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博士录取情况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从香港、澳门、台湾人士中招收研究生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从香港、澳门、台湾人士中招收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2.09.28•【文号】教学[2002]14号•【施行日期】2002.09.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港澳台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从香港、澳门、台湾人士中招收研究生工作的通知(2002年9月28日)招收港澳台人士来内地(祖国大陆)攻读研究生学位是国家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内地(祖国大陆)与港澳台教育交流的重要渠道,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有关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精心安排。
近年来,港澳台人士报考内地(祖国大陆)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数逐年增长,对招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现将2003年从香港、澳门、台湾人士中招收研究生的招生办法和招生简章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有关招生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港澳台招生工作的领导,指定机构和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要积极负责或参与做好招生各环节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港澳台招生工作的管理,制订、完善港澳台招生工作办法和程序。
各招生单位参与港澳台招生人员(含各级领导,招办干部,导师及命题、制卷人员)应进行相对集中的学习,了解港澳台政策,熟悉招生的规定、办法和程序,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招生工作,不得随意改变工作要求和程序。
二、关于港澳台人士来内地(祖国大陆)高等学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费标准,为体现一视同仁、同胞之谊的精神,参照内地高等学校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学费标准收取。
请各招生单位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审批。
三、要按国家有关规定认真编印好对港澳台的招生专业目录,还可编印宣传材料。
招生专业目录要规范、准确,宣传材料应体现本校特色,以使港澳台人士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内地(祖国大陆)高等学校情况,利于他们选择报考内地(祖国大陆)研究生。
招生目录和宣传材料应及时寄往指定的报考点。
四、各招生单位不可自行放宽报考条件。
申请 台湾博士

申请台湾博士
申请台湾博士
申请台湾博士是一个需要认真准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申请条件、申请材料、申请流程以及申请时间等等。
以下是一些有关申请台湾博士的重要信息。
申请条件
申请台湾博士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拥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
2. 具有相关领域的研究经验;
3. 通过相关考试,如托福、雅思等。
申请材料
申请台湾博士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1. 个人简历;
2. 学位证书和成绩单;
3. 研究计划书;
4. 推荐信;
5. 语言考试成绩。
申请流程
申请台湾博士的流程如下:
1. 在台湾大学网站上查找适合自己的博士项目;
2. 准备好申请材料;
3. 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申请材料;
4. 等待学校通知面试;
5. 参加面试;
6. 等待学校通知录取结果。
申请时间
申请台湾博士的时间通常在每年的1月至3月和7月至9月。
申请人
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申请材料,否则将无法参加面试。
总结
申请台湾博士是一个需要认真准备的过程。
申请人需要满足相关条件,
准备好申请材料,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申请。
申请人还需要参加面试,并等待学校通知录取结果。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有意向申请台湾博
士的人士。
台湾清华一个EECS教授的博士培养方案

台湾清华一个EECS教授的博士培养方案台湾清华大学是台湾最有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其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拥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和优秀的教授团队。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一个EECS教授的博士培养方案,来帮助学生在学术和职业发展上取得成功。
台湾清华大学的EECS教授博士培养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学准备在正式入学前,学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申请人需要提交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推荐信、学术成绩单和研究计划等。
通过申请后,学生将接受EECS教授的面试,以评估其学术能力和潜力。
在入学准备阶段,学生需要确定导师,并与导师进行面谈。
导师是一个学生在整个博士生涯中的重要指导者和合作伙伴,他们将与学生一起制定研究计划、课程安排和学术目标等。
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是否申请EECS教授的助教、研究助理或实验室助理等职位,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研究经验。
第二阶段:课程学习在第二阶段,学生将开始正式的课程学习。
EECS教授的博士培养方案包括一系列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涵盖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通信网络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研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并与导师讨论制定学习计划。
