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PPT共28页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PPT共28页
(十四)病证虚实说
仝选甫认为,对伤寒六经的内涵可视为由量变到质变的萌 芽。简言之,三阳病为实,三阴病为虚。临床万不能将伤 寒六经与经络六经、脏腑六经等概念混淆,否则欲明反晦。
(十五)环节说
孙泽光认为,六经不是六个独立的病,也不是六个孤立的 症候群。它是疾病变化中具有不同性质的六个环节。它们 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疾病由量变到质变,由开始到 终结的全部过程,从而概括了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Βιβλιοθήκη 《伤寒论》六经辨证若干问题
主讲 吴修符 教授
<二>现代研究六经的进展
(一)赞同经络说
程门雪、刘渡舟等继承朱肱、汪琥的观点,强调 伤寒六经就是十二经络。程氏认为六经与经络学 说是分不开的,详言之则分手足十二经,合之则 为六经。刘氏则明确指出:“经络学说意义深远, 有他的独特理论,绝非诸家为了经络一线而聚讼 不休。实际上经络在人体起到了联系、沟通、交 流、转化、促进等种种作用。凡是认为中医理论 具有整体观和辩证法的,离开经络学说则寸步难 行。”“六经经络学说的联系关系,在辨证中能 够分析出太阳病的经证;随经入里的腑证;由太 阳内犯少阴,或由少阴外出太阳的阴阳寒热转化 等证,体现了张仲景说的‘经络府俞,阴阳会通, 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病理变化奥旨。”
(四)气机升降说
张燮均认为,《伤寒论》六经证治,不仅包括了八纲、脏 腑辨证,也贯穿着脏腑气机升降理论。具体体现在脾胃气 机升降失常,肝胆升降失常,肺气肃降失常,心肾升降失 常四个方面。
(五)生理系统说
吴凤全等认为,《伤寒论》六经是对人体机能活动单位的 分类,它代表了人体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六经病证则是这 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在邪气干扰下发生的病理反应。
(十)综合体说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六经辨证特点。

下面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总结:
1. 太阳经:太阳经辨证以表证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寒战、汗出不解等。

常见的证型有太阳经风寒表证、太阳经风热表证、太阳经湿寒表证等。

2. 少阳经:少阳经辨证以寒热错杂、胸胁痛、呕吐、黄疸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少阳经表里两感证、少阳经湿热病证等。

3. 阳明经:阳明经辨证以热盛、大便秘结、腹胀满、口渴欲饮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阳明经湿热病证、阳明经燥热病证等。

4. 太阴经:太阴经辨证以寒盛、发热、恶寒、呕吐、腹痛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太阴经寒湿病证、太阴经燥热病证等。

5. 少阴经:少阴经辨证以阴盛、内热、口渴、消瘦、便秘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少阴经湿热病证、少阴经燥热病证等。

6. 厥阴经:厥阴经辨证以里寒、外热、胸胁痛、呕吐、腹胀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厥阴经寒湿病证、厥阴经湿热病证等。

总的来说,伤寒六经辨证主要根据不同经络的特点、病情表现和证型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辨证准确可以指导合理的中医药治疗。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总结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总结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总结展开全文《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第一:太阳病思维导图⒈太阳病辨证提纲证治:太阳病系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营卫功能失常所致,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辨证提纲,可分为中风、伤寒、温病三大类型。

太阳病主表证,其治疗原则为解表祛邪。

风寒类太阳病,治当辛温解表,太阳温病治当辛凉解表。

其中,太阳中风证为风寒外感,卫强营弱,见恶风寒、发热、汗出、脉浮缓,用桂枝汤,以解表祛风,调和营卫;太阳伤寒证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见恶风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用麻黄汤,以辛温发汗,宣肺平喘;表郁轻证为太阳表证日久,不得汗解,邪气渐轻,见发热恶寒如疟状,或伴面热、身痒、汗出,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以小发其汗,前者用于症状略重者,后者用于症状略轻者。

