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与皮亚杰不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摘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但有相似之处的理论。
皮亚杰理论强调儿童发展中认知和情感的重要性,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而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强调社会交往和文化背景。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关注了个体的发展过程,强调社会与环境的作用。
不同之处则在于重点侧重点和理论侧重。
两者理论在教育、儿童发展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在心理学和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相互辅助和补充,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茨基理论、异同评析、基本概念、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应用领域、优缺点、结论1. 引言1.1 介绍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理论对于儿童的认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而维果茨基则关注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认为儿童通过不断的适应和平衡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而维果茨基则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对儿童认知的塑造。
虽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角度不同,但两位心理学家在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上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都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
在实际应用中,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
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比如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理解上有所不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在认知发展领域都有重要的地位,两者的理论虽然有一些异同之处,但都为我们深入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 正文2.1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概念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发展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对于儿童发展和学习习得过程有着重要的贡献。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皮亚杰理论和维果茨基理论,这两位心理学家对于儿童发展和学习过程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围绕着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展开详细的异同评析。
我们先了解一下皮亚杰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通过一系列阶段性的认知结构来完成的,这一理论被称为“遗传认知论”。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积极的适应与环境交互来实现的,他强调了儿童的自主性和活动性,认为儿童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通过不断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而维果茨基理论则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的。
维果茨基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著名的“区域性发展阶段”和“近期发展区域”概念,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下实现的。
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交往、语言和符号系统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儿童是在社会文化环境和他人的引导下逐渐形成高级心理功能的。
他的理论对儿童发展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之处。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强调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
皮亚杰注重研究儿童的思维结构和认知发展阶段,他强调了儿童的自主性和活动性,认为儿童是知识的建构者。
而维果茨基则关注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他强调了社会交往、语言和符号系统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皮亚杰更侧重于研究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而维果茨基更侧重于研究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范式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研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范式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和比较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两种重要范式一一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作为两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独特视角。
他们的理论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调整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实现的。
维果茨基则更加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语言和社会交往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并探讨它们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机制,还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指导,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Piaget)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发展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于对儿童思维和认知过程的深入观察与研究,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认知发展阶段和机制的理论观点。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且阶段性的过程,他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和任务,儿童在这些阶段中逐步发展出更高级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感觉运动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发生在婴儿期和幼儿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物理交互来了解世界,形成了物体永恒性、客体导向等基本认知概念。
前运算期则出现在幼儿期和学前期,此时儿童的思维开始具有符号性,能够使用语言和图像来表达思维。
然而,他们的思维仍具有局限性,如缺乏守恒观念、易受直观影响等。
