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生物与环境2
8.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互生、寄生和拮抗)

寄生—(一)微生物间的寄生
小型细菌寄生在大型细菌中的独特寄生现象 例:蛭弧菌可以寄生在G-细菌中
Bdellovibrio
寄生—(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寄生
微生物寄生于植物的例子极其普遍,各种植物病原体都是寄生物。
白粉菌属(Erysiphe)
霜霉属(Peronospora)
寄 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
生
程
度 兼性寄生物(facultative parasite)
寄生—(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寄生
寄生于动物的微生物即为动物病原微生物,种类 极多,包括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研
人体和高等动物的病原微生物
究
方
向
昆虫的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 杀虫剂 或生物 农药
不利甲,不利乙
(6) 不利甲,损乙
(7) (8) (9)
损甲,不利乙 损甲,利乙 损甲,损乙
甲乙 ++ +- +O O+
OO
O- -+ -O --
类型 共生、互利共栖 寄生、捕食、拮抗 互生、偏利共栖
例同(3)
中性共栖
偏害共栖 例同(6) 例同(2) 竞争共栖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互生
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 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
细菌杀虫剂 真菌杀虫剂 病毒杀虫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拮抗
拮抗又称抗生(antagonism),指由某种生
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 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拮抗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1.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带波长位于。
A.380nm~700nm B .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2.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光照强度称为。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3.下图表表示北温带海洋的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子随季节而变化的数据,以下那一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是。
A.提高光强度破坏硅藻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C.光强度提高增强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D.硅藻数量的下降导致养分的降低4.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A.气候驯化 B.调节C.驯化 D.适应5.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6.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7.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8.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9.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大豆 B.玉米C.冬小麦 D.水稻10.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光照C.水分 D.土壤11.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12.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13.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A.季节性消长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14.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8.1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共生)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形成根瘤共生体
豆科植物
刺激根瘤菌生长,提供 保护和稳定的生长条件
氮素养料
根瘤菌
豆科植物
根瘤
根瘤菌
共生—(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根瘤的形成过程
共生—(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菌根菌与植物
丛 枝 状 菌 根
外 生 菌 根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微生物学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既多样又复杂。
微生物间、微生物与他种生物间的5种典型关系 一、互生 二、共生 三、寄生 四、拮抗 五、捕食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共生
共生(symbiosis)指两种生物共居在
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
难分难解、合二为一、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
细胞内共生性细菌为宿主提供B族维生素 等成分或促进它们大量繁殖。
共生—(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2. 瘤胃微生物与反刍动物的共生
反刍动物 (反刍胃)
纤维素、无机盐、水分、温度 pH、良好的搅拌、无氧环境
纤维素
提供生长繁殖的环境 提供所必需的养料
微
瘤胃微 生
物
生物
发
酵
有机酸 菌体蛋白
感谢聆听!
关系。
“双赢”
(一)微生物间的共生 (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共生—(一)微生物间的共生
1g 土壤
100万种 微生物
Dr. Gaines
<1%
可培养!
>99%
不可培养!
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离开其它微生物单独生存!
环境微生物第八章

根据比值 BOD5/CODCr的大小,可推测废水的可生化性,见表 8.l所示。
土壤消毒试验
培养法 指在室内模拟生产、工程过程时,研究可生物降解性的一类方法。
(3)微生物降解实验法
第二种情况(图8.l(b),两条曲线基本重合,表明虽然投加了基质,微生物仍进行内源呼吸,说明该基质在测试时间内不可被微生物降解,但该有机物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无抑制作用。
第三种情况(图8.1(C),生化呼吸曲线在内源呼吸曲线之下,说明该基质不仅难于被微生物降解,而且对微生物产生了抑制作用,致使其呼吸受到影响。生化呼吸曲线越接近横坐标,说明抑制作用越强。
根据进水、出水的CODCr、BOD5等水质指标,活性污泥增长状况和生物种类及数量的镜检,判断废水的可生化性;
02
还可通过测起始CODCr和第30d的 CODCr(即 COD30),得到最高的 CODCr去除率。
03
②培养法
(4)其他方法和指标
库仑仪法、脱氢酶活性测定、ATP量测定、总有机碳测定等也能用于可生物降解性的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一些土壤微生物可以降解非自然物质,如除草剂、杀虫剂、合成洗涤剂等开始,人类就致力于研究与开发用微生物清除各种废弃的人工合成物质的技术。
事实证明,微生物的降解与转化,是人类安全、有效、低成本清除有害物质的一条途径。
第一节 微生物降解与转化化学物质的能力
