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的开发与保护
大同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云冈石窟为例

作者简介 : 高建华(9 1 ) 女 , 18 一 , 山西大同人 , 在读硕 士生 , 研究方向: 旅游文化 与规划 。
-
5- 9
了较 大的成 绩 , 更应 该看到 其开发 空 间仍然很 大 , 但
开发 层次有 待于进 一 步提高 。 当前 , 同佛 教文 化旅 大 游资 源开发 中仍存 在不 少 问题 。 () 1文化 内涵挖 掘 不够 , 游 内容单调 旅 大 同佛 教旅 游景 点文 化游览 项 目开发 程度 不 够,主 要表 现 在: 大多数景 点仍停 留在 对佛 教石窟 、 寺庙 观光这 一 基础 层次 产 品的开发 上 , 进行 一些 基 础设施 的建 仅 设 , 少对佛 教义 理和佛 教故 事 的内涵进行 挖掘 , 很 关 于云 冈石窟 的修建 背景 、 佛像雕 刻手 法 、 饰等更 深 服
第 2 卷第 4期 2
20 0 8年 8月
山西大 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hn i aogU iesy Sc l cec ) or l f a x D tn nvrt(oi ine n S i aS
Vo .2 N0. 1 2 4
Au . 08 g20
大 同市佛 教 文 化旅 游 资 源 的 开发
— —
以云 冈石窟为例
高建华
( 广西 师 范大学 , 广西 桂林
摘
5 10 4 04)
要: 大同市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 冈石窟 、 下华严 寺、 云 上 善化寺和观音堂等都是著名 的佛教旅 游
资源。本文以云冈石窟 为例 , 分析 了大同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 , 出了作者 自己的构想, 提 以
云冈石窟的开发与保护

浅析云冈石窟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学生姓名:侯敏指导教师:卫红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文话遗产景点成为了人们旅游的热点。
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代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可贵财富。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代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奇特的艺术成绩和奇特的自然风情。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文化、经济、生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其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
1961年,国务院将云冈石窟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8日,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0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芬兰赫尔辛基会议上将云冈石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录。
既然云冈石窟是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么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他便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一、大同云冈石窟概况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的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由凉州名僧昙曜奉文成帝的旨意开凿,整个石窟凿刻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的武周山石壁上,因其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云冈石窟。
石窟现存主要洞窟、窟龛、造像分别有45个、252个、5.1万余躯,。
其恢弘的气势、悠久的历史及精湛的雕刻艺术使之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齐名为中国“石窟三圣”。
云冈两道山麓,把石窟自然的分成东、中、西三部分,其中1-4窟为东区,5-13窟为中区,14-45窟为西区。
东部的石窟造型大多数以造塔为主,所以又称之为塔洞;中部的石窟都分前窟和后窟两室,主佛位于洞窟中心,洞壁及洞顶以佛传浮雕为主,栩栩如生的讲述着释迦摩尼成佛的过程;西部完成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主。
二、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云冈石窟作为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的优秀艺术,强有力的见证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其造像的皇家风格堪称经典,使其当仁不让的成为了第二次佛教石窟艺术繁荣期的世界之最。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型案例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型案例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型案例有:
1、北京798艺术区:位于北京东郊大山子地区的798艺术区,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一家大型国有工厂。
现在,这里已经演变成一个拥有国际化色彩的艺术新区,是实用和简洁完美结合的典范。
所有建筑均由德国设计师设计,窗户向北,可充分利用天光和反射光,保持光线的均匀和稳定。
2、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原为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
这个位于杨树浦路2866号的大型纺织厂,现在已经被成功转型为以时尚为核心的创意园区,集创意、文化及现代服务经济于一体,并拥有300多米的黄浦江岸线。
3、上海8号桥:2003年开始开发的上海8号桥,是一个时尚创意园区,位于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老厂房经过重新设计和改造后注入时尚、创意的元素。
4、云冈石窟工业文化园区:这个占地约40万平方米的园区基础材料来自当地砂岩废石或煤矿淘汰的铁矿车等废弃物,根据地形、地势,依造型不同分别打造出各种创意景观。
5、老君庙油矿:这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开发的油矿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6、M50创意园:作为中国首批当代艺术园区之一,M50隶属于东方国际集团(原上海纺织集团),是上海的艺术聚集地。
这些案例都展示了我国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创新
实践,通过重新利用和改造老旧工业设施和场地,不仅保护了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新的活力和价值。
有关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保护问题

有关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保护问题云冈石窟的概况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个,佛雕51000多尊。
