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人生50大最高境界,历事练心,对境修行

人生50大最高境界,历事练心,对境修行京博国学原创,微信首发,今日头条作为第二发布平台一、圣贤的十大最高境界1、儒家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
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
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
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
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2、道家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3、佛的最高境界:眼里有佛,心中无佛化眼前万千殊异于无,以心中之灵元本思,行千万善门,方得大善之门。
4、孔子的最高境界:随心所欲而不逾距孔子将七十岁称为“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年,为什么?到了这个岁数,一方面所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已经被人内化为自己内心的规则;另一方面人的内心冲动已经减弱到不逾矩的程度。
这是人生的最佳状态,既完完全全的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又不违反社会行为规范,也不会做任何令良心不安的事情了。
孙悟空最初天马行空,妄想打破一切规矩,心灵极度自我膨胀。
后来经过被压五指山,和伴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修行,直至功德圆满,而他头上的紧箍咒也随之解除。
这便是一种隐喻:一个人如果能够修行成功,便能超过外界加给他的一切管控,从而自我约束,即便自由自在地行事也不会逾越规矩,由此,才达到真正的自由。
5、老子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
6、庄子的最高境界:物我两忘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所见的一切,都带上个人的色彩。
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

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学派提倡道德修养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根本。
在儒家道德修养体系中,有以下几个基本部分:一、仁爱仁爱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仁爱包含“人本主义”的思想,即人是万物之灵,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儒家强调,个人必须从自身开始修养,以体验到自己内在的美好,从而促进对他人的爱和关注。
二、礼仪在儒家道德体系中,礼仪占有重要地位,指的是一定的社交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些规范在实践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交往。
儒家认为,礼仪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缩小等级差异,从而使社会更加平等和和谐。
三、忠诚忠诚是儒家重要的品质之一,指的是对个人的信用、信任、担当和承诺,表明了一个人对他人的尊重和珍视。
儒家认为,忠诚具有自律性和责任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四、孝敬孝敬在儒家思想中是指对长辈的尊重和敬仰,传统意义上指对父母的孝顺。
儒家认为,孝敬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来源之一,曾经被誉为“孝道”。
五、廉洁廉洁是指不受贪欲和附庸的影响,保持道德高尚和纯洁。
在儒家的道德修养体系中,廉洁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儒家认为,一个人必须拥有清高的品质,让贪婪和诱惑远离自己,以维护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六、诚实诚实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品质之一,代表了一个人身心持重、真实和不虚伪的品质。
儒家认为,诚实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也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基础。
七、道德自我完善在儒家的道德修养体系中,强调个人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
道德自我完善是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前提和基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个体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通过持续地完善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们可以达到人道的最高境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类价值。
《论语》论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孔子说:“做人,没有仁爱 之心,礼仪对他有什么用呢?做 人,没有仁爱之心,音乐对他有 什么用呢?”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 尧曰》
孔子说:“不懂天命,不可 以成为君子;不懂礼义,不能立足 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 能了解别人。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论语》20篇,谈 论“仁”的有58章,用“仁”字109次。“仁”字 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释为“从人,从二”, 古人造这个字,半边是“人”字,半边是“二”字 (指复数、多数),《礼记》郑玄注认为“仁”是 “相人偶”之意,即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 系。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仁学也可以说是一种人 际关系学。 仁又是孔子最高的理想人格,人的道德情操修 养的最高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仁学又是道 德论。 在天下推行“仁”,是孔子的最高理想。一 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仁”的境界,被称作“仁 人”,是世界上最高尚的人;“天下归仁”,人人 都具有“仁”的道德情操,那便是天下为公,世界 大同。
三、孝悌为仁之本
•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情感、理念和实 践,以亲爱自己的父母为首要。孔子把孝 悌作为做人的首要一条。 • 以孝治天下 • 孝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 孝是“无违” • 孝是尊重与传承
四、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论语》开头就讲三种乐:“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 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并把“乐”作为 “知”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 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 在“知”的问题上, 知之、好之、乐之三种 由浅入深的境界, 亦是由社会性向自然性转 化的过程, 用《老子》的话来表述就是“人 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style="margin-top:0cm;margin-right:13.9pt;margin-bottom:0cm;margin-left:45.35pt;margin-bottom:.0001pt; text-align:center;text-indent:-45.35pt;line-height:20.0pt;tab-stops:189.0pt;layout-grid-mode:char">仁“仁”: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仁”是以亲子之爱的心理根基,而又高于亲子之爱的人性的自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聚集在一体,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结构,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牺牲生命,即“杀身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儒家讲的“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
”《春初·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仁者”是对有仁德之人的称乎。
有时候,用“仁”来指对万物生育的事物有恩情。
古代特别推崇仁政,认为行使仁义的人才可以叫做王。