⒉太阳病兼证证治:太阳中风证兼经脉不舒,见项背强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兼邪气犯肺,见咳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解肌发表,降气平喘;兼阳虚,见漏汗,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扶阳解表;兼胸阳受损,见胸满甚或脉微恶寒,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以解肌祛风,宣通阳气,后者加附子温经复阳,用于阳损稍重者;兼营气不足,见身疼痛,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以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太阳伤寒证兼经脉不利,见项背强几几,用葛根汤,以辛温解表,升津舒经;兼内热,见烦躁,用大青龙汤,以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兼心下有水气,见咳喘,用小青龙汤,以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表郁轻证兼有郁热,见热重寒轻,口微渴,心微烦,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以小发其汗,兼清郁热。

⒊太阳病变证证治:太阳变证的治疗总原则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表邪内陷,热郁胸膈,见心烦懊憹,用栀子豉汤,以清宣郁热;兼中气不足,见短气,用栀子甘草豉汤,以清宣郁热,益气和中;兼热扰于胃,见呕吐,用栀子生姜豉汤,以清宣郁热,降逆止呕;邪热较甚,又兼气机阻滞于腹,见心烦腹满,用栀子厚朴汤(不用香豉),以清热除烦,宽中消满;兼中焦有寒,见腹满时痛,食少下利,用栀子干姜汤(不用香豉),以清上温中。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很多人都说《伤寒论》难学,有一部分原因是,对整本书的结构没有清晰的认知。

这篇文章用图示的方法为《伤寒论》列出了一个提纲,将《伤寒论》的整体结构图解的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读懂了这个提纲,再去细读原文,思路就会非常清晰。

1.六经提纲图2.六经表里图3.六经传变图4.六经论治图太阳表病图1太阳表病图2太阳病图太阳经病图阳明实证图阳明虚症图少阳经病图少阳经病图太阴经病图少阴经病图厥阴经病图太阳病提纲: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

阳明病提纲:胃家实。

热、烦、实、胃中干、大便难。

身热恶热,或潮热或时烘热汗出,头汗、掌心热,手足心出汗,热盛伤津而懊恼、心烦,失眠,或烦躁谵语;或热伤营血而瘀,甚则血热妄行,如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等。

里热上涌作喘或胸中窒塞或头晕目眩,或阳明热结,嗓子发痒顽咳,面红、眼赤、耳鸣。

食欲旺盛,或能食易饥而泛酸,或气机阻滞不能食,口干口苦,燥渴引饮喜冷。

腹胀痛不通、拒按,大便秘结数日不解,或干硬难解,或排便不净肛门灼热,或里热下利而舌红苔黄腻,尿频数色黄赤,或尿短不利色黄赤,或尿道灼热痛感,妇人经水色红质稠,带下色黄,皮肤斑丘疹高突色鲜红,或局部红肿热痛。

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口唇干红,脉象浮洪或沉实,滑数有力。

少阳病提纲口苦,咽干,目眩。

头晕目眩,项强头痛,往来寒热,热时汗出,心烦胸闷气短,心悸,睡眠不实。

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呕恶,耳鸣耳聋,目赤,鼻子发干,鼻孔生疮。

胃痛胸胁胀满,不欲饮食,腹痛下利。

舌质红,舌苔薄白。

脉弦或弦细,偏数不虚。

太阴病提纲:病在里,胸下结坚,呕吐,食不下,腹满自利,时腹自痛,下之益甚,抑郁寡欢,身重疼难以转侧如痹状,无热或微热,恶风寒汗出,清涕善嚏,风水溢饮,脉沉弱而迟,善嚏,流清涕。

头晕头痛,吃饭后犯困,想睡觉。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第一:太阳病思维导图⒈太陽病辨證提綱證治:太陽病系外邪侵襲人體,正邪交爭於肌表,營衛功能失常所致,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辨證提綱,可分為中風、傷寒、溫病三大類型。

太陽病主表證,其治療原則為解表祛邪。

風寒類太陽病,治當辛溫解表,太陽溫病治當辛涼解表。

其中,太陽中風證為風寒外感,衛強營弱,見惡風寒、發熱、汗出、脈浮緩,用桂枝湯,以解表祛風,調和營衛;太陽傷寒證為風寒外束,衛閉營鬱,見惡風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用麻黃湯,以辛溫發汗,宣肺平喘;表鬱輕證為太陽表證日久,不得汗解,邪氣漸輕,見發熱惡寒如瘧狀,或伴面熱、身癢、汗出,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以小發其汗,前者用於症狀略重者,後者用於症狀略輕者。