今非昔比的云冈石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在经历了千年的风吹雨打之后,就如同人一样,她也会衰老、有可能会消失在自然和人类的双重作用下。
大同市是中国的主要产煤基地。
位于石窟前面的109国道云冈段是煤炭外运的主要道路之一,运煤车辆川流不息,造成窟区大气环境指标严重超标。
研究表明,煤尘沉积在石雕表面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水作用加速石雕的风化。
特别是在旅游业日益繁荣的今天,云冈石窟的保护就迫在眉睫了。
如何保护云冈石窟我们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生活两个方面来了解云冈石窟所面临的困境。
自然风化作用,会使得石窟中的佛雕变的粗糙不平的同时,也让那些细微精致的微型或小型石雕消失。
酸雨腐蚀作用;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的腐蚀作用;地表水的冲洗作用。
在社会生活层面上,人类扮演着大黑脸。
例如,政府对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旅游区为经济的繁荣过度利用石窟景观等等。
对云冈石窟的管理部门,我认为以下的工作是他们义不容辞的。
在地表水的问题上。
可以考虑在云岗佛像上面挖沟做防渗水处理.在空气污染问题上,可以将原来的云岗前的车辆改道,(为彻底扭转这种局面,保护云冈石窟文物安全,改造原有109国道云冈段,使之成为一条旅游专线,从而大大地改善了云冈石窟的旅游环境。
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探究

〔收稿日期〕2021-10-30〔基金项目〕山西大同大学科研项目“基于旅游活化视角下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活化路径探析”(2020YGZX054),主持人兰晓虹。
〔作者简介〕兰晓虹(1971-),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
白慧玲(1988-),女,山西五台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报刊社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文化旅游。
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探究兰晓虹1,白慧玲2(1.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同037009;2.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太原030006)〔摘要〕云冈石窟是中国石窟寺文化中的重要篇章,也是多元文化汇聚的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文化遗产价值意蕴丰富,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宗教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及民族文化融合价值等方面。
因此,加强对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研究,开发利用云冈文化遗产资源,充分提炼其文化遗产价值,有助于发展云冈旅游、弘扬云冈文化。
针对目前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所存在的,如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不完善、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总体规划设计尚在初期、文化遗产开发与产业化运作尚未成熟、缺乏文化遗产活化的专业人才等问题,要从文化遗产本体活化、观赏者活动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等方面探讨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路径,从而实现云冈石窟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开发与保护。
〔关键词〕文化遗产活化;文化遗产价值;活化路径〔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442(2021)06-0106-05一、问题的提出文化遗产活化(Heritage Activation )最初源自于对文化遗产商品化的思考,它是激发文化遗产资源从其无活性状态转变为具有活性状态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把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而又不影响遗产资源保护传承,实现活态传承的目的。
目前,文化遗产活化已经被学术界广泛认可,Ashworth (2009)指出,文化遗产的活化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遗产在当地旅游中扮演着很多角色,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作为一个行业本身、作为一个地点因素、作为一个元素,在地方营销和附近再生;Marcelo (2011)指出,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艺术工艺品,为了更好地对传统工艺进行保护与传承,应该促进文化遗产的活化。
云冈石窟第4窟的简介

云冈石窟第4窟的简介(三篇)第一篇云冈石窟第4窟简介一、历史沿革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片壮丽的石壁上,北魏时期的工匠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雕刻出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佛教艺术作品。
其中,第4窟作为云冈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
第4窟,又称塔庙窟,是云冈石窟中较早开凿的洞窟之一。
它的开凿时间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具体年代虽已无从考证,但根据窟内造像风格和题铭,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其应属于北魏中期至晚期的作品。
在那个时代,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云冈石窟的开凿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二、建筑特色第4窟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布局和结构上。
洞窟平面呈方形,中央雕有中心塔柱,这种布局在云冈石窟中并不罕见,但第4窟却以其一门两窗的设计而独具匠心。
窟门上方左右各开一个明窗,与拱门共同构成了倒“品”字型结构,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洞窟的采光效果,还使得整个洞窟在视觉上更加开阔和通透。
此外,第4窟的地面虽然因工程未全部完成而显得凹凸不平,但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石窟开凿过程和工艺的重要线索。
石窟整体虽然显得有些零乱,但正是这种凌乱之美,使得第4窟在云冈石窟中独树一帜。
三、主要建筑第4窟的中心塔柱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
塔柱四面均刻有佛像和菩萨像,这些造像线条流畅、形态各异,充分展现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底蕴。