具体运算期大约在学龄期开始,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发展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两位心理学家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它们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点,但在某些方面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位理论家的理论进行异同评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理论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他认为儿童经历着一系列的认知发展阶段,从而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特征和认知能力,而且这种认知的发展是逐渐积累和建立起来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与之相对应的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文化环境被视为塑造个体认知的重要因素,他特别关注了语言、符号和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强调了师生互动、学习和教育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从这两个理论的描述可以看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更加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和发展规律,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更加注重外部环境与个体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这两个理论的一大差异所在。
皮亚杰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维果茨基则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塑造作用。
理论的不同侧重点也影响了两者对教育和学习的理解和指导方式。
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划分,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也存在一些差异。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而维果茨基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认知发展阶段划分。
维果茨基的一些研究也表明了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是他并没有像皮亚杰那样明确地提出具体的阶段划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研究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1. 引言1.1 介绍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两位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
他们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影响深远,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让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这两位学者的理论: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其特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与之相对应的是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
他强调了人类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对认知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区间发展区间”和“最近发展区间”的概念,强调了教育者和同行之间的互动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认知发展的理解和解释虽有不同,但却都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宝贵的启示。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他们各自的理论,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文章字数已超过要求,提供至此为止的内容】。
2. 正文2.1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假设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是两位重要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
两位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基本假设,这些假设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通过逐渐适应环境中的新信息和经验来建立认知结构。
他强调了儿童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儿童会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而维果茨基提出了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维果茨基的基本假设是认知发展是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在社交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有关语言的作用的异同点探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有关语言的作用的异同点探析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被认为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两位重要的学者,他们对于语言的作用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下面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关于语言作用的异同点进行探析。
首先,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于语言的发展都强调了其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在儿童思维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了“内部化”和“逆向思维”等概念,提出了语言在儿童思维发展中从外部到内部的过程。
维果茨基也认为,语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工具,他强调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提出了“语言中的私人对话”概念,即通过内部化的过程,儿童通过自我对话来推动自己的认知发展。
其次,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于语言的社会性作用也有一定的共识。
皮亚杰提出了社会交往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学会了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促进了自己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也强调了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他提出了“理解社会”的概念,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理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和规范,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另外,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于语言的理解和产生也存在一些差异。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语言理解和产生方面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他提出了“预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等阶段,儿童通过这些阶段逐渐掌握了语言的能力。