⒉太陽病兼證證治:太陽中風證兼經脈不舒,見項背強幾幾,用桂枝加葛根湯,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升津舒經;兼邪氣犯肺,見咳喘,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以解肌發表,降氣平喘;兼陽虛,見漏汗,用桂枝加附子湯,以扶陽解表;兼胸陽受損,見胸滿甚或脈微惡寒,用桂枝去芍藥湯或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以解肌祛風,宣通陽氣,後者加附子溫經複陽,用於陽損稍重者;兼營氣不足,見身疼痛,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以調和營衛,益氣和營。

太陽傷寒證兼經脈不利,見項背強幾幾,用葛根湯,以辛溫解表,升津舒經;兼內熱,見煩躁,用大青龍湯,以外散風寒,內清鬱熱;兼心下有水氣,見咳喘,用小青龍湯,以辛溫解表,溫化水飲。

表鬱輕證兼有鬱熱,見熱重寒輕,口微渴,心微煩,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以小發其汗,兼清鬱熱。

⒊太陽病變證證治:太陽變證的治療總原則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表邪內陷,熱鬱胸膈,見心煩懊憹,用梔子豉湯,以清宣鬱熱;兼中氣不足,見短氣,用梔子甘草豉湯,以清宣鬱熱,益氣和中;兼熱擾於胃,見嘔吐,用梔子生薑豉湯,以清宣鬱熱,降逆止嘔;邪熱較甚,又兼氣機阻滯於腹,見心煩腹滿,用梔子厚樸湯(不用香豉),以清熱除煩,寬中消滿;兼中焦有寒,見腹滿時痛,食少下利,用梔子乾薑湯(不用香豉),以清上溫中。

【经典】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经典】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经典】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一、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二、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三、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得系统性与系列性。

所谓系统性,就就是数百个伤寒得具体证候,以病位得、病性得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六经又以同一得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得全过程。

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得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得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得系统性.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得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得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得系列,又以同一得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得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

六经各证候之间得横得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得系列性.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

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得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得证候。

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就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

辩证之目得为治疗。

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得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得主导思想。

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

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得病位有不同得功能特性而有不同得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得功能特性而有不同得扶正法.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与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

祛邪法分汗、吐、清、下、与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

略如下列图表:ﻫ上述就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以下为六经辩证治疗系统得各经证治。

ﻫ (一)太阳经证治系统ﻫ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就是表病位得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得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

仲景根据太阳这种外趋之病势而因势利导用汗法祛邪。

但汗法据自汗病势用解肌法,以桂枝汤为主方;据无汗病势用发汗法,以麻黄汤为主方.自汗病势之各具体证候因有太阳自汗病势得同一性,又各有其特殊性质,所以皆用桂枝汤加减法治疗.无汗病势之各具体证候也因有着太阳无汗病势得同一性及各自得特殊性质,也皆以麻黄汤加减方治疗。

桂枝汤加减方共十五个都以桂枝为主体,都以脉浮、发热恶寒、自汗为病理依据。

麻黄汤加减方包括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四个,都以麻黄为主体,都以脉浮、发热恶寒、无汗为病理依据。

这样组成一个伤寒太阳辩证治疗系统.但在太阳病理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得原因而造成这样那样得并发或继发证。

这些并发或继发证因为不就是伤寒病因引起得,所以属杂病得范畴。

如蓄血、水逆、热喘、水饮、虚烦、悸气、结胸、心下痞、胀满、停饮、滑脱等证。

太阳阶段得辩证治疗系统略如下表:(二)阳明经证治系统ﻫ在阳明病理阶段,由于肠胃得生理特性(如胃得呕吐与肠得排便亦为保护与防御反应),在抗御过程中,表现为上越、里热、下夺三种趋势。

仲景据上越趋势而用吐法,以涌吐而祛除病理物质;据里热之势而用清法,以通肠来祛除里热;据下夺之势而用下法,以排便来祛除病理物质。

上越、里热、下夺以胃家实为共性,上越以愠愠欲吐,里热以汗出而渴,下夺以不大便为各自病理特性。

吐清下三法皆祛邪法,以邪之所在不同,因其所趋之势而祛除之。

在阳明阶段中亦有并发或继发证,例如黄疸、热入血室、蓄血、虚烦、热淋、便秘等。

阳明经辩证治疗系统略如下表:ﻫ (三)少阳经证治系统少阳病理阶段就是伤寒在气机病位引起得病理反应.由于气机得功能特性规定着它调节失常得病势.仲景则因势用与解法,以柴胡汤为主。

