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期末考试

草原文化期末考试
草原文化期末考试

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

草原文化

学校名称: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考核成绩: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草原文化(P7):

2.大窑文化(P29):

3.红山文化(P35):

4.狩猎经济(P58):

5.游牧经济(P61):

6.

二、简答(共70分)

1.简述草原文化的内涵与主要特征?(P7)(20分)

2. 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P21)(25分)

3. 草原民族的衣食住行包括哪些内容?(P67)(P2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生态伦理:(P103)

2.风俗习惯:(P106)

3.满——通古斯语族:(P120)

4.蒙古语族:(P120)

5. 图腾崇拜:(P139)

二、简答(共70分)

1. 简述草原文化中风俗习惯的特点及功能。(P108)(25分)

2. 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包括哪些?(P138)(20分)

3. 草原文化中的主要哲学观点有哪些?(P143)(2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英雄主义:(P168)

2.包容:(P174)

3.自由:(P199)

4.环圆形认知模式:(P239)

5.游牧思维:(P247)

二、简答题(共70分)

1.简述草原文化基本精神主要内容。(P168—199)(30分)

2.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的包容精神具有哪些启示意义?(P179)(20分)3.简述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P212)(2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文化互动:

2.文化传播:

3.文化传承:

4.文化开发:

5.全球化:

二、简答(共70分)

1.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起过哪些作用?(25分)2.简述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两大文化圈的文化互动。(25分)

3.草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的具体措施有哪些?(20分)

草原文化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5-2016学年度 第一学期《草原文化》期末试题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 数 得分 评卷人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 2005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响起,马头琴大师齐·宝力 高谢幕时说: ------------------和草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 内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等草原歌曲 唱响海内外。电影《----------------》、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 3. 2004年,宣布了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4. 蒙古草原是马的故乡。--------------是与野马血缘最近的品种。 5. 《--------------------》“是一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气息?的编年史”。 6. 《--------------》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全诗 共8部 7. 《-----------------》产生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 同文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人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文,约19万行的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长篇英雄史 8. ---------------是草原建筑艺术的结晶。 得分 评卷人 二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2 简述阴山文化圈的特点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 参 考 内 容 学 号 姓 名 分校(工作站)

草原文化 作业答案

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A 3、C 4、A 5、B 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 1、BC 2、BCD 3、ABC 4、AB 5、 ABCDE 6、ABCD 7、ABCD 8、ABCDE 9、ABD 10、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草原文化得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得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得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得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得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得环境特征就是什么? 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得先民适应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得生活方式。(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得游牧文化。(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 (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得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得遗迹主要有哪些? 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 (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 4、简述草原民族得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2)半地穴式建筑。(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5)宫殿式蒙古包。(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 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得历史条件。 答: (1)自然地理环境就是草原文化产生得先决条件。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与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得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得自然地

理环境就是草原文化形成得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得经济形态与游牧生产方式就是草原文化形成得经济基础。(3)草原文化形成得历史条件具体表现为:①草原文化就是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得生活方式:原始信仰得出现;游牧生活方式得奠定;“五畜”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得生态观念。②游牧社会经济结构得单一性形成了草原先民在文化方面与农耕民族间得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传承得地区特点与民族特点。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频频互动,互市进行贸易,互市不通,则战争发生。 总得来瞧,民族关系融洽,农畜贸易顺畅,各族与平友好就是中国北方历史得主旋律。匈奴时期得呼韩邪单于与汉朝与亲,北元时期得阿拉坦汗与三娘子与明朝通关互市,都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歌舞升平得与平历史。自古以来,中原商人、中亚商人、传教士乃至欧洲旅行者都在北方草原独来独往,草原部落从生产与生活需求得角度不予封闭或排外,这也就就是草原文化始终雄居蒙古高原与中亚一带并与中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与农耕文化合而不同得根本原因。 2、试述游牧经济与草原生态得关系。 答:草原民族在进行游牧业生产得过程中,特别注重人与自然得与谐关系。 (1)保护草场得生态观念。草原民族根据自然条件进行季节性游牧,游牧生产必须合理安排四季营盘、储备牧场、打草场,这就是保证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得重要一环。草原民族在畜牧业得生产活动中,通过调节草场载畜量、合理安排草场使用,使畜群与牧场得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既要使生产效益最大化,又要有效保护草牧场,这就是游牧人所追求得目标。 (2)保护土壤得生态观念。游牧业就是依赖草场而存在与延续得生产方式。所以草原民族保护草场得观念非常强,并将保护草场作为每个人得自觉行为。因为,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她们认识到要确保草场得肥美,就要做好保护工作。保护土壤得意识已经成为草原民族生态观得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具体得落实。 (3)保护水源得生态观念。逐水草而居得草原民族,不仅热爱她们得草场与土壤,对滋润万物得江河、泉水更就是怀有深深得情意,蒙古族民间谚语中有“生长之土胜于金,所饮之水胜于泉”说法,充分表达了草原民族对自然资源得珍惜之