降解作用是微生物将复杂的污染物质分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污染物分子碳链断裂或碳原子数目减少,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有机物被彻底分解为CO2与H2O时,称为终极降解。 转化作用是微生物将污染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该过程不强调污染物分子碳链的断裂或碳原子数目的减少,所产生的能量也不及降解作用多。 微生物对复杂的有机污染物的代谢方式主要为降解作用。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本周复习生态因素的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等。
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运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理指导生物与生物互为环境,生物的生命活动必然对环境产生影响。
二. 学习重点:1. 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三. 学习难点:1. 互利共生与寄生的区别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四. 学习过程:1. 生物圈: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建、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五大危机:全球性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等的因素生物因素: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生物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1)非生物因素光:最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例:阳生植物强光条件下才能生长的好松、杉、柳、槐阴生植物暗处才能生长的好三七、人参小麦灌浆期连续晴天籽粒饱满阴雨连绵小麦减产动物: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长日照动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能繁殖貂、鼬等短日照动物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繁殖山羊、鹿等银灰狐瑞士1~2月交配阿根廷8月交配长日照动物通过光照、黑幕控制光照时间,进而控制动物的繁殖影响动物的活动时间昼行动物白天活动大部分的鸟类、哺乳类夜行动物晚上活动猫头鹰、褐家鼠、蝙蝠等蛾类通常夜间活动,趋光性,对紫外线敏感,常用黑光灯诱杀温度: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酶的活性)影响植物的分布寒带针叶林苹果、梨等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温带阔叶林香蕉、凤梨等不宜在寒带地区栽种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生长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小麦种子在3~43摄氏度内才能萌发温度高低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也有影响50~100千克的猪,在18~20摄氏度时增重最快水:生物生命活动的基础,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水分过多过少都会对生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植物干旱萎蔫、生长受阻水涝土壤空气减少,影响根呼吸,甚至死亡动物:脱水,严重缺水导致死亡一定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和雨季分布,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2)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间的关系种内互助:因社会性、群体生活的蚂蚁、蜜蜂种内斗争: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等相邻作物植株间阳光、水分、养料等鸟类的雄鸟占领巢区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豆科植物(有机养料)根瘤菌(生物固氮)人(提供有机养料)肠道有益菌群(V B12 、V K)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造成对宿主危害体表寄生:跳蚤、虱子体内寄生:蛔虫、血吸虫、小麦线虫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水稻和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小家鼠和褐家鼠争夺居住空间、食物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3.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同时共同起作用,不是单独、孤立地起作用(1)生物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2)各生态因素作用不同等重要,但又一个关键因素干旱地区水分的多少往往是影响陆生生物的关键因素河流、湖泊含氧量是水生生物影响关键因素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适应的普遍性形成: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对环境的适应性特点:普遍存在,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都是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2)适应的相对性生物对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是完全德、绝对德、更不是永久的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相互作用适应的相对性环境条件的改变(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①生物与生物间互为环境条件某种生物的数量、分布,会对环境中德其他多种生物产生影响②生物的活动对无机环境也有影响营养成分生物环境5. 生态系统的结构(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结构:A. 生态系统得的成分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 生物群落生产者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化能自养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捕食动物分解者异养生物(腐生)细菌、真菌,腐生动物B. 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主要是捕食链:起点生产者一般有三级以上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肉食动物食物网: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彼此交替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6.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来源:太阳能,除了极少数空间外(化能自养生物)总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途径:通过食物链、食物网流动流动图解: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呼吸散失(热能)生产者植物残体分解者机体储存植食性动物未消化残渣(生长、发育、繁殖)被同化能量转换: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等(无机环境)(生物)(无机环境)能量流动特点:a. 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流向其他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b.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10% ~ 20%c. 