从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品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道术兼修,道是道理,术是谋术。
道是做人的原那么,是不变的,术是做人的技巧,是需要多变的。
只讲原那么是迂腐的,只讲技巧是浅薄的。
用现代话讲,就是做人的战略和战术要统一。
这个社会只有极少数人有到达事业顶峰之美妙感受,大多数人的失败,正是因为只学习外在的技巧,而没有注重内心的修养,由此迷失了方向,降低了追求。
道术兼修也可以叫道术合一。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分不清道与术的区别,甚至以为术就是道,或者只空谈道,而不懂术,结果寸步难行。
做人的道理是道,生存的技能是术。
现在年轻人太过于学习技能或专业,而忽略了学做人,或者学了一些做人的技巧,而没有注重内心境界的提升,并且也没有把品德和技巧两者合一。
其实,术无道那么不立,心道为本,道术合一,那么无坚不催也。
很多人以为,成功主要是靠我自身的技能,然后我再掌握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
认为成功是80%靠技能,20%是靠做人。
但是实际情况是80%是靠做人,20%是靠技能。
做人与技能的比例其实是有一个年龄阶段的分配。
人在年少的时候,要多学本领,技能是进入社会的入场券。
但是以后,做人就占了主要。
从总的人生来说,80%是靠做人,20%是靠技能。
大学教授只讲道,空谈战略,而生意人只讲术,只讲赚钱。
结果大学教授还比不上一个小学文化的生意人赚钱多。
做人的境界是道,做人的技巧是术。
很多政治家只注重权谋之术,没有追求的人自然会成为贪官,而真正做大事的人讲道的,例如历史名臣,都是同时也注重自身修养的,例如曾国藩等。
道可以让人成圣,术可以让人成王。
心中没有大道的人注定难成大事;更不要说成贤成圣;纵然一时成事,也只能是混世魔王或乱世枭雄,终为世人所不齿。
很多人就以为个人成功是需要学习做人的技巧,以为80%靠技巧,20%靠品德,其实品德和境界才是主要的。
80%靠品德,20%靠魅力。
人的理想是道,实现理想的方法是术。
道是方向,术是实现道的途径。
人活着需要吃饭,但是人不能为吃饭而活着。
《论语》的主要思想及社会价值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它囊括了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诸多思想。
其中的“道德”“仁”“礼”思想、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
它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道德达“仁”,完善自我,去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字:《论语》道德仁爱孝道教育和谐价值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
表现在十个方面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论语》的主要思想及社会价值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它囊括了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诸多思想。
其中的“道德”“仁”“礼”思想、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
它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道德达“仁”,完善自我,去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字:《论语》道德仁爱孝道教育和谐价值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
表现在十个方面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
《说文》讲:"人言为信”。
"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诚信求和。
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
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
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
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
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
”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
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
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
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
"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
这是误区。
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
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
忠孝可以两全。
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
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
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节”:节气、名节、操守、节制。
崇尚理想、信念、信仰。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在《腾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
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软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
熔铸成为不图名利、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克己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和一个人涌葆铮铮铁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坚强、刚毅。
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
"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
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
求同存异。
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礼用之,和为贵。
”(《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以治国。
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
”(《墨子*间诂》卷三)"和”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
传统文化还把"中”与"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十德”可分为两组:原"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一组;新"五德”——"忠、孝、节、勇、和”为一组。
10个字内涵外延,相对区别,难免有交叉,主要取其本意、主意。
"十德”既有内向的,就自身内心修养而言的;又有外向的,从与他人关系、社会关系、改造世界而言的。
每组各字之间,均有次序,相互对应,仁忠、义孝、礼节、智勇、信和,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涵概括更加完整、丰满、全面。
孟子认为,"四德”不是平行的,"仁”是之首,是"四德”之根本,"信”贯穿;新"五德”,"忠”为首,是根本,"和”贯穿。
"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核心思想。
"和”也是贯穿"十德”整体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最高目标。
"十德”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现实性。
"十德”是全方位的,"十德”中有道德,有价值,有人格,有文化,有制度,有法治,有经济,有政治,有实践,有家庭,有国家。
"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是要义,是精华,是人生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伦理规范。
"十德”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深厚底蕴,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十德”是个很高、很全、很美、很理想的目标,是崇高的境界。
每个人,甚至每一代人,不可能彻底做到,不可能完全达到,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向往之、为之奋斗之,不懈努力,不断地接近,直到永远!"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至德要道。
中华民族坚持"十德”、弘扬"十德”、追求"十德”、实践"十德”,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是非常和谐的,我们的国家一定是非常发达的,我们的民族一定是非常强盛的,我们的人民一定是非常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