草原作业

《草原》家庭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xuàn yū bō li jīn hóng tí sa jiāo ()染()回()()飘带舞彩()马()羞()摔()二、选字填空 『拨拔』()乱()河挑()()草 『弛驰』奔()张()松()飞() 『骏俊峻』()马()杰严()()秀()峭 三、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疾: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疾恶如仇()疾风知劲草()疾苦() 四、在括号内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⑴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的草原热闹起来。 ⑵鄂温克姑娘们稍有点腼腆,但还是()地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⑶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一点儿也不受(),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五、按要求写句子。 ⑴马上的男女老少都穿着各色的衣裳。(缩句) ⑵天空中飞舞着雄鹰。(扩句)

⑶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用加点词语造句) 六、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 )到( )顺序写的。 2、用“√”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1分) 4、画“——”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 ),“白色的大花”指( ),中国是指()。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1分) 6、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词语写话。 七、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八、课外阅读我最棒

2019最新草原文化知识有奖竞答第四套题库答案大全汇总

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专门设立了“乌兰牧骑展示”板块。以下哪部歌舞剧是以乌兰牧骑为素材创作的?() A.《我的乌兰牧骑》 B.《北梁》 C.《芳华》 首饰、长袍、腰带和()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A.靴子 B.蒙古刀 C.鼻烟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草原文化中的亮丽瑰宝,历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也带动了非遗保护的传承,以下哪一项不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A.长调 B.园艺 C.漫瀚调 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活动期间,举办众多活动项目,很多活动已经开始面向网友征集作品。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本次大赛征集的?() A.草原文化节原创音乐大赛作品 B.蒙古族时装与帽饰设计作品 C.收藏品 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抖音等微视频APP在社交网络媒体中成为流行的表现形式,在本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中就开设了“微视频大赛”,其主题是()。 A.我爱内蒙古奋斗正当时 B.爱拍生活 C.精彩无限 发源于科尔沁草原的()是群众性的民间舞蹈。它动作简捷明快,歌声流畅自然,由众人边唱边舞,气氛和谐而热烈。 A.爵士舞 B.安代舞 C.探戈舞 培育出世界第一胎试管山羊的中国工程院蒙古族院士是()。

A.旭日干 B.张子仪 C.周更生 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聚落遗址是()。 A.红山文化聚落 B.河姆渡文化聚落 C.兴隆洼文化聚落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玉雕龙出土于()。 A.翁牛特旗 B.建平县 C.喀左县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自己政权的北方游牧民族是()。 A.匈奴 B.鲜卑 C.山戎 15分钟前 北朝时期民歌《木兰辞》中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木兰是落籍中原的()。 A.匈奴姑娘 B.鲜卑姑娘 C.柔然姑娘 公元5世纪,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境内的阴山岩画被北魏地理学家()发现,阴山岩画就是雕凿在阴山山脉岩石上的图像。 A.徐霞客 B.郦道元 C.马可·波罗 ()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史学家称誉它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 A.云中城 B.辽上京遗址 C.元上都遗址 元代蒙古族的官方文字是()。 A.汉文