佛像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正在向世人传递着佛教的慈悲与智慧;菩萨像则身姿婀娜、衣袂飘飘,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除了中心塔柱外,第4窟的四壁也雕刻着精美的佛教故事和人物形象。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壁画已经严重风化,大部分内容已经模糊不清。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残存的壁画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艺术魅力和精神追求。
四、文物价值在第4窟的南壁上,保存着一块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的造像铭记。
山西云冈石窟的介绍或简介

山西云冈石窟的介绍或简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山西云冈石窟是一座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文化瑰宝。
这座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五公里处,始建于公元五世纪,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向世人展示着古代艺术的精湛之美。
山西云冈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美绝伦的佛教雕塑和壁画而闻名于世。
这座石窟群由东、西两个部分组成,共有45个高低错落的洞窟,其中以中轴线上的洞窟主体为最为宏伟。
这些洞窟内的壁画、佛像和石雕,题材广泛,形态各异,风格独特,堪称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的杰出代表,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云冈石窟的雕塑艺术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石窟内,人们可以看到以佛陀为主题的各种佛像,其中尤以第七窟的“大佛殿”和第六窟的“五方佛殿”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造型独特,神态庄严,气势恢宏,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此外,云冈石窟的壁画也是其独特魅力之一,洞窟内的壁画内容丰富多彩,绘画技法精湛,反映了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想象力。
值得一提的是,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不仅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还融合了印度、希腊、伊朗等其他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这种跨文化的艺术交流和融合,使得云冈石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除了艺术价值,云冈石窟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石窟内的壁画和雕塑内容涵盖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同时,石窟中还保存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碑刻,记载着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宗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云冈石窟曾经历了风雨风霜的洗礼,多次经历修复和保护工作。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相关部门对石窟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为后人留下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云冈石窟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云冈石窟的地理知识点

云冈石窟的地理知识点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是一处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
它位于悬崖壁上,由许多雕刻精美的石窟组成,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之一。
下面将介绍云冈石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特点等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区以西约16千米的悬崖峭壁上,地理坐标为北纬40°02′,东经113°07′,距离大同市区约30分钟车程。
这个地理位置对于石窟的建造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历史背景云冈石窟始建于晋朝的东晋时期,约始建于公元460年,历经了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辽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多个朝代的兴衰。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云冈石窟经历了多次的修建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
三、艺术特点云冈石窟以其精湛的艺术技艺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主要特点如下:1.雕刻工艺精美:云冈石窟的雕刻工艺非常精湛,尤其是造像的雕刻,栩栩如生,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工匠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技法来雕刻石窟中的佛像和壁画。
2.壁画内容丰富:云冈石窟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主要以佛教故事和经文为主题,描绘了佛教的教义和传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3.布局合理:云冈石窟的布局非常合理,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是大型石窟,主要是用于供奉和礼拜;而西部则是小型石窟,主要用于修行和禅宗活动。
四、保护与开发为了保护云冈石窟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石窟的监控和安全措施,确保不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影响。
其次,进行了修复和保养工作,使石窟能够长久地保存下来。
同时,通过开展旅游开发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一瑰宝。
总结: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杰作之一,它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都使得它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在保护和开发方面,中国政府对云冈石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希望它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为后代子孙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云冈石窟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学生姓名:侯敏指导教师:卫红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文话遗产景点成为了人们旅游的热点。