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需要参加课堂讨论、课程作业和考试等,以测试和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学生还应积极参与学术研讨会、学术会议和实验室讨论等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学者和领域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第三阶段:研究深造在完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后,学生将进入研究深造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将与导师一起制定研究计划和时间表,开展自己的研究项目。
学生可以选择加入EECS实验室或参与教授的研究项目,与导师和其他研究人员一起进行实验和研究工作。
在研究深造期间,学生需要撰写研究论文,并将其提交到国际学术期刊或会议上进行发表。
学生还应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和会议,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此外,学生还应在研究领域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台湾读大学与香港读大学七大优劣对比(图)

台湾与⼤陆⽂化⼀脉相承,⼤陆学⽣到台湾读书,没有语⾔⽂化等⽅⾯的障碍,更易适应 台湾将认可41所⼤陆院校学历开放⼤陆⽣赴台 ⽇前,台湾将开放⼤陆⽣赴台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泛关注,⼤洋⽇前所做的⼀项调查显⽰,五成以上受访者有意到台湾完成⼤学学业,有49%的⼈认为台湾地区⼤学吸引⼒在于可尝试不同的教育模式,台湾⾼校对⼤陆⽣的吸引⼒可见⼀斑。
那么到台湾读⼤学的优势究竟在哪?⼜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港与台湾,你⼜会选择哪个地⽅去深造呢? 现状到台湾读⼤学颇多限制 据台湾教育部门介绍,以后每年开放约2000名⼤陆⽣赴台就读(不会按省分配),控制在台湾⼤专院校招⽣总量的1%,攻读硕博学位的⼤陆⽣最快明年3⽉可赴台就读,⽽就读本科的则是明年9⽉赴台。
此前台湾⼤学副校长包宗和透露,台湾⼤学各个院系都已经开始着⼿准备招收⼤陆⽣,初期将招收硕⼠⽣、博⼠⽣,并已筹划在北京设招⽣办公室于明年开放使⽤,同时也考虑在⼴州开设。
不过想去台湾学习的⼤陆⽣可能⾯临不少限制。
根据台湾教育部门的计划,台湾公⽴学校初步只能招收硕⼠⽣、博⼠⽣,私⽴学校则不设限,⼤陆⽣未来如果想去台湾读本科的话,只能向私⽴⼤学申请。
此外,台湾初期仅承认41所⼤陆优秀⼤学的学历,⼴东地区仅有中⼭⼤学和华南理⼯⼤学“⼊选”。
诸多限制还包括:限制承认⼤陆⾼校的医学学历,⼤陆学⽣不得报考台湾⾼校“机密相关系所”、不得参加公职考试。
⼤陆⽣在台就读期间不能打⼯,不能在校内外从事专职或兼职⼯作,毕业后不可留台等等。
针对台湾决定部分承认⼤陆学历,开放⼤陆⽣赴台学习的消息,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表⽰,这有利于加强两岸教育交流,但不应设⽴歧视性待遇。
该负责⼈希望台湾有关⽅⾯做好规划,拿出具有吸引⼒的⾼校和专业提供给⼤陆⽣,并采取切实措施保障赴台学习的⼤陆⽣的正当权益。
台湾求学五⼤优势相当吸引 作为台湾⼈,中华两岸国际教育交流促进学会理事长、学美留学总裁张恒瑞对台湾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颇为熟悉,对于到台湾求学的优势,他如数家珍,⼀⼝⽓列出了五⼤优势: 第⼀,台湾⾼校的教育和科研⽔平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极⾼,台湾⾼校的医学、⽣物(命)科学、⼯程IT、光电通讯、物理、化学、⽂学、历史、传媒等专业在世界上都颇有竞争优势; 第⼆,台湾与⼤陆⽂化⼀脉相承,⼤陆学⽣到台湾读书,没有语⾔⽂化等⽅⾯的障碍,更易适应; 第三,台湾⾼校中“海归”特别是留美的博⼠教授⽐例⾮常⾼,教材(原版教科书)与课程内容和国外⾼校的对接⾮常及时,这些对⼤陆学⽣都是全新的体验; 第四,台湾⾼校的学历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较⾼,在台湾获取⼤学学历将来在海外深造或求职时,出路会宽得多,特别是在台湾完成研究⽣学历后,对于申请欧美顶尖的博⼠或是第⼆个硕⼠学位都有⾮常明显的优势。
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简介2011-2012【模板】

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简介2011-2012 National Kaohsiung Fir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 ol ogy学校简史 ~ 优质创业型科技大学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于1995年以「高雄技术学院」之名设立, 1998年因办学绩效优异,获教育部门同意改名为「高雄第一科技大学」(简称第一科大),同时也是大高雄地区的第一所科技大学。
建校16年来,历经谷家恒校长、周义昌校长及现任陈振远校长的努力,已成为南部颇具规模及声望的技职高等学府,各方面表现皆深获各界肯定。
自2006年至2011年已连续6年获教育部门补助大学教学卓越计划,有效提升教学研究质量、营造优质校园环境、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及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有鉴于教学型、研究型等分类已难区隔各大学之办学特色,及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定调「校园创意发想产业化」,为顺应全球未来趋势,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师法国内外知名大学作法,成立创业型大学推动办公室,规划First Tech创业1234架构蓝图,透过「创新、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育成」二大主轴,以培育学生具备创新的特质及拥有热忱、投入与分享的创业家精神为愿景,在既有的教学与研究成果基础上,整合环境、信息、资源等三大创新创业所需元素,达成「理论、实务与创新的结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创新、创业环境的形塑」、「研究与发展成果的实践」等四大目标,期带领本校转型为国内第一所创业型大学,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
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校训为「敬业乐群、卓越创新」,并以培养理论、实务并重之博雅专业人为教育目标,近年来已建立学校特色如下:一、教师资历最优:专任教师96%具有国内外博士学位,排名全台科大第一,并拥有丰富产学经验,传授最符合产业需求的知识与技能。
二、学习环境最佳:校园优美广阔,软硬件设备新颖先进,注重节能及环境绿美化,曾荣获「环保有功学校」,注重校园建筑安全,荣获「防火标章奥斯卡银质奖」,为全台首创,也是唯一获得该奖项的学校。
博士后申请书

博士后申请书篇一:博士后申请表博士后申请表applicationforPostdoctoradmission填表说明本表仅作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做博士后的书面申请材料。
申请人必须已经获得博士学位(或已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认真翔实全面,可打印或用黑色钢笔填写(一式两份,含原件)。
如果是选择栏目,请在“口”中打“∨”标志或涂黑。
一、申请做博士后(设站)单位和学科、专业二、申请人获得博士学位单位和学科、专业三、申请人基本情况1五、申请人所在单位(按人事隶属关系)及通信地址六、申请人配偶和子女的基本情况a.配偶b.子女2七、申请人学习和工作经历及或学位情况(自大学起)八、申请人博士学位论文情况34注:如此页填写不下,请另附页5篇二:博士后申请经验总结和申请过程步骤博士后申请经验总结和申请过程步骤博士后申请是实力与机遇的结合。