草原作业

《草原》家庭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xuàn yū bō li jīn hóng tí sè jiāo ()染()回()()飘带舞彩()马()羞()摔() 二、选字填空 『拨拔』()乱()河挑()()草 『弛驰』奔()张()松()飞() 『骏俊峻』()马()杰严()()秀()峭三、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疾: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疾恶如仇()疾风知劲草()疾苦()四、在括号内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⑴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的草原热闹起来。 ⑵鄂温克姑娘们稍有点腼腆,但还是()地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⑶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一点儿也不受(),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五、按要求写句子。 ⑴马上的男女老少都穿着各色的衣裳。(缩句) ⑵天空中飞舞着雄鹰。(扩句) ⑶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用加点词语造句) 六、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 )到( )顺序写的。 2、用“√”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草原文化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4-2015学年度 第二学期《草原文化》期末试题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 数 得分 评卷人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 2005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响起,马头琴大师齐·宝力 高谢幕时说: ------------------和草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 内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等草原歌曲 唱响海内外。电影《----------------》、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 3. 2004年,宣布了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4. 蒙古草原是马的故乡。--------------是与野马血缘最近的品种。 5. 《--------------------》“是一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气息?的编年史”。 6. 《--------------》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全诗 共8部 7. 《-----------------》产生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 同文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人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文,约19万行的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长篇英雄史 8. ---------------是草原建筑艺术的结晶。 得分 评卷人 二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2 简述阴山文化圈的特点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 参 考 内 容 学 号 姓 名 分校(工作站)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A 3.C 4.A 5.B 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C 2.BCD 3.ABC 4.AB 5. ABCDE 6.ABCD 7.ABCD 8.ABCDE 9.ABD 10.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 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 (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 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2)半地穴式建筑。(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5)宫殿式蒙古包。(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 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

(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3)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具体表现为:①草原文化是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原始信仰的出现;游牧生活方式的奠定;“五畜”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念。②游牧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形成了草原先民在文化方面与农耕民族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传承的地区特点与民族特点。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频频互动,互市进行贸易,互市不通,则战争发生。 总的来看,民族关系融洽,农畜贸易顺畅,各族和平友好是中国北方历史的主旋律。匈奴时期的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和亲,北元时期的阿拉坦汗和三娘子与明朝通关互市,都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歌舞升平的和平历史。自古以来,中原商人、中亚商人、传教士乃至欧洲旅行者都在北方草原独来独往,草原部落从生产与生活需求的角度不予封闭或排外,这也就是草原文化始终雄居蒙古高原和中亚一带并与中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与农耕文化合而不同的根本原因。 2.试述游牧经济与草原生态的关系。 答:草原民族在进行游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保护草场的生态观念。草原民族根据自然条件进行季节性游牧,游牧生产必须合理安排四季营盘、储备牧场、打草场,这是保证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草原民族在畜牧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调节草场载畜量、合理安排草场使用,使畜群和牧场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既要使生产效益最大化,又要有效保护草牧场,这是游牧人所追求的目标。 (2)保护土壤的生态观念。游牧业是依赖草场而存在和延续的生产方式。所以草原民族保护草场的观念非常强,并将保护草场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因为,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他们认识到要确保草场的肥美,就要做好保护工作。保护土壤的意识已经成为草原民族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草原文化 形考作业

作业一(绪论、一、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文化的核心部分是()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2.本书所是的“草原文化”的概念是从()层面界定的。 A广义文化 B精神文化 C狭义文化 3.用空间范围界定文化类型的方法叫() A地理划分法 B文化形态划分法 C区域划分法 4.我国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译为“河套人牙齿”的古人类化石属于()。 A 萨拉乌苏文化 B大窑文化遗址 C扎赉诺尔文化 5.()族是最早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地带诸多游牧部族的民族,()文化是北方草原文化中产生世界影响的第一个高潮。 A 鲜卑 B 匈奴 C 蒙古 6.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今呼和浩特东南)即代王位,建元“登国”,不久迁都(),改称魏王,建立魏王朝。 A 洛阳 B大同 C盛乐 7.1204年,在征服乃蛮之后,成吉思汗命乃蛮人塔塔统阿借用()文字母,创制了统一的蒙古文字。 A回鹘 B突厥 C粟特 8.以捕捉猎取自然界现成动物为生活来源的经济是() A游牧经济 B狩猎经济 C农耕经济 9.遇到自然灾害,如春季干旱无雨或冬季发生大雪时,为御灾而采取的特殊方法称为() A走“敖特尔” B游牧 C四季游牧 10.有“草原之舟”美称的蒙古式交通运输车辆是() A 牛车 B勒勒车 C马车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文化的主要功能有() A物质的体现 B品行的教化 C思想的启示 D精神的家园 2.广义的文化也被称作大文化,大体可以概括为() A思想文化 B物质文化 C精神文化 D制度文化 3.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 A崇尚自然 B践行开放 C恪守信义 D兼容并蓄 4.成吉思汗时代主要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工作是。() A命乃蛮人塔塔统阿借用回鹘文字母,创制了统一的蒙古文字。 B《成吉思汗大扎撒》(法典),成为大蒙古国统一遵守的律令。 C在哈剌和林开办了学校,延请中原儒士担任教师。 D多次举行世界宗教大辩论,目的是选择适宜于本民族的发达宗教,建立与帝国相适应的思想文化。 5.以《阙特勤碑》等为代表的突厥碑铭的特点有()。 A具有多功能性。。 B形制上看与中原内地有着密切联系 C内容结构具有相同的叙述程式 D程式较固定,用第一人称 E具有游牧民族习俗文化的显著特点。 6.北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莫过于石窟艺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较早的昙曜五窟的形式较为原始,前壁稍稍直立,“像一个所谓圆顶的蒙古包顶”。圆形圆顶佛龛式进一步发展为本尊后退、前庭拓宽,出现了完整的穹隆窟顶,表现出浓郁的鲜卑文化特点。 B时代稍晚一点,圆形圆顶的毡帐式造型没有了,而进一步向汉式建筑的造型风格发展。

