两他浪条水存早然”造 若都久应 低环信括不佛,2记句非水们的河方,已,的江水:自 作2境息看此·诗雄修0的离题遗既成滋精,法堰0”然 堰既,到渠峰筑:河多诗堆之能了养髓明,干漏的, 、能绝了皆渠峻的“年篇前上防需着。的使净不哲符 深防重可书岭都锦前传,洪要天是它、加危重行,江江》蜀诵学合 淘洪在,史府岷青持以及叠舟记之堰春郡千散思生 滩,又学之江春久提生叠,所,载色守古射能家国,永想,态 ”又态炼的 有以,来李才,着灌考的暗驻李。,“能;概人 余李名天冰真历彩溉 证 子的 ,冰造分灌顺影 则扬冰地“正久虹括, 的 民是 从“福四溉合, 用天凿,低是弥光。是 遗 。流 容分自百六,杜 灌离下玉作新人芒人 迹 暗水 运四然甫 溉堆,垒堰。类姓、至的类 , 合孕 转六、 ,,、;平今利 而 了育 ,、
(二)读文章
1、边读边标段落序号。
2、快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景、
上善若水课件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 出岳润民田。”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 处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及天。”
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语
四、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 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 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 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 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 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 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 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 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 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人生智慧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 决不淹没你的优点; 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 决不暴露你的缺陷; 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 决不撇下你的孤单; 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 决不打扰你的安宁; 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 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 决不妨碍你的热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 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名言
上善若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长地久。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上善若水-PPT课件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B、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C、眼睛不好,瞎了一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落的大院。 塌败的小屋。
生 活 艰 苦
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心境苦才是真 的苦,老王的心境如何?
1、不愿坐他的车;
2、叫他“老光棍”;
3、恶意的揣测他眼睛瞎掉的原因。 ——心境凄苦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B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文化大革命时的杨绛
文革在社科院开始得比较晚。杨绛和钱钟书都被 “揪出来了”,然后是无休无止的批斗。
在一次陪斗中杨绛被剃成了“阴阳头”,害得她整夜
不睡,做了一顶假发,大暑天戴上,闷热不堪,也不敢坐 公共车,上班只好步行。当时在社会上被剃了阴阳头的, 就像过街的老鼠人人都会喊打。 文革期间杨绛的主要任务是扫厕所……这个女厕成了 她的“休息室”和“避难所”。红卫兵一来,她就躲入女 厕。
1、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2、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1、“取缔”是什么意思?政府为什么 要取缔载客三轮? 2、我为什么不敢乘三轮?怕什么?
极左思潮。
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 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 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 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原因:一、平等观念。 二、人道主义精神。
向往?茫然?……
你 读 书 有 他 苦 吗 ?
或许这个也需要我们思考些什么。
赠 言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 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 做,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 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8.1上善若水

第一节 上善若水
主讲人 毕雪燕 教授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逝者如斯夫!
一、水几于道
张岱年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道,所行之道也。 ——《说文解字》
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
上善若水
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 能也,非 不为也;为老人折 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 孟子》
从水的特性中寻找 出其内在规律和逻辑关 系,以水为脉络,建构 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 想人格。
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 1.滋润万物而不与任何事物相争; 2.甘于处在最卑下的地方。
“道”的体现者为“圣人”
三、பைடு நூலகம்众人之所恶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水的两种属性 1.居下 2.包容
四、水的其他善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 善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善若水赏析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赏析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
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
,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
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是老子对“水德”进一步展开了,而且把它与“人德”相比较了。
“居善地”。
水的特性是向下。
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犹豫的奔向那些低洼之处——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这是“水往低处流”,但人是要“人往高处走”的。
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处”走,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你死我活。
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谦和的心态,那么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上善”的行为之一。
“心善渊”。
水的本质的清明宁静的,从来不受任何外来物的影响。
它在急速运行时可以混杂夹带着泥沙砾石,但一停下来,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来的面目。
我们做人,能象那样始终不被环境所迷惑吗?始终保持住清明宁静的本心吗?能不改变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吗?
“与善仁”。
水对任何物体都是很“仁爱”的,瓦砾和宝玉都可以跟着它一起去旅行,它绝对不会厚此薄彼。
参天的大树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润,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
水的声音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声音,也是最变化莫测的声音,但是每种声音都符合它的身份。
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润物细无声”,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哗哗”,可以是大海的呼啸,听其声可知其形,这就是是“信”。
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虚张声势,也不矫情伪饰。
“政善治”。
水完全根据“道”的原则和具体地理环境来决定它要走的路,无论东西南北,无论直行蜿蜒,它都依据地势而为,绝对没有什么主观上想要去的地方。
它只有一个大方向,奔向低洼,不考虑气派和面子的问题,绝不会自动自发地去趋吉避凶。
水执行的是真正的“无为之治”。
“事善能”。
水的功能是最多的。
它可以滋润,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冲刷。
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动善时。
”水又是最善于等待时机来发动的。
春天万物复苏、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来了;夏天万物生长壮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万物气息收敛,生机转入种子,相应降水就开始少;冬天万物闭藏,生机封固于内,就基本上不怎么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动(雪),留待来春地气回暖、万物复苏时再用。
要理解什么叫“无为而无不为”,什么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看看水吧。
只有象水这样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家庭、对待师长、对待同事、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对待人生的所要面对的一切,才能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和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和忧难,这才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