对兼有表证里证或其她证得俱以柴胡汤加减法治疗。

在少阳阶段中也有热入血室等并发性杂病。

少阳经辩证治疗系统如下表:ﻫ(四)少阴经证治系统ﻫ少阴病理阶段就是表病位阴性过程,病理趋势为阳虚表寒。

仲景治以助阳温经法,以附子汤为主方,在其阶段过程中得各具体证候,亦有着各自得特殊性质,如阳虚表热、阳虚水不化、亡阳厥逆证等.当少阴与太阴合并过程中则出现表里虚寒与亡阳阴竭之证。

少阴阶段也由于不同原因而发生下利便脓血,吐利烦躁、阳虚咽疼、咽中生疮、虚烦等继发性杂病.少阴病阶段辩证治疗系统如下表:ﻫ (五)太阴经病证治系统ﻫ太阴病理阶段就是里病得阴性过程,其病势为阳虚里寒,因其势而治以助阳温里法,以四逆汤为主方。

太阴过程之辩证治疗系统如下表:ﻫ (六)厥阴经病证治系统厥阴病理阶段为气机病得阴性过程.对厥阴病仲景未出示治法,但她揭示了厥阴病理阶段中四个证候就是气机病得阴性过程,也就就是在机能衰弱与体液不足状况下得气机障碍。

其辩证系统如下表:六经病理阶段在辩证治疗上各成系统。

六经证治系统又以病因得同一性连接为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

六经之间既以病性、病位得特殊性相区分,又以病性、病位得同一性相联系。

使千姿百态得具体伤寒证候,以类相属,而又分擘条理地编组为系统,连接为系列得东西,这不就是别得,正就是伤寒病理过程本身得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得特殊性质与同一性质.例如,同一病位依功能盛衰而分化为阴阳两性病理过程,它们又因功能进退变化而相互转化.同一病性得病理过程依据不同得病位而分化为三种过程,但又以同一得病性相联系。

不同病性得过程皆以同一得病位相联系。

如此地将伤寒病理发展过程中数以百计得特殊证候区分为六经,又连接为一个整体。

六经病之间得传变皆取决于阴阳消长得变化:阴病转阳则病退,阳病转阴则病剧;阴病伤阳则病危,阳病伤阴则由表传里,阳病伤阳则向阴性发展;阴病伤阳则二阴合并,阴病伤阴则阴竭阳脱。

在治疗方面,阳病治阴,治阴在保存津液;阴病治阳,治阳在扶正气。

汗吐下清与诸法,皆祛邪法。

邪气去则津液存、正气安。

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皆扶正法.正气胜则邪气衰。

六经辩证与治疗也就是一个整体。

因为辩证就是方法,治疗就是目得;辩证就是治疗得根据,治疗就是辩证得结果。

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外界致病因素引起得伤寒病,在长期得实践中得总结,它本身即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去解决矛盾之意。

阳性病以祛邪、阴性病以扶正得治疗原则,正就是在因势利导思想得基础上,根据阴病与阳病得客观规律而产生得.例如,阳性病因功能强盛体液充足而发生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得抗御反应,自可根据病位得功能特性,顺应其抗御趋向以祛除病理物质.如太阳病在表用汗法;阳明病在上用吐法,在下用下法,里热用清法;少阳病在气机调节失常用与法。

阴性病因功能衰退与代谢减低,这自应鼓舞机体功能提高抗御能力,以改变正邪之间得矛盾地位。

如少阴病为表病得阴性过程,因体温不足而恶寒,身疼脉微欲寐,知为阳虚表寒之势,所以用助阳温表法以提高体表组织功能而利于抗病。

太阴病为胃肠得阴性过程,胃肠因功能衰弱血循环不足而吐利腹疼,为阳虚里寒之势,所以用助阳温里法以提高胃肠功能而止其吐利疼痛.六经辩证与治疗就是一个整体,虽然辩证可自成系统,而治疗方面亦自成系统.但辩证与治疗却就是一个不可分割得关系,一旦分割开来,便俱失存在得意义了.ﻫ伤寒六经就是一个完整得辩证治疗体系。