草原文化 作业答案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参考答案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5. ABCDE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 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 (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 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2)半地穴式建筑。(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5)宫殿式蒙古包。(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 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 (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3)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具体表现为:①草原文化是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原始信仰的出现;游牧生活方式的奠定;“五畜”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念。②游牧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形成了草原先民在文化方面与农耕民族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传承的地区特点与民族特点。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频频互动,互市进行贸易,互市不通,则战争发生。 总的来看,民族关系融洽,农畜贸易顺畅,各族和平友好是中国北方历史的主旋律。匈奴时期的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和亲,北元时期的阿拉坦汗和三娘子与明朝通关互市,都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歌舞升平的和平历史。自古以来,中原商人、中亚商人、传教士乃至欧洲旅行者都在北方草原独来独往,草原部落从生产与生活需求的角度不予封闭或排外,这也就是草原文化始终雄居蒙古高原和中亚一带并与中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与农耕文化合而不同的根本原因。 2.试述游牧经济与草原生态的关系。 答:草原民族在进行游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保护草场的生态观念。草原民族根据自然条件进行季节性游牧,游牧生产必须合理安排四季营盘、储备牧场、打草场,这是保证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草原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

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A 3.C 4.A 5.B 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C 2.BCD 3.ABC 4.AB 5. ABCDE 6.ABCD 7.ABCD 8.ABCDE 9.ABD 10.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 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 (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 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2)半地穴式建筑。(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5)宫殿式蒙古包。(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 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 (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清洁,作为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规则。 草原民族在从事游牧业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保护草场、土壤、水源的诸多禁忌习俗。这些习俗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他们生态观念的具体体现,并且在生产活动中得到了贯彻,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 1.B 2.B 3.A 4.B 5.C 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 1.ABD 2. ABCDE 3 ABCD 4. ABC 5.ABC 6.ABCD 7.ABC 8.ABCDE 9. ABC 10. ACD 三、简答题 1.北方游牧民族政治制度对草原文化的影响。 答:(1)部族社会政治形式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2)北方游牧民族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3)“因俗而治”是北方游牧民族治理异质文化人群的自然选择。 (4)政教并行的政治制度对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2.简述草原文化风俗习惯的功能。 答:(1)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调节与维护生态环境的功能。 (2)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维系、调节与加强家族关系及社会联系的功能。(3)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规范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功能。 (4)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教育功能。 3.古代草原民族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使普通牧人具备军人应有的素质 (1).从童年时代开始培养孩子的军事技能 (2).通过游艺、体育活动锻炼体魄和格斗技巧 (3).通过集体的生产活动培养军事协作能力和纪律 4.草原文化基本精神包括哪些内容? (1)贵壮尚勇的英雄精神。 (2)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5. ABCDE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 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 (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 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2)半地穴式建筑。(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5)宫殿式蒙古包。(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 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 (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3)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具体表现为:①草原文化是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原始信仰的出现;游牧生活方式的奠定;“五畜”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念。②游牧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形成了草原先民在文化方面与农耕民族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传承的地区特点与民族特点。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频频互动,互市进行贸易,互市不通,则战争发生。 总的来看,民族关系融洽,农畜贸易顺畅,各族和平友好是中国北方历史的主旋律。匈奴时期的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和亲,北元时期的阿拉坦汗和三娘子与明朝通关互市,都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歌舞升平的和平历史。自古以来,中原商人、中亚商人、传教士乃至欧洲旅行者都在北方草原独来独往,草原部落从生产与生活需求的角度不予封闭或排外,这也就是草原文化始终雄居蒙古高原和中亚一带并与中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与农耕文化合而不同的根本原因。 2.试述游牧经济与草原生态的关系。 答:草原民族在进行游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保护草场的生态观念。草原民族根据自然条件进行季节性游牧,游牧生产必须合理安排四季营盘、储备牧场、打草场,这是保证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草原民族在畜牧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调节草场载畜量、合理安排草场使用,使畜群和牧场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既要使生产效益最大化,又要有效保护草牧场,这是游牧人所追求的目标。 (2)保护土壤的生态观念。游牧业是依赖草场而存在和延续的生产方式。所以草原民族保护草场的观念非常强,并将保护草场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因为,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他们认识到要确保草场的肥美,就要做好保护工作。保护土壤的意识已经成为草原民族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3)保护水源的生态观念。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民族,不仅热爱他们的草场和土壤,对滋润万物的江河、泉水更是怀有深深的情意,蒙古族民间谚语中有“生长之土胜于金,所饮之水胜于泉”说法,充分表达了草原民族对自然资源