实力当然是第一位的,通常由你的publications,awards等体现。
机遇是指要能遇见对你有意的老板以及适合你的位置。
仅有实力是不够的,必须还要善于主动出击,去发掘和创造机遇。
以下我结合自己的博士后申请经历,谈谈我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申请前的准备申请前的准备包括两方面,实力的准备和申请材料的准备。
众所周知,实力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对实力的准备越久,越充分,将来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4-5分流的学生从本科就可以开始啦。
关于怎样准备实力,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就用不着我来婆婆妈妈教育大家乐。
有一点想提醒大家,除第一作者的论文外,也要尽量争取一些co-auther的论文。
因为我的publicationlist里的论文全是第一作者,所以曾有国外老板好意提醒我可以加上非第一作者的publication。
可惜我没由于老板的原因,我们组里同一方向的研究生的paper彼此之间互不署名,现在很后悔啊!:(所以大家要吸取教训,一定要对老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同一方向,课题)研究生之间论文相互署名。
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两岸教育发展的空间

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两岸教育发展的空间作者:李雁玲王晖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3年第1期■李雁玲王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当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高等院校都瞄准了中国大陆市场,台湾也于2011年公布了“高等教育输出计划”,但要摆脱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仍需进一步拓展两岸教育发展的空间。
这一问题值得探讨。
一、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一)台湾岛内高等教育需求相对于供给接近饱和20 世纪80年代伴随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台湾的高等教育规模也急剧扩大。
1981 年台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6.7%,经过1995年的教改,2009年已达到82.17%。
2008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定大专院校招生人数是35万,而按年龄推算20年前的出生人口,1988年的出生人口数仅有34万人,而实际新生的注册人数却只有29万人。
台湾高等教育机构的快速扩张已使台湾高中的升学率已达95%,高职的升学率也以高于高中的速度增长,达到了80%。
因此,继续招收岛内生源压力增大。
台湾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共计162所。
其中大学117所(公立有46所、私立有71所),独立学院31所(公立有3所、私立有28所)。
大学和独立学院以研究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
现有专科学校14所(公立有2所、私立有12所),其教育则以教授应用科学、培养技术人才为宗旨。
另外,台湾还有2所研修宗教的私立学院。
未来这些高等教育机构的生存也将面临挑战。
(二)台湾大学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台湾大学生已成为高失业人群。
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就业、失业统计,自2004年起至2011年,大学及以上学生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大专学历的学生。
2006年至2011年期间,除2009年外,其它年份大学及以上学生的失业率甚至高于高中学历的学生。
造成台湾大学生高失业的最大根源是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企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而原来许多两年制、三年制的大专学校纷纷升格为大学,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作者:唐嘉彦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第16期摘要:文章回顾了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了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三个重大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定位日趋模糊、少子化引发高校生存危机。
今后,台湾各高校应进一步提高质量,拓大招生范围。
关键词:台湾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现状一、发展历史自1945年脱离日本殖民统治算起,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有68年的历史。
根据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规模及特点,本文将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停滞期、计划性成长期、严格管制期、逐步开放期、高速扩充期、二度停滞期(见表1)。
总体而言,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受不同时期的政策、环境影响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并非成直线式的稳定成长,而是受到不同时期的政策或环境影响。
由表1可发现,60多年来,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两个停滞期和两个较快发展期,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在第一次停滞期(1946~1953年),因二战刚刚结束,台湾社会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第二次停滞期(2008年迄今)却是因为高等教育严重饱和、供过于求,许多高校出现了生源危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趋严重。
因此,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再度管控高等教育的学校数和学生数,并将政策重心转移到如何提升教育的质量方面,努力推动大专校院的评鉴及高校间的资源整合。
第一次扩充期,即计划性成长期(1954~1972年)与台湾地区当时的经济建设密切相关,高校数量的扩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人力资源需求。