其纵得关系表现了它得系统性,其横得关系表现了它得系列性。

如太阳病就是由一个桂枝汤证得证治系列与一个麻黄汤证得证治系列所组成;阳明病就是由一个瓜蒂散证得证治系列与一个白虎汤证得证治系列,及一个承气汤证得证治系列所组成;少阳病就是由一个柴胡汤证治系列组成.太阳、阳明、少阳诸证为一个伤寒阳性病证治系列。

少阴病就是一个附子汤证治系列,太阴病就是一个四逆汤证治系列。

少阴、太阴诸证就是一个伤寒阴性病证治系列。

阴、阳两大系列为一个伤寒病得证治系列。

伤寒六经辩证治疗体系,纵成系统、横成系列、辩证与治疗、理法与方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正就是伤寒病理过程本身发展规律得反映,就是长期临床实践认识得结果。

它就是祖国医学中最完美得辩证治疗系统,就是祖国医学光辉得科学成就。

但《中国医学史略》却说:“《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条文式临床札记性得著作……既没有系统得专门论述,每条条文也不就是加以明确得说明。

”就是得,所谓条文札记性,就是《伤寒论》得简书得文字形式,但这并不妨碍条文之间得内在联系。

六经本身即就是专门得系统,只就是仲景作出了《伤寒杂病论》,没有加以“明确得说明”,这也正如史前人类发明了钻木取火而没有说明摩擦生热一样!六经阴阳辨证治百病讲义临证六经阴阳辨证,就是万病之治疗指南。

?六经辨证并非只治伤寒,温病、杂病俱在其中。

人身十二经脉统分六经,经络所过得病变,《灵枢经》说:“就是动则病”就就是说,人体脏腑病变会反映在经络上,并且会反映在一定得穴位上,通过观察其病变就可找出六经所属,六经就就是阴阳气在各经络脏腑得概括,经就就是“常”得意思,恒久不变,所以可以统领万病。

阴阳经气统之为任督二脉,任脉(在身体得前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阴脉,也就就是手足三阴经脉;督脉(在身体得后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阳脉,也就就是手足三阳经脉。

?督脉在两太阳经之间,三阳经气汇集于此,八卦配离卦,内藏骨髓也就就是真阴精,外行阳气。

阳中有阴。

?任脉行身体前正中线,三阴经气汇聚于此,八卦配坎卦,阴中有阳. ?任督二脉需三阴经、三阳经经脉滋养,交通则水火既济。

阴阳二气合一周留不息,身轻神清体健,百病不生。

?因此,阳足则阴精化气不外溢,阴精足则阳气生化不息。

?细分之,三阴经有手足三阴,三阳经有手足三阳;三阴三阳中各有阴阳,阴为精血津液,阳为阳精,二者合一就就是气,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病理状况下,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无论内伤生冷还就是外寒内侵都伤人阳气,阳气虚则身重懒言、昏昏入睡,四肢清冷,畏寒重,口不渴、不思饮,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脉微细,属阴证。

?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得温热药而经过汗、吐、大便、小便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就是排病反映。

?寒湿得热则化,瘀得温则行。

湿、痰、饮宜温化。

视其六经所属,分经辨阴阳用药,只要剂量足效如桴鼓。

?临床中痰饮病往往与瘀血合一而病。

?太阴饮邪,气亏虚不重者甘遂半夏汤,中焦虚寒饮停胃肠,肠鸣漉漉理中汤可用。

?少阴饮邪,手少阴心下停饮苓桂术甘汤;足少阴饮邪真武汤。

?厥阴饮邪,两胁胀满疼痛,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化裁. ?寒饮停太阳,停于上肩背沉重冷痛,麻黄附子细辛汤,亦治寒饮停肺;寒饮停留足太阳膀胱,小便为之不利,五苓散可行。

?少阳乃三阳枢机所在,不得寒热,寒热则胆汁不得疏泄,小便清浊不分,法宜与解。

视其寒热轻重,分阴阳辩证而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

?阳明包括手足阳明,饮停胃肠,己椒苈黄丸或遇仙丹痰瘀同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