5318《草原文化》B卷答案

5318《草原文化》B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B 3.A 4.B 5.C 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 1.ABD 2. ABCDE 3 ABCD 4. ABC 5.ABC 6.ABCD 7.ABC 8.ABCDE 9. ABC 10. ACD 三、简答题 1.北方游牧民族政治制度对草原文化的影响。 答:(1)部族社会政治形式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2)北方游牧民族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3)“因俗而治”是北方游牧民族治理异质文化人群的自然选择。 (4)政教并行的政治制度对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2.简述草原文化风俗习惯的功能。 答:(1)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调节与维护生态环境的功能。 (2)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维系、调节与加强家族关系及社会联系的功能。(3)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规范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功能。 (4)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教育功能。 3.古代草原民族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使普通牧人具备军人应有的素质 (1).从童年时代开始培养孩子的军事技能 (2).通过游艺、体育活动锻炼体魄和格斗技巧 (3).通过集体的生产活动培养军事协作能力和纪律 4.草原文化基本精神包括哪些内容? (1)贵壮尚勇的英雄精神。 (2)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 (3)孜孜不倦的开拓精神。 (4)简约朴素的务实精神。 (5)豁达奔放的自由精神。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草原文化是一种生态型文化,其中宗教与哲学是其核心要素:(1)原始信仰。包括: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2)宇宙观 (3)“天族”与“天”哲学 (4)朴素的辩证法 (5)“天人合力”的观点 (6)“天父地母”说 (7)“天地人”一体的观念 2. 答: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是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任何一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企图守正不移,原封不动地坚守文化传统,不但不可能,反而只能坐失文化转型和发展的良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草原文化要发扬其包容精神,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继承与革新的问题,一定要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的优秀传统。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草原文化的一些特质正在失去它往昔的功能,许多生产、生活技能,绝艺绝技,民间艺术样式、艺术作品正在流失甚至在消亡,特别是草原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保护问题,堪称任重而道远。 另一方面,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吸纳与创新问题,增强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上下工夫。草原文化的发展繁荣,既要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当中一切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又要以开放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度对待一切外在文化,借鉴和吸纳它们的优秀成分,用以增强草原文化的自我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步伐,提升草原民族和草原文化的软实力。 不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继承,还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纳,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文化自身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018《草原文化知识有奖问答》第四套试题及答案

2018《草原文化知识有奖问答》第四套试题 及答案 大家有没有想去美丽的大草原愉快的玩耍呢?下面呢,小编准备了2018《草原文化知识有奖问答》第四套试题及答案,希望你更加了解草原文化哦。 1、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专门设立了乌兰牧骑展示板块。以下哪部歌舞剧是以乌兰牧骑为素材创作的?(A) A 《我的乌兰牧骑》 B 《北梁》 C 《芳华》 2、首饰、长袍、腰带和(A )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A 靴子 B 蒙古刀 C 鼻烟壶 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草原文化中的亮丽瑰宝,历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也带动了非遗保护的传承,以下哪一项不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B) A 长调 B 园艺 C 漫瀚调 4、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活动期间,举办众多活动项目,很多活动已经开始面向网友征集作品。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本次大赛征集的?(C) A 草原文化节原创音乐大赛作品