能量流动过程中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塞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分析,1942年,美国,林德曼能量金字塔: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形成一个金字塔形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a.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意的地方b.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例如:根据草场的能量流动特点,合理确定载畜量,保持出产品的持续高产作物秸杆做饲料,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气作燃料,沼渣作肥料,实现能量多级利用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循环特点:全球性、可重复利用8. 碳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形式:二氧化碳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群落未分解的有机物化石燃料大气中二氧化碳生物体大气碳循环现状:气温升高化石燃料中的碳快速释放→大气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面上升陆地生态系统改变9.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特点不同: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在各营养级逐级递减、单向流动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项目碳氮硫进入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植物对矿质元素得的吸收、生物固氮作用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进入形式CO2NH4—NO3—NO2—N2SO22—SO32—SO2返回无机界形式CO2NH4—NO3—NO2—N2SO22—SO32—SO2返回途径分解者分解,生物呼吸作用,燃烧分解者分解,硝化细菌,燃烧分解者分解,燃烧【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分钟)1. 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细菌、真菌不一定都是分解者B. 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C. 有的动物也能成为分解者D. 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产者再利用2. 一个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标志是()A. 分解者大量减少B. 生产者大量减少C. 动物大量减少D. 食物网简化3. 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不可缺少的是()A. 绿色植物和微生物B. 绿色植物和无机环境C. 化能自养生物D. 动物和微生物4.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A. 生态因素的好坏B. 生态系统的大小C. 营养结构的复杂度D. 动物数量多少5. 肉、蛋类食物价格比粮食蔬菜类高,从生态学观点看,这是由于()A. 动物饲养麻烦,投资大B. 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C. 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成本高D. 植物栽培比较容易6. 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A. 充分利用光能B. 减少阳光照射C. 适应低温D. 适应潮湿环境7. 长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其生长期变化和引种要求是()A. 生长期缩短引进早熟品种B. 生长期缩短引进迟熟品种C. 生长期延长引进早熟品种D. 生长期延长引进迟熟品种8.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自然界中生物在稳定状态下,它们需要的基本物质接近最小限量时,必然限制生物的发展B. 生物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面对各种因子的耐受性有一定的限度,若其中之一的因子不足或过多,对生物的发展不会造成影响C. 群聚有利于种群存活,群聚过密对种群不利D. 在种群增长过程中,往往是因密度作用限制种群的增长,而使之突然停止9. 下列那项是最可能是与种群密度无关的()A. 气候变化加剧B. 传染病易于流行C. 竞争加剧D. 繁殖率下降10. 据科学家分析,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进化的速度要缓慢,其原因是()A. 海洋生物一般比陆地生物低等B. 海洋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故海洋中生物很少发生变异C. 海洋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故海洋中生存斗争进行的比较缓和D. 海洋中弱肉强食,很多物种还未进化到高水平就已经被淘汰11.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高考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重点易错知识总结)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名词: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
(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7、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8、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9、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
(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语句: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
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
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
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
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生物高一必修一每章知识点

生物高一必修一每章知识点高一生物的必修一包括了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点。
下面将逐章介绍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3. 细胞的功能:物质的交通运输、新陈代谢、遗传信息传递等;4. 生物体的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第二章细胞的生命活动1. 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关物质的进出、消化、吸收、运输等;2. 能量的转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DNA的复制、RNA的合成和转录、蛋白质的合成和翻译。
第三章遗传与变异1. 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的相互作用和自由组合规律;2. 基因的分离与连锁:遗传交叉;3. 变异与进化: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重组。
第四章生物规律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环境、互利共生、竞争与掠食等;2. 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圈的层次、物质循环、能量流动;3. 生物多样性:物种形成、物种灭绝、生物资源保护。