维果茨基则认为,儿童在语言的理解和产生方面主要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支持和引导,他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概念,即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能够通过与更有经验的人合作或获得辅助参与到高于他们目前能力水平的活动中。
最后,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于语言教育和语言发展研究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
皮亚杰主要关注儿童认知发展的语言作用,他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主张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索,通过语言交流和社会互动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_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在考试中是常考的考点,经常以单选、多选以及判断、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但是对于二者的理论,在考查到稍微有点复杂度的题目时,我们容易出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下二者理论的异同。
1、相同点:他们的理论有三个主要的内容是相同的:即挑战、准备以及社会交流的重要性。
(1)挑战: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挑战性任务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中受益最多。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挑战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儿童只有在遇到用现有图式不能充分理解的现象时也就是产生认知失衡状态,才能发展更复杂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
(2)准备:从皮亚杰的观点看,儿童只有在他们可以把新事物同化到现有图式中时才可能顺应新事物;他们必须在“新”“老”认知结构之间有重叠的内容。
另外,皮亚杰认为只有当儿童进入能够恰当处理经验以及对经验用概念进行思维的阶段,才能从经验中学习。
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在一定时候可以完成的任务受于一定的限制。
随着儿童获得一些能力,另外一些稍微高级的能力以初始形式出现(它们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且可以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得到培养。
(3)社会交流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周围生活中的人可以向儿童提供一些信息和意见。
而他们创造了儿童认知失衡,并且还培养了儿童更强的观点采择能力。
例如。
当年幼儿童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同的观点可能都是正确的,于是儿童开始摆脱前运算的自我中心性。
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交流为思维过程提供了基础:儿童内化了自己与人交流时的思维过程,直到最后他们可以独立地应用这些过程。
另外,从定义上来看,在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
2、不同点:下面的四个问题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认识发展特征上观点的主要差异。
(1)认知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皮亚杰或许低估了语言的重要性,因为儿童不仅通过自己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也通过学习他人怎样解释现象和事件来获得对现象和事件更复杂的理解。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皮亚杰理论和维果茨基理论,这两大理论都是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
虽然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侧重点,但它们都对儿童认知和发展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进行异同评析,以深入探讨这两大理论在儿童心理发展领域的重要性。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两位心理学家。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是瑞士的一位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也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理论主要研究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并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四个发展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另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年11月17日-1934年6月11日),他是苏联心理学家,也是一位文化历史理论家。
他的理论主要关注人类思维的社会形成和文化转变,提出了“区位”和“最近发展区位”的概念,并强调了社会性对儿童认知的重要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从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认知发展在认知发展方面,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他们在认知发展的理论上有一些不同之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逐渐建构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他提出了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发展阶段,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重视了语言和符号系统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区位”和“最近发展区位”的概念,强调了儿童在与更有经验的人合作和交流中,能够达到比自己独立思考更高的认知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不同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是发展心理学历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引发了认知发展研究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纪之争。
时至今日,这场论争已不象当年那样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然而,争论的余韵依然在影响着当代的儿童发展研究,辩证地剖析两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两种理论的深层差异
首先,两位大师是从不同的出发点、切入点接触儿童认知发展的。
皮亚杰终生追求的核心事业是认识论,与其说他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认识论专家,他是在利用儿童发展的研究探索知识与逻辑的起源和性质,对儿童发展的研究是其完成事业的手段而不是追求的目的。
维果茨基关注的是儿童如何成为高级文化共同体的成员,毕生致力于发展一种新的整体心理学。
两位大师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显著差异。
其次,两位大师所持的世界观、哲学观、认识论明显不同。