20世纪50、60年代,台湾地区的发展仍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当时高校数量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专科院校。
第二次扩充期,即高速扩充期(1996~2007年)则源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
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为了推动教育改革、回应民间教育改革团体“广设大学”的诉求,另一方面为了兑现“县县有大学”的承诺,促进各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機械系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化材系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電子系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電機系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中醫系傳醫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生醫系臨床試驗碩士班 Master Degree in Clinical Trials and Assessment
醫放系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Medical Imaging and Radiological Sciences
5095
116 115 112 109 94 102
4
1
653
93
93
96 101
6
1
390
45
39
43
8
135
54
58
60
58
11
241
35
34
45
49
8
1
172
34
39
42
40
9
3
167
49
51
54
51
45
50
54
47
9
410
37
25
42
32
10
2
148
98
84
82
65
7
336
25
31
36
36
3
顯微所碩士班
International Master Science Program in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
健康照護學程
Master Degree Program in Healthcare Industry
生物科技產業碩士學程 Master Program in Biotechnology Industry
PhD program in Nursi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 School of Physical Therapy Graduate Institute of Medical Imaging and Radiological Scienc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Scienc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Scienc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Scienc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Scienc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Sciences PhD Program in Biotechnology Industry Graduat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h.D. Program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物治系復科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 School of Physical Therapy
職治系行科心理組
Graduate Institute of Behavioral Sciences, Division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31
96
98
94
96
2
2
388
46
42
43
41
2
1
175
52
56
53
49
5
1
216
98
95
92
77
9
3
374
56
54
55
51
8
224
50
46
5250Leabharlann 41203
48
40
46
48
5
187
42
47
44
37
4
2
176
89
88
89
80
6
3
355
14
14
472
7
3
10
3
3
5
1
2
2
2
18
1
2
2
1
2
8
16
18
12
顱顏口腔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Dental and Craniofacial Science
早療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電機系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奈米工程設計碩士學程 Master Program in Nano-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Design
醫管系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Health Care Management
工商系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108學年度第一學期學生人數 Students (2018-2019)
系所名稱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學士班 Undergraduate 醫學系 護理系 學士後護理系 生技系 物治系 職治系 中醫系 呼治系 生醫系 醫放系 電機系 機械系 化材系 電子系 資工系 醫管系 工商系 工設系 資管系 國際健康管理學士學程 博士班 Ph.D. 護理系博士班 物治系復科博士班 醫放系博士班 臨醫所博士班(臨醫組) 臨醫所博士班(護理組) 臨醫所博士班(中醫組) 臨醫所博士班(醫放組) 生醫所博士班(1N1A) 生醫所博士班(1N1B) 生醫所博士班(1N1C) 生醫所博士班(1N1D) 生醫所博士班(1N1E) 生物科技產業博士學程 電機系博士班 機械系博士班 化材系博士班 電子系博士班 資工系博士班 醫工所博士班 醫工博士學程 企管所博士班
14
14
13
13
11
8
7
8 134
1
5
7
4
6
4
5
1
3 36
1
1
3
2
2
3
12
3
3
6
5
2
6
3
6
4
2
28
2
1
2
1
4
2
4
16
1
2
2
2
1
4
12
2
3
4
4
2
3
1
19
2
1
2
3
1
2
11
2
3
5
6
3
1
7
2
2
2
23
2
2
4
2
1
1
12
1
5
2
8
1
2
2
21
9
3
7
8
12
3
6
1 49
6
6
3
3
2
3
2
1
1
9
5
7
8
6
3
2
1
2 34
108學年度第一學期學生人數 Students (2018-2019)
光電所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Electro-Optical Engineering
資工系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醫工所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職治系行科碩士職治組 Graduate Institute of Behavioral Sciences, Division of Clinical Behavior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