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代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可贵财富。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代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奇特的艺术成绩和奇特的自然风情。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文化、经济、生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其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
1961年,国务院将云冈石窟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8日,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0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芬兰赫尔辛基会议上将云冈石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录。
既然云冈石窟是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么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他便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一、大同云冈石窟概况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的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由凉州名僧昙曜奉文成帝的旨意开凿,整个石窟凿刻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的武周山石壁上,因其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云冈石窟。
石窟现存主要洞窟、窟龛、造像分别有45个、252个、5.1万余躯,。
其恢弘的气势、悠久的历史及精湛的雕刻艺术使之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齐名为中国“石窟三圣”。
云冈两道山麓,把石窟自然的分成东、中、西三部分,其中1-4窟为东区,5-13窟为中区,14-45窟为西区。
东部的石窟造型大多数以造塔为主,所以又称之为塔洞;中部的石窟都分前窟和后窟两室,主佛位于洞窟中心,洞壁及洞顶以佛传浮雕为主,栩栩如生的讲述着释迦摩尼成佛的过程;西部完成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主。
二、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云冈石窟作为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的优秀艺术,强有力的见证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其造像的皇家风格堪称经典,使其当仁不让的成为了第二次佛教石窟艺术繁荣期的世界之最。
云冈石窟极具特色,它将大量的各民族的特有元素融汇贯通,形像生动鲜明,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石窟艺术的风格,同时也将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的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国人民自古善于吸取外来事物的优点,云冈石窟也不例外。
在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后的短短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广大人民取其精华,再结合我们本土特色,实现了石窟艺术的“中国化”。
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创造力。
对我国石窟艺术风格的推进影响甚远,并与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窟、天水的麦积山窟共称为中国四大窟,成为中国古代佛教文化艺术史的传奇。
云冈石窟,历尽了的岁月的磨砺,经受了时代的考验,是我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宝贵财富。
它目睹了人类千年以来的变化发展,见证了历史潮流的前进倒退,代表了一个朝代的辉煌业绩,是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时,它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与我们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都密切相关。
是否行之有效的采取保护措施是社会各界极其关注的热点。
一个城市旅游业的兴旺与否,也在于它是否合理运用了它的文化,尤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
三、云冈石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内容单调景点的开发关键在于如何对景点进行深度开发或进一步的功能提升,云冈石窟的开发仍停留在观光石窟这一层面上,对于佛教义理和佛教故事缺乏升入的探究与应用。
云冈石窟景区专职导游人员缺乏相关的佛教文化知识,在讲解中通常忽略云冈石窟的修建背景、佛像雕刻手法、服饰等更深层次的内容,简单的导游讲解无法调动游客的积极性,激发不起他们的游览兴趣。
游客的游览仅仅停留在对石窟外观的欣赏。
石窟的文化内涵得不到挖掘,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缺失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又怎能释放他的无限魅力。
另外,通常在云冈石窟内会有专职的佛教人员,然而他们仅仅从事一些占卜或为佛品开光之类的活动,很少和游客进行交流。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基本上是以观光或从事一些迷信活动为主,旅游内容很单调,无法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历史瑰宝有更深的了解。
(二)形象不突出,品牌不明显相对于敦煌石窟与莫高窟而言,云冈石窟的开发和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这也就导致旅游形象不突出,品牌不明显的现状。
在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中必须要强调地方化、民族化,保持当地传统格调,凸显自己的特性,才能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自2000年8月8日第一届云冈旅·恒山游节的开办,历经十年时间,云冈石窟的文化理念到了广泛的宣传,但由于宣传形式的单一仍不足以将云冈石窟打造成为国际品牌。
(三)资源破坏严重,修复难度大首先,从自然因素讲,大同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风沙较大,文物在这里本身就不利于被保护。
自然的地理环境使云冈石窟即使在没有人为因素的情况下也会被破坏。
风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云冈石窟属于砂岩,砂岩虽然便于雕刻,但也很容易被风化,墙体上的浮雕历经风吹日晒、雨打雷击,砂岩的质量直线下降,致使表皮起皮脱落。