B 蒙古族时装与帽饰设计作品 C 收藏品 5、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抖音等微视频APP在社交网络媒体中成为流行的表现形式,在本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中就开设了微视频大赛,其主题是(A)。 A 我爱内蒙古奋斗正当时 B 爱拍生活 C 精彩无限 6、发源于科尔沁草原的(B )是群众性的民间舞蹈。它动作简捷明快,歌声流畅自然,由众人边唱边舞,气氛和谐而热烈。 A 爵士舞 B 安代舞 C 探戈舞 7、培育出世界第一胎试管山羊的中国工程院蒙古族院士是(A )。 A 旭日干 B 张子仪 C 周更生 8、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聚落遗址是(C)。 A 红山文化聚落 B 河姆渡文化聚落 C 兴隆洼文化聚落 9、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玉雕龙出土于(A)。 A 翁牛特旗 B 建平县 C喀左县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参考答案 令狐文艳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A 3.C 4.A 5.B 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C 2.BCD 3.ABC 4.AB 5. ABCDE 6.ABCD 7.ABCD 8.ABCDE 9.ABD 10.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 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 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 牧文化。(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 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2)半地穴式建筑。(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5)宫殿式蒙古包。(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 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 (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3)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具体表现为:①草原文化是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原始信仰的出现;游牧生活方式的奠定;“五畜”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念。②游牧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形成了草原先民在文化方面与农耕民族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传承的地区特点与民族特点。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频频互动,互市进行贸

5318《草原文化》A卷答案

5318《草原文化》A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A 3.C 4.A 5.B 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C 2.BCD 3.ABC 4.AB 5. ABCDE 6.ABCD 7.ABCD 8.ABCDE 9.ABD 10.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 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 (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 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2)半地穴式建筑。(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5)宫殿式蒙古包。(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 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3)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表现为:①草原文化是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原始信仰的出现;游牧生活方式的奠定;“五畜”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

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的特点 2007-07-28 18:15:19| 分类:民族文化,蒙古文|举报|字号订阅 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时代特点,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草原文化不断发展、不断演变,至今仍保留着生机与活力,充满多姿多彩、神奇瑰丽的魅力。 1、奋发进取、自强不息是草原文化昂扬激越的主旋律。 蒙古草原地处亚洲北部腹心地带,气候干旱,春季多风,冬季漫长、严寒,气候条件要比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严峻得多。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草原民族,形成了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征和文化传统。在草原民族历史演替的过程中,往往形成弱小的、落后的民族历经艰难、发展壮大、追赶先进文明的进程。 例如,拓跋鲜卑原来居住于大鲜卑山,即呼伦贝尔的大兴安岭地区,现今鄂伦春自治旗的嗄仙洞即为著名的“鲜卑石室”,即拓跋鲜卑的祖庙所在之地。到推寅担任首领时,决议走出山林,向南迁徙。历经艰难险阻,先迁居于大泽即呼伦湖地区。呼伦贝尔草原水草丰美,较之大兴安岭的自然环境显然改善了许多。于是部众繁衍,牲畜蕃息。为了争取更为广阔、优越的发展空间,到邻担任首领时,决议再次南迁,因邻年迈体衰,传位于其子诘訜,率部众启行。史称,拓跋鲜卑的南迁历经九难八阻,经数代人不懈追求,迁徙到阴山河套一带。到力微担任首领时,诸部来归,实力大增,东进土默川,建立代国,定都盛乐。此后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成为塞北的强大政权。后来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洛阳,统一中国北方,为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再如,原为东胡苗裔的蒙古族,祖先也是居住在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后迁徙到鄂嫩河上游、肯特山一带。成吉思汗崛起之时,蒙古民族积贫积弱,世代受到金朝的压迫欺凌,也受到周边强大草原部落的侵凌。成吉思汗审时度势,内聚人心,外击强敌,不断吸取先进民族(即使是敌人)的优秀文化,使蒙古民族迅速地壮大强盛起来。40余年时间使弱小、贫困、落后的蒙古族成为纵横欧亚大陆、屡败强敌的强大力量,并且为中华民族的第三次历史性统一拉开了帷幕,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扫除了障碍。 值得重视的是,草原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包容性。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兼收并蓄,体现出多元化的文化发展特点,这与中原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排他性文化大不相同。有元一代的统治阶层中,不仅有蒙古人,也有来自西域、中亚乃至欧洲的色目人,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族人,原为毡帐出身的曾为对手的契丹族、女真族人,中原的汉族人等。在宗教方面也是传统的萨满教、佛教(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