第五章生物体内物质的吸收1. 入口通道:呼吸道、消化道、皮肤;2.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蛋白质、糖类、脂类的消化与代谢;3. 反应体内环境变化: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系统调节。
第六章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1. 管道系统与细胞隔离:维管束、维管组织;2. 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运输:根压、开花植物中的输导组织;3. 物质的分泌与排泄:生物体的排泄器官、排泄的方式与途径。
第七章生物体的机能调节1. 器官的作用:神经、内分泌两个主要调节系统;2. 感受器官与感受性:传感细胞、感觉器官;3. 机体的稳态调节:负反馈、正反馈、适应。
第八章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 生物与光:光能的利用、光合作用的规律;2. 生物与温度:适应温度、温度对生物体的影响;3. 生物与水:维持水分平衡、寄生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8-2第八章(2)海积地貌

环
岸礁
礁 和
岛
屿
堡礁
堡
礁
的
环礁
成 因
2. 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海岸是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独特海岸 类型。
红树林是生长在潮间浅滩上的耐盐木本植物,有高达 30m的乔木,也有低矮的灌木。
红树林最宜甚至的环境是:海水年平均温度在25—28℃ 之间,具有由粉沙和粘土组成的软泥底质,但没有强烈波 浪作用的海岸带浅水地区。
• 在波浪和海流作用下,有着大致相同方向和稳定能 量的大量泥沙沿岸运动,称为海岸泥沙流。
波浪作用下海岸泥沙的纵向移动:
波浪作用下海岸泥沙的纵向移动:
波浪作用下海岸泥沙的纵向移动:
➢泥沙的纵向移动形成的地貌
• 镶岸地貌(凹岸填充) • 接岸地貌(凸岸堆积)
• 封岸地貌
1. 镶岸地貌(凹岸填充)
水下堤(水下沙坝)是另一类海积地貌。它是由于水 动力减弱沙质物质在水下堆积而成。水下堤不断增高,露 出水面,即成离岸坝(岸外沙坝)。在离岸坝与海岸之间 常常形成泻湖。
• 波浪作用下海岸泥沙的移动:
在坡度均一、泥沙颗粒大小完全一样的 一个理想海岸带上,受波浪的作用泥 是否运动?决定于波浪水质点的运动速 度是否大于泥沙颗粒的起动速度。由于 岸坡上的泥沙颗粒向海运动和向岸运动 需要克服的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泥沙向 海运动与向岸运动的起动速度相异,致 使海岸带不同部位的泥沙静移动方向也 不同。上部的泥沙静相岸运动,下部的 泥沙静向海移动,中部某一部位的泥沙 只做往复运动,不发生静位移。
2. 接岸地貌(凸岸堆积)
接岸地貌
3. 封岸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小海豚工作室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 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有大有小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在生物圈中可以分出许多个小的生态系统 例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等
考考你
下面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B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C 一块农田 D 一群麻雀
森林生态系统景观
1、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的密 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叫稳定的状态。
森林中的植物有哪些?
森林植物以乔木为主,也有 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
森林中的动物——虎
森林动物——川金丝猴
森林动物——蜂猴
草原生态系统景观
草原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
按照所在环境的性质可以划分为:
(1)陆地生态系统:所在环境主要是陆 地环境(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等 生态系统)。
(2)水域生态系统:所在环境主要是水 域环境。还可以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如河 流、池塘、淡水湖泊等生态系统)和咸水 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咸水湖生 态系统)。
时时注意安全,处处排除隐患。2021年1月下 午4时23分21.1.2116: 23January 21, 2021
手牵手发扬优质精神。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 4时23分46秒16:23:4621 January 2021
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下午4时 23分46秒下午 4时23分16:23:4621.1.21
防护加警惕保安全无知加大意必危险 。16:23:4616: 23:4616:231/21/2021 4:23:46 PM
智者防患于前,愚者灭灾于后。21.1.2116:23:4616: 23Jan-2121-Jan-21
清扫给油照基准,设备精度合标准。16:23:4616:23: 4616:23Thurs day, January 21, 2021
光靠记忆不可靠,标准作业最重要。21.1.2121.1.2116:23:4616:23: 46January 21, 2021
计划是时间的最好保障,时间是效率 的坚实 基础, 效率是 行动的 优化大 师,行 动是成 功的唯 一途径 。2021年1月21日下午 4时23分21.1.2121.1.21
只怕不改善,不怕改善少。2021年1月 21日星 期四下 午4时23分46秒16:23:4621.1.21
全员齐动,风起云涌,每日拜访,铭 记心中 。21.1.2121.1.2116:2316:23: 4616:23:46Jan-21
时时寻求效率进步,事事讲究方法技 术。2021年1月 21日星 期四4时23分46秒Thursday, January 21, 2021
分析原因要认真解决问题要彻底。21.1.212021年1月 21日星 期四4时23分46秒21.1.21
()
4、黄羊、跳鼠等善于奔跑的动物一般都生活在草原生态系统中。 ( )
5、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浮游植物
()
二、填表
气候 生物种类 群落结构复杂程度 种群和群落动态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大城县第一职业中学 董 标 (小海豚工作室)
铸造辉煌,唯有质量。21.1.2121.1.21Thursday, January 21, 2021
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阳光、温度和海水的盐度。
淡水生态系统景观
看图自己分析淡水生态系统 有什么特点?
本节练习
Hale Waihona Puke 、判断1、只有森林中的生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又分层现象。
()
2、影响海洋生物群落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温度和水。 ( )
3、只有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
谢谢大家!
动植物种类比较少 群落结构比较简单 种群密度和群落的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草原上的 动植物
农田生态系统景观
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少 群落的结构单一 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的作用一旦消失,
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
海洋生态系统景观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海洋中的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绝大部分是 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从单细胞的原生动 物到个体最大的蓝鲸,大都能够在水中游 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