较之于其它窟来说,莫高窟属于砾岩,虽也比较松散,但敦煌地处沙漠,降水量很小,因而保存比较好。
龙门石窟则属于石灰岩,石灰可溶于水,能使岩体更坚实;由此可见,能否较完好的保护此类户外雕刻性的建筑,重点是控制其与水的关系,因此,要保护云冈石窟首先要治水。
其次,从人为因素讲,现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工业的发展,但工业污染对云冈石窟造成的破坏却又是是很严重的。
大家都知道,山西是产煤大省,承担着向全国输送煤的重任,而大同在这之中又是一个重要角色,所以相当重视煤业的发展。
石窟附近就有很多大中小型煤厂,年产原煤两可达700多万吨,人民消耗和工厂消耗每年约为每年50万吨,因此云冈石窟区域内的的环境污染远比其它几大石窟的污染要严重的多,而且这些污染物也是引起浮雕风蚀、风化的罪魁祸首之一。
(四)追求短期效益,超容量接待游客近年来随着“五一”、“十一”黄金周及各种假日的增多掀起了一股旅游热潮,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云冈石窟的日接待量及年接待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05年十一黄金周,云冈石窟接待游客达七万余人;06年游客日接待量突破6000人;09年五月大同市云冈石窟、恒山两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0.651万人次,端午小长假期间,云冈石窟景区接待游客2.6万人次,环比增长100%;门票收入72万元,环比增长89.4%。
目前云冈石窟的日接待量在5000人次以上,年接待量在50万人次以上。
游客大量涌入,人们呼吸出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改变了石窟内的大气环境,加速了石窟的变质。
而且这样超容量的接待游客会致使景区人员疏于管理,加上一些游客素质较低,随意拍照、在建筑物上乱刻乱画,在景点景区乱丢废物破坏景区环境,对石窟雕像的损害的破坏也是不可估计的。
(五)外围景观建设被忽略,内外景观不协调目前,在云冈石窟外围仍旧存在很多大小型煤矿以及凌乱的矿山居民区,这些建筑不论从景观的整体布局来看,还是从内外景观的色调上来看都严重导致了云冈石窟景区的内外景观不协调,大大影响了宗教文化遗产整体形象。
虽然近年来,这个话题已引起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并开始着手解决,但并没有彻底完善。
(六)缺乏地域性品牌化旅游商品云冈石窟虽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雕刻艺术随吸引了不少顾客,但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短暂,人均消费不足百元,且游览满意度较低。
石窟遗产旅游地除门票收入外,在娱乐、餐饮、住宿、纪念品等方面的收入寥寥无几,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市场价值大不相符。
政府应加大力度开发相关产业的发展,着手于地域性品牌化旅游商品的创建。
如,制造一些以云冈石窟为主题的纪念徽章、石窟模型以及印有石窟图像的T恤等等。
四、云冈石窟开发与保护的措施(一)改变游览方式,优化产品结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的的兴趣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游览观光,已经开始从静态参观向动态参的方向发展,他们更愿意亲身参与到其中享受游览的乐趣。
云冈石窟现有的游览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应该从观赏式上升到表演式和参与式。
云冈石窟开展的旅游活动,除了一般游览活动外,还应该结合佛教传统活动开发多种动态参与项目,如组织有兴趣的游人开展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还可根据石窟的雕刻内容开展旅游活动以及利用石窟在社会的影响做文章。
众所周知的舞蹈“千手观音”在其他国家也有着不同凡响的好评,然而据编导张继刚说,他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云冈石窟。
这是一个宣传云冈石窟的好机会,若在旅游节期间邀请千手观音节目组来云冈石窟演出,社会反响一定很大。
此外,大同地方艺术学校也可组织编排这个节目,在云冈石窟定期演出,请游客加人表演,不仅增加了游客的旅游经历,也丰富云冈石窟的旅游内容。
也可开发“休学旅游”这一新型旅游产品,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大量佛教爱好者或对佛教知识感兴趣的中小学生在此进行修学,也可带动当地餐饮业、住宿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即达到教育和旅游的功能统一,文化和经济的产业统一。
(二)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是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趋势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区域整体旅游形象建设的新要求。
云冈石窟地处大同市西部,而大同市又恰好位于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东距首都298公里,西眺呼和浩特285公里,南离佛教胜地五台山250公里。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大同与五台山旅游区、首都旅游区和内蒙古草原旅游区进行区域合作奠定了基础。
同时,大同作为北京西去内蒙古、宁夏、甘肃,南赴五台山及其他景区和西安的中转城市,非常有利于云冈石窟发展区域旅游合作。
云冈石窟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着很好的发展优势,但并不具备发展成为世界领先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条件,因此要想使云冈石窟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在中国同类旅游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与周边旅游地的合作,形成规模效应,用群体优势来弥补个体的不足,才能充分实现云冈石窟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文化培训,提高导游水平导游是文化的传播者,导游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旅游的教化作用的发挥。
对于佛教文化旅游来说,要求导游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佛教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解答游客关于佛教方面的一般性提问,懂得对佛教问题去粗取精,能够正确区分佛教和迷信,不能信口开河胡编乱造。
在追求讲解的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注意科学性,注重导游词的编写,从云冈石窟的历史中挖掘内容。
导游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博才多学,熟悉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这样才能讲解得既生动又详实。
总之,云冈石窟自北魏开凿以来,一千五百多年间屡建屡毁,从建筑风格、雕刻手法、佛像服饰、菩萨宝冠到绘画内容,都真实地记录了佛教文化在历朝历代的变迁,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最早见证。
好的导游可以激发游客对景点的好奇心,增加旅游景点的魅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优秀导游队伍从而把云冈石窟推向世界。
(四)控制游客容量,加强景区保护想要合理的开发云冈石窟就必须要加强本地的旅游规划工作,充分估计云冈石窟的旅游接待能力,正视超负荷接待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影响。