皮亚杰的理论崇尚自由主义,在研究取向上表现为个体主义,而维果茨基的理论明显倾向于社会主义;皮亚杰的研究是一种机体主义的、生物学的取向,而维果茨基的方法明显地表现为社会文化取向;皮亚杰深受哲学家诸如柏拉图、笛卡尔、卢梭尤其是康德的影响,维果茨基则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的影响;维果茨基采纳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认识论,其个体发生观是唯物主义的,而皮亚杰在这些问题上“拒绝采取一种坚定的立场”;维果茨基在哲学观上是一位一元论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并以此统帅其认识论,皮亚杰则是一位多元论者,受到许多哲学观点的影响,他采取的态度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再次,两种理论对个体发展的最初原因的重视程度不同。
皮亚杰没有指出发展的首要动因,维果茨基批评他,“将发展看成一个A和B彼此相互影响的川流不息的过程,不存在发展的首要原因”。
与此相反,维果茨基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互动是个体知识发展的首要原因,“在儿童的文化发展中,每种机能都是在两个方面两次登台,首先是社会的,作为一种心理间范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心理的,儿童内部的心理内范畴……所有高级心理机能都是社会关系的内化”。
两种理论之间的大多数分歧都源自这一简单而重要的差别。
两种理论的表层差异
人类个体发生的模式
皮亚杰将个体作为关注的焦点,并解释了个体的社会化。
皮亚杰的早期观点深受弗洛伊德观点的影响,认为,发展表现为从未分化的前自我状态逐渐实现社会化,儿童“自我中心”的减弱与相应的“社会中心”的提升就是有力的明证。
维果茨基则认为,个体发生的普遍模式是从最初的社会性的人际之间的过程转向个体化、个性化的水平,发展不是朝向社会化,而是朝向社会机能的个体化。
认知发展过程
皮亚杰认为,在人类个体发展中,“认知结构背后的推动力量”是平衡,即由生物力量驱动的认知结构与环境之间的最优化的适应程度。
社会因素或人际之间的因素对儿童个体的发展仅能产生一些间接的影响,通过创造认知冲突而发挥作用,从外部对儿童的格式系统产生“干扰”,引起不平衡状态进而发动平衡。
发展的核心过程不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对发展而言是次要的、外在的,仅仅能够影响儿童“自然的”认知发展。
与之相对,维果茨基反对将外部世界与内部心理过程进行二元论划分,他明确指出,决定发展过程的不是儿童内部的某些东西,心理过程和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相互渗透的。
维果茨基不仅将外部的社会文化现象视作信息与反馈的源泉,而且将它们作为具体的外部心理媒介。
成人与同伴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皮亚杰相信,儿童认为他们自己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成人拥有丰富的知识与极高的效率,几乎无所不能。
从儿童的观点来看,在不同类别的个体之间出现不一致尽在情理之中,因而,儿童的认知平衡不会受到影响。
儿童对同伴的看法则完全不同,他们意识到同伴和自己属于同类,以相同的方式感知世界,因而,同伴之间的分歧与不一致时常困扰儿童,要求儿童加以解决,与同伴的不一致比与成人的不一致更有可能导致认知冲突与不平衡。
维果茨基强调儿童对文化的内化与接纳,成人比同伴拥有较多的文化知识,更有条件帮助儿童进行文化适应与同化。
正是成人指导着儿童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发展的重要变化。
如果说皮亚杰强调了同伴对发展的影响,可以说,维果茨基更强调成人的重要作用。
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提出的众所周知的发展阶段论指出,在阶段之间的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儿童认知格式系统的整体转变,可以根据儿童个体内在的心理品质的变化来理解阶段之间的转变。
皮亚杰认为,他提出的认知格式结构发展的阶段序列具有跨文化的普遍适用性,认知结构和阶段的具体内容可能会有较大变化,但其发展形式在不同文化中却保持一致。
在维果茨基的研究中也存在着发展阶段论思想,维果茨基的社会发生取向主张,人类心理过程的发展是通过反映和内化实践活动的特征而实现的,而这样的实践活动起初是社会性的、外在于个体的,维果茨基将此描述为从心理间过程向心理内过程的转换。
这样,就可以推测在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中存在着两个发展阶段,即心理间阶段和心理内阶段。
维果茨基也讨论了婴儿具有的“自然的”心理机能向“文化的”或“高级心理机能”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自然的过程经历了“文化重构”。
这种“自然”和“文化”机能之间的区分就像“心理间”和“心理内”过程的区分一样,可以解读为两个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
与皮亚杰不同,维果茨基没有试图证明不依赖情景的内部逻辑结构的存在,他潜心研究由文化和历史决定的具体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坚信心理活动植根于具体的社会和文化条件。
殊途同归:研究方法与具体观点多处交叉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作为同一时代的两位发展心理学家,尽管在研究取向、关注重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两位大师的理论是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关系,相反,他们从不同角度关注了同一问题,即儿童发展。
两者都认为,儿童发展存在着彼此交织的两个方面、两条线路(个体和社会),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整地理解发展。
两种理论研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辩证法,这一共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辩证逻辑不仅是两种理论相似性的源泉,而且是两者相互通约的基础。
辩证方法的使用使两种理论站在了一起,明显不同于西方多数心理学理论。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通约决定了两种理论研究过程及具体观点的多处交叉与重合。
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中心性作用
维果茨基对社会因素在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强调是众所周知的,无需多言。
皮亚杰经常被误解为将儿童视为脱离社会情景的孤立的“科学家”,的确,他的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实验室环境中的个体。
作为一个认识论者,皮亚杰关注的目标是知识和观念如何发展,作为一个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了知识建构中社会因素的中心作用,即使在他的早期论著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极像维果茨基思想的论断,“社会生活是逻辑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生活改变了个体的属性”。
在后期著作中,皮亚杰更是直接谈到,“个体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个体的心理结构”。
可见,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对儿童发展中社会因素作用的看法是高度一致的。
内化不是对环境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转化过程
皮亚杰的阶段理论描述了认知的不同结构,其建构主义理论解释了智力发展的内部转化机制。
维果茨基则强调了发展中的内化,没有与他人的交往,也就没有个体的学习。
人们经常错误地认为,维果茨基谈到的心里间经验只是简单地以不变的形式转变为心里内经验,维
果茨基的下述观点有力地驳斥了这样的误解,“外部的符号操作……被转变到一种新的心理内平台,产生了一种新的心理体系”。
在内化过程中,在从心里间平台向心理内平台转变的过程中,儿童不是被动地对环境进行摹写、复制,而是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主动进行转化,这是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对此问题达成的共识。
发展的个体性
皮亚杰发展理论的个体主义取向是非常突出的,在他的理论中,个体过程是社会过程的“前提条件”,发展分析首先是对个体发展的分析,皮亚杰采取的方法论策略是从个体认知过程的角度评估社会过程,儿童参与社会过程或那些社会过程对个体心理机能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依赖于个体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批评皮亚杰的理论是一种个体发展理论的同时,也将个体的高级心理机能视为发展的目标,上面讨论的内化也是将个体作为心理内活动的场所。
在这种意义上,两种